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國發〔2006〕1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現予公布。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的精神和有關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國務院
二○○六年五月二十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518項)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歌、撫順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陝西省綏德縣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 重慶市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四川省瀘縣
108 Ⅲ—5 獅舞(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獅子、廣東醒獅) 河北省徐水縣
山西省襄汾縣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110 Ⅲ—7 儺舞(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111 Ⅲ—8 英歌(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112 Ⅲ—9 高蹺(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蹺、苦水高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樹卓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西藏自治區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雲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139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煙盒舞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諾大鼓舞 雲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區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縣
144 Ⅲ—41 塔吉克族鷹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9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5 Ⅳ—1 崑曲 中國藝術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園戲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戲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陽腔 江西省弋陽縣
150 Ⅳ—6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 Ⅳ—7 高腔(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安徽省岳西縣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市
152 Ⅳ—8 新昌調腔 浙江省新昌縣
153 Ⅳ—9 寧海平調 浙江省寧海縣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戲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 Ⅳ—12 川劇 四川省
重慶市
157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158 Ⅳ—1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159 Ⅳ—15 正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160 Ⅳ—16 秦腔 陝西省
161 Ⅳ—17 漢調桄桄 陝西省漢中市
162 Ⅳ—18 晉劇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劇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內鄉縣
169 Ⅳ—2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170 Ⅳ—26 大平調 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 Ⅳ—27 越調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劇 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劇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 Ⅳ—30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
175 Ⅳ—31 漢調二簧 陝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寧梅林戲 福建省泰寧縣
177 Ⅳ—33 閩西漢劇 福建省龍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戲 湖南省岳陽市
179 Ⅳ—35 荊河戲 湖南省澧縣
180 Ⅳ—36 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2 Ⅳ—38 宜黃戲 江西省宜黃縣
183 Ⅳ—39 亂彈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
184 Ⅳ—40 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兒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靈丘羅羅腔 山西省靈丘縣
187 Ⅳ—43 柳子戲 山東省
188 Ⅳ—44 大弦戲 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 Ⅳ—45 閩劇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壽寧北路戲 福建省壽寧縣
191 Ⅳ—47 西秦戲 廣東省海豐縣
192 Ⅳ—48 高甲戲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 Ⅳ—49 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山西省孝義市
194 Ⅳ—50 四平調 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 Ⅳ—51 評劇 天津市寶坻區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 Ⅳ—52 武安平調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劇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滬劇 上海市
199 Ⅳ—55 蘇劇 江蘇省蘇州市
200 Ⅳ—56 揚劇 江蘇省揚州市
201 Ⅳ—57 廬劇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劇 湖北省
203 Ⅳ—59 荊州花鼓戲 湖北省潛江市
204 Ⅳ—60 黃梅戲 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陝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戲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戲 山東省棗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戲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 Ⅳ—65 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 江西省贛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210 Ⅳ—66 五音戲 山東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 Ⅳ—68 曲劇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214 Ⅳ—70 秧歌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215 Ⅳ—71 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情戲、藍關戲、隴劇) 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河南省太康縣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 Ⅳ—73 二人台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保縣
218 Ⅳ—74 白字戲 廣東省海豐縣
219 Ⅳ—75 花朝戲 廣東省紫金縣
220 Ⅳ—76 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1 Ⅳ—77 燈戲(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重慶市梁平縣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燈戲(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貴州省思南縣
雲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東省臨邑縣
224 Ⅳ—80 藏戲(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卡卓扎西賓頓、黃南藏戲)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225 Ⅳ—81 山南門巴戲 西藏自治區
226 Ⅳ—82 壯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7 Ⅳ—83 侗戲 貴州省黎平縣
228 Ⅳ—84 布依戲 貴州省冊亨縣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230 Ⅳ—86 傣劇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231 Ⅳ—87 目連戲(徽州目連戲、辰河目連戲、南樂目連戲) 安徽省祁門縣
湖南省漵浦縣
河南省南樂縣
232 Ⅳ—88 鑼鼓雜戲 山西省臨猗縣
233 Ⅳ—89 儺戲(武安儺戲、池州儺戲、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德江儺堂戲) 河北省武安市
安徽省池州市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沅陵縣
貴州省德江縣
234 Ⅳ—90 安順地戲 貴州省安順市
235 Ⅳ—91 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 河北省唐山市、邯鄲市
山西省孝義市
遼寧省瓦房店市
浙江省海寧市
湖北省潛江市
廣東省汕尾市
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富平縣、乾縣
甘肅省環縣
遼寧省凌源市
236 Ⅳ—92 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遼西木偶戲、邵陽布袋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臨高人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葯發木偶戲)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漳州市
遼寧省錦州市
湖南省邵陽縣
廣東省高州市、潮州市
海南省臨高縣
四川省
貴州省石阡縣
陝西省
浙江省泰順縣
五、曲藝(共計46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37 Ⅴ—1 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江蘇省蘇州市
238 Ⅴ—2 揚州評話 江蘇省揚州市
239 Ⅴ—3 福州評話 福建省福州市
240 Ⅴ—4 山東大鼓 山東省
241 Ⅴ—5 西河大鼓 河北省河間市
242 Ⅴ—6 東北大鼓 遼寧省沈陽市
黑龍江省
243 Ⅴ—7 木板大鼓 河北省滄縣
244 Ⅴ—8 樂亭大鼓 河北省樂亭縣
245 Ⅴ—9 潞安大鼓 山西省長治市
246 Ⅴ—10 京東大鼓 天津市寶坻區
247 Ⅴ—11 膠東大鼓 山東省煙台市
248 Ⅴ—12 河洛大鼓 河南省洛陽市
249 Ⅴ—13 溫州鼓詞 浙江省瑞安市
250 Ⅴ—14 陝北說書 陝西省延安市
251 Ⅴ—15 福州伬藝 福建省福州市
252 Ⅴ—16 南平南詞 福建省南平市
253 Ⅴ—17 紹興平湖調 浙江省紹興市
254 Ⅴ—18 蘭溪攤簧 浙江省蘭溪市
255 Ⅴ—19 賢孝(涼州賢孝、河州賢孝) 甘肅省武威市、臨夏市
256 Ⅴ—20 河南墜子 河南省
257 Ⅴ—21 山東琴書 山東省
258 Ⅴ—22 鑼鼓書 上海市南匯區
259 Ⅴ—23 紹興蓮花落 浙江省紹興縣
260 Ⅴ—24 蘭州鼓子 甘肅省蘭州市
261 Ⅴ—25 揚州清曲 江蘇省揚州市
262 Ⅴ—26 錦歌 福建省漳州市
263 Ⅴ—27 常德絲弦 湖南省常德市
264 Ⅴ—28 榆林小曲 陝西省榆林市
265 Ⅴ—29 天津時調 天津市
266 Ⅴ—30 新疆曲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
267 Ⅴ—31 龍舟說唱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268 Ⅴ—32 鼓盆歌 湖北省荊州市
269 Ⅴ—33 漢川善書 湖北省漢川市
270 Ⅴ—34 歌冊(東山歌冊) 福建省東山縣
271 Ⅴ—35 東北二人轉 遼寧省黑山縣、鐵嶺市
吉林省
黑龍江省海倫市
272 Ⅴ—36 鳳陽花鼓 安徽省鳳陽縣
273 Ⅴ—37 答嘴鼓 福建省廈門市
274 Ⅴ—38 小熱昏 浙江省杭州市
275 Ⅴ—39 山東快書 山東省
276 Ⅴ—40 烏力格爾 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科爾沁右翼中旗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277 Ⅴ—41 達斡爾族烏欽 黑龍江省
278 Ⅴ—42 赫哲族伊瑪堪 黑龍江省
279 Ⅴ—43 鄂倫春族摩蘇昆 黑龍江省
280 Ⅴ—44 傣族章哈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281 Ⅴ—45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282 Ⅴ—46 布依族八音坐唱 貴州省興義市
六、雜技與競技(共計1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83 Ⅵ—1 吳橋雜技 河北省吳橋縣
284 Ⅵ—2 聊城雜技 山東省聊城市
285 Ⅵ—3 天橋中幡 北京市
286 Ⅵ—4 抖空竹 北京市宣武區
287 Ⅵ—5 維吾爾族達瓦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88 Ⅵ—6 寧德霍童線獅 福建省寧德市
289 Ⅵ—7 少林功夫 河南省登封市
290 Ⅵ—8 武當武術 湖北省十堰市
291 Ⅵ—9 回族重刀武術 天津市
292 Ⅵ—10 滄州武術 河北省滄州市
293 Ⅵ—11 太極拳(楊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 河北省永年縣
河南省焦作市
294 Ⅵ—12 邢台梅花拳 河北省邢台市
295 Ⅵ—13 沙河藤牌陣 河北省沙河市
296 Ⅵ—14 朝鮮族跳板、鞦韆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297 Ⅵ—15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298 Ⅵ—16 蒙古族搏克 內蒙古自治區
299 Ⅵ—17 蹴鞠 山東省淄博市
七、民間美術(共計5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00 Ⅶ—1 楊柳青木版年畫 天津市
301 Ⅶ—2 武強木版年畫 河北省武強縣
302 Ⅶ—3 桃花塢木版年畫 江蘇省蘇州市
303 Ⅶ—4 漳州木版年畫 福建省漳州市
304 Ⅶ—5 楊家埠木版年畫 山東省濰坊市
305 Ⅶ—6 高密撲灰年畫 山東省高密市
306 Ⅶ—7 朱仙鎮木版年畫 河南省開封市
307
Ⅶ—8 灘頭木版年畫 湖南省隆回縣
308 Ⅶ—9 佛山木版年畫 廣東省佛山市
309 Ⅶ—10 梁平木版年畫 重慶市梁平縣
310 Ⅶ—11 綿竹木版年畫 四川省德陽市
311 Ⅶ—12 鳳翔木版年畫 陝西省鳳翔縣
312 Ⅶ—13 納西族東巴畫 雲南省麗江市
313 Ⅶ—14 藏族唐卡(勉唐畫派、欽澤畫派、噶瑪嘎孜畫派)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314 Ⅶ—15 衡水內畫 河北省衡水市
315 Ⅶ—16 剪紙(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中陽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揚州剪紙、樂清細紋刻紙、廣東剪紙、傣族剪紙、安塞剪紙) 河北省蔚縣、豐寧滿族自治縣
山西省中陽縣
遼寧省錦州市
江蘇省揚州市
浙江省樂清市
廣東省佛山市、汕頭市、潮州市
雲南省潞西市
陝西省安塞縣
316 Ⅶ—17 顧綉 上海市松江區
317 Ⅶ—18 蘇綉 江蘇省蘇州市
318 Ⅶ—19 湘綉 湖南省長沙市
319 Ⅶ—20 粵綉(廣綉、潮綉) 廣東省廣州市、潮州市
320 Ⅶ—21 蜀綉 四川省成都市
321 Ⅶ—22 苗綉(雷山苗綉、花溪苗綉、劍河苗綉) 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
322 Ⅶ—23 水族馬尾綉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323 Ⅶ—24 土族盤綉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24 Ⅶ—25 挑花(黃梅挑花、花瑤挑花) 湖北省黃梅縣
湖南省隆回縣
325 Ⅶ—26 慶陽香包綉制 甘肅省慶陽市
326 Ⅶ—27 象牙雕刻 北京市崇文區
廣東省廣州市
327 Ⅶ—28 揚州玉雕 江蘇省揚州市
328 Ⅶ—29 岫岩玉雕 遼寧省岫岩滿族自治縣
329 Ⅶ—30 阜新瑪瑙雕 遼寧省阜新市
330 Ⅶ—31 夜光杯雕 甘肅省酒泉市
331 Ⅶ—32 金石篆刻(西泠印社) 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
332 Ⅶ—33 青田石雕 浙江省青田縣
333 Ⅶ—34 曲陽石雕 河北省曲陽縣
334 Ⅶ—35 壽山石雕 福建省福州市
335 Ⅶ—36 惠安石雕 福建省惠安縣
336 Ⅶ—37 徽州三雕(婺源三雕)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337 Ⅶ—38 臨夏磚雕 甘肅省臨夏縣
338 Ⅶ—39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四川省色達縣
339 Ⅶ—40 潮州木雕 廣東省潮州市
340 Ⅶ—41 寧波朱金漆木雕 浙江省寧波市
341 Ⅶ—42 樂清黃楊木雕 浙江省樂清市
342 Ⅶ—43 東陽木雕 浙江省東陽市
343 Ⅶ—44 漳州木偶頭雕刻 福建省漳州市
344 Ⅶ—45 萍鄉湘東儺面具 江西省萍鄉市
345 Ⅶ—46 竹刻(嘉定竹刻、寶慶竹刻) 上海市嘉定區
湖南省邵陽市
346 Ⅶ—47 泥塑(天津泥人張、惠山泥人、鳳翔泥塑、浚縣泥咕咕) 天津市
江蘇省無錫市
陝西省鳳翔縣
河南省浚縣
347 Ⅶ—48 塔爾寺酥油花 青海省湟中縣
348 Ⅶ—49 熱貢藝術 青海省同仁縣
349 Ⅶ—50 燈彩(仙居花燈、硤石燈彩、泉州花燈、東莞千角燈、湟源排燈) 浙江省仙居縣、海寧市
福建省泉州市
廣東省東莞市
青海省湟源縣
350 Ⅶ—51 嵊州竹編 浙江省嵊州市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89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51 Ⅷ—1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江蘇省宜興市
352 Ⅷ—2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安徽省界首市
353 Ⅷ—3 石灣陶塑技藝 廣東省佛山市
354 Ⅷ—4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
355 Ⅷ—5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356 Ⅷ—6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英吉沙縣、喀什市、吐魯番地區
357 Ⅷ—7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江西省景德鎮市
358 Ⅷ—8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陝西省銅川市
359 Ⅷ—9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浙江省龍泉市
360 Ⅷ—10 磁州窯燒制技藝 河北省峰峰礦區
361 Ⅷ—11 德化瓷燒制技藝 福建省德化縣
362 Ⅷ—12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陝西省澄城縣
363 Ⅷ—13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364 Ⅷ—14 宋錦織造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65 Ⅷ—15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66 Ⅷ—16 蜀錦織造技藝 四川省成都市
367 Ⅷ—17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上海市徐匯區
368 Ⅷ—18 土家族織錦技藝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369 Ⅷ—19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東方市
370 Ⅷ—20 壯族織錦技藝 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
371 Ⅷ—21 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 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
372 Ⅷ—22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青海省湟中縣
373 Ⅷ—23 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
374 Ⅷ—24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江蘇省南通市
375 Ⅷ—25 苗族蠟染技藝 貴州省丹寨縣
376 Ⅷ—26 白族扎染技藝
㈡ 漵浦有哪些美食以及好玩的
漵浦縣美食有漵浦鵝、漵浦黑木耳、朱紅橘、漵浦蓮藕、漵浦糍粑、柴火臘肉等。漵浦縣生產的優質冬木耳,具有肉質肥厚、口感細膩嫩滑的特點。果皮光滑、鮮艷美觀、風味較濃、甜酸適度、果皮易剝、較耐貯運。仙女離開時,將自己培育的五色蓮子撒在這里,從此漵浦就廣種蓮藕。
漵浦縣美食有漵浦鵝、漵浦黑木耳、朱紅橘、漵浦蓮藕、漵浦糍粑、柴火臘肉等。
2、漵浦黑木耳:漵浦黑木耳是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的特產。漵浦縣生產的優質冬木耳,具有肉質肥厚、口感細膩嫩滑的特點。
3、朱紅橘:朱紅橘是漵浦傳統特色柑橘品種,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果皮光滑、鮮艷美觀、風味較濃、甜酸適度好辯咐、果皮易剝、較耐貯運。
4、漵浦蓮藕:蓮藕漵浦種藕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縣城西部蓮花洞,是洞庭蓮花仙子發跡的種塘。仙女離開時,將自己培育的五色蓮子撒在這里,從此漵浦就廣種蓮藕。
5、漵浦糍粑:用龍潭糯米做出的糍粑香軟可口,白如雪、拉如絲、灶談軟如棉,曾是皇宮貢品。
6、柴火臘肉:柴火臘肉是草食喂養大的土豬肉,用柴火慢慢熏烤製成的,看起來土氣,黑乎乎的,但吃起來特別風味、瘦不塞牙、肥不膩友純口。
㈢ 請問漵浦縣哪裡有好玩的地方
漵浦二橋附近 去思蒙那條路口有個才俊庄園 上次和朋友去玩了 覺得還不錯 一起打麻將搞燒烤 玩得特別開心
㈣ 陽戲的溯源
「陽戲」是儺戲系統中戲劇表演因素更趨完備的劇種, 在西南諸省市農村,還常有演出,有的地方還有陽戲劇劇團。民間把儺戲分為「陰戲」和「陽戲」。以酬神和驅邪為主余笑的叫「陰戲」,以娛人和納吉為主的叫「陽戲」。
陽戲全稱是「舞陽神戲」,簡稱「陽戲」,即在祭祀儀式中進行若干戲劇性表演。舉行陽戲神祀活動,一般先叩許信願,然後再還願,因而叫「還陽戲」,又稱為「願戲」。
陽戲分為內壇和豎困含外壇,內壇主要是做法事,外壇主要是唱戲。陽戲內壇二十四戲,即二十四壇法事,為迎神、酬神、送神儀式。外壇二十四戲,主要是戲劇表演,常演的劇目為:賜福戲、賀壽戲、仕進戲、婚娶戲、送子戲、逗樂戲等等。祭祀儀式的淡化和消失,戲劇娛樂因素的強化是陽戲的重要特徵。面具是儺戲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早期陽戲演出都要戴面具,至近現代,逐漸演化為塗面化裝表演,只有個別地方的演出仍戴面具,保存陽戲早期演出形態。貴州福泉陽戲就是戴著古老面具表演,保持早期陽戲演出特色的劇種。
陽戲的具體形成日期,典藉中無從稽考, 據說陽戲形成於清嘉慶、道光之間。陽戲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是種田人、種陽春人演的戲,藝人大多是農村農民,並且長期在農村演出,所以稱之為「陽戲」。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儺戲與陽戲同班演出,儺戲是為娛樂鬼神而演,故稱「陰戲」,陽戲顯然也有還儺願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陽戲,主要是娛人,故稱之為「陽戲」 。
從民間歌舞發展成為戲曲劇種,陽戲經歷了「二小」、「三小」,以及「多行當戲」等階段。發展過程中,受到民間花燈、儺戲、辰河戲尺賣等藝術形式的影響。陽戲傳統小戲中,有不少載歌載舞的劇目,都具有民間花燈表演的特點,而《盤花》、《撿菌子》、《掐菜苔》等劇目,則直接來自花燈。不少陽戲藝人兼演花燈,漵浦一帶甚至是白天唱花燈,晚上唱陽戲。
儺堂戲經常與陽戲同台演出,二者在藝術上也是互相影響。陽戲移植儺戲劇目,吸收儺戲唱腔;儺戲借鑒陽戲臉譜化妝,去掉臉子殼;一些陽戲老藝人會演儺戲的《打求財》、《扛揚公》等劇目,儺堂戲的「三女戲」《孟姜女》、《龍王女》、《龐氏女》,也為各地的陽戲劇團搬演。
辰河戲對陽戲發展的影響也是較為明顯的。早期陽戲以演小戲為主,後來從地攤走上舞台,從農村流入城市,逐漸上演大戲,角色行當日漸豐富,有些行當直接取自辰河戲,音樂上採用了辰河戲的一些過場音樂牌子,移植了一些辰河戲的劇目,引入了辰河戲的一些藝術表現手法和表演程式。
陽戲形成於少數民族地區,藝人中亦有不少來自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一些藝術形式,也給陽戲的藝術發展帶來影響。土家族的「打溜子」,苗族的歌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民歌情歌、民間故事等都給陽戲劇目增添了特別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情。
早期的陽戲主要活躍在山間田野,雖在清末民初進入了城市,但其演出活動大都還是季節性的,班社也多是臨時組合,藝人是半農半藝、半工半藝,演出場地主要是草台、祠堂、廟台、堂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陽戲藝術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20世紀50年代初,業余陽戲劇團發展劇100多個。1957年前後,大庸、鳳凰、懷化、吉首等縣市相繼成立了專業的陽戲劇團,專業演職員達200餘人。挖掘、整理、改編、創作了一大批陽戲劇目,陽戲藝術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局面。
㈤ 懷化漵浦二寶幾個卵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語出自於一首古老的湘激空團西民歌《漵浦二寶》,意虧虛思是指「愛情和友誼」。歌詞中除了漵浦二寶外明橘,還有「懷化七寶」,都代表著美好的情感。
㈥ 湖南竟有這么多非遺項目,你知道幾個
一提到湖南
大家第一想到的都是
錦綉瀟湘、偉人故里
火辣的湘菜、多情的湘女
其實
我們大湖南
除了美景美食美人
還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對於湖南多彩的非遺項目你知道多少呢
快和小岳一起來了解湖南非遺項目
保證你大開眼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道侗族蘆笙丨 是廣泛流傳於通道侗族自治縣境內的一種傳統民族民間樂器,它由古老的簧管樂器發展而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岳陽洞庭漁歌丨 是岳陽市的傳統民歌。被漁民稱為丫口腔的漁歌(即張口就唱,漁民可以自由發揮,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區獨特的漁歌風味。它和其它民歌一樣,也是洞庭漁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靖州苗族歌丨 它是鍬里苗族生息狀況記錄、人際情感交流、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他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他民間音樂:蘇區歌謠、炎陵客家山歌、平江民歌、桂陽瑤歌、侗族喉路歌、石馬江勞動號子、湘西土家族民歌、瀏陽文廟祭孔古樂等。
其他民間舞蹈:龍舞(湘西苗族接龍舞、城步吊龍舞、雪峰斷頸龍舞、芷江孽龍舞、衡南七巧龍舞、洞井龍舞)、蠶燈舞、串春舞、湘西土家族銅鈴舞、七江炭花舞、桑植白族仗鼓舞等。
湖南皮影戲丨 歷史悠久,廣泛流傳於湖南各地。其影人多為「紙偶」,在影型製作上吸收了剪紙、繪畫、雕刻等多種民間藝術的精華,雕刻刀法豐富,虛實結合,繁簡相映,造型美觀,惟妙惟肖。
懷化新晃
侗族
儺戲
懷化新晃侗族儺戲丨 侗族儺戲「咚咚推」因演出時在「咚咚」(鼓聲)、「推」(一種中間有凸出的小鑼聲)的鑼鼓聲中跳躍進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邵陽布袋戲丨 系口傳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為:一個藝人一副戲擔,不管大戲小戲、文戲武戲,生旦凈末丑,吹打彈唱耍,全靠藝人一個人手、腳、口、舌並用,十指靈活調度。以武打戲、鬼怪戲、滑稽戲居多。音樂以祁劇唱腔為主,風格清新、古樸、純真,自成流派。
湘西瀘溪辰河高腔丨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彈腔和少部分崑腔在內而以高腔為主的地方戲曲劇種,其中的「目連戲」有「戲劇活化石」的美譽。
其他傳統戲劇:湖南花燈戲(嘉和花燈戲、麻陽花燈戲、桑植花燈戲)、祁劇、儺戲(臨武儺戲、桑植儺戲、梅山儺戲、漵浦儺戲)、花鼓戲(長沙花鼓戲、零陵花鼓戲、衡州花鼓戲)、邵東木偶戲、湘劇(湘劇、彭俐儂湘劇表演藝術)等。
湖南漁鼓丨 湖南曲藝有「絲弦,漁鼓,彈詞,小調」四大麴種,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湘中、湘南和湘北、湘西各自不同的說唱風格。
其他曲藝:祁陽小調、益陽彈詞、祁東漁鼓、湘西三棒鼓等
沅陵賽龍舟丨 是融湘西民俗與競技為一體的傳統游藝體育項目。主要特色是賽程長,賽船多,劃手多,觀眾多,花樣多。
其他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大成拳、張家界鬼穀神功、梅山武術、益陽蝦子起拱等
邵陽隆回花瑤挑花丨 花瑤挑花流傳於隆回縣虎形山地區,是隆回縣瑤族女子中流傳的一種獨特的手工藝。花瑤挑花以藏青色或白色的土布和各色絲紗線為材料,在挑綉時,挑花藝人不用描繪設計,也不用模具做刺綉架,只是遵循土布的經緯徒手挑制,工藝獨具一格,也極具文化內涵。
長沙湘綉丨 湘綉的傳統產區,主要分布在長沙市及其所轄的長沙縣、望城縣、開福區的數十個鄉鎮。湘綉近百年來被世人普遍認為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瀏陽菊花石雕丨 是以菊花石為原料的一種傳統石雕藝術。
菊花石雕技藝有平雕、浮雕、圓雕、線刻、鏤空刻、立體刻、綜合刻等處理手法,因根據材料造型,所以每件菊花石雕工藝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品。
邵陽寶慶竹刻丨 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民間工藝。雕刻技藝種類齊全,題材豐富,手法別致,僅刀法就多達二十餘種。竹簧雕刻色澤猶如象牙,格調高雅。
邵陽灘頭木版年畫丨 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以濃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傳統的灘頭木版年畫有四十多個品種,分為門神畫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在灘頭木版年畫的工藝中,蒸紙、托膠、刷粉等傳統工序均為灘頭所獨有,「開臉」也是有別於他處年畫的獨特技藝。
湘西保靖苗畫丨 是在傳統單色綉花樣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立畫種。苗畫題材豐富,其內容多反映著苗族的文化、生產生活、商品貿易、民間信仰等歷史與現實的狀況。
湘西鳳凰紙扎丨 主要流行於湖南省鳳凰地區,發展歷史相當長遠。鳳凰紙扎用篾條扎骨,外麵糊以皮紙並施以彩繪,顯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聶氏紙扎」博採眾長,出類拔萃,所扎人物、動物、花草、蟲魚等形象皆生動逼真,活靈活現。
其他民間美術:湘西苗族服飾繪畫、浦市窨子屋建築藝術、土家族轉角樓建築藝術、木雕(湘西木雕、洞口木雕)、石雕(塔卧石雕、楊柳石雕、菊花石雕、洞口墨晶石雕)、土家族竹雕、湘西苗綉、湘西苗族挑花、瀘溪儺面具、邵陽羽毛畫、民間剪紙等
湘西鳳凰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丨 銀飾鍛制是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所有飾件都通過手工製作而成。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製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捶打、焊接、編結、洗滌等環節,工藝水平極高。
益陽安化千兩茶製作技藝丨 安化千兩茶的製作分黑毛茶製作和精深加工兩個階段,黑毛茶製作工藝復雜,經日曬夜露55天製作成黑茶成品。
其他傳統手工技藝:苗族花帶技藝、湘西土陶製作技藝、竹編技藝、蔡倫古法造紙技藝、溪硯製作工藝、岳州扇製作技藝、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麻香糕傳統手工技藝、古丈毛尖茶製作技藝、武岡鹵菜製作技藝、雕花蜜餞製作技藝、酒鬼酒釀製作技藝、永豐辣醬製作技藝、保靖送花皮蛋製作技藝、火宮殿八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十三村醬菜製作技藝、楊裕興面條製作技藝等
孟姜女傳說丨 嘉山孟姜女傳說是主要流傳在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帶的民間愛情故事。在以澧水流域為中心的湘西北一帶形成了獨特的孟姜女儺文化,游儺、供儺、儺戲等活動在民間流傳不絕
其他傳統手工技藝:苗族花帶技藝、湘西土陶製作技藝、竹編技藝、蔡倫古法造紙技藝、溪硯製作工藝、岳州扇製作技藝、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麻香糕傳統手工技藝、古丈毛尖茶製作技藝、武岡鹵菜製作技藝、雕花蜜餞製作技藝、酒鬼酒釀製作技藝、永豐辣醬製作技藝、保靖送花皮蛋製作技藝、火宮殿八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十三村醬菜製作技藝、楊裕興面條製作技藝等。
❖ 岳陽汨羅長樂抬閣故事會
岳陽汨羅長樂抬閣故事會丨 抬閣故事會是在汨羅市長樂鎮傳統節慶民俗活動中保留的一種抬閣表演形式。
❖ 永州江永女書習俗
永州江永女書習俗丨 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以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習俗。
其他民俗:苗族趕秋節、苗族四月八節、古丈跳馬節、苗族跳香、瑤家坐歌堂、擂茶習俗、油茶習俗、花瑤「討僚皈」、桑植白族游神、張家界潑水龍習俗、扎故事(漣源珠梅抬故事、宜章夜故事)、白倉高蹺、屈子祠祭典等。
以上這些項目只是湖南非遺文化的冰山一角!截至目前,湖南列入各級保護名錄的有人類非遺項目4個、國家級項目118個、省級項目324個,入選國家級傳承人121人、省級傳承人202人,位居全國上游。
本文由騰訊大湘網·岳陽官微-您好岳陽公眾號,ID:tengxunyueyang編輯整理,關注您好岳陽獲取更多資訊。
㈦ 數不盡的風光,賞不完的美景,湖南十大特色文旅小鎮
山水瀟湘,詩畫湖南!
湖南 旅遊 資源豐富,山水秀美,目前有張家界、崀山2處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湘西紅石林2個世界地質公園、城步南山1個國家公園、張家界森林公園等9處國家5A級景區。
近日傳來喜訊,2020年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鎮在長沙正式授牌,湖南 旅遊 又新增十大特色文旅小鎮!它們分別是: 龍山縣苗兒灘鎮、鳳凰縣山江鎮、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漵浦縣北斗溪鎮、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新寧縣崀山鎮、炎陵縣鹿原鎮、資興市黃草鎮、長沙縣開慧鎮、石門縣壺瓶山鎮。
這是湖南省自2019年以來第二批授牌的特色文旅小鎮,湖南將把特色文旅小鎮打造成湖南的亮麗名片,以 旅遊 項目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精準脫貧,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龍山縣苗兒灘鎮
苗兒灘鎮,位於湘西州龍山縣南部,代表景點是國家3A級景區 惹巴拉 ,這里的土家族傳統村落古色古香,少數民族風情濃郁,民族特色明顯,有 土家語山歌、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梯瑪歌、土家織錦、打溜子、咚咚喹 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惹巴拉景區位於龍山縣苗兒灘鎮的洗車河與靛房河交匯處,距離龍山縣城75公里,由撈車河村的彭家寨、惹巴拉、梁家村的梁家寨三個土家族村寨組成。惹巴拉景區的景觀主要集中在撈車河村,這里的居民中,土家族佔到95%,是一個 歷史 源遠流長,文化積淀豐厚,風景優美秀麗的土家族聚居古村寨。
惹巴拉有悠久的 歷史 ,1988年4月,在撈車河拿卡畢、壩嘴考遺址出土了商周時期的刻劃紋陶片,紋輪、網墜、石飾品等文物。2010年在撈車河的河岸邊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出土了石斧、陶防輪等文物,證明早在八九千年以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
苗兒灘鎮以惹巴拉景區為 旅遊 主體,相繼建設了 惹巴拉宮影視城基地 、 土家織錦公園、農業觀光園 等 旅遊 設施。 旅遊 的發展,給當地農民帶來了致富增收,是真正的產業扶貧項目。
鳳凰縣山江鎮
山江鎮,位於湘西州鳳凰縣西北部,是典型的苗族聚居鎮。這里的苗族村落和民居,苗族的祭祀、婚喪、節會、絕技、銀飾、服飾、刺綉、鼓舞、醫葯、飲食等苗族文化絢爛多姿,有著濃郁的苗族特色。
山江鎮目前有國家級傳統村落4個、 歷史 文化名村2個,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處,是武陵山片區的苗族文化 旅遊 中心、國家苗族文化保護傳承的中心,也是全國苗族文化尋根游目的地。
山江苗寨雖比不上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規模,但自有一番苗寨村寨的風味。
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
水口鎮,位於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自然生態景觀獨特,以瑤族高山瑤建築風格為主,融合了瑤族文化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瑤族文化集鎮。
水口鎮民間習俗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歌舞十分盛行,當地「穿瑤服、講瑤話、唱瑤歌、跳瑤舞、知瑤禮」的氛圍濃厚,素來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漵浦縣北斗溪鎮
北斗溪鎮,位於懷化市漵浦縣,人口一半皆為瑤族,曾獲得湖南省美麗鄉鎮、湖南省康養特色小鎮、湖南省生態鄉鎮、湖湘風情文化 旅遊 小鎮等榮譽。
斗溪鎮的古村落保存完好,其中光明村和茅坡村是全國傳統村落。花瑤民族化底蘊深厚,史稱九溪瑤洞, 花瑤挑花被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
洪家關白族鄉,位於張家界市桑植縣城北部。湖南各少數民族中,白族相對較少,這里是湖南省最大的白族聚集區,也是賀龍元帥的故鄉,中國的民歌之鄉。
洪家關白族鄉建有國家4A級景區 賀龍紀念館 ,還有桑植烈士陵園、美麗鄉村等景點。
桑植白族的杖鼓舞,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洪家關白族鄉將紅色文化、白族文化和 旅遊 有機融合,先後建設國家長徵文化主題公園、魚鱗寨紅色研學基地、紅色體驗園等一批紅色 旅遊 項目, 旅遊 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新寧縣崀山鎮
崀山鎮,位於邵陽市新寧縣崀山境內。崀山景區是 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5A級 旅遊 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
崀山,山之良者也,被譽為「丹霞之魂、國之瑰寶」。
崀山有最值得觀賞的六絕:天下第一巷、鯨魚鬧海、將軍石、駱駝峰、天生橋、辣椒峰,每一處都鬼斧神工,美景天成。尤其是辣椒峰,彷彿一個樹立的辣椒,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崀山鎮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岩鷹拳、崀山峒歌、打鼓堂 等。還建有崀山地質博物館,展現了崀山丹霞地貌從古至今的衍生發展過程。
隨著不斷建設和發展,崀山鎮的 旅遊 設施在不斷完善,崀山鎮目前已有精品民宿30餘家、特色農家樂和家庭旅館200多家、文化演藝中心兩家、特色購物街區3處, 旅遊 配套服務日趨完善。
炎陵縣鹿原鎮
鹿原鎮,位於株洲市炎陵縣西部,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之地。
神農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中國人皆自稱炎黃子孫。炎帝陵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祈福的聖地。
鹿原鎮的文化 旅遊 資源豐富,炎帝陵祭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根親文化盛事」。另外,炎帝傳說 也是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資興市黃草鎮
黃草鎮,位於郴州市資興市南部,是東江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草鎮深入挖掘魚文化、移民文化、傳統農耕文化、瑤族特色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東江湖 旅遊 和魚文化元素,塑造了東江湖(黃草)魚文化 旅遊 節品牌。同時開發 歷史 人文景觀,打造雷公仙景區和傳統古村落,發揚和傳承 黃草香火龍 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草鎮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特色景觀 旅遊 名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湖湘風情 旅遊 文化小鎮。
黃草鎮依託東江湖風景秀麗的優質自然資源,挖掘 歷史 悠久的瑤族文化和庫區移民文化的資源優勢,積極開發極具特色的文化 旅遊 節,開展少數民族展演、香火龍表演、 旅遊 產品推介、瑤歌祝酒、精品線路采風等多項主題活動,為東江湖景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不得不提的是,霧漫小東江是東江湖的一絕,最佳觀賞時間是每年的4月-11月,清晨或傍晚,霧氣彌漫在東江湖的水面上,如夢似幻,恍如仙境,去東江湖一定不要錯過霧漫小東江!
長沙縣開慧鎮
開慧鎮,位於長沙市長沙縣最北端, 歷史 悠久、人傑地靈,是毛主席的夫人和親密戰友楊開慧烈士的故鄉,也是中國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繆伯英烈士的故鄉。
開慧鎮有省市縣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近40個,是國家級生態鄉鎮,2019年被評為湖南夏季避暑最佳 旅遊 目的地。
石門縣壺瓶山鎮
壺瓶山鎮,位於常德市石門縣西北端,因境內有「湖南屋脊」壺瓶山而得名。壺瓶山鎮留存有大量的土家吊腳樓,土家山歌、擺手舞、薅草鑼鼓等傳統民俗活動傳承至今。
壺瓶山鎮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湖南省生態 旅遊 示範區、湖南省特色 旅遊 名鎮、湖南省第一批美麗鄉鎮示範鎮。
壺瓶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號稱「湖南屋脊」,其主峰海拔2098.7米,是湖南的第二高峰,也是湘鄂兩省的分界山,神秘的北緯30度從這里穿行而過。
壺瓶山被評為「新瀟湘八景」之一,是湖南十大山嶽景觀之一,因山頂四周高,中間低,形狀像壺口,故名壺瓶山。
2020湖南十大特色文旅小鎮風光秀麗,景色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濃郁,不管是賞景、休閑還是避暑,皆為佳處。不妨趁著暑期,去享受旅行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