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關中文化藝術有哪些

關中文化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16 20:46:14

㈠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別稱「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㈡ 瑰寶丨十大國粹意深長-屈軍強

瑰寶丨十大國粹意深長-屈軍強

瑰寶丨十大國粹意深長-屈軍強

十大最美國粹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屈軍強

古今國粹十大看,異彩紛呈總耀眼。

雕綉盤金十字綉,色艷引人結情緣。

紅色剪紙吉祥寓,魚蟲花鳥傳奇間。

一盤圍棋啟智慧,知白守黑文化涵。

陶瓷工藝品精美,書畫含情贊雅篇。

青茶紅茶香口唇,敬和沐德勵後賢。

絲綢悠遠說一路,結誼道情凱聲旋。

戲曲育人京劇好,鑼鼓伴隨種福田。

中醫聽觀察疾病,身健中和夢亦甜。

剛柔並濟功夫硬,內外兼修悟自然。

真草隸篆品書法,古詞歌賦頌平安。

華夏國粹真燦爛,深情吟誦美盛年。

趣說國學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屈軍強

國學是華夏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火花

國學是經世致用弘揚正氣的網路全書

國學是修身養性勵志建功的行動指南

國學是天地人和萬物從道的規律導航

國學是重溫歷史思考人生的文化動力

國學是諸家融合文化互動的人生追求

國學是六德六藝齊家治國的生活支柱

國學是行善積德天下為公的尊崇信念

國學是以銅為鏡以史正冠的做人榜樣

國學是直指巧掘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福慧

國學是激活思維開闊心胸的良師益友

國學是評古論今保護國粹的價值珍藏

國學是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的故事回放

國學是治軍啟士謀略勝利的戰爭籌備

國學是民俗風情吉祥如意的圖騰祈福

國學是宗教玄學養生煉丹的蓮花風水

國學是孔孟老子屈原張載的人生寫意

國學是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的傳說傳奇

國學是算盤火箭醫學科技的首創發明

國學是甲骨大篆古隸狂草的臨寫情境

國學是山水花鳥人物精品的品賞雅興

國學是五帝古跡四大名山的楹聯回味

國學是帛書三彩煮茗品酒的古韻詩情

國學是十二生肖時令輪回的氣象萬千

國學是古董古玩鑒賞收藏的悠長愛好

國學是暢游史海效賢君子的人生真誠

國學是仁義禮智做人處事的最高准則

國學是閱檔並讀藝術回顧人生的電影鏡頭

國學是傾聽名曲觀看戲劇的激動場面

國學是快樂養生五福長壽的吉慶平安

藝術生活感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屈軍強

       孝蠢核 藝術家就是要吃苦,苦中付辛,苦中思甜,苦中勤學,苦中思悟,苦中求美,苦中作樂,正如畫家劉海粟所言:「藝術家本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人生在世要敬人,多與高人交往,多與德人為友,多與謙人結緣,多與寬人相處,多與雅人學習,多與仁人同善,多與好人交流,多與賢人看齊,惟此你會快樂每天,有德有誠,奮發向上,美意延年!

       人生一直在追求,求知、求富、求食、求好、求安,在求中明道祈福。人生就是在追求,求新、求雅、求實、求進、求美,在求中快樂分享。求字伴隨我們日日月月,幸福我們歲歲年年,把苦變成甜,都是我們努力奮斗,求的結果。

        做人有三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長壽有三妙:歡笑,喝水,散步。快樂有三忘:忘掉年齡,忘掉怨恨,忘掉名利。人生有三趣:雅趣,古趣,情趣。

       用自己生活的熱情拉長快樂的長度,用自己生命的堅韌定格幸福的過程,用自己守望的真誠感恩親友的關懷,用自己祝福的溫暖祈願世界平安!

        一位藝術家曾說:「藝術家的生命就在於創新。」沒有創新意識,就不可能出寓意深刻的好作品。毫無疑問,思考新,主題新,構圖新,筆墨新,雅趣新,與古為新,借鑒出新,弘道寫新,美妙傳新,獨見我新,才能展現自己的藝術新風景!

       路要和優秀的人一起走,才能長遠;事要和靠譜的人一起做,才能穩妥;愛好與懂你的人分享,才會幸福快樂!

中國十大國粹寄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屈軍強

源遠流長華夏篇,鑄夢揚神頌堯天。

書法筆墨情綿綿,六體意境寫月圓。

中醫鼻祖念黃帝,內經古典利人間。

手眼身法推武術,心動形隨正義添。

京劇臉譜人盡品,胡琴鑼鼓伴豐年。

漢服華麗出佳境,儒雅神彩華貴延。

茶道品味人重誼,寓理知和友情歡。

瓷器瑰寶畫錦綉,文明璀燦登壽山。

圍棋對弈啟新智,黑白相間識烽煙。

紅紅剪紙窗前觀,一刀一境故事傳。

四大刺綉揚中外,吉圖彩飾一煥然。

十大國粹誠與愛,依然夢里化歌旋。

屈軍強藝術簡介

      屈軍強,陝西關中扶風人,八寶樓主人,一直從事部隊文化藝術的創作與研究工作。1980年入伍,曾歷任軍校放映員、部隊文化宣傳幹事、影視發行主任、報刊總編輯、蘭州軍區政治部文化工作站站長、蘭州軍區和全軍藝術高評委。原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中國書協會員、甘肅金石篆刻藝術院副院長、甘肅印社副社長、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書畫研究會藝術顧問,兼任多家網站藝術總監。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藝術評委。作品數次參加全國、全軍大型藝術展覽並獲獎,諸多作品先後被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等藝術單位收藏並刊石。個人藝術傳略先後收入《中國藝術.書法卷》《中國篆刻百家》《中國藝術詩人》《中國影人藝術大典》等大型辭書。他曾出版《屈軍強書法作品集》《走西北.印譚萬象》《屈軍強吉祥印語》《藝術世界》《藝術頻道》《影視風鈴》《節日詩賀》等個人藝術專著22部。因工作實績突出,藝術創作卓著,曾八次榮立三等功,先後多次被全國、全軍評為有建樹的藝術家、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㈢ 陝西特色戲曲文化:陝西眉戶戲

眉戶源於何地,尚無文獻可考,藝人相傳,說法不一。一說源出眉縣、戶縣岩辯,故稱「眉戶」,眉縣和戶縣一帶位於秦嶺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間歌曲,眉戶曲起源於這些民間歌謠,古稱「清曲調」。眉戶曲在華陰和華縣一帶逐步發展為眉戶戲曲。一說源於秦穆公宮廷的一種宮詞曲,最早流行於雍邑(今陝西鳳翔縣)。因唱腔、音韻委婉抒情,詞句通俗易懂而備受民眾贊揚。如晉陸機說:名激情唱,榜人縱棹歌;唐李白道:「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一說源於晉南的蒲州、臨猗、臨晉一帶。

但可以肯定的是晉南眉戶是由陝西眉戶演變而來的!它的唱腔中既粗爛缺有眉、戶二縣的太白山歌,也有華陰、華縣的民間小曲,更有晉南的民歌調。一說源出華陰、華縣,因曲調悅耳動聽、迷人,陝西有將「胡」作「戲」解之說,故稱「迷胡」,即迷人的戲的意思。華陰和華縣是周朝鄭國地域,眉戶可能受到「鄭聲」的影響。由此眉戶在關中分為東西兩路,關於東路眉戶,流傳有「同州的梆子合陽的線(指吊線木偶),二華的眉戶天下傳」的說法。

清朝乾隆年間,隨著秦腔等各地戲曲藝術的發展,眉戶逐漸被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定數目的劇目。抗戰時期,延安稱「眉戶」,所以今稱眉戶者居多。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在陝西,有人把唱曲與民間秧歌、社火相結合,以小調曲子為主,發展成為小戲,逐步由「地攤子」搬上舞台。這一時期,在晉南也有「地攤子」藝人吳小寶、王喜榮、王勝才等開始把眉戶搬上戲台演出。

同治、光緒年間涌現出一批藝人和一些專業戲班,如月月紅、柴寅娃的少華班,活動於陝西渭河以南一帶;印福、楊老四等人由「花鼓」改唱眉戶,活動於渭河以北地區。初期劇目,多為歷櫻由小丑、小旦、小生搬演的小戲,如《張璉賣布》、《刺目勸學》、《鬧書館》、《李彥貴賣水》一類。藝人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從地方大戲中吸收唱腔、鑼鼓、伴奏曲牌、身段、扮相、服飾等,用以豐富自己的藝術手段和表現力。

陝西的眉戶多借鑒秦腔,山西的眉戶則多借鑒蒲劇,遂逐步發展為能夠表現歷史故事題材的戲曲劇種,能演出《蝴蝶杯》、《串龍珠》、《八件衣》等一類戲。但長期以來,眉戶仍以小戲為主,並在民間一直保持著既無妝扮,又無表演,一唱到底,全無白口的清唱形式,與眉戶戲一並流行。

抗戰時期,在黨文藝方針的指引下,晉南名藝人李卜到達延安傳授眉戶,當時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及廣大文藝工作者,利用眉戶形式反映邊區人民斗爭生活,編演了《十二把鐮刀》、《夫妻識字》、《大家喜歡》等劇目,為新秧歌劇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重要藝術條件,也為眉戶演出現代戲打下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相繼成立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劇團,華陰縣眉戶劇團,山西臨汾地區眉戶劇團,臨猗縣眉戶劇團以及四川廣漢縣劇團等專業團體。創作和改編了不少現代戲和歷史故事戲,以現代戲《梁秋燕》最馳名。

㈣ 中國有哪些傳統的手工藝品

1、紙傘又稱油紙傘,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作為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有近千年的歷史。紙傘工藝考究,造型美觀,輕巧耐用,地方色彩濃郁,與脫胎漆器、角梳並稱為福州「三寶」。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宗教慶典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此是取其圓滿的意思,作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

㈤ 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特色文化,我們生活的每個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對於不同地方的習俗也都是從古流傳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著我們的文化傳承的,以下了解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特色文化1

陝西歷史文化悠久,具體特色文化如下:

1、陝西方言

受地理、歷史、政治及遷徙等因素影響,陝西各地方言從語音到詞語都有很大差異。從整體語感看,陝西方言分為關中話、陝北話、陝南話三部分。秦嶺以南除洛南、商州、丹鳳外是陝南方言區,延長、甘泉、延安以北除定邊外是陝北方言區,陝南、陝北方言區以外的地域是關中方言區。

關中方言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語言。漢代的大一統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話影響全國各地的方言,唐代達到鼎盛。

2、革命聖地

近代的陝西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從此,中共中央在陝北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3、歷史文物遺存相當豐富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陝西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西周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境內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中國之首。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4、歷史名城

陝西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西安、延安、韓城、榆林、咸陽、漢中。

陝西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1個):黃陵、鳳翔、乾縣、三原、蒲城、華陰、城固、勉縣、府谷、神木、佳縣。

(5)關中文化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陝西特色文化2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

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2、社火

陝西民間一種廣泛的、傳統的、規模壯觀的群眾娛樂活動,來源於古代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

陝西「社火」通常在正月、節日盛會或廟會演出,包括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關中是陝西社火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寶雞更是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3、面花俗稱「花花饃」

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面花起源於漢族民間祭祀活動,源於漢代,成於唐代,盛於宋代,到了明代之後,面花就廣泛流行於民間,清末,北京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面人的藝人。

4、宜君農民畫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歷經了新舊石器時代和春秋戰國、魏、唐、宋幾個文化發展熱潮時期。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形成了人們特殊的審美情趣。,宜君農民畫這一特殊環境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應運而生。

5、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

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陝西特色文化3

陝西的風俗有哪些?

陝西的風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華陰老腔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華陰市東臨潼關、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的獨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獨特唱腔特點。

3、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陝西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5、陝北秧歌

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陝北秧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㈥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我們每個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對於不同地方的習俗也都是從古流傳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著我們的文化傳承的,以下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1

秦始皇兵馬俑,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

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兵馬俑搏咐肆是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也是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

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

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秦始皇陵內共有三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依次排開。

俑坑內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左右,最高的1.9米以上。

秦俑大多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

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雖已埋地下兩千年余,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

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各有不同

縱觀俑坑內形態各異的兵馬俑

有的基轎昂首挺胸,有的神態莊重。

有的立眉大眼,有的怒目圓瞪。

有的舒眉秀眼,有的濃眉唇厚。

有的機敏凝視,有的垂首沉思。

無不讓人對古代工匠們高超精湛的雕刻藝術而贊美

一行行士兵、一列列戰車、一排排將領,匯聚融合成一幅氣勢磅礴、規模宏偉的雕像圖!

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對國內外遊客開放

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

美國前總統卡特說:「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博物館,祝賀你們在文物保護方面取得偉大成就。」

聯合國前秘書長德奎利亞爾說:「作為聯合國的秘書長,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軍隊都像西安的兵馬俑軍陣一樣。」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奇跡。」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秦兵馬俑的發現,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

秦始皇兵馬俑,你猶如一座歷史豐碑、永遠矗立弘遠!

秦始皇兵馬俑,你猶如一本厚重的史書、記載著昨天歷史的滄桑!

秦始皇兵馬俑,你更似一首雄渾豪邁的詩歌、永遠銘記在世人心上!

秦始皇兵馬俑,你猶如一曲古典音樂、永遠在世人心中傳唱!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2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

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2、社火

陝西民間一種廣泛的、傳統的、規模壯觀簡則的群眾娛樂活動,來源於古代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

陝西「社火」通常在正月、節日盛會或廟會演出,包括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關中是陝西社火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寶雞更是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3、面花俗稱「花花饃」

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面花起源於漢族民間祭祀活動,源於漢代,成於唐代,盛於宋代,到了明代之後,面花就廣泛流行於民間,清末,北京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面人的藝人。

4、宜君農民畫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歷經了新舊石器時代和春秋戰國、魏、唐、宋幾個文化發展熱潮時期。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形成了人們特殊的審美情趣。,宜君農民畫這一特殊環境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應運而生。

5、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

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3

陝西的風俗的代表:

1,面條象腰帶;2,鍋盔像鍋蓋;3,辣子是道菜;4,泡饃大腕賣;5,碗盆難分開;6,帕帕頭上戴;7,房子半邊蓋;8,姑娘不對外;9,不做蹲起來;10,唱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扯麵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扯麵,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

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㈦ 關中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環境藝術設計與保護研究

摘要: 現在越來越流行一句話——「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重,既可以構建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又可以達到保護生態自然的目的。本文以關中傳統村落文化為例,探討景觀環境藝術設計與保護,為其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應用找到合理途徑,促進傳統村落文化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關中;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環境藝術設計;保護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對環境需求的要求也有了改變,景觀環境技術設計與保護為了滿足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在順應時代的發展基礎上,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與保護。因為村落是傳統文化最為集中並保存相對完好的地方之一跡者。景觀環境藝術設計實施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在於保護村落中優秀的文化要素、發展藝術設計特色。

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有新建與改擴建兩種模式,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便有傳統文化,村落建設也不例外。不同村落的傳統文化因自然環境、氣候、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展示出的特徵也不相同,在村落建設和改建的基礎上,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出發,創造村落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和諧,體現出村落文化獨有的特徵,還能讓建設和改建後的村落能夠健康生存和發展,衍變成的不同類型和棚州殲模式的文[1]。

1   關中傳統村落文化發展的背景

從經濟發展上看,關中地區的經濟並不十分發達,甚至還有大部分村落經濟相對落後,按照當前經濟的發展速度,這在很長時間內會保持這種落後的狀況。截至2017年,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先後4次評出4153個傳統村落,其中陝西有70多個村子入選。包含著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渭南市澄城縣堯頭鎮堯頭村等古老村落,這些村落都較好傳承當地傳統營造樣式和民風民俗,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開發相結合的基礎上,傳統村落更加註重文化價值和自身生產力建設,通過對關中地區環境的調研,傳統村落文化建設必然將呈現出新活力[2]。

2 傳統村落文化與景觀環境藝術設計相結合的意義

2.1 是傳統文化優化升級的需要

「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國家政策的大力倡導,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村落文化、推進地區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關中傳統村落中有很多村落依然是耕種土地為主。這些沿用傳統勞作方式的村落無法與大型企業的高度集約化農業生產相比,所以經濟水平相對落後,使得部分村落農民生活只能維持較低水平。

因此,傳統村落文化優化升級是發展地區經濟的方式與途徑。以往的關中村落土地開發項目很多,但是有的開發項目沒有結合傳統村落文化特點,難以因地制宜地發展。傳統村落文化優化升級,是村落建設與土地開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最大化,對保持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

[if !supportLists]1.1 [endif]是城市周邊游與民俗文化發展的需要     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發展最有效的方式是城市周邊游,是一種把傳統村落視為鄉村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方式。早在 2014年,這種旅遊項目在關中地區就出現了,讓人們在中心城市周邊短期、民俗自駕游,遠離都市生活,感受歷史文化、回歸自然。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無時間長途旅行,關中地區的民俗文化豐富多樣,傳統村落鄉村旅遊滿足其需要——嚮往田園,減壓自由的生活,實現對古村落資源的綜合利用,關中地區目前一個階段的開發熱點,與當地特色資源鏈沖相結合,民俗文化與村落建設,將民俗文化融人村洛建設中,打造有鮮明特色的傳統村落鄉村旅遊產品[4]。

以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為例,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袁家村是發展糧食生產,但這僅僅是解決了吃飯問題;直到21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袁家村因地制宜,開始發展村集體經濟,創建「果業收入+工資收入+村集體分紅」新模式。據統計:2000年袁家村人均年收入達到8600元,集體資本累積達1.8億元。但是,慢慢地隨著果業、養殖業效益下滑,袁家村發展面臨挑戰,這時他們開始重視村落文化,先後建成康莊老街、唐寶寧寺、小吃街、酒吧一條街、祠堂街、回民街、書院街等,在生態、民俗和文物資源有機整合下,打造出關中印象體驗地。2019年,袁家村接待遊客600多萬人次,年人均收入超過10萬元,旅遊總收入超過10億元[5]。

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充分認識到這種獨特資源優勢,推動文化發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培育「袁家村關中印象」文化品牌,對保護袁家村民俗遺物、明清古民居都有重要意義。此外,袁家村傳統文化承擔著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社會職能,把陝西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的基礎上,在服務社會、以文化人、傳承文化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提高觀賞者道德情操、知識學問、審美能力的「大學校」,成為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夢想的精神寶庫。

3   關中傳統村落文化 融入 景觀環境藝術設計與保護 的方式方法

3.1 村落空間設計元素是傳統村落文化的形式載體

環境藝術設計的安全原則是是人類的基本訴求,城市理論認為:空間設計不止是簡單組合,更多呈現出設計者的思想與願望,。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以傳統村落文化分析作為生發點,體現當地獨有的歷史與文化,傳遞著設計者的思想和願望,繼而保障人類生存安全。另一方面實現建築和環境的整體融合,民俗村空間設計不僅擔負著村落居民對傳統和歷史的記憶與情懷、美化鄉村、改變村民生活環境的作用,還展現了集成設計手法在建築形態、室內布景和景觀表現上的一體化,在遊人對文化的追求下受到的另一種形式的保護與傳承。在民俗村建設中,這也是設計理念體現人的主體性的重要方面[6]。

3.2 民俗村落空間的設計方式

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是一項極具挑戰性而又艱辛、緊迫、意義深遠的工作,關於如何將民俗文化融入空間設計中,民俗文化元素正是村落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應當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的原則,在經過眾多前人豐富的理論研究和項目實踐後,就關中傳統村落文化設計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索了民俗村落空間的設計方式,積極推動文化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3.2.1 原景再現

傳統村落是歷史文化遺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民俗文化多樣性的基礎歷史文化的差異。原景再現是做好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底蘊的傳承,體現文化的本真性和差異性的重要途徑。在民俗村落設計中,做好古建築「活化」文章。結合關中傳統村落文化,遵循本真性原則,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創設自然化空間,最大限度的使其原樣重現,拉近居住者與自然的距離,一方面可以節約能源,另一方面可以保護性展示以傳統文化中的罕見工藝[7]。

以手工技藝、民間美術為例,環境藝術設計結合村落功能設施烘托民俗文化韻味精髓,在精神、社會和物質體現關中民俗文化,對相同表達特徵的民俗文化節點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最大程度地維護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8]。

3.2.2 提取組合

在具體的設計中,倡導與引領鄉風民俗,對文化要素的提取和分解,是建構鄉村禮俗傳統的重要力量,通過對傳統村落文化元素的應用,通過設計美學的視角將民俗文化元素進行符號化處理,在這個空間中找到更多自然的神韻,以設計對象所要表達的功能,提取組合民俗文化符號,對相同表達特徵的民俗文化節點進行規范性表達,使得人們在獲得良好環境體驗的同時,也能間接地保護關中地區人們居住的小圈和生態環境。

3.2.3 形式轉換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傳統村落在生產和生活方式、價值取向與精神追求上也發生著全面改變,環境藝術設計與保護理念目是實現建築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關中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民俗村的功能定位對發展傳統村落鄉村旅遊有明顯作用,一方面對於傳統村落保護有著積極的意義,展示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風格,將各類別中不同的要素進行形式轉換,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傳統村落的價值;另一方面,各個民俗文化符號不可能完全原樣的表達出來,突出的是設計本身的關中村落文化優點,通過另一種要素的形式來表達,對傳統村落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適合當地錯落環境的新的樣式來表達,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8]。

3.2.4 闡釋升華

近幾年來,陝西省正大力構建「絲綢之路中華民俗文化長廊」,村落建設項目也受到一定關注和重視,統籌謀劃和建設民俗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風情園,以及各具特色的民俗小鎮。但是,村落建設項目一定有總體的指導原則,關中地區民俗村項目整體定位為民俗文化旅遊,在環境藝術設計和保護中,規劃、設計、施工及後期運營的各個方面,依託這些項目,以點串線,以線帶面進行村落設計,使其具有統一的整體表達,把現存的關中民俗文化遺產都保護起來、弘揚起來、傳承下去,將散落的文化符號、表達形式等,進行具體的內涵闡釋,使陝西民俗文化旅遊產業主題得到升華[9]。

4 關中某民俗村建設的空間設計實踐 分析

關中地區是中國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合陽縣坊鎮靈泉村地處15公里的黃河塬畔,以其優良的生態、深厚的文化底蘊、多樣的形態和豐富的業態被列入關中村落文化代表。村落選址上,合陽縣坊鎮靈泉村被群山環環抱,東、北、南三面環溝,新建民居與傳統建築截然不同,坐北朝南式四合院的布置、風雨街巷有著原有的歷史感,現代建築與傳統建混雜,彰顯出利用自然,構建家園的空間設計理念[10]。

在傳統的風水理論上,合陽縣坊鎮靈泉村注重趨利避害,遵循著古老的風水傳統,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地處地質條件穩定的地段,靈泉村傳統的歷史風貌發展了非常濃郁的宗族文化,傳統村落更加註重文化價值,給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教育、交往等行為奠定了文化基礎,也影響了關中民居的發展。村落大部分的街巷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禮儀教化也體現在村子裡的各類建築上,將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貫徹到每一個具體的設計細節中,尤其在設計中要基於傳統文化傳承,合陽縣坊鎮靈泉村呈中軸對稱、規整嚴謹的平面布局方式,表達出具有嚴格等級劃分思想。那些遺留下的建築不管是選材、工藝還是格局、尺度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影子,保護傳統村落,不僅僅是保留住那些古老的建築,還需要注重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底蘊的傳承。

結語

村落晴如畫,桑林晝起煙。深入挖掘關中傳統村落文化中的民俗風情資源,因地制宜,大力開發傳統文化內涵,與環境藝術設計相結合,打造新型關中傳統村落文化的新空間,利用休閑度假等形式多樣的鄉村旅遊產品,豐富鄉村旅遊趣味內涵,保護古村落的整體格局,建立起「中華民俗文化大長廊」,傳承當地傳統營造樣式和民風民俗的村落建設形式,形成「吃在農家、住在農家、娛在農家」的旅遊模式。

 

參考文獻:

[1]閆宇,王曉桐,郭飛.基於全球環境關懷的藝術設計研究——人工智慧產品「境」設計方案[J].設計,2020,33(11):32-34.

[2]高濤.現代園林環境藝術設計中美學理念研究——評《21世紀園林城市——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J].中國蔬菜,2020(06):114-115.

[3]路慶敏,劉潵潵.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77-78.

[4]鍾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研究——以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169-170.

[5]梁添凱.環境藝術學科背景下的村落遺產保護分析——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視角[J].藝海,2020(05):136-137.

[6]陳硯池,王麗莉.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藝術設計關系——評《可持續設計新方向》[J].環境工程,2020,38(05):231-232.

[7]王遠.現代藝術設計與環境設計的融合與發展——析《多維領域與生態化:環境藝術設計探微》[J].環境保護,2020,48(09):72.

[8]笪娟娟.環境藝術設計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中的應用——以肥東縣長臨河鎮星光社區為例[J].城市建築,2020,17(11):83-85.

[9]張寧.關中傳統村落文化記憶的視覺化傳承[J].美術教育研究,2016(20):50.

[10]范琴.具有優勢資源的村莊整治與建設規劃探討——以連江縣江南鄉梅洋村為例[J].福建建築,2010(12):9-15.

㈧ 秦腔是荊楚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現象嗎

秦腔辯氏差不是荊楚文化代表性的文化現象,它是屬於關中文化。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漢族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核檔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攜皮

秦腔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與厚重的文化背景。在秦腔發展與傳播的各個階段,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都深深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㈨ 陝西獨特的風俗

陝西獨特的風俗

陝西獨特的風俗,我們每個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對於不同地方的習俗也都是從古流傳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著我們的文化傳承的,以下了解陝西獨特的風俗。

陝西獨特的風俗1

陝西的特色風俗有:唐三彩陶、面花、眉戶、戶縣農民畫、陝北剪紙、鳳翔彩繪泥塑、鳳翔木板年畫、仿秦兵馬俑、仿秦銅車馬、秦腔等等。

唐三彩陶。

面花。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

眉戶。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

戶縣農民畫。源於民間,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

陝北剪紙。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

鳳翔木板年畫。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紮根於農村。

仿秦兵馬俑。秦兵馬俑復製品也日漸成為中外遊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

仿秦銅車馬。工藝精湛,造型生動。

秦腔。秦腔最為著名皮影戲。

陝西的習俗介紹

1、陝西人民俗文化有燃前散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陝北的佳縣、洛川、榆林等地稱社火為「打社火」,「地儺子」,陝南的商南、洛南、商縣等地稱社火為「花燈會」,關中扮演社火則被稱為「耍社火」,「耍獅子」,「耍龍燈」,「耍竹馬」等。

2、陝西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陝西歷史悠久、民風質朴,從古至今流傳並繼承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產物,民俗文化豐富而獨特,其豐厚的歷史底蘊,孕育了多姿多彩、瑰麗奇特的民俗文化。秦腔、皮影戲、眉戶、唐三彩,這些都是陝西日積月累的歷史文化結晶。

3、秦腔也稱為「亂彈」,是陝西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也是我國現存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是京劇、豫劇、川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臉譜、身段、角色、門類和演技均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嗓。

陝西獨特的風俗2

陝西的風俗的代表:

1,面條象腰帶;2,鍋盔像鍋蓋;3,辣子是道菜;4,泡饃大腕賣;5,碗盆難分開;6,帕帕頭上戴;7,房子半邊蓋;8,姑娘不對外;9,不做蹲起來;10,唱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扯麵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扯麵,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松皮氏松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

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悔備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陝西獨特的風俗3

陝西的風俗有哪些?

陝西的風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華陰老腔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華陰市東臨潼關、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的獨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獨特唱腔特點。

3、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陝西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5、陝北秧歌

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陝北秧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㈩ 陝西文化特色

關於陝西文化特色

關於陝西文化特色 ,世界之大,有很多的地方我們都沒有去過,有很多的人都喜歡在節假日的時候去旅行,去好好看看這個世界的精彩,地大物博的中國不會讓你失望的,以下是關於關於陝西文化特色 。

陝西文化特色1

合陽提線木偶戲

合陽提線木偶戲(又稱「合陽線胡」),地處渭南黃河之濱,與山西西部地區相鄰,是中國北方提線木偶的獨有之秀。

明末清初,號稱「關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陽舉人李灌(向若)對線戲的唱腔、音樂、劇目及木偶製作等方面作了較大改革,使其更趨於完整化、戲曲化。清乾隆、嘉慶、同治年間曾多次前往蘇州、揚州、北京等地演出,影響極大。

該劇種包含了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技巧和創造性的獨有特技,賦予提線木偶以藝術生命,使之栩栩如生。線戲的唱腔、音樂蒼涼悲壯、委婉細膩,多具秦地特色。樂器演奏擁有錚子、截子等特種樂器別具一格,特色鮮明。傳統劇目意境美妙、文字優美,具有較高的文學性。

解放後,一些劇目被移植改編為舞台劇目,在省內外享有聲譽。該劇種目前人才匱乏,市場蕭條,直接影響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如何保護這一傳統劇種,是當前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

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余搏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陝北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採用陝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陝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

陝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數純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

陝北說書的傳統節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長篇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鵰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從20世紀40年代起,陝甘寧邊區文協成立了說書組,由新文藝工作者林山等幫助韓起祥和其他藝人陸續編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爭的新書目

如《劉巧團圓》《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勝利》《翻身記》《我給毛主席說書》等。韓起祥和劉緒旺、黨福祥、王進考等是富有影響的陝北說書名藝人。近些年來薯毀咐,陝北說書的發展陷入困境,老藝人們逐漸離世,藝術傳承後繼乏人,急需扶持和保護。

鳳翔彩塑

鳳翔彩塑是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它是將粘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涼干,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即成。泥塑大都是空心圓塑體,也有浮雕式的掛件,既是兒童喜愛的玩具,也是陝西的旅遊紀念品。

鳳翔彩繪泥偶屬於陝西省的特產,是一種泥制民間工藝美術品,也是極受兒童喜愛的玩具。其創作基地主要集中在鳳翔城東六道營一帶。

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將他的第六兵營解甲歸田,落戶於此,此後這一帶就被稱作「六道營」,流傳至今。

鳳翔彩泥偶品類繁多,大致可分掛件、擺件、手玩件。其大小尺寸不等,大的有30至40厘米的,小的只有幾厘米。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閑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鳳翔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產自陝西省關中平原西部的鳳翔縣,是中國知名的木版年畫產區,是中國民間年畫其中的`一大流派,始於唐宋,盛於明清,被國外收藏家贊譽為「東方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館皆有收藏。

鳳翔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門畫、十美畫、風俗畫、戲劇故事畫、家宅六神畫和窗花畫六類;品種最多的時候有六百多種,現在經過木板年畫的第二十代傳人邰立平數十年的恢復、挖掘、整理和創新的有三百多種。

木版年畫是寶雞民間藝術中一枝古老獨特、別具風採的藝術奇葩,深受關中廣大農村群眾的喜愛。

寶雞的木版年畫主要在風翔,風翔木版年畫繼承、發揚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線條手法,同時吸收了歷代寺廟壁畫、石刻筆法、刀功特點,以線刻為主,線條剛勁有力,簡明質朴,生動大方;

色彩以紅、綠、黃、紫為主,再襯以黑色線條,對比強烈,生活氣息濃郁,形象豐滿逼真。印刷時先用顏色印染天地,再開紅光、塗胭脂、加重彩,後套黑線主版。畫面既和諧朴實,又生動別致。

陝西文化特色2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八大怪「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益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五、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六、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七、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八、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陝西文化特色3

1、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安塞腰鼓是陝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多在重大節日慶祝、慶典、廟會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陝西民歌根據地域特徵和藝術特點分為陝北民歌、陝南民歌和關中民歌。陝北民歌種類繁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調、勞動號子、榆林小曲、陝北套曲等 20多個曲種,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傳最廣。

陝南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紫陽民歌是陝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種,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南山竹子》等。關中民歌有船工號子、打夯號子、搬運號子等曲種和各種小調。

3、陝西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發源地在華縣,鼎盛於唐代,又稱「影戲」「影子戲」,流傳於民間,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

其唱腔數十種,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調較為普遍,輔之陝北、陝南及關中各種道情。皮影戲的傳統劇目有《游西湖》《哪吒鬧海》《古城會》《會陣招親》等。

4、「社火」是陝西民間一種廣泛的、傳統的、規模壯觀的群眾娛樂活動,來源於古代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

陝西「社火」通常在正月、節日盛會或廟會演出,包括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關中是陝西社火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寶雞更是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5、面花俗稱「花花饃」,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面花起源於漢族民間祭祀活動,源於漢代,成於唐代,盛於宋代

到了明代之後,面花就廣泛流行於民間,清末,北京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面人的藝人。面花自古盛行於北方民間,形式豐富多彩,品類繁多,其中尤以合陽、華縣面花為佳。

陝西文化特色4

陝西酒文化介紹

西安,喝稠酒的去處,據說,郭沫若1956年來西安時,曾在此處盡享秦地佳餚美味,還喝了稠酒,並且在酒足飯飽以後針對稠酒發表評論曰:「不像酒,勝似酒。」 稠酒是陝西陝北漢族特色的農家自釀酒。

久為人們傳唱的「熱騰騰的油糕擺桌上,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說的正是陝北稠酒,呈米糊狀,渾濁黃稠,如黃河萬里濁水。陝北人也叫它「甜酒」、「渾酒」,又因為製作過程有一個蒸為糕的階段,也叫做「糕酒」。

各家各戶,只在過年時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各家各戶的稠酒味道不同,因為酸甜程度各不相同。既有原料的不同,也有工藝的差異。的稠酒是酸甜適度的。 近來陝北稠酒聲名鵲起,以香甜可口綠色保健而走出黃土地,風行於都市之街衢里巷。

稠酒之好,首在普及。在陝北,稠酒是家常飯,更是年茶飯。做稠酒是陝北婆姨們展示廚藝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沒有「斗酒」之類的評比活動,在一個村子裡,自有公認做稠酒的婆姨。

到臘月做年茶飯的時候,婆姨們常常互相討教,而淳樸的陝北人總會傾囊相授,更有熱心腸婆姨上門指導,甚至越俎代庖。而過年氣氛更為熱烈。年年如此,使陝北稠酒的工藝更為成熟穩定,濃郁的酒香早已溢出了黃土地,飄向神州四方。

稠酒文化悠久,見諸史冊,始於商周時期,至今已三千多年。我國早的醫學文獻《內經》里,曾多次提到「醪醴」,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漿者叫 「撇醅」。《詩經·周頌》里有「為酒為醴」的詩句。

《漢書·楚元王傳》也有元王為穆生設醴的記載,北魏高陽郡太守賈思勰《齊民要術》中稱為「白醪」。 盛唐時期,古長安(今西安市)長樂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釀造技藝有了進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飲。

宋陸游曾說:「唐人愛飲甜酒」。《清異錄》所載「李太白好飲玉浮梁」,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 唐代詩人也多有吟詠,如韓愈的「一尊春酒甘如飴」

杜甫的「不放春醪如蜜甜」和他的《飲中八仙歌》里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貴妃醉酒」的酒,就是沒有加漿的「撇醅」稠酒。

稠酒的酒精含量在10度以下,即便是老人和孩子,也可以喝上個一碗兩碗。稠酒可加熱後飲用,加熱時放進糖桂花口感。

閱讀全文

與關中文化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