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山東梁山的民間藝術是什麼

山東梁山的民間藝術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24 02:37:23

㈠ 濟寧民俗風情有哪些

濟寧其實在我們山東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城市,這里不但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有很多有趣的民俗!
濟寧雖然歷史悠久,但在南北朝時期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濟寧原為不起眼的濟州,治於巨野。1150年巨野水災,才移濟州在現在的地方。元滅金後,巨野水患頻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府治,因濟水南會泗、北會汶,州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故名「濟寧府」。此時的濟寧,雖為府治,但名聲平平,一般城鎮而已。元代至元年間,途經濟寧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為濟寧的崛起帶來生機,平平濟寧由此而逐步走上繁榮昌盛之路。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約18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她與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世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標志和象徵。
大運河的貫通,為沿運地區城鎮的形成和興起創造了優越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聚集,在此基礎上,濟寧城迅速崛起。濟寧地處大運河中段,是京杭運河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水旱碼頭。經運河南可達江淮,北可抵京畿,為南北傳輸要地。被稱為河漕「要害之沖」和「咽喉」之區。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江北小蘇州」之號自此名揚天下,濟寧成為名副其實的魯西南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最能體現濟寧民居風貌的就是竹竿巷以及與它相聯接的幾條街道。
它沒有北方四合院的矜持,也沒有江南粉壁飛檐的輕柔,卻又摘取北方幾分穩重和南方的幾分靈巧,這就是濟寧建築文化特色。「江北小蘇州」正是恰如其分的評價。
濟寧自古有四爻、八景、三塔、七寺、十八閣、七十二衙門之稱,城區內歷史文物,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分布城關各處,自運河暢通後,伴隨著商業的興旺發達,宗教文化也相繼滲入,更兼清康熙、乾隆屢次南巡,幾度駐蹕濟寧,給濟寧留下了許多與名人、勝跡相關的地名民謠。
濟寧民間有名句俗語:「生在蘇州,玩在杭州,穿在廣州,吃在濟寧州」。濟寧的吃出名是由於其地理環境決定的。濟寧臨河濱湖,水產豐富,濟寧人利用這些天時地利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飯菜名吃,清末民初,濟寧的飯店酒家遍布大街小巷,從高檔的魚翅全席到風味可口的包子、火燒等一應俱全,有的雖經營一種食品,卻是做工精細,風味獨特,頗受人們的青睞。濟寧市民廣為流傳的就是對這些飯菜小吃的評價。清代經營飲食者已達600多戶,其中經營麵食及各式小吃的有500戶,菜館逾百戶,較大的就有10多家。
因地處水鄉,所以濟寧廚師的拿手菜多是湖鮮、水產;因運河南北商旅雲集,所以菜品兼取南北風味。濟寧菜大大豐富了魯菜系統。
濟寧是魯菜的發源地之一,地方小吃種類繁多,特色鮮明。尤其是孔府菜、孔府糕點和微山湖全魚宴等地方飲食,在海內外具有較高的聲譽,是不可不嘗的美味佳餚。
濟寧小吃在歷史上就是熱點之一。濟寧人多經商,早晨應酬開市,來不及做早點,人們便多有上街買早點的習慣,至今此風猶存。生意人和手工業者又常熬夜,所以夜宵也多。加上運河船隊停滯時間長,做飯不便,街頭小吃就興隆起來。
有一首順口溜可以說基本概括了濟寧餐飲業的菜譜。
豬肝子,羊肚子,
燒雞燒鵝燒鴨子,
炒雞絲,炒肉絲,
鴨絲、牛絲、核桃絲,
白汆丸子干炸魚,
米粉肉,糖溜魚,
干爛肉絲汪蝦仁。
濟寧小吃在歷史上就是熱點之一。濟寧人多經商,早晨應酬開市,來不及做早點,人們便多有上街買早點的習慣,至今此風猶存。生意人和手工業者又常熬夜,所以夜宵也多。加上運河船隊停滯時間長,做飯不便,街頭小吃就興隆起來。孔府菜的基礎也是濟寧菜,但因經常接待皇族貴賓,所以孔府菜又吸收了不少宮廷菜的華貴。講究色、香、味、形、器、意、禮「三精」、「四美」,色、香、味不必解釋,「形」者,即造型美,現代術語叫做「雕塑感」;「器」者,杯盤碗盞要考究;「意」者,菜名要文雅吉祥又妙趣橫生;「禮」者,上菜順序及擺放位置規矩嚴格。微山湖全魚宴榮獲了"中華美食宴席特別獎"、"最佳宴席獎"。
來到微山湖,不能不嘗這里的全魚宴。它採用微山湖所產鮮魚,講究清湯和奶湯調制,注重酸、甜、麻、辣、鹹味的搭配。「霸王別姬」、「鯉魚跳龍門」等是代表。
聽說微山湖上的「全魚宴」中,最香也最朴實無華的一道菜就是「燉小魚」。漁民將新捕上來的拃把長的小魚三下五除二地刺凈,在湖水中快速涮洗一下扔進鍋里,只略放油鹽,別的香料都不加,那鮮嫩的滋味就足以饞掉人的下巴了。
微山湖,由微子而得名。微子是殷紂王的庶兄。紂王無道,微子數諫不聽,憤而出走,死後葬於微山島。湖泊形成後,依山取名為微山湖。
游覽微山湖的最佳時間是每年陰歷7月至9月,這時萬畝荷花盛開,遊人可乘船湖上賞荷。

㈡ 梁山鎮文化底蘊的介紹

梁山鎮文化積淀厚重,傳統的梁山燈戲、梁平竹簾、梁平年畫被譽為辯漏「梁山三絕」,並榮獲「重慶拍灶滲市襲脊十大民間藝術」稱號。梁平竹簾被譽為「天下第一簾」,歷代征為皇室貢品。

㈢ 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

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

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民間藝術大多都是民眾自己創作的,民間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科技與文化交匯的產物,它是我們珍貴的藝術瑰寶。那麼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嗎?

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1

1、綦江農民版畫

重慶市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這里盛開著一朵散發著泥土芬芳的版畫奇葩——綦江農民版畫。

綦江農民版畫將石刻、木雕、泥塑、剪紙、挑花刺綉、蠟染等古老的民間工藝融入版畫之中,使版畫藝術充滿了生動、活潑、亮麗、質朴、稚拙、幽默等特點。

綦江農民版畫是中國民間民族藝術的一朵奇葩,受到國內外美術界的高度贊譽。1985年,四川省文化廳、省美術家協會、重慶市政府授予綦江縣「農民版畫之鄉」的稱號;1988年2月,中國文化部將綦江縣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2、銅梁龍燈

銅梁縣位於重慶市西北部,縣城距重慶市103公 里。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

銅梁龍的特徵可歸納為大、長、活三個 字。「大」不僅指體形,且指造型誇張,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綉等技巧為一體,並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著重突出龍的氣質,使其 神采豐腴、氣勢磅礴。龍身長一般在24節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

「活」是說舞龍操作中引入機械原理,研製出手搖、發條、電動等各種方式,使龍騰躍翻卷更加靈動瀟灑,活靈活現。

3、秀山花燈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於渝、湘、黔、鄂四省市接壤處,那裡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極為豐富,尤以花燈最受親睞。

秀山花燈是一種古樸、詼諧、抒情、優美、集歌、舞、打擊樂、琴弦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起源於元代土著人的「跳團團」,受多種民族文化的影響,逐步演變發展為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藝術。

花燈道具:花燈,有花有燈。花,手工剪成的各種花鑲貼在燈,五彩繽紛;燈,竹篾扎制,白紙糊,貼新邊,掛彩吊,分為四角、六角、方形,開道照明,吉祥如意,五穀豐登;扇,蒲扇、摺扇、雙扇,舞動技巧稱「扇子功」,有難度;桌,原始花燈的主要道具。

秀山縣素稱"花燈歌舞之鄉"。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為一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為漢土苗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

4、酉陽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它始於唐代,流傳至今。

跳擺手舞,少則數十人數百人,稱「小擺手舞」;多則數千人至數萬人,叫「大擺手舞」。

其舞蹈形式有「單擺」、「雙擺」、「迴旋擺」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 水、農事勞動、戰斗姿態、岩鷹展翅、日常生活。這些舞蹈動作,舒展大方,生活氣息濃郁,表現出土家人粗曠豪放的民族性格。每逢節日喜慶,土家人都要到「擺 手堂」或草坪、院壩跳擺手舞。

5、九龍楹聯

九龍坡區九龍鎮地處重慶西郊,轄6個自然村、4個居委會,農業人口8000餘人。20餘年來,九龍鎮不懈地探索發展特色文化的路子,以楹聯創作為龍頭的群眾文化活動紮根民間沃土,通過書畫、篆刻等載體,十登山城,八上成都,九出三峽,七渡扶桑。

九龍楹聯以其生動的形式、高雅的格調、獨特的韻味,輔以書法、金石,頗具觀賞性。截至1999年底,九龍鎮有3600餘人次的群眾已經創作出作品24000餘幅,其中有萬余幅作品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並有260餘幅僂刻在木、石、竹、磚、不銹鋼等材料上常年懸掛各地;

已經編印《九龍楹聯》22輯,累計上萬冊。2000年3月,九龍楹聯獲得了「巴渝十大民間藝術」的稱號。

6、梁平三絕

傳統的梁山燈戲、梁平年畫、梁平竹簾被譽為「梁平三絕」。曾被譽為川東奇葩,2000年被評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

梁山燈戲俗 稱「包頭戲」,是梁平土生土長的民間戲曲劇種。遠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2),它就從民間「玩燈」和「秧歌戲」中脫穎而出;到清代中期,梁山燈 戲遍及城鄉,逢節日盛會,築台競演,逐漸向周圍傳播,形成了長江中下游和南國13個省市數百個縣、滲透幾十個劇種的「梁山調腔系」。

梁平年畫曾被譽為「天府之國」三大年畫之一。

梁平年畫起源於清初,已有300多 年歷史。它用浪漫主義手法,大膽的藝術提煉,以驅邪納福、喜慶吉祥、歷史故事等為題材,造型獨特、精美,人物形象生動活潑,機智幽默,充滿強烈的鄉土氣 息。

技術上具備了動畫、剪紙和漫畫的效果,其畫面飽滿簡潔,造型古樸粗獷,神態生動,構圖完整,對比強烈,從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形式美,作為套色木刻版 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久看不厭。

梁平竹簾製作工藝已逾千年歷史。具史料記載,早在北宋年間,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天下,素有「天下第一簾」之稱。

梁平竹簾採用當地盛產的慈竹為原料,運用傳統工藝,並結合書畫、刺綉、植絨等多種表現手法,製作出各種形式的掛簾、屏風、裝飾畫及實用工藝品。它色澤典雅、工藝精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風韻。

7、接龍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的民間吹打樂演奏都是有著較長歷史淵源的山區鄉土風情和傳統文化習俗。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根植於廣大山民中,不斷繼承、發掘、創新的民間吹打樂形成了風格各異、色彩鮮明的特點,成為山區農村崛起的民間音樂力量。

接龍民間吹打樂被譽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點:品種多樣、曲調豐富、師傳樂班、流派紛呈。1991年接龍成立了民間吹打樂協會,時有會員500餘人;

1996年接龍鎮成立了民間吹樂藝術團。1991年底,重慶市文化局命名接龍地區為「民間吹樂之鄉」。在2000年3月重慶市文化局、重慶晚報等單位通過群眾投票和專家評議的方式,評出的「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中,「巴渝吹打」榜上有名,就是專指巴南區接龍鎮和萬盛區金橋鄉的民間吹打樂。

8、木洞山歌

木洞位於重慶東面,長江南岸,是重慶市巴南區的一個鎮。木洞山歌有曲調100多 種,包括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還有風俗歌、舞歌等。

勞動號子有船歌、石工、搬運、作坊、農事號子和勞動歌,如跑堂調等;山歌有禾籟、神歌、盤歌、羅兒調 等,尤以禾籟和盤歌最有特色。

木洞打(唱)禾籟有高腔、平腔、矮腔、花禾籟、連八句之分;盤歌除自盤外,還有對盤、連句盤,多為即興之唱,隨和自然,生動 活潑;小調有啟智歌、修房歌、敘事歌、時調謠曲、吟誦調等;風俗歌有節令歌、酒歌、壽禮歌等。

木洞人的.山歌從鄉村田野、小溪大河唱到了城市的文藝舞台、高等學府、影視熒屏;從長江岸邊唱到了川西平原,聞名遐邇。1990年重慶市文化局命名木洞鎮為「山歌之鄉」。

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2

1、彩燈

彩燈也稱為花燈,是一種照明器具,又是傳統節日的應時之物。

在中國民間,每逢節日或婚、壽喜慶之時,人們都要張燈結綵以示慶賀。正月十五和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賞燈節,民間燈彩最初是東漢時由皇宮燈彩發展而來的,宮燈起源於元宵節張燈習俗。

宮燈盛行的同時,燈彩也開始傳入民間。燈彩在民間的廣泛流行大約是在隋、唐之際,至宋代達到了製作技藝的高峰。

2、風箏

風箏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在眾多的風箏種類里,北京、天津、山東濰坊、江蘇南通等地的風箏相對較為知名,這四個地方被稱為中國四大風箏產地。

而像河北、四川、遼寧、廣東、福建、江蘇、上海、西藏、台灣等地區,也都有地方特色濃郁的風箏品類。

3、川劇變臉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

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4、民間舞蹈

民間舞蹈是流傳於民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的舞蹈形式。

它有別於宮廷舞蹈、專業舞蹈和宗教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狀,是原創性的民間藝術,是其他舞蹈創作的基礎和營養來源,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傳承性的特點,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樣式。

5、戲曲

戲曲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它的歷史源遠流長,經歷了孕育、形成、發展和興盛等各個時期。

早在中國遠古時代,戲曲的種子已經在歌舞中孕育了,進入階級社會後,這種歌舞藝術的傳統依然存留在廣大的農村中,並不斷的革新發展以適應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3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1、琴棋書畫

現在我們已經很少有人精通琴棋書畫了,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這是每一個大家閨秀都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之一。琴棋書畫的琴代表古琴,棋代表圍棋,書代表書法,畫代表水墨畫,每一項都可以體現我們國家的歷史非常悠久。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2、戲曲

戲曲的種類非常多,比較出名的有京劇、越劇、湘劇、秦腔、評劇、漢劇、閩劇、崑曲、黃梅戲以及花鼓戲等等,特別是京劇,至今為止都是非常流行的。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3、皮影戲

皮影戲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起源於陝西,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動影畫藝術,有很多人都說,現在的電源就是採用這個思路。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4、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採用泥土為基本材料,捏成喜歡的形狀,可以是人物,或者是動物。我們國家的泥塑藝術歷史非常悠久,中國著名的泥塑藝術代表有天津泥人張、敦煌石窟彩塑等等。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5、剪紙

剪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歷史悠久,而且不受地區限制,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以前人們的生活還沒有這么豐富,剪紙就是民眾的一大消遣,人們通過剪紙傳達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內涵。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6、木偶

木偶戲的種類很多,根據演出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提線木偶戲、布袋木偶戲、葯發木偶戲以及鐵枝木偶戲等等,歷史非常悠久,而且遍布全國各個地方,比如漳州、全收、潮州、川北以及遼西等地的木偶戲至今為止,都是非常出名的。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6、編織工藝

編織工藝在現在也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一項民間藝術,早在清代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普遍了,而且種類非常多,有柳條編、高粱桿編、竹編、金屬編等等。特別是中國結,造型非常獨特,代表性非常強,毫不誇張的說,有來過中國的人都會知道中國結。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8、雜技

雜技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石器時代的時候已經有了,在漢代的時候開始流行起來。中國的雜技大多都是代代相傳的,有的甚至有傳女不傳男之說,練雜技是非常辛苦的,所有練雜技的人都非常尊師重道,對祖先傳承下來的手藝,再辛苦都要傳遞下去。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9、風箏

風箏是現代人很喜歡的一種消遣方式,放風箏既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有很多地方還有風箏節。最早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後來通過魯班改版以後才成了現在的多線風箏。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10、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在很多地方都還是非常流行的,因為以前的古人認為舞龍舞獅可以起到驅邪避鬼的作用,所以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用這項藝術來助興。這項民間藝術至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也是保留得最好的一項民間藝術。

㈣ 山東民俗特色。

山東素稱「齊魯之邦,禮儀之鄉」,魯中平原以農耕文化為特色,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膠東沿海漁家風情濃郁,粗獷奔放;魯西地區傳統深重,是孔孟之鄉。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東的民俗風情風格多樣,生生不息。在這片土地上,山東民俗藝術叫響全國。

齊魯兩俗並存,山東民俗自成系列。古時山東分為齊、魯兩國,兩個不同的地區形成不同風格的民俗並且一直相對存在,互相影響卻又自成風格。山東東部是齊國,西部是魯國。由於兩個古國對後人影響至深,至今山東還是被稱為「齊魯」。齊、魯的不同民俗,形成後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有的文化傳統,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

山東兩大民俗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和山東高密的撲灰年畫入選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密撲灰年畫全國獨此一家,年畫藝人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復印,一稿可撲數張,因有這一招,便有「撲灰」之名。撲灰起稿之後,再加手繪一整套工序,才能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來。撲灰年畫起源於明初,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撲灰年畫的人漸多。到清末,發展成兩個主要的流派:「老抹畫」和「紅貨」。如今,撲灰年畫的作品日漸其少,當年兩派藝人的作品,存留下來的都特別珍貴。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朝乾隆年間,楊家埠年畫已行銷省內外。楊家埠年畫題材多樣,吉祥活潑,色彩鮮明,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根據張貼方位的不同,通常可分為門畫、炕頭畫等品種。楊家埠年畫的功夫在版上。木版製作是個細致活,需要精雕細刻,有的木版能夠保存多年。在一些民間藝人的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傳下來的木版。刻好版,還要層層上彩,印在紙上,一幅年畫通常要上6-8道彩才能完成,都是純手工製作,大多是現場印製。

八大民俗叫響全國

山東濟南被稱為「麵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麵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麵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現代麵塑的發祥地就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風歧,尤其擅長人物像。「麵塑的最高極限就是微塑,董風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說起叫響全國的山東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紙藝術。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任意剪出各種造型,其中的想像力讓人驚訝。據了解,山東剪紙以范祚信和欒月英較為有名。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像力在全國都是很高的。「剪紙最初是用來當作窗花,後來才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劉館長說,「山東的剪紙歷史悠久,從發明造紙之後就逐漸出現了。」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後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山東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山東民俗即使在全國也是叫得響的。

移民民俗對山東的影響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山東、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希望我能幫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財源滾滾!

望採納!

㈤ 梁平“三絕”之一-梁平木板年畫

木板年畫是我們中國一重歷史比較悠久的漢族民間藝術,重慶衫高市的梁平木板年畫是屬於民間美術當中的梁平「三絕」,也是梁平境內群眾為了慶賀過年過節而回話的一種繪畫藝術。那麼,大家對於梁平木板年畫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了解一下吧!

梁平木版年畫的起源與發展

梁平木版年畫據傳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到清朝康熙、雍正時已相當發達,民國時達到鼎盛。據《梁山縣志》禮儀民俗中對梁平門神畫有以下表述:「臘月二十三、四兩日,掃舍宇,夜『祀社』。」相傳灶神是日上天奏人間善惡事,故禱之。「除夕」,易門神,作春貼。用豬首、雞、魚祀祖先,迎灶神。放爆竹,少長團聚酌酒,謂之「守歲」。梁平木版年畫隨著社會風俗的演變而產生,隨著印刷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當時,梁山屏錦鋪發展到作坊百家,畫種過千,家家雕木刻版,戶戶描繪丹青。

清代,梁平木版年畫「馳名京省處」,暢銷東南亞。據調查,當時的木版年畫作坊在屏錦鋪就有「元興號」、「信立號」、「正興號」、「恆泰正」、「德和泰」、「鳳祥雲」、「王幺門神」等。「閑披屏市諸先生,官綠榜黃色色新,更有馳名京省處,鉤金水甲土門神。」這首竹枝詞,說的就是梁平木版年畫在清朝盛極一時的盛況。1913年到1934年,梁平年畫進入鼎盛時期,每年生產數百萬幅,除滿足當地農民的年貨需求外,還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梁平木版年畫又被蘇聯、美國和法國等地的博物館收藏,由此蜚聲中外。隨著歷史的變革,梁平木版年畫逐漸衰落,手工作坊也在1958年就先後停產了。

梁平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

梁平木版年畫所用的紙張為產自本地百里竹海生產的白夾竹手工紙。又名二元紙。由畫師描繪出畫稿後,刻版工匠用糯米飯搗碾成的漿狀物,將畫稿完全粘貼在光滑的梨木板上,根據畫稿精雕細刻出主要的輪廓線,再根據線版,再刻成各種套色版,一色一版,線條粗細勻齊,清晰、挺拔有張力味。在繪制技法上,梁平木激州版年畫不僅繼承了傳統水印木板年畫的工藝流程和川派雕刻技術,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術,還運用西洋繪畫中的焦點透視,巧施陰陽(明暗畫法),區分遠近;其構圖飽滿簡潔,人物誇張變形,色彩對比強烈,動靜處理得當,造型古樸粗獷,使人過目難忘。

作為重慶市唯一的年畫產地,梁平木版年畫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蜚聲海內外。作品具有節令性、地域性、集體性、民族性、傳承性、變異性,不少傳統年畫與神話、戲曲故事有著密切的聯系,大多數品種都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並在發展過程中融會了重慶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逐漸成為觀賞性很強的藝術商品,因此,面對現今年畫技藝後繼乏人,瀕或鉛尺臨滅絕的現狀,對其搶救和保護已迫在眉睫!

㈥ 山東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山東素來有著「齊魯之邦,禮儀之鄉」的美稱, 山東文化 源遠流長,代代傳承。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山東的民俗風情多種多樣,經久不息。在這片土地上,山東民俗文化得以傳承。那麼,你知道山東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山東濟南被稱為「麵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麵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麵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現代麵塑的發祥地就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風歧,尤其擅長人物像。「麵塑的最高極限就是微塑,董風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說起叫響全國的山東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紙藝術。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任意剪出各種造型,其中的想像力讓人驚訝。據了解,山東剪紙以范祚信和欒月英較為有名。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像力在全國都是很高的。「剪紙最初是用來當作窗花,後來才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劉館長說,「山東的剪紙歷史悠久,從發明造紙之後就逐漸出現了。」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後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山東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山東民俗即使在全國也是叫得響的。

「膠州秧歌」發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在山東即墨、黃島、膠南、高密等地區。膠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彎」、「扭斷腰」等名,建國後為了與其他地區的秧歌相區別,因主要活躍在膠州市郊范圍內而統稱為「膠州大秧歌」。膠州秧歌的演員基本編制為24人,如增加人數必須是雙數遞增,秧歌隊需有一至二人的組織領導者,負責全隊的事務,俗稱「秧歌爺」。還有一人由秧歌隊的教練或老演員來充任,叫「傘頭」。傘頭必須具有眼明手快、頭腦靈活、口齒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順口溜或說些吉祥話,語言必須風趣幽默。

您可能也喜歡:
江西客家文化,你是否了解?
江西的古代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青海蒙古族文化的歷史發展與變遷
歷史悠久的青海酒文化

㈦ 山東有啥民風民俗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㈧ 求解.咱梁山有什麼風土人情.誰給說說

梁山是水滸故事的發生地,水泊梁山風景區是國內唯一一處手咐孫以農民起義遺址為主題的國家AAAA級旅遊區。 梁山景點景觀獨特,「四峰七脈」橫亘綿延,鋪綠疊翠,水滸古建築大氣磅礴,徜徉其間,令人震撼神怡。雖歷經八百多年的風雨滄桑,英雄好漢的蹤跡在景區內仍歷歷在目:梁山寨門、斷金亭、黑風口、忠義堂等景點構築了梁山大寨的雄姿,宋江寨牆畢鏈、扭頭門、宋江井、疏財台等遺跡訴說著英雄的故事;特別是2005年以來,修復了聚義廳、號令台和石碣文台等一系列水滸核心景點,這些景點及設施造型古樸、粗獷豪邁、氣勢恢宏,充分體現了水滸精神和梁山個性,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梁山水滸酒文化體驗館依照水滸原著描述進行場景復原,採用仿宋式民間建築風格,再現了北宋時期的特色風土人情以及水滸英雄的豪邁情懷,在這里遊客可以看到自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歷朝歷代酒器酒具數千件,親身體驗宋代的釀酒流程,品嘗獨具特色的水滸美酒;可以看到賣炊餅的武大郎、賣脆梨的小鄆哥、風情萬種的潘金蓮、叫賣人肉包子的孫二娘、擔著南北雜貨的小貨郎;可以看到民間藝人現場捏泥人、吹糖稀、剪紙、紡布、綉花、打錫壺、制陶等多種民俗手工藝;可以聆聽浪子燕青與京城花魁李師師含情脈脈的琴簫合奏和快書《武松打虎》、琴書《燕青打擂》、墜子《李逵鬧衙》等民間曲藝說唱,還可以有幸接受宋江哥哥、林沖、武松、李逵、魯智深等梁山泊眾首領當場敬酒、欣賞他們經典簡短的水滸情景劇表演。在這里遊客可以將人民幣兌換成銅錢銀兩,到朱貴、顧大嫂的酒櫃打幾兩酒切幾斤大塊牛肉,學習梁山好漢的飲酒習俗和酒令方式,切身體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水滸
郝山頭村,位於水泊梁山風景區西側,東依水泊梁山四大主峰之一「郝山峰」,是水泊梁山風景區的西大門。整個村莊完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梁山腳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村中現有「三聖殿」、「九聖堂」兩處宗教遺跡及「土地爺」和「白奶奶」兩座廟宇;村中老槐樹,距今半個多世紀,仍枝葉茂盛、巨冠蔽日;百年古屋保留完整,魯錦織簡配房、石藝雕刻大院,體現出古樸的村俗、民風。郝山頭村是傳統的武術之村。著名梅花拳十五世傳人王清月曾在此開館授徒;梅花拳十六世拳師張大建祖居該村,全村現有武術弟子500餘人。村裡專門建有武術學校和演武大院。並有舞獅隊、斗雞、斗羊、鬥犬等傳統節目。「水滸植物生態園」166000平方米,現已栽有梁山蜜桃、梁山白核杏、山核桃、櫻桃、柿子等五色果樹10000餘株,專供遊客觀賞採摘。目前,郝山頭村所有街道路面全部硬化,而且開通兩條公交觀光車線路。「水滸街」是水泊梁山風景區西大門,

㈨ 梁山燈戲有哪些特點

約在1506年至1521年,梁平民間燈班的玩燈和秧歌戲綜合了玩燈的舞蹈動作與秧歌戲的說唱表演形式,形成了梁山燈戲,外地人稱「梁山調」,本地人叫「端公調」、「包頭戲」。

新中國成立前,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稱「包頭」。它來源於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吸取了梁平民間藝術的精華。

梁山鑼鼓是梁平民間的打擊樂,它含舉節奏明快,聲韻變換奇特,頗有現代搖滾的氣勢。在舊時梁山,每年都要舉行民間鑼鼓大賽,而老百姓的紅白喜事,更要借喧天的鑼鼓張揚。梁山鑼鼓最終演變成了梁山燈戲的鬧台鑼鼓。

梁山燈戲將本地民間文學、民間歌舞、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雜耍的精華融為一體,形成了神奇的特色。它同時具備了梁山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年畫、蘭花印布的美術效果,以及民間雜耍擾老灶的技巧。

梁山燈戲在發展的過程中,其主要聲腔形成了一個自南嶺到秦嶺峨眉至武夷山縱橫幾十萬平方千米,跨越影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閩西、陝南、豫西南、皖南、黔東、桂北、粵北等11個省區數百個縣,滲透幾十個戲曲劇種的梁山調腔系,這在地方戲曲聲腔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全國稀有劇種中極為罕見的。

梁山燈緩扮戲的唱詞主要來源於梁山竹枝詞,又名「竹枝歌」。梁山竹枝詞系唐代教坊曲名,具有語言通俗音調輕快的特點,內容上多詠當地風土人情和兒女柔情,為文人墨客所喜愛,競相效仿,最後形成了梁山燈戲戲曲唱詞的表現形式。

梁山燈戲唱腔來源於薅秧歌。梁山縣盛產水稻,薅秧季節,薅秧鑼鼓伴著薅秧歌聲,響徹田野。農民在薅秧間隙,唱著薅秧歌扮演民間喜劇人物故事自娛自樂。而據專家考證,梁山燈戲胖筒筒腔之燈弦腔的原胚,正是秧歌戲的骨幹腔調。

梁山燈戲還有部分唱腔來源於梁山調。梁山調就是梁山人在山坡、田野吼唱的勞動號子、山歌、薅秧歌腔調,被民間藝人採納,伴隨花燈表演,演唱故事情節。

這種調子,特別擅長敘事抒情,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了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河南、陝西等省的戲曲音樂,形成了梁山調腔系。

梁山燈戲,在聲腔、樂器、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表演特點為「嬉、笑、鬧」與「扭、拽、跳」;唱腔由胖筒筒﹒燈弦腔、神歌.高腔、小調.時曲三類組成。燈弦腔比較獨特,系梁平特產。

樂器主要為二胡、笛子、嗩吶、鑼鼓等民間樂器。它具有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和民間雜耍的技巧,是表現巴渝民間風情的綜合藝術。

梁山燈戲均採用民眾性題材。梁山燈戲的演編者,過去都是又種莊稼又演戲的農民,他們都善於編演自己熟悉的山鄉風情、田園牧歌、家庭趣事、民間逸聞。

劇中人物多是村姑、農夫、樵夫、侍從幫工、小手藝人,以及算命瞎子、懶漢浪子、和尚乞丐等地地道道的下里巴人。這無疑使廣大的觀眾產生親近感,取得共鳴的效果。如有段梁山燈戲是這樣唱道:

想做官想起了貓兒毛病,捐一千大銀子還未擱平。人說是當老爺要有學問,我拿本三字經認之不清……

梁山燈戲明顯繼承了民間娛樂活動通俗易懂、輕松活潑、詼諧風趣、笑料層出不窮的傳統,建立起了以喜劇為主體的燈戲劇目寶庫。

梁山燈戲劇目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編的,多是嬉鬧性的生活小品。梁山燈戲不局限於戲曲「手、眼、身、法、步」五功,它有自身的表演特色,就是特別好動。

這種好動又不同於輕歌曼舞,而是熱烈、放縱、甚至粗野。尤其是女角,她在台上不知疲倦地扭動、拽動和跳動。這和其嬉、笑、鬧的表演特色渾然一體。

在眾多的傳統燈戲里,除了極少數的悲劇人物外,哪怕是莊重威嚴的神仙、帝王,也一反常態迎合「嬉、笑、鬧、扭、拽、跳」,令人開懷捧腹。

梁山燈戲多用丑角,有「十燈九丑,無丑不成燈」之說。人物臉譜變形誇張,丑得可笑可愛,與「嬉、笑、鬧、扭、拽、跳」達成和諧,有強烈的視覺效果,深受觀眾喜愛。

丑角又稱「三花臉」。桃子形臉譜以朱紅加黑白外圈,在鼻樑和眼眶處塗成桃子狀,因桃子象徵壽和喜,此類人物多為性格開朗、「丑」得可愛的角色。

眼窩形臉譜在兩隻眼窩處塗白色眼鏡狀,外圍用黑色勾畫線條,給人以滑稽無賴之感,多見於無賴之徒的角色。豆腐乾形臉譜在鼻樑與雙眼結合處塗白方塊,專用於調皮奸詐懶惰的無恥之徒。

梁山燈戲角色誇張劇烈的動作,和充滿喜劇色彩的臉譜,使梁山燈戲具足強烈的視覺沖擊,收到滿意的觀看效果。對長久的沉悶生活,這種喜劇效果是對觀眾壓抑心理的有效釋放。這就是它長盛不衰的社會背景。

梁山燈戲有其獨特的舞美藝術。除開逢節日盛會的戲樓演唱,在平常的家戶里表演中,條件好的家庭,就用木板或方桌搭成臨時戲台,觀眾三面圍觀,另一面則掛著擋子。擋子用本地產的藍底白花門簾或鋪蓋連成。戲台上除開擋子,別無他物。

擋子圖案質朴、整潔、清晰、明快,充滿梁山鄉土生活氣息,與梁山燈戲的表演特色互相映襯,給人以親切感。在舞台中心上端,還懸掛著一幅誇張醒目的菱形或扇形梁山年畫,襯托點綴劇情。

這種點綴性、象徵性的舞台美術設計,簡潔而獨具梁山民間藝術風格,無論舞台空間大小,或是城市鄉村,都可適用。

過去,梁山燈戲的編劇都是農民,自編自演生活瑣事,包括山鄉風情、田園牧歌、家庭趣事、民間逸聞。劇中人物多是村姑、農夫、樵夫、侍從幫工、小手藝人、算命瞎子、和尚乞丐等下里巴人。

傳統劇目多是口授心記,短小精悍,但結構寬松,利於在演出中隨機再創作,即在故事情節大致不差的前提下,藝人可以在台上臨時開韻子、搭韻子,甚至與觀眾直接對話,這就要求燈戲的道白、唱詞通俗易懂,地方口語突出,且音韻平仄也極富生活氣息和幽默感。

梁山燈戲的劇目較為豐富,總數在200個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發》、《送京娘》、《湘子度妻》、《請長年》等,這些劇目大都改編自民間戲曲或民間故事。燈戲表演採用方言,唱詞通俗自然,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氣息。

此外,由於燈戲的娛樂性很強,情節誇張,矛盾突出,嬉鬧詼諧,多為喜劇、正劇,但也有悲劇劇目,還有《招女婿》、《賣驢》等新劇目。

梁山燈戲的其劇目相當豐富,總數在200種以上,所以演員們表演起來往往動作誇張,帶有舞蹈的特性,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節慶盛會或者紅白喜事,老百姓們總離不開燈戲。

閱讀全文

與山東梁山的民間藝術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