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山五園指的是哪三山哪五園
三山:香山,萬壽山,玉泉山;五園:靜宜園、清漪園(頤和園)、靜明園,暢春園和圓明園。
三山五園是北京西郊一帶皇家行宮苑囿的總稱,是從康熙朝至乾隆朝陸續修建起來的。自遼、金以來,北京西郊即為風景名勝之區,西山以東層巒疊嶂,湖泊羅列,泉水充沛,山水襯映,具有江南水鄉的山水自然景觀。
因此,歷代都在這里修建興公其他園林。乾隆年間,為了增加御河水量以滿足首都的用水需求,同時為了防洪和發展西郊的水稻生產,對西山水系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
三山五園的具體含義一般被稱為象山、萬壽山和玉泉山。三山上有景一園、清一園(頤和園)和景明園,附近還有長春園和圓明園,統稱為五園(見清代卷中國古代建築史)。
(1)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選址在哪裡擴展閱讀:
三山五園名稱來源:
「三園」,比「三山」稍晚。順治十三年(1656),玉泉山亭命名為誠心園,康熙三十三年(1692)更名為景明園。乾隆十一年(1746),象山宮改名為景益園。十六年,萬壽山亭被命名為清漪園,並以萬壽山亭為清漪園,設園丞相、景明園、景宜園事務。
「三山五園」這一名稱最早出現於英法聯軍焚毀掠奪圓明園之後。包元深,一個學士侍僧,在他的文章中使用了「五園三山」一詞。
至於「園」為何在「山」的前面,是因為封建社會中,清朝皇帝的花園以園(長春園和圓明園)為中心,而不是以山(三山三園)為中心。然而,清朝滅亡後,民間用方便的「三山五園」代替了「五園三山」。這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指的皇家園林在北京西部,這是長期以來不應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