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歷史藝術風格有哪些類型

歷史藝術風格有哪些類型

發布時間:2023-03-03 19:42:47

①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特徵及其代表作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特徵及其代表作概述如下:

中國歷代藝術順應時代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乍一聽是廢話。不光中國古代,全世界都是。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以繪畫藝術為主,尤其是山水畫,極具中國文化特色和氣質。


一、「出鬼入神」的書法藝術。中國書法藝術的特點:以漢字的文義為內容,以某種字體的書寫為形式。以自由多樣的線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感情、氣勢和意境。


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殷商時代主要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創始於秦代。隸書始於秦朝,成熟並通行於漢魏時代。楷書形成於漢末。行書開始盛行於晉代。草書把中國書法的寫意性發揮到極致。


中國書法藝術的代表: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書家。東晉王羲之尤擅草書、行書,號為「書聖」。


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分別創立歐體、顏體、柳體;懷素、張旭的狂草。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創趙體。


明代以文徵明、董其昌聲譽最高。


二、畫中有詩。中國畫的材料及分類:材料:筆、墨、紙、硯、絹素及礦物顏料。

分類:以題材的不同,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在表現技法上,有工筆與寫意、勾勒與沒骨、設色與墨筆等區別;在藝術風格上,分為工筆重彩畫與水墨淡彩畫。


中國的文人畫。地位:是北宋以後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風格:追求抒情寫意;創作:強調個性表現。


中國的山水畫。以自然風景為主要描繪內容。特別講究布局構圖。山水畫的靈魂是意境,注重用畫面傳達主觀情致與神韻。


中國的人物故事畫。以人物故事和社會風俗為主題的作品。


三、金聲玉振。先秦時期音樂的發展。自黃帝時代至周代,「樂」文化已相當發達。河南舞陽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骨笛」,有完整的七聲音列。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塤,可吹奏出符合音律的不同音高。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編鍾記載著豐富的上古樂理。


秦漢至隋唐時期音樂的發展。秦漢新的音樂樣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調」;至東晉,又形成南國「清商樂」。南北朝、隋唐時代,民間音樂進入宮廷變為歌舞俗樂,總稱燕樂。


明清時期音樂的發展。戲曲音樂繁榮。器樂藝術發達,形成古琴、琵琶、箏、三弦、嗩吶、笛、蕭等樂器獨奏藝術門類。名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四、宮廷舞和民間舞。中國古代宮廷舞的發展:先秦時期:夏商時代已產生宮廷舞蹈;周代統治階級制定禮樂制度。漢代設樂府,採集整理民間樂舞,並把俗樂舞用於宮廷祭祀。隋唐官辦的樂舞機構集中培訓專業樂舞藝人。宋元時代:宮廷隊舞繼承隋唐的傳統,在藝術上卓有成就。明清:宮廷燕樂舞蹈開始趨於衰落。


中國古代民間舞的發展:特點:形式上更加瑰麗多彩;反映與人們生產生活休戚相關的場景和喜、怒、愛、憎的感情。表現:《詩經》和楚辭生動地描寫周代的民間舞蹈形式;兩漢時期:各地樂舞有相應發展,出現了歌舞繁榮的局面;南北朝時期《西涼樂舞》展示了「胡舞」的風范;隋唐時期:總體特徵是各民族舞蹈藝術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創造;宋代:民間舞蹈十分興盛,民間舞隊非常活躍。


五、戲曲。秦漢至隋唐時期戲曲的發展。秦漢魏晉南北朝時的樂舞百戲。隋代的「四方散樂」。唐代的雜技歌舞。


宋元時期的戲曲發展:宋代:雜劇與南戲脫穎而出。元代:一人主唱,曲牌聯套體的戲曲音樂,成為元雜劇的核心藝術形式。


明清時期戲曲的發展:明朝傳奇劇逐漸形成海鹽、餘姚、弋陽、崑山四大聲腔。崑山腔的「水磨調」,成為明清曲牌聯套體戲曲舞台的主腔。


(1)歷史藝術風格有哪些類型擴展閱讀:

美術本就服務於時代文化,不過特點還是有的。這個要分時段。可以以漢為節點,之前暫稱為先秦。當然這個不嚴謹。先秦之前圍繞三樣東西「天神」「地祇」「人鬼」。人鬼就是老祖宗。所以美術風格很質朴,神秘,符號化尤其突出,人文化有,但薄弱。

商多是祭器,周多禮器,多青銅,刺綉,雕刻,陶質,持續到秦漢。政治格局改變,宗教萌發等等,藝術品內容題材偏向於 生活,造型依舊大氣質朴,渾宏,但依舊多器物,刺綉,雕刻,鑄造等等,個體意識依舊滯後。從先秦到漢 一樣東西從未改變,那就是線條的藝術。因為文字的傳承導致我們更偏愛線條和符號化而不是西方的體積。

紙張的出現是現在意義上繪畫興起的前提,美術的內容也多了起來,個頭變了,藝術載體變了,內容也變了從天神地祇人鬼轉變為了市井人間,或是三教題材。但依舊傳承了東方的 平面線性美學。後來的其實本質沒變,變的都是 內容 題材 或是繪畫方式與技藝,每個時代有其特點與側重。

所以 3500多年 我們 美術上 從文字的出現就奠定了審美的趨向,文化的傳承凝結了表達方式的含蓄。而美術的發展 隨時代的進步與載體的變化從質朴,抽象 神秘走向精巧,細膩,豐富繁雜,系統,到最後的教條,直到今天的幾乎泯滅,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泯滅,必是美術的。




網路-中國美術的歷史

② 中國古代(1912年前)美術史上的流派有哪些

1、在歐洲藝術史上曾出現過幾次「復興」古代藝術的藝術思潮:印象派油畫派
莫奈 《印象·日出》
德加 《舞台上的舞女》《熨衣婦》等。
2,第二次則是在17世紀的法國1。
新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第一次是文藝復興,以普桑為代表的學院派美術及其美術思潮,並加以推崇、摹仿的藝術。
另一位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使浪漫主義繪畫達到了頂峰,被特指為「古典主義」美術。而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流行於法國的古典主義思潮則被稱為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油畫派
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法國畫家席里柯:
路易·達維特 達維特的代表作品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馬拉之死》等,《梅杜薩之筏》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安格爾 著名的作品有《聖瑪麗夫人肖像》《里維耶夫人肖像》及《泉》。重要作品是《但丁和維吉爾》《希阿島的屠殺》《自由領導人民》等。
3:新古典主義派
是指以古希臘羅馬藝術為典範。

野獸主義

20世紀初西方現代藝術開始形成,最初的前衛美術運動是「野獸主義」。
「野獸」一詞在這里是用來形容他們的繪畫作品中那令人驚愕的顏色,扭曲的形態,明顯地與自然界的形狀全然相悖。
在法國1905年的秋季沙龍展覽會展出了以馬蒂斯為首的九名青年畫家的作品,由於畫風令人驚愕,以致輿論嘩然。評論家路易·沃克賽勒看到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繪畫作品中間有一件馬爾古所作的模仿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雕塑家多那泰羅風格的作品,便隨口說了一句:「多那泰羅置身於一群野獸的包圍之中。」從此,這個畫家群體就被稱為「野獸主義者」。
以馬蒂斯為首的這群青年畫家不滿足於象徵主義的神秘色彩,主張色彩的徹底純化,以便更加清晰地表現畫家的感情。表現感情是野獸主義畫家的宗旨。
野獸主義畫家弗里茨給野獸主義下的定義是:「通過顏色的交響技巧,達到日光的同樣效果。狂熱的移寫(出發點是受到大自然的感動)在火熱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論。」
野獸主義的主要原則是通過顏色起到光的作用達到空間經營的效果,全部採用既無造型,也無幻覺明暗的平塗,手段要凈化和簡化,運用構圖,在表達與裝飾之間,即動人的暗示與內部秩序之間,達到絕對的一致。馬蒂斯說過:「構圖,就是以裝飾方法對畫家用以表達自己感情的各種不同素材進行安排的藝術。」
野獸主義畫家們廣泛利用粗獷的題材,強烈的設色,來頌揚氣質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結構上的原則,不顧體積、對象和明暗,用純單色來代替透視。馬蒂斯的老師莫羅曾對他說過:「你必須使繪畫單純化。」所以作為野獸主義始終的代表馬蒂斯頑強地使色彩恢復它本來具備的力量,單純和表現的意義。
野獸主義自1905年發端到1908年已趨消沉,爾後由立體主義所取代。

行動派繪畫

行動派繪畫又稱動作派,屬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
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黑山學院,素來採用美國教育的最激進的試驗,它沒有規定課程。在黑山學院及歐洲傳入的先鋒派思想中,有一種超現實主義自動化的藝術理論,西班牙畫家米羅實踐了這種理論,他把顏料濺灑在畫布上,然後把蘸了顏色的畫筆在畫布上到處移動,這種技法上的自動主義,直接啟發了美國的行動派畫家;還有法國的馬松比米羅的筆觸更為輕松,整個畫布上是一種線條的猝發,一種顫動的色彩的放電。他們對美國的戈爾基和波洛克有直接的影響。
在這個時期,美國畫家中正風行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寧可冒失敗危險來努力爭取達到新的高度。因此他們大膽試驗。抽象表現派的畫家們主張寧可徹底擺脫所有傳統的美學觀,也不要有什麼社會意義。他們提倡任意的、自發的個人表現,創造了一種無意識的自動繪畫。代表畫家是波洛克。

新寫實主義

現代美術呈多元化格局,流派紛呈各顯神通。一度被否定的寫實主義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重新登上畫壇。但必須認識到它決不是回到過去的創作觀念、創作方法上。新寫實主義畫家在創作目的、繪畫觀念以及表現方法方面,並不是老一套翻版,他們吸收了現代藝術的觀念進行創作。可以說他們是現代藝術的另一種藝術形式的繼續。正如美國評論家希爾頓·克雷默說的:「這個運動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非常直接地從現代藝術理論和實踐中派生出來的,它是現代派的另一種形式的繼續。」當今許多寫實主義畫家只是用寫實的手法來達到現代派探索的造型、色彩、線條與畫面的關系的目的而已。[/COLOR]

象徵主義

世界上的藝術探索有兩種基本形式,即形象和象徵;直覺感受和精神表達。自1885年起一種以象徵主義為名,對理想主義傾向的逆反在文學和造型藝術領域同時發展起來,畫家和作家不再致力於忠實地表現外部世界,而是要通過象徵的、隱喻的和裝飾性的畫面來表現虛幻的夢想以啟示於人。
按評論家阿爾貝·歐立葉1891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確定的象徵主義的定義,認為藝術作品應該是:(1)精神的,因為它唯一的理想是表現精神;(2)象徵主義的,因為它是以形狀來表現這一精神的;(3)綜合的,因為它是根據一種普遍理解的方式來畫這些形狀和記號的;(4)主觀的,因為它從來也不將對象作為對象來看待,而是作為被題材發現的精神記號;(5)(作為結果)裝飾的,因為由埃及人,或極可能由希臘人或原始人發明的純裝飾繪畫就是一種主觀的、綜合的、象徵主義的和精神的藝術表現。
具有象徵主義的代表畫家主要是莫羅、夏凡納和雷東。象徵派畫家們並未創造一種新的形式流派,他們關心的只是詩意的表達、玄理的揭示。象徵主義繪畫是一種以感情為基礎對新內容的探索,不是以理智或客觀的觀察為基礎,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覺的內在力量和想像。

現代美術

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現代工業文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節奏。美術作為商品走進市場,給藝術發展帶來激烈的競爭。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的眼睛延伸到宏觀與微觀世界。因此現代藝術家必然要創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去表現自己所認識的新世界。現代哲學直接影響現代美術創造,叔本華的唯我主義的本體論思想、唯意志論觀點導致認識上的直覺主義,這使藝術家的天才和靈感升華為藝術創造的根本。爾後的尼采、弗洛伊德對人的精神領域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又成為現代藝術創造之源泉。柏格森「非理性主義哲學」是對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負面和傳統價值觀的徹底否定和背叛,從此藝術不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觀世界的表現。
現代美術的產生和發展是沿著必然規律運行的,西方藝術自遠古產生始就注重實用、物質性的再現,經歷不同時代的發展和完善,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已達高峰。當照相術發明,再現的寫實主義繪畫已被攝影部分取代,繪畫必然另擇其路,由再現走向表現,由寫客觀物質的形態走向表現畫家自我內在精神為追求。繪畫自產生起就以為別人服務為宗旨,原始社會為實用,後來為神、為人的生活、為政治斗爭等服務。西方藝術家宣稱他們不再為誰服務,藝術就是為完善藝術自身而獨立存在。因此藝術的價值觀與傳統決裂了。所有這一切都是隨著社會發展、思潮的演變,緩慢地由量變到質變的。現代美術的發端是從印象派開始的。
印象派的出現是西方藝術劃時代的里程碑。為了表現自然界豐富的瞬間即逝的光和色的變化,它忽視或否定了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更是破壞或放棄了西方幾千年完善起來的嚴謹造型,因此衍生出後來一系列的反叛畫家、畫派。首先起來與傳統決裂的是塞尚,他要創造一種絕對的繪畫,它不再是客觀事物的模仿,而是注入畫家主觀解釋的永恆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同時還有畫家高更,他從強烈的主觀出發,對客觀事物獲得的印象和感覺加以分析、綜合,創造出一種突破時空制約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繪畫。而荷蘭人凡·高用明亮的色調與顫動奔放的線條傳達了熾烈的思想,他們共同開創了西方現代美術之先河。從他們的理論派生出爾後的眾多現代流派。
一部分追隨塞尚的畫家們確認畫面的經營構造是畫家的能力和權利,畫家是畫面的創造者,應該像上帝一樣任意去安排畫面,形成了以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認為繪畫不應該作自然對象的奴隸,也不應僅是畫面的精心構造,而必須表現畫家的心情意志,必須是畫家內在情感的外在圖像,從而誕生了法國的野獸派和德國的表現派。俄國人康定斯基縱覽了這一畫壇變化之後認識到,繪畫已不是靠著物象的支持,而是靠色彩、線條與形狀主宰整個畫面,是這些繪畫的元素賦予了畫面生命與美,是他第一個創造了抽象繪畫。上述幾個流派都是對藝術作出思考後的探索表現。
當藝術家面對社會和現代物質文明進行思考後,得出的結論是傳統已經過時,現代是不完整不健康的,產生了破壞一切、打倒一切的達達派,他們希望在純粹空白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新文明。當藝術家面對人生時,人的意識被過多的概念裝飾得已經不真實了,唯有潛意識領域才是最真實的領域,這個領域從未被表現過,畫家著意於這個精神世界,創造了超現實主義繪畫,這種繪畫以表現反邏輯常理的物象組合展現一個鮮為人知的潛意識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美術中心由法國巴黎轉向美國紐約,又開始了一個新的探索和創造,更多地是以注重觀念改變為特點。50年代興起抽象表現主義,只重繪畫行為過程而不注重畫面結果的行為繪畫,體現了美國人自由創造的活力。當人們不滿於偶然的發泄和主觀對繪畫的恣意所為,轉而崇尚讓畫面自為地發揮出它的全部潛力,於是就出現了大色域繪畫、極少主義繪畫、硬邊派等,這些藝術多以冷靜、簡單的大色塊布置畫面,不摻任何感情的表現。60年代波普藝術登上畫壇,首先風行美國,它使藝術與現代文明互相滲透,讓藝術成為更為普及的交流手段,與現代人的生存息息相關。自70年代後,現代美術完全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格局,藝術家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探索藝術和藝術表現,自此以後再無風格流派可尋,可謂一個人一個派,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從此西方美術走進一個遠離常識世界的無盡的大千世界。

現代建築藝術

20世紀初,建築藝術如同繪畫、雕塑藝術一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建築科技的發展,使建築結構和樣式迅速走向現代,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高層建築的大量發展和新的建築設計思潮的層出不窮,多元建築形式風行一時。
20世紀上半期,尤其在二戰後,古典復興建築仍然流行,政府性建築和紀念性建築的發展,將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的建築樣式結合在一起的折衷主義建築也不斷出現。由於社會生活飛速發展變化,建築物的功能要求日益復雜,房屋的層數和容積量不斷增加,建築材料和結構已與古代大不相同,因此學院派建築師不得不對傳統建築加以改造和簡化,同時革新的現代派建築興起。
建築牽涉到功能、技術、工業、經濟、文化和藝術等多個方面,建築的革新也是多方面的,在20世紀上半期出現了很多流派和不同風格的建築樣式。20世紀初,在德國和奧地利先後產生了表現主義,一切都出自藝術家的主觀表現,目的是引起觀眾情緒上的激動,這一派建築師往往採用奇特、誇張的建築形體來象徵某種時代精神。德國建築師門德爾松(1887—1953年)在20年代,設計過一些表現主義建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19—1920年建成的波茨坦愛因斯坦天文台。荷蘭表現派的住宅甚至把外觀處理得使人聯想起荷蘭人的傳統服裝和木鞋。
未來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首先在義大利出現的文藝流派,它對現代生活的運動、變化、速度、節奏表示欣喜,他們否定一切文藝規律和傳統,宣稱要創造一種全新的未來的藝術。義大利的未來主義者桑·伊利亞(1888-1917年)所設計的圖樣中都是高大的階梯形的樓房,電梯放在建築物外部,林立的樓房下是川流不息的汽車、火車,分別在不同高度上行駛,他說:「應該把現代城市建設改造得象大型造船廠一樣,既忙碌又靈敏、到處都是運動,現代房屋應該造得象大型機器一樣。」
風格派與構成派的代表是荷蘭的建築師奧德·里特韋爾等。他們認為最好的藝術就是基本幾何形體的組合和構成。風格派有時又被稱為「新造型派」,他表現在建築造型裝飾,最能代表風格派特徵的是里特韋爾設計的椅子,象蒙德里安的繪畫,運用水平和垂直線構成紅、黃、藍三色。他還設計了著名的荷蘭烏德勒支地方一所住宅,運用簡單的立方體,橫豎直線,玻璃等組成的建築。這個派熱衷於幾何形體空間和色彩的構圖效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創造現代建築的任務被提到日程上,涌現出一批思想敏捷,而且具有一定建築經驗的建築師,在前人革新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比較系統而徹底的建築改革主張,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和法國的勒·柯布西耶等。
格羅皮烏斯的代表作是1926年設計建造的德國鮑豪斯學院校舍。「鮑豪斯」是德國現代建築師格羅皮烏斯在魏瑪籌建的一所培養新型設計人才的工藝學校的簡稱。這所學校採用一套有特色的新的教育方針和方法,曾培養了一批傑出的現代派藝術大師,是西方激進的藝術流派搖籃。鮑豪學院建築主要特點是,把建築物的實用功能作為建築設計的出發點,按照各部分的實用要求互相聯系,突出它們各自的位置和體型,他還採用各種形體的對比手法,如大小、長短、虛實、透明與不透明、厚薄等,產生清新活潑的美感,顯得單純樸素、富有變化,給人以獨特的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築活動與建築思潮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由於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傳統各不相同,建築活動和思潮也很不一致,因此發展也極不平衡,西歐和美國為建築現代化繼續探索創造作出新貢獻,其他地區和國家也相繼走入現代化。
英國在50年代出現以史密森夫婦為代表的新粗野主義(又譯為新野性主義);60年代,以柯克為代表的稱之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來烏托邦城市的設想:以鋼和鋼筋混凝土的巨型結構來綜合解決多種與可變要求的設計。
在法國戰後的「現代建築派」取代了學院派成為法國建築的主要風格。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馬賽公寓大樓和其後又設計的朗香教堂,轟動了整個建築學壇。法國在二戰後建築技術上不斷創新,1958年興建國家工業與技術中心的陳列大廳,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間結構,也是跨度最大的薄殼結構。1973年建的巴黎蒙帕納斯大廈高229米,是歐洲最高建築;後來建的國立蓬皮杜藝術中心更引起人們的關注。
德國受到的戰爭破壞很大,戰後著力重建。在希特勒統治時期,只允許折中主義建築樣式,戰後則堅持走現代建築道路,尤以鮑豪斯為代表,後來出現不少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建築,如夏隆設計的柏林愛爾音樂廳和斯圖加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公寓等。
在設計思想上義大利比其他國家顯得多樣和善變。古代傳統在義大利從未間斷,現代思潮又給予強烈影響,戰後全面地走上現代建築道路,在羅馬和都靈等地推行新現實主義,提倡緊密結合人們的日常生活,魯道夫設計的羅馬泰波蒂諾區為代表。在義大利具有國際聲望的建築師無疑是奈爾維,他設計的羅馬小體育宮和米蘭的皮瑞利大廈被公認為國際先進水平的傑作。
美國具有強大的物質技術力量,雄厚的技術人員隊伍和一大批專門投資房屋建設的大業主,他們共同使美國建築迅速走向現代化。發展高層建築是美國建築的主要方面,1974年的芝加哥西爾斯大廈110層,高443米,是世界迄今最高建築。在藝術和建築方面,歐洲不論有什麼新思潮都很快影響美國,各種思潮和各種建築流派,樣式在美國都得到反映。
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是一座富有個性的象徵性建築作品。它的設計師是丹麥的伍重,於1957年設計,1973年建成。歌劇院位於貝尼朗島,面臨大海,建築師把它設計成一艘乘風破浪的大船,很有象徵個性。

現代工藝設計

進入20世紀西方現代化工藝設計的中心轉移到了德國,尤其是被稱作「現代設計搖籃」的鮑豪斯,為現代工藝設計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總的看來現代工藝設計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確立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二是打破了傳統的「純藝術」(繪畫和雕刻)和「實用藝術」(現代建築和工藝)的分離;三是使藝術與技術獲得了新的統一,從而架起了「藝術」與「工業」之間的橋梁;四是現代工藝設計是現代生活、現代藝術和現代科學的結晶,它並不試圖設立一個不可變更的典範,它將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獲得發展。

現代雕塑藝術

西方雕塑發展的歷程中出現過三個高峰:古希臘、羅馬是第一個高峰,雄居峰巔的是菲狄亞斯;義大利文藝復興是第二個高峰,雄居峰巔的是米開朗基羅;第三個高峰是19世紀的法國,雄居峰巔的巨匠是羅丹。菲狄亞斯、米開朗基羅和羅丹所創造的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體現了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
羅丹為傳統雕塑藝術劃了一個句號。此後西方雕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現代雕塑時代。所謂「現代雕塑藝術」,是指羅丹、馬約爾等之後的西方雕塑藝術,雕塑家們企圖擺脫古典雕塑的束縛,追求新觀念和新價值,並採用新的表現形式,這種藝術流派,統稱現代派。現代派的藝術家們遠離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開始「脫離自然」,「安排自然」,「表現自然」,「解剖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
總的說來,現代派藝術家重感性和主觀內在的精神表現,用感覺代替觀察,運用綜合、抽象和半抽象代替具象,不再表現客觀存在的形,而努力追求發掘自我心靈的形,否定藝術的功利性,認為藝術只是有意味的形式。現代藝術是傳統藝術發展的必然,也是現代社會在藝術家精神上反映的產物。
綜觀20世紀西方美術創作的基本傾向,出現了表現、抽象和象徵三種趨勢。在這類藝術家中較為突出的是布朗庫西,他對於現代雕刻的影響猶如馬蒂斯和畢加索對現代繪畫的影響一樣。

未來主義

1909年2月20日義大利詩人馬里內蒂在巴黎《費加羅報》上發表《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宣言一方面謳歌現代工業文明、科學技術使傳統的時間與空間的觀念完全改變,「宏偉的世界獲得了一種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張未來的文藝應當反映現代機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競爭;另一方面詛咒一切舊的傳統文化,掃盪從古羅馬以來的一切文化遺產,主張摧毀一切博物館、圖書館和學院。他們高喊:「干起來吧!點燃圖書館的書架!把河水引來淹掉一切博物館畫廊,啊!看著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畫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隨波逐流地飄浮是多麼地開心!舉起斧頭鐵錘毫不手軟地搗毀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
1910年3月8日畫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也響應地發表了《未來主義畫家宣言》,4月初又發表了《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宣言表明,他們的繪畫技巧,從本質上說仍然來源於立體主義。他們在立體主義多視點的基礎上加上了表現速度和時間的因素。
雕塑方面的未來主義是由波丘尼實行的,他於1912年4月11日發表《未來主義雕塑宣言》,宣布「絕對而徹底地拋棄外輪廓線和封閉式的雕塑,讓我們扯開人體並且把它周圍的環境也包括到裡面來」。
1914年7月11日由聖特利亞發表《未來主義建築宣言》,主張用機械的結構與新材料來代替傳統的建築材料,而城市的規劃則以人口集中與快速交通相輔相成,建立一種包括地下鐵路、滑動的人行道和立體交叉的道路網的「未來城市」計劃。並用鋼鐵、玻璃和布料來代替磚、石和木材來取得最理想的光線和空間。
還有《未來主義服飾宣言》號召人們廢除色彩暗淡、線條呆板,的服飾,代之以色彩鮮明,線條富有運動感的新服飾。
這個流派到1918年大戰結束,實際上也結束了。

維也納分離派

19世紀末維也納美術界以學院派為主建立的「藝術家協會」中,一些持不同藝術見解的青年藝術家於1897年重新成立了「奧地利造型藝術協會」。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藝術家因觀點不同退出該協會,於1897年4月3日在維也納另行組織藝術家團體。他們並沒有明確的藝術綱領,只是創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所謂維也納分離派。分離派畫家反對古典學院派藝術,宣稱與其分離,主張創新,追求表現功能的「實用性」和「合理性」,既強調在風格上發揚個性,又盡力探索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樣式。分離派是在繪畫、裝飾美術、建築設計上有過影響的新藝術流派。它在形式上雖好使用直線而其根本精神卻在於反對傳統規范藝術,主張與現代的文化接觸與現代生活的融合。這個派的畫家們在反對學院派舊藝術形式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但在藝術傾向和風格上,始終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說它並沒有明確統一的綱領,它對德國的影響很大。

納比派

世人公認塞尚、凡·高和高更是開創20世紀現代藝術的祖師,在他們活著或死後都影響有限。把他們的思想繼承光大,傳播給20世紀前衛派畫家的是一個小小的藝術家派別——納比派。
1888年夏天,24歲的塞呂西耶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橋與在那裡作畫的高更相遇,高更那時剛畫完《雅各與天使在搏鬥》一畫,那主觀的、帶有神秘意味的象徵性色彩征服了這位年輕畫家。他後來又隨高更到一個稱為「愛之林」的森林寫生,高更指出色彩的奧秘:「樹木應當是什麼顏色?你看到多多少少的紅色嗎?很好,在畫面的那個地方放上真正的紅色。——那麼影子呢?假如在那兒有一點藍色就好了。那麼你把調色板上最漂亮的藍顏色放到那兒去!」塞呂西耶邊聽邊隨手在一個煙盒上按高更的指點畫了一幅小風景畫,他拿著這張畫回到正在學習的巴黎朱利安學院,圍觀的同學有博納爾、維亞爾、蘭森、瓦洛通等。他們一下子成了高更主義者並把塞呂西耶這幅小畫稱「護符」,而把自己有幸得到這「福音」的一夥人稱著「納比」即希伯來語中的「先知」。這就是納比派的由來。
納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藝術影響而從事新的探索發展:即高更的綜合理論導致了象徵主義的庄嚴、簡化和變形的裝飾風格,也就是說,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與想像的領域之中。所謂變形有兩種類型:依據一種純美學和裝飾味的設想以及一些著色與構圖技術原則進行的客觀變形;使畫家本人的感受進入繪畫表現之中的主觀變形。
納比派從塞呂西耶的「護符」開始,到以德尼的《向塞尚致敬》宣告結束。這說明納比派自身的價值僅在於闡明了塞尚和高更的視覺方式。這是一種更強調自我的心靈觀照的觀察方法。
爾後納比派分裂為分離派、綜合派、新傳統派。

原始藝術
古希臘藝術
古羅馬藝術
基督教藝術
拜占庭藝術
羅馬式藝術
哥特式藝術
穆斯林藝術
佛羅倫薩畫派
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
樣式主義
古典主義
洛可可藝術
巴洛克藝術
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
寫實主義
印象主義(印象派)
現實主義
新印象主義(分色主義)
後印象主義
納比畫派
海德堡畫派
原始畫派
塔希主義
工藝美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
裝飾藝術運動
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
未來主義
立體主義
純粹主義
象徵主義
抽象主義
具象主義
表現主義
獨立派(野獸派)
具象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
新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
神奇現實主義
怪誕現實主義
運動藝術
行動藝術
國際風格
德國包豪斯學派
功能主義
綠色主義
解構主義
功能主義
俄羅斯畫派
浪漫主義
波普藝術
歐普藝術
普普藝術
達達主義
美國風景畫派(哈得遜河畫派)
荷蘭畫派

③ 17世紀到20世紀的藝術流派都有哪些 都有什麼特點

17世紀:巴羅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巴洛克藝術在各方面的表現:
建築方面:柱子特別粗大,屋頂布滿雕刻。滿足霸者心態,如路 易十四時期所建築凡爾賽宮雕刻方面:皺折陰影誇大濃烈,使得姿態誇張。 繪畫方面:然雖同為中世紀之宗教畫,但由於立足於自由主義之 上,因此也在技術上充份的發揮洗練的功夫。構圖雄 偉豪邁、色彩豪壯華麗富變化、明暗的陰暗對比深刻 、線條極盡曲折,使人有極度誇張之感。其它方面:畫人物豐滿健壯,且視女性化的柔弱藝術為禁物。西班牙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和好望角、新大陸的相繼發現促使西、葡兩國取代了義大利的地位,使得到了十七世紀,西班牙由文藝復興運動轉變成巴洛克藝術。 西班牙深受信奉「舊教」的影響,使得王室、教會仍持強大的勢力,此異於義大利和法蘭德斯,而在此對宗教的神秘感情與專制 . 君主的強大勢力之下,所誕生的庄嚴的藝術便為「巴洛克藝術].

18世紀: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藝術,發端於路易十四時代晚期的法國,盛行於路易十五時代。其風格是精緻纖巧、色彩柔和艷麗。洛可可藝術的興起與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和資產階級的興盛有關。18世紀的法國,封建制度的危機越來越明顯,封建統治階級已經感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於是及時行樂之風盛行。在封建統治階級沒落的同時,資產階級正在興起,洛可可藝術風格正好也適應他們的審美需求。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國人物小陶瓷》,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18世紀末期: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英語∶Neoclassicism),興起於18世紀的羅馬,並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並且知曉所模仿的內容為何。新古典主義在雕刻藝術上以淺浮雕(bas relief)圖式表現,因此截然不同於巴洛克風格的深度雕刻。
以復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旗號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在法國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會改革之前,有一場純粹的藝術革命,這就是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這一時期的法國美術既不是古希臘和羅馬美術的再現,也非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重復。它是適應資產階級革命形勢需要在美術上一場借古開今的潮流。 所謂新古典主義也就是相對於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同時,因為這場新古典主 義美術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緊密相關,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革命的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徵是: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歷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視素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維安、達維德到安格爾,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並達到高峰。

浪漫主義
19世紀浪漫主義的誕生是對當時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美術的一次革命。浪漫主義以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和個性解放為思想基礎。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傳達,喜歡熱情奔放的性情抒發。浪漫主義藝術以動態對抗靜止,以強烈的主觀性對抗過分的客觀性。浪漫主義在題材上,多描寫獨特的性格,異國的情調,生活的悲劇,異常的事件,還往往從一些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的題材。
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浪漫主義畫派以肯定、頌揚人的精神價值,爭取個性解放和人權為思想原則。在繪畫上主張有個性、有特徵的描繪和情感的表達。構圖變化豐富,色彩對比強烈,筆觸奔放流暢,使畫面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19世紀: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是 19 世紀在西歐出現的與浪漫主義相對立的一種藝術思潮。由於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大多對所處的社會的陰暗面進行揭露和批判,所以又被稱為批判的現實主義.

印象派繪畫:
又稱印象主義畫派。是19世紀下半期至20世紀初流行於歐洲的藝術創作思潮。印象派繪畫出現於1874年,這一年一群無名的年輕畫家舉辦藝術展覽會,其中有莫奈的《日出·印象》,被一保守派記者用來在文章中藉以諷刺此畫派,稱之為「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畫派因此而得名。印象主義以創新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反對古典主義、反對浪漫主義。主張畫家到室外,根據眼睛在陽光下直接觀察事物的感受來作畫,表現物體在陽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變化,開辟了繪畫的新領域。印象派畫家從各個方面以新的視角真實地、科學地描繪客觀世界,描繪畫家身邊的現實,表達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但是卻舍棄了通過藝術來表達崇高理想的藝術家的社會職責,表現出頹廢的一面。在世界繪畫發展史上,印象主義具有革新意義,開辟了繪畫語言的新天地,為展示客觀世界和人的主觀世界提供了新的技巧,為藝術家發揮自己的藝術個性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拓展了藝術審美的新領域。為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0世紀:
1.超現實派 首次超現實主義畫展於1925年在巴黎舉辦,翌年舉辦了第二次。此後,在巴黎、哥本哈根和特納里夫、倫敦、紐約等地有過多次重要展覽。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斷了該運動的蓬勃狀態,不過由於其成員分散到了世界各地,戰爭倒也間接地擴大了它的國際影響。戰後,在巴黎、紐約等地先後舉辦了國際性展覽會。除了組織各種活動外,超現實主義團體還充分運用雜志、報刊等媒體及傳單、小冊子等手法來傳播其觀念。1966年9月28日,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布雷東去世,這使團體失去了極其重要的凝聚力量。1969年10月4日,許斯特在《世界報》發表最後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第四章》,指出「超現實主義運動已經沒有任何內部的一致,我的一些朋友和我本人於二月份決定將它放棄,它和我們再也沒有關系。」曾經轟轟烈烈的一場運動至此結束。不過,其影響力絕不會因此而煙消雲散。事實上,超現實主義運動對20世紀美學觀念有著重要影響
2.荷蘭風格派 一戰期間,荷蘭作為中立國而與捲入戰爭的其他國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相互隔離。在極少外來影響的情況下,一些接受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等現代觀念啟迪的藝術家們開始在荷蘭本土努力探索前衛藝術的發展之路,且取得了卓爾不凡的獨特成就,形成著名的風格派(DeStijl,荷蘭文,即風格之意)。風格派正式成立於1917年,其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其他合作者包括畫家列克(BartvanderLeck)、胡札(VilmosHuszar)、雕塑家萬東格洛(CeorgesVantongerllo)、建築師歐德(J.J.P.Oud)、里特維爾德(GerritRietveld)等人。顯然,風格派作為一個運動,廣泛涉及到繪畫、雕塑、設計、建築等諸多領域,其影響是全方位的。
3.抽象表現主義畫派 漢斯霍夫曼(HansHofmann,1883—1966)是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
4.波普及其之後的畫派 20世紀產生於美國畫壇上的抽象表現主義,標志著西方現代藝術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如果說,這個畫派其實是歐洲現代派繪畫在美國的延續,那麼此後在美國所產生的種種繪畫流派,則全然是美國人自己的創造。波普藝術,便是最早的一個具有美國特點的畫派。
5.至上派 走向純抽象——俄國前衛藝術
6.未來派 未來主義(Futurism)首先是一場文學運動,它最初由義大利詩人馬里內蒂(FilippoTommasoMarinetti,1878—1944)一手炮製。在1909年2月20日的《費加羅日報》上,馬里內蒂以浮誇煽情的文辭推出了「未來主義宣言」,號召掃盪一切傳統藝術、創建能與機器時代的生活節奏相合拍的全新藝術形式。未來主義自此誕生,並迅速由文學界蔓延滲透至美術、音樂、戲劇、電影、攝影等各個領域。
7.表現派 表現主義(Exprisseonism)一詞,是德國藝術評論家威廉沃林格(WillemWorringer)在其發表於1911年8月號《狂飈》雜志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採用的;他把這個詞,與塞尚、梵谷和馬蒂斯等人的藝術聯系在一起。1912年在狂飈美術館舉行的「青騎士」畫展,再次被冠以這個名詞。從此,該詞便成為德國藝術中諸多偏於情感抒發的傾向的名稱。從廣義上說,表現主義可用於所有強調以色彩及形式要素進行「自我表現」的畫家,但其特指的含義,則是基於二十世紀初葉德國的三大藝術運動,即「橋社」(DieBrucke)、「青騎士派」(DerBlaueReiter)和「新客觀派」(DieNeueSachlichkeit)。
8.野獸派 野獸主義(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國盛行一時的一個現代繪畫潮流。它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和綱領,但卻是一定數量的畫家在一段時期里聚合起來積極活動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畫派。野獸派畫家熱衷於運用鮮艷、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充分顯示出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
9.立體派 分解與重構——立體主義畫派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龍的展覽上,當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看到畢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風格新奇獨特的作品時,不由得驚嘆道:「這不過是一些立方體呀!」同年,評論家沃塞爾在《吉爾布拉斯》雜志上,借馬蒂斯的這一說法,對布拉克展於卡思維勒畫廊的作品評論說:「布拉克將一切都縮減在立方體之中。」他首先採用了「立體主義」這個字眼。後來,作為對畢加索和布拉克所創的畫風及畫派的指稱,「立體主義」(Cubism)的名字便約定俗成了。
10.後印象派 「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ionsm)一詞,是由英國美術批評家羅傑弗萊(RogerFry)發明的。據說,1910年在倫敦准備舉辦一個「現代」法國畫展,但是臨近開幕,畫展的名稱還沒有確定下來。作為展覽組織者的羅傑弗萊事急無奈,便不耐煩地說:「權且把它稱作後印象主義吧」。這一偶然而得的名稱,畢竟還切合實際,因為參展者都是印象派之後的畫家。以後,「後印象主義」便被用來泛指那些曾經追隨印象主義,後來又極力反對印象主義的束縛,從而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的畫家,其中傑出者有塞尚、梵谷、高更和勞特累克等。實際上,後印象主義並不是一個社團或派別,也沒有共同的美學綱領和宣言,而且畫家們的藝術風格也是千差萬別。之所以稱之為「後印象主義」,主要是美術史論家為了從風格上將其與印象主義明確區別開來。

以上為17-20世紀的主要價格藝術流派,細分的流派可以參考以下列表哦:

17世紀荷蘭畫派
17世紀巴洛克美術
早期基督教美術
動態藝術
西方現代藝術
波普藝術
威尼斯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
新藝術運動
象徵主義
新印象主義
後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美術
寫實主義美術
浪漫主義美術
新古典主義美術
19世紀歐洲和美國美術
前蘇聯美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西方美術
社會現實主義
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構成主義和風格派
巴黎派
未來主義
西方油畫的發展及風格流派
立體主義
表現主義
黃土畫派

補充一下黃土畫派:
黃土畫派是劉文西創立的,劉文西是毛主席的fan,長期以來在毛主席《延安講話》的指導下,櫛風沐雨,不畏艱辛,向生活尋找創作源泉,向人民群眾汲取營養,創作了大量反映生活戰斗在黃土地上的人民群眾改天換地英姿風採的藝術作品。在他的帶動下,形成了以劉大為、楊曉陽、趙振川、王有政、陳光健、崔振寬、羅平安、戴希斌等60多位畫家為骨乾的黃土畫派。他們活躍在黃土大地的山山水水和溝溝峁峁,為黃土高原和西部的崛起揮彩潑墨、擂鼓放歌。黃土畫派以人物畫為主、以西安美院為主體的學院式畫派,作品形成了陽剛豪放、雄渾大氣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現實主義風格。
黃土畫派的宗旨是:提倡要向生活學習,向人民學習,向傳統學習,向世界藝術學習,向時代學習,從而全面汲取營養,加強人物畫創作,提高人物畫創作的水平,使人物畫更具有深刻的個性和藝術魅力。人物畫既要繼承發揚傳統的造型藝術規律和筆墨表現力,又要汲取西洋畫嚴格深入的造型基本功力,力求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個性的同時追求強烈的地方特色,創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鮮明時代感,能打動人心、催人奮進的人物畫;同時也重視山水、花鳥畫的創新,創作具有濃厚地方特色,鮮明個性和時代精神的嶄新的山水和花鳥畫。山水花鳥畫要開闊視野,擴大題材,既要有傳統功力又具有時代新鮮感,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鮮明的時代色彩,創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山水花鳥新作品。總之,要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植根黃土畫人民,表現時代出精品。這是我們創立黃土畫派的心願和目的。

④ 史前美術的藝術風格與特點

我國史前(即: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繪畫藝術主要體現在彩陶的裝飾紋樣上,以質朴明快、絢麗多彩為特色。另外,尚有壁畫、地畫、岩畫等史前繪畫遺跡。

畫面形象特徵:高度提煉、人物符號化、裝飾化、半抽象化,及其單純、平面布置、無遠近透視。

西方史前繪畫包括壁畫、岩畫、鑲嵌畫、建築上的裝飾繪畫等。特點亦是:平面感強、羅馬時期用透視法營造室內空間。西方史前繪畫分支較細,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括!

⑤ 藝術流派有幾種類型

12種。國內流派有田園詩派、邊塞詩派、江西詩派、香山九老、尋根文學、戰後派、新興藝術派。

外國流派有文藝復興風格、新古典風格、新印象畫派、攝影流派、立體派。

藝術流派,是一定歷史時期內,思想傾向、審美趣味、創作方法、藝術風格等大致相同或近似的某些藝術家自覺或不自覺地結合而成的統一體,它是在社會的各種矛盾斗爭中,在藝術論爭和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發展和變化的。一種藝術流派的形成與藝術思潮、創作方法、藝術風格、藝術表現手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相關內容:

19世紀後半期~20 世紀初期流行於法國、歐美乃至世界的一種藝術流派和文藝思潮。

19世紀西方美術的中心在法國,主宰法國畫壇的仍然是有勢力的官方學院派。

19世紀下半葉法國畫界有一部分青年畫家反對官方學院派藝術的墨守成規,由於自己的創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龍展出而強烈反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他們要求藝術上的革新和創作自由,經常聚集在巴黎的蓋爾波瓦咖啡館自由交換對藝術的見解,共同尋求藝術創新道路。

19世紀後後半期形成於法國的一個重要的繪畫運動,包括1867~1886年期間一批持有相近的觀點和採用相近技巧的畫家的活動。

這些畫家個性十分鮮明,非常講究實際,沒有確定的共同遵守的具體原則。但印象主義最明顯的特點則是,力圖客觀地描繪視覺現實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現純粹光的關系。

⑥ 藝術風格有哪些類型

藝術風格可分為藝術家風格和藝術作品風格兩種。

由於藝術家世界觀、生活經歷、性格氣質、文化教養、藝術才能、審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著各不相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

資料:

藝術風格指文藝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帶有綜合性的總體特點。風格這一概念被用於文藝批評,中國起於劉勰的《文心雕龍》,西方起於法國布封的《風格論》。風格具有多種含義,如作品風格、作家風格、時代風格、民族風格等,一般多指文藝家的風格。

一個文藝家由於世界觀、生活經歷、性格氣質、文化教養、藝術才能、審美趣味等的不同,在題材選擇、主題提煉、情節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結構布局、語言運用等方面,常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形成不可重復的風格。

閱讀全文

與歷史藝術風格有哪些類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