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如何看待藝術博物館

如何看待藝術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2-04-25 07:55:46

『壹』 想像力比知識重要,看英國幼兒教育是怎麼做的

藝術有什麼用?在英國著名藝術教育家吉莉恩-沃爾夫看來,身處現代社會,藝術教育給了人必不可少的創意,而正是懂藝術,恰好又懂技術的一群人,正改變著我們的世界。
吉莉恩在英國做過十年藝術教師,從1984年開始領導英國最美藝術畫廊達維奇畫廊的教育部門,首創在美術館內建立藝術教育工作室的項目,並出版《我的第一本藝術書》、《看!線條怎麼說話》等8本藝術教育繪本,1995年榮獲「英國皇室榮譽成員」頭銜。
上周日,吉莉恩來到上海,講述了她在英國的藝術教育之路。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其實創造性對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生來就是賦予生命力的存在,對於我們人類的幸福程度來說,創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有很多人覺得藝術、創意和生活沒有多少關聯,但是我要回答他們,創意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們生活的非常現代的世界裡頭,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有非常多的機會,在這種狀態下,對於我們創造性、原創性必須具備的技能和基本素質非常重要。
它對於一個國家,哪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對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一些非常必要的基礎條件。
也有很多的研究資料已經證明了,一個人如果更有創意的話,無論在學業還是社交方面,還是心理的健康程度上都會更加的優越。
我相信在座大部分都知道喬布斯,他曾經這么說過,我的公司之所以做的這么出色,因為我有意招聘了這么一群人,他們是音樂家、藝術家,他們是詩人,碰巧這些人是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正是這批人改變了世界。
如果誰告訴我「我沒有什麼創意」,其實我不同意這樣的話,其實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創意方法、創意的能力,其實說到創意,或者說到人的想像力的時候,很大方面有一個條件,需要有一個感受力。
如何增強一個人的感受能力呢,這就涉及到你是怎麼觀察周圍的世界,怎麼探索周圍的世界,接下來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就是你怎麼看呢,這是關鍵!
沒有小孩不喜歡藝術,TA只是還沒有學會看
說到藝術的時候,你可能看過了數百幅藝術作品,但是腦子裡面一張也沒有留下印象。這就是關於「看」的一個誤區,很多人的「看」,只是瀏覽,根本不過腦子,更不會進入心靈。
我引用聖經里的一句話,他們可能從來沒有看到,所以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感受到。
所以,給孩子的藝術教育,第一是要讓他們有感覺地「看」到。這也是我做藝術繪本的初衷,我試圖幫助孩子解讀這些藝術,用非常深入淺出的語言讓孩子了解藝術,同時讓他們享受我和他們介紹的一切。
首先是讓孩子熟悉藝術作品。
如果你看一個藝術作品,或者看一個影像很多遍以後,你就會對它有熟悉感。就像你不停看到一個東西,比如說日歷上有一些畫,或者日記本的封面上有一幅畫,你經常可以看到,看過很多遍之後,慢慢就融入你的血液當中就成為你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你就會了解它,慢慢喜歡上它。
沒有人可能天天去藝術館、博物館,這我也做不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些藝術書籍的重要的原因,這樣通過藝術書籍,我們就把藝術請進家裡頭來了。
我希望能夠把藝術真正成為讓人們受到啟發的媒介,帶孩子玩一些藝術方面的活動,同時也讓人們通過藝術的接觸,慢慢熏陶成一個很有創造力的人。
我的孩子當時比較小,所以我也在尋找適合教育孩子的書籍,找了一圈之後我蠻失望的,因為好像並沒有什麼真正寫給孩子看的藝術教育書籍。
在早期,孩子接觸技術,並不是想學一門繪畫的功課,而市面上大多數書都非常學術性,卻沒有教給孩子怎麼看這個世界。
藝術博物館的引導同樣有這樣的問題。
我曾經帶我的女兒去藝術博物館參觀,非常希望她愛上藝術,能夠喜歡藝術。我聽講解的人在那介紹一幅畫,全都是關於畫的背後事實的羅列。
我的孩子回來說再也不去了,枯燥的講解完全把她的興致磨滅了,後來她長大以後,才重新去博物館。
我在美術館工作之前,做過十年的藝術教師,這些經歷也讓我格外留意給孩子的藝術教育,之後,我在美術館里研發出一套獨特的藝術教育體系。
這個體系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強調如何「看」
第二部分就是把你怎麼看東西轉化成一些實際上孩子可以跟你一塊操作、一塊玩的活動或者游戲。
第三部分,我們教孩子的時候要帶著愛心去教。
在英國很多人對博物館還是比較望而生畏的,他們很害怕去,因為博物館感覺太神聖了,進去以後自己顯得非常的渺小不重要。在我的畫廊里頭,我們把孩子視作最重要的訪客,孩子任何時候來到我們的畫廊都是非常受歡迎的群體。
我說到這個體系的貫徹執行,不僅僅是說負責培訓教育的老師要對孩子充滿愛心,這種愛是滲透到機構的各個方面,從畫廊的主任到咖啡館的服務生,所有的人都要把孩子們當作非常受歡迎、非常重要的客人來對待。
吉莉恩所在的Dulwich Gallery是英格蘭地區最早的公共畫廊,建於1981年,畫廊的設計師非常有名,也是英國央行的設計者。據報紙報道,我們的畫廊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小型畫廊
給孩子們介紹有故事性的畫是非常好的方式。這是當時維多利亞女王小時候的照片,那時候才四歲。你想像一下你的孩子四歲的時候穿的這么隆重是什麼感覺。孩子們還是非常喜歡這幅畫的。
這是我們的工作室。我們是全國最早在博物館里開設教育培訓的工作室。所以如果說在一個博物館或者畫廊或者文化中心,哪怕是一個花園里,我們能夠給他們提供學習的空間,會給場所帶來很大不同的氣質。
我們有一面牆是玻璃牆,這面牆直接推出去以後就是畫廊最主要的通道。我們有意這些設計的,來畫廊參觀的人穿過走廊的時候都可以看到畫廊里頭有創意活動,他們看到以後會很興奮很感興趣,有朝一日回去以後他們就會做一些創意的事情。
我們不願意把這種教育或者說創意活動在人們的視線之外,我們需要人人都可以看到,人人都可以享受。
現在英國有很多機構,我幫助他們設計規劃創意學習中心,第一家工作室是2000年設立的,現在英國,一共有80家類似的創意中心做全局規劃和設計。
工作室分上午課、下午課、傍晚課、晚上課,一年365日天天開放,在工作室去年一年舉辦了各種各樣的學習課或者研習班,有38000人參與。
我非常希望能夠有這么一天的到來,世界上任何的博物館、社區中心,都能夠有一個讓人們參與創意活動的學習場所。任何人都可以去這樣的學習場所創意中心,只要你願意嘗試想做一些有創意的事情就可以去那。
我們先從第一列服務人群說起
特別為嬰孩設計的參觀通道
開始,我們首先對家庭服務,我們非常希望孩子們從一開始就接受藝術的熏陶,每周都有一次的課專門針對父母和孩子的活動,這些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開始受藝術的熏陶。
設計特別的參觀路線
首先我們帶大人參觀,參觀一條孩子們非常喜歡走的路線,叫做「發現之旅」,讓孩子們去發現;當然也有專門的老師引導他們。
讓孩子熟悉藝術館空間
所以呢,孩子從小接觸這樣的環境,就會讓他以後去畫廊、藝術場所參觀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很奇特,就會覺得非常自然的一種生活內容,像你去購物一樣,生活很自然的一部分。
在倫敦的一些地區,有一些雙職工父母,寧願把孩子送到這樣的藝術場所去度過他們的一天,也不要把孩子放在家裡看電視或者玩電子設備。
創造藝術館里的親子或社交空間
這對孩子的社會性方面的成長也是很好的。孩子們在咖啡廳雖然會弄的有點亂,但是創造了一個社交環境,他們可以互相認識,結識新朋友。
大人和孩子也可以一塊在藝術館做一件事情,他們都非常的享受這個過程,至於他們的作品有多麼奇特,或者說多麼的抽象,這些都不重要。而且如果亂糟糟的對我們來說,沒關系,我們很喜歡這種亂糟糟的樣子。
我見過最最奇特思路的畫廊是在日本的福島,在日本的畫廊里頭,小孩子穿著紙尿褲,在水彩顏料的「池」里打滾,然後在牆上印畫。
當然我的畫廊沒有這么做,但是我還是很佩服他們,讓思想自由飛翔的做法,佩服他們這種非常有創意的想法和勇氣。
這就是我們針對父母和孩子設計的項目,他們正在看圖像,看這些照片,非常美妙非常享受,因為對這方面的課程需求非常多,非常旺盛,現在有時候有點應付不過來,因為他們都想來。
用戲劇活動:把藝術作品表演出來
有時候我們針對一些藝術作品會表演出來,會上演一些戲劇等等。這是周日的課程,孩子都可以來,只要有大人陪護就行。
5歲以下,尊重認知發展水平,讓孩子接觸簡單技能
這張照片的孩子稍微大一點,非常有趣的圖片,我很喜歡,這張圖片可以告訴你好幾層意思:
孩子在學習怎麼觀察,她是照著鏡子畫自畫像,她只有四歲,如果你看到她紙上畫的什麼東西,你會看到紙上畫的和她長的還是有區別的,你可以看到她一幅很嚴肅認真的表情,因為她正在專注做事。

畫上畫的是帶著笑臉的一張臉,也就是說,孩子的大腦里頭有一個鏡像的形象,一直到某一個年齡點才有感受力,大腦里頭有一個自己的影像,其實她畫的是她影像當中的臉是什麼樣,畫的不是她感受到的臉是什麼樣的。
4歲的孩子,她的認知發展還沒有成熟到學習怎麼觀察,去捕捉現實的能力,還沒到這個關鍵點上。她終有一天能夠學會怎麼樣觀察。
從照片上能看到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她在學習基本的技能。
所以你可以看到她在用筆蘸墨作畫,每次蘸一點點墨,這是一種技能,說到這個技能中國傳統有非常的這方面的技能培訓,就是中國的水墨畫,千萬不要把傳統給丟了,一定要把孩子在適當年齡把傳統的技能撿起來,教他們怎麼把握掌握這個技能。
所以這個技能掌握是一個創意的前提,一旦掌握了這個技能以後,才會談得上後面的創意發展。如果她想把一個人畫出藍臉,他就可以畫出來了。
這個年齡段的啟發性問題是:孩子們,你們在想什麼呢?你將會得到孩子們的對世界的有意思的詮釋。
5-7歲,接觸更高級的創意活動,給孩子腦海中留下藝術印記
這是更大一點的孩子,這個孩子也是在學習一個技能,有老師在輔導他們,他們學的是印製的技術。盡管他們這個階段不能完全掌握這個技能,但是日後要發展這個技能的時候,腦子裡面還是會有些許印象的。
在做創意活動之前,我們先會和孩子做一些討論。我們工作室的教師團隊有38位老師,她們都是受過專門培訓,她們要面對不同情況的孩子,還有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這些老師需要經過定期的培訓,每年這些老師都需要不停地培訓他們的一些技能,比如說怎麼樣和孩子互動的基本技巧的培訓。
這位正在上課的老師,她有一個很妙的招,上課的時候帶著一個感官包。
我們也知道孩子們學習的途徑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擅長閱讀,有些人擅長表達,有些人要看能夠學的快,有些人要通過聽學的快,有些人通過觸摸學習……我們要有不同的路徑引導孩子。
這個老師在介紹一幅作品的時候,可能會從感官包里頭拿出東西來,然學生感受一下質感,或者拿一個東西讓孩子聞一聞,讓他們把這種感覺的印象和畫對應起來。

有時候老師還會帶著一個小錄音機,介紹每個作品的時候,就會把當初創作畫時候的音樂放出來,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進入當時的語境,進入當時畫作的背景。

感官包里頭還有一些顏料、水彩,都讓孩子來感覺顏料的干濕、稀稠,鬆散或黏著。
這一切都很有趣,你可以看到他們在畫廊里頭非常開心,我們自己也會非常開心。
5-11歲,引入更專業的老師,和「看」的引導,和學校一起開展活動
不管哪個人群都非常喜歡來我們的畫廊,因為第一是免費的,第二所有的參與人員都是專家、專業訓練的人員:涉及到創造介質的時候,是有介質方面有特殊技能的專家;涉及到多媒體,可以有多媒體領域的專家。老師都是經過專業培訓有專業技能的老師。

這些老師會引導你從各種角度看,並且創作,這實際上也是引導孩子看待世界的方法。

色彩:因為色彩和光是密切相關的,所以不同的光就有不同的色彩和色調,這個項目就是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體驗和實驗,看暗一點的光和亮一點的光會讓色彩有什麼不同。

紋路和圖案:不管是經典古典的繪畫或者現在的繪畫,都有一些共通的元素。比如說線條、形狀、圖案、質感、顏色、色調、主題,有時候介質本身也會成為對象,成為繪畫的對象,或者是主題,這些都是繪畫作品的共有元素。

所以如果你帶孩子看一個作品的時候,可以有很多問題進行溝通:
問孩子看到了什麼樣的圖案?
感覺質感怎麼樣?
感覺到整個色調怎麼樣?
你能夠找到線條的走向嗎?形象是什麼樣的?
所以這些東西都是和孩子交互的時候可以進行溝通的內容。
主題:如果涉及到有故事性的繪畫的話,你可以問孩子,你覺得你看到這幅畫有什麼樣的情緒和感覺。
質地:有些藝術作品是立體的,會非常堅硬,而且不平展。
還可以從以下延伸設計:

『貳』 世界三大博物館的比較

1.盧浮宮收藏了人類藝術古代部分的精華,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總索引」之譽。
2.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3.大都會博物館自詡其展品呈現五千年的世界文化,絕非誇大之言,展出 的內容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

『叄』 你知道中西方古代的爛畫去哪裡了嗎

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從1990年代至2014年,會舉辦一個名為博物館,實為臨時展覽的活動,名叫「特別糟糕的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Particularly Bad Art Exhibition (MOPBA)),在前者基礎上還加了個「特別」。這個活動的創始人的靈感,便來自於他讀到的關於美國」糟糕藝術博物館「的報道。但他們則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糟糕藝術的定義,盡管這個定義依然有點模糊:」媚俗、愚蠢或缺乏品味的藝術。「並舉辦了一個兼具娛樂性質的獎項——」蛋癢獎「。

不過,這個組織的網站現在已經上不去了,只能從曾經對他們的報道中查到一絲痕跡。

在網路上,一個相對集中的可以看到糟糕藝術的地方是馬林縣糟糕藝術美術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附近。他們對糟糕藝術的定義則更為平易近人,指的是「那些努力想做成好作品,但最終失敗的作品」。「我們的宗旨是贊美那些富有創意的失敗之作。」怎麼樣,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意思?

將這些博物館的評判比對後可以發現,他們雖然對於糟糕藝術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對好作品的定義是相對接近的,至少,「賞心悅目」可以作為一條標准,當然,要排除那些為了悅目而刻意取悅觀眾的「媚俗」藝術。題主舉的例子中,那些行畫,商品畫,自可以歸到這一類,而那些小朋友的作品,以及小朋友們長大成年後,出於對藝術的熱愛以及繪畫技法的缺失而失敗的作品,則也可以歸到」充滿創意的失敗「之中。

不過問題還沒完。在歷史長河之中,糟糕的藝術不計其數,肯定不止在這幾個博物館里。根據我的總結,糟糕藝術還可能出現在下面幾個地方: 一,人們的家裡。

如果我們出國,住的是像Airbnb那樣的民宿就會發現,老外有事兒沒事兒都會願意用點藝術品來裝點家裡。不過這藝術品的質量,則是什麼樣兒的都有了。但反正只要牆上不空,有幅畫就得。如果這房子老一點,是祖傳的,那牆上的用來占面積的湊合藝術,也是祖傳的。因此,一部分前朝的糟糕藝術,至今仍然掛在尋常人的家裡呢。

『肆』 急求博物館基礎知識

我也不知道博物館基礎知識是什麼,我自己找了一些資料,你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博物館基本知識
1、什麼是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

博物館的社會職能:

1.收集、保藏文物標本和其它實物資料

2.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教育

4.科學研究

5.豐富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生活

博物館的特徵

以實物為基礎,組織形象的陳列,進行直觀的宣傳教育。實物性、直觀性同學術性的相互結合構成博物館的顯著特徵。

博物館的類型(共分為5大類):

歷史博物館、紀念博物館 、文化藝術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 、綜合性博物館
2、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市民文化補習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應該成為市民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獲得多少知識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難得的靜謐、幽雅氣氛,並在這個氣氛中放鬆在工作、學習中綳緊的心弦成為來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博物館的文物是靠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達到歷史與現在人的對話,它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歷史發展】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南征北戰,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於戰亂。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今年是第22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麼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恆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還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我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我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日語中的「博物」一詞來源於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詞,而這一來源於拉丁文的詞又是出於希臘文meusion一詞,它的意思是一個專門為供奉希臘神話中掌司詩歌、舞蹈、音樂、美術、科學等活動的九個女神meusin的場所。

在古代希臘,另外有一種與現代博物館性質比較接近的專為保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現。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國慕尼黑,兩種不同名稱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改了名稱並擴大了規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於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群眾開放的博物館。【博物館類型】
隨著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館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劃分博物館類型的主要依據,是博物館藏品、展出、教育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其次,是它的經費來源和服務對象。

■外國博物館

外國博物館,主要是西方博物館,一般劃分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和特殊博物館四類。

▲藝術博物館,包括繪畫、雕刻、裝飾藝術、實用藝術和工業藝術博物館。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藝術的博物館包括進去的。有些藝術館,還展示現代藝術,如電影、戲劇和音樂等。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有盧浮宮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
▲歷史博物館,包括國家歷史、文化歷史的博物館,在考古遺址、歷史名勝或古戰場上修建起來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秘魯國立人類考古學博物館是著名的歷史類博物館。
▲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容涉及天體、植物、動物、礦物、自然科學,實用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巴黎發現宮等都屬此類。
▲ 特殊博物館,包括露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鄉土博物館,後者的內容涉及這個地區的自然、歷史和藝術。著名的有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斯坎森露天博物館等。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自然保護區、科學中心和天文館以及圖書館、檔案館內長期設置的保管機構和展覽廳都劃入博物館的范疇。

■中國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在1988年前都是被劃分為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三類,國家統計局也是按照這三類博物館來分別統計公布發展數字的。

中國博物館事業的主管部門和專家們認為,在現階段,參照國際上一般使用的分類法,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中國博物館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這四種類型是適合的:

▲歷史類博物館以歷史的觀點來展示藏品,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藝術類博物館主要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如故宮博物院、南陽漢畫館、廣東民間工藝館、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天津戲劇博物館等。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以分類、發展或生態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體的方法從宏觀或微觀方面展示科學成果,如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台灣昆蟲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等。
▲綜合類博物館綜合展示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3、什麼是博物館?
什麼是博物館?
(英)彼得•伍得希德,傑弗里•斯坦思菲爾德 宋向光譯

「博物館」一詞源於古希臘文「mouseion」,該詞原意為「思考之所」或「繆斯的寶座」。羅馬時代,「博物館」指從事哲學討論的場所。劉易斯的研究告訴我們,「博物館」一詞在十五世紀被重新使用,當時用以專指「偉大的羅倫索」的私人收藏,羅倫索是文藝復興時期統治佛羅倫薩城邦的梅迪西家族的成員之一。十七世紀,「博物館」被廣泛地用於指稱私人鑒賞家的收藏。十八世紀以後,「博物館」的詞義發生明顯的變化,重要用來指那些專門從事保護和陳列社會所有的收藏品的文化事業機構。
十八世紀末,「博物館」一詞的釋義為存放和陳列文化遺產的物品的建築,而不再僅僅注重藏品自身。近年來,隨著露天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的發展,由於此類博物館的藏品不僅包括大量的實物物品,也有許多建築物,因此,館舍要素在博物館定義種的重要性逐漸削弱。在當代,一般認為「博物館」一詞還包括「藝術館」。
歷史上,人們還曾使用過其它一些詞彙,它們常被作為博物館的同義詞。「畫廊」一詞在十六世紀時使用較為普遍,它源於義大利語「galleria」,用以特指那些平面為長方形的,且常用於陳列繪畫和塑像的房間,與義大利語的「museo」一詞不同。「museo」是指那些主要用於陳列青銅器皿、雕刻藝術品和其它珍稀藝術品的場所。「密室」一詞則用來形容鑒賞家的私人收藏和存放裝飾藝術品的房間。德語中也有一些用於區分自然標本收藏、藝術品收藏和歷史標本收藏的專有名詞。
由於自名為「博物館」的社會文化事業團體的表現形式異常繁多,以至於使人們很難把握它們的共同之處。當前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博物館定義見於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該章程於1974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11屆國際博協會員大會上被通過。這個定義是: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陳列有關人類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物證。」
博物館的定義服務於多種目的。那些為博物館專業團體所採納的博物館定義,其主要作用是規定團體成員所應具備的資格。隨著時間的推移,更為精確的博物館定義為這些團體所接受,其主要作用是在工作準則中對博物館職能的規定,以及用於對博物館資格的審查,同時也作為促進建立專業人員標準的一個重要步驟。英國博物館協會於1984年通過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博物館定義:
「博物館是為公眾的利益而收集、記錄、保護、陳列、闡釋物質證據與之相關的信息的機構。」
這一定義於1988年為英國博物館與美術館委員會所接受,作為該委員會組織起草的全英博物館登記辦法中的「博物館」定義。
美國博物館協會於1962年通過的博物館定義是: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為組織臨時性展覽,該機構應享有免交聯邦和州所得稅的待遇,向社會開放,由代表社會利益的機構進行管理,為社會的利益而保存、保護、研究、闡釋、收集和陳列具有教育和欣賞作用的物品及具有教育和文化價值的標本,包括藝術品、科學標本(有機物和無機物)、歷史遺物和工業技術製成品。符合前述定義的機構還包括具備上述特點的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天象廳、歷史文化學會、歷史建築和遺址。」
美國博物館協會於1970年制定的「博物館資格審查辦法」中「博物館」定義的文字表述於此略有不同。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博物館定義均有附加解釋條文,對定義正文中的某些詞彙加以進一步的規定。此外,博物館定義中還經常有一些小的改動,以反映博物館事業和所處環境的變化。還需明確的是,上述博物館定義多指公共博物館,即由公共經費支持的博物館。但是,許多私立博物館和「獨立」博物館同樣適用上述定義。我們應記住這樣一個事實,即公共博物館是近、現代社會的產物,許多當代公共博物館源於私人收藏,那些私人收藏主要是為了滿足收藏者個人的興趣。
什麼是博物館學?
博物館學研究的緣起似乎可追溯到十八世紀時關於博物館工作方法的討論,其中最重要的時尼克里阿斯撰寫的《博物館技術》(1727年),該書討論了藏品分類、藏品保護和藏品資源等問題。
盡管有關博物館學史的研究尚不充分,且缺少這方面的專著,但在一些國家中已開始探討博物館學研究的初期情況及發展。英國萊斯特大學第一位博物館學博士學位獲得者蒂勒的博士論文題目為「博物館學及其傳統:英國的經驗,1845-1945」。這篇論文回顧了英國博物館學研究的歷史。美國的卡士曼(1984)和馬爾特(1987)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表明,博物館學研究的早期工作主要是由博物館個別工作人員進行的,對他們的首創精神和成果已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描述。
「博物館學」一詞的使用時間並不太久,在大學中開設博物館學專業課程始於本世紀六十年代。「博物館學」是一個比較概括的詞彙,它包含博物館學和博物館技術兩項主要內容,也可以說它是研究博物館工作理論和方法的各個方面的一門學問。劉易斯曾指出,博物館學和博物館技術這兩個詞彙的出現是比較早的。如1776年門德斯•德•考斯特在其著作中曾使用「博物館技師」一詞。1878年,德國垂斯登曾刊行一份關於博物館學的刊物。國際博物館協會在1972年曾對「博物館學」和「博物館技術」作了如下解釋:
「博物館學是關於博物館的科學。它致力於研究博物館的發展歷史和背景,博物館在社會中的作用,博物館研究,藏品保存,教育和組織機構的特定組織形式,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同種類博物館的分類研究。簡而言之,博物館學是一門分支學科,它主要注重對博物館的目的和組織的研究。」
「博物館技術是與博物館學有關的技術方法的總匯,它包括博物館各方面工作的方法和實際操作。」
當代博物館學反映著博物館的兩項最基本的且又相互關聯的職能,其中之一是搜集和保護自然標本和文化遺物,另一項職能也是與此緊密聯系的,即通過陳列、教育、闡釋等活動使公眾能接觸、利用這些物品,達到教育和欣賞的目的。
博物館藏品管理的理論和時間使博物館學的一項主要內容,近年來得到逐漸完善,其內容也日漸復雜,這是由於博物館必須遵從日漸增多的國際和國家法規、協議、公約,以及有關搜集活動和文化財產所有權轉移的准則。博物館藏品管理事務受到重視,也反映處公眾對用公共經費支持的文化事業機構日益關注的現實。
一些「高、精、尖」科學技術更多地被博物館所採用,這對博物館藏品管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反映在藏品保存工作范圍的擴展。盡管藏品保存工作歷來被看作是藏品管理工作的組成部分之一,但近年來藏品保存工作逐漸發展成為專門學科,有本專業的專家、培訓課程、專業組織和學術理論。藏品保存工作內容也有明顯的改變,從側重對物品的維護、修復,轉變為「預防性藏品保存」;以及從對博物館環境(光線、氣候、和環境因素)的調控,發展到使由於環境因素導致的藏品劣變降低到最低限度。藏品保存工作已發展為專門學科,例如,1987年成立的下屬於國際博協的國際博物館藏品保存委員會包括有25個工作小組,涉及不同門類的博物館藏品以及藏品保存工作的不同方面。
此外,在博物館藏品檔案管理和藏品信息再現方面也發生了一場革命,這是使用了電子計算機的結果,這也是博物館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並且正逐漸發展成為專門學科,已組織了專門組織、培訓課程和發行了定期學術刊物。
由於公眾對博物館事業日益關注,使得博物館更加重視公眾服務工作,這種狀況使一些學者注意對博物館觀眾、以及觀眾對博物館和博物館組織的各項活動的反應的研究。近期的研究項目包括人口統計學研究,對博物館觀眾(非觀眾)的動機和行為表現的研究,以及嘗試測度陳列設計手法及建築特色對觀眾的欣賞、學習和活動動機的影響程度。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中期,美國的一些學者就已開始這些方面的研究,但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這方面的研究終止了。直到本世紀六十年代,才又重新開始隊商業性及臨時性展覽效果的評估研究工作,而且是有館外的學者主持進行。現在,許多博物館已將對本館的陳列和各項活動進行評估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並由本館專職工作人員負責。對評估工作日益重視的標志之一是在1985年成立了國際博物館觀眾研究圖書館。
博物館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依靠完善的組織管理工作,博物館管理包括藏品管理、館舍和設備的管理、以及人員管理。有關博物館館舍管理的研究已進行多年,第一部專著於1950年出版。近年來出版的有關專著雖然多側重建築的形式,但越來越多的人們已注意到博物館建築的功能,即如何改善藏品安全和保管條件,為公眾提供適宜的設施,並滿足在博物館中進行的各種活動的需要。
博物館學課題的組織
確定一種完善的博物館學研究課題組織辦法是相當困難的。國際博協於1946年編制了博物館圖書文獻分類辦法,作為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中博物館條目的擴充。國際博協的圖書分類辦法曾經過多次修改和擴充,這一辦法還為國際博協編制的「國際博物館學目錄」年刊所採用,其中包括八項主要條目:
一般博物館學,
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物保護,
博物館和社會,
博物館(管理、人員、館舍設計和設備),
博物館藏品(搜集、藏品檔案、研究、保存和保衛),
博物館,傳播和闡釋(公眾、陳列、教育和文化活動),
博物館類型,
國家和國際博物館協會的活動。
博物館學研究課題的另一種組織辦法來自博物館培訓課程計劃。國際博協人員培訓小組和國際博協下屬的國際博物館工作人員培訓委員會為博物館專業人員培訓制定了「國際博協基本教學大綱」(1980)。這一教學大綱已被廣泛採納,盡管通常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細微的改動。這一「基本教學大綱」包括九項主要條目:
博物館學介紹:發展史和博物館宗旨,
博物館的組織、工作和管理,
博物館建築、布局和設備,
博物館藏品:來源、相關記錄、修復和搬運,
科研工作、研究,
博物館藏品的保護與管理,
展示:陳列,
公眾,
博物館的文化和教育活動。
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在編制教學大綱「博物館學學習要點」及相關參考資料時,採取了一種簡明的辦法,即:
博物館背景:涉及博物館的哲學、歷史和現實背景,包括博物館的組織、法律、服務對象和專業。
博物館藏品管理:涉及到藏品保護和管理工作的諸多方面,包括藏品搜集工作方針、搜集工作所涉及的法律、法規、搜集方式、藏品檔案、藏品庫房、安全保衛和保險、研究和利用。
博物館管理:包括博物館管理機構的構成和職責、博物館工作人員、博物館館舍和選址、設備和材料、以及工作經費。
博物館服務:主要關注於博物館為公眾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服務,包括陳列工作方針和實踐、博物館教育服務、博物館信息服務、「博物館之友」、義務工作者和商業活動。
博物館學和其它學科的關系
由於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博物館,博物館學必須反映這些不同的看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些人認為博物館是藝術事業中的一部分,與戲劇和音樂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認識從許多藝術事業管理課程中包括有博物館內容上得到反映;但是,另一些人則認為博物館屬於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與那些負責管理保護自然保護區、歷史遺址、歷史建築及歷史紀念物、紀念地的組織有密切的聯系,這是由於博物館藏品只有在「原生地」才能被完全地了解和理解。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博物館應屬於旅遊或休閑業,特別是那些吸引了眾多觀眾的博物館更應歸屬於此。而對那些教育職能發揮充分的博物館來說,則似乎應被視為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個專門部門。
博物館學與一些專門學科,如藝術、考古、生物學、植物學和地理學,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例如,一為考古類藏品的管理人會視自己為在博物館中工作的考古學家;而一位藝術類藏品的管理人會認為自己是藝術史學者,而不僅僅是一位博物館藏品管理人。
此外,博物館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必須緊密依託於其它相關專業學科。如博物館藏品保存工作植根於化學和物理學;博物館建築研究則源於建築學;博物館陳列研究大量汲取了涉及理論和教育學的成果。鑒於很難將博物館學的分支學科與相關專業學科截然區分開來,一些研究者認為博物館學不是一門完全獨立的專門學科。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在這里討論。重要的是,人們已認識到博物館學是與其它相關專業學科緊密聯系的,而且不可能與之相分離。

原文載於《博物館學資料舉要》

『伍』 如何看待在博物館觸摸藝術品的這種行為

除非是允許觸摸的感知類或者互動類藝術品,其他的我只想對他們說,你們還是要學習一個。

『陸』 故宮有什麼功能

『柒』 東西方早期博物館異同

研究方向: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變遷、人類學與文化遺產、博物館等。
編者:博物館的誕生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公元前三世紀,馬其頓留駐埃及的總督托勒密·索托於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之後,也建成了當時最大的學術和藝術中心——亞歷山大博學院,其中專門存放藝術珍品的地方,便是供奉藝術之神的繆斯神廟,這里匯集了托勒密甚至亞歷山大大帝連年征戰中搜集和掠奪到的藝術品。這座「繆斯神廟」,就是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而博物館一詞museum就來源於希臘神話中司文藝的女神muse。繆斯神廟於公元5世紀時毀於戰亂。
現代博物館形成於17世紀後期的歐洲。18世紀,英國收藏家漢斯·斯隆向英國王室捐出自己的全部八萬件的藏品,於1753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面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博物館正式邁開了現代步伐。
中國文物網:相比西方博物館注重強調美學和人類學的呈現,中國博物館偏重歷史知識傳輸的這種差異如何評價和解釋?
潘守永:這是一個比較嚴肅的學術問題,事實上的確如此。但是,並不是說西方的博物館都是很注重美學的,而我們國家博物館重視社會歷史知識。咱們國家很多科技類的博物館基本上就是借鑒西方模式的,如新建的中國科技館二期,完全借鑒北美的經驗,似乎與西方博物館沒有太大差異。這里所指的,我想應該是社會歷史或者美術類的博物館。我們國家目前純粹藝術類的博物館通常是指現代藝術這個領域,而把社會歷史類的和古代藝術類的混為一談了,所以感覺上好像我們確實比較關注歷史知識的傳播而忽視了美學的培育。
西方博物館誕生之初本來是供奉藝術之神的地方,藝術是他們博物館的一個最根本的特徵。從學術研究方面也能看得出來,我大概統計過我們能夠看到的跟博物館相關的博士論文,從1990年到2005年差不多有五千篇,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從藝術教育的角度來談博物館的。
至於人類學,這歷來是西方比較重視建設的一個基礎學科。在歐美地區,人類學是研究歐美以外的文化的,過去稱為「遠方文化之謎」,這自然就與博物館發生了密切的關系。當人類學家到某些地方做研究之後,就會帶回一批反映當地文化的實物,這些實物除了作為人類學者所要研究的對象外,歐洲一般的民眾也會對之發生濃厚的興趣,人類學博物館、考古學博物館於是就出現了。在美國,還有一類與此相關的博物館是自然史博物館(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其中有人類學分館或展覽,這是因為在當時的認識和分類中,把「遠方的人們」等同於「落後的人群」,是距離自然歷史比較「近」的文化,就被劃分到「自然歷史」的序列之中(被看作是西方社會歷史的初期階段)。如,美國紐約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華盛頓的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容包羅萬象,有關人類的部分都是西方關於「人類文明歷史序列」以外的內容,這類博物館也都是博物館中的「龐然大物」。美國的博物館是第一代人類學家上班的地方,如美國人類學之父弗蘭茲·博厄斯(Franz Boas)以及他的女弟子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都一直工作於紐約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米德還曾擔任人類學館的館長。可以說,第一代人類學家參與了美國的博物館運動,博物館在提供了人類學工作者就業場所的同時,也培養了第二代人類學家,從第二代開始,才有了大學的人類學專業教育。英國人類學史學家斯托金(George Stocking)就認為,在1895年到1920年的這個期間,就是人類學的博物館時代。由此可見歐美博物館和人類學的淵源之深。
我國近代從嚴復先生翻譯介紹這門學科開始,到大學開設相關專業培養人才的確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里不便展開來談。1958年以後甚至把人類學當作資產階級學科給取消了。現在中國能夠稱得上人類學博物館的不過四五家,皆與人類學學科發展遲緩以及博物館的人類學理念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等密切相關。中國目前的學術體系,當然比較符合中國自身的特點,在我國,考古學被定義為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而在美國考古學則是人類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站在整個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我們確實有缺失的部分。
所以,這些區別表面上看去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實際上也是由內在的理論意識在作用著。基於人類學學科在中西方的不同發展位置,體現在中西方的博物館建設中的差異也可以由此得到其中的一個合適的解釋,其它的淵源亦有其繼續探究之處。
中國文物網:怎樣看待文物回歸與文化遺產的世界共享?
潘守永:文物回歸不僅僅是一個情緒問題,它同時也涉及到技術層面的問題,比如相關的國際法是怎樣的,在什麼樣的一個法律框架下來做,等等。實際上,中國文物的流失,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重要程度上來看,近代以來也不止最近被廣泛熱議的這幾件了。為什麼今天的圓明園獸首拍賣會會表現得這么突出?在譴責圓明園獸首交易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有識之士參與到了事件的具體交涉之中,包括外交途徑的交涉,和法院的交涉等等,但我想單有這些是不夠的。
2002年,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盧浮宮、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等18家歐美博物館館長簽署聲明,表示反對將藝術品,特別是古代文物歸還給原有國家,並聲明這些藏品的收藏都是符合當地法律的。類似於國際法和國內法的優先問題這類社會或法律政策的認知,我們的國民就和流失文物收藏機構所在國似乎處在兩個斷層上,這應該也是為什麼國內要求文物回歸的呼聲一直很高,而很多文物還在海外被靜靜展藏的原因之一。所以情緒不能代替「技術」,情緒也不能作為我們行動的一個指南,我們理應理性地來認識和處理這些問題,否則二者之間都將無法對話。
至於文化遺產的世界共享問題,我覺得和國寶回歸是兩個層面上的問題。假如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這件文物是以非法的渠道流出的,我們當然應該追討回來。據我所知,世界上國寶回歸的成功案例還是很多的。比如說,上世紀60年代,北美就有這樣一個歸還文物的運動,就是印第安人要求北美人類學博物館歸還原來屬於他們祖先的「紀念品/神聖物」運動,這個運動是和印第安人歸還土地的要求結合在一起的。那是一支居住在今加拿大境內的印第安人從美國紐約的一個博物館裡面,拿回了屬於他們的一條具有象徵意義的腰帶。這個「腰帶歸還事件」便成為了印第安人追索博物館里歸還他們文物的一個導火索,並獲得相當的成功。此外,他們還就博物館的工作倫理提出了要求,即博物館在展覽印第安人祖先的頭骨或肢體的某些部分時,要採取一種尊重的、符合印第安文化要求的方式和態度,也取得了成功。這個追討文物的事件不但對於文物回歸有其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我們的博物館也敲響了警鍾——你的博物館倫理在哪裡?!
中國文物網:中國博物館會不會嘗試去收藏世界各地的文物精華?
潘守永:我覺得已經有人這么做了,像杭州的世界錢幣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雖然是私立的,已經非常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視野了。
通常大家會覺得我們和西方相比,通過博物館來了解世界的窗口過於狹窄,我們的博物館無法滿足一般人了解世界的需求。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是以世界建築為核心的一個縮微展示,後來發現前來參觀的觀眾很多,甚至成為了一個旅遊的熱點。這就說明我們國人確實有迫切的願望去通過國內游覽的方式來了解世界。
但就古代藝術品而言,那它的總量就是那麼多,而且西方博物館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整體性收藏工作。二戰期間,大批的收藏家紛紛逃往美國,美國也花了一些錢從歐洲和其它國家搜集了很多早期的藝術品。這個格局在二戰之後不久就已經固定下來了。最近乃至很長的一個時期之內,我們幾乎不會有太多的機會能收藏到西方的古代藝術。
可是,雖說我們錯過了當時收集世界文物的機會,但今天我們收集我們周邊國家的物品包括藝術品還是有機會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我們其實不太關注我們周邊的文化,比如說日本。日本收藏了大量的中國藝術品,但是中國收藏了多少日本的藝術品?這方面我們非常不好意思。韓國、越南這些國家,都是受到中國文化很大的影響,可我們的博物館中與他們的歷史文化相關的東西幾乎不成系統。我們國家博物館在收藏上的局限性,不僅僅是經濟實力和歷史條件的問題,而主要是收藏意識的問題。我們所謂的「世界文化」,通常只有希臘、羅馬、埃及、英法美德,哪裡有越南、朝鮮、菲律賓、新加坡等周邊兄弟國家。我所知道越南有一個很不錯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它收藏的民族文物工藝藏品,有22個民族單位的東西與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東西一致,他們曾在紐約舉辦一個關於「苗族」服飾文化的展覽,引起轟動。可是,咱們博物館幾乎沒有太大興趣和他們合作。
中國文物網:中國博物館的文物是以人為本還是被高高供起?緣由是什麼?
潘守永:這個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博物館條件不夠,像故宮有一百多萬件文物,但是能夠常年展的就是那麼一萬多件。每年展覽一萬件的話,要把一百萬件都拿出來展覽,需要100年!好,故宮克服克服苦難,每年拿出來5萬件來展覽,可是往哪裡去展呢?就是說我們博物館的硬體條件、設施、設備確實有待於進一步提高。但是大多數的問題,我覺得還是一個認識的問題。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博物館就「保」和「用」的關系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有人主張保護優先,有人主張使用優先,有人說保護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我認為這種爭論意義不大。世界博物館協會有專門的博物館職業倫理和工作章程,我國作為該協會的國家成員單位,有義務履行自身職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必須首先做到「本分職責」,要不然就不要注冊為博物館。一般人也都反映某個博物館把好多文物「藏」起來不給大家看(只是反映反映,沒有進一步的行動),我是特別同情,對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很是認同。很多時候,這些文物被束之高閣,博物館裡面的展覽冷冰冰的,不準摸,不準動,也是與博物館本身的理念有關的。
現在強調文化共享,納稅人的意識、責任等等不斷增強,我覺得公眾有權利也有義務去質詢博物館:「既然你花了納稅人的錢,那麼你應該滿足我們的需求。」首先,納稅人首先應當把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讓博物館知道自己的看法、需求和期待。
中國文物網:國內博物館建設的首要困難是什麼?
潘守永: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一般的館長會回答「資金短缺」,也肯定有人選擇「人才匱乏」。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或泛泛而論。首先說生存,這個生存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使博物館這個單位/機構比較好地存在下去,第二個就是博物館里工作的這些人怎麼生存下去。在這方面有的博物館其實不存在困難,有的博物館生存得非常好,像上海博物館、故宮等基本上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存在這類問題的都是中小博物館,他們確實面臨著一個比較嚴峻的、怎麼生存下去的問題。我主張一些特別小的博物館不妨聯合起來,形成類似「聯合體」的形式,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揮一個群體的優勢。我們博物館的自身目標和國際上也不太一樣,我們是把博物館當作一個宣傳系統下的事業單位,而國際上的博物館則是一個文化教育的機構,甚至被看作是娛樂性質的機構。
從大的方面來講,還是要國家重視,國家能不能從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比方說博物館經營商店,目前獲得免稅政策還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做一個當代藝術展,需要不斷地去報批,要到公安局去備案,增加了博物館的工作成本。假如我們要引進一些國外的展覽,涉及到政府擔保問題,沒有哪一級政府願意為博物館的這類展覽做政府擔保。因此,發展、建設和管理博物館的國家、地方以及行業層面的「軟環境」欠缺和不到位,是當前博物館發展的首要困難。

『捌』 楊麗萍的月亮宮慘遭查封,裡面骯臟不堪,網友直呼封的好,究竟咋回事

楊麗萍,著名的孔雀舞代言人。她還被人記住的,就是她在洱海建造的月亮宮,這個月亮宮被列入整頓對象,很多人表示了歡迎。這是為什麼?

寫在最後:

楊老師就是那種有工匠精神的人,無論是自己的舞蹈,還是自己的房子。通過房子看到的美景,通過舞蹈看到美麗的人,這都是美的享受。也希望楊麗萍老師能夠繼續展現舞蹈的美。

她的房子,已經整改好了。要是想去看一下,就到楊麗萍老師的家鄉去,看一下這樣美麗的房子周圍,是不是還有垃圾。那去洱海觀景的目的,是不是發生了偏移?希望大家都有一個好心情,去看洱海。大家覺得有必要去看楊麗萍老師的房子嗎?

『玖』 成都熊貓基地上新大熊貓主題藝術展,你如何看待這樣的活動

說到四川,大家除了想到火鍋,還有麻辣兔頭,肯定會想到我們的國寶熊貓。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了解熊貓並且向更多人宣傳熊貓,成都熊貓基地推出了全新的大熊貓主題藝術展。

再者,成都熊貓基地推出的這次藝術展,本身就是第45個國際博物館日。這一次的活動能夠讓很多孩子喜歡上去博物館。通過熊貓作為橋梁,讓孩子讓更多的人親近博物館,親近藝術。本身熊貓就是和平的代表,我國也經常會將大熊貓作為親善大使,去到各個國家。這次的活動能夠讓從文化背景下,不同國家的青年藝術家們對大熊貓有著更加多元化,年輕化,潮流化的藝術表達。

正是年藝術家們的多樣性和他們的獨特思維,才讓熊貓的展現更加多面,也能夠讓不同的人欣賞到熊貓的美。當然,在這個展廳當中也不僅僅只有年輕人或者是成年人才能看得懂的大熊貓,還有一些更能表達熊貓的可愛的作品,所以這次的展廳不僅僅只是面向成人,也面向學生,人們只有打開了思想的大腦才能更好的去想像去創造色彩。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藝術博物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