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藝術生產的內涵是什麼
藝術生產的突出特點,是把創作主體(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並融會到藝術作品之中。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當然就更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了。社會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從這種意義上講,藝術必然是心與物的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再現與表現的結合。
❷ 藝術學概論,如何理解藝術生產理論
(1)藝術不僅是社會意識形態,而且是一種生產形態
從社會生產實踐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類及人類的一切活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創見。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在考察人同動物的本質區別時,把一切人的族類本質特徵歸為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和全面的、自由自覺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生產活動,歸結為人的能動的實踐。
(2)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生產形態,即精神生產形態
①「藝術生產」的內涵
馬克思關於「藝術生產」的概念有著兩個層次的涵義:藝術活動的生產實踐性質;藝術活動是作為與「物質生產」相對應而存在的「精神生產」的一種「特殊的方式」
②「藝術生產」與一般物質生產的不同或本質區別
a.從人的需要與生產的目的性來看
第一,物質需要
藝術生產與一般的物質生產是不同的。人出於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產生出對於外界事物的各種要求,如自然需要、社會需要、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等等。人的各種需要是由不同方式的生產創造出來並加以實現的,而不同方式的生產則分別滿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物質生產的產品直接用於人們物質生活的過程中,滿足人們物質需要或實用需要,本身並不存在或發生什麼「意義」的問題。人最基本的物質需要是維持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產品如食品、衣服、住房、交通工具等,雖然也包含審美因素,但主要價值卻在於物質的功用性和使用價值。
第二,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即人們喜愛和要求欣賞藝術作品。藝術這種「藝術生產」的產品即藝術作品,則包含並且發生著社會意義,是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審美反映的產物。它與人的意識的關系是直接的,與物質現實的關系是間接的。人之所以進行「藝術生產」,製造藝術作品,主要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影響人們的精神。藝術直接影響的是人的精神意識、思想感情、審美心理等,只有通過對人的精神的影響才能最終影響實際的社會生活。
b.從產品的消費來看
藝術這種「藝術生產」的精神產品具有自己的特殊的審美屬性。在現代社會中,藝術品在進入流通領域的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屬性,但商品屬性決不是藝術品的主要屬性和本質屬性,所提供的則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費、情感上的享受。
❸ 什麼是藝術生產
藝術生產,說到底不過是生產的一種特殊形態,是審美性的精神生產。
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既遵守一般物質生產的規律,又有其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也就是有其精神生產的特殊性。
參看藝術定義 :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一種創造審美對象的精神生產。具體地說,它作為一種生產,是一種感性、客觀的、有目的的、對象化的實踐;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它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具有能動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識形態性;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以創造審美對象、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作為自己特有的目的。 http://vod.zzrtvu.com.cn/wlkc/05c/hyywxbk/mxzt/jxfd/view4.htm
❹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生產是什麼形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作品生產是一種客觀生產,它決定著藝術消費(或叫文化消費),同時人的文化消費又對藝術生產起著導向作用和促進作用,與其它消費品一樣同樣符合生產和消費理論。可以把「生產決定消費」視為藝術生產發展的客觀的生產力,把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視為主觀生產力。
在這兩生產力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主體的人,藝術審美需要是從主體所處的社會地位出發通過市場推動藝術生產的主觀動力。客觀的生產力主導了藝術生產能夠達到的水平和規模,而主觀的生產力則體現了人們的藝術欣賞和審美需要,主導著藝術生產的方向。
馬克思的「藝術生產論」有多重意義。第一種意義是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並不專指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現象;第二種意義是指實際的創作過程;第三種意義專指在資本發展時期,一切藝術生產是為資本創造價值,一切藝術品都具有商品的屬性。
我們主要從第一種意義和第三種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的「藝術生產論」。也就是說:文學藝術並非孤立的存在,我們必須從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實踐中,從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的關系中,才可能獲得對文學藝術的最終解釋。
(4)如何理解藝術生產這一問題擴展閱讀:
從作為生產的藝術的視角看,文藝的現實生產形態性是文藝的社會本質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藝術生產,說到底也不過是生產的一種特殊形態,作為生產的藝術,理應象馬克思所說的,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藝術本身的價值與其交換價值或其價格是否一致,文藝作品作為商品,在其交換行為或在其流通過程中,只遵守同一統一物(如貨幣)的規定,即按照生產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量來計算該商品的價值。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雖然煙草和哀歇的使用價值大大不同,在把一種使用價值作交換價值的時候,只要在正確的比例上,就和別種使用價值所值相等。」
「不管有用勞動或生產活動怎樣不同,它們都是人體的機能,而每一種這樣的機能不管內容和形式如何,實質上都是人的腦、神經、肌肉、感官等等的消耗。」理論上如此,文學藝術實踐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❺ 如何理解馬克思提出的藝術生產理論
馬克思的「藝術生產論」有多重意義:
第一種意義是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並不專指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現象;
第二種意義是指實際的創作過程;
第三種意義專指在資本發展時期,一切藝術生產是為資本創造價值,一切藝術品都具有商品的屬性。
一般主要從第一種意義和第三種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的「藝術生產論」。也就是說:文學藝術並非孤立的存在,我們必須從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實踐中,從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的關系中,才可能獲得對文學藝術的最終解釋。
藝術生產論的理論發展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遠承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針對他們所處時代的新的文化境遇對文藝生產問題進行了長期深入的探索,深化和細化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藝術生產思想。他們的理論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生產理論以其文論研究的生產視角、斬絕的社會文化批判氣概、美學政治化訴求、審美救世情懷而顯示出了明顯的承傳邏輯,又有許多新的變異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