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建築
蓬皮杜藝術中心屬於 復古主義建築流派
近、現代建築是建築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在二百年內,已有了空前的變化,不論在建築規模上、數量上、類型上、技術上、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所不能比擬的。
由於社會的發展,促使了近、現代建築的革命,它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越來越多地體現著功能與科學技術的特徵。
上京新航線絢麗起航
建築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現代建築無疑地要反映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特點。在西方近現代建築流派中,應特別提到的是以下幾大流派:
一、復古主義建築流派
這一流派主要興起於西方工業革命後,即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從思想背景來看,它是在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的產物,它的基本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復興古典建築的風格。在這一大流派中,由於所復興的對象不同,又可分成三個小流派,一派為古希臘、羅馬建築復興派;一派為哥特式建築復興派;一派為折衷派。這三派建築傾向的形成,都與工業革命後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需要分不開。所以,從一定意義來講,這些復古主義建築流派的出現,正是新興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
古希臘、羅馬復興派的中心在法國。這一派的建築傑作有兩座,一座為「巴黎萬神廟」,一座為巴黎明星廣場上的「凱旋門」。
哥特復興的流派和思潮則主要集中於英國。其典型的建築傑作是英國國會大廈。它建於1868年,是一個建築群,由上、下議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鍾塔,維多利亞塔等組成。整個國會大廈的建築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強調垂直線,注重高聳、尖峭。由於哥特式建築充滿了一種浪漫情調,所以,在習慣上人們又稱這一時期的哥特復興建築為浪漫主義的建築。哥特復興派也就順理成章地稱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築主要盛興於法國。它的特點是以歷史為藍本,但不拘於哪一個時代的建築,也不專注於哪一種風格,常常是將幾種風格集於一身,故人們又稱其為「集仿主義」。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劇院,它的設計者就是折衷主義的狂熱崇拜者格林爾。從正面看,這座建築有一排宏偉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採用了「洛可可」的裝飾風格,雕刻上了極其繁瑣的捲曲草葉和花紋,將新興資產階級對財富的炫耀盡展於此種華麗的風格上。
復古派在建築藝術方面創造了眾多傑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歷史使命。進入20世紀後,一種更具創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歷史地被推到了建築革命的前沿,這就是現代主義思潮及其現代派。
二、現代主義建築流派
建築與繪畫、雕刻等純藝術相比,有一個極重要的區別,就是建築具有實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倫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內,造出一座龐大的新型展覽館--水晶宮」。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採用鋼結構造出內部凈跨度達115m的機器陳列館,同時建成高達328米的埃菲爾鐵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層的高樓。1909年紐約建成50層的商業辦公樓。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功能的產物。
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社會文化心理終於出現了轉折。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各國的繪畫和雕刻方面出現種種背離傳統的新浪潮。當繪畫和雕刻領域已經出現新風格之後,建築師探索新的建築風格就不可避免了,何況建築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功能早已為建築風格的轉變准備了物質基礎。 此時舊大陸的改革浪潮卻不斷推進,相應於美術界的各種新潮流,建築界也出現了「未來派」、「主體派」、「構成主義」、「表現主義」、「風格派」等新的建築觀點和建築藝術風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對建築改革發生重要影響,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威瑪創辦一所新型的設計學校--國立威瑪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他網羅當時西歐及俄國的新潮美術家和設計家,按照新的教學計劃和方式培養新型設計人才。德國另一位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以及其他青年建築師也都積極創新。在法國,勒·柯布西耶是激進的改革派建築師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視建築藝術,但當時他提倡的是一種機器美學。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現了一批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德國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薩伏伊別墅、1929年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巴黎瑞士學生宿舍、芬蘭帕米歐療養院、荷蘭鹿特丹萬勒爾煙草工廠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幾座。
從30年代起,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建築風格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在德國由於希特勒政權提倡古典主義建築,包豪斯被視為異端而遭解散。格羅皮烏斯和密斯等現代主義代表人物移居美國。摩天樓是20世紀美國最具特徵的建築類型。30年代以前,多數摩天樓里採用鋼框架結構,但外表仍以磚石牆面和傳統裝飾雕刻裝扮起來。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摩天樓的體形趨於整齊簡單,牆面改用工廠預制的輕質幕牆,材料有玻璃、不銹鋼、鋁等等。傳統的磚石建築的厚、重、粗、實的外貌被輕、光、透、薄的幕牆的新裝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利華大樓、西格拉姆大廈、紐約世界貿易中心(2001.9.11毀滅)以及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後兩座建築都是110層,至今仍是世界上層數最多的摩天樓。總之,到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作為一種新的建築藝術語言已被廣泛接受。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風俗在50—60年代成為世界建築舞台上的主角,由於世界各地的現代主義建築有明顯相似的形象,人們就稱它為「國際式」。
三、後現代主義建築
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進入70年代,世界建築舞台呈現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如果說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經典著作,那麼美國建築師文丘里於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便是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宣言書。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具體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美國建築師M.格雷夫斯設計的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政大樓、英國建築師J.斯特林設計的德國斯圖加特市國立美術館新館是兩座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例子。1987年柏林國際建築展中的一批建築物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一次集中表現,它們與1927年斯圖加特住宅展覽會恰成對照。
四、其他建築風格與流派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興起與嬗變是20世紀世界建築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現象。然而20世紀還出現過存在著眾多的其他風格與流派,有的是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變種;有的與它們完全不同;有的規模和影響相當大;有的只是少數建築師的個人風格。
美國建築師賴特不贊同學院派復古主義的建築創作道路,他力主創新,早期的建築作品對歐洲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產生過啟發推動作用,然而賴特的建築觀點與歐洲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人物有重要區別。賴特明確反對勒·柯布西耶將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機器」的觀點。他主張建築應該象植物一樣,有機地同環境緊密結合,應該是從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環境中產生。賴特一生設計了大量的建築,位於美國匹茲堡附近的「流水別墅」是他的一個傑作。這座別墅將這種建築類型的設計藝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堪稱世界建築史中的—件瑰寶。
在現代主義建築和後現代主義建築之間,實際上有一個蛻變和過渡的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已經出現了突破和背離20年代正統現代主義的端倪。意味深長的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築》中倡導的理性主義觀點,創作了一批被稱為「野性主義」的建築。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國孚日山區中一個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個小山頭上,周圍是群山和河谷。朗香教堂標志著勒·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築創作上的深刻轉變,在某種意義上,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預示了後現代主義建築美學的興起。
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是本世紀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築,它的外形與歷來的一切劇院都不同。這是較早地突破正統現代主義建築「形式跟從功能」信條的一座優美的建築作品,盡管悉尼歌劇院的造價一再突破預算,工期拖延長達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後,立即獲得公眾廣泛的喜愛而成為悉尼市的標志物。 在50—60年代,當後現代主義建築興起之前,有少數建築師提倡將現代建築與古典建築加以融合,這一趨向被稱為20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美國建築師斯東和雅馬薩基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斯東設計的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是將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的型制與現代演出建築結合起來。雅馬薩基是日裔美國人,他注意吸收東方傳統建築的某些特徵用於現代建築設計中。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農業展覽會美國館的設計中,運用架在水池上的長廊和金色的圓穹頂,使建築物帶上明顯的東方色彩,他設計的沙烏地阿拉伯達蘭機場候機室,使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殼結構,但供券的線條及牆面紋飾經他巧妙的處理以後,使這座現代建築具有濃厚的阿拉伯情調。
斯東及雅馬薩基與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一種被稱為高技派的建築風格。巴黎蓬皮杜文化與藝術中心、香港匯豐銀行大廈及倫敦勞埃德大廈都是高技派建築風格的代表作。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充分坦露結構,暴露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人們在這類建築的內外,看到巨大的樑柱,裸置的升降機,不加掩蓋的多種管道線纜。這種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檢查維修,增添改造變動的靈活性,從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實際上設計者的出發點主要還不是此種功能性或經濟上的考慮,更多的還是出於一種美學考慮,它的基礎是機器美學或技術美學。
五、第三世界的現代建築
20世紀中後期,隨著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高漲,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復興,情況逐步改變。一方面亞、非、拉美新興國家努力掌握新的科學技術,建築業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義,拋棄全盤西化的思潮,努力結合本民族本地區建築文化傳統創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現代建築,這是一條困難的道路,然而經過第三世界建築師的自覺探索,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築師的嘗試,在廣大的第三世界,已經出現了許多現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優秀建築作品。 作為亞洲經濟起飛最早的國家日本,其建築師一方面大力吸收西方先進建築科學技術,同時,又有許多建築師自覺探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吸收和發揚日本傳統建築文化的特點,創造日本的現代建築。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於50年代創作的日本香川縣廳舍將日本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形象特色融匯入現代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之中,巧妙自然。他設計的東京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是另一個優秀作品,得到國內外好評,是日本現代建築達到國際水難的一個標志。 中國建築師長期探索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現代建築結合的途徑,1929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國建築中現代化與民族化結合的一個起點。從平面規劃布局到建築細節,都表現出中國特色,反映著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新覺醒。195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際,北京古老的皇城入口前建成新的廣場。廣場兩側有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兩座新型建築物,它們都沒有採用傳統的中國大屋頂,然而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個廣場和兩旁的建築,體現了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特色的成功結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禮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築師薩帕的作品,薩帕說:「我要設計新的、典雅的、非外來的,令人感到熟和親切的」建築形象。在這樣的創作思想引導下,他將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蓮花,在印度次大陸,蓮花傳統上被當作完美無暇的象徵,這座教堂恰當地體現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願望。
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國際機場是一座技術先進規模宏大的先進機場。在設計開始之前,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就要求這座機場既要是現代化的又要是伊斯蘭的。設計者美國HOK建築設計事務所遵從這種精神,僅一座現代化機場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調,機場中布置著一個有圓形穹頂的清真寺,更使得這個建築群具有明白無誤的民族識別性。
事實表明,建築的現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在克服現代化即西方化的認識偏見之後,各國人民都能創造出自己獨具特色的現代建築。傳統與現代化結合愈來愈成為世界各國大多數建築師的共識。人們有理由相信,在20世紀最後的年月中,廣大第三世界將出現更多更優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現代建築藝術奇葩。
② 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是 的象徵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1969年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決定興建蓬皮杜中心,設計者是從49個國家的681個方案中的獲勝者義大利的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和英國的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George Rogers),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評價:
巴黎的「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位於著名的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是根據法國已故總統蓬皮杜的創意而建立的。它是一座新型的、現代化的知識、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寶庫。人們在這里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吸收知識、欣賞藝術、豐富生活。
③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名字由來
1969年時,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為紀念帶領法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於是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館。經過國際競圖,從600多個參與競圖的團隊選出一個做為興建的建築造形風格。這個獲選團隊的設計者為Renzo Piano、Richard Rogers 與Gianfranco Franchini。
喬治·蓬皮杜於1974年因癌症逝世,所以此建築完工啟用就命名為蓬皮杜中心以茲紀念。
④ 為什麼說巴黎蓬皮社藝術與文化中心是後現代
原因如下:
1、藝術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築所應有的設計常規,突出強調現代科學技術同文化藝術的密切關系,是現代建築中重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2、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位於著名的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岸,是根據法國已故總統蓬皮杜的倡議而建立的。從1977年開放以來,這里成為世界現代藝術匯聚的殿堂。
3、這棟建築本身和它裡面珍藏的藝術品一樣,成為20世紀世界現代藝術的傑作。它是一座新型的、現代化的知識、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寶庫。
(4)蓬皮杜藝術中心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蓬皮杜藝術中心」由「工業創造中心」、「公共參考圖書館」、「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四大部分組成。與此同時,「中心」還專門設置了兩個兒童樂園。
在「工業創造中心」中,主要通過各種展覽會和圖書資料向觀眾介紹有關市政建設、生活環境及各種工藝產品的發明和創造情況。同時還向觀眾提供各種日常消費品的資料與咨詢。
「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也與那些舊的藝術博物館不同,集中突出了「現代」二字,專門介紹20世紀以來的西方各種造型藝術。包括立體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派、結構派、概念藝術及流行藝術等各種流派的2000幅作品。
館內藏品的陳列方法也是現代的:一條主要線路按時間順序排列著各個流派藝術的代表作,周圍分設許多小展室,分別介紹某流派某藝術家的作品,使觀眾既可以了解現代西方藝術的概貌,又可以對某一感興趣的流派或藝術家進行深入的研究。
「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為避免噪音干擾修建於大廈旁邊的地下,其主要功能是讓音樂工作者能夠利用現代的設備和技術來從事創造。
⑤ 「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的設計特點是什麼
「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於1977年建成並對外開放。「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位於巴黎老市區的街道,包括圖書館、美術館、工業美術中心等,設計家打破常規,將這座藝術與文化建築設計成化工廠的模樣,6層樓的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部懸掛在建築物的立面上,並且塗飾紅色綠色等鮮艷的色彩。建築家有意將中心設計成為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內部則是寬敞的無阻攔的廣闊空間,室內布置可以靈活自由地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