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滿族傳統藝術有哪些

滿族傳統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15 04:51:09

❶ 滿族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兒媳婦對公婆更是恭敬,要端莊恭謹,每日給公婆裝煙三次,一日三餐要站著侍候,早晚還要送上洗臉水和洗腳水。新媳婦頭一年不能上炕吃飯。在公婆面前不許穿短衣服,不許大聲責罵孩子。兒媳婦外出,臨走要給公婆裝煙,說聲"請阿瑪、額娘看家"。來了客人,兒媳婦要紮上圍裙聽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聲媳婦要答應" ,再去幹活。即使媳婦年歲很大,在年歲小的長輩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滿族有重小姑習俗。滿族未結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側坐,媳婦則侍立於旁謹慎侍候。

滿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義。在滿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東西要設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認領。有以"竊人之財為恥"的風習。"鄰里相處,有難必幫",一家缺米大家湊,一人打柴大家燒,為鄉間鄰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貸,不需立契,只憑口頭相約,恪守信義。
滿族文化非常發達。大量的神話、傳說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是薩滿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傳的,又有經文記載的。按內容,滿族神話可分為:①起源神話。包括人類起源、萬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關系神話。在薩滿族神話中,宇宙是一個喧囂的多層的立體世界,即所謂「登天雲,九九層,層層都住幾鋪神」,每層天中都有人和動、植物、有惡魔和善神,各層間互通。③靈魂神話。滿族神話的特點,是動、植物神話、祖先神話,自然神話共融一處,並有圖騰崇拜的遺跡。

剪紙: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掛箋,或稱掛錢。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最早掛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剪紙藝術在全國藝壇上享有盛譽。

滿族補綉:滿族民間工藝。或稱「釘線」,主要流行於東北地區農村。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間用他色。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餘、葫蘆盤長、福壽長春、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較粗重的黑色邊飾,常綉於枕頂、荷包、幔帳、坐墊之上。
回答者:標致607 - 舉人 四級 2-14 18:00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叩頭禮常見於下級對上級、少輩對長輩。表示恭敬、侍奉、懇求之意,或春節拜年,均行叩頭禮。行禮時,先脫帽,跪左膝,後跪右膝,馬蹄袖一彈,雙手著地,連叩三下頭。此俗自建州女真時就有,《建州聞見錄》雲:"將胡(指女真人為官者)之見奴酋(努爾哈赤),脫笠叩頭,卒胡之於將胡亦然。"祭祀時也叩頭。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傳說,當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和珍愛。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繫上的忌諱和規矩。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兒媳婦對公婆更是恭敬,要端莊恭謹,每日給公婆裝煙三次,一日三餐要站著侍候,早晚還要送上洗臉水和洗腳水。新媳婦頭一年不能上炕吃飯。在公婆面前不許穿短衣服,不許大聲責罵孩子。兒媳婦外出,臨走要給公婆裝煙,說聲"請阿瑪、額娘看家"。來了客人,兒媳婦要紮上圍裙聽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聲媳婦要答應" ,再去幹活。即使媳婦年歲很大,在年歲小的長輩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滿族有重小姑習俗。滿族未結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側坐,媳婦則侍立於旁謹慎侍候。

滿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義。在滿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東西要設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認領。有以"竊人之財為恥"的風習。"鄰里相處,有難必幫",一家缺米大家湊,一人打柴大家燒,為鄉間鄰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貸,不需立契,只憑口頭相約,恪守信義。

舊時農村旅店少,過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熱情招待,酒足飯飽後自然留宿。由於滿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迴避。但客人入睡時必須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為有禮。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報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禮"表示謝意即可趕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動手做飯吃,飯後收拾干凈,物放原處,臨行時拿來草放在門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來後會感到很榮幸。

滿族之家,有祭祀或喜慶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於南炕上坐。家人要將福肉敬獻尊長客人。肉是白煮,不準加鹽,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醬。客人進門向神主叩頭,轉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9.htm
回答者:grace3600 - 魔法師 四級 2-14 18:16
[民族簡介]

滿族,現有人口9821180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滿族的最早祖先。遼、宋、元、明幾個朝代稱「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1 6 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由於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在經濟、文化、生活上與漢族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慣用漢語文。
滿族主要從事農業。散居城市的滿族人大多從事工業和文化科學事業。在歷史長期發展進程中,滿族同胞對祖國的締造和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飲食習慣]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
滿族歷史悠久,周秦時的肅慎及後來的挹婁、勿吉、女真族都是滿族的先民。滿族人過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蕎麥為主食,現在以小麥、大米為主食。主食品種豐富,有餑餑、煮餑餑(餃子)、米飯、秫米水飯、高粱米(秫米)豆乾飯、豆擦糕、酸湯子等。好吃黏食和甜味食品。下邊簡介幾種有代表性的主食。
[餑餑]:除用麥面做的饅頭稱餑餑外,還有豆面餑餑(黃黏面加豆面蒸成)、蘇葉餑餑(黏高粱面加小豆泥,外包蘇葉)和年糕餑餑(用黃黏面團包入豆泥蒸成),是滿族日常主要食品。
[小肉飯]:又稱韃子飯,是傳統食品。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一起燜制,如果多放些水,則成韃子粥。
[龍斗虎]:用大米、秫米、小豆合燜的飯。因「斗」與「豆」諧音,大米、秫米喻之龍虎,故又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將秫米放寬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滿族烹調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麂、獐、狍、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謂「白煮肉」。設大宴時多用烤全羊。
常見的菜餚有:[白肉血湯]:將鮮豬血灌入鮮豬腸內煮熟,切片,與白水煮成的豬肉切片後同碼盤中,佐以韭菜花、蒜泥、辣椒油吃。
[壇肉]:將豬肉切小塊,煸炒後加蔥、姜、大料、腐乳汁,放壇中文火煨爛。
[豆泥酸菜湯]:將泡發的黃豆搗成泥,酸菜切塊炒透,放入肉湯、黃豆泥,調好味,燉透即可。
[炸雞蛋醬]:將雞蛋液攪勻,倒入熱油鍋中,邊攪邊炒,再倒入醬油、大醬。食用時配大蔥、黃瓜或青菜蘸食(也可拌食)。
[芥末墩兒]:將大白菜去老幫,整棵橫放,切成3厘米長的圓墩狀,用沸水燙一下,碼入壇中,一層白菜墩,一層芥末面和白糖,最後淋上一層米醋,捂嚴,一天即成。味道酸甜辣而爽口。
[乏克]:滿語「包兒飯」或「菜包兒」。做法是將米飯、炒菜、蔥段、炸醬用菜葉(白菜葉、蘇子葉、萵苣葉)包裹成長卷形食用,飯菜合一,經濟實惠。
[薩其瑪]:油炸條甜餑餑,是著名糕點。滿族人忌食狗肉,好喝茶。東北地區滿族有喝酸茶的習慣,即用小米或稷子米泡到發酵後煮熟,將米湯加茶葉煮開,放些糖即成。也有煮制奶茶的。

[婚喪習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服飾特色]

本世紀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 0 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譽。
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
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
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
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
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
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
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男子的長袍
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
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
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
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至本世紀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
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
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 0 年代後,
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
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
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
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
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
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
,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民族禁忌]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滿族忌殺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為滿族長期從事獰獵,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還用狗拉爬犁,成為重要的工具。因此滿族有敬犬之俗,平時對狗精心豢養,狗死埋葬,他們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滿族家,主人會不高興。
許多人對烏鴉沒什麼好印象,甚至有厭惡之感。但滿族人例外,他們非但不哄打烏鴉,反而對其倍加珍愛。在滿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個高高的木桿子,這個桿子就是為了喂烏鴉、喜鵲而立的,在這個木桿子上面有一個斗,在斗里裝有豬肉、豬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來喂烏鴉和喜鵲。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生育習俗]

滿族的生育觀,舊時有重男輕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為福。生男孩,則在房門左框上掛一木製小弓箭;若生女孩,則在房門右框上掛一條或紅或蘭的布條此謂「他哈補釘」。這個儀式稱之為「懸弓掛帛」。
「落草」。生兒落草是滿族生育習俗。婦女懷孕,被認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為保護胎兒的正常發育,對孕婦有許多清規戒律,如:不準坐鍋台、窗檯、磨台;不準進產房;不準祭祀祖先和參加別人的婚禮;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鹽和醬,惟恐孩子成「喉巴」。其規矩之繁多,往往給產婦精神上造成很大壓力。產房一般不設在西屋,不能將孩子生在炕席上。孕婦生產前,要把炕席捲起,在土炕上鋪上穀草,讓孩子生在穀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稱「落草」。
滿族生育還有「采生」和「開奶」之說。嬰兒看到的第一個外人被稱為「采生人」,意為采生人將對嬰兒產生影響,有的還被認為乾爹干媽。開奶,是請多子女的婦女給嬰兒喂第一口奶,意謂消災無病好養活。
「洗三與打聰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進行「洗三」,將一個兒女雙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稱為姥姥)接到家中,由姥姥用一大銅盆給孩子洗熱水澡,邊洗邊嘮叨:「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最後用一根大蔥打三下,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說完,孩子的父親將大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齊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辦滿口」。嬰兒滿月,要舉行上索儀式,宴請親友。上索,即將「子孫繩」請出,一端栓於祖先板的斜柱子上,另一端拉至門外,栓在早以准備好的柳枝上,然後全家人向祖先板叩拜。生男孩則在索繩栓一小弓箭,生女孩,則栓上「他哈補釘」。親友都來祝賀、饋贈禮品,多是送長命鎖等
「掛悠車」。滿族人生第一個孩子,滿月時,姥姥家要給孩子蒸「河咧」(長蛇型的面駒駒),俗謂吃了可多生發。其舅父在這天要送給一個悠車,並親手掛起來。悠車以經人用過的為佳,俗稱「養活孩子吊起來」。親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鈴鐺等玩具。如嬰兒哭鬧,要邊推悠車,邊哼「悠悠調」。如《月兒圓》悠悠調這樣唱到:
月兒圓,月兒大,月兒已在樹上掛。
小妞妞,別哭了,額娘領你找阿瑪。
船兒搖,別害怕,長大嫁給漁老大。
魚皮鞋,魚皮襪,魚裙魚襖魚馬褂
……
做滿月,女客將兩個饅頭合在一起,拿著讓產婦咬一口,謂之「滿口」。從這天起,產婦要增加飲食,沒有什麼禁忌了。設宴招待客人,以長面條為主款待客人,意謂綿綿不斷健康長壽。
「抓周」。孩子周歲時已初懂人事,傳說這一天可以測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滿族人多有「抓周」習俗。嬰兒滿周歲之日,其家人將紙筆、書冊、弓箭、頂戴、樂器、煙酒、賭具等,放在炕上,讓嬰兒去抓。據說抓到什麼,將來就要干什麼。
給嬰兒「睡扁頭」的習俗,是滿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讓嬰兒枕著裝有糧食的小枕頭,這叫「頭枕糧倉」,日後大富大貴,並叫嬰兒仰面躺著,日久天長,把嬰兒的後腦勺睡得又平又扁。同時,嬰兒後背也睡得扁平、肩寬,滿族人認為這樣是美觀。

[生育習俗]

滿族十分重視對子女的生育。婦女一旦懷孕,被視為全家吉事,這時婆母
便告訴她一些保胎知識和傳統禁忌。如:不準孕婦到別人的產房去,不準坐鍋
台、穿台。不許大哭大笑,不準侍奉祖先神。懷孕五月,不許去馬棚,不許牽
馬等。
小孩出生稱「落草」。據說,古時滿族婦女在炕上臨產時,要捲起炕席,鋪
上穀草,產婦在穀草上分娩,以後便相沿成習。小孩「落草」後,如果是男孩,
要懸一小弓箭於門左,象徵其長大後成為一個優秀射手;若是女孩,則門前掛
一紅布條,象徵吉祥。嬰兒出生的第二天,要請子婦多、身體好的婦女喂第一
次奶,叫「開奶」。第一個進產房看孩子的外人叫「采生人」。滿族認為嬰兒
長大後性格會像「采生人」的性格,所以十分注重挑選「采生人」。嬰兒出生
的第三天,要「洗三」,請兒女雙全,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給孩子沐浴,也稱沐
浴禮。沐浴用大銅盆,內放槐樹葉、艾蒿,倒上熱水後,前來祝賀的親友們則
將銅錢、花生和雞蛋等放入盆內,叫做添盆。沐浴過程中,如嬰兒放聲大哭,則
視為大吉大利,這叫「響盆。」
孩子出生後第七天開始上悠車。悠車也叫搖車,用樺樹皮做成,長約1.3
米,寬0.7米有作,兩端呈半圓形,如同小船。後世的悠車多用椴木薄板做成,
邊沿漆以紅色,繪制花紋,書寫有吉利話,十分美觀。悠車掛在房樑上,搖起
來十分輕便,為了使嬰兒保持胳膊、腿平直和避免翻身時掉下來,一般用布帶
子把小孩的胳膊肘、膝蓋和腳脖子綁在悠車上.嬰兒下面鋪用谷糠裝成的口袋,
枕頭則用小米或高粱米裝成。因滿族以孩子後腦勺扁平為美,所以使用這樣的
枕頭。
孩子滿月後正式起名,5歲前舉行一次家祭,俗稱「跳喜神」,一般只用
一天,不殺豬羊,只殺雞做糕,祭祀祖先神,感謝神龍送子.在族中公祭時,要
舉行「換鎖」儀式。每個新生孩子每人領取鎖帶佩帶一副,並拜柳求福.祭畢,
再將鎖袋裝入子孫袋內保存起來。
孩子第一次去姥姥家無疑是件大豆事。當姑奶奶帶著可愛的外孫回娘家,
姥姥一家不勝歡喜,待之如貴賓。這時,年輕母親把孩子的腦袋往房柱上輕輕
一撞,表示孩子不僅能在姥姥家住得服(慣),而且將來肯定能長得健康壯實。
8歲以前,男孩玩具以弓箭為主,也開展比箭法游戲,誰射的准誰就受重
視。女孩子則以玩鞦韆為主要娛樂活動。
滿族沒有固定的冠禮。只是由族長或薩滿在祖神案前祭祀,將靈佩賜給青
年男女。一般小伙前額佩掛野豬獠牙,姑娘多佩帶野豬門牙。從此,青年男女
就可參加族中的一切社交活動了。

[滿族春節]

」阿涅業能業」是滿語,即滿族的春節,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沈陽地區,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繼位後,順治元年( 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傳統節日。

■ 慶祝方式

節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牆祖宗板下擺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這天晚輩要身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

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婉轉,號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蹺。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滿族過年,習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

❷ 滿族的風俗習慣越簡單越好

1、婚姻: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清代宮廷的「選秀」,是為皇帝及親王選妃,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

2、服飾:

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發式。

女子發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

3、喪葬:

入關前,滿族以火葬為主,自順治帝後期起,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滿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形成了滿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駐防旗人由於要將死者及其遺屬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將骨灰裝殮回京。

(2)滿族傳統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滿族的傳統文化活動:

1、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大都與狩獵相關,有舉重、摔跤、跳馬、跳駱駝等。「跳馬」要在馬飛跑時,橫躍馬身;跳駱駝則是從後躍上駝背。跳馬與跳駱駝,都是為和敵人短兵相接時,便於飛上敵騎的擒拿技術,並成為經常鍛煉的運動項目之一。

2、古代滿族愛好歌舞,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入關後,舞蹈必選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稱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

3、滿族文化的發展,突出表現在滿族用漢文著書立說方面。著名詞家納蘭性德所著《飲水詞集》和《側帽集》,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以封建貴族家庭生活為背景,廣泛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現實,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將中國古典小說創作藝術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閱讀全文

與滿族傳統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