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新化有哪些民間藝術

新化有哪些民間藝術

發布時間:2023-03-22 13:45:20

1. 新化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細數新化過年老風俗

梅山人過年,並非僅指春節這一天,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這一段時間,都稱之為過年。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為「迎春日」。也叫「掃塵日」。這段時間,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居室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舊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運、晦氣通通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梅山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
打掃完衛生之後,還要掛燈籠、貼春聯、窗花、「福」字等等。大紅燈籠一般掛在屋檐下,一排掛四至六個,將節日妝扮得紅紅火火。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梅山地區突出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聯的種類很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等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的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梅山人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剪紙是梅山人喜愛的一項民間藝術,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表達了吉祥的美好願望,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這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有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之意。梅山地區還很盛行貼年畫,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准備年貨。雞鴨魚肉、油茶酒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等等,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攜帶的禮品,為孩子添置一兩件新衣服。
梅山人年前准備工作還有殺年豬,打豆腐,舂糍耙等。將近年關,梅山人要把養了一年的生豬殺掉,豬肉除了給鄰居親友每家送幾斤之外,其他的都用來薰制臘肉。梅山的臘肉以奉家的柴火臘肉最為著名。豆腐以白溪的最為著名。糍粑以水車的最為著名。臘肉和豆腐用來做過年的菜餚,糍耙則是人們春節拜年的禮品。
所有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就到了除夕了。除夕之夜是全家團聚的日子。離家在鄭返孫外的遊子必須在除夕之前趕回家來,全家人團團圓圓地吃上一頓年夜飯。
年夜飯之前,梅山人家家都有吃砧板肉的習俗,而且是經燉煮熟透的臘肉在未上桌之前,就在砧板上邊切邊吃。喊鏈
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菜了。梅山人除夕的年夜飯,無外乎是「雞魚丸子肉,海帶蛋花粉」。這是梅山人最傳統的節日菜餚。梅山人過年還有一道世殲最重要的菜叫「三合湯」,這道菜用牛肉、牛血和牛肚皮燉煮而成,預示全家和和美美、團團圓圓。年夜飯一般做九個菜,表示天長地久之意。吃飯的時候,只能說吉利的話,更不允許小孩啼哭。家長一般在年前就反復叮囑小孩子,不能說「不想吃了」,要說「吃不完了」,等等,圖個口彩,盼個吉利。
吃完年夜飯,就進入守歲階段了。這天晚上,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通宵不眠。除夕守歲也是全國各地盛行的一種習俗。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現在人們守歲,大多全家老小一起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或者三五成群聚在室外燃放煙花,把天空妝扮出一種「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節日氛圍。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天亮之際,新的一年來到了。「爆竹聲中一歲除」,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辭舊迎新。和全國其各地一樣,梅山人正月初一放爆竹,最初是為了辟邪除凶,嚇跑那種叫作「年」的惡獸。在古時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給人們帶來惡運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走,萬物生長,遍地開花。由於年懼怕鞭炮的聲響,於是,過年燃鞭炮驅趕年獸的習俗流傳至今。現在人們燃放鞭炮從最早的驅邪意義完全演變成一項娛樂喜慶活動,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祥。
放完炮之後,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早早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興旺發達。第一次拜年叫作「出行」,一般選擇關系親近、平安富足的人家作為出行的對象,以圖全年博個好彩頭。
拜年也有講究,梅山地區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拜年的禮品,都是年前已准備好的糖果糕點、雞蛋糍耙。客人來拜年,主人家必須以好酒好菜相待,路程遠的親戚還要留下來住宿一兩晚。客人臨走之時,所有禮品一般原封退還,不能令客人空手而歸,好客的主人往往還要添上一兩件禮品。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梅山人一般不下地勞作,全院子的人聚在一起進行著一年中最熱鬧的鬧新春娛樂活動。舞龍、打拳是鬧新春的主打戲。龍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圖騰,中華民族的子孫是龍的傳人。據專家考證,最早以龍為圖騰的是長江下游的古代吳越民族。漢初五年,吳越人梅絹為了逃避漢高祖劉邦的追殺,進入並定居在梅山。梅山地區的多元化、多民族的融合與文化的交流,使舞龍活動在梅山地域盛行並一直流傳下來。最初,人們舞的是草龍。在紫鵲界一帶,至今仍然能夠見到舞草龍的習俗,這種形式已被人們做為一大文化遺產保留了下來。
現在的龍都以紅黃相間的絹布做成,長約20米,龍頭張嘴眥目,犄角崢嶸。一條龍需12名壯實漢子才能舞動,其中執龍頭的人猶為重要。舞龍的隊伍中還有一個執龍珠的人和一套八排鑼鼓。龍一般是某一姓族人共同置辦,所以,舞龍隊伍前還有四到八名執族旗的人。舞龍隊伍所到之處,人們必須燃放鞭炮迎來送往。如果哪家新造華堂,或有新貴人拜新年,舞龍的隊伍就在這戶人家屋前的坪場上舞了起來。舞龍的時候,鑼鼓齊鳴,鞭炮轟響,圍觀的人里三層外三層,煞是熱鬧。
舞龍完畢後,便是武術表演活動。長拳、棍拳、桌拳、凳拳是梅山最傳統的武術表演形式。先前舞龍的漢子個個都是打拳的好手,大家輪流上場,輪翻表演。實力雄厚的舞龍隊還可以表演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比如果把兩張方桌疊在一起,表演者一個縱蹦跳上去。或者用喉嚨頂鐵梭標,赤腳踩過燒紅的瓦片。
一場表演下來,半天時間就過去了。打發舞龍隊伍的彩禮也很隆重。主人用四方茶盤托出禮品。其中份量最足的是一個大紅包,另外還有煙酒、雞蛋和糍耙等等。
梅山人春節期間還有「唱土地」習俗。三五個人,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走訪,唱的都是一些祈福頌祝之詞。這種唱腔與內容和梅山山歌一樣,音調高亢清越,頗受人們喜愛。唱完之後,主人家必有禮品相贈。
梅山的春節娛樂活動一般要鬧到正月十五才結束。過了元宵節,人們便收心攏意,進入春耕生產了。一年之際在於春,現在開始投入一年的辛勤勞作, 是為了獲得一份好的收成,以便來年過一個更熱鬧的春節。

2. 新化特產有哪些


新化是湖南的地級城市,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是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更是中國蚩尤故里文化之鄉,來看看新化有哪些特產吧!
新化特產一:水車糍粑
水車糍粑是湖肆李者南新化的傳統小吃,水車鎮人做糍粑時還是這種古老原始的手工方法,選用糯米為主要原料,配以優質的山泉水,採用傳統的製作方法製作而成,所製作出來的糍粑軟糯可口,營養美味。
新化特產二:蒙洱茶
蒙洱茶,產於海拔1800多米高的雪峰山脈深山區——湖南新化縣奉家鎮奉家山蒙洱沖。蒙洱茶秉承古老方法特殊製作裂薯和精選加工而成,其外形細緊勾曲、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澈、香氣高雅持久、滋味醇厚鮮爽、葉底幼嫩明亮,沖泡時嫩芽在杯中浮上沉下,若隱若現,猶如雲霧中的少女,令人浮想聯翩,心曠神怡,風味別具一格,產品遠銷杭州、溫州、江西、湖南、湖北、上海、北京等地,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新化特產三:梅山板鴨
梅山板鴨是湖南新化的傳統名吃,其製作工藝十分精細,選用特種紅毛鴨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的製作方法製作而成,所製作出來的板鴨食之皮酥、骨脆、肉嫩、鹹淡適中,瘦肉甘香、肥肉不膩。
新化特產四:水車柴火臘肉
水車柴火臘肉歷史悠久,製作精細,是新化縣最具地方風味的傳統食品。每年農歷9—12月份,以水車本土擾輪優質豬肉為原料,加入適當的鹽、醬油、味精、香料等,經過多道工序精心腌制,利用柴炭火熏烤30—40天,然後洗凈、風干、切割、包裝。水車柴火臘肉蒸熟切片即可食用,也可配以辣椒、蒜苗、姜絲等烹炒。水車柴火臘肉色澤紅潤,芳香四溢,食之油而不膩,是上等的美食佳餚。

3. 關於湖南婁底新化的結婚習俗

新化人很要面子的,為了你喜歡的女孩子,記得多帶點錢過來,是越多越好哦,見到什麼小孩長輩什麼的紅包承上,不要吝嗇哦,禮重點親戚家也高興,當然,拿了紅包的親戚在你走的時候一般會退回你們的紅包的,禮尚往來哦。有時候還會多打發些。你圓梁鍵不會虧的。、
另外多於女孩子家人交渣態流,多幫忙做點家務橘巧活。
祝你好運。

4. 湖南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要包括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號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鑼鼓、新化山歌等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澧州夯歌、安鄉硪歌、華容夾葉點子、嘉禾伴嫁歌等1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湘兒女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無論在虛胡答音樂、文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

1、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縣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桑植民歌起源於原始農耕時期先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歌謠,是湖南省桑植縣百姓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傳唱、累積起來的民間音樂文化品種,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桑植民歌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曲調豐富、形式多樣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0 。

2、靖州苗族歌鼟

靖州苗族歌鼟,流行於湖南省西南湘黔兩省交界沿線地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鍬里苗族在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中,模擬大自然的和聲及在生產勞動中發現的音律,經過長期的選擇與提煉,創造了獨具韻味的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靖州苗族歌鼟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氣勢磅礴,體裁豐富、形式多樣。

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鼟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23。

3、澧水船工號子

澧水船工號子,湖南省澧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從《澧州志》的記載和一代代老船工的追憶中判斷,澧水船工號子早在明代就已產生並獲得初步發展,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澧水船工號子以反映船工們苦難生活和勞動場面為主題,沒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詞,也不需要專門從師,全憑先輩口授,代代相傳。這些號子大多因時因地因人即興而起,脫口而出。

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號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Ⅱ-33。

4、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組成的打溜子樂隊,能將各類樂器的技巧融於一體,並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演奏技藝。

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後引進漢族吹管樂器嗩吶而成,將吹打結合,更能增添喜慶、歡樂的氣氛。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鶴峰縣文化館(鶴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土家族打溜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吉首市、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瀘溪縣(流傳區域還包括湖南麻陽、城步、貴州省差慧松桃縣)。

湘西苗族民歌歷史悠久,演唱的語言是湘西苗語。湘西苗歌的調式很多、曲式結構很完整、旋律獨特、節奏自由而復雜、演唱形式多樣,具濃郁的民族彩色。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6、麻山鑼鼓

麻山鑼鼓是湖南寧鄉境內流傳的一種民間吹打樂,是類似於宗教做睜音樂和民歌的曲牌。因發源於寧鄉縣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於明未清初。相傳由一雲游僧所傳授,當時作為廟宇化齋時用的禮樂。

清光緒,宣統年間,麻山鑼鼓的音樂得到大幅度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個擁有豐富曲牌的樂曲體系,具有獨特的演奏形式,音樂名稱、樂器形制和曲目內涵,並在湖南省幾個縣境內流傳開來。

7、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湖南省婁底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新化山歌是漢、瑤、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它起源於先秦,興盛於唐宋,經明清傳承。新化山歌句式長短有致,俚俗方言襯詞較多,富於說唱風味。它可以分為高腔和平腔(低腔)兩大類 。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婁底市申報的新化山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95 。

5. 新化什麼功夫最出名

新化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婁底市西部,盤依雪峰山東南麓,資水中游。新化縣是湖南省文化旅遊大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也彎乎李是中國武術之鄉。

6. 新化有哪些特產

新化特產有湘妃茶、梅山菜餚、白溪水豆腐、豬血粑。
湘妃茶
「湖南三絕走天下,王煙鬼酒湘妃茶」三絕之一的湘妃茶,又名蒙洱茶。產於湖南新化奉家蒙洱茶。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蒙洱茶歷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產、出名。
梅山菜餚
新化梅山菜恰如其分的把握了湘菜的精髓:和而不同,辣而不烈。千百年來,新化飲食獨具特色,自成體系,比較有名的就有「十葷」、「十素」、「十飲」之說。「十葷」就是三合湯、雪花丸、米粉肉、鴨子粑、柴火臘肉、回鍋狗肉、泥鰍鑽豆腐、水車魚凍、稻花魚、肘子肉。「十素」就是杯子糕、糝子粑、糯米粑、酣蕎粑、糍粑、蕨粑、擂米粑、澱粉粑、棕子、燒麥。「十飲」就是擂茶、涼粉信核、水酒、蛇酒、米燒酒、甜糟酒、苡米酒、雲霧茶、青紅茶、金銀花甘草茶。
白溪水豆腐
新化白溪水豆腐,色澤潔白,質地細嫩,久煮不散,鮮美可口。白溪豆腐好,與水質特佳有關。相傳清乾隆皇帝游江南,途經白溪鎮,吃了水豆腐,嘖嘖稱贊,究詢其因,當地人告知:白溪河畔的八仙街上有口水井,裡面有條龍,經常噴出「龍涎」,碧徹透亮。乾隆當即賜名「金殿井」。白溪水豆腐就是取金殿井水製作而成的。
豬血粑
豬血粑是新化的傳統食品,始於清康熙年間,歷代相傳。新化食品有限公司在挖掘歷史的基簡坦姿礎上加以創新,豬血巴,製作很講究,主要原料是豆腐,拌以適量豬血、食鹽攔絕、新鮮肉丁、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許麻油、香油、味精等佐料。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7. 湖南有哪些風俗

湖南有以下風俗:

1、湖湘文化:是指一種具有鮮明特徵、相對穩定並有傳承關系的歷史文化形態。當然也指湖南幾千年歷史沉澱下來的文化底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風土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值得一探究竟。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內的方言,其中漢語方言包括湘語、西南官話、贛語、客語,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話這一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湖南的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苗語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語的龍山土話、保靖土話、孟茲話,侗語、勉語以及壯語。

3、節日文化: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全國56個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內生活。湖南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東的邊遠地區,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4、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瑤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1個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漢、苗、土家、侗、瑤、回、壯、白族等9個民族,世居少數民族大多數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東山區。

土家族婚禮別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時要唱「哭嫁歌」,送親時姑娘和母親唱「發轎歌」,新婚夫婦進了洞房,歌手就唱「賀喜歌」和「拜客歌」。

5、飲食文化:湘菜,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個地方菜。是漢族飲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湖南地處我國中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

6、湖南禁忌:湖南人的性格以熱情豪爽著稱,新世紀初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以一首《辣妹子》讓湖南的湘妹子「享譽全國」。

在「不怕辣,辣不怕」的「潑辣」背後,掩藏著的是湘妹子臨水而居的柔情。面對人生的逆境,湖南人秉持的信條是「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精神激勵,才有了湖南如今中部崛起大省的繁榮。

7、湖南傳統建築:湘西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川、黔四省邊區,乃古蠻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結合了山區的建築材質、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的經濟發展背景,創造了獨特的建築藝術。如堂屋、火塘、門扇、窗欞、柱頭、天花板等,統稱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

8、湖南湘劇:湘劇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與民間藝術和地方語言巧妙結合,富有湖南民間地方特色,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9、湖南祁劇:祁劇是湖南省漢族地方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祁劇」。

流布區域較為廣泛,除湖南的衡陽、零陵、懷化、邵陽、郴州等地區擁有祁劇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祁劇的資料么?

10、灘頭年畫: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寶慶(現在為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那麼灘頭年畫有哪些藝術特色呢?

11、蠶燈舞:長鼓舞長鼓舞分「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類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動物細節。其動作特徵是粗獷、勇猛、奔放、剛強、雄勁、彪悍、灑脫。

不管是跳、躍、蹲、挫或旋轉、翻撲、大蹦、仰騰等動態,都表現了瑤族人民熱情奔放、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徵。

12、寶慶竹刻: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民間工藝。
寶慶屬西高東低半山區半丘陵地貌,盛產楠竹,自古竹器製作業十分發達,是中國竹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寶慶竹刻這朵民間藝術奇葩雖然在歷代戰亂和20世紀60年代屢受嚴重摧折,仍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13、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始於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1)。晉太興年間,女官祭酒魏華存至我省南嶽潛心修道16年,宣講上清經錄,成為湖南最早的道教傳播者。由此推算,湖南道教已有1700餘年歷史。

14、土家族擺手舞: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以重慶市秀山縣、酉陽縣、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來鳳。

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龍山、永順為主要傳承地,共有四節。現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編的新版擺手舞,更易於學習和傳承。

15、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主要流傳於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民間的民歌。新化山歌,其內容廣泛、調式古老、風格獨特、音韻簡朴、結構多變,音樂特色鮮明,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句式長短有致,俚俗方言襯詞較多,說唱風味很濃。

8. 新化人為什麼出名

新化人因手藝而出名,新化是有名的岩祥櫻「三匠之鄉」——銅匠、鐵匠、泥瓦匠。除此之外,新化還是梅山文宴凱化的核心區域,是中國梅山文化粗叢藝術之鄉、中國蚩尤故里文化之鄉、全國武術之鄉、中國山歌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 更多關於新化人為什麼出名,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4cb4781615832701.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9. 新化山歌的傳承情況

新化是傳統的山歌之鄉,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新化山歌已發展到繁盛階段。1956年新化舉辦梅山千人山歌大聯唱,規模宏大,觀眾近萬人,轟動城郊四鄉。1957年著名山歌手伍喜珍進京參加全中國民間藝術匯演,她演唱的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實難猜》,榮獲一等獎。她把新化山歌唱進了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賀龍等中央領導多次聆聽她演唱山歌。有一次,毛主席聽完山歌,握著伍喜珍的手高興地說:泥巴里長出的歌,蠻脆蠻甜呢。
20世紀90年代,隨著液灶枝傳統農耕文化的衰落和現代媒體文化的沖擊,口傳心授的新化山歌面臨失傳的危機,老一代民間歌手相繼去世,青年歌手後繼乏人,面臨斷代的窘境。
新化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以新化山歌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2005年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制定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保護實施方案和五年計劃,設立專項基金,成立專門工作班子,深入全縣鄉村進行拉網鬧敏式的普查,搜集整理山歌千餘首、譜例10個,並編成鄉土教材,在一些學校進行試點教學,還幫助鄉村組建了15支山歌隊。
2005年,在武漢舉辦的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中,新化縣選送的《梅山山歌聯唱》榮獲銀獎。2006年,在中國第四屆梅山文化研討會期間,縣劇團編導的山歌劇《尋寶》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同年,新化山歌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名錄。今 年,新化山歌又在積極申報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性傳人有伍先宗、 周文辯輪化、戴岳嵩、伍喜珍、張貽燦、方榮輝等。

閱讀全文

與新化有哪些民間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