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藝術的本質
中外藝術史上,對於藝術本質主要有「客觀精神說」、「主觀精神說」、「模仿說」(「再現說」)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說只有理式世界是真實的,而現實世界知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那麼藝術世界當然更不真實了。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文以載道」說山賣,南北朝時期,劉勰《文心雕龍》認為文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文與道的關繫上更是走上了極端,認為「文」只不過是載「道」的簡單工具,即「猶車之載物」罷了。
「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德國古典美學的開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學體系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基礎之上。認為藝術純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康德把自由看作藝術的精髓,他認為藝術與游戲是相通的。我國南北朝時代是文學日益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抒情言志的特點得到重視。這個時鬧唯返期有的文藝評論家把「情」「志」歸結為作家藝術家個人的心靈和慾念的表現,根本否定文藝與社會現實的聯系。
再現說主張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是對液飢生活的模仿和再現。在西方,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存在的模仿說,就是一種典型的再現說文藝觀。在蘇格拉底之前,希臘的思想家們認為文藝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過藝術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現的觀點。
B.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藝術的本質:
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表達形式: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
藝術體現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無論藝術的審美創造抑或審美接受,都需要通過主體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傳達並引發相應的審美經驗。
對藝術的審美分類,主要應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四大類。
(2)如何看待藝術觀念的本質擴展閱讀:
人們把藝術主題看作是創造力的表現,從而提出了在分析美學價值(參看美學條目)和人性(參看心理學條目)方面的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
在這兩個方面,不僅直到近些年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從相對上說仍不很發展,而且在過去20年來逐漸增加的一批著作還反映出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之間的深刻分歧。
不過,從社會實踐的意義上說,把藝術看作是一種普遍的人類創造力的表現和一種解放力量的觀點(盡管這種觀點最終可以用理論術語來歸納),意味著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馬克思主義對待藝術態度具有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藝術(像一般精神生活一樣)應當自由地發展,形成「百花齊放」,而不是一定要去適應某種藝術教條的要求,特別是一種政治權力強加的教條;
第二個原則是跟上面提到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表述的思想大體上相符,也就是在容許優秀天才人物的「陽春白雪」發展的同時,要更廣泛地把美術的創造活動作為一般人的需要和樂趣之源加以培養和鼓勵。
C. 如何理解藝術的本質
「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較早對藝術的本質進行哲學探討的學者。柏拉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
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對藝術本質的認識同樣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之上。中國南北朝的劉勰認為文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
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文」只不過是載「道」的簡單工具,即「猶車之載物」罷了。這樣一來,「道」不僅是文藝的本質,而且是文藝的內容,「文」僅僅是作為「道」的工具而已。顯然,這種「文以載道」說同樣把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客觀精神。
「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
德國古典美學的開山祖康德認為,藝術純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強調藝術創作中,天才的想像力與獨創性,可以使藝術達到美的境界。
康德的這種意志自由論成為後來的唯意志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處在19世紀和20世紀轉折點上的德國哲學家尼采,更是將其推向極端。
尼采認為,人的主觀意志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主宰,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在尼采那裡,主觀意志被說成是主宰一切的獨立實體,本能慾望被誇大為具有無限的能動性。尼采是從美學問題開始他的哲學活動。。
D. 1)回答藝術史上對藝術本質的幾種主要看法
第一種,「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
第二種,「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
第三種,「模仿說」 或「再現說」。
另外,中外藝術史上還有「形象說」、「情感說」、「表現說」、「形式說」等多種頗有影響的說法.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思想家、美學家和藝術家們,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去探究藝術的性質特點和基本規律,提出了許多精闢的、頗有意義的見解。
E. 如何認識藝術的審美本質{800字左右}
人之所以能夠欣賞美、認識美並且創造美,就是因為人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這種審美關系。在這種審美關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既沒有審美主體,也沒有審美客體,美對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人與現實之間建立起審美關系時,「自在的美」才能轉化成「為我的美」,即具有美學意義的美,才能被人們所認識、所欣賞,才能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即「人化的自然」。當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美學關系建立時,也就是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有在實踐的條件下相互轉換。
美的本質是和美的規律聯系在一起的。美的規律首先關繫到事物的本質特徵、事物的內容和普遍性。另一方面,也關繫到事物的外在的現象、形式和個別性。美是形象的,事物內在的本質必須直接表現在外部現象上,通過一定的形式或形象顯現出來,才有可能成為美的事物。凡是以突出、鮮明、生動、確切的現象、形式和個別性,充分表現出本質、內容和種類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
當客觀事物的美與審美主體的審美觀念相符合,於是產生了美的感受與感動,既有感官的快適,又有理性的滿足,整個身心都感到愉悅,就是美感。在審美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審美觀念是美感產生的根源,也就是說,審美觀念決定了美感的產生。
藝術反映現實中的自然美和社會美,但它並不就是客觀的現實生活,不是現實中的美;而是通過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反映現實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的美,並且用物質手段將他的審美觀念傳達出來,表現出來。藝術在本質上說,就是藝術家審美意識或審美觀念的一種表現形式。
另一方面,我們在承認和肯定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的前提下,說藝術是藝術家審美觀念的表現形態,是在強調藝術的社會本質的前提下強調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點。藝術家正是根據他對現實生活的審美認識,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的,他的作品所表現的是他自己的審美觀念,是他的「胸中之竹」。在這層意義上講,也可以說,藝術就是藝術家的一種自我表現,但應是為著審美目的、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審美創造的一種自我表現。藝術家在這種自我表現中,把美展示給觀眾,把丑揭示給觀眾,把他對社會生活獨特的審美認識和審美評價傳達給觀眾,使觀眾在欣賞他的作品時感悟生活的真理,得到審美享受,受到審美教育。因此,藝術是藝術家對現實審美認識的集中表現形式。而優秀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則是美的高度集中表現。
F. 如何從藝術意向看待藝術的本質
藝術本質是精神與物質、認識與實踐、再次與表現、理性與感性、抽形與形象的高度統一。在當代的現實世界裡,是中西方藝術本質論的高度統一。
談起藝術本質,我們有必要對中西方藝術本質論做個簡單比較。中西藝術本質論雖然各有各的特點,都各自有理論支撐,但其認識起點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這一點上人們已經得到了共識。在中國藝術詞中的「藝」字,其本意有三個:技藝、技術、種植。
當中西方藝術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歷史的變遷,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的影響,作為共同起點認識的藝術本質實踐論也發生了變化,中西藝術本質論也因諸多因素分道揚鑣、,產生了各自的認識過程。在西方,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把藝術本質看作人類摹仿自然的一種活動,在他的理論箸作《著作殘篇》中曾對藝術這樣分析到:「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作禽獸的小學生,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鳴學會了唱歌」。在他的《詩學》中對藝術本質也這樣的描繪:「一般說來,詩的起源彷彿有兩個原因,都是出於天性。人從孩提的時候起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獸的分別之一,就是在於人最善於摹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摹仿得來的)」。「摹仿出於我們的天性,而音調感和節奏感也是出於我們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於這種資質的人,使它一步步發展,後來就由臨時口頌而作出詩歌。」到了西方現代藝術則偏向於對主體事物的情感表現,認為「藝術是人本身生命的形式,表現就是展示人生的愉快與否。」現代著名哲學家克羅齊認為藝術本質是人們對自然的直覺——即自然的表現。英藝術本質是精神與物質、認識與實踐、再次與表現、理性與感性、抽形與形象的高度統一。在當代的現實世界裡,是中西方藝術本質論的高度統一。
談起藝術本質,我們有必要對中西方藝術本質論做個簡單比較。中西藝術本質論雖然各有各的特點,都各自有理論支撐,但其認識起點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這一點上人們已經得到了共識。在中國藝術詞中的「藝」字,其本意有三個:技藝、技術、種植。
G. 如何理解藝術的本質
藝術本質是精神和物質、熟悉和實踐、再次和表現、理性和感性、抽形和形象的高度統一。在當代的現實世界裡,是中西方藝術本質論的高度統一。
談起藝術本質,我們有必要對中西方藝術本質論做個簡單比較。中西藝術本質論雖然各有各的特徵,都各自有理論支撐,但其熟悉起點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這一點上人們已經得到了共識。在 中國 藝術詞中的「藝」字,其本意有三個摘要:技藝、技術、種植。而在中國古代,對「藝」的解釋即指種植之意,指農業生產技術,「術」其意是指技術,所以,中國古代「藝術」一詞實指技術或技藝。在西方,「藝術」一詞,源於古拉丁語中的「Ais」,類似希臘話中的「技藝」,也都相當於技術或技藝之意。這些得到的共識經驗告訴我們,中西方藝術本質論有一個共同的熟悉發生的物質前提,這就是人類對世界的藝術把握方式產生於人類對世界的生產勞動實踐的把握方式。在原始時代,人類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把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對生產勞動實踐的把握,並且以各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其中舞蹈就是人類原始社會對藝術把握的一種活動,也是人類原始生產勞動的一種活動。在這種物質前提下,即藝術是對社會生產活動實踐的把握,不管是中國的藝術本質論,還是西方藝術的本質論,藝術本質的體現被概括為物質實踐的技術和技藝,是理所當然的事了。這種朴實的藝術本質論,是人類生產勞動活動的結果,是人們通過勞動實踐而反映出來的,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藝術本質是一種活動,是一種實踐的活動.
當中西方藝術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 歷史 的變遷,
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的影響,作為共同起點熟悉的藝術本質實踐論也發生了變化,中西藝術本質論也因諸多因素分道揚鑣、,產生了各自的熟悉過程。在西方,古希臘聞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把藝術本質看作人類摹仿 自然 的一種活動,在他的理論箸作《著作殘篇》中曾對藝術這樣分析到摘要:「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作禽獸的小學生,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鳴學會了唱歌」。在他的《詩學》中對藝術本質也這樣的描繪摘要:「一般說來,詩的起源彷彿有兩個原因,都是出於天性。人從孩提的時候起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獸的分別之一,就是在於人最善於摹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摹仿得來的)」。
H.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藝術活動是關於美的活動,藝術的本質是什麼,也即是美是什麼的問題?這一千百年來為不同哲人激烈討論過的話題,至於今天似乎還有許多有待於探討的地方。藝術是人類有了自覺的審美意識形態後才產生,它是一種獨特的意識形態,是人們對一切審美意識活動的總稱。幾千年來,人們對於藝術的本質是什麼有著不同的看法,大致有:「客觀宇宙精神表現說」,「人的主觀精神的抒發」,「現實的模仿再現」這幾種說法。值仔逗得提出的是,他們都不能全面地概括說明什麼是藝術的本質。直到馬克思主義出現後,人們才對藝術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觀是客觀唯物的,他的出現讓人們看清了藝術的本質,藝術就是一種具有社會審美屬性的意識形態。
藝術的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十九世紀中葉馬克思對整個人類社會做了唯物主義的研究。他發現並奠定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從而揭開了社會歷史和各種意識形態包括藝術的新篇章。盡管由於種種原因,馬克思恩格斯並沒有把藝術活動列為一章進行專門研究,但他們對藝術的一些散見於其它篇章的看法還是為人們發掘藝術真正的本質奠定了正確而堅實的理論基礎。如果說,馬克思之前的研究不夠成熟的話,那麼馬克思關於藝術本質的研究無疑是對目前最全面最正確的科學研究成果,他真正的把握了藝術的本質。
馬克思辯證唯物論認為,任何科學,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屬於認識論問題,都是研究人與客體的關系,以及前者對後者的反映和認識問題。在馬克思看來,美學是不能和哲學分開的,不能和認識分開的,美學是哲學觀的一部分從屬於一定的哲學觀。因此他在研究中發現,人的一切意識形態都來源於現實社會,也就是人們在不斷地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發展了自己的意識形態。馬克思唯物觀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來源於物質,人的還會反作用於物質,從而推進意識的發展。
隨後,他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又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觀點,這對他美學觀念的轉變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在考察了人類生產勞動,即人與客觀自然的關系後得出「人使自己得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志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頁)這一理論所揭示的科學唯物史觀也體現於藝術和審美理論中。這就是說要尋找各種社會精神現象的奧秘,尋找藝術本質的真正答案,就得從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中,從各個階哪租級社會中去考察藝術與社會現實的關系。他指出:美是從人區別於動物的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因而藝術的美所反映的是帶有社會性的、客觀存在的人有意識的生產活動本質。勞動不僅創造了人本身,還創造了美和藝術。美是人類在社會勞動實踐中的產物,是美感的結晶。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實踐的不斷擴展,美和藝術的領域也會隨之豐富擴展,他們是相互提高相輔相成。從而,藝術的本質就是一種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具有社會審美屬性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對美和藝術本質的探討,與物質生產勞動和人們在勞動中結成的各種生產關系聯系起來,客觀真實地揭示了藝術的本質。這在美學或藝術學術史上是一個偉大的發現。它為藝術樹立了正確的而科學的研究方向,為李戚兆人們進一步深入地探討藝術的規律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事實上,無論何種藝術,自然藝術也好,文藝藝術也好,它的審美屬性既有它自身固有的自然屬性,又是客觀歷史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的本質就是一種具有社會審美屬性的意識形態,它既包有藝術家的因素,又有客觀社會現實的因素,兩者是不可或缺的。
I. 藝術的認識本質是什麼並用作品論證
美術首先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事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美術還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實際上就是對社會生活、對世界的一種認識,而所謂的美術作品,是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換句話說,就是人類對社會生活或對世界的一種認識的物化形態。(而所謂的「再現」藝術和「表現」藝術都是指美術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美術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關於美術認識本質的幾種觀點
康德的觀點:康德曾把藝術看作是一種天才的表現,而「天才就是那種天賦的才能,它給藝術制定法規」。
席勒和斯賓塞的觀點:席勒和斯賓塞等人認為藝術是游戲的產物,來自過剩的精力而不帶功利性。
我國理論界的觀點:近年來,我國理論界不斷有人重復列夫·托爾斯泰和克萊夫·貝爾等西方理論家的說法,提出藝術不是認識或主要不是認識,而是情感的傳達和心理功能的表現;或認為藝術就是單純的形式構成等。
(二)美術認識論的內涵
1.美術這種精神現象是對客觀現實世界或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或認識形式,因為任何精神現象都只能在客觀的物質現象的基礎上產生出來,而不可能以另外的精神現象如靈感、幻想、情感等為最終根源。
2.美術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只能以客觀世界為基礎,從現實的社會生活出發,在獲得了對生活的獨特的審美認識後才能進行創作和表現。
(三)美術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者說,認識世界、反映社會生活的方式,是運用視覺形象進行的創造性想像活動,認識的重點是事物的特徵、個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體可感的視覺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性,是在個別之中顯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現普遍。美術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體形象的真理,即藝術的美。所以,美術的認識內容,要求真實性,要求通過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這就是美術的認識本質。
二、美術的視覺形象性
(一)一切文學藝術作品都具有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是藝術區別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徵。哲學、科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則是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式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例如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都反映了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但前者通過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概括,以抽象概念和理論體系的形式出現;後者作為文學作品沒有直接的理論概括,而是通過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來揭示某種社
會關系。總之,形象性是藝術最基本的藝術特徵,沒有形象就沒有藝術。
不同文藝形式的形象性具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文學作品需要通過語言的中介。音樂雖可以直接作用於人們的聽覺,但仍然需要通過聲音的中介,引起聽眾的聯想與想像。美術的不同,繪畫,雕刻等作品的藝術形象是視覺形象,在空間中有確定的形式是完全明晰的,可以直接為欣賞者的眼睛所把握,所以視覺形象性是美術的基本特徵和根本特點。而美術作品的藝術形象具有三大特性:具體性、概括性、感染性。
三、藝術形象的基本特性
藝術形象的基本特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一)藝術形象首先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這是是藝術形象最基本的特性。作為藝術形象,首先應是個別的、特殊的,應具備獨特的個性特徵。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能體現出一定范圍的共性。藝術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就應體現出世界萬物的本質和規律,在特殊中顯現普遍,以個別表現一般,成功的藝術形象都是集個性與共性於一身的。
(二)藝術形象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任何美術作品都必須以感性的視覺形態呈現在欣賞者的面前。美術的視覺形象都是具體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憑感官無法直接把握的。另一方面,美術的視覺形象又不能僅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它還必須以具體的感性形式表現深刻的理性內容,以可感的現象形態表現深層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例如羅中立的《父親》,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普通農民形象,體現了人物形象外在質朴美和內在的高尚美。
從創作過程來看,視覺形象是構思的傳達和表現,是美術認識的物化形態。而美術的認識,是一種能動的認識,不是被動的、機械的反映,所以不僅關繫到感性,同時也關繫到理性。
從美術欣賞的角度來看,真正的藝術形象不僅作用於觀眾的感官,引起視覺上的快適,而且還必然作用於觀眾的理智,引起人們的思考,陶冶人們的情操,使人們能夠得到理性上的滿足,得到審美享受,美感在本質上應是感官的快適與理性的滿足的統一。
(三)美術的視覺形象,是美術家按照他對社會生活的獨特的審美認識創造出來的,既有客觀的現實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觀的意識作用,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是美術視覺形象的另一個重要特徵。藝術形象的特性,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美術作品中的形象,是社會生活的再現和反映,這是它的客觀基礎和現實來源; 另一方面,它同時又是美術家對 社會生活的獨特認識與評價和在它上面表現著美術家主 觀的情感、思想和審美理想。可以說,任何美術作品的形象都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統一。
1.浪漫主義藝術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浪漫主義美術偏重主觀的表現,強調情感與理想。浪漫主義藝術中的形象都有客觀的基礎和現實生活的來源。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義藝術大師,他的代表作《自由神引導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形象是主觀理想的象徵,同時也是人民的化身,而這幅畫所反映的正是1830年法國人民「七月起義」這一客觀現實。
2.現實主義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現實主義美術偏重客觀的再現,強調寫實與逼真。但是,浪漫主義美術中 的形象都有客觀的基礎和現實生活的來源,現實主義美術中的形象又都體現著美術家的主觀意識。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畫家庫爾貝的《石工》 ,真實地再現了十九世紀法國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也體現了作者對於當時社會生活的獨特認識和評價。
3.再現」和「表現」藝術都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就美術創作的手段或方法而言,無論是側重反映客觀對象特徵的「再現」,還是側重抒發主觀感受的「表現」,所創造出來的視覺藝術形象都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綜上所述,在藝術作品中,藝術語言是為了塑造藝術形象,而藝術意蘊也是蘊藏在藝術形象之中。從這種意義上講,沒有藝術形象就沒有藝術作品。藝術形象不僅具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廣泛的生活內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藝術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藝術形象中融入了藝術家愛憎悲歡的情感,處處滲透著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和評價。藝術形象還具有審美意義,它凝聚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閃耀著藝術創造的光輝,能給欣賞者以美得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