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數字媒體裝置藝術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新專業。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點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者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的有效的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蘊含的藝術形態。簡單來說,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本專業的畢業生需要掌握信息與通信領域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具備數字媒體製作、傳輸與處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並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美術修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利用計算機新的媒體設計工具進行藝術作品的設計和創作的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媒體製作軟體,具有較好的美術鑒賞能力和一定的美術設計能力,能應用新的數字媒體創作工具從事平面設計、網路媒體製作、游戲、動畫製作、數碼視頻編輯和數字化園林景觀設計等方面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
本專業方向為電視台、數字電影製作公司、互動娛樂公司、廣告公司、電視頻道及欄目包裝部門、電視劇製作部門、動畫公司及其它各影視製作機構等單位培養具有較高影視製作理論水平和數字藝術素養,能夠駕馭最先進的數字影視技術,熟悉數字影視製作的生產流程,在CG技術與藝術領域具有較高造詣,能進行數字影視節目策劃與創作、數字電影電視特效製作、電視片頭設計與製作、電視欄目及頻道包裝的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㈡ 裝置藝術的構成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裝置藝術簡介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因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後現代主義時期裝置藝術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的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另一位評論家麥克(Michael Kimmelman)則指出,裝置藝術在當代興起,與它的文獻記錄功能有關。它在這方面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雕塑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此外,裝置藝術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對「極少主義」美術的反動。如果說「極少主義」幾至虛無的直接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工業社會對速度、效率的崇拜,那麼,裝置藝術的多多益善,則迫使觀眾放慢節奏。因此,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後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是摒棄極端,擁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經濟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為國際的主調。在瞬息萬戀的時代,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在他們的宣言中所說的,「試圖使用邏輯來精微准確地解釋一切,來解釋其因果關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因為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向我們劈頭襲來,它們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
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的特徵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㈢ 什麼是裝置藝術
以燈光裝置藝術為例,它在夜景照明上的體現屬於公共空間藝術的范疇,涵蓋的形式多種多樣,是指設計者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在展示環境中的特定區域,運用各種燈光、彩光的發光效果及特殊材質對各種燈光的吸附、反射的變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題元素為媒介,營造出更新穎、更具特色的燈光裝置設計,白天與夜晚都具有一定藝術性、思想性、景觀性。
藝術燈光裝置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發展狀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燈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燈光藝術裝置創作中能運用到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都能使燈光藝術裝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給觀者愉悅的視覺享受和藝術體驗。
㈣ 裝置藝術設計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摘要 裝置藝術
㈤ 當代裝置藝術是什麼呢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http://ke..com/link?url=Y_-nZTFe3fhLO7HnaHcr4792G3gZ-O7xIi62xlLFVJ4B9FWu_33OTXNXp-eGGToQQlGKQva4RsvZjDlvwgPmsa
請採納
㈥ 藝術裝置是什麼什麼公司能作
什麼是燈光藝術裝置?簡單來說,藝術燈光裝置在夜景照明上的體現屬於公共空間藝術的范疇,涵蓋的形式多種多樣,是指設計者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在展示環境中的特定區域,運用各種燈光、彩光的發光效果及特殊材質對各種燈光的吸附、反射的變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題元素為媒介,營造出更新穎、更具特色的燈光裝置設計,白天與夜晚都具有一定藝術性、思想性、景觀性。
藝術燈光裝置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發展狀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燈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燈光藝術裝置創作中能運用到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都能使燈光藝術裝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給觀者愉悅的視覺享受和藝術體驗,燈光設計公司就可以製作相關的燈光藝術裝置哦。
㈦ 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和公共藝術有什麼區別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裝置藝術使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體,比如錄影、聲音、表演、電腦以及網路。
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簡而言之,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成熟發展的標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財富,在積極的意義上表達了當地的身份特徵與文化價值觀;它毋庸置疑地體現著市民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因此也進而成為藝術與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說,擁有良好公共藝術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夠思考和感覺的城市。當然,公共藝術的存在意義遠不止於此,它能夠通過改變所在地點的景觀,突出某些特質而喚起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認識,表達社區或城市的歷史與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改變了城市的面貌,能夠長時間地影響著公眾的精神狀態與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它也會成為城市身份的標識,在塑造城市的獨特性格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㈧ 裝置藝術是什麼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PS1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例如,美國緬因美術學院2000年10個碩士生的畢業展,有9個是裝置作品。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後現代主義時期裝置藝術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的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另一位評論家麥克(Michael Kimmelman)則指出,裝置藝術在當代興起,與它的文獻記錄功能有關。它在這方面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雕塑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此外,裝置藝術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對「極少主義」美術的反動。如果說「極少主義」幾至虛無的直接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工業社會對速度、效率的崇拜,那麼,裝置藝術的多多益善,則迫使觀眾放慢節奏。因此,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後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是摒棄極端,擁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經濟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為國際的主調。在瞬息萬戀的時代,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在他們的宣言中所說的,「試圖使用邏輯來精微准確地解釋一切,來解釋其因果關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因為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向我們劈頭襲來,它們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作者的一個美國同事,一位倍受尊重的美術教授,做過好些裝置,前幾年就突然辭職,跑到尼泊爾落發為僧,當了喇嘛教和尚。也許做裝置走火入魔,步入更高境界的「不可知」世界去了。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我們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一般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詩歌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㈨ 裝置藝術的如何解讀
裝置藝術是從英語「installation art」翻譯過來的,它本身是建築學的術語,後被應用於戲劇領域,泛指可被拼貼、布置、移動、拆卸的舞檯布景及其零件。本世紀初,這個詞彙又被引入當代美術,描述那些與傳統美術形態完全不同的作品。同時,裝置藝術也被稱為「環境藝術」。它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均有一定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