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再現性藝術欣賞中的「既熟悉又陌生」美學現象
核心思想。核心思想是再檔嘩現性藝術欣賞中的「既熟悉又陌生」美學現象,藝術欣賞 是一種最主要的藝術接受方式,是其一切藝術接受方式的基礎,藝術接受理論的核心思想。藝術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返蠢升比現實有典型漏老性的社會意識形態。
㈡ 再現性美術和表現性美術的差異
美術創作的兩種基本手段和方法。再現著重反映對象的客觀特徵,表現著重反映作者的主觀感受。
再現 一般指藝術家對他所認識的對象或社會生活的具體描繪,感性的、理解的因素比較顯著,在創作手法上偏重於寫實和逼真,即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現象的真實;在創作傾向上偏重於認識客體,再現現實。再現具有平易近人、真實寫照、形神兼備等特點,一般為觀眾所喜聞樂見。中國自先秦時代就十分重視繪畫的再現特徵,如《廣雅》中說:"畫,類也",《釋名》中說:"畫,掛也,以彩色掛物象也"。再現也是西方美術創作的傳統手法。如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認?quot;繪畫混合白色和黑色、黃色和紅色的顏料,描繪出酷似原物的形象";文藝復興時代畫家L.達·芬奇說:"繪畫是自然界一切可見事物的唯一模仿者","畫家的心應該像一面鏡子,經常把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攝進來,面前擺著多少事物,就攝取多少形象";19世紀現實主義雕刻家A.羅丹說:"藝術上的唯一原則,是把看見的東西抄錄下來"。中外歷史上的大量美術作品,如唐、宋的山水花鳥及人物畫,希臘、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美術,都是使用再現的或偏重再現的手法,其特點是感性的現實和冷靜的理智起主導作用,觀察縝密,技法嚴格。
藝術家追求對現實的再現是美術史上的主要傾向,其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魅力,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藝術中的再現不是對現實的機械反映,不是純客觀地復制現實,而是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將他所認識的現實運用線條、色彩、青銅、大理石等物質媒介體現出來。藝術中的再現離不開藝術家的認識、選擇、提煉、加工和改造,體現著藝術家的目的和本質。
表現 一般指藝術家運用藝術手段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較顯著,在創作手法上偏重於理想地表現對象或拋棄具體的物象,追求超感覺的內容和觀念,採取象徵、寓意、誇張、變形以至抽象等藝術語言,以突破感受的經驗習慣;在創作傾向上則偏重於表現自我,改變客體,表達理想。藝術中的表現具有震憾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點。自宋以後,中國的文人畫開始從著重真實地再現客觀現實向著重表現主觀情感方面轉移。蘇軾反對以形似論畫,主?quot;寓意於物";倪瓚說"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耳";石濤則強調"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西方美術自19世紀的浪漫主義到現代諸流派,大都強調主觀、個性、情感及自我表現。E.德拉克洛瓦認為在繪畫中"情感的表達應該放在第一位",畫家"應該按照自己的氣質來表現";H.馬蒂斯說"我首先所企圖達到的是表現","我的道路是不停止地尋找如實摹寫以外的表現的可能性";表現派藝術家更是強調直抒情感,表現主體意識,如克爾希奈說:"我的繪畫是譬喻,不是模仿。形式和色彩不是自身美,只有通過心靈的意志創造出來才是美"。美術創作中的表現手法,特點是理性的觀念和強烈的情感起了主導作用,自由創造,不受已有技法的約束,帶有較大隨意性。
表現,適應了西方現代派美術的總思潮,對於現代藝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事實上,對主體的表現是美術創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任何美術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是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的表現,是他的個性的表現,是他的主體意識的表現,同時也是他對社會生活的審美評價與審美理想的表現。
相互關系 在書法、工藝美術和建築中,藝術家無需從外部造型、色彩或紋飾上去模擬外物、再現現實,而是通過自由運用形式美的規律,從作品的外在形式上對自身作情感上的直接肯定,表現出一定的情緒、格調、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在繪畫與雕塑中,再現不能完全沒有表現,表現也不能完全脫離再現,兩者或者達到完美的統一,或者各有側重程度的不同,但並非以一者取消另一者。再現與表現,作為藝術創作中的街只�臼侄魏頭椒ǎ�舊聿⑽抻帕又�鄭��強梢苑直鶚視∑煌�貝�⑸緇帷⑻宀謾⑻獠摹⒎綹瘛⑷の兜鵲男枰�吞匭浴?
再現與表現這一對術語,有時也被用來表明不同美術種類或不同藝術風格的作品的一般固有特點。例如說"書法是表現的藝術,繪畫是再現的藝術";"西方的繪畫是再現的,東方的繪畫是表現的";"古典藝術是再現的,現代藝術是表現的"。
㈢ 再現性藝術
所謂「再現性」是指物體藝術、地景藝術、裝置藝術具有客觀的再現性或直呈性是隨手拿來的實物、簽名的布利諾盒子和坎貝爾濃湯罐頭
源自: 「中國當代藝術審美理想和西方現代主義、... 《美術》 2002年 尚輝
來源文章摘要:從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角度看,「911事件」應當真正成為這一藝術系譜最經典的作品。因為後現代主義所提出的一切命題和特徵都可以體現在這個事件上——它是偶或的,完全出乎世人的意料和想像;它是現成品的,世貿大廈和劫持客機都是表達觀念的新媒介;它是行為的,用自殺式沖撞行為顯示自己在社會空間存在中的感受並以此警示社會;它是觀念的,用伊斯蘭教的文化信仰所策劃的行為去沖撞西方文化的象徵——世貿大廈來揭示「文化沖突」;它是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有哪一件後現代藝術作品如此壯觀,如此攪動了這個世界所有人的視網膜?而且它還把空間張力變為時間的流動,在歷時過程中產生世界范圍的參與性。從後現代主義的邏輯來看,「911事件」無疑是後現代主義不可超越的最偉大的經典作品,而本·拉登自然更是後現代主義不可超越的最偉大的頂尖大師了,有了他和他的作品的出現,什麼杜尚、什麼博於斯以及他們的後現代主義徒子徒孫們都應該歇菜了。
一種通過對客觀生活的再現為手段的間接表現,就是再現性藝術。
巴洛克 (Baroque) 原是指很大而形狀不勻稱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單純指十七世紀的藝術及其獨特的風格。
巴洛克是十七世紀歐洲藝術的總稱,但早在十六世紀末便開始了,即便在十八世紀,也仍可見其蹤跡。
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個大變動的時代,其藝術發展趨勢,與當時的政教權爭有很大關系。自十六世紀初,德國馬丁路德倡導『宗教改革』後,一度受到沖擊而大為失勢的羅馬教廷,在十七世紀又發起另一波『反宗教改革』運動。在盛行新教的國家,以尊重自由及崇尚物質為主,致力新知發展;而在舊教的勢力范圍里,則以宮廷與教會為中心,鼓舞雄壯華麗的美術,一方面誇示強大世俗權力的宮廷趣味,他方面與狂熱而庄嚴的舊教儀式相配合,於是產生了表現力量與富足的十七世紀的巴洛克藝術。
表現華麗多彩且富變化的風格
羅馬是巴洛克藝術的誕生地,從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個歐洲,以及在美洲的屬地。這時期的畫家傾向在畫中使用弧線及對角線,畫作中充滿動勢和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使畫里的空間產生無限的錯覺,藉以把觀賞者的眼光帶進畫里。代表性畫家有:義大利的卡拉瓦吉歐、貝尼尼、法國的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委拉斯蓋茲等。
除了畫作外,巴洛克藝術也表現在建築上。充滿裝飾的建物,大量採用弧線的整體造型,圓屋頂、大扶梯以及十分考究的庭園、廣場、噴泉、桂廊和雕刻,都是當時建築物的特色。
㈣ 再現與表現性藝術的特點及其關系是什麼
再現藝術指將客觀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真實地再現在作品中的藝術。所謂「再現性」是指物體藝術、地景藝術、裝置藝術,具有客觀的再現性或直呈性,是隨手拿來的實物。直白講就是側重寫實。
表現性藝術側重於對內部主觀世界的表現,通過內部主觀世界間接或曲折地表達外部客觀世界的藝術理論,藝術創作統稱為表現論及表現性藝術。通俗的說就是側重內心對外界的加工表達。
再現與表現作為藝術家創作的兩種基本方法,在歷來的文藝理論研究中被藝術家爭論不休.再現與表現不但是藝術鑒賞中的一對基本矛盾,也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再現論」在藝術理論史上可以說是「根深蒂固」,藝術起源說中的「模仿說」為它奠定了理論基礎。
古西臘哲學家謨克利特認為「藝術是對於自然界的模仿,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縫補;從燕子我們學會了造房子;從黃鶯我們學會了唱歌。」
亞里士多德是再現論的肯定者,他說:「喜劇總是模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壞的人,悲劇總是模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
表現論使用的方法是抽象,所謂抽象指的是抽取事物的最本質的屬性然後加以傳達。
這個過程從立本派畫家的開山鼻祖畢加索的繪畫中可以清楚的認識。它的代表性的公牛的形象曾經易稿十幾次,從最開始的較為寫實的形象變成了最後的幾根線條。
資料來源:網路——再現性藝術
㈤ 再現性藝術的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 (Baroque) 原是指很大而形狀不勻稱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單純指十七世紀的藝術及其獨特的風格。 巴洛克是蘆襪拆十七世紀歐洲藝術的總稱,但早在十六世紀末便開始了,即便在十八世紀,也仍可見其蹤跡。 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個大變動的時代,其陪棗藝術發展趨勢,與當時的政教權爭有很大關系。自十六世紀初,德國馬丁路德倡導『宗教改革』後,一度受到沖擊而大為失勢的羅馬教廷,在十七世紀又發起另一波『反宗教改革』運動。在盛行新教的國家,以尊重自由及崇尚物質為主,致力新知發展;而在舊教的勢力范圍里,則以宮廷與教會為中心,鼓舞雄壯華麗的美術,一方面誇示強大世俗權力的宮廷趣味,他方面與狂熱而庄嚴的舊教儀式相配合,於是產生了表現力量與富足的十七世紀的巴洛克藝術。
1.巴洛克(Baroque)一好正詞來自法語,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語barroco,意謂形態不圓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評論家們在評論此一時期的音樂時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貶意,指粗陋曲、奇異的、誇張的音樂。
2.再現性藝術:指將客觀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真實地再現在作品中的藝術
羅馬是巴洛克藝術的誕生地,從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個歐洲,以及在美洲的屬地。這時期的畫家傾向在畫中使用弧線及對角線,畫作中充滿動勢和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使畫里的空間產生無限的錯覺,藉以把觀賞者的眼光帶進畫里。代表性畫家有:義大利的卡拉瓦吉歐、貝尼尼、法國的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委拉斯蓋茲等。
除了畫作外,巴洛克藝術也表現在建築上。充滿裝飾的建築物,大量採用弧線的整體造型,圓屋頂、大扶梯以及十分考究的庭園、廣場、噴泉、桂廊和雕刻,都是當時建築物的特色。
㈥ 藝術創作的再現是指什麼
西方闡述藝術再現自然的理論最早的代表有蘇格拉底(約前469~前399)、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其後,各個時期都有重要的理論闡發和偉大的創作實踐。
藝術史證明,再現性的藝術,在人類精神歷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再現性因素和表現性因素總是在優秀的藝術作品中相互依存。透過再現性的表現,或經由表現達到再現,雖然兩者側重面不同,但往往是傑出藝術品的永久魅力和不朽生命力之所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畫家達·芬奇是再現性的闡發者和實踐家。他認為藝術家的心靈應該像鏡子一樣映照自然。同時,他也並不排斥藝術映照自然時所要達到的理想化。達·芬奇以四年時間創作的油畫《蒙娜麗莎》,就是藝術家以鏡子般的心靈映照的人間的美神。可以說,在這幅畫里,再現性是與審美客體生命本質精微體現相聯系的東西,兩者交織,就在藝術創作中呈現為一種難以測量的深度和那難以揣摩的靈府之內的神秘感。蒙娜麗莎的微笑,謎一樣的情調,如同浮動在空中的夜曲,彷彿聽見,又永遠捕捉不到。就是這微笑,這雙文靜的、安放著的手,這神秘氣息的遙遠的餘波,有誰能說出他究竟是什麼,那隻能是藝術地再現出來的、又是表現出來的東西。所以傅雷贊賞說:「一切畫家在這件作品中看到謹嚴的構圖,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種特點。他們覺得這副微笑永久保留在他們的腦海里,因為臉上的一切線條中,似乎都有這微笑的餘音和回響。」他還說達·芬奇「是發現真切的肉感與皮膚的顫動的第一人」。
㈦ 再現性的美術作品有什麼特點
再現性美術作品是與現實生活肖似的,即和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視覺感受是一致的。這樣的作品,稱為再現性美術。
著重反映對象的客觀特徵,真實地再現客觀世界,通過對客觀世界的摹仿描繪,表達藝術家主觀情感、思想的美術創作理論和美術創作,統稱為再現論和再現性美術。
「再現」更是西方美術的傳統手法,西方古典繪畫、雕塑屬於再現性美術。
《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是法國畫家達雅克·路易·大衛(又譯「達維特」、簡稱「大衛」)於1805-1807年期間創作的一幅油畫,現藏巴黎盧浮宮,它是畫家真實記錄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隆重舉行的國王加冕儀式的一幅油畫傑作。
㈧ 再現性作品與表現性作品的區別與聯系
再現是美術創作的基本手段之一,著重反映對象的客觀特徵。在再現性美術作品中,藝術家對他所認識的早罩裂對象或社會生活進行描繪,感性的,理解的因素比較顯著。但藝術的再現陸閉不是對現實的機械反映,不是純客觀的復制現實,藝術的再現離不開藝術家的認識、選擇、提煉、加工和改造,體現藝術家的目的和本質。
表現是美術創作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之一。著重反映作者主觀感受。藝術家運用悶鬧藝術手段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較顯著。
㈨ 表現性藝術與再現性藝術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是被討論了幾個世紀的宏大命題。古今中外,無數文學家、藝術家、文藝理論家,幾乎都有關於此命題的論述。時至今日,關於藝術與生活的命題,不但沒有過時,而且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當代很多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已然遠離了生活,遠離了時代,遠離了情感,而一味地沉浸於對傳統的模仿,或者是一種想當然的所謂「創新」,而恰恰缺失了對現實的觀照,對生活真實的觀照,對藝術真實的觀照,對藝術家主體情感的觀照,對人類情懷的觀照,從而呈現出一種虛無性。 藝術對的生活觀照,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藝術的再現性,一是藝術的表現性。藝術的再現性與表現性是藝術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統一的。藝術的真實首先是生活的真實,情感的真實。當然,這種真實是建立在客觀世界的真實基礎之上的,也即再現的真實。所以,再現性一般是指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摹,古希臘的雕塑藝術,一般更側重於以模仿性為主的再現性審美特徵。
但是,這種再現性又不能脫離於表現性而單獨存在。再現性必須是以情感表達為基礎,它不可能離開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因為,藝術作品中再現的真實並非是對客觀現實的克隆,而是具有表現性質的再現,是一種藝術的真實。藝術的真實與生活的真實、客觀的真實之間,有著一種緊張而密切的關聯,但又各個不同。
人類的生活來源於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這其中也包括審美認知。所以,人類的生活中,本來就包含著一種藝術的審美。也正因如此,藝術也就與客觀世界之間,通過「人類的生活」這一橋梁,建立起了必然的聯系。然而,藝術又不完全等同於客觀世界。藝術的真實可以建立於客觀世界的真實描摹基礎之上,但藝術的真實卻並不等同於客觀世界的真實,而必須反映生活的真實。相比於客觀世界的真實,生活的真實又更進了一層面。然而,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也不完全等同。藝術的真實是對生活的真實的進一步提煉,它來源於生活,但是又高於生活,是對人類生活的審美化與藝術化,是融入了藝術家主觀情感的真實。可以說,藝術的真實主要是藝術家主體情感表達的真實。藝術並不必然表現生活真實的全部,而是側重於表現人的內心情感的真實。
古往今來的偉大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無不是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生活的真實表現,然而,更是對人類情感的進一步抽象和表現。人類藝術,從古典主義向現代主義和表現主義的邁進,表徵著藝術的一種人文主義進程。
作為中國藝術的主要形式,書畫藝術的表現性和再現性功能都在對生活真實的觀照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中國史前時期的彩陶和岩畫藝術中,即有大量表現狩獵、戰爭、祭祀、勞動等的生活場面。早期的藝術,是先民們蒙昧時期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生活的一種審美化體現,當然,這種體現,更多是對自然世界的客觀描摹和形象表達,而到後來,藝術越來越從形象表達走向了抽象表達,進而能夠脫離具象性的自然事物,從而更自由、自在和高度抽象地表達內心情感。尤其是書法,作為一種線條藝術,當它完成了從描摹具象事物向抽象表達的過渡之後,書法藝術、尤其是草書藝術,成為了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最高情感的藝術形式。它使藝術家的情感處於巔峰狀態,正如東漢書論家蔡邕所說:「夫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理論性地指出了書法是一門表現人的主體情感的藝術。而表現性、抽象性、抒情性和時間性也構成了書法藝術的四大基本審美特徵。因此我們可以說,書法也同樣具有一種表現主義精神。這種表現主義精神,在唐代的懷素、晚明的徐渭、清初的王鐸等人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徐渭之狂草和水墨葡萄,是非理性主義的產物,而這種非理性主義主要是基於對現實強烈不滿的情感本體而產生的,徐渭可看作是中國表現主義之重鎮。而這種表現主義精神,恰恰是建立在藝術家對現實生活強烈觀照的基礎之上的。它也從另一側面印證了,書畫藝術之於生活的密切關聯。
但就當代書畫創作而言,很多書畫家一味地將自己置身於傳統與創新的絕對二元化語境之中,無所適從,難以自拔。側重於傳統的藝術家,往往與現實及生活脫節,而專注於創新的藝術家,又往往失去了文化的根脈,從而使自己陷入了狂怪粗野和形式主義的深淵,而這背後,恰恰是真實藝術情感的缺失,這就是當代書畫藝術表現主義精神的缺失。或者說,是一種偽表現主義創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這是當代書畫藝術家總體缺乏文化修養、生活歷練和藝術提煉之緣故,片面地將藝術之形式構造與情感追求割裂開來,或者是片面地認為,只有誇張的形式構造才能更加強烈地反映藝術家之內在情感。
形式主義與表現主義之於藝術創作來說,是一對矛盾。形式主義是藝術創作所要擯棄的,而表現主義則是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精神的精髓。然而,形式主義與表現主義在晚明時期,卻達到了一種完美的結合。晚明是形式主義的高峰,董其昌、徐渭、王鐸、黃道周、傅山等,都成了變革家。董其昌變革了墨法,王鐸變革了章法,傅山變革了美醜觀。應當說,晚明是中國書法現代性嬗變的起訖點,也是中國書法創作非文人化流變的一個起訖點,對當代書法創作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
當然,這背後有一個晚明「尚奇」的藝術思潮的支撐。「尚奇」思想對書畫創作的形式主義取向產生了至為重要的影響。尤其是晚明江浙等沿海地區資本主義的萌芽和自由市場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文人成長機制,使得文人突破了原有必須依附於官僚體制的關系,從而通過自身的藝術創作和自由地藝術品買賣就能維持生計,也直接促成了書畫藝術市場的萌芽。藝術市場的興起,對於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影響是至為重要的。晚明社會,出現了大量的市井文化藝術和著作,比如當時的小說、戲曲、傳奇、書畫藝術等都在文本風格和藝術表達形式上,極力追求大眾化、市場化和市民化的品味,並向市民傳達一種「尚奇」的審美取向。我們從當代某些書畫家的創作中,也能看到這種影子。
比如在歷屆的書法國展獲獎、入展作品當中,就能看到許多以追求「奇」和「勢」取勝的書家。大多數獲獎作品都追求筆墨的誇張、字型的怪異、章法的奇詭、線條的怪誕和幅式的巨大上,將形式主義發揮到極致。然而,這種形式主義營造的背後,卻是真正的表現主義精神的缺失。
在我看來,當代書畫創作已經進入了非文人化和形式主義泛濫的時代,這是與表現主義精神格格不入的。當書畫越來越非文人化的時候,書畫實際上也就很難成為一種真正的高雅藝術了,因而也缺少了表現主義精神,從而走向了低俗化和世俗化。根本原因是,書畫藝術創作中,缺少對「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的提煉,沒有現實的穿透力和歷史的厚重感。
其實,在對「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的塑造上,齊白石就是一個典型。齊白石的最大貢獻,就是把日常生活事物審美化、文人化和高雅化了。他善於在生活中發現美,在生活中提煉美,齊白石筆下的美,並不是高高在上的,並不是將自己置身於世外桃源,而是將「藝術的生活」與「生活的藝術」融合在一起。他筆下的素材,幾乎全是日常生活中的花花草草:白菜、蘿卜、辣椒、芋頭、葫蘆、絲瓜、葡萄、玉米、魚蝦、青蛙、蟋蟀、螞蚱、老鼠、油燈、農具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尋常又不起眼的但與人們生活又十分密切的物象,卻在白石老人筆下化腐朽為神奇。
但需要說明的是,白石老人對這些日常生活事物的表現,絕不是客觀的描摹和再現,而是帶著自己濃烈的生命情感,將其高度抽象化、擬人化、情感化和文人化了。齊白石的偉大創造正在於,他將平民主義精神與古典主義精神、表現主義精神及精英文人精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開創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現代轉型。
㈩ 再現性藝術的突出特徵是什麼
再穗冊旦現性藝術的突出特徵是客觀。
所謂「再現性」是指物體藝術、地景藝術、裝置藝術,具有客觀的再現性或直呈性,是隨手拿來的實物、簽名的布利諾盒子和坎貝爾濃湯罐頭。因此再現性藝術的最突出特徵就是必須保證藝術的客觀性。
再現性藝術在創作手法上偏於寫實,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現象的真實;在創作傾向上偏重於認識客體,模仿現實。
藝術分類:
藝術可分為八大類,即文學、建築、電影、舞蹈、音樂、雕塑、繪畫、戲劇。
1、文學:文學藝術,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主要由語言文字構成。
2、建築:建築藝術,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其可以使「建築形象」更加得獨特、美觀。
3、電影: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其主要以「畫面」和「音響」為媒介,在銀幕上呈現出感性、直觀的形象。
4、舞蹈:舞蹈藝術,是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主要以節奏、舞蹈語言等要素,呈現出具有獨特性、直觀性的舞蹈形象。
5、音樂:音樂藝術,是善於抒發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其可以通過聲音、表情、音色等要素,將人姿鉛們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
6、雕塑: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種,人們可以利用雕塑藝術,將石膏、木材等猜擾原料,創作出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
7、繪畫:繪畫藝術,又被稱為「猴子的藝術」、「視覺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其主要通過線條、構圖等手段,塑造出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視覺形象。
8、戲劇: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是一門獨特的綜合藝術。此藝術具有許多特點,比如:劇場性、集中性、多樣性、沖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