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問題一:美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美的哲學定義: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個人在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受其作用、影響和 *** 時產生愉悅、滿足等美好感覺的原因,是人們通過反思和尋找美感產生的原因,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彰顯、界定和抽取出來的有別於丑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美不能夠離開具體事物單獨存在。
美存在於個別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體事物。
莊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大美、明法、成理存在於天地、搜源四時、萬物之中,是天地、四時、萬物的組成部分。
問題二:美感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美感的特徵,是指美感區別於其他情感和感受的特別顯著的象徵或標志。
美感的基本特徵,主要是形象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愉悅性與功利性的統一。
當某個物體的形象達到了你思想的同一審美標准,這個物體就符合了你的美感標准。
比如:1.看上去有「潤澤感」的「蔬菜」、「水果」甚至「皮膚」都是比較「健康」的,一般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於是這種「潤澤感」就成為了大眾的生活需求,符合她們眼中的「美感」。
2.做工比較「精密」的東西,一般都會比較有「科技含量」,迎合了一些高端人士的要求,於是這種「精密感」便符合了那些高端人士的「美感」。
美感是人的一種認識唯畢。從認識角度說,美感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我也是從別的地方幫你整理了一下發你的, 網上答案好多好亂,不好意思 這幾天忙考試所以就幫到這啦。。。
問題三:藝術美的主要特徵有哪些美學原理簡答題 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物化為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美的主要特徵便集中表現為: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一)藝術美的形象性
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換句話說,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謂形象性,是指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生動、具體、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藝術形象。普列漢諾夫曾經講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的表指漏芹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繪畫、雕塑、攝影、書法等塑造視覺形象,音樂塑造聽覺形象,戲劇、影視塑造綜合形象,語言藝術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學形象等。但無論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藝術種類都不可缺少的,是藝術美的基本特徵。
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藝術美應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19世紀末葉,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應邀為去世的大文豪巴爾扎克創作雕像,羅丹為此親自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采訪,翻閱了大量有關資料,甚至專程去找當年為巴爾扎克制衣的裁縫,經過這樣艱苦的創作準備,羅丹終於有了創作的沖動和靈感,選擇了巴爾扎克在深夜穿著睡袍寫作的形象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擯棄了一切細枝末節,將大文豪的手和腳都掩蓋在長袍之中,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頭部,尤其是巴爾扎克那雙炯炯有神、氣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眾不同的氣質。羅丹的《巴爾扎克像》以朴實、簡潔的藝術手法,來突出這位大文豪內在的精神氣質,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了神似的高峰,使這座雕像成為世界名作。
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共性,從而使得藝術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藝術美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個性和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一藝術形象,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阿Q這個人物身上,不僅具有活生生的個性,還有反映他所處的特定時代整個民族的國民性特點。在阿Q這個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他會使人震驚,使人猛醒。
(二)藝術美的主體性
藝術美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美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美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反映現實生活,但是,這種反映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所以,主體性作為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不但體現在藝術創作上,而且體現在藝術欣賞中。
一方面,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特點。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對於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集中體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家面對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等主觀因素「......>>
問題四:藝術美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藝術美的內涵 包括很多方面吧,有音樂 建築 美術 多層次的 每個人對美的感覺也不同,這些都依靠生活中來慢慢體會。 藝術美的表現,比如繪畫,試試欣賞畢加索,梵高的作品,他們將美術的美展現出來。 我是學音樂的,對美術不是很懂,再比如莫扎特的音樂是活潑的, *** 的,富有活力的給我們聽覺上的享受,這也是藝術美。
問題五:藝術美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與美學中的其它重大問題一樣,美的分類,也是美學史上一直沒有規范解決的問題。我國美學教科書中常見的是根據審美對象自身性質的分類,如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形式美等等。這種分類,其最大缺陷是把「美」的分類變成對「美的事物」的機械歸類,沒有也無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徵和規律,因而,也無助於對客觀美的認識、分析與把握。這與傳統美學對美的性質的機械理解相關。從系統美學角度講,美是不能脫離審美關系系統①而獨立存在的,美只是審美關系中客體的系統質。在現實中,離開特定審美對應關系和審美主體,離開特定審美距離和審美環境,客體便無所謂美或不美;美決不是客體固有的自然質或社會功能質。因此,美的分類是不能脫離開審美系統的。當然,如果我們根據科學抽象原則,設定人類類主體為審美主體,同時將審美系統的諸要素--審美距離和環境等等「懸置」,客體或客體因素②的審美價值或美依然是可以相對確定,並進行分析研究和分類把握的。但顯然,這種抽象的美的分類,決不是依據客體自身的特徵與性質,而是依據審美關系生成的性質。③據此,我將美劃分為,前文化美,文化美與復合美三大類。筆者認為這一新的分類方式既有助於美學學科的規范,也有助於我們對美學和藝術現象認識的深化。
一
審美系統中的主體是人,而人的生命從屬於「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④人的生命本質的這種兩重性,使審美關系的生成也分為性質不同的兩大類,即前文化審美關系與文化審美關系。所謂前文化審美關系,就是客體因對主體之物理、生理、心理結構或需求的同構或滿足而建立起的審美關系;所謂文化審美關系,就是因客體所包含文化社會價值因素為主體意識自覺把握和肯定而建立起的審美關系。由於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類審美因素共存於現實審美關系中,因此,又形成第三類,即復合審美關系。這三類審美關系所生成的便是前文化美、文化美與復合美。
所謂文化美,也就是傳統美學所討論的美,即由「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所生成的美,所物化和表現在客體身上的文化審美價值。文化審美關系發生於人類與動物相揖別的漫長進化過程中,生成於人類類意識、類自覺的形成和體現類自覺的自由創造--「勞動」的過程中;文化審美既伴隨人類類本質生成而生成,又體現著人類的文化特徵。動物能本能地趨利避害,建巢築穴,但卻不能像人類那樣,順勢利導,化害為利,能動地為自己創造更新更美的生活環境,因此,動物沒有「文化」,也不會對客體內含的「文化」有任何興趣--甘肅的「陽關」遺址,甚至連鳥兒也不願棲息。但對人類來說,先民們艱苦創造的文化遺痕,是自然界、動物界任何精妙建構所不可比擬的,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這便是「陽關」文化魅力之所在--它所凝聚的是中華文明沉積千百年的歷史,它所喚醒的是中國文人代代承傳的思古懷古情結。文化審美是人類的「專利」,也是審美的本質構成。
所謂前文化美,系指客體因滿足主體潛能本能需求而獲得的審美價值。當然,這種前文化美的獲得,只能是在人類審美系統整體生成存在的條件下。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講,如果僅僅停留在物理、生理、心理水平上,並不存在主客體關系或審美關系,而只有動物與自然的適應關系。動物與自然是直接同一的,它們之間不存在對象性的關系、更不存在享受性體驗自己潛能、本能的「審美關系」。蝶戀花肯定不是審美;一隻母猴喜歡上另一隻公猴,當然也不是審美。但人類在從消極適應自然到能動改造自然的漫長過程中,一面不斷改造自身的感官結構,生成「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一面豐富發展自身的感覺,使之「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⑤從而將人的本能潛能需求從被動性、適應性動物水平提......>>
問題六:藝術美的特點 藝術美的特點:
1.形象性
藝術形象是藝術家根據實際生活的體驗、認識,根據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具體可感而又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藝術情境。形象性是藝術美的首要特徵。
2.典型性
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繪畫和雕塑作品都不是對現實事物的簡單模仿,它們往往是對某一類事物特性的綜合反映,從中反映此類事物的本質。不過,它們採取的手段各不相同。典型是藝術家塑造的,具有鮮明的個性、帶有深刻思想性的能夠放映生活的某些本質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批藝術形象,典型形象往往還有著豐富的性格。典型性是藝術美的根本特徵。
3.主觀性(情感與理想)
同一審美對象,在不同的審美主體那裡因不同的情感體丹而產生的不同審美結果。審美主體對理想境界的不同追求,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作品。
4.永久性
藝術本來是在時間中的,它有時代性、歷史性,但恰恰藝術本身有把時間凝凍起來,成為一個永久的現在……
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形態特徵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產生美感,並引起人們的想像和一定的感情活動時,就成了人的審美對象,稱為美的形式。如:各種曲線,各種對稱圖形、各種富有變化而和諧的形體、面孔、聲音和色彩。
問題七:社會美,自然美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社會美,自然美的基本特徵:美是一種綜合形態,凡美都是綜合美。從美學中的、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要強於自然美,高於自然美,但社會美又居於藝術美之下。
問題八:美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美的哲學定義: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個人在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受其作用、影響和 *** 時產生愉悅、滿足等美好感覺的原因,是人們通過反思和尋找美感產生的原因,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彰顯、界定和抽取出來的有別於丑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美不能夠離開具體事物單獨存在。
美存在於個別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體事物。
莊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大美、明法、成理存在於天地、四時、萬物之中,是天地、四時、萬物的組成部分。
問題九:美感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美感的特徵,是指美感區別於其他情感和感受的特別顯著的象徵或標志。
美感的基本特徵,主要是形象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愉悅性與功利性的統一。
當某個物體的形象達到了你思想的同一審美標准,這個物體就符合了你的美感標准。
比如:1.看上去有「潤澤感」的「蔬菜」、「水果」甚至「皮膚」都是比較「健康」的,一般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於是這種「潤澤感」就成為了大眾的生活需求,符合她們眼中的「美感」。
2.做工比較「精密」的東西,一般都會比較有「科技含量」,迎合了一些高端人士的要求,於是這種「精密感」便符合了那些高端人士的「美感」。
美感是人的一種認識。從認識角度說,美感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我也是從別的地方幫你整理了一下發你的, 網上答案好多好亂,不好意思 這幾天忙考試所以就幫到這啦。。。
問題十:藝術美的主要特徵有哪些美學原理簡答題 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物化為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美的主要特徵便集中表現為: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一)藝術美的形象性
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換句話說,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謂形象性,是指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生動、具體、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藝術形象。普列漢諾夫曾經講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的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繪畫、雕塑、攝影、書法等塑造視覺形象,音樂塑造聽覺形象,戲劇、影視塑造綜合形象,語言藝術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學形象等。但無論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藝術種類都不可缺少的,是藝術美的基本特徵。
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藝術美應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19世紀末葉,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應邀為去世的大文豪巴爾扎克創作雕像,羅丹為此親自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采訪,翻閱了大量有關資料,甚至專程去找當年為巴爾扎克制衣的裁縫,經過這樣艱苦的創作準備,羅丹終於有了創作的沖動和靈感,選擇了巴爾扎克在深夜穿著睡袍寫作的形象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擯棄了一切細枝末節,將大文豪的手和腳都掩蓋在長袍之中,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頭部,尤其是巴爾扎克那雙炯炯有神、氣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眾不同的氣質。羅丹的《巴爾扎克像》以朴實、簡潔的藝術手法,來突出這位大文豪內在的精神氣質,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了神似的高峰,使這座雕像成為世界名作。
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共性,從而使得藝術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藝術美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個性和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一藝術形象,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阿Q這個人物身上,不僅具有活生生的個性,還有反映他所處的特定時代整個民族的國民性特點。在阿Q這個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他會使人震驚,使人猛醒。
(二)藝術美的主體性
藝術美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美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美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反映現實生活,但是,這種反映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所以,主體性作為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不但體現在藝術創作上,而且體現在藝術欣賞中。
一方面,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特點。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對於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集中體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家面對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等主觀因素「......>>
Ⅱ 藝術美特徵
藝術美的特徵
美的藝術形象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深深根植於生活之中。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形象,也就沒有藝術形象的美。藝術形象的美,歸根結底只不過是生活的反映。
我們了解了藝術美的基本內容,那麼,藝術美又有什麼基本特徵呢?也就是說,藝術美最基本的特別顯著的象徵和標志是什麼呢?藝術美的基本特徵,是由藝術美的基本內容決定的。我們通過以往對藝術美的研究,總結出藝術美的幾個基本特徵:
①直觀性。藝術美的第一個基本特徵是它的直觀性。所謂直觀性,就是具體生動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夠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而在大腦中產生感覺、知覺和表象,並進而產生聯想或想像。這是因為任何藝術美總是由形象的美決定的。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觀的。
在有些藝術作品中,藝術美的直觀性表現得十分明顯。例如繪畫,當我們欣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美術家達·芬奇的優秀肖像畫《蒙娜麗莎》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看到一位美麗的女性。她的臉、胸、手像浮雕一樣給人以立體感,彷彿活生生地就在面前。特別是她那似乎剛剛開始的微笑,除了表現出她的端莊、嫻靜和溫柔以外,還卓越地表現出她那心滿意足的內在喜悅,以致於成了有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她的右手柔嫩、豐滿,與面部表情互相呼應,也被譽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這種直接可見的直觀性,在雕塑、舞蹈、戲劇和電影等藝術作品中同樣十分明顯。
在另一些藝術作品中,藝術美的直觀性雖然不如上面所說的那麼明顯,但是,它們也直接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使我們經過聯想或想像,在腦中產生出美的形象。例如文學,它是通過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語言並藉助思維在腦中構成生動具體的形象的。請看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我們直接看到的雖然是文字,是4句詩,但是,我們通過詩的語言能夠立即想像到紅日、紫煙、山峰和瀑布,想像到因詩人所用的「生」、「掛」、「下」、「落」等動詞而生動描繪出的奇幻飄渺的壯麗景色;我們還會隨著詩人的比喻進一步聯想出一幅神奇畫面,浩渺的銀河正從九重天外飛落下來!這不充分說明了《望廬山瀑布》的藝術美的直觀性嗎?
再如音樂,它通過人和各種樂器的聲音所組成的旋律、節奏和和聲構成一種音樂語言作用於人的聽覺,從而在人們的腦中形成形象。當然,這種形象與可見的形象不同,它主要是一種飽含感情的形象,但也不排除欣賞者通過想像和聯想而在自己腦中形成與感情形象相應的圖景。我們欣賞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那如思如慕、如泣如訴的曲調,那或緊或慢、若斷若續的節奏,舒緩而剛直,純朴而執著,纏綿而堅韌,使我們深深領略到一位正直頑強的盲藝人在舊社會飽經苦難的悲憤而壓抑的情感,了解置身於夜深人靜、冷月凄泉的境地,聆聽到藝人的傾訴與泉水的叮咚相鳴,觀看到如煙的往事與孤月的清光相輝映。這便是音樂形象美的直觀性。
Ⅲ 藝術中的機械美的特點是什麼呢
我覺得機械美學給人的特點就是有非常的強調邏輯性,及其縝密。機械美學具有很多別具一格的特色,例如它的一些技術結構以及其機械設備,都是其他藝術不能所媲美的。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晚期的現代主義第二代機械美學則更加強調了人們的感受。相較於第一代機械美學,它更加的靈活輕便。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機械美食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手悶形式。因為計算機能夠更加縝密的控制機械,讓它們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而變換出非常畢猛彎豐富的形式。
Ⅳ 簡述藝術的審美性特徵有哪些方面
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徵包括造型性與直觀性、瞬間性與永固性、再現性與表現性。造型藝術是一種再現空間藝術,也是一種靜態視覺藝術,主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版畫、工藝美術、篆刻、藝術設計等。
造型性是造型藝術最為基本的特徵,是指藝術家使用一定的手段和物質材料,在一定的空間中塑造出藝術形象。造型藝術的物質媒介決定了其作品的靜態的永久性,總是以無聲示有聲、以靜示動、寓靜於動,在一種永久的物質形態中表達深刻的歷史和審美蘊涵。直觀性是指造型藝術都是直接訴諸欣賞者的眼睛,憑借視覺感來感受的。
(4)其中什麼是藝術美的基本表現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藝術對於社會、歷史、人生具有審美認識功能。由於藝術活動具有反應與創造統一、再現與表現同一、主體和客體統一等特點,往往能夠更加深刻地揭示社會、歷史、人生的真諦和內涵,更能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藝術的這種審美認知作用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真正做到了觀古今於須臾,攬四海於一瞬。
對於大致天體,小至細胞的自然現象,藝術也同樣具有審美認知作用。在認識自然現象方面,藝術畢竟比不上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在認識社會、歷史方面,藝術也不可能像社會學、歷史學那樣完備詳實地佔有資料。
Ⅳ 什麼是藝術美如何欣賞美
什麼是藝術美?如何欣賞美?
藝術美是指你的藝術作品表現出來的真、善、美,給人視覺上、聽覺上、心理上帶來美感和感動等等。美的藝術作品一定要表現出美好的感情和價值觀。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只要你有好的眼光,具有常人不具有的藝術天賦在線等表演藝術美(音樂、舞蹈等)
視覺藝術美(繪畫、攝影等)
造形藝術美(雕塑、建築藝術等)
視聽藝術美(電影,電視等)
語言藝術美(文學等)
綜合藝術美(戲劇、歌劇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與美學中的其它重大問題一樣,美的分類,也是美學史上一直沒有規范解決的問題。我國美學教科書中常見的是根據審美對象自身性質的分類,如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形式美等等。這種分類,其最大缺陷是把美的分類變成美學原理中的,簡潔點~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美和自然美雖然廣闊、生動和豐富,但是由於許多限制,它們仍然不能充分地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現實生活中社會事物的美在一般情況下,和藝術相比較並不經常表現得那樣集中、精粹和典型,時間和空間的
藝術美的核心是什麼?
藝術美:
是自然美
在日落時天空中來不及追隨太陽的殘霞照耀下,村落顯的那麼孤獨。近處縷縷青煙中老樹的枝幹上還停留著烏鴉,天空中還有大雁孤單的身影。在青山綠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麼孤單與孤獨。美的哲學意義
美的哲學意義:美是人們創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動活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或對象化;簡單說來,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美的本質,形態及研究
美學研究的中心范疇,包括美的本質和美的形態。
美的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藝術美作為美的一種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從本質上說,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定向化活動。因此,藝術美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藝術美特徵是什麼藝術美的特徵
美的藝術形象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深深根植於生活之中。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形象,也就沒有藝術形象的美。藝術形象的美,歸根結底只不過是生活的反映。
我們了解了藝術美的基本內容,那麼,藝術美又有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藝術美作為美的一種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從本質上說,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定向化活動。因此,藝術美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
Ⅵ 藝術美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與美學中的其它重大問題一樣,美的分類,也是美學史上一直沒有規范解決的問題。我國美學教科書中常見的是根據審美對象自身性質的分類,如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形式美等等。這種分類,其最大缺陷是把「美」的分類變成對「美的事物」的機械歸類,沒有也無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徵和規律,因而,也無助於對客觀美的認識、分析與把握。這與傳統美學對美的性質的機械理解相關。從系統美學角度講,美是不能脫離審美關系系統①而獨立存在的,美只是審美關系中客體的系統質。在現實中,離開特定審美對應關系和審美主體,離開特定審美距離和審美環境,客體便無所謂美或不美;美決不是客體固有的自然質或社會功能質。因此,美的分類是不能脫離開審美系統的。當然,如果我們根據科學抽象原則,設定人類類主體為審美主體,同時將審美系統的諸要素--審美距離和環境等等「懸置」,客體或客體因素②的審美價值或美依然是可以相對確定,並進行分析研究和分類把握的。但顯然,這種抽象的美的分類,決不是依據客體自身的特徵與性質,而是依據審美關系生成的性質。③據此,我將美劃分為,前文化美,文化美與復合美三大類。筆者認為這一新的分類方式既有助於美學學科的規范,也有助於我們對美學和藝術現象認識的深化。
一
審美系統中的主體是人,而人的生命從屬於「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④人的生命本質的這種兩重性,使審美關系的生成也分為性質不同的兩大類,即前文化審美關系與文化審美關系。所謂前文化審美關系,就州塵是客體因對主體之物理、生理、心理結構或需求的同構或滿足而建立起的審美關系;所謂文化審美關系,就是因客體所包含文化社會價值因素為主體意識自覺把握和肯定而建立起的審美關系。由於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類審美因素共存於現實審美關系中,因此,又形成第三類,即復合審美關系。這三類審美關系所生成的便是答跡念前文化美、文化美與復合美。
所謂文化美,也就是傳統美學所討論的美,即由「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所生成的美,所物化和表現在客體身上的文化審美價值。文化審美關系發生於人類與動物相揖別的漫長進化過程中,生成於人類類意識、類自覺的形成和體現類自覺的自由創造--「勞動」的過程中;文化審美既伴隨人類類本質生成而生成,又體現著人類的文化特徵。動物能本能地趨利避害,建巢築穴,但卻不能像人類那樣,順勢利導,化害為利,能動地為自己創造更新更美的生活環境,因此,動物沒有「文化」,也不會對客體內含的「文化」有任何興趣--甘肅的「陽關」遺址,甚至連鳥兒也不願棲息。但對人類來說,先民們艱苦創造的文化遺痕,是自然界、動物界任何精妙建構所不可比擬的,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這便是「陽關」文化魅力之所在--它所凝聚的是中華文明沉積千百年的歷史,它所喚醒的是中國文人代代承傳的思古懷古情結。文化審美是人類的「專利」,也是審美的本質構成。
所謂前文化美,系指客體因滿足主體潛能本能需求而獲得的審美價值。當然,這種前文化美的獲得,只能是在人類審美系統整體生成存在的條件下。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講,如果僅僅停留在物理、生理、心理水平上,並不存在主客體關系或審美關系,而只有動物與自然的適應關系。動物與自然是直接同一的,它們之間不存在對象性的關系、更不存在享受性體驗自己潛能、本能的「審美關系」。蝶戀花肯定不是審美;一隻母猴喜歡上另一隻公猴,當然也不是審美。但人類在從消極適應自然到能動改造自然的漫長過程中,一面不斷改造自身的感官結構,生成「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一面豐富發展自身的感覺,使之「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⑤從而將人的本能潛能需求從被動性、適應性動物水平提升到能動性、主動性人的水平,並伴隨著肯定自身本質力量的文化審美關系的生成而獲得審美性質,使前文化動物性適應關系成為人類審美系統清困的構成部分。⑥因此,同樣是對色彩和花的喜愛,人戀花成為高雅的審美活動;雖然是與猴子「同宗」,人對異性的關系便具有了審美意義,甚至如保加利亞學者瓦西列夫所比喻的,人類性本能是為絢麗多彩的美提供無形瓊漿的生命之根。⑦
這里,所體現出的正是系統整體性原則:在系統整體生成之前,構成元素或子系統本身並不能獲得系統屬性;但在系統生成之後,系統之元素或子系統則作為系統的構成部分而獲得系統屬性。因此,盡管從生物自然發生史角度講,人類前文化關系生成在前,文化關系生成在前,但從人類文化發生史角度講,則是文化審美關系發生之後,前文化審美關系才得以存在,因為只有文化審美生成才意味著人類審美系統的建立,前文化審美關系才能作為人類審美系統的有機構成部分,相對獨立地存在。
二
傳統美學之所以沒有劃分前文化審美與文化審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兩者在表面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都是一種主客體對應關系結構。一個人欣賞一朵花同另一個人欣賞一把石斧,很難看出有什麼不同。但如果深入考察一下便會發現,這兩種審美關系中的主、客體因素及其相互結構動因是有著顯著差異的。
在前文化審美中,審美關系是由客體,譬如「花」的形象形式刺激主體生理心理機制,滿足主體潛能或本能需求而建立的。某個個體能否與某個客體建立前文化審美關系,完全取決於主體生理心理機制是否健全、取決於客體形象形式能否吸引或激起主體好感。設若主體生理心理機能殘缺,比如色盲耳聾,那麼,任何絢麗的花朵、和諧的旋律對他都沒有美的魅力;設若客體形象醜陋結構失衡,比如瞎眼跛腿,那麼,它對任何健全的主體也不會產生美的魅力。在這種純粹前文化審美關系中,任何美的理性概念都是沒有意義的。即使人們交口贊美,色盲的人對花也無動於衷;即便某位盲公品格超眾,他的外在形象也無法使人贊美。這表明,在前文化審美中,人類之所以對客體產生不同的好惡選擇和美醜感覺,其內在生理心理機制只能從人類的動物進化史中去尋找;人類前文化審美能力並不需文化修養或審美教育而獲得,其相應的美感與動物性的快感生成機制也沒有本質的區別。當然,一般說來,純粹的前文化審美在實際審美中並不佔優勢。像藝術中所謂的「有意味的形式」,便內含豐富的文化因素,並不屬於純前文化審美。
純文化審美與前文化審美正相反,其審美關系是超越生理心理感官水平,與人的潛能本能需求無關,純粹由主體文化意識理性覺悟體察到客體,譬如「石斧」內含的文化社會價值而建構的。某個個體能否與文化客體建立文化審美關系,完全取決於主體文化素養社會覺悟,取決於客體內含文化因素對主體是否具有足夠的價值引力。設若主體缺少必要的文化科學修養,是一個文盲科盲,那麼,任何具有文化科學價值的文物,對他也沒有美的引力;同樣,設若客體並不蘊含豐富的文化價值,比如尋常可見的石塊,那麼,它們也是不會對文化主體產生審美引力的。在這種純粹文化審美關系中,客體的外在形象是沒有直接意義的。假古董偽文物,即令具有華麗或古樸的外表,但一經專家驗證是膺品,其文化美的引力也便即刻消失。這表明,在文化審美中,人類之所以對文化客體產生審美興趣,其內在發生機制只能從人類類本質類覺悟中去尋找;人類的文化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文化修養或審美文化教育獲得的,其相應美感實質上是一種屬人的自豪感或充滿類意識的愉悅感。相對說來,純粹的文化審美在現實審美中更是不多見的,即使銹痕斑斑的戰國兵器,斷壁殘垣的秦代長城,也總是或多或少具有某種感性魅力,不能歸屬於純文化審美。
我們將前文化審美與文化審美兩相對照,它們之間之特徵差異便看得更為清楚了:從客體角度來講,前文化審美側重的是外在形象形式,譬如「花」,其形象形式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文化審美側重的是內在本質內容,譬如「石斧」,其形象形式不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從主體角度來講,前文化審美中所激活的主要是感官,是主體對「花」的感性直覺;文化審美中所激起的主要是意識,是主體對「石斧」的理性反應。雖然文化審美中由於人類對某些價值因素的理性反應(如對人文、人性價值的反應),已經在「類」生成過程中千百億次地重復而化為一種文化本能或社會良知,積淀成為一種群體文化無意識,使這種理性反應同樣會表現為一種感性直覺,表現為一種審美直覺,但這只是表面之類似。在這里,一個很明顯的劃分理由便是,在前文化審美中,主體之好惡除去歸咎於主體潛能本能結構之外,是無法用理性概念去分析說明的,而在文化審美中,這種關系建立之因緣卻是可以藉助理性概念加以解釋說明的。譬如,我們對花的欣賞無需理由,對花的生物學「合目的性」分析甚至有害於對花的欣賞;但我們對石斧的欣賞卻需要理由,對石斧的考古學「合目的性」分析絕對有利於對石斧的欣賞。而這,正體現了兩類審美關系的不同特徵:在前文化審美中,客體之審美價值直接存在其感性形象身上,主體進入審美角色經常是一個不加理性判斷的感性直覺反應過程,因此,前文化審美是直接審美、非理性審美、受動審美、無中介審美、形象審美;而在文化審美中,客體之審美價值在於其結構中所包含的文化社會價值,與其感性形象並非直接同一,主體必須經由理性確證文化社會價值存在並被其所吸引,才能進入審美角色,因此,文化審美是間接審美、理性審美、能動審美、中介審美、內含審美。
關於兩類不同性質審美之間的這種差異,美學史上的先哲們已經有人涉及到了。如英國十八世紀著名美學家哈奇生所謂的絕對美與相對美,實際上就是試圖概括前文化審美與文化審美之不同特徵:前者指事物本身某種性質令人感到美,後者是由觀念聯想而感到的美。⑧康德對純粹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劃分:「前者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美,後者卻依存於一個概念」,⑨也是近似的劃分方式。但由於傳統美學中「美」是一個渾一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從審美關系的內在結構分析中給予這種劃分以科學根據,因而,只能憑借經驗或先驗理論作出主觀裁定,使這種主觀的劃分不僅沒有揭示審美現象內在規律,反而使美學理論陷入迷津或悖謬之中。
三
基於審美發生的性質,區分文化審美與前文化審美,對於我們認識審美現象,尤其是某些所謂「自然美」和「形式美」的生成規律是非常重要的。
傳統美學一大誤區是把低層次的審美現象,統統提升到文化層次上闡釋,將所有自然美都千曲百拐地歸結於「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譬如闡釋月亮的美,一定要先聯想為「白玉盤」之類,再將「白玉盤」歸結為勞動者的創造,最終讓月亮間接地被「人化」。這樣作的結果恰恰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使美的規律撲朔迷離,難以把握。達爾文在論及對人類生理結構功能認識時曾說過,必要時「我們就得在哺育動物的進化階梯上下降到最低的幾級才行。」⑩對許多屬於前文化審美現象的解釋也是這樣,當我們把它下放到人類結構的低層時,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所謂月亮之美,就在於它的清暉在夜色中悅目,適宜人的潛能需求;而一輪圓月,還有著視覺最容易接受的簡捷形式--圓形。這便是不熟讀唐詩,缺少人文修養的人們同樣贊賞月亮美的原因。類似情況還有花之美。由於普列漢諾夫的徵引,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有關原始部落人對花冷淡的事實廣為人知:他們「從不曾用花來裝飾自己,雖然他們住在遍地是花的地方」。(11)由此,便很容易得出花之美產生於勞動的結論,使花之美具有文化美屬性。其實,這也是將審美發生論與審美本體論混淆而產生的錯覺。從發生論角度講,人類對花欣賞的事實的確是發生在人化自然的勞動實踐中,但人對花的喜愛傾向和欣賞能力,卻是動物人在物種進化過程中就早已經從祖先那裡繼承下來並自然具備的,只是在向人生成的漫長過程中,由於生存維艱而暫時蟄伏起來成為潛能罷了。一旦勞動實踐使人類的這些潛能被重新解放出來,它便作為前文化審美需求而存在,相應地,花之美便也存在了。因此,現代人欣賞花,根本無需想到什麼勞動、豐收、果實之類,恰恰相反,那些為人類所培養和喜愛的花卉,幾乎統統是「花」而不實的。
實際上,構成人類審美基礎的諸多視覺或聽覺形式美元素,也大都屬於這類前文化審美發生現象。譬如「對稱」。「對稱」在形式美中的重要地位是難以動搖的,所謂「反對稱」、「不對稱」,依然是以「對稱」的存在為前提的。但人對「對稱」美肯定的最根本原因還在人自身結構的對稱。普列漢諾夫早就猜測到這一點:對稱規律的「根源是什麼呢?大概是人自己的身體的結構以及動物身體的結構:只有殘廢者和畸形者的身體是不對稱的,他們總是一定使體格正常的人產生一種不愉快的印象。因此,欣賞對稱的能力也是自然賦予我們的」。(12)我們不妨作這樣的奇想,設若人的身體,尤其是人的眼睛不是橫向對稱的話,比如是上下對位或者是像比目魚那樣兩隻眼擠在一邊,那人類肯定不會對「對稱」有如此執著的偏好了。再如「黃金分割」。「黃金分割」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神秘規律。就視覺之「黃金分割」矩形來說,它之所以是人們樂於接受的好圖形,以至從普通書籍外形到各類建築結構幾乎無處不在,就在於它與人類靜觀視野結構相對應。假如人的上下視域寬、左右視域窄,這種橫向黃金分割圖形便決不會如此受歡迎了。在人類聽覺系統中同樣存在這種結構「共振」現象。譬如單一頻率的「單調」音響或雜亂頻率構成的「噪音」之所以令人不快,和諧的樂音之所以令聽覺快適,都與人耳的物理結構和聲學性質相關。有研究材料表明,美聲歌唱演員聲音之所以悅耳,就是因為其從聲帶「共鳴區」發出的響亮聲音能進入人聽覺器「最佳可聽區域,使聲音明快、響亮」。(13)因此,所謂「美聲唱法」,實質上就是歌唱家對自己的發聲器按聲學規律進行自覺訓練的一種唱法。
由於客體對主體感官結構的適應或同構而生成這種前文化審美規律,如果通俗地表達,可借用愛迪生的一句話:「也許並不是這塊物質比另一塊物質具有更多真正的美和丑,因為我們人如果構造成為另一個樣子,那麼現在使我們嫌惡的東西也許會使我們愛好。」(14)狄德羅作為唯物主義美學家,同樣發現並強調了這一看似簡單卻往往被忽略的真理。他明確指出,美的客體關系結構、安排,「這只是對可能存在的、其身心構造一如我們的生物而言,因為,對別的生物來說,它可能既不美也不醜,或者甚至是丑的」。(15)盡管我們可以感知或發掘由自身軀體的物理或生理結構制約所產生的生理本能、潛能需求,但這種結構關系本身卻顯然是我們自身所無法覺察或改變的,是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而這,不正是為客觀美論或唯物美論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石嗎?
四
不過,應當再次強調指出是,雖然前文化審美與文化審美可以從性質特徵上將其明確劃分開來,但在現實審美中,以純粹形態存在的前文化審美與文化審美皆不多見。前文所謂形式美,也只是構成客體的審美因素而已。由於人類所面對的客體,絕大多數都是「人化」客體,都內含著相應的社會文化因素,甚至連月亮太陽等純自然客體也往往被染上人文色彩;由於人類所創造的社會文化客體,絕大多數都具有「物質」軀殼,都表現為一定的形象結構,甚至連文字元號等純文化客體也無一例外地具有某種自然形式;同時,又由於作為主體的人類,本身就是感性與理性、感官與意識的統一體,任何感性反應都在理性監控之下,任何理性反應都需經感性表現;因此,只要審美主體從前文化客體中「發現」文化意蘊存在,「覺悟」到某種文化社會價值引力,便即可會有文化審美並生;或者,只要審美主體被文化客體形象的某種感性魅力或形式所吸引,便立即會有前文化審美並生。這便是通常情況下復合美佔據優勢的原因。
復合審美之特徵也是前文化與文化審美特徵之匯總:審美客體是形象形式和本質內容的統一體;審美主體之感官感性與意識理性「全方位」調動;主客體關系結構既有直接性又有間接性,既有「中介」又無「中介」,如此等等。在現實中,最典型地體現復合美特徵的莫過於藝術美了。藝術美由藝術內容美和藝術表現美構成。在藝術內容構成中,既有作為反映者所攝取的大千宇宙形象物貌,有前文化審美價值因素,亦有現實形象中所蘊涵的社會道德倫理,有文化審美價值因素,其復合美特徵突出。但由於這種復合美只是對現實存在的復合美因素的集中再現或表現,畢竟不是藝術美的本質構成。藝術美的本質在於藝術的表現美。借用一句常用的話說就是:藝術的本質不在於「表現什麼」,而在於「怎樣表現」,即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其下,我們便集中於此作些例析。
盡管不同藝術門類中的藝術媒體不同,符號系統不同,藝術文化審美特徵也不相同,但各類藝術家都要藉助特殊藝術媒體和藝術符號對前文化審美形式因素(色彩、樂音、對稱、均衡等等)充分發掘運用,使作品既具有豐富的感性形式,同時又能塑造出豐富的藝術形象,傳遞豐富的文化社會信息。譬如中國現代國畫家,不僅墨有七法(黃賓虹),而且彩用七色,創作出一幅幅江山多嬌,百花爭妍的生動畫卷;畫卷中不僅有傳統筆墨情趣,而且色墨交響,充滿現代氣息,寄寓著畫家高逸情趣和哲理意味。顯然,正是在這種藝術媒體操作和藝術語言運用、藝術表現形式中才體現出創造者的智慧,才表現出藝術家的才氣,才產生出藝術品的文化審美價值。所謂內行看門道,對藝術品來說「看」的就是藝術家形象創造中這種化難為易舉重若輕靈活自由大膽獨創的技巧運用奧妙,就是如何作到「難能為美」①。像欣賞國畫,畫家一筆一墨、一丘一壑、一花一葉的背後,都有著無窮奧密,有些甚至可能讓人看到畫家幾十年的筆墨功夫,看到中國文人畫幾百年的承傳軌跡。但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色彩就是色彩,形象就是形象,他們的目光被由自然物質媒介所構成的藝術形象軀殼所擋住了,它們的注意力為藝術的感性魅力所吸引了,因此,他們所欣賞的主要是藝術的前文化審美價值和藝術的懲善揚惡之類內容。所謂外行看熱鬧,「看」的就是藝術形象或形式的構成,是否新奇,是否好看,是否刺激,是否能引人如勝以及善惡報應的大團圓結局等等。對於形象背後的藝術家所匠心運用的高難技巧,所寄寓的豐富內涵,則無法理解,或根本不感興趣。因此,在藝術評價中之所以內行與外行尺度難以統一,就在於,兩者的著眼點和標准不同,所著重欣賞的藝術美的層次不同:一個側重文化美,一個側重前文化美。
譬如象建築。建築師們對新建築的審美標准當然也包括建築的觀賞功能與使用功能,但他們主要的著眼點是放在建築的語言風格、建築的內在結構與外部環境處理、建築的新材料新技術運用,以及建築的使用觀賞功能與建築語言風格的協調統一上。而對大眾來說,這些標准一律不了解,甚至永遠也不想了解,他們只是從建築是否好看、是否新穎、甚至體量是否大等等方面去評判--這怎麼能與專家尺度趨同呢?象電影。電影是最大眾化但又是最技術化的藝術。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工、服裝、道具、特技、化裝、燈光、音響、作曲、演奏、配音、錄音、剪輯等等,哪一個部門沒有自己一整套技術要求?哪一部門的技術水平不影響電影的整體藝術效果?即如剪輯吧,不表不演只憑「剪力」一把,卻可能「剪」出驚心動魄的畫面效果來!但這諸多門類中的技術形式法則即其美學意義又有多少觀眾知道呢?像由鏡頭景別、運動、角度、組接等電影語言所構成的電影獨特的敘述規則,又有多少觀眾能看出門道呢?大眾所重視的是電影的娛樂功能:情節是否緊張、刺激、感人,明星是否漂亮、性感、年輕等等。有時,滿足觀眾這種需求的影片幾乎可以說不費什麼事,往絕處編一個讓人悲痛欲絕的故事再加幾個著名影星即可--港台流行影視足可為證。當然,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也有,但那要求編導必須兼顧兩類對象,兼顧兩種不同的審美規律,使作品具有豐富的復合美,這當然是很難作到的。
其實,在古典藝術中,藝術家所追求的就是前文化美與文化美高度和諧統一的復合美,藝術家藝術創新的重點在於給人從感官到心靈的和諧享受。著名的古典藝術家對人類藝術潛能創造性地發掘、發現或運用,幾乎達到了令人的嘆為觀止的完美水平,並且藉助這近乎完美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人類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貝多芬的交響曲便是人類古典藝術的顛峰。藝術中前文化美與文化美的自覺分離主要源自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反傳統反和諧,就是減少前文化美的比重,強化藝術的文化社會價值內涵。那些醜陋割裂的視覺形象,就是讓觀眾視覺受刺激,心靈受震撼;那些艱澀玄奧的文學作品,就是讓讀者不能本能地好感和通暢地閱讀,而要去反復琢磨和理解,以至評論家們只能白天硬著頭皮讀呀評呀,晚上躺著去看「前現代」或後現代的通俗小說以休息大腦。作為反撥,或作為電子工業時代的產物,後現代主義的「大量文化」,或「受眾文化」(16)則側重於藝術的前文化層次,專門為取悅大眾而批量製造那些缺少思想深度,沒有豐富營養,膨化松軟的文化快餐食品,以滿足大眾的感官需求。有青年學者將此稱為「幸福的感官化」,是很形象而切入本質的。(17)如何防止這種「受眾文化」戕害真正的審美文化,如何提高這種能「化」大眾的「文化」的藝術品位,是當代「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如果邏輯或歷史地推導,面向21世紀,我想,我們應當會迎來新的追求和諧復合美的「『後』後現代」或「『新』新古典主義」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