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山東滕州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山東滕州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26 08:04:03

❶ 滕州的習俗

1、送粥米

送粥米也叫「送月米」。一般男孩出生後20天,女孩18天,並要定雙日子,假如趕著算逢單日,也要錯開,提前或拖後1天。姥姥必前往,姥姥不在,由舅母替代,還有舅舅。舅舅大都充當姥姥的腳力,腳力人數根據送去東西多少而定,東西多少根據自家的經濟狀況,和平常與親鄰交往情況而不同。親鄰送的東西多,粥米也較豐厚。

20世紀80年代後,大都用拖拉機或三輪車前往,同去的還有出嫁的姐、妹、姨、姑等。東西要有米、白面、掛面、雞蛋、紅糖等,只有雞蛋要單數,其餘要雙數。另外還要送幾塊色彩鮮艷的布料,每塊3~4尺不等,給嬰兒作穿衣用。有的給男嬰磨逗兒縫制虎頭枕。

裝滿後,上邊用彩布蒙住,用紅攀鞋帶子扎緊。另外帶1隻紅色公雞和1隻母雞,雞脖子上系紅布,紅關繩拴住母雞,女嬰留下公雞,男嬰留下母雞。留下的雞以後出售可換回布料給嬰兒做衣裳。回去的雞,放開繼續喂著。

2、冬至喝羊肉湯

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再怎麼說也是「時年八節」之一,吃貨們還是不會放過這有著各種冬至特色美食的節日的: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糍、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3、溫鍋

娘家送兩只雞、兩尾魚、兩斤豆芽等。請鄰居或者自己要好的朋友同事,上新家吃飯。朋友隨心送點水壺之類的五湖四海或者家用瞎啟賣電器之旁肆類的,慶祝喬遷之喜。



4、龍抬頭

二月初二,民間最大的習俗是「剃龍頭」,不管是老人小孩,剪發、修容。

5、民間縫綉

民間縫綉流行於棗庄市市中區、薛城區、山亭區、滕州、台兒庄等地區。棗庄市周邊地區的濟寧、江蘇、安徽等地也都有民間縫綉的流傳。

以布、綢、緞等為主要原料,以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內容為題材,用變形、誇張的手法,同時融合吸收民間美術中多種門類的製作技藝,通過剪、縫、綉、貼、扎等技法來製作民間縫綉的工藝作品。

❷ 滕州舞獅團隊在哪裡

當地禮儀公司。滕州市,山東省所轄縣級市,由棗庄市代管,舊稱「滕縣」返物,想要請舞獅團隊可以去當地的禮儀公司進行漏散液咨詢。掘液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

❸ 滕州春節民情風俗調查

據傳說,很久以前,柴青年叫千百年來,他看到了季節性的混亂,確定為季節性定準。日上山打柴,突然靈感來自移動的陰影,回到家裡,他特別設計用來測量太陽的影子長度「日晷」。但是,當有一個雲多雨多霧的天氣,怎麼辦呢?後來,他看到滴水崖泉水很有節奏,有一個想法,做一個五層漏壺泄漏的時間。慢慢地,他發現,每隔365天,一天的長度將重復一次,最短的一天,冬至。
萬年前用自製的日晷和泄漏覲見皇帝,要說明的一點,冬至,太陽和月亮周期的運行。皇帝聽到和感覺到這是很有意義的一萬年,千百年來留下的系統日歷,日晷建在天壇前,漏ぁ過了一段時間? 「
皇帝發送的季節正式的平衡,千百年來了解系統日歷。萬年拿出自己生產的草日歷說:「三百六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次又一次地從一開始就植被,命運的四個賽季,12輪次一歲的阿恆很嫉妒年擔心一萬年來得到皇帝重用,所以買的刺客刺億年。皇帝知道後大怒,殺了阿恆,千百年來親自拜訪。萬年前指著沉沈星追上了蠶百星星家居恢復,午夜夜義,舊??的一年已經完成,在時間和春天的開始,希望皇帝給定的一個部分。「」春為歲的明星說:首頁春節。「皇帝說。從那時起,中國的新年習俗流傳至今。
此外,春節標題為「新年」。該
傳說「年」是一個「第一個出生的喇叭兇猛的」野獸,每一個臘月的最後一天,了掠奪性噬人,並威脅到人的生命安全。但這種野獸,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它「怕」 - 怕聲,怕光,怕紅顏色,人們為了驅動它,用紅色的紅木切的牌子掛門,標題,趙富。 「除了燃燒的竹切,燃燒發出噼啪」聲「和」光「,」年「的會見,,只有逃離馳騁第二天早上,平安無事,交給互相祝賀。」新年快樂年「,也由此而來。

對聯」楹聯「,俗稱雙字簡潔深刻,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平仄協調,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中國的語言文字的聲音。說。
對聯,對聯藝術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一,是中國獨特的文學形式,它是與書法的奇妙結合,到中國燦爛的藝術原對聯對聯懸掛更多,因為古老的教堂房子的房子的英列名。在時代之前的秦漢時期,中國民間新的一年裡掛春節的習俗。所謂的春節,這是下降鬼傳說中的神的名字「神茶」和「郁壘分別寫兩個紅木板,掛在左,右門,惡,驅邪壓力。的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五代時期,人們開始共同語言在紅木板的問題。據「宋舒家的歷史記錄,五代張舒朱孟歲的除了生活學士學位字標題春節後,設定睡眠門元年(1964年)左右,本科幸運的是尹須嗯寫的字,昌以其非工,自命筆的標題說: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們最早的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的「千繁華的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的字元的句子,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春節有密切的關系,這樣的古人,也被稱為春季藝術節的楹聯為「春節」。的自定義慶祝除夕,都對水每通過與美好的告別懷舊,但也的未來在新的一年給美麗的希望義大利。古人在一個慶祝新的新年的除夕,「的詩句說:」從在附近慶祝新的新年的除夕阿戎房子,蠟炬通紅色紗皮特; 30六十是波,從偏頭痛晚上,但不幸的是愛。「海寶愛是人類的天性,它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蘇軾寫了慶祝除夕」名句:「明年沒有力量,心中恐懼揮霍;試圖做錦西少年猶太人可以誇耀! 「這表明,在除夕慶祝除夕的積極意義。

❹ 滕州有什麼風俗

古塔俗稱龍泉塔,原是龍泉寺的一座佛塔。龍泉寺的建築規模宏麗,從遠處便可望見那黃牆碧瓦,蒼松紺宇。進寺回顧,但見正中大殿軒昂,兩側廡殿整齊,殿內供的佛像栩栩如生。碑房裡各種碑刻,琳琅滿目,風雅古樸。明萬曆年間王元賓在《滕縣志》中記述:「寺規制舊極宏麗……歲於此為迎春所,今兩廊方丈俱圮,雖修之不及前遠甚。」到了清末民初,龍泉寺龐大的建築大都倒塌失修,僅存此塔。
龍泉塔為磚石結構,塔身呈八角形,磚刻斗托檐,共9級,通高43米,塔底直徑為9.2米。塔底部有佛窟一間,塔內上部存佛窗4間,然佛像均已無存。
龍泉塔始建時代文獻無考,據有關專家觀察其風格,屬北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塔底層嵌有古碑,碑上記載,明代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曾進行過重修,時至今日,已逾500餘載。龍泉塔飽受歷代風雨侵蝕,屢遭戰火摧殘,塔剎傾毀,挑檐斗拱脫落,已是面目全非。為保護古塔,1983年滕縣人民政府決定,撥專款全面修復,歷經年余,修繕竣工。龍泉塔被棗庄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龍泉文化廣場 位於市區東部,東臨荊河,佔地面積為90.5畝,是一處集游覽、觀賞、科普、文化教育、休閑、娛樂於一體,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敞開式公共游樂場所。整個廣場由大水面、方廣場、斜面草地、旱噴泉、圓形露天廣場組成,配設以形狀各異的花壇、台階、親水平橋等,龍泉古塔、王學仲藝術館、漢畫像石館、中外酒瓶博物館等富有文化特色和地方氣息的文化建築群圍繞在廣場四周,形成了以龍泉古塔為依託,反映古老文化為主題的活動空間。
王學仲藝術館 建於1988年3月,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綠化面積為350平方米。館內有展廳、講座室、書畫廳、文物陳列室、藝術資料收藏室、接待室、辦公室,組成了中西合璧、典雅清幽的藝術殿堂,被書畫藝術界譽為「江北三亭」,館藏王學仲先生及歷代名人字畫500餘幅,文物200多件,集收藏、展覽、研究、交流於一體。
滕州市博物館 現位於龍山路29號,建於1958年,館藏文物1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百件,以北辛文化、商周時期青銅器和漢畫像石著稱茄跡,設有展室7個,有北辛文化展室,滕、薛國青銅器展室,銅鏡、陶瓷、字畫。陳列內容以突出滕州市的歷史為特點。
荊河公園 位於滕州城區南部,南臨荊河,自然環境優雅,是滕州最大的公共娛樂場所。整個公園的規劃和建設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基礎上,以傳統古典園林風格為基調,使亭、台、樓、榭、閣、橋點綴其間。公園佔地面積為285畝,其中水面75畝,園內建有五孔橋、玉帶橋等拱橋5座及仿古式東大門,老年活動中心、觀荊閣、荷花亭、雙亭、沿湖長廊、水榭碼頭等景點15處,栽植了各種花木萬余株,道路硬化3000餘米。整個規劃布局分東西入口區、兒童游樂區、水上活動區、動物區、自然風景區、花卉盆景觀賞區、老年活動中心區等8個功能區域。
三、自然景觀
滕州境內自然景觀有山有水,以山靜、水清為特色。
蓮青山風景區 據明萬曆十三年《滕縣志·古跡志》記載:「紀王女城在東蓮青山,即玉女城」,當地民眾稱之為「皇城」。故址位於市城區東北25公里處的黨山鄉境內——鄉駐地東北約8公里。沿著崎嶇的山嶺小路,翻越一道山口,再上一座山嶺,就到了宮殿遺址處。《滕縣志·山川志》記載:「九十九頂蓮青山,巋然如屯雲,主峰摩天嶺」(高603米,南有玉女池,又有紀王女兒修道於此,故名)。又傳雲,王女同駙馬耶律帶兵避居於此。若此,城可能是金代建築。
今城遺址巨石累累,起伏於山巒之間,頗為壯觀。城址實測東西90米,南北40米,遺址內自北向南殘留一排4個石鼓形柱基石,下為方形,邊長54厘米;上為圓形,直徑長38厘米。叢納鎮石鼓柱基間距10米。廢墟殘磚有44×23×12厘米和36×22×9厘米等不同規格。磚上有白灰粘結材料,綠琉璃瓦的殘片,彼彼皆是。由此可見宮殿的建築應是磚木結構。室內地面為水磨油浸方磚鋪地滲粗,可見非同一般。殿堂遺址是一大平台,前後殘留有巨石砌築擋土牆(亦或牆基)高4米多。
殿址北建有石券橋一座,橫跨谷口之上,此橋尚存。橋南北長40米,橋面寬15米,跨度7米,拱台高3.5米,拱高3.5米。精打細鑿的拱券石規格為80×55×30厘米。上游橋洞兩旁拱台上有鏤雕龍頭,南側的龍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北側的龍嘴被砸掉,角須尚好。這里既使是在大旱之年的春天,谷內橋下仍然流水潺潺。
殿堂遺址的前後左右,山上谷下,樹木蔥蔥,百鳥爭鳴,如臨人間仙境。舊志記:「谷遍是桃花,每春水出澗,浮帶桃花,宛然桃源仙境也」。
墨子森林公園 位於滕州城15公里的墨子故里——木石鎮境內,是在原國營木石林場的基礎上建立的,1993年被定為省級森林公園。公園東依沂蒙山,南瀕「薛國故城」,西北分別與滕州八大景觀之中的「微湖夜月」、「龍嶺晴雲」、「谷翠雙峰」相望,可謂景中之景、園中之園。公園地勢北高南低,南北狹長,綿延6.3公里,東西寬1.2公里,自然環境優美,且處於濟(寧)棗(庄)公路、微(山)馮(卯)公路縱橫交叉位置,交通十分便利。
森林公園主要由兩大山脈和龍山、虎山、落鳳山三個主峰組成,最高點海拔262.5米。登峰遠眺,重巒迭翠,峰奇林茂,林海莽莽,雲霧繚繞,氣象萬千。森林以側柏、刺槐為主,間或其它多類樹種。早春,刺槐吐綠,香花串串,遠眺如雪;臨夏,綠蔭夾道,涼風習習,微風拂來,林濤聲聲,素有「日曬三里不露面,雨天五里不撐傘」之說。相傳早年墨子和其弟子常到此山讀書習文,遇旱年,草木枯萎,墨子就率弟子挑山泉水澆灌,從此,荒山漸綠,草木蔥蘢。公園從遠處看,山形像龍、像虎、像鳳,非常逼真,素有「龍山、虎山、落鳳山,三山有靈」之美傳。近視則石峰千姿百態,層石疊峰,形態各異。園內湧泉遍布,溪流縱橫,山水倒映,鳥語花香。自然景觀更奇,有日出觀、生雲處、雲霞奇觀、通海池等。逢雨季,生雲處便會縷縷白雲升騰,霧紗飄渺,山雲一體,雲天相連,後經人工精心修建,部分景色更加誘人,為人們提供了一處優良的休息、游樂場所。
森林公園整體又分為三個景區:墨子祠景區、園中湖景區、目夷溝景區。這些景區不僅風光綉麗、神奇,而且眾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分布其中,有玄帝廟、墨子井、聚寶盆、大峪廟、曹王墓等。墨子講學石刻壁畫和墨子祠為墨子祠景區主要的人文景觀,在其周圍還要建鳳凰台、觀景閣等景點。墨子祠建於風景獨秀的落鳳山巔,設計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仿古式建築,坐北朝南,二進院落皆碧瓦紅牆,飛檐畫棟。後院設計為主祠,內塑墨子像,供人瞻仰。東西房,塑其弟子像,附有每個名弟子的情況簡介及對社會的貢獻。前院為小祠,計劃製作墨子「救世濟民」等活動的彩塑群。墨子祠實施分期興建,目前一期工程正在建設之中。
崗頭鎮萬畝荷花風景區 地處滕州、鄒城、微山三縣(市)交界處,北倚鳧山,西瀕微山湖。西距京杭大運河僅2公里,東逾京滬鐵路和104國道23公里,濟微線(即104省道)、濟棗線交叉穿境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游覽區有「萬畝紅蓮」、「微湖夜波」、「碼頭晨曲」、「漁舟唱晚」、「蘆盪飛雪」等迷人的自然景觀,近有「朱庄文化遺址」、「伏羲畫卦台」、「牧仙洞」、「玉皇頂」、「九頂蓮花山」、「落陽城址」、「魯國郎邑」、「元明百壽石坊」等文化古跡。每逢6、7、8月份,湖畔荷花盛開,紅花綠葉,碧水白帆,構成江北「瘦西湖」獨有的風韻,令人遐想無際。
1995年—2000年,崗頭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大力實施「以水興鎮」戰略,發展旅遊業,總投資3000多萬元,修築了濱湖路、通港路、富民路等「四縱四橫」八條道路,架設了宏波大橋,建成了擁有30個泊位的高標准港口,開辟了崗頭「萬畝荷花」走向國內市場的黃金水道。同時,卓有成效地進行了濱城小城鎮建設,增強了旅遊業發展的承載能力。依託濱湖12.5公里的湖岸線和2萬多畝的淺湖,1.5萬畝的低窪地,6000畝的「上糧下漁」基地,崗頭鎮採取多種形式加大科技投入,建成了烏鱔走廊、白蓮藕基地、中華絨鰲蟹基地、彭澤鯽基地、魚鴨混養基地和甲魚飼養場,初步形成了出口創匯農業、旅遊觀光農業和高效生態農業。
崗頭鎮「萬畝荷花」旅遊資源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具有現實的游覽價值,開發的前景十分廣闊。崗頭鎮正准備修建度假別墅、休閑亭榭、天然浴場、水族館舍,開辟釣台、射場、跑馬、遊艇,增添娛樂設施,經營特色餐飲,承接各種高規格會議,恭候中外大型旅遊團體,逐步形成融娛樂、休閑、審美、考古、環保於一體的大旅遊格局。
柴胡店鎮萬畝梨園
萬畝梨園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滕縣志》有花開似銀的記載。該園是以劉村梨園為依託,不斷膨脹規模而形成的「滕州市高效高稅經濟林開發區」。其品種有:酥梨、鴨梨、天生、紫酥、槎子、子母、晚三吉、二十世紀、日本豐水梨等。柴胡店鎮為開發千山旅遊資源,於1992年,在該園內重修了明嘉靖年間的梨園古井,規劃了「園中園」,新建了觀梨亭、遊艇碼頭、釣魚台等20個景點。定於每年4月在這里舉辦一屆梨花會。
觀梨亭位於萬畝梨園古薛河分洪口處,底層為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高8米,長12米,寬8米。上層為四木圓柱支撐,是正方形高6米的挑檐式四角亭。建造於1992年,是中國傳統建築亭閣式與現代建築風格巧妙結合的範例之一。登此亭覽萬畝梨園:那盛夏的點點珠光、金秋的累累碩果、嚴冬的茫茫林海,尤其是陽春三月那「萬畝梨花白似雪,一彎薛水碧如藍」的佳景,定會讓人心曠神怡,飄飄欲仙。
園中湖位於萬畝梨園中部,系集灌溉、養殖、游覽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800畝水面的薛河故道。岸柳低垂,魚戲蝦躍,碧波盪漾,湖光山色。在此觀分洪口瀑布,爽氣襲人;湖中泛舟,怡然自樂。「垂釣薛河畔,悠然見群山」也別有一番情趣。這里是旅遊、觀光、休閑、渡假的好去處。

❺ 山東有啥民風民俗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❻ 山東民風民俗

山東當地特色

濰坊風箏

山東的風箏以濰坊最為有名,濰坊建有風箏博物館,裡面收藏,陳列各種風箏1400件,還有1600平米的放飛大廳,風箏可以分為「硬翅」和「軟翅」,「串類」,「立體類」等等,濰坊風箏受當地年畫和民間裝飾影響大,有很好的美感和收藏價值。

民間藝術「三絕」

撲灰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起源於明代成化年間,是一種撲灰起稿手繪年畫,產地主要分布在高密北鄉姜庄、夏庄一帶30多個村莊。早期的撲灰年畫以水墨為主,從清代道光年間逐步發展為以色代墨,並趨向艷麗。

由於大筆縱橫,自由揮灑,有抹的味道,藝人們稱其為「抹畫子」。內容大都表現喜慶,很適於民戶節日張貼。「姑嫂閑話」、「踢毽子」、「萬事如意」「富貴平安」、「八仙慶壽」、「牛郎織女」、「福壽雙全」、「雙童獻壽」、「團扇美人」、「四季花屏」、「家堂」等都是撲灰年畫的代表作品。

清代中期,作品就銷往煙台、臨沂、徐州、內蒙古、東北等地。現在,或其有獨特的技法,粗獷的風格,已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重視,成了研究收藏的珍品。中國美術館、首都博物館、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均有收藏。

《中國美術大全》中介紹了十多幅代表作品,中央美術學院、天津藝術學院等院校的師生,還將撲灰年畫作為臨摹研究的藍本和教材。

泥塑

高密聶家莊一戶窮苦藝人從捏鍋子花開始;經過本庄藝人們世代相傳,使其由粗到細,由簡單造型到復雜結構的生產演變,發展成為現在的形色、聲、動俱佳的民間工藝品。主要產品有「叫虎」、「搖猴」、「搖蟬、「叫雞」、「座獅」、「泥娃娃」、「牧童」、「花姑」、「梁山伯與祝英台」、「劉海戲金蟾」、「八仙」等70個品種。

這些產品自進入市場以來,久銷不衰,供不應求。聶家莊泥塑,粗獷豪放,構圖完整,色彩艷麗,獨具一格。因此,在參加省市舉辦的民間工藝美術展覽中連連獲獎,被收入《中國民間工藝大辭典》,曾到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展出,還被宋慶齡基金會收藏,並作為禮品贈給外國貴賓。

剪紙

高密民間剪紙,歷史悠久,起源難考。從挖掘的民間剪紙作品考察,它在高密廣為流傳及普及的時間,不晚於撲灰年畫興起的時間。明代洪武初年,大批移民遷入高密,其中有不少的民間剪紙藝人,將不同風格的剪紙藝術帶到高密,溶於一體,形成了高密民間剪紙藝術風格。

高密民間剪紙在藝術上運用了對立統一的手法,塊與線形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並富有韻律感;線條剛勁挺拔,有金石味;構圖誇張變形不失真;粗獷中見清秀,稚拙中藏精巧。高密民間剪紙,在內容上取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寄託著人們美好願望。

「窗花」、「鞋花」、「頂棚花」、「饃饃花」以信以人物、動物、花鳥、故事為題材的剪紙作品,都深受群眾喜愛。改革開放以來,高密民間剪紙已走向世界,不僅成為出國人員的饋贈禮品,且多次出國展出,有20作品在全國剪紙大賽中獲獎,還有3剪紙姑娘隨團到日本、奧地利進行剪紙表演,被譽為「巾幗魔剪」。

楊家埠木版年畫寒亭區楊家埠木版年畫創於明代,至明末已臻於成熟,至清朝乾隆年間,進入鼎盛期,此時,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三大木版年畫畫市。

楊家埠村呈現出「畫店百家,畫種上千」,「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局面。隨著時代的變遷,楊家埠木版年畫幾經衰亡。中辦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搶救這一民間藝術,重現昔日光輝,寒亭區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重新開始挖掘整理、研究和創新。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已收集傳統畫版5000版年畫資料集。同時,又開發創新了年畫冊頁、年畫掛歷、賀年片等30年畫產品,創新刻劃年畫新作50。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濰坊國際風箏會的召開,楊家埠木版年畫正日益被世人所注目,必將對促進寒亭的對外開放發揮更大作用。

山東節日

曲阜孔子文化節

時間為每年的9月26日到10月10日,橫跨了整個黃金周,所以喜愛歷史文化的你可不要錯過呀。簡介:9月28日是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辰。自1989年起,孔子的故鄉曲阜都會舉辦中國孔子國際文化節,在孔廟大成殿前舉行祭孔樂舞,以紀念孔子對人類文化的傑出貢獻,弘揚東方文化。

濟南泉水文化周

每年9月,在泉城廣場會有大型廣場文藝晚會暨焰火晚會和體驗泉水文化等活動;大明湖有鐵人三項對抗賽;在南部山區亦有「南山戲水節」等。

泰山東岳廟會

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簡介:源於唐代,以東岳大帝的誕辰(即三月二十八日)作為泰山廟會的主要內容,後來增加了民俗風情演出、泰山王母池蟠桃會、桃花旅遊節、梨花旅遊節、春季旅遊聯誼會、泰山封禪儀式表演、東岳廟燕青打擂表演等。

青島櫻花會

每年4月中旬~5月上旬,櫻花盛開的季節里。青島的櫻花會始於上世紀30年代,有「東園花海」之稱的中山公園櫻花,是青島十大勝景之一。

青島國際啤酒節

8月中旬的第一個周六開幕,為期16天。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個節日。節日由開幕式、啤酒品飲、文藝晚會、藝術巡遊、文體娛樂、飲酒大賽、旅遊休閑、經貿展覽、閉幕式等組成;舉辦地點設在青島國際啤酒城。

蓬萊漁燈節

時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十四。屆時漁民紛紛到蓬萊閣龍王宮送燈、進奉貢品,祈求出海平安和漁業豐收,後改為設供祭船、送漁燈、放鞭炮,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山東國際滑雪節

每年11月底,12月初舉行的中國山東國際滑雪節到09年已走過了11個年頭。經過這11年的打造,滑雪節已經成為山東冬季旅遊的名片,中國滑雪旅遊產業發展的旗幟和代言,更成為龍江百姓的自豪和驕傲。滑雪節吸引了眾多滑雪愛好者,開幕式更有盛大的花樣滑雪表演等。

(6)山東滕州的民間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

西部為黃淮海平原,連接中原,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毗鄰,南及東南分別與安徽、江蘇兩省相望;中部為魯中山區,地勢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海、渤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畿,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均臨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有曲阜的孔子、鄒城的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滕州的墨子、軍事家孫子等,均出生於今山東。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成就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鄒衍等一大批名人志士;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山東省是中國的經濟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穩居全國第三名,佔中國GDP總量的1/11。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


參考資料:山東-網路

❼ 滕州的風俗

滕州民俗
一 飲 具

民國年間,燒水有銅壺、錫壺、鐵皮壺。沖茶常用提系大瓷壺、紅泥壺或黑沙壺,配用小茶碗。普通人家沒有暖水瓶,常用瓷壺沖開水,外裹棉套或草囤,以此保溫。

50年代後,銅壺、錫壺日漸稀少,鍍鋅鐵皮壺和鋼精水壺為一般家庭普遍使用。60年代後,暖水瓶已為家庭必備暖水用具。農家常用竹編殼,塑料殼和鐵欞殼的暖水瓶,茶壺,茶碗多厚壁粗瓷。近年來,多備塑料方桶,用於下田提水。城鎮家庭喜歡噴花鐵殼暖瓶,茶具多為小型細瓷套具。現今多數人家購置了氣壓水瓶和涼水瓶套具。

酒具,常見有酒瓶、酒甌、酒杯和酒壺。舊時,壺多用銅或錫制,今多用瓷壺。錐形瓷質燙酒壺仍普遍使用。城鎮新婚家庭多備有高腳玻璃酒杯。近年,城裡人家多以塑料桶沽啤酒空森掘,少數人家配有啤酒套具。

二 餐 具

餐具,主要有碗、筷、盤、碟、盆、勺。多備置於新家庭建立之初,或添置於新年前夕。民國年間,除富裕的人家,一般無成套餐具,多用粗瓷大白碗和黑瓷碗。勺有木勺、銅勺、鐵勺,匙有銅、瓷兩種,筷有竹、木兩種,竹筷最普遍。湯盆主要為黑瓷盆和紅瓦盆。
50年代以後,特別進入80年代以來,人們對餐具的使用日漸講究。湯勺、以鋁勺、鐵勺最普遍,多用素底薄壁白瓷碗,以描金烤花細瓷小碗為好。一般配有少量菜盤、菜碟、菜盆。匙有鋁、瓷、不銹鋼幾種,筷箸仍以竹質為主。在單位食堂就餐的人員,常使用搪瓷飯盒、小盆、大口茶缸等。近年,城鎮新婚家庭,大多購置成套細瓷餐具。西餐餐具雖有出售,但購置者了了。

三 炊 具

炊具主要有鍋春耐、鏊、刀、鏟、籠、篳等。菜刀、菜鏟、擦板、笊籬、桌案為家庭炊事必備用具,一般變化不大。家庭蒸餾食品,過去常用竹製篳盤,今多數家庭使用雙層鋼精鍋。幾年前淘糧食、洗菜,常用秫秸挺勒制的彎竿子和柳編卜籃筐,現為竹編和彩色塑料小筐取代。鍪子有兩種,大的攤煎餅,小的烙單餅。

鍋與灶的變化較大。1960年以前,一般家庭至少備置兩口尖底鑄鐵鍋,大鍋做飯,小鍋做菜。灶多是磚砌或泥捏的燒柴鍋框,用風箱鼓風助燃。城鎮家庭現在多使用憋拉氣爐灶或蜂窩煤自燃灶,個別行業的職工家庭開始使用液化氣爐灶。城鎮家庭飯鍋以鋼精鍋為主,少數家庭備有平鍋、高壓鍋,鄉村一般仍使用舊式爐灶。燃料是柴、煤各半,冬季多用憋拉氣爐子。

四 卧 具

民國年間,一般家庭多使用雕花面子床,富裕人家則用雕花頂子床,也有使用棕屜、皮屜、麻屜等屜子床的,通常墊單苫鋪葦席。另有一種麥草睡包,元寶型,是傳統的小兒卧具。 70年代,卧具變化不大,人們也不甚講究。1978年以後,一般家庭普遍添置竹製或鋼管尼龍躺椅。城鎮時興鋼制雙人床和沙發。進入80年代,城鄉家庭添置沙發的日漸增多,三人多用沙發最受歡迎。新婚家庭,村民仍以雕花面子床為主,城鎮則以板式雙人床為主,普遍配置有沙發。席夢思高檔卧具亦在少數小家庭中出現。

五 家 具

民國年間,稍富裕的家庭備有八仙桌、太師椅、馬杌、衣箱、衣櫃、盆架條幾、三聯桌、大馬杌、圈椅等,材料以榆、槐、桐、柳為主,漆色以棗紅、栗色為主。

1949年至1970年,傢具變化不大,之後,水泥預制傢具始興。1978年後,一般家庭普遍添置大件傢具,其中,以鑲鏡大衣櫥、高低櫃、菜櫥、書櫥為多。進入80年代,城鄉興起置辦傢具熱潮。隨著南方木匠的大批來滕,和國外生產技術的引進,傢具一改渾厚、肅穆、質朴的風格,呈現出做工精細、風格典雅、色調明快的特色。起初,盛行捷克式、鏡框式成斗核套傢具,以米黃色繪飾木紋為美。隨後,蠟殼板式組合傢具出現,又使城鎮青年為之傾倒。電鍍折疊椅、沙發、藤椅、竹椅盛銷城鄉。

六 日常用具

民國初,居民照明使用菜油燈,後以煤油燈為主。城鎮居民多用玻璃罩子燈、馬燈和土捻子燈,農村家庭多用土捻子燈。解放後,年代至今,大部分居民始用電燈,鄉村仍備油燈或臘燭以防停電。 汲水常用水桶、瓦罐、勾擔、井繩等物多數家中備有大水缸。70年代末,地下水下降。有的用深水機泵提水。城南鄉村多建水塔供水。平原村民多改用大油桶拉水,東部山鄉多置特製水桶,用獨輪車推水。

盛裝雜物的器具有叉子、箢子、挎籃、叉子筐頭。一般箢子是農村人家必備物什,主要用於盛糧或其他雜物,也是喜慶盛裝禮物的常用器具。

煎餅筐,家家必備,有荊條和麥草編織的兩種。近年,人們多使秫秸挺穿制的鍋拍疊放煎餅。另外,還有一種麥草編織的囤子,也是用來存放干糧的用具。

農村居民盛糧習慣用瓦缸。大靛缸似乎成為衡量一個家庭是否富裕的標志。50年代後,農婦常捏制泥缸以代之,爾後,又出現水泥缸。城鎮家庭多無大型盛物器具,糧面用門袋,雜物用包裝箱。

家庭盥洗,建國前以紅瓦盆為主,後漸以瓷盆、鑄鐵盆、搪瓷盆取代。現在,城鎮居民多使用搪瓷盆和塑料盆。

❽ 求滕州地區過年的習俗資料,越詳細越好

1/滕州民俗
春 節
子時,焚香楮放鞭炮,閹家祭祖先。拜尊長。賞壓歲錢。同族年青人結伴而行,由近及遠,依序拜年。早飯吃扁食,尚素餡,諧「素靜」。意祝家庭和睦平安。扁食內包麩皮、硬幣,戲卜「福」、「財」屬誰。以博親歡、飯後,妯娌們成群結隊,走街串巷拜新年。初三中午,焚香於庭,祭神祀祖,全家團聚同酌,謂之「圓年」。初五,再吃扁食,稱之」捏嘴」。教幼童,不罵人不妄語,尊長敬老逾青年,少說多做,勤業為先。初七為火日,循古俗,煮菜為餐。舊俗敬火神,庄戶人開懷暢飲,鑼鼓喧天。初八為穀日,吃豆腐,諧意「都熟」,祈禱豐年。初九為果日,吃鯉魚,盼「利余」,亦為祈年。東部山鄉果農尤為重視,至今依然。
春節,各行歇業,機關放假三日,各劇場、商店照常營業。初三,各單位照常上班,循古俗,放鞭炮,聲響連天。
2/首先從做年貨開始說起吧:

做年貨:

除了上街打年貨外,我們那裡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戶戶就開始自製年貨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讓豆腐」等等豆腐系列)、煎油果(就是類似街上賣的那種糯米油餅)、打糍粑等等,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像臘肉、水酒等這些東西,早在過年前一兩個月就做完了。

除夕:

大年三十,應該算是全家最忙的了。早飯後,父母就開始殺雞宰鴨准備年飯,小成員們搞衛生、貼春聯、貼年畫。

中午吃飯前,家裡的男成員們(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著供品到祖宗墳上去祭拜,祖宗為上,年飯也得讓他們先吃啊!掃墓回來後,家裡的女成員也基本把年飯都准備好了,放完鞭炮後,一家人就開始吃團圓飯。團圓飯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飯,而不是「年夜飯」。

初一:

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講究。按老一輩的說法,初一是否喜氣祥和,預示著新的一年是否順順利利。

初一要「驅寒」(音譯,還有「出行」的音譯,實際的書面語言,本人至今不確定),這恐怕是我們那裡特有的風俗。「驅寒」,也就是凌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過有很多講究。一、時間不能選在凌晨0點,不能選在天完全亮或早飯後,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凌晨4-6點之間;二、「驅寒」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員,而且起來驅寒的要自己醒來,而不是被叫醒的;三、驅寒的鞭炮一定得夠長(越長表示鴻運越長久)、一掛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氣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諸事順利);四、「驅寒」放完的鞭炮不能讓小孩撿,也不能在吃晚飯前清掃。等等這些,讓「驅寒」變得尤為重要和神聖。所以,如果哪家過的不如意、不順利,老一輩的還時常會蹦出句:「看來是初一沒有『驅好寒』啊」。

早飯也有講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飯(這表示「年年有餘」)、面條或粉條(表示祝老人長壽、全家鴻運長久)

初一要講究祥和與吉利,所以說話有忌諱,不能帶「死」字,,也不能罵人吵架。

其實這些N多的老「講究」,都是祖輩遺留下來的習俗,有些迷信有些愚昧,但除了那些在後輩人無法接受的規矩,仍然不會有人刻意去改變它、去打破它,就像過生日吹蠟燭許願一樣,都是祈禱自己和家人在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祈禱全家來年有好的收入,遵循一下老規矩也無妨。

拜年:

在我們家鄉,拜年算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和任務,占據了「過年」時間這個絕大部分。親戚多的,基本要從初一開始,到元宵節,都得是走家串戶的拜年的過程中。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一般是向爺爺奶奶、叔伯鄰居拜年的,初二開始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而且通常是一家得吃一餐飯,碰到晚上的還得夜宿,所以親戚多,地點分布又廣的,拜年花的時間就特別長。要說明的是,出去拜年的一般是男主人帶小孩,女主人得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等所有親戚都來拜完了,女主人就可以叫上自己的姐妹一起回娘家拜年了。

娛樂活動:

過年時期,鄉親們最富有的就是時間,自娛自樂的活動也很多。老年人自發組織的戲班子搭起了戲台自演自唱;年輕後生的舞龍隊挨家串戶拜年賀喜;小青年們組織的村鎮籃球賽也是精彩紛呈;村村放起了各色孔明燈……等等等等,全民參與、老少同樂,其趣融融!

尤其是放孔明燈,這應該算是我這一輩從小到大,感觸最深的過年娛樂活動了。在每個村組,一般是幾個大人組織,為小孩們做好孔明燈,幾個「孩子王」便組織小孩們拿幾個器具,挨家挨戶的「湊油」,一路唱著童謠:「湊油放風燈,養豬三百斤,湊油放一放,養豬壯又壯」。每個人都希望新年有好收成,也便不在乎那點「油」了!小孩們提著「湊」來的油,淋在綁在孔明燈的布條上,點上火,孔明燈就騰空而起了。在組織者的一聲令下,孩子們就朝著跟著孔明燈追去,孔明燈飛的不遠的,基本能被孩子們追到,再拿回來重放,撿到孔明燈的就走在最前頭,被其他小孩簇擁著,享受著「英雄級」的待遇。所以每個人追起孔明燈來,也特別賣力。也有飛的很遠的,追不到了,大家就放棄,要是落在其他村組,免不了一場紛爭,最後還得雙方的大人來協調。直到元宵夜,所有的孔明燈都必須放出去,這項活動也便宣告結束。

隨著現在的後輩們與外界社會接觸的增多,家鄉的N多風俗都有所改變。大年三十晚的夜空中,燃放著越來越多、越來越絢爛的煙花;除夕夜,有人家開始學著煮餃子、吃餛飩;凌晨0點,開始有人家放鞭炮,真正意義上地「辭舊迎新」;拜年不再是耗盡大半個月的時間,串過主要幾個親戚家的門就算結束了;等等……

但更多現代文化的出現,也讓該保留的給遺丟了。越來越多的大人圍在了麻將桌前,沒人再對戲班、對舞龍舞獅有興趣;越來越多的小孩守在了電視機旁,看動畫片和肥皂劇也似乎比追孔明燈來的舒適一些;初一扯皮打架的隨處可見,沒人管那麼多的忌諱……

風俗在變,人文在變,但是只要身邊的親人那份熱情不變、家的溫馨氣氛不變,每年盼望回家過年的心情依然不會變。

春節初一至十五 山東各地年俗

正月初一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家長首先起床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據說怕直接開門遇到神),然後才能說話。其他人陸續起床。起床後婦女忙著煮餃子,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進行祭拜。招遠舊時的祭拜順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財神、五拜老祖,
現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燃放鞭炮。為了驅除邪惡、求吉利,有的地方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兩碗,意在希望人多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吃到紅棗,意味著新的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
〔拜年〕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而後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
舊時拜年要叩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相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新媳婦給公婆拜年,公婆要給相當數量的「壓歲錢」。鄆城等地有「春節五更乞長」的習俗。
〔吉利話〕
春節要講吉利話是山東民俗的重要特點之一。每到年前,父母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子女,說話千萬不要「走火」。即使遇到不順利的事,也要說吉利話。膠東民間最忌諱的兩件事,一是打碎了東西,絕對不能說話,要一聲不響地把打碎的東西收拾干凈,趕快把它扔到井裡,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說話。據說這樣就可以消災;二是初一早晨煮餃子,非得煮破幾個不可,但不能說破了,也不能說「堆鍋里了」,而要說「掙了」。意在掙錢發財。商人之家對此最為講究,而且有意進行對話,問好了沒有?答曰好了;又問掙了沒有,答曰掙了。如此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魯西南地區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據說是怕它們弄臟了年,攪亂了年(因為鞭炮齊鳴,會把家禽驚得到處亂飛),其他如牛、馬、狗、貓等家畜動物,都得到優待。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飯喂雞,據說雞吃一粒米,就能下一個蛋;把各種食品端給狗吃,據說狗先吃的東西,必定豐收。
〔送家堂〕
萊蕪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習俗。人們上墳、燒紙、鳴炮、叩頭,將祖宗送回墳塋、回家以後,把家譜收起來,春節祭祖儀式遂告結束。但是,有的地區是初二送家堂,還有的地區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諱〕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臨沂則忌動針線,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
正月初二
膠東地區於初二日落後送年,送年時要擺供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擺上供桌,接連不斷地鳴放鞭炮,十分熱鬧。有的地區於初三下午送年。
臨清有初二祭財神的習俗。商人之家都供著財神的牌位,桌上擺著「錢龍」和「棗山」。祭祀時,燒香叩頭,街坊鄰居也帶著香紙,到商人家祭財神,祝賀生意興隆,主人則以酒餚招待,表示感謝。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膠東東部和萊蕪等地於初二到岳父家串親,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即墨於初三或初四給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話說:「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萊西串親的順序是「先看姑,後看舅,岳父岳母在後頭」。
岳父母家對姑爺、特別是新婚姑爺要盛情招待。萊蕪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雞、魚、肉、蛋外,一般都要擺「四頂四」,就是四個果碟、四個炒碟、四個小碗、四個大碗和四個大盤。陪客的人要輪流給姑爺敬酒。
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親,叫做「紮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紮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紮根時,外祖父、舅舅、姨媽等都要送給新媳婦壓歲錢。魯西南的新婚夫婦串親一般都在雙日,意為成雙成對,大吉大利。
舊時,臨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親,俗話說:「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彎死老天。」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親,初十尚可,拐彎是指初十以後,直到十五,更不能串親。過了十五之後,才能串親。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東的一些地方稱為「五馬日」,並以這一天的陰晴來占當年騾馬的吉凶,說這一天萬里晴空則騾馬興旺。
這天又稱「破五」,有些地區在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串親,也不準動刀尺做針線,還不準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則不再忌諱。臨清一帶的「破五」,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沂南也在這天撤家堂軸子,有的還吃炸糕,掃院子,據說這天掃院子不招螞蟻。
臨沂等地婦女這天不出門、不梳頭、不動針線,據說動了針線會招蠍子、蚰蜒。
這天普遍中午吃水餃,也可以吃面條,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的說法。
舊時,初五有送窮的習俗,或稱「送窮媳婦」,茌平稱為「五窮」,忌拜年,放鞭放炮謂之「趕五窮」。單縣這天通行送瘟神,為了消除病患,家家戶戶都到村頭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燒紙,祈求瘟神遠走高飛,讓一家人康泰平安。
許多商家稱初五為財神生日,黃縣等地或稱「路頭日」,這天開門營業為開市大吉。人們鳴放鞭炮,祭祀財神,吃象徵元寶的水餃,希望生意興隆,財源茂盛。這天的水餃像初一一樣,也要故意下破幾個,掌櫃的在廚房外高聲問道:「伙計,元寶掙了沒有?」伙計則高聲回答:「掙了!」以此來圖個吉利。這天最忌諱說「賠」、「散」之類的話,吃大蒜不許吃蒜瓣,蒜泥要稱「義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為人日,唐代稱為「人勝節」。據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黃縣、招遠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條以祝人們健康長壽。
有的地方人日還有祀神的活動。沂南在這天推磨壓碾,送天地神,鄒縣祭祀火神祝融,舉燭同社必至,謂之「守駕」。單縣、鄆城這天送火神。
人日這天,臨清、濟南等地忌諱婦女做針線。據說:「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單縣早晨吃餃子,現包現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點燈,據說是讓老鼠娶媳婦,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為穀日。魯南地區又稱此日為「轉八日」,簡稱「轉八」。這天沂水家家戶戶吃面條,取「擀麵軸子轉一轉,一畝地里打一石」之意,祝願新的一年穀物豐收。沂南則完全相反,轉八日是忌轉的,紡車、碾磨等所有能轉的工具,這天都要停轉。博興等地以穀日陰晴占豐歉。有的地方則謂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傳說是石頭生日。這天不準搬動石頭,也不準搬動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傷害了當年的莊稼。
昌濰地區有的在這天焚香燒紙祭拜石頭神。鄄城有抬石頭神的習俗。鄆城也有類似習俗。鄒縣等地十日作脯,謂之「納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燈節。
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們往往端著燈互相照照臉龐,還要照一照屋內屋外的各個角落。
山東花燈的種類繁多,各有特色。面燈和蘿卜燈的農家氣息比較濃厚,而彩燈的都市特點比較突出。舊時,膠東、魯中和魯西南地區習慣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燈,做工細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燈的寓意在於消除病災,使人丁興旺。此外還有代表十二個月的月燈。月燈的寓意在於祈禱該月收獲的農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豐收。面燈一般擺在床頭、窗檯、門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帶的蘿卜燈別具一格。過去,德州舉行燈會,彩燈的花樣繁多,有內容連貫的套燈,有形態各異的散燈,有端莊華麗的牌坊燈,還有變幻莫測的盒子燈。曹縣有一種特別精緻的彩燈,叫雪花燈。據說需要一個能工巧匠的經年之功才能製成。
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圍著棗樹轉六圈,同時把「嘟佬嘟佬,開花結棗」的口訣念六遍(傳說嘟佬是主管棗樹的老公公)。據說照了棗樹,棗子就能得豐收。
費縣玉皇廟會在元宵節這天舉行「送駕」儀式。滕州一帶元宵節「打花」更是令人傾倒。鄄城的姑娘們在元宵這天製作花樹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豐收。
個別地方婦女有「看了娘家燈,要死老公公」的忌諱,有的地方新媳婦則必須回娘家去躲燈。

❾ 嶧城民俗 起源於 嶧城的傳統民俗 不少於 8件

泰山行宮廟會。台兒庄區四月初八(農歷)泰山行宮廟會是魯南、蘇北地區最大的古會,不但是佛教信士較大的進香日,而且也是方圓數百里商賈雲集、百貨聚集之時。廟會期間,各地藝人也來助興,熱鬧非凡。如今,這一廟會已成為蘇魯交界地區物資交流大會。
此外,還有千頭山廟會、滄浪淵廟會以及山亭民俗村等。棗庄在生活、生產、節慶、禮儀、方言俗語等鄉風民俗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地方特點。
6、成語故事
(1)毛遂自薦。戰國時,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公子平原君向楚國求救,要選拔二十個隨員,尚缺一人。食客中的毛遂自我推薦,要求同去。趙勝說:有本領的人,好比袋裡的錐子,錐尖會露。你在我這里三年,沒有見到你有什麼本領。毛遂說:如果你早就把我放在袋裡,我這把錐子早就「脫穎」了。於是趙勝帶他到楚國去,幫助說服楚國同趙國訂立盟約,出兵救趙,保衛了趙國。後來就局首戚用「毛遂自薦」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2)鑿壁偷光。西漢匡衡少年時家貧,夜裡讀書沒有燭,就把牆壁鑿個洞,把鄰居家的燭光引來,照著讀書。因為他勤奮好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桐陵淵博、出類拔萃的人物。後來就用「鑿壁偷光」形容勤學苦讀。
(3)雞鳴狗盜。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被秦國扣留。他的門客中有擅長盜竊的人,夜裡假裝成狗到秦國宮里去偷了狐裘獻給秦王的寵姬,由她向秦王說情,孟嘗君才得釋放。走到函谷關時正是夜裡,按規定雞叫時才開門。門客中又有一個會裝雞叫的人,假裝雞叫,騙開了城門,讓孟嘗君出了關,使他們得以逃回齊國。後來就用「雞鳴狗盜」比喻不足稱道的卑下的技能。
(4)焚券市義。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叫馮諼到薛地收債。馮諼便把債戶找來,說孟嘗君免了他們的債,不用交還了,當場把債券全部焚毀。孟嘗君責怪他。他說:你缺少的不是錢財,而是義,我這樣做是「為君市義」。「焚券市義」意為焚燒證券,贏得人心。
(五)民間工藝
(1)陰平毛筆。由棗庄市陰平毛筆廠生產,主要產品有:狼毫、羊毫、斗筆等。陰平毛筆製作工藝精細,質量不斷提高,深受海內外用戶歡迎。產品除少量在國內銷售外,主要遠銷港澳地區、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
(2)張范剪紙。張范剪紙工藝精巧,取材廣泛。1987年,薛城區張范鎮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農民剪紙協會。協會每年都舉辦民間剪紙活動,會員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外獲獎,而且還遠銷南韓、美國、日本等地。
(3)伏里土陶。最早生產於小邾國,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形制和濃郁的漢代風韻。從1978年開始,經甘志友先生三十年搶救、發掘整理後,被專家譽為「中國土陶當中獨系發展起來的稀有藝術品種。」作品流入26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國際日報》、香港《大公報》、《紫荊》雜志等國內外媒體多次給予報道。
(4)賀窯土陶。具有數百年歷史的賀窯土陶工藝,解放以後重放異彩。它以賀窯村東鳳凰台下獨特的紅土為原料,燒制的土陶堅固耐用,物美價廉,很受用戶的歡迎。專家對賀窯芹茄土陶的評價是:十分柔軟,富有油性,耐火性強,是土陶製品的最佳原料。
其他工藝名品還有:薛城區張宗元的石雕藝術,嶧城區吳林玉雕系列產品,滕州市的絹屏、仿古綉片、掛扇、摺扇,嶧城區的編磬,市中區的綉品系列、鑄銅工藝以及石頭工

❿ 山東有什麼戲曲劇種

山東的戲曲劇種有:柳琴戲、五音戲、茂腔、柳腔、燈腔、東路肘鼓子等。

(10)山東滕州的民間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柳琴戲,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民間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結合而形成。在沒有被稱為柳琴戲之前,又稱「拉魂腔」,通常稱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它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是以滕州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

五音戲源於山東省的章丘、歷城一帶,傳於濟南、淄博、濱州、濰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以唱腔優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表演朴實細膩而著稱,地方特色濃郁。

茂腔是流行於山東省濰坊、敏哪青島、日照等地的傳統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在山東省東部的青島、煙台、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被譽為「膠東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名稱,發展到後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畝罩鼓、茂肘鼓等。橋耐碼

閱讀全文

與山東滕州的民間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