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信宜音樂藝術城怎麼樣

信宜音樂藝術城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3-20 02:08:21

① 北京的音樂製作學院哪裡好

/// 51 美 術 高 考 網 ///
藝考臨近,許多學生和家長開始考慮選學校、定目標。國內音樂院校有哪些特別突出的音樂學科和專業?哪些學校比較適合你去報考呢?

音樂學院當屬我國專門培養音樂類人才的最高學府,每年報考音樂學院的考生都是以「萬」作為單位計數。分布在我國各個地區,並且教學很有各自教學特色。
今天,小編總結了全國11大音樂學院比較強勁的專業或學科,希望能給大家做一個參考。(排名不分先後,還請各自斟酌參考)

全國11大音樂學院
優勢專業目錄
1、中央音樂學院: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教育
2、上海音樂學院: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音樂學
3、中國音樂學院: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4、天津音樂學院:手風琴鍵盤演奏、藝術管理
5、西安音樂學院:音樂表演、音樂學
6、星海音樂學院:流行器樂
7、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
8、武漢音樂學院:管弦樂器演奏、錄音藝術
9、四川音樂學院: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
10、浙江音樂學院:音樂表演
11、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表演
除了以上這些老牌音樂專業,這些學校另開設了新型音樂專業。如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音樂製作,上海音樂學院錄音藝術,星海音樂學院音樂藝術管理等等,符合未來音樂市場和文化產業領域的發展趨勢,市場缺口大,就業前景廣闊,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了解報考。
中央音樂學院
藝術院校中的「211」

央音對西洋樂最為專業,尤其在指揮、作曲與鋼琴方面非常非常非常強大,又有中央財政和北京市財政的大力支持,地處首都的地緣優勢,「無敵是多麼寂寞」,想不強都難。
院校介紹
中央音樂學院是全國藝術院校中唯一一所「211工程」建設院校,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是一所代表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水平,專業設置齊全,並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音樂學府。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推薦理由:
1、中央音樂學院國內外排名靠前,是中國數一數二的音樂學府。要說突出的學科,音樂表演中鋼琴、管弦樂、民樂、聲樂歌劇、指揮等均為國家級特色專業。音樂學中,音樂學、音樂藝術管理、音樂治療、音樂教育也很強勁,作曲是國家重點學科。
2、培養出了中國眾多音樂家,學子在國際國內各類權威音樂比賽中多次獲獎。
3、吸引和匯集了中央音樂學院與上海音樂學院最優秀的畢業生以及從海外各國學成歸來的傑出人才,形成了今日具有國際水平和持續發展活力的強大的師資隊伍。
央音的整體水平都很高,每個專業都很厲害,無論哪個專業能考上央音,到央音深造都是十分光榮的事情。

中國音樂學院
民族音樂藝術家的搖籃

如果說央音是音樂界的清華,那麼國音就是北大。
中國音樂學院是民族音樂的最高學府,在民樂屆絕對是數一數二的「高手」。國音也與央音一樣,擁有像中央財政和北京市財政的大力支持,地處首都的地緣優勢。
院校介紹
中國音樂學院位於北京市,是以國學為根基,獨具中國音樂教育和研究特色,培養從事中國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音樂學府,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推薦理由:
1、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國樂系是中國音樂學院音樂表演藝術學科方向的一個教學部門,也是中國院重點學科之一。各專業在教材建設、理論研究、教學水平和演奏能力等方面都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2、聲樂歌劇方面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歌唱家。
3、作曲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
上海音樂學院
歷史悠久 創作見長

在寸土寸金的魔都,上音絕對自帶「江浙滬包郵」的主角光環,坐擁強大上海市財政「土豪」的支持,絕不遜色於央音和國音。
畢竟是最開放的城市,上海對外文化交流發展更好,作曲、聲樂、鋼琴絕對是上海院的金牌專業,並且有廖昌永,沈洋等這樣的國際大師,真是十分令人期待。
院校介紹
上海音樂學院是歐洲音樂學院聯盟和環太平洋音樂學院聯盟成員,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享有多項名譽,是中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者和孵化器。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錄音藝術|數字媒體藝術
推薦理由:
1、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是中國建立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培養作曲家的搖籃,培養出許多享譽國內外的優秀音樂創作人才,為我國音樂教育和文化事業的建設與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
2、音樂表演是國家級特色專業,聲樂歌劇、鋼琴等專業的畢業生為中國在國際比賽中拿下多項大獎。音樂劇專業通過2018年《聲入人心第一季》和2019年《聲入人心第二季》的傳播,校考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同時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也為國家重點學科。
3、為國內音樂教育機構相關專業的設置樹立了標桿。具備一流的教學、創作和科研水平,在國際樂壇享有盛譽。
天津音樂學院
追求完美 創造卓越

天音用一個字形容,就是 Peace,「佛系」存在。不要忘了天津也是國內少數的直轄市之一,在天津政府強大財政地支持下,也是財力雄厚,並不斷吸引教育人才。
院校介紹
天津音樂學院是中國北方地區重要的培養音樂、舞蹈、戲劇、影視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教育學府,學校為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單位,國務院批準的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藝術與科技|表演|戲劇影視美術設計|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學
推薦理由:
1、手風琴演奏專業方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
2、推動了我國手風琴教學與演奏的發展。一批批優秀的手風琴專業畢業生走出校門遍布於國內外,為天津音樂學院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3、天津藝術管理專業,區別與其他10所音樂學院的特點是,其藝術管理開設有音樂批評方向。
星海音樂學院
求真 尚美 崇德 敬業

作為華南地區唯一的高等音樂專業學府,星海實力強大如小說里的「掃地僧」一般。星海的音樂學、音樂表演、錄音藝術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家在南方的同學不想離家太遠,星海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院校介紹
星海音樂學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孕育了蕭友梅、馬思聰、李凌等一批引領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潮流的傑出音樂家。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藝術與科技|藝術管理|錄音藝術|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學|表演
推薦理由:
1、由原社會音樂系流行音樂演唱、電子鍵盤演奏專業合並組成,是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最早設立的一批流行音樂演唱專業之一。
2、電子鍵盤演奏專業自2000年起設立,現在已成為在華南地區最有影響的專業。
3、流行音樂系擁有一支素質良好、富有活力、勇於創新、適應學校發展需要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西安音樂學院
明德教化 樂音至善

西音坐落在漢有「樂府」,唐有「教坊」的古都長安,滿滿的古風,是我國西北地區的最高音樂學府。
院校介紹
西安音樂學院是一所培養音樂藝術專門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全國11所獨立設置的音樂專業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區唯一獨立建制的高等音樂學府,隸屬陝西省教育廳。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錄音藝術|藝術史論|藝術與科技|藝術管理|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學
推薦理由:
1、音樂表演融入了西北特色,涌現出趙季平、魯日融、喬建中、和慧、呂繼宏等一大批活躍於國內外樂壇的著名作曲家、教育家、歌唱家,為陝西和西北地區建立完整的高等音樂教育體系,被譽為「大西北音樂人才的搖籃」。
2、音樂學系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富、學科門類齊全。擁有兩個本科專業:一是音樂學專業;二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集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單位。
沈陽音樂學院
緊張 嚴肅 刻苦 虛心

沈陽音樂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至魯迅藝術學院。魯迅藝術學院是 1938年4月在延安倡導建立的,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高等藝術學院,1949年更名為東北魯迅文藝學院,1958年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
院校介紹
沈陽音樂學院是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緣起於1938年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發起、創立的我黨第一所藝術院校——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音樂、舞蹈人才,為我國的文化事業和藝術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錄音藝術|藝術史論|藝術與科技|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學|表演|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播音與主持藝術|影視攝影與製作
推薦理由:
1、是目前我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中建系較早的科系。
2、音樂教育系現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設有聲樂、鋼琴、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基礎理論與教育理論、鋼琴伴奏教學5個教研室及音樂教育信息研究中心。
四川音樂學院
學院輩有人才出

川音盛產「快男超女」,流行演唱的專業在全國絕對是實力頂尖,學院中師生是最年輕的。
院校介紹
四川音樂學院是一所以「音樂」為主要辦學特色的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同時是首批獲得國務院學位委批準的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授予單位。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藝術管理|藝術史論|藝術與科技|錄音藝術|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學|表演|動畫|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戲劇影視文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影視攝影與製作|雕塑|繪畫|攝影|數字媒體藝術|公共藝術|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
推薦理由:
1、四川音樂學院有省級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校級研究中心6個、研究院5個、研究所5個。
2、學培養出了一大批音樂藝術人才,戲劇家熊佛西、陳白塵、吳茵,作曲家常蘇民、何訓田、賈大群、高為傑,畫家張大千、張善子、李有行、吳作人、丁聰、馬一平,語言學家呂叔湘,聲樂教育家郎毓秀,鋼琴教育家但昭義,舞蹈教育家李楠,世界鋼琴王子李雲迪,鋼琴家陳薩,小提琴家寧峰等等。

武漢音樂學院
立德 自強 崇文 精藝

武漢音樂學院坐落在武昌古城,其錄音藝術、音樂學理論、音樂表演都是國家級的特色專業。可以考慮一下邊吃鴨頭邊彈琴唱歌。
院校介紹
武漢音樂學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也是中國首批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單位。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錄音藝術|舞蹈表演|舞蹈編導
推薦理由:
1、擁有一支80名演職人員的、半企業化的、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地交響樂團。多年來,管弦系培養了大批的優秀碩士生和本科生。其中有許多畢業生曾在全國比賽中獲獎或被各演出團體、音樂學院錄取、錄用和聘用。
2、1997年,管弦樂合奏課被評為「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質課程」。管弦系不斷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長期聘有日本、美國、瑞士、西班牙、德國、加拿大、亞美尼亞等國知名專家授課和講學;多次參加國內管弦樂學術研討會。
浙江音樂學院
事必盡善

作為國內音樂學院的新秀,浙江音樂學院的前身是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但使用的是新校區,這設計,這氣派,要遲生幾年絕對要去這讀。
院校介紹
浙江音樂學院坐落於浙江杭州,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教學條件,贏得了全國各地音樂生的青睞。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藝術與科技|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學|表演
推薦理由:
1、浙江音樂學院自成立以來,快速發展。源地覆蓋全國,省外考生占總報考人數的五分之四,山東省、廣東省、湖南省考生數量最多。
2、在2018年已經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新增為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

哈爾濱音樂學院
最年輕的音樂學院

哈爾濱音樂學院與浙音一樣,都資歷尚淺,但實力不可小覷。
院校介紹
哈爾濱音樂學院將成為繼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之後的中國第四所全施坦威學校。
被聯合國譽為「音樂之都」的哈爾濱市,同時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藝術類院校,從事音樂藝術類的教育和研究。
專業類別: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推薦理由:
音樂與舞蹈學是省級重點學科和省級領軍人才梯隊,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一級學科碩士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在此學科體系下,學院設置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3個本科專業,重點建設音樂與舞蹈學省級重點學科和音樂表演省級重點專業、省領軍人才梯隊,全面促進學科專業發展。
選擇51美術志願填報
同樣的分數上更好的大學!
點擊二維碼進入查看
即可購買~
藝考升學規劃、報考指導

(清華美院報考規劃)

② 壯族的文化內涵概括

語言文字

壯語是中國的大語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約2000萬以上(包括布依語、岱-儂語)。壯語屬於台-加岱語系侗台語族(壯侗語族)台語支(壯傣語支),與泰國語、寮國語、傣族語、撣族語等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系,國外有學者將壯語稱為「北泰」語。壯語北部方言和布依語均屬於台語支北部組,壯語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儂語都屬於台語支中部組。另外,泰語、老語、傣語、撣語等組成了台語支西南組。

壯語在壯族聚居的鄉村地區和部分城鎮仍普遍使用,但壯文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普及;現在散居於部分縣城和城市的部分壯族人改以漢語為日常語文,不過城鎮壯族在壯族總人口當中比例不大,總體上以壯語為母語的壯族人仍然占壯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時,越來越多的壯族年輕人學會了熟練使用漢語文,成為壯漢雙語人口。人民幣上印有用壯語文字書寫的銀行名稱和面額。

編輯本段
壯醫葯

壯醫葯於先秦時期開始草創萌芽,經過漢魏六朝的發展,約略於唐宋之際,已大抵形成了草葯內服、外洗、薰蒸、敷貼、佩葯、骨刮、角療、灸法、挑針、金針等10多種內涵的壯醫多層次結構,並逐步具有理論的雛型。

編輯本段
壯錦

中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據傳約起源於宋代。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用粗而無拈的真絲作彩緯織入起花,在織物正反面形成對稱花紋,並將地組織完全覆蓋,增加織物厚度。其色彩對比強烈,紋樣多為菱形幾何圖案,結構嚴謹而富於變化,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用於製做衣裙、巾被、背包、檯布等。主要產地分布於廣西靖西、忻城、賓陽等縣。傳統沿用的紋樣主要有二龍戲珠、回紋、水紋、雲紋、花卉、動物等20多種,近年來又出現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團結」等80多種新圖案,富有民族風格。
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壯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從宋代起,才改稱為僮,現在又改稱為壯。

壯錦

壯族有很古老的歷史,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國西南部的廣西、雲南、貴州和湖南部分地區。壯錦又稱「僮錦」、「絨花被」,較厚實。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的壯錦是廣西民族文化瑰寶,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廣西通志》載:「壯錦各州縣出,壯人愛彩,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雜以織布為花鳥狀,遠觀頗工巧炫麗,近視而粗,壯人貴之。」
壯錦是在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上,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藝術品。

編輯本段
壯拳

壯拳,廣西地方拳,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

套路共三十五套,其套路短小,內容精煉。結構嚴謹,動作朴實,拳剛勢烈,下盤穩健,多短打,擅標掌,跳躍腿法少,進退以四門為徑,常伴有壯語發聲,借聲助力,以氣催力。練功方法多採用站樁,打沙包,樹樁。「插芭蕉」,「抓石抹手」,「走梅花樁」,「七步鐵線基本樁功」等功法。

編輯本段
音樂藝術

壯族民歌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因此,廣闊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歷史上,還涌現出不少像劉三姐、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壯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腳歌、排歌、散歌等。排歌為壯族詩歌的自由體,每詩只詠一事,有時長達

300多行。長篇敘事詩比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六丘和達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現形式較為特別。它不是以敘事方式講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領主的兼並戰亂作為背景,通過抒情的對唱表現一對男女青年悲歡離合的感情。四句一組,相互問答,拆開來是獨立的抒情詩,連綴起來又是一首有頭有尾的故事詩。

壯族民歌浩如煙海,種類繁多,從內容和形式來看,主要有古歌、敘事長歌、生活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童謠等。壯鄉民歌多,但傳唱之時都要遵守約定俗成的禮儀規范,不能瞎唱亂唱。特別是時政歌、儀式歌和情歌,在什麼場合唱是有規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盡情地唱,而在家裡,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儀式歌中,祭祀唱什麼,婚嫁唱什麼,喪禮唱什麼,都是絕對不能顛倒亂來的。連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歌圩

壯族歌圩
在壯語中,歌圩有出田垌之歌﹑山岩洞之歌﹑坡圩﹑垌市等等名稱。 多在農閑或春節、中秋等節日於山林坡地舉行。屆時,男女老少盛裝赴會,少者數百人,多者上萬人。通常以青年男女對唱山歌為主。還舉行拋綉球、碰彩蛋、放花炮等文娛活動。

歌圩是壯族古老的風俗習慣,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悠久的歷史。據說,唐朝時已經有了歌圩。如《廣東新語》卷八中載:「新興女子有劉三妹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684~709)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千里內聞歌名而來者……嘗與白鶴鄉少年登山而歌,粵民及瑤﹑僮諸種人圍而觀之,男女數十百層,咸以為仙,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宋代《太平寰宇記》卷之百六十三中談到竇州信宜縣及昭州平樂縣一帶風俗時載:「谷熟時里閈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

歌圩一般在節日時舉行,如:春節﹑三月三﹑中元節﹑中秋節等,也有臨時形成的歌圩。歌圩的規模有大有小,大歌圩有上萬人,小歌圩也有數百人。一次大的歌圩往往延續兩三天,白天唱為日歌圩,一般在村外山坡上或田野間舉行;晚上唱為夜歌圩,在村中舉行。每當歌圩來臨,壯族男女青年便著盛裝,帶上禮物,從四面八方向歌場集中,物色歌友。中午時分或夜幕降臨之際便形成對歌高潮,主要是男女互相對歌。有集體對歌,也有二人對歌。對歌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有情歌﹑苦歌﹑古歌﹑農事歌﹑花歌﹑盤歌等等。

歌圩是壯族人民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說愛的地方。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語言的高度提煉,具有生動﹑純朴﹑深刻的特點,歌詞有韻,能唱,易記,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經常交替運用。未婚青年在歌圩上自由地選擇心愛的伴侶,唱得情投意合的時候,便互相拋綉球(有些地區則互碰熟紅蛋)或贈禮物,從而建立愛情。

平果嘹歌

用「嘹嘹」襯詞來唱的「嘹歌類」山歌(也叫歡嘹),「流傳的地區較廣,以平果為中心,上到右江上游田東、田陽、百色等縣,下到武鳴縣,而紅水河流域的馬山、巴馬也有傳唱」(《壯族通史》語)。

「嘹歌是右江中游平果縣流行的一種歌體的名稱。包括三個內容:一為《日歌》,二為《夜歌》,三為《散歌》」(《壯族通史》語)。

七十二巫調音樂

凌雲壯族的七十二巫調音樂以單人獨立演唱為主,最初只有幾個音階,唱法簡單,

唱詞多以壯話敘述為主,寄託哀思和祈禱。在不斷的融合發展中,七十二巫調音樂變得越來越復雜、動聽,終於形成七十二調,並用凌雲七十二個人文和自然景點的名稱命名,各調有的優美柔和,有的激憤昂揚,有的悲切痛心;在內容上也越來越娛樂性和積極向上。

據專家考證,早在3000多年前,壯族先民就在凌雲這片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在大自然面前,壯族先民顯得渺小無力,男人們上山耕種和打獵往往一去不回,疾病和天災也經常奪去人們的生命。壯族婦女為寄託哀思、緩解悲痛、避免災難、抒發理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壯族七十二巫調音樂。

七十二巫調音樂器具主要有兩大類,靜物器具有絨扇、麒麟、鳳凰、香包,響物器具有鈴鐺、銅珠、茭。演唱時以鈴聲和腳踏聲為主要配樂,左手拿一把銅鈴扇子,右手拿一張配有銅鈴的紅手帕,歌聲、鈴聲、腳踏聲同起同落。在轉調時不斷體現出不同風格和個性,柔、凶、散板鮮明,尤其是柔板像清流的溪水又像慢飄的雲霧,體現著大自然的美妙靈動。

七十二巫調音樂具有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色彩,例如壯族女巫燒香設壇、唱巫歌、做法事,能在一種恍惚的狀態下變化各種口音和語言,一問一答,與死者交談,讓生者了解到死者在陰間的情況。

編輯本段
舞蹈

壯族舞蹈源於對狩獵的模仿,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聯系。巫師敬神總是邊跳邊唱,樂神消災祈福。最早記錄,壯族舞蹈的花山壁畫實際是當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這種舞姿的形狀是兩臂張開彎肘上舉,兩腿蹲成弓步,動作粗獷有力,賦有特色,被稱為蛙形舞姿。魏晉時代,僚人祭鬼神時,跳鬼鼓舞。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間有儺隊,戴假面具跳酬神舞。巫舞一直流傳到1949年前,分為師公舞和巫覡舞,是迷信活動的一部分。師公舞戴鬼臉殼,每個神一個,多達30多個,且每個神有不同的動作和唱詞。巫覡舞是巫婆裝神弄鬼時跳的,手舞足蹈,作神附身之狀。與酬神有關的舞蹈還有其他,如銅鼓舞、春牛舞、賀新年舞等。

壯族民間其它舞蹈,多模仿勞動動作。據統計,表現勞動和愛情生活的舞蹈多達幾十種。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擔舞、蜂鼓舞、採茶舞、戽斗舞、綉球舞、撈蝦舞、桃葉舞、斑鳩舞等。

火貓舞

子收割後的顆粒歸倉、稻穀不發生霉爛和不被可惡的老鼠偷吃,是農家豐收後最擔心的事情。貓是老鼠的天敵,為了保證糧倉中的稻穀安然無恙,集聚在廣西梧州地區的壯家便要舉行獨特的祭祀儀式《火貓舞》,來求助貓神為人們消滅鼠類、扞衛豐收果實。

火貓舞
屆時,扮演眾「貓咪」的20來個青年男女,身著顏色鮮艷、飾有層層流蘇似花貓毛皮的衣裙,頭戴用稻草紮成的頭箍和延長下來、垂於身後,形如貓尾的長稻草辮子,並在「從頭到尾」的稻草辮子上,插上根根「燃香」,每人的前額上方再縛上一張事先繪制好的面具「大貓頭」。

在眾貓咪隊伍前方,由一位頭插銀釵、身披花團錦簇、下墜流蘇綉花披肩的女子率隊、後隨兩名手提書寫祈求吉祥語句六角宮燈的妙齡少女和三名吹羊角喇叭的男子共同組成祭祀行列前導,在一旁鑼鼓樂隊輕快、富有節奏感的敲擊和曲調悠揚的號角聲中,沉浸在香煙縹緲中的眾貓咪在仙女般的前導女子帶領下,款款步入表演場地


貓咪們開始表演了,它們在不斷變換著各種隊形的過程中,模擬貓咪行走跳躍、撲捉活食、伸腰聳背、舔毛搔癢、相互嬉戲等多種姿態
,真令人有猶如進入「貓王國」之感。
接下來,眾貓咪又模仿著人類祭祀神靈之態,在背後插滿燃香的點點豆光和煙霧繚繞下,雙手抱拳頻頻作揖祭拜,請求天界的大貓神下凡,為民根除鼠害。

在眾貓咪圍成圓圈翩躚起舞以娛樂貓神之際,一隻由兩人裝扮,前者雙手舉黑白花紋「貓頭」、後者扮「貓身」、「貓尾」身披純黑色「貓皮」的肥碩大貓登場了。它忽而閑庭信步地觀察著四方,忽而攀枝上樹爬上豎立在圓圈中的一根高稈,向遠方瞭望搜尋著大小鼠精們的隱藏地。隨後躍下樹來在一旁悄聲閉氣地等待著大小鼠精的出現。

這時,眾貓咪開始表演起模擬人們豐收後進行最後一道工序
-
收糧入倉的舞蹈。就在為獲得豐收而充滿歡欣進行舞蹈的同時,一隻頭頂尖嘴「鼠頭」身披灰色「鼠皮」的大老鼠精,以四處窺視、鬼頭鬼腦、悄手悄腳的誇張舞姿進入屯糧的場院後,看到座座糧倉放置於靜寂的場院內無人看管,便手舞足蹈樂不可支地准備立即開始破倉盜糧。就在大鼠精得意忘形時,隱蔽在一旁的大貓神伴著一聲大吼躥了出來。本企圖負隅頑抗的大鼠精,一看來勢兇猛的碩大貓神,求饒不成便立刻倉皇逃竄,企圖能逃出天敵貓神的利爪,求得活命。

令人倍感親切和充滿美好希望的《火貓舞》,最後結束在人們的盡情歡呼,眾貓咪的跳躍旋舞,以感謝貓神為民消滅鼠精,慶賀豐收成果不再被掠奪的高潮中。

扁擔舞

扁擔舞

扁擔舞,其名又稱打扁擔,流行於廣西都安、馬山、東蘭、南丹等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表演,場地是在村前的曬谷場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雙數,多是婦女。出場表演時,舞者手持扁擔,相向而立,圍著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於是上下左右相互打擊,邊打邊唱邊舞,模擬農事活動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穀、舂米等姿勢動作。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叉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輕重、強弱、快慢錯落有致,動作優美自然,整個舞蹈優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選參加全國群眾業余歌舞觀摩大會表演,獲優秀獎。扁擔舞,至今仍為壯族人民喜愛,表演娛樂。

撈蝦舞

其舞流行於廣西德保縣一帶。它形象地描繪了壯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撈蝦,遇上幾個男青年在河邊釣魚的情景。表演的動作是撈、扒;演出的方式是:兩個男青年手拿釣魚竿,背著魚簍,在河邊釣魚。不多時,來了四個女青年,她們手拿撈絞,腰系魚籃,下河撈魚蝦。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在男女一問一答的嘹亮的歌聲中,男女雙方翩翩起舞,隊形變化三次,對唱三次,場面悠然熱烈。唱的歌,其詞多是談情說愛,喜獲魚蝦豐收。此舞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紙馬舞

紙馬舞又名跳紙馬,是流傳於文山、馬關、硯山等地的壯族祭招性喪葬舞蹈。在文山縣,又主要流行於攀枝花下寨、水車寨、新平壩、高末一帶的壯族土支系居住區。

紙馬舞

紙馬是用竹篾紮成馬的形狀,再以紙裱糊繪制而成。紙馬有頭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卻無腳。舞前,舞者從紙馬的腹部空心處鑽入,把紙馬套在腰間,雙手提著紙馬的腰作舞。參加舞蹈者,多為8名成年婦女。其中,舞紙馬者兩人,舞大刀者兩人,舞小刀、舞鬼面具、舞手巾、舞獅子者各一人。舞時,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為基本動作。每當左腳起跳時,右腳向左前方側跨步,右腳起跳時,左腳向右前方側跨步。跳到第三拍子時,跨步的掌還要在地上點兩下。在繞場跳動時,戴鬼面具的舞者應與前後的舞者互相照應,起跳的左右腳和步伐都必須一致。舞蹈中,馬對馬,獅子對手巾,鬼面對小刀、大刀對大刀,作互相拚鬥動作。舞紙馬者,還要依從步法、節奏、有節拍地左右搖動馬頭,讓兩「馬」作互相咬、踢、廝斗。舞場上馬鈴叮當響,灰塵四處揚,真如在戰場上打鬥一樣。

銅鼓舞

銅鼓舞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彝族民眾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分布於廣南、麻栗坡、富寧、西疇、馬關、邱北等縣的壯、彝村寨,而以廣南縣壯族、彝族和麻栗坡縣新寨鄉和富寧縣木央鄉幾個彝族白倮支系的銅鼓舞最具代表性。銅鼓舞屬族群性的集體舞蹈。舞者圍成圓圈,踏著鼓聲節奏沿逆時針方向起舞,跳完一組舞蹈動作再跳另一組,內容都是壯族、彝族農耕生產生活的反映。廣南那灑鎮馬貴村壯族的銅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動作,反映著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不同的生產內容。麻栗坡、富寧等幾個村寨中的銅鼓舞,主要用於祈雨、求豐收和老人喪葬等民俗活動。壯族、彝族的銅鼓舞流傳普遍,動作古樸,舞蹈語匯非常豐富。壯族銅鼓舞表演時,一人敲銅鼓,另一人以木盒輔助形成共鳴滑音,這在其他音樂演奏中是找不到的。彝族的銅鼓演奏則是一種專門技巧,一人用公、母兩面銅鼓可演奏十二種音調組合,簡稱十二調。據稱公鼓代表太陽,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調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因此彝族的銅鼓舞還包含著本地民族的歷法文化內容,積淀著壯、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維系民族生存發展等多方面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翡翠舞

壯族的翡翠舞是用竹片或鐵絲結成翡翠鳥骨架,再用綠色毛線裝飾形似翡翠鳥,表演該鳥平時的生活活動的舞蹈。據老藝人說,200多年前,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內訌,造成兵戰連年,加上旱澇災害接踵而來,致使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時,一種祈求安寧、自由生活的願望成了壯族人民的強烈願望。但是,壯族人民是一個具有驚人聰明才智的民族,他們明知這一願望在封建統治下,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追求心靈上的自慰與精神上的自娛,並通過其他形式反映出來是可行的。於是民間藝人在勞動生產與生活中,發覺了一種禽鳥動物一翡翠鳥。不但羽毛色彩鮮艷,美麗無比;且性格溫馴、善良、不欺異性、勤勞自食,恰與本民族的屬性相合;便摸擬翡翠鳥活潑、靈巧的動作特徵:它的美麗形態,它的勤勞自食,嚮往自由、美好的信念。藉以體現壯族人民的勤勞、正直、善良的民族特徵,激發壯族人民追求美滿幸福生活的強烈慾望。

師公戲

壯族「師公舞」是流傳於廣西武鳴、邕寧、都安、欽州等縣的一種屬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歷史悠久舞蹈語匯比較豐富,民族特色濃郁,是壯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
樂器

蜂器

蜂鼓是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細腰鼓,因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橫置胸前演奏而有「橫鼓」之稱。其式樣和演奏方法與朝鮮族長鼓相似,兩者同出一源。

蜂鼓在古代不僅叫作「仗鼓」,還有「拍鼓」、「正鼓」,在北魏流行一時,因而又有「魏鼓」之稱。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馬骨胡

馬骨胡
馬骨胡在壯語中稱「冉督」、「冉列」。「冉」為胡琴統稱,督,為骨頭,意即用馬、騾、牛的骨頭製成的胡琴。故通常稱之為馬骨胡或骨胡。壯語又稱「冉列」、「冉森」。「列」、「森」兼有體積小、發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傳說中一對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組成。形制與奚琴類型的樂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悅耳動聽,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曲、說唱音樂、壯劇和布依戲等戲劇伴奏。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田林、百色、樂業、凌雲等桂西百色地區,貴州省興義、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等地。

琴筒原用一段、現用多塊馬、騾或牛大腿骨拼粘製成,長10-12、直徑5厘米,呈橢圓形,前口蒙蛇皮、魚皮或蛙皮,後敞口。琴桿紅木或紅椿木製,上粗下細,長46-60厘米,頂端雕馬頭為飾。置二軸,原黃(一種鹿)角制,現用紅木製。張二條鋼絲弦。定弦d1、a1,音域d1-e3,兩個多八度。

演奏時,琴筒置於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兩弦間拉奏。音色近似京胡並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後挫弓、小跳弓、頓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於獨奏、八音樂隊合奏、莫倫說唱和壯劇伴奏。是八音樂隊的主奏樂器,在壯劇樂隊中也居領奏地位。

琤尼

琤尼是壯族拉弦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鳳山、巴馬等地。「琤」為壯語「七」的語音,「尼」是壯族民間對樂器的統稱。也稱「壯族七弦琴」或「瓦琴」。明初已在廣西西部流行,至今已有600年歷史。

琤尼形制古樸,由共鳴箱、岳山、弦軸、琴柱、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構成(圖)。共鳴箱即為琴身,呈卧式半圓形中空體,它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面板為半圓的拱形,用桐木製作,多使用當地所產的泡桐木,將一整段原木從中破為兩半,以半邊原木掏空內腔,雕鑿成半管狀的圓槽,凸面刨光成為半圓形的琴面,面板厚0.7厘米~1厘米。底面平直,多使用松木、杉木薄板製作,板厚0.5厘米~0.8厘米,底板上開有一個圓形小孔和一個彎月形大孔,兩孔相對。面板和底板膠合後,兩端通透,不設音窗。琴箱長60厘米~70厘米、底寬16厘米~17厘米、中高7厘米~9

.5厘米。在距琴面兩端5.5厘米~8厘米處,分別設有岳山(弦枕)支弦,岳山用硬木製作,呈半圓形條狀,底部與面板相接,岳山高1.3厘米~1.5厘米、底寬1.4厘米~1.6厘米。在琴首與岳山之間,等距豎向排列七個弦軸,弦軸使用柚木等質地較硬、紋理細密的木材製成,當地多用壯語稱作「肥外」的木料製作,軸體為圓錐形,軸柄多呈球狀。琴尾的岳山外側,開有七個圓形弦孔,供琴弦穿過而用。琴柱也稱琴馬,用壯語稱作「卜柚」的木料製作,也可用李子木、核桃木或牛角製作,外形呈秦漢古幣狀或人字形,柱的上端開有小孔,琴弦穿過其孔並支弦於琴面上,七個琴柱在面板中部斜向排列。張七條琴弦,最早使用棕絲或馬尾搓成,後用羊的腸衣弦,現在使用絲弦或鋼絲弦。琴弦一端纏於弦軸上,另一端穿過弦孔,縛弦於弦孔內側的小木棍上,或弦頭在孔內側打結,也有直接在琴尾岳山上鑽孔系弦的。琴弓用竹片或細竹作弓桿,系以馬尾為弓毛,弓桿長50厘米。

壯族三弦

壯族三弦,是壯族彈撥弦鳴樂器。形制與漢族、拉祜族小三弦相仿,音色脆亮,主要用於壯族八音合奏或為壯劇及說唱伴奏,深受壯族人民喜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田林、樂業、凌雲、百色、田陽、田東、德保、靖西等桂西和桂南各地。

天琴

天琴,是壯族支系偏人的彈撥弦鳴樂器。偏語稱鼎叮。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寧明和龍州等地。至今已經有上千年歷史。

二百年前已在壯族支系偏人中流傳。原為天婆(巫婆)為人禳災治病時所用,後來,這種巫術性質的彈琴歌舞演變為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但仍稱唱天、彈天、跳天。所用樂器便稱天琴。傳統天琴長約120厘米。琴桿木製,雕龍紋。琴頭雕成鳳形、帥印、太陽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製弦軸。琴筒用葫蘆或麻竹筒制。呈半球狀,厚10厘米,前11膠麻竹殼或薄桐木板,面徑11厘米,後端鏤刻花紋為音窗。竹製琴碼,張絲弦。琴體各部可拆裝組合,便於攜帶。現代天琴,琴桿長90厘米、呈半圓柱狀,桿身無飾。琴頭平頂,琴筒天麻竹或鐵制,圓形,直徑10厘米,蒙蛇蟒皮,張絲弦或尼龍弦。定弦c1、g或d1、g.裡弦定高音,外弦定低音。音域g-g3。

編輯本段
壯劇

壯劇又叫「壯戲」,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說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舊時壯族自稱「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壯戲稱為「昌托」即「土戲」,以別於漢族劇

壯劇

由於地域環境、方言土語、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及伴奏樂器的差異,壯劇產生了廣西的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又稱壯師劇)以及雲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分支。其中廣西北路壯劇流行於使用壯語北部方言的地區,以馬骨胡、葫蘆胡、月琴等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調、平調、卜牙調、毛茶調、罵板、恨板、哭調、哀調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劇目有《卜牙》、《文龍與肖尼》、《劉二打番鬼》等;廣西南路壯劇包括壯族提線木偶戲和馬隘壯戲,流行於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地區,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嘆調、採花、喜調、快喜調、高腔、哭調、寒調、詩調等,行腔時採用幫腔形式,劇目有《寶葫蘆》、《百鳥衣》等;壯族師公戲脫胎於壯族民間師公教的祭祀娛神歌舞,流傳於廣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表演初時著紅衣戴木面具,後改為化裝著戲服,以蜂鼓、鑼、鈸和無膜笛伴奏,劇目有《莫一大王》、《白馬姑娘》等;流行於雲南的富寧壯劇及廣南壯劇受漢族地方戲曲影響較大,另有特點。

壯劇植根於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壯族人民創造的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劇種,是東南亞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

③ 揭陽周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推薦

揭陽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揭陽母親河榕江是廣東粵東地區第二大河流,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揭陽音樂噴泉是目前中國國內最高、最長的江上音樂噴泉。
陽美玉都是中國最大最集中的翡翠玉器加工基地,有「亞洲玉都」和「中國五金基地市」之稱。建議你到潮汕三市通手機應用上看看,揭陽八景是原揭陽縣最為歷史悠久的景色風貌。
黃岐夕翠
黃岐山在榕城東北八里,以山土色黃,故名。黃岐山成東西走向,綿亘十餘里,主峰高近300米。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於此,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此處山上林木蔥蘢,磴徑盤曲,風景秀麗,有明代的古塔和月容墓,半山亭、侶雲庵竺岡岩、卧雲洞。還有宋代文彩卓著的學者陳希伋讀書處等古跡,以及歷代名人遊客留下的石刻墨跡。登上黃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練縈繞,遠眺村落,盡收眼底。看紅日西沉、百鳥歸巢,牛羊下山;聽牧笛橫吹,山僧木魚,縈繞叢林。黃岐夕翠美,遊人意忘返。故前人有《岐嶺鍾聲》詩雲:「寺隱深林鎖暮煙,寒鍾初動月娟娟,乍疑潮岸敲金石,欲譜梵音入管弦。青嶂望中聞鳥噪,白雲堆里有僧傳,焚香坐久渾無寐,一百八聲霜蒲天。」每逢正月既望,重陽佳節,遊人踏青覽勝,紅男綠女,登高懷古,絡繹不絕,乃郊遊之佳境。
黃岐山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象徵。近年,由於政府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等,修建亭台廟宇,鋪設石路,改造山貌,美化環境,以使其成為一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樵樓曉角
譙樓原在縣衙前院,用以擊鼓報更及吹角司晨,明代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建進賢門之後,改移於進賢門城樓。進賢門樓分三層,下層為瓮城門,中層為城樓,上層為琉璃亭閣,四面配以花窗活牖,朱漆畫欄,壯麗堂皇,為榕城五門之冠。該城樓職司報曉,每當晨曦初現,報曉號聲隨風悠盪,驅散晨霧,迎來朝暉,故稱「譙樓曉角」。1937年修建環城馬路,城牆拆除,獨留此門,作為東面進城門戶。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進賢門已失去「門」的意義,而成為街心花園的一部分。譙樓猶存,但成為歷史古跡。建國後,由於周邊建築地坪不斷增高,原城牆近三分之一被埋於地下,加上年久失修,整座城樓內外形貌受損嚴重,已難覓古八景風韻。近數十年來,曾多次進行修葺,恢復原貌,栽花植樹,荷池噴水,使古樓重煥新姿。並常於樓上開展書畫藝術展覽和文娛活動,成為民眾逸游小憩之處。進學考試者和旅遊者多以走過此門為吉利。旅遊者多在此候車。
雙溪明月
雙溪明月一景,在炮台鎮東面,榕江南、北河合流出 海處。據清人《韓江聞見錄》載:「揭陽雙溪之合流也,中秋夕,潮汛漲,月出桑浦石黽之尖,可於合流處得雙月影,亦一奇也。」該處江面開闊,每逢月明之夜,泛舟游此,夜景陶人,故清代庠生卓伯先有「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銀蟾縞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的詩句。郭之奇在《兩溪明月》中也有「長憶元暉如練語,更添月意作江情」之句。明代天啟年間,為防倭寇侵犯,於此處填下巨石七堆,以阻倭船入侵,名為七星石。
玉窖喬榕
玉窖即北窖橋。初建於宋末,明代修城時,改建為三孔石拱橋,並設開關,形成水上城門。清又改建成單孔拱橋。橋之靠河處,有二株大榕樹,盤根交錯,蓊鬱繁蔭,狀如華蓋,氣勢雄偉,自成一勝。古有詩稱「何年同托根,初在石坦上,歲久侵土膏,盤結類柱磉,株似跨鶴形,枝如連理想……」又有:「環城奇樹傲群峰,栽入清溪翠影重,夜月陰高招舞鶴,雪濤秋卷吼吟龍,居然漢史稱千植,不向秦時羨五封,我倩橐駝移越土,明湖一為躡仙蹤。」清時古榕已枯,後人雖重植,但不奇特,且周圍有高大挺拔之木棉數十株,因而又稱為「玉窖棉蔭」今古跡依稀,尚存名於世。1938年,國民黨縣政府將牆城拆掉,沿城牆一周改建為環城馬路,北窖橋於是成了環城路上的一座公路橋。
雙峰晚鍾
雙峰寺舊址在磐溪都之雙山,宋紹興十年,僧人法山所創建。後移於榕城之馬山巷,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平方米,為我縣規模最大之古寺院。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國大毀寺觀。翌年,將揭陽各地被廢的寧福(在榕城)、花果(在仙橋)、豐化(在白塔)、寶福(在桂嶺)、雙山(在桂嶺)、資福(在梅雲石馬山)、福城(在亨羅山)等寺田產,並歸雙峰寺所有。清雍正六年(1728年)峰寺被颶風摧毀,知縣陳樹芝庀工修復。昔時寺內,聳竹修篁,庭樹垂蔭,曲徑通幽,每當夕陽西下,鳥雀歸巢,鍾鼓鐸鈸,木魚篤篤,梵經陳聞,也別有情趣。
南浦漁歌
在南門街口環城路外,昔時為一片河邊淺灘,倚城臨水,為漁人泊舟之處。此處河面寬闊,水流平緩,觜魚(俗稱刺魚,又名鳳魚或鱭魚)群集,漁人捕之,日間漁舟數,設計圍捕,由遠而近,敲木柝、擊船板,仿平吆叱之漁歌,然後眾網漁魚。晚間漁民則集中灘地,攤賣魚鮮,燈火點點,弦曲漁歌悠悠悅耳。由此得名。南浦,在揭陽的文明史上,曾經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擁有華麗的歲月,神妙的氣韻,皎潔的風采。時光悠悠,江水滔滔,人生無窮己,昔日的「南浦漁歌」,今已難覓其芳蹤。南浦的詩意盎然變成了一種空靈的形態了。不管歷史多麼悠久,風景多麼美麗,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必然要被現代化所替代。
釣鰲仙跡
釣鰲橋,今稱吊橋。據清《一統志》記載:城西二里為南北二河之襟帶,當春湖逐浪,舟楫過往,似箭離弦。傳說唐時呂洞賓(純陽子)成仙後,曾現舟於此,題詩於橋邊雲:「桃花浪暖禹門高,平地雷聲驚怒濤,願借天家虹萬丈,垂鉤直下釣金鰲。」後以「釣鰲仙跡」名景。建縣之前已有橋,置縣之後建成五孔石橋。明初被水沖毀,另在靠近北河處建成木橋。明中葉,又在原址建成三孔石拱橋,後復遭水劫。清初改建成二墩石橋。由於南北二河水差高低,每於春雨過後,北水南瀉,群魚逆水而上,傍橋垂釣者甚多。明代邑舉人曾敬有《鰲橋釣浪》詩雲:「誰築鯨鯢金背高,跨天雙爍鎖波濤,臨流若問絲綸手,不釣凡魚只釣鰲。
1965年,揭陽縣人民政府為改善西關一帶交通狀況,將吊橋改建為長20米、寬7米的鋼鐵橋。20世紀90年代初,再次將吊橋改建為24米寬的鋼筋混凝土橋。
紫陌春睛
紫陌山亦名鳥木山或筆架山,在榕城南面五里許,與仙橋山隔河相對,山高五十米。昔時山上遍植桃李,山坡有僧寺、書軒。每當春晴,山明水秀,桃李吐艷,景色迷人。傳明嘉靖御史鄭一初曾在此讀書及聚徒講學。清康熙二十三年文人鄭濂曾作《紫陌春晴》詩:「春郊晴望日遲遲,立馬褰帷問俗宜,初綠小橋楊葉短,新紅古院杏花垂,幾村雞犬疏籬隔,十畝原田薄霧滋,處處枝頭啼布穀,但教深耨起瘡痍。」庠生卓伯先也作有「獨乘煙艇過前溪,一片春陂路不迷,芳草未銷辭客夢,乳鶯初傍酒人啼」的吟詠。
揭陽紅亭
揭陽紅亭(又叫進賢門)位於原揭陽古城東、北二城門之間,始建於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2年),距今已有380年的歷史。因為揭陽古城不像一般的古城那樣只有東、南、西、北4座城門,而是有5座,多出來的一座就是進賢門,所以它又不是一般的城門。
揭陽紅亭分上下兩部分,下為石築城門,上為三層門樓。門樓通高16.77米,純杉木結構。首層三進5間,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兩側各有一門亭,屋面四周起翹。上層為八角亭閣,屋面是八角攢尖琉璃頂。整個建築古樸大方,是潮汕古城門建築中的佼佼者。明、清時期,城樓上設有更夫,每當殘月西斜,晨曦初現,更夫吹響報曉號角,角聲隨晨風傳遍全城,「譙樓曉角」因此得名。

④ 信宜的建置沿革

據信宜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網墜、石紡輪、石船形砸考證,新石器時代晚期便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以前信宜屬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在百越設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屬桂林郡。 漢初信宜屬南越國蒼梧王屬地,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至三國時期,信宜地屬交趾(後改交州)州史部蒼梧郡端溪縣。

公元346年(晉永和七年),信宜地屬廣州晉康郡端溪縣。公元502年始在端溪縣的羅竇百洞地置梁德郡,轄梁德羈糜縣及務德棚羨羈糜縣(現高州長坡、東岸、大井、潭頭等鎮,隋改稱良德縣),信宜屬梁德羈糜縣,縣治在太安村,第一任縣令為羅竇諸洞的僚人洞主聯盟陳?都老(如後來談殿、扶三都做過洞主聯盟),名義上隸屬瀧州鏈純拍,但不入籍、不納賦稅。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梁德縣改為懷德縣。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朝建立州縣制,析瀧州懷德縣置南扶州,及信義、懷德、譚峨、特亮、扶萊5縣,陳龍樹被唐朝任命為南扶州第一任刺史,武德七年,陳龍樹的南扶州威逼僚人入籍,引起了羅竇僚人的不滿,誘發了各溪垌首領抗爭,溪垌聯盟談殿都老帶領僚人把陳龍樹趕回到瀧州,佔領了南扶州治,但還在瀧州寄設南扶州治。貞觀二年,尹州都督李光度與陳龍樹聯手平定僚人叛亂, 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治。貞觀五年,溪洞僚人又作亂,陳龍樹敗回瀧州。馮盎入朝,唐太宗命馮盎平亂,馮盎智敗僚人。
634年(唐貞觀八年),南扶州改稱竇州,管轄范圍不變,隸屬嶺南道容縣都督府。唐乾封二年(667年),扶萊縣劃歸了禺州。
665年(唐永徽五年),冼夫人曾孫馮士翙任竇州剌史,俚人進入竇州,帶來先進的農耕文化及冼夫人文化,推進了社會的發展,鑒江流域成為經濟發達地區漸漸俚化,文化風俗與高州相似,在唐代以後,竇州可算作高涼文明的延伸部分。
972年(宋開寶五年),廢懷德、潭峨、特亮三縣,其地並入信義縣,仍隸屬竇州。976年(宋太平興國元年),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信義縣改信宜縣。1071年(宋熙寧四年),廢竇州,信宜歸廣南西路高州管轄。元朝屬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明屬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 宋、元其間,鑒江流域的俚人區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被廣府系漢化,而東部、北部山區由於大批遷入瑤族而被瑤化。
1577年(明萬曆五年),羅旁戰褲拿事後,將信宜之定康、信豐、感化、從善、鎮南5個都(今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貴子、旺沙、硃砂、安莪、洪冠、茶山、懷鄉等)池洞部分、高州之馬貴、古丁、深鎮及羅定之扶合、加益、棼濱、新樂一帶,劃給新設的西寧縣,陳璘手下大批參與羅旁戰事客家兵入籍,明朝庭在上述地區設函口哨所及西寧縣懷鄉巡檢司強制漢化當地瑤人。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經朝廷批准,定康、信豐、感化、從善四都重歸信宜管轄。沿稱舊圖,鎮南都仍留西寧縣。清朝信宜隸屬廣東省高州府。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金釭率領天地會義兵攻佔信宜城,重建大洪國,自稱南興王,以學宮為王府(王宮)、縣署為元帥府、冼太廟為招賢館。
1912年(民國)之後, 信宜先後屬高州軍政府、高州綏靖處、高雷道、南路綏靖委員公署、「八屬」善後督辦公署、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27年(民國十六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的領導下信宜人民舉行了懷鄉起義,成立信宜縣(懷鄉)蘇維埃政府及工農革命軍(後稱紅軍),羅克明任縣長,朱也赤任司令。以雲開大山為根據地堅持了土地革命戰爭,陳銘樞派兵「圍剿」,形勢惡化,朱也赤在廣州灣被捕後押至高州就義,羅克明前往香港向廣東省委匯報情況,部隊化整為零堅持斗爭,轉戰於兩國(中國、越南)兩省(廣東、廣西)及南洋地區,抗戰時期編為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一部,解放戰爭時期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一部。
1949年10月22日,信宜縣解放先後屬廣東省南路專區,高雷地區、湛江地區管轄。
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兩縣合並為高州縣,縣治高州城。
1961年4月1日,信宜縣從高州縣分出重設,治所住東鎮,原信宜縣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馬貴、深鎮3個鎮)劃歸高州縣管轄。
1983年7月起,信宜隸屬茂名市。
1995年9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 。轄東鎮、鎮隆、水口、北界、高坡、金銅、徑口、丁堡、池洞、硃砂、安莪、貴子、旺沙、洪冠、茶山、懷鄉、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等23個鎮。
2004年,將徑口並入金垌鎮,高坡並入北界鎮,安莪、旺沙並入硃砂鎮。
2005年,東鎮鎮改為街道辦事處。全市18個鎮及1個街道辦,下轄370個村委會及8個居委會。 信宜市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國道207線由北向南貫穿全境,省道過境352線達北線、聖貴線、羅水線、仙松線、荔池線等6條共計253公里。369、370省道東西貫穿市,並已全部改造成一、二級公路,北接肇慶,直達廣州,南通茂名、湛江等港口城市。
市區到各鎮均有國道或省道直通,信宜市的行政村通了水泥硬底化公路,形成了以國道為主軸,省、縣道為骨架,鄉村公路四放射,內聯外接、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信宜市區建成了城北、城南、城東三大客運站,鄉鎮建成了貴子、鎮隆、懷鄉等客運站。 信宜市農業產品主要有:糧食、花生、蔬菜、水果、豬肉產量、水產品、三鳥飼養等,全市農業已初步形成了山地養雞、水果種植、松脂生產等較具規模的支柱產業。種養業標准化生產已在東鎮鎮、水口鎮、錢排鎮、思賀鎮、池洞鎮等鎮分別辦起了示範基地;信宜市已有合籮茶、凼仔魚、懷鄉雞、三華李等9個農產品獲得了「廣東省無公害食品」認證標志, 「信香」牌優質米獲得國家工商局的商標注冊。
信宜素有「山地雞王國」的美譽,山地養雞是信宜市傳統的農業支柱產業,利用山地放養「三黃雞」,特別「懷鄉雞」已成為響譽國內外的信宜農業知名品牌,該市把山地養雞擺到「農業穩市」的戰略高度來實施。 信宜採用現代手段和傳統放養的方式飼養出來的信宜懷鄉三黃雞。在飼養過程中,任由雞在山坡林地上自由採食昆蟲、草籽、樹葉等,每天還適量補喂少量飼料,讓雞在空氣清新、無污染的綠色大自然中沐浴成長。經過山地放養出來的信宜山地雞,由於雞的飼養時間長,運動鍛煉多,使雞不僅保留了信宜懷鄉三黃雞原有的特點,更增添了肉質香甜鮮美的特色。 編織是信宜傳統工藝,具有悠久歷史,由於本地的竹子、山藤、樹木資源較豐富,群眾多有編織手藝,使編織工場星羅棋布,遍及全縣各鄉鎮農村,特別是懷鄉鎮有竹編之鄉的美稱 。信宜竹編工藝品主要有:花籃、銀籮、花碟、麵包籃、麵包籮、書箱、圓籮、蛋兜等類共1000多個品種。遠銷日本、美國、英國、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玉器加工有著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以信宜著名的南玉、金沙玉為原料,加工成的1000多個花色品種的玉器工藝品馳名中外。主要品種有一帆風順、慈雲塔、玉珠佛塔、南玉景泰藍杯,玉雕龍船、玉石仙桃盆景、金沙月餅等。廣東南玉工藝總公司生產的玉器工藝品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旅遊紀念品獎」、「全國工藝美術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全國輕工出口產品銀質獎」、「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廣東省優質產品獎」、中國南玉之都等多種獎勵。
編織、玉雕是小手藝,但也是信宜市的大產業,現企業也進行了信息化,在淘寶網開了間金沙玉店專門銷售信宜的玉器工藝品、特產及農副產品。 吸收了高州的俚人文化特點,也接受了瀧州僚人文化特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俚潦漢融合的文化, 信仰冼夫人、陳璘、三位太慰官、伯公社主等本土宗教的神 。受到竇州文明及楊筠松的影響,信宜人相信祖宗骨頭及風水可以保佑後世,人死後實行二次葬,但現代殯改已摧毀了這種信仰。
冼夫人文化就是高涼特色的廣府文化,包括:愛國愛民文化、融合俚漢文化、發展儒教文化、睦鄰友好文化、開發海洋文化。
陳璘文化就是三羅特色的客家文化,包括:一是「敢闖敢試」———青年陳璘以勇著稱,二是「永不氣餒」———中年陳璘三起三落,三是「愛國拼搏」———晚年陳璘抗倭援朝,四、融合瑤漢——使羅旁地區(明朝的羅定直隸州轄東安、西寧兩縣,包括現雲城區,雲安區,新興縣,鬱南縣、羅定市及信宜的東部、北部)進入封建文明。 信宜飲食習慣普遍以大米、番薯、東薯(土豆)、木薯、玉米等為主食,以豬、雞、鴨、魚、蔬菜及豆製品為菜餚。每逢民間傳統節日,不論平時生活如何,均按習慣籌辦酒食,以示喜慶。山裡人很好客熱情,朋友見面互相握手、點頭、問好。凡嫁女、娶媳婦、做生辰、建新屋進宅、生孩子辦滿月或親朋聚會等喜慶日子,均習慣請客。除本族客人外一般發請貼,以示尊敬。
小吃:粉皮(包括池洞鎮「食慣嘴粉」和北界鎮「柴槍粉」)、糯米籺(式樣有煮湯籺、菜包籺、壽桃籺、水籺、糖板籺、槌撻籺、灰水粽、艾籺、糯米糍、發籺等)、「石蛤湯」(產於山坑水溪里一種青蛙)、黑欖、塘魚、山楂、信宜柿子、三華李等。 春節是民間最大節日,各家各戶張燈結綵,村村喜慶,大人給小孩派利事。正月十五左右,信宜市城區及周邊鎮都做年例,每家每戶輪流請客吃飯,並開展舞龍、舞獅,放電影、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活動。
信宜傳統文化也頗具特色,木偶戲、舞春牛、飄色最受群眾歡迎,在山區每年春節或開耕時節,人們就組織「舞春牛」一般由兩個演員扮舞。牛用竹篾扎制,邊舞邊唱,鄉土氣息濃郁。
飄色藝術主要鎮隆、水口、東鎮等地,具有近300年的歷史,每年春節至元宵前後或喜慶節日巡迴表演。2005年鎮隆明珠飄色團應邀參加中國第七屆民間藝術節民俗民間藝術大巡遊」活動。 信宜人喜好大碌竹(又叫煙筒),城鎮農村幾乎家家有備,如有抽煙客入門來訪,首先以大碌竹招待,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就像功夫茶成為潮州人的風俗習慣一樣,抽水煙筒成了信宜的一個風俗特色。
如今水煙筒及信宜煙絲已作為旅遊產品,甚至生產出南玉水煙筒,賣給遊客,承存著信宜文化。 每年11月底至2月初東鎮街道英地坡村白梅花盛開的時候,白梅花開得極為燦爛,只見山坡上、山坳間、山腳處、山道邊、山溪旁,到處都是白茫茫的梅花。省道370線的長崗嶺路段在英地坡村境內,很多人把英地坡梅花稱作長崗嶺梅花,其實長崗嶺白石鎮路段也是很好的花點。 此外賞梅花景點還有金垌鎮上磨青梅園 、白石鎮等地。
自駕游線路:信宜市區——旺同竹林綠道——合丫河村——英地坡村。(全程5公里) 每年1月底至3月初期間的信宜李花旅遊文化節,30萬畝李花怒放,引來無數賞花人。近年來,信宜市李花節期間,數以十萬遊客湧入白石鎮、錢排鎮、洪冠鎮、茶山鎮賞花,遊客們可一邊賞花,一邊欣嘗信宜美麗風景。
信宜李花美景被譽為「中國南方最純美的風景」,一年一度的李花節(1月至3月 )已成為信宜的亮麗名片。李花節開幕前,主產區的公路車水馬龍,鄉間小道人來人往。「景區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2016年年最佳的賞花期是在「立春」之前。當地一年一度的「李花節」將在此期間舉辦,為各方遊客增歡助興。
在茂名乍暖還冷的初春季節,信宜市白石鎮、錢排鎮、洪冠鎮、荼山鎮「香雪銀妃」景區30萬畝李樹紛紛綻放,花綴滿枝,漫山遍野雪茫茫一片,吸引了省內外眾多遊客前往觀賞。景區內,遊客彷彿置身北國之春,既感受到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又領略到蜂飛蝶舞花海浩淼的南國景緻,著實令人陶醉, 其實花期來得最早的是白石鎮垌新村的金歡南華李的李花、平塘鎮麻場村及茶山鎮的早熟三華李的李花。
錢排至貴子的賞花線路:1、錢排圩——北內村——扶曹村——勃垌圩——荼山圩——灘垌村——函關村——貴子鎮。
2、錢排圩——北內村——中燕村——洪冠圩——大藍圩——懷鄉圩——灘垌村——函關村——貴子鎮。
3、錢排圩——北內村——雲開村——羅罅村——麻場村——羅定分界圩——中伙村——秋風根村——平民村——函關村——貴子鎮。
4、錢排圩——白石圩——永隆村——里五村(高速出入口)——硃砂圩——旺沙圩——貴子鎮。
5、錢排圩——合水黃沙村——沙子圩——林垌圩——羅定水擺圩——羅定分界圩——中伙村——秋風根村——平民村——函關村——貴子鎮。
6、錢排圩——北永圩——平塘圩——羅定水擺圩——羅定分界圩——中伙村——秋風根村——平民村——函關村——貴子鎮。 2月底至4月初開花的有:荼子花在池洞賀洞龍耕、丁堡森林公園、信宜第五中學的山上等地,桃花在玉都公園,最出名是白石鎮 的千畝密桃基地 。此外還有荔枝花、龍眼花、油菜花等。
自駕線路:一、信宜市區——食慣嘴飲食一條街——池洞——太安村(古梁德僚人遺址、仙人石)——龍耕。(全程15公里)
二、包茂高速硃砂出口——埠頭村——龍埠村——龍耕。(全程3公里) 益智花期一般為3月底~4月底,果期5~6月。花型漂亮,粉白而具紅色脈紋,皺波狀花瓣,並有特異香氣,彰顯它如仙子般的聖潔嬌滴。淳樸的村風,神奇的大自然「南葯氣場」,以及葯花的芳香,是調理、放鬆、滋養疲憊身體,養生益智益壽的好去處,也是作家、畫家、音樂家、攝影家的「創作基地」和驢友遊客的「游樂天堂」。悠悠葯花香。等您,到洪冠鎮「南葯森林氧吧」深呼吸!
自駕線路:一、信宜市區——食慣嘴飲食一條街——池垌鎮——懷鄉鎮——洪冠鎮洪勝村(全程約34公里)
或信宜市包茂高速北出口——池垌鎮——懷鄉鎮——洪冠鎮洪勝村(約28公里,外地的遊客可以從這里下高速,交通非常便利)。
二、信宜市區——食慣嘴飲食一條街——池洞圩原始組布——太安村古梁德遺址仙人石——銅鼓村僚人遺址、冼太廟——扶參村古建築群、羅克明故里——含沙村的陶窯、雲羅鮮枇杷——平梅村太保廟、西寧縣懷鄉巡檢司遺址——懷鄉圩陳璘兵營遺址大營地、懷鄉起義指揮部遺址——大藍圩文昌古廟、車頭農庄、何家祠——洪勝村南葯基地、盤古廟、飛瀑倒照等景點。 信宜新八景之一虎跳杜紅在懷鄉鎮大謝牛下村的黃華江兩岸,虎跳峽兩岸石山中遍長杜鵑。春季江水綠如玉、杜鵑花似火。著名詩句:「一江春水綠、兩岸杜鵑紅」就是虎跳峽的美景形容。詩人墨客喜歡到此憑吊、覽勝、吟詠 。每年的3底至5月初是賞杜鵑花的好季節,杜鵑花出名的景點還有貴子鎮秋風根的十二灶肚 、鴨兜山,錢排鎮的白馬坪、池洞鎮食慣嘴等地。
自駕線路:一、信宜市區——食慣嘴飲食一條街——池洞——懷鄉圩——大謝村。(全程30公里)
二、包茂高速硃砂出口——硃砂圩——旺砂圩——盤龍村坐遊艇到大謝村。(全程15公里) 信宜姑娘花花期是四月底至六月初,全境滿山都是(最出名是大崗嶺)粉紅色,像一個個小姑娘穿著粉紅色的裙子在綠葉中跳舞,讓人感覺特別浪漫,到了農月七月十四前後,滿山崗的姑娘子掛梢頭,吸引一大堆孩子隔幾天就成群結隊,頂著大太陽,拿著袋子去摘姑娘子,因為是野生的,採摘姑娘子免費。
我們信宜有一個傳說,鬼節以後,姑娘子表面有很多像指甲痕刮過一樣的痕跡,或有很多小洞洞,有些就紛紛掉落地上,老人說那是鬼吃過的痕跡,特別強調尤其鬼節那天不能上山摘姑娘子,並以許多不聽話的小孩上山被鬼捉了的故事來恐嚇小孩,這是傳說,我們不要相信。
自駕線路:一、信宜市區——禮圩村——白坡村——大崗嶺。(全程5公里)
二、信宜市區——旺同竹道——合丫河村——高城水庫——佑英村——大崗嶺。(全程10公里)

⑤ 濟南的音樂展覽館有哪些

濟南的音樂展覽館有:會展中心音樂節、青春園游演唱會、中海齊魯不夜城、博越星光城。

⑥ 信宜的典故

信宜地處粵西山區,經濟和文化歷來都較為落後。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二十世紀最後十年來,隨著山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事業也得到了空前繁榮,特別是群眾文化事業更是生機蓬勃,異軍突起。信宜文化館在改革中主動出擊,以文為本,文經互補,深化改革,穩步推進,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既繁榮了文化事業,又穩步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該館於1999年建起了十層高的多功能綜合文化大樓,總建築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建築規模乃粵西文化館之最,2000年被評為省特文化館。該館每年舉辦大型展覽20多次,送戲下鄉40多場,出版文化刊物4期共計50餘萬字,舉辦各類藝術培訓班30班(期),擁有文化產業開發公司1個,經營產業涉及歌舞廳、藝術培訓、文具圖書、音樂茶座、群眾劇場、錄相放映、廣告裝飾、攝影、舞美服裝出租等相關行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山區繁榮群眾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產業經營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更新觀念,開闊視野,從大文化著手深化改革,是推進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文化產業的提出是文化人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一直以來,我們文化人、文化單位對經營產業是生疏的,甚至有一種心理反感,嗤之以缺此譽鼻。究其原因還是受封建傳統文化觀念的負面影響過於深遠,加上體制束縛和我們自己「等靠要」的傳統思想慣壞了。文化單位缺乏伏段一種競爭和憂患意識,處於被動、消極的發展狀況。開展文化活動也十分被動的,上頭有需要有錢來就搞搞,應付一下,上頭沒需要不給錢,大家都坐在辦公室悠哉悠哉喝茶看報等財政發那麼一點點工資過日子,可憐兮兮的,雖不至於餓死,但也沒吃飽。

信宜文化館是基於上述這樣的狀況中「窮則思變」的。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講話發表後,該館馬上著手深化改革,從「等靠要」中走出來,首開先河以幹部職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新藝發展公司,大膽涉足錄相放映、歌舞廳、音樂茶座、文化商場等行業的經營活動。這樣一來,還引來不少爭議,有些退了休的「老文化」居然還向上級告狀,這是搞文化還是做生意了?一時之間,館的領導也被巨大的社會壓力所迷惑。歷史以來,我們搞文化就是吹拉彈唱、書畫舞蹈文章,除此之外,認為別的都不是文化。也就在此時,鄧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於」提出了,「改革的步伐要大些,更大些」也喊響了。於是大家一致認為,只要對我們的事業有利,即使做生意也是為搞好文化,況且我們所經營的項目都離不開文化。

從大文化著手是文化產業和事業都得以發展的新突破。文化有公益型文化和有償服務型文化。吹拉彈唱、書畫舞蹈文章故然是文化,是狹義的文化,當然是群眾是需要的,但放眼社會生活,群眾所需的文化遠遠不止這些。事實總是最有力的證明。1992年,信宜文化館的新藝發展公司純利就達20多萬元,該館的幹部職工首度嘗到了文化產業的甜頭,搞文化的勁頭更大了,公益型文化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有了較充足的經費而搞得更理直氣壯,更氣派堂煌。以前外面的人來找文化館,坐那種人力三輪車,車主老是盤問了半天還不知道文化館在哪兒。現在說文化館,一下子全城市民都知道了。這就是搞文化產業與不搞的差別。

二、要堅持以文為本,文經互補,才能更好地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公益型文化和經營型文化是我們事業向前邁進的兩條腿,是缺一不可的。正因為公益性,使我們的文化單位更具競爭優越性。我們所搞的公益性文化活動,不能用它來賺錢,該靠的還是要緊緊「靠住」。我們依靠政府搞好事業,拓展產業,我們的道路就越走越寬。信宜文化館在深化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十分注意自覺地堅持群眾文化的公益性原則。像該館在近幾年來所搞的一系列大型的群眾文化活動很有轟動效應,如「我與老區心連心送戲下鄉活動」、「婚育新風進萬家專題文藝晚會大巡迴扒絕」、「六縣(市)書法大聯展」、「奉獻頌」、「春之歌」、「家庭文藝大賽」等大型文藝活動都是靠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舉辦的,獲社會好評,得政府肯定。

只有文化產業發展了,文化事業才有更大的作為。文化部門過去曾提出的「要依靠政府、動員社會、聯系企業、引進海外、發掘自我、五指伸開、一把抓住」的「多業助文」的發展思路比「等靠要」雖好,但多少處於被動的狀態。這說直了就是向別人要的做法,人家高興給你就給你,不給你就沒辦法。搞一個活動,為那麼幾塊經費錢,改名換姓,低三下四投靠三爺,有了娘家又找一個婆家,一仆二主,老是看人臉色過日子。如今搞「產業興文」,我們發展文化事業更有主動權了。如信宜文化館,文化大樓建了起來,豪華小劇院有了,漂亮的歌廳有了,搞起什麼活動來都方便,而且還能賺到錢。如歌舞廳的經營,該館搞的交誼舞培訓班、青年交誼舞大賽,市民非常踴躍參與,效應轟動了全城,歌舞廳的業務更加火紅,營業額節節攀升。過去搞什麼賽事都是搭出錢的,美其名曰為了社會效益,熱鬧過後,主辦者急速收場時,人人顯得精疲力盡,捧場者不多,連句想聽的贊美話也難聽得到。而其他參與者呢?「人走茶涼」,也不見得效益在哪裡。中國人有個心理毛病,便宜送的不在乎,掏錢買的才是有價值的。

三、發展文化產業要充分發揮人才和地域優勢,走有自己特色的產業道路

按目前的實際來說,我們山區文化單位人才結構是很不合理的,甚至存在文化單位沒「文化」的怪現象。多年來,我們只把能唱歌跳舞寫文章的人當人才,而沒有把能經營管理的人視為人才,加上傳統體制的影響,反正是「清水衙門」,能幹與否都一個樣。視為人才的若不是受經濟因素影響而外流的也則是在等待觀望中過日子,不被視為人才的,則整天無所事事,到要搞什麼活動或做別的什麼事,幫忙搬搬東西,搞搞衛生清潔,今天安裝個插座,明兒修理一下水管之類,大家都在碌碌無為中混飯吃。一個被冠以文化的單位,就這樣死氣沉沉。如此這般,文化事業何以興旺?文化產業何以發展?

發揮好兩種人才的積極因素是我們的事業和產業得以興旺發達的關鍵。我覺得在這方面,信宜文化館起了示範作用。該館能夠認識到兩種人才的存在,正確使用兩種人才,使文經並舉,相互促進,相益彌彰。該館首先是從館內機構設置上將兩種人才擺上同等位置的。第一類是文化藝術人才,他們分別安排在戲劇、音樂、美術、舞蹈、攝影等的創作和輔導各部中從事專業工作,而另一類人才則安排在產業開發經營部,專門從事文化產業的開發和經營管理工作,大家都有「用武之地」。近幾年來,該館的產業經濟迅猛發展,群眾文化業務水平也不斷提高,成績一年上一個台階,創作和輔導的各類作品(節目)在省、市的賽事上頻頻獲得大獎。其中該館創作的小戲曲《扶貧媳婦》還獲得了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小品小戲類二等獎,大型粵劇《山魂》獲得廣東省二等獎,並相繼搬上舞台。這些成績的得來,歸根結底都是發揮了人才的積極因素所取得的。正確地對待了兩種人才,使得搞文化藝術的人能無後顧之憂,專心致致搞他的文化藝術;而搞經營管理的人也心安理得地積極搞好他的經營,不必擔心別人說他「沒文化」而身處文化單位內心惶恐不安。這對事業和產業都大有裨益。

發揮好地域資源優勢是文化事業和產業得以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有它的地域資源優勢問題。就文化而言,廣東的粵劇、四川的川劇,各有特色;就產業而言,珠江三角洲的群眾文化部門,他們的文化旅遊服務業特別發達, 如深圳有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珠海有圓明新園, 廣州有世界大觀等等,各有地域資源優勢。

信宜文化館在發展文化產業中雖已取得一定成績,但其在發揮地域資源優勢方面還不盡人意,可挖潛力很大,發展空間廣闊。

一是旅遊資源豐富,可發展文化產業經營潛力大。信宜的「新八景」、「舊八景」都是絕好的旅遊資源,現在又增添了市區的「一河兩岸」風景線,鎮隆文化古城旅遊景點正在開發,信宜市政府新成立了旅遊局,旅遊事業正方興未艾,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好的機遇。歷來旅遊與文化都是息息相關的,一個旅遊景觀如果沒有文化色彩,根本不成為旅遊景觀。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陽春市的經驗,他們就一個凌霄岩,文化也找到了「賣點」,一本《陽春旅遊詩選》成了旅遊區的暢銷品,那刻上書法、美術作品的石頭居然也變成了文化「精品」擺上了旅遊區的精品屋出售。信宜正在開發的大人山風景區、大霧嶺國家森林公園等一大批獨具地方特色的旅遊資源,只要找准「賣點」,我們的文化產業是大有作為的。

二是我們的特產南玉和竹器工藝與文化結緣能更獨具特色。信宜盛產南玉,玉雕工藝也是一種文化含量較高的產業,但一直以來無人把其當文化產業來經營,那美侖美奐的南方碧玉只用來製作盆景、龍床、寶塔、玉墜之類,藝術味不濃,價值也不大高,名氣也小。人家福建的石雕,是在那些粗糙的石頭上雕刻各種歷史典故和傳說人物,文化味兒特濃,賺了不少錢,還出口到外國去,道理就是人家有文化嘛。信宜的竹器編織,歷史悠久,品種五花八門,也飄洋過海打入國際市場,但給人的感覺還是缺少什麼,這缺少的「感覺」就是文化味兒。若把我們的美術文化運用到竹編上去,肯定會發揮更佳的效益。這是我們的地方特色,但是我們目前還未能發揮出來,文化產業留給了我們許多空白。

信宜文化館在文化事業和產業上的發展都只限於一個很小的文化部門。整個文化產業應屬經濟建設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僅限於一個部門或某一行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有待社會各界更廣泛的關注,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⑦ 急!廣州有哪間比較好的音樂高考培訓班

你好,我是廣東市星之驕子音樂培訓中心的老師。今年我們音困絕樂表演班的同學都考的很好,這一屆聲樂系前5名中有2名同學都是從我們培訓歷前中心學出來的。廣州市星之驕子汪爛姿音樂培訓中心,擁有教育局頒發的教學許可證,是一家環境優越和師資都非常出眾的正規培訓中心。師資全部為星海音樂學院各系老師,主要由聲樂系、音教系、管鉉系教授在授課。整個培訓中心佔地面積約10000平米,有4個籃球場4個羽毛球場,還有兵乓球室、撞球室等。封閉式校園,門口保安24小時監管,住宿、伙食、便利店一應俱全。我們這一屆的同學們百分之60都上了重本線,其中星海音樂學院聲樂單考第一名的同學就是在我們培訓中心學出來的,2014年考入星海音樂學院以及其他各大音樂學院的同學佔全體學生總數中的百分之55!!成績證明一切!咨詢電話:官老師,15914350700;星海邢老師,13826117456
相信每一位來到星之驕子的同學都會以驕傲地步伐走進理想的學校!

⑧ 信宜南玉的要聞

信宜的「南玉」
南玉者,南方碧玉是也,屬天然玉石,質地軟硬適中,細膩、溫潤、堅硬,光潔度高,大體呈翠綠、黃綠、墨綠等色。南玉的發現和開采加工,約始於一個半世紀前。一件較為復雜的玉器工藝品,其雕制過程大致須經過選料、度量、設計、切割、鑽、吸、挖、車、打磨、塗色、粘合、打蠟等工序,藝人在進行玉雕創作時,除了腦、眼、手要高度配合好之外,還應該加上細心、專心和耐心。
多年來,信宜玉石藝人憑借他們的朴實勤奮以及心靈手巧,精心雕琢出一件件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玉器精品,其中有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百花一等獎」的特大仙桃盆景;獲得第一、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的鑲玉琺琅;有堪稱「全國之最」的高9層3.48米;由20萬顆玉珠精綴而成,一層一佛的「玉珠佛塔」氣勢磅礴;有「薄如翼,水上漂」美譽,胎薄光清、玉質柔潤的南玉玉碗,久負盛名……
「一帆風順」玉雕龍船是---慶祝香港回歸,廣東省委、省政府向香港特區政府贈送了一件珍貴的禮品.其巧奪天工的精美造型,深深吸引了海內外嘉賓,這件精品就出自「南國玉都」信宜市。澳門回歸,省委、省政府贈送澳門特區政府的「寶蓮燈」玉雕,部分材料也選自信宜的「南玉」。 魅力信宜 美麗綻放
——「南玉杯」2012東方睿志世界亞裔小姐總決賽暨信宜市南玉旅遊文化活動隆重舉行
12月1日—10日,由中國僑商聯合會、全國藝術發展委員會、廣東省僑聯、信宜市委市政府、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廣州睿志投資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舉辦,以「魅力信宜·美麗綻放」為主題的「南玉杯」2012東方睿志世界亞裔小姐總決賽暨信宜市南玉旅遊文化活動在享有「南國玉都」美譽的信宜隆重舉行。

12月7日上午,作為本次活動亮點之一的信宜市工藝美術協襲御會掛牌儀式在信宜中興二路街口舉行。參加儀式的領導和嘉賓主要有:信宜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玉華,信宜市委副書記陳作尚,廣東省城鎮集體企業聯社主任、中國工藝美拍畝岩術協會副理事長、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舒海波,廣東省委統戰部原常務副部長黃福春,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伍炳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民輝,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副會長劉夕海,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信宜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呂雪亮,信宜市黨政部門有關領導,友好兄弟商協會代表及新聞媒體記者等。本會梁晃林會長受到盛情邀請,但因參加四會柑桔玉器節,分身乏術,遂由李富副會長代為赴會,並致以熱烈祝賀。
地處粵西的信宜市,有著豐富的文化產業資源優勢,影響力巨大,後發優勢明顯。該地是廣東省唯一盛產南玉的地方,故有「南國玉都」的美稱,本次活動以「南玉杯」冠名,進一步體現了南玉的商業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南玉,全稱為「南方碧玉」,又叫信宜玉、省玉,自開采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同和田玉、岫玉、壽山石等一道被列為我國軟玉中的佼佼者,曾被評為我國四大名玉之一。而且,在廣東四大玉石(信宜南玉、廣寧綠玉、台山黃玉、陽春孔雀石)中,南玉開發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影響力廣,材料質地最好,但產品附加值較低。改革開放以來,信宜玉雕和南玉工藝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從事玉器工藝廠店約600家,從業人員近萬人,每年來信宜觀光旅遊、批發購買玉器產品的人員約有30—50萬人次。初步形成了以南玉工藝總公司為龍頭,農民街、商貿城、車站為集銷點的產業鏈,年產值銷售約數億,直接和間接稅利收入約2000—3000萬元,成為信宜一大經濟支柱產業和特色文化產業。正因如此,信宜市工藝美術協會的成立,對於整合行業資耐告源,凝聚玉雕人才,促進產業優質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信宜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呂雪亮在掛牌儀式上表示,信宜市工藝美術協會為廣大信宜玉雕藝人搭建了一個交流溝通、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大平台,標志著信宜玉雕工藝美術從業者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舒海波希望信宜市工藝美術協會積極作為,為保護和傳承信宜南玉工藝,培育信宜傳統玉器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服務地方特色經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當日下午,主辦方邀請與會嘉賓先後參觀了信宜教育城、南玉城、農民街、商貿城、銘寶商行、文化產業及名優土特產一條街、玉都公園。在此期間,主辦方還舉辦了首屆「南玉杯」玉器工藝精品評獎活動、「南玉旅遊文化與信宜經濟發展」高端論壇、玉器工藝精品暨玉石原料拍賣暨慈善公益活動等,精彩紛呈,備受矚目。12月8日晚,由廣東省僑聯、廣東國際華商會、中國國際友好文化節組委會等單位主辦,以「青春飛揚、魅力綻放」為主題的2012東方睿志世界亞裔小姐總決賽在信宜紹秀體育館隆重舉行。信宜市能夠爭取到如此高規格、高檔次、大規模的國際頂級賽事活動,在粵西尚屬首次。來自各大賽區的25名佳麗,經過美麗比拼和激烈角逐,最後由20號李海銀奪得冠軍,19號、14號選手馬爽和伍洋分獲亞軍、季軍。當晚大賽通過才藝、才智、泳裝秀、晚裝秀、旗袍秀等表演環節,還評出最佳親善小姐、最佳上鏡小姐、最具古典美小姐等單項獎。據了解,世界亞裔小姐大賽是全球知名的選美文化盛典之一,通過比賽選拔才貌雙全、充滿愛心、積極向上的優秀亞裔美女代表,並通過她們將美麗、和平、友誼、愛心在全球傳播並發揚光大。
東方睿志世界亞裔小姐大賽總決賽 「南玉杯」2012東方睿志世界亞裔小姐大賽總決賽暨信宜市南玉旅遊文化活動,將美玉、美女、美景、美食「四美」融合在一起,不僅充分展示了「南國玉都」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大力宣揚了信宜的良好城市形象,而且也進一步提高了南玉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對促進本土化資源整合,加速推動信宜南玉文化產業更新換代和市場化進程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經過數十年的開采,信宜原來的南方玉開采點資源消耗殆盡。1998年,南方玉唯一的產地———信宜金垌泗流玉石礦宣布停產,至2000年完全閉礦,經過長時間的勘查工作,在信宜又初步篩選出6個具有較好找礦前景的南方玉礦床點,但至今未見相關儲藏量報告,南玉再無開采點。
中國絕無僅有的南玉。 一向被人們漠視,現行情一路走高,據行家介紹,由於被稱為「青料」的碧玉目前已開采殆盡,不可再生,八年間玉料價格攀升了五倍多,從1997年每噸6000元漲至今4萬元,且勢頭不減。 信宜玉因出產地質條件差異而不同質地。翠綠鮮艷,細膩純靜,透明度好,帶幼花紋,俗稱「青料」的為上品;而淺綠帶黃者次之;最差的石材色澤呈花黑,只能做大型雕塑件或基座。據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譚館長介紹,由於以前信宜玉價錢便宜,鮮有人對信宜玉進行精雕細琢。目前蘊藏量基本採挖一空,上等「青料」更是稀之又稀,目前在民間存量不到300噸,如今被視作珍品。

⑨ 壯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

壯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壯錦是壯族民間流罩耐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年的發展史,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壯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歡」、「西」、「加」、「比」、「掄」等不同稱謂。壯族人定期還舉行唱山歌會「歌圩」,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渣悶世「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綉球一直流傳至今。

關於綉球最早的記錄可見於寧明花山壁畫,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這也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綉球稱作飛砣 ( 駝 ) 的原因。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綉球、「碰蛋」等娛樂活動。這期間,各家各戶吃五色糯米飯。雲南文山一帶還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一年種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備耕時間,歌圩就是為春耕農忙做物質的和精神的准備。吃五色飯、五色蛋,是預祝五穀豐登的意思。

閱讀全文

與信宜音樂藝術城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