⑴ 周旋是民國時期風華絕代的女明星,為何她在37歲就去世了
周旋原名周小紅,她走上歌唱事業,出於一次巧合。周小紅小時候愛唱歌。她的鄰居是明月歌舞團的鋼琴師,在聽過她的歌聲後,認為她音色很純凈。再看她長得非常漂亮,於是就把她推薦給了明月歌舞團的團長黎錦暉。當時,明月歌舞團的台柱子是王人美。
黎錦暉創作的不少歌舞劇,都由王人美擔任主角。而年紀不大的周小紅,只能做群眾演員。有一次,眼看《特別快車》這部歌舞劇就要開演了,王人美卻遲遲未到。情急之下,黎錦暉讓周小紅救場,代為演出。沒想到周小紅在舞台上的歌唱不僅獲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她的名字也很快出現在各大報紙上。
第三個是唐棣。新中國成立後,周旋接拍了第一部電影《和平鴿》。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是說女主角要帶孩子去驗血認親。周旋拍到這里時,突然歇斯底里地叫著,是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驗血,驗血。隨後她陷入極度癲狂的狀態。工作人員趕緊將周旋送到醫院。經過診斷,她被認定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周旋的病時好時壞。
她的養母身體又不好,沒有辦法好好照料她。就在這時,劇組的美工唐棣主動挑起了照顧周旋的責任。在唐棣的悉心照料下,周旋的病情逐漸好轉,兩人同居在了一起。可是,周旋的養母,卻始終懷疑唐棣是別有用心。周旋懷孕後,兩人准備結婚。但就在這時,由於周旋養母的起訴,靜安區法院經過審理後,判處了唐棣3年有期徒刑。
周旋聽聞消息後,病情再次加重。同年,她生下第二個兒子。此後,周旋一直住在精神病醫院里。1957年,37歲的周旋在痛苦和失望中,永遠地離開人世。縱觀周旋的一生,她追求的不過是一段現世安穩。然而,她雖事業鼎盛,豐衣足食,但卻始終沒能得到她想要的幸福。
⑵ 誰是上海灘著名歌星一首歌傳遍祖國大地,為什麼卻在37歲悲慘離世
袁枚曾有詩雲:“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自古以來紅顏薄命的佳人數不勝數,她們雖有驚世的容顏或才情,卻始終無法給自己留下一個完美的結局。曾經的“電影皇後”周璇就是這樣一個悲情的女子,她才華美貌一樣不缺,卻因為遇人不淑,早早斷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周璇出生於1920年,從出生開始,這個女孩的命運就是不幸的。她原名蘇璞,家人對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小蘇璞卻在3歲那年被欠債的舅舅偷偷賣給了別人家,並為她改名王小紅。後來她又被轉賣給上海的周姓人家,成為了周小紅。
童年的經歷給周璇帶來了很大的傷害,特別是在她8歲那年,周父因為鴉片成癮而導致家中入不敷出,竟然產生了要將周璇賣進青樓的想法。幸好養母是個善良的女人,她拚死攔住了失去理智的養父,這才保住了幼小的周璇。
在這樣環境長大,周璇變得十分敏感且寡言,但幸好她內心還有對於歌唱的熱愛。周璇的先天條件很好,嗓音婉轉清亮有如鶯啼,1931年,她遇到了改變她人生的貴人黎錦暉。當時黎錦暉創辦了明月歌舞團,他看中了周璇的美麗和好嗓子,邀請她加入歌舞團,並建議她將當時的名字“周小紅”改為周璇。
果然,周璇登上舞台沒有多久就引起了觀眾的關注,她在《野玫瑰》中演唱的主題曲《民族之光》成功讓人們記住了她。後來在1934年加入新華歌劇社後,周璇更是獲得了“金嗓子”的稱號,她姣好的容貌和婉轉清麗的嗓音,成為了熒幕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一首《夜上海》更是傳唱全國大江南北。
周璇的死是很多影迷和歌迷的遺憾,她的一生太過坎坷,從家庭到婚姻,甚至沒有一樣可以給她幸福,加上那份藝術家特有的敏感,終於讓她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實在可悲可嘆。
⑶ 《漁光曲》主演王人美:一生顛沛流離,兩段婚姻對其皆是折磨,結局怎樣呢
王人美是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著名演員,屬於她的時代雖已逝去,但在沉浮的時光里依舊可以尋見當年那個驚艷的身影,她是獨屬民國的一抹靚麗絕色。
王人美曾因主演《漁光曲》而一舉成名,她的美麗可愛令無數觀眾印象深刻。
作為舊上海演藝界的「四大天王」之首,王人美的婚姻卻不似事業般出彩,她一生中經歷的兩段婚姻都留有遺憾,或許人生就是不能太過圓滿,久而不得也未必是一種遺憾。
家庭不幸,年少顛沛流離
王人美七歲時母親便因突發腦溢血離世,父親一個人拉扯七個孩子長大,每日都需忙到很晚。她自幼懂事,本想長大後好好孝敬父親,然而在她考入師范學院後不久父親便離世了。
至親的離世令王人美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沒有了經濟來源的她也難以繼續學業。
1998年,王人美突然中風癱瘓在床,此後病情加重成為了植物人,是葉淺予無怨無悔的一旁照顧了她多年。
雖然王人美認為葉淺予不是一個好丈夫,但在生命盡頭卻是葉淺予陪伴她安詳離去。
王人美沒有自己的子女,多虧葉淺予的照顧她才能安詳地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多年的相伴令這段沒有愛情的婚姻,在不知不覺中摻雜了許多莫名的情感,在長久的相伴中,他們結下的是比愛情更深厚的情感。
⑷ 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是誰
黎錦暉
黎錦暉的人生旋律
黃新原
2004年春節,央視黃金時段連續播出紀錄片《一百年的歌聲》,開篇即響起《毛毛雨》的旋律,很多人都忘不了這旋律,它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而它的作者卻被很多人忘記了。他叫黎錦暉。
1927年,有個叫王庶熙的湖南「細妹」來到上海,跟一位老師學習歌舞,這位老師先把她送上舞台,後把她送上銀幕,幾年後,一部《漁光曲》讓她走向世界,老師還送給她一個漂亮的藝名:王人美。
1930年,一個18歲的小夥子抱著一把小提琴來到上海,他也跟這位老師學習,學的是作曲。五年後他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從此聶耳的名字無人不知。
1931年,也是位姑娘,叫周小紅,又投到這位老師門下,老師一眼看出她的天賦,教她唱歌,三年後,在上海廣播電台聯合歌星比賽中她獲得「金嗓子」的美譽,老師也給她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周璇。
回復2樓2007-03-05 14:28舉報 |
紅紅的谷迷核心會員7這位老師正是黎錦暉
黎錦暉這個名字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是陌生的,但在半個世紀前的中國,他的名字卻如雷貫耳。當時上海幾家外商經營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約到黎錦暉的作品為驕傲,每個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懸黎錦暉的巨幅畫像。在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種成就集於一身的奇人。中國的音樂史、戲劇史、電影史、文學史、教育史他都佔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領域,他更無愧於「奠基者」、「創始人」之譽,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他創造了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個個「里程碑」。當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樂。
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音樂界都承認,他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他創作的《桃花江》、《特別快車》、《夜深沉》、《小小茉莉》、《薔薇處處開》、《妹妹我愛你》等,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愛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書局分16冊出版,在當時的中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還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出國門,近年一位美國音樂人出版了《黃色音樂》(黃種人群的音樂)一書,把黎錦暉稱為「黃(膚)色音樂第一人」,並指出:黎錦暉將中國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二十年」,黎錦暉將西方爵士樂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結合後,在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推廣,使中國音樂向國際化發展。
又有人稱黎錦暉為中國兒童歌舞劇之父。他創作的歌舞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兒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來了》、《三個小寶貝》、《誰和我玩》、《可憐的秋香》等,在當時的兒童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劇作家吳祖光當時只有六歲的妹妹吳樂,「穿件黑色長裙跳舞衣,插上一對黑綢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學校參加黎錦暉《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還被人憶起。而他1928年編劇並作曲的《小小畫家》,則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歌劇的濫觴。
回復3樓2007-03-05 14:29舉報 |
紅紅的谷迷核心會員7黎錦暉所做的,還遠不只這些
1927年,黎錦暉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訓練歌舞人才的學校--「中華歌舞專科學校」。他憑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養和漢語音韻學功底,繼承、發展民族樂舞的傳統,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賞、改進俗樂、創造平民音樂」的主旨,以新穎、實用、快速為舞蹈教學的准則,聘請當時頗富聲望與造詣的中外教師授課,教育方法與課程內容相當規范。此外,為配合舞蹈教學,學校還開設時事、外語、會話、戲劇常識、樂理、聲樂、器樂等課程,採用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特長。這種教學法使學員在短短三個月便可上台演出,學校也因此為中國新舞蹈藝術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
正是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學禮堂里,在小朋友們演唱完黎錦暉創作的童謠《搖啊搖》之後,他宣布:「我們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此刻當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賞。以此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這被視為中國近現代最早的專業歌舞表演團體。
歌舞社成立後不久,即創造了驚人業跡。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塊大洋的資助下,1928年5月,他們闖出國門,遠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劇場,八位青年女演員,身著雪白小紡袖衫和長裙,滿懷深情地合唱戴傳賢作詞、黎錦暉作曲的《總理紀念歌》,一時間,劇場里觀眾肅然起立。一些身著大禮服的英國貴族,也隨之站起,全場氣氛庄嚴肅穆。一曲唱完,掌聲雷動。當晚,香港同胞舉行晚宴招待全體演員,慶賀他們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為國爭光。
回復4樓2007-03-05 14:30舉報 |
紅紅的谷迷核心會員7新中國成立後,黎錦暉一直背負著「黃色」十字架
1957年,「百家爭鳴」之際,他曾要求重新考慮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黃色」,但在那種政治形勢下,終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實,黎錦暉所寫的情愛歌曲,多為情非所願,他自己就有「十不寫」的准則,如妓女唱的不寫,猥褻的不寫,「三妻四妾十美圖」不寫等等。但為了事業,他又不得不生產一些「賣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經費緊張而一度向米店賒賬,險些被米店老闆告到警方。為了籌錢,黎錦暉只得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闆要求違心寫歌,以「風花雪月」為演員換米換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經營不善,歌舞社竟無回程路費,他只好向國內「賣歌求款」,在半年內寫出百餘首戀愛歌曲,以稿費把演員帶回祖國。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則是「十足」的蒙冤,這是黎錦暉及歌舞社被困馬來西亞時,與夫人徐來在海邊思念湖南家鄉風景如畫的桃花江,有感而作。
其實,人們對黎錦暉作評價時,往往忽視了他藝術生涯的另一面。抗戰期間,他出版《抗日三字經》;創作發表愛國歌曲數十首,其中如《中華民族戰歌》、《十里送夫》等都在當時產生過不小影響。由於當時的紅軍隊伍中也流行黎錦暉的歌,陳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給黎錦暉送錢,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後因故終未成行。他對革命充滿同情,1927年「四一二」後,田漢把中共早期黨員錢壯飛的女兒錢蓁蓁託付給黎錦暉,黎錦暉知道錢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會照顧好他女兒。在黎錦暉的悉心培養下,錢蓁蓁的歌舞表演潛質很快被發掘出來,與王人美、薛玲仙、胡笳並稱歌舞社的「四大天王」。並認黎錦暉為義父,取名黎莉莉。後黎錦暉應邀創作彩色歌舞劇有聲電影《芭蕉葉上詩》,讓黎莉莉、王人美主演,從此把黎、王二人領上銀幕。後來黎莉莉能成為三四十年代當紅影星,黎錦暉具有重要影響。年過九旬至今健在的黎莉莉,談起當年的引路人,仍深深感念。
黎錦暉的才華不僅表現在音樂方面,他還曾編寫各類教科書,編輯多種報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華書局編輯所國語文學部部長和國語專修學校校長,在推廣國語上,曾有過突出貢獻。他一生對兒童教育情有獨鍾,除創作兒童歌舞劇、兒童歌曲外,還曾創辦主編兒童讀物《小弟弟》、《小妹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錦暉創辦編輯的「可以陶冶兒童的性情,增進兒童的智慧,使他們成為健全的國民,替社會服務,為民族增光」的兒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內容包括詩歌、小說、謎語,還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兩三期後,即成為風靡全國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熱銷刊物。當時沒有人專為孩子們寫作,作為部長的黎錦暉就動員「國語文學部」的編輯們為《小朋友》寫稿,他自己更是熱情高漲,樂此不疲。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在回憶《小朋友》對他的影響時,深情寫道:「中華書局出的兒童周刊《小朋友》,誇張一點兒說,其時風行全國,我在交通不便的鄉間也接觸到了。它不僅作為我給學生們選擇課外讀物的寶庫,同時也作為我學習寫作的藍本,它是我在文學修養、寫作實踐上不出聲的一位好老師,是它,循循善誘地引起了我的創作沖動,並展示了美好的學習榜樣。」2002年,《小朋友》迎來它80歲「生日」,這恐怕是中國最長壽的兒童刊物。
2001年9月,文化部音樂司、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所、中央音樂學院在北京召開了「紀念黎錦暉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黎錦暉音樂創作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指出:「紀念黎錦暉的意義超過紀念黃自、蕭友梅。」有人說:當年批評黎錦暉是一種「無知和偏見」。並強調,研討會做了解除「禁區」、為黎錦暉先生的「跨世紀懸案」揭謎的工作。
黎錦暉,湖南湘潭人,早年畢業於長沙高等師范學校。父松安,晚清秀才。黎家共八子,依次為錦熙,語言學家;錦暉,音樂家;錦耀,礦業專家;綿紓,教育專家;錦炯,鐵路橋梁專家;錦明,作家;錦光,音樂家;錦揚,作家。可謂滿門俊彥。 摘自《人物ABC網》
希望能幫到您
⑸ 她因名字太清雅被同學排擠,為什麼校長說改個土氣點的,結果紅透上海灘
大家應該沒少在網上看到過類似"最美名字"之類的主題的帖子,一個好的名字能夠更有助大家認識你,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們生活水平上去了,就更加關注起了精神文化的修養,不少人會因自己的名字不夠"高大上"而感到喪氣,那些好聽的名字則容易受到追捧。
2005年,王人美在中國電影誕生100年之際,成功入選"中國電影百位優秀演員"名單,她的成就足以載入史冊。
⑹ 她因名字太高雅遭人排擠,校長給她改個土氣名字,結果怎樣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李延年《李延年歌》
中國的美女帶有古典特色,佳人們傾國傾城,更是令無數人著迷。在民國時期,有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那時候很多中國美女讓外國人過目不忘。在那個時代,電影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因此有一些女性開始拍攝電影,成為了女明星,例如著名影星阮玲玉,就是那個時代人盡皆知的美女。
不過有一位女明星,她卻因為名字犯了難。這位女明星原本的名字太高雅,因此遭人排擠,隨後校長給她起個土氣的名字,結果這位女明星卻紅透上海灘。
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和失意的事情在所難免,可失意的時候不氣餒,得意的時候不驕傲,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王人美在挫折的時候不會放棄,在有成就之後也從不自滿,這是她寶貴的人格。
⑺ 著名的音樂家的故事
聶耳:演藝圈的「拚命三郎」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聶耳來到上海,舉目無親,託人幫忙在「申庄」采購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員的工作。誰知「申庄」在昆明的總部雲豐商行因為偷稅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關門。聶耳失業了。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刊登在《申報》上的招生啟事引起聶耳的注意。每月能掙十元津貼,還管吃住,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聶耳忐忑不安地進了考場,因為緊張而發揮得一般,但卻被主考官黎錦暉錄取了。
明月歌舞劇社的前身,是黎錦暉創辦的中華歌舞劇團。這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性歌舞團。陣容雖然不大,但是因為擁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麗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國名噪一時。聶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練習生。
七八個人一間的狹小宿舍,練琴時得站在牆角,但聶耳卻感到了生活的奢侈。初到不久,他幫助昆明老家的朋友張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電影拷貝,得到一百元報酬。一百元啊,離開大家庭以來他還從未擁有過這么多的錢,聶耳的心狂跳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郵局給母親郵去一半。另一半,買了一把小提琴,還有兩本樂譜。這把普通的小提琴,從此為聶耳的生活增添了華麗的色彩。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藝是聶耳的專職小提琴老師。於是,人們常常看到師徒二人認真地矯正指法,「錯了」,「又錯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時斷時續。「小老師」與聶耳同齡,平常為人很隨和,教琴卻毫不馬虎。十九歲的聶耳,剛剛摸琴,連樂譜都看不懂,哪裡懂什麼對位、和聲,「小老師」有點急了。但聶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了好老師。「一定能學會,」他對自己說。吃罷晚飯,大家都結伴去逛「四馬路」,到「大世界」看雜耍,聶耳卻一聲不吭,躲進房間練琴。他要完成自己的業務指標:一天至少「惡補」七個小時的琴。
「拚命三郎」聶耳很快出名了。其時,電影和戲劇往往裹挾在一起。一套演員班底,一會兒在舞台上演話劇,一會兒又聚集的水銀燈下。這樣做,雖出於製片商節省成本的策略,客觀上卻鍛煉了演職員。比如王人美在電影《風雲兒女》中除飾演女主角之外,還要唱主題歌。拉小提琴的聶耳,也要時不時上場扮個什麼賣油炸臭豆腐的小販;或者塗一身黑墨,扮成黑人礦工。他善於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盡人皆知。1959年,趙丹在電影《聶耳》里出演聶耳時,還不止一次地談及當時的往事。 出入「明月」的都是上海灘演藝界的知名人物,蔡楚生、孫瑜、卜萬蒼、金焰、鄭千里、王人美、黎莉莉、白麗珠、趙丹、周璇、阮玲玉,等等。近觀名人,聶耳才體會到什麼是「風頭正健」。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於此只為謀生的聶耳,眼界一下子開闊起來。
貝多芬的故事
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鋼琴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我行我素
貝多芬不願做一個客廳里的寵兒,他寧願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床、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房間里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為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於創作高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像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願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乾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於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他雖然掙了不少錢,可總是沒有多少積蓄的原因吧! 貝多芬一生潔身自愛,他認為莫扎特寫《唐璜》(Don Giovanni)實在是有玷污其形象。貝多芬稱莫扎特的斷奏風格為指尖上的舞蹈。
雙耳失聰
當他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耳朵越來越聾時,他幾乎絕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聽不見他喜歡聽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聲音更不幸的事情嗎!起初,只有威格勒醫生和斯蒂芬.馮.勃羅伊寧等幾個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棄到各王宮去聽他如此喜愛的歡快的音樂會,他怕人們注意到他的耳聾,以為一個聽不見聲音的音樂家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不!他想起他想寫的一切音樂,「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也許對他來說,在耳聾的時候創作音樂並沒有別的音樂家那麼難。在他看來,音樂不僅是用迷人的聲音安排各種主題或音型,它也是表現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種語言。
⑻ 我們如何正確評價黎景輝在中國音樂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一千五百字,大一音樂史期末考試論文,現在在考,
直接網路 黎錦暉 你會發現很多文章的,選取一篇對你有用的
這是從網路學術摘取的
黎錦暉是中國兒童歌舞劇的創始人,也是第一個中國歌舞學校的創辦者。他創作的兒童歌舞劇與歌舞音樂,在人民大眾中影響相當廣泛。「五四」運動後的十年間,創作了十二部兒童歌舞劇和二十四首兒童歌舞表演曲而聞名全國。。音樂選用民歌、戲曲曲牌等改編而
成,詞曲通俗易懂,作品帶有民歌風味,音樂簡煉明快、情節生動易於上口,主題內容和語言適合兒童的心理和興趣,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講科學、講民主的精
神,因此流傳面很廣。被當時中小學廣泛採用為音樂教材。但1928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
敗至抗戰前,他受到當時社會腐朽風氣影響也編寫一些委靡頹廢的歌舞音樂,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別快車》、《妹妹我愛你》等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的
不良影響。受到當時音樂界的批評。1936年後寫過一些宣傳抗日救亡的愛國歌曲,如《向前進攻》,標志著創作作風的轉變。他創作的兒童歌舞劇的代表作有
《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神仙妹妹》等。兒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可鄰的秋香》、《吹泡泡》等。二十年代,因創作了十二部兒童歌
舞劇和二十國首兒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歌舞劇《麻雀和小孩》、《月明之夜》、《小小畫家》,歌舞表演《可憐的秋香》、《好朋友來了》、《誰和我玩》、《神
仙妹妹》等。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一般都採用童話的方式,向兒童傳達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而其中的歌曲大都親切、好唱、好記,再加以優美的舞蹈動作和真實
的表演,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歡演、喜歡看。在半個世紀前的中國,他的名字如雷貫耳。當時上海幾家外商經營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約到黎錦暉的
作品為驕傲,每個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懸黎錦暉的巨幅畫像。在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種成就集於一身的奇人。中國的音樂史、戲劇史、電影史、文學史、教育史他都佔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領域,他更無愧於「奠基者」、「創始人」之譽,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他創造了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個個「里程碑」。當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樂。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音樂界都承認,他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他創作的《桃花江》、《特別快車》、《夜深沉》、《小小茉莉》、《薔薇處處開》、《妹妹我愛你》等,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愛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書局分16冊出版,在當時的中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還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出國門,近年一位美國音樂人出版了《黃色音樂》(黃種人群的音樂)一書,把黎錦暉稱為「黃(膚)色音樂第一人」,並指出:黎錦暉將中國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二十年」,黎錦暉將西方爵士樂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結合後,在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推廣,使中國音樂向國際化發展。
又有人稱黎錦暉為中國兒童歌舞劇之父。他創作的歌舞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兒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來了》、《三個小寶貝》、《誰和我玩》、《可憐的秋香》等,在當時的兒童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劇作家吳祖光當時只有六歲的妹妹吳樂,「穿件黑色長裙跳舞衣,插上一對黑綢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學校參加黎錦暉《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還被人憶起。而他1928年編劇並作曲的《小小畫家》,則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歌劇的
濫觴。黎錦暉所做的,還遠不只這些。1927年,黎錦暉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訓練歌舞人才的學校——「中華歌舞專科學校」。他憑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養和漢
語音韻學功底,繼承、發展民族樂舞的傳統,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賞、改進俗樂、創造平民音樂」的主旨,以新穎、實用、快速為舞蹈教學的准則,聘請當時頗
富聲望與造詣的中外教師授課,教育方法與課程內容相當規范。此外,為配合舞蹈教學,學校還開設時事、外語、會話、戲劇常識、樂理、聲樂、器樂等課程,採用
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特長。這種教學法使學員在短短三個月便可上台演出,學校也因此為中國新舞蹈藝術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正是這年的中秋之
夜,上海一所小學禮堂里,在小朋友們演唱完黎錦暉創作的童謠《搖啊搖》之後,他宣布:「我們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此刻當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賞。以此
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這被視為中國近現代最早的專業歌舞表演團體。歌舞社成立後不久,即創造了驚人業跡。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塊大洋
的資助下,1928年5月,他們闖出國門,遠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劇場,八位青年女演員,身著雪白小紡袖衫和長裙,滿懷深情地合唱戴傳賢作詞、黎錦暉作曲的《總理紀念歌》,一時間,劇場里觀眾肅然起立。一些身著大禮服的英國貴
族,也隨之站起,全場氣氛庄嚴肅穆。一曲唱完,掌聲雷動。當晚,香港同胞舉行晚宴招待全體演員,慶賀他們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為國爭光。新中國成立後,
黎錦暉一直背負著「黃色」十字架。1957年,「百家爭鳴」之際,他曾要求重新考慮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黃色」,但在那種政治形勢
下,終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實,黎錦暉所寫的情愛歌曲,多為情非所願,他自己就有「十不寫」的准則,如妓女唱的不寫,猥褻的不寫,「三妻四妾十美圖」不
寫等等。但為了事業,他又不得不生產一些「賣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經費緊張而一度向米店賒賬,險些被米店老闆告到警方。為了籌錢,黎錦暉只得
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闆要求違心寫歌,以「風花雪月」為演員換米換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經營不善,歌舞社竟無回程路費,他只好向國內「賣歌求款」,在半年內寫出百餘首戀愛歌曲,以稿費把演員帶回祖國。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則是「十足」的蒙冤,這是黎錦暉及歌舞社被困馬來西亞時,與夫人徐來在
海邊思念湖南家鄉風景如畫的桃花江,有感而作。其實,人們對黎錦暉作評價時,往往忽視了他藝術生涯的另一面。抗戰期間,他出版《抗日三字經》;創作發
表愛國歌曲數十首,其中如《中華民族戰歌》、《十里送夫》等都在當時產生過不小影響。由於當時的紅軍隊伍中也流行黎錦暉的歌,陳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給黎錦暉送錢,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後因故終未成行。他對革命充滿同情,1927年「四一二」後,田漢把中共早期黨員錢壯飛的女兒錢蓁蓁託付給黎錦暉,黎錦暉知道錢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會照顧好他女兒。在黎錦暉的悉心培養下,錢蓁蓁的歌舞表演潛質很快被發掘出來,與王人美、薛玲仙、胡笳並稱歌舞社的「四大天王」。並認黎錦暉為義父,取名黎莉莉。後黎錦暉應邀創作彩色歌舞劇有聲電影《芭蕉葉上詩》,讓黎莉莉、王人美主演,從此把黎、王二人領上銀幕。後來黎莉莉能成為三四十年代當紅影星,黎錦暉具有重要影響。黎莉莉談起當年的引路人,
仍深深感念。黎錦暉的才華不僅表現在音樂方面,他還曾編寫各類教科書,編輯多種報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華書局編輯所國語文學部部長和
國語專修學校校長,在推廣國語上,曾有過突出貢獻。他一生對兒童教育情有獨鍾,除創作兒童歌舞劇、兒童歌曲外,還曾創辦主編兒童讀物《小弟弟》、《小妹
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錦暉創辦編輯的「可以陶冶兒童的性情,增進兒童的智慧,使他們成為健全的國民,替社會服務,為民
族增光」的兒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內容包括詩歌、小說、謎語,還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兩三期後,即成為風靡全國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熱銷刊物。當時沒有人專為孩子們寫作,作為部長的黎錦暉就動員「國語文學部」的編輯們為《小朋友》寫稿,他自己更是熱情高漲,樂此不疲。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在
回憶《小朋友》對他的影響時,深情寫道:「中華書局出的兒童周刊《小朋友》,誇張一點兒說,其時風行全國,我在交通不便的鄉間也接觸到了。它不僅作為我給
學生們選擇課外讀物的寶庫,同時也作為我學習寫作的藍本,它是我在文學修養、寫作實踐上不出聲的一位好老師,是它,循循善誘地引起了我的創作沖動,並展示
了美好的學習榜樣。」2002年,《小朋友》迎來它80歲「生日」,這恐怕是中國最長壽的兒童刊物。
2001年9月,文化部音樂司、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所、中央音樂學院在北京召開了「紀念黎錦暉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黎錦暉音樂創作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指出:「紀念黎錦暉的意義超過紀念黃自、蕭友梅。」有人說:當年批評黎錦暉是一種「無知和偏見」。並強調,研討會做了解除「禁區」、為黎錦暉先生的「跨世紀懸案」揭謎的工作。
⑼ 求關於黎錦暉的作文 要寫他對音樂的貢獻和對他的看法
黎錦暉(1891~1967),湖南湘潭人,音樂家。
近日,有媒體回顧流行音樂的歷史,黎錦暉的名字被第一個提出來。隨後,牽扯出他營造的那個「三四十年代老歌的花樣年華」。
此時的黎錦暉,已被冠以「流行音樂之父」之名,他的《毛毛雨》,成為中國第一首流行音樂。在被埋沒幾十年後,他的兒子如今禁不住感慨,「父親的事跡,將和他當年的音樂一樣流行」。
關於當年這段流行,當時的記載給了一個更好的概括:黎錦暉時代。作為歌曲創作者,他一改時人抄襲搬用西洋音樂的習慣,「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把「人人得以欣賞」作為作曲的目標。於是,不論古今中外各家詩詞、西洋詩歌、民間小調、土風舞曲,甚至南洋一帶唱的西洋小曲、愛情歌等,「一古腦兒搬來作為創作素材」,一時滿街傳唱。
據說,當時的大唱片公司,都以求得他的作品為榮,有的公司甚至說過「非黎錦暉作不出」的話。黎錦暉的照片也高掛在各大公司,勝利公司把他掛得比梅蘭芳還靠前。老闆對前來詢問的人解釋:我們是做生意,誰的銷路最廣、最多,誰就是第一位。
音樂史學者評價,這開創了中國前所未有的流行曲時代,也就是「時代曲」。而黎的創作經過別人跟進、出版,與當時的歌星、電台等文化元素共生,幾乎塑造了「整個30與40年代海派文化」。
除了寫歌曲,他還寫教材、編輯報刊,並為兒童創作歌舞劇。他寫的歌舞劇,當時由小女孩表演,「穿件黑色長裙跳舞衣,插上一對黑綢翅膀翩翩起舞」,這一情景,至今留在人們回憶里。
等到他自己開起歌舞團,成為老闆之後,又是另一番光景。從他的門下,走出了小提琴手出身的聶耳,以及由人介紹來的窮家女王人美、周璇等。甚至連她們後來的藝名,也都是黎錦暉幫他們取的。
他和他的歌舞團四處巡演,出版作品,影響極大。不過,這名音樂家顯然不是個好商人。學者孫繼南在傳記中記述,他缺乏從商經驗與意識,只顧及演出效果及演員個人利益,忽略團體積累。
他辦學校,組歌舞團,不收學費培養人才,卻任其來去自由,不肯限制弟子自由發展。有人曾勸他與演員訂立合同,他卻說:「我不是商人。」當時,許多學生出名以後,被其他歌舞團挖走,老闆兼老師黎錦暉一面叮囑工作人員給付銀元,一面追上去不斷囑咐,不要荒廢了學業。他的學生聶耳公開在報刊上發文抨擊他,社團內的人紛紛出來指責,他卻從未公開回應。
結果,「雖然從明月社飛出眾多的金鳳凰,而在另一方面卻註定了他個人在歌舞事業上屢遭失敗的必然結局」。他的「明月歌舞社」有時候不得不向米店賒賬,險些被米店老闆告到警方。
作為音樂人,他定下了「十不寫」的准則,自稱猥褻的不寫,「三妻四妾十美圖」不寫等等。而到後來,這位靠寫歌賺的錢可以「買下半條南京路」的老闆,卻因為沒錢買回國的船票,不得不答應別人,寫一些小調子賺路費。或者按出版公司要求違心寫歌,「以風花雪月為演員換米換肉」。
這些作品,連同他所有的「時代曲」一起,被左翼人士視作國難當頭時的靡靡之音。變成了頹靡情調與不作為的精神化身。另一種流行出現了,人們紛紛批判「黃色」的音樂人,抨擊時代曲。
此時,黎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工作,只做些民間音樂的搜集整理工作。他曾經希望重新思考自己的作品是不是「黃色」的,卻沒人理睬。
到後來,壞分子黎錦暉只有偷偷地生活著,一邊聽著人們對於「時代曲」作出的「黃色歌曲」的評價。他的作品,被明令禁止。年輕一點的人,早忘記了他是誰,只有在當時的《辭海》中,他的名字後面,寫著「曾編寫黃色歌舞音樂」的解釋。
如今,「時代曲」重新成為許多人追捧的潮流,有人感慨,如果他能看到當年他帶動的時代曲,經由一個叫作鄧麗君的歌手唱回大陸,成為大街小巷人人傳唱的場面,不知是什麼心情?
⑽ 中國流行音樂第一人
1.黎錦暉
中國流行音樂開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開創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先河.沒有黎錦暉就沒有今天的流行音樂就沒有聶耳.
2.陳歌辛
解放前時代曲第一人,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向了第一個高峰.被稱為歌仙.
玫瑰玫瑰我愛你 、 恭喜恭喜 、秋的懷念、蘇州河邊、夢中人、夜上海等都是其代表作.
3.黎錦光
黎錦暉的弟弟,時代曲又一位代表人物,和陳歌辛 、姚敏並為時代曲3大巨頭.被稱為歌王.
好春宵 、夜來香、哪個不多情、采檳榔、香格里拉、五月的風、星心相印、王昭君等為其代表作.
4.姚敏
中國流行音樂第一人,中國的歌神.覺得這個稱號誇張嗎?一點也不,羅大佑甚至也說過姚敏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藝術家.
姚敏(1917-1967),生於上海,是當時上海灘紅透半邊天的歌星-姚莉的胞兄。姚敏從小就有音樂天才,但由於家庭太窮,他沒有機會請老師,所以他所有的音樂能力都是自修而來!在加入歌壇前,他曾經當過海員。起初,他和他的妹妹們:姚莉和姚英,在『大同社』播唱,後來因認識周璇,嚴華等人,他才進軍『百代唱片公司』,開始作麴生涯。姚敏是個很上進的人,他不停的自我改進,吸取各類型的音樂,所以不停的創作出刻畫時代的歌曲,特別是他在解放後到香港的日子裡,那個亞洲最大的商業,娛樂中心更點燃了他特殊的才智。但不幸的是,1967年,還是很健康的他,由於突發心臟病而離開了他的旋律人生,給亞洲及世界樂壇一個不可挽救的損失。姚敏的歌,唱紅了幾代歌星:從周璇到李香蘭,從李香蘭到葛蘭,從葛蘭到靜婷,再到今天的鄧麗君,鳳飛飛,費玉清等。他的旋律雋永,優美,動人,他的作品千變萬化,有爵士樂,民間小調,外國舞曲,說唱歌曲等等,被公認是『歌壇不到翁』和『歌壇巨無霸』。
名作:《情人的眼淚》,《第二春》(英文版叫 Ding Dong Song),《春風吻上我的臉》,《雞尾酒》,《我有一段情》,《三年》,《站在高崗上》(今天張惠妹唱的),《大地回春》,《我是一隻畫眉鳥》,《總有一天等到你》,《夢里相思》,《加多一點點》,《我愛恰恰》,《恨不相逢未嫁時》,《小小羊兒要回家》,《知道不知道》,《采紅菱》,《賣湯圓》,《初一到十五》,《訴衷情》,《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月下佳人》,《三年別離又相逢》,《我要為你歌唱》,《秦淮河畔》,《江水向東流》,《茶葉青》,《得不到的愛情》,《我要你的愛》,《蘭閨寂寂》,《一條橋》,《馬來風光》,《戀痕》,《月下對口》,《郎如春日風》等等。
5. 陳蝶衣
中國流行音樂寫詞第一人,一代詞聖.他和姚敏的合作,把中國流行音樂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6.周藍萍
沒有周藍萍,台灣流行音樂就不會發展這么快,一曲《綠島小夜曲》拉開了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的序幕!
周藍萍(1924-1971),湖南湘鄉人,抗戰時入了在重慶開辦的『中央音樂干訓班』,後來畢業於上海音樂專科學校。解放後,國民黨政權和許多大陸的知識分子紛紛來台,周藍萍就是其中之一。在台的日子裡,周藍萍先生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當時影響力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綠島小夜曲>不僅在中國台灣島流行,還在東南亞各地流行,被譯成多語的歌詞。
周藍萍非常的熱愛音樂,經常工作到廢寢忘食,甚至生病也不以狻?971年,周藍萍抱病為電影<紅鬍子>配樂,由於工作太勞累,不慎得了急性盲腸炎,為了趕參加影展時間,竟拿止痛樂當救命丹,直到完工後回到家不支倒地才送往醫院,但已潰爛成腹膜炎,手術時又引發原有的心臟病,終告不治。不少人都說,如果周藍萍不那麼早逝,國語流行歌曲樂史必須得重寫。
周藍萍逝世時,<綠島小夜曲>詞作者潘英傑送了他一副輓聯:『低吟綠島小夜曲,永懷家在山那邊』。
周藍萍先生的名曲:<綠島小夜曲>,<高山青>,<月光小夜曲>,<回想曲>,<一朵小花>,<山前山後百花開>,黃梅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全部插曲,<願嫁漢家郎>,<碧蘭村的姑娘>,<昨夜你對我一笑>,<我有一份懷念>,<十八姑娘一朵花>等等。
7.王福齡
王福齡(1926-1989),原籍上海,筆名有莫然,復臨等。50年代到香港,在『邵氏電影廠』擔任影片作曲,配樂。在『邵氏』期間,王福齡先生寫以他超人的音樂天賦創作了至今亦令人難忘的經典歌曲。他的曲風非常多元化,擅長抒情慢歌,但引人入勝的輕品也叫人津津樂道。
在他事業的後期,王先生更注重培養後一代歌壇天才,在一次歌唱比賽里,當評委的王福齡先生認識了一名很有天才的青年譚百先,就是後來著名的歌星羅文。80年代和黃沾創作的<我的中國心>風靡大陸地區,是一首非常優秀的愛國歌曲,但並不多的人知道這首歌是王福齡的作品。1989年王先生在香港去世,年僅63歲。
王福齡先生的名曲:<不了情>,<南屏晚鍾>,<醉在你懷中>,<今宵多珍重>,<痴痴地等>,<藍與黑>,<甜言蜜語>,<我的中國心>,<問白雲>,<康乃馨>,<女兒圈>等等。
8.姚莉
在海外,姚莉、白光的名氣和影響力不比 鄧麗君和周璇小!
還有,在世的流行歌手當中,現在資格最老影響最大的,就是姚莉了.玫瑰玫瑰我愛你 、 恭喜恭喜、蘇州河邊、站在高崗上、春風吻上我的臉等經典歌曲等的原唱就是姚莉.她和她的各個姚敏,作為流行歌曲的領袖人物,統治了中國流行音樂20年.5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的唱片封套上,介紹她的文字里稱其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過程,始終獨步歌壇,後起者無出其右」,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其他代表人物
劉家昌、左宏元、翁清溪、駱明道 (台灣60、70年代的4大家,都是流行音樂和電影音樂大師,統治了那個時代的台灣流行音樂)
還有嚴華,嚴折西,李厚襄,顧嘉輝等人.
中國流行音樂80年,沒有足夠的了解不要出來亂說,如果你們真的熱愛中國的流行音樂的話,多多去關心下。
我們國內對於過去80年流行音樂的發展缺少一個系統的回顧和總結。
不要拿自己的無知來侮辱中國流行流行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