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助!十分緊急 !!!謝謝
北京著名律師事務所
證泰律師事務所 證泰律師事務所是經中國司法行政機關批准設立的合夥制律師事務所。作為一家綜合性律師事務所,本所以著名專家、學者、國內外著名大學畢業的博士、碩士並具有多年豐富執業經驗的資深律師組成一個強大的專業團隊。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武定西路1189號
電話:85118701
君祥律師事務所 北京市君祥律師事務所是經北京市司法局批準的直屬律師事務所,向客戶提供全面的法律服務,君祥擁有一批高學歷、高規格的法律專門人才,君祥律師全部由具有豐富法律實踐經驗的資深律師組成,能快捷而有效地向客戶提供各種法律服務。
地址:海淀區馬甸冠姿擾城北園3-3-3-C座
電話:62026565
億嘉律師事務所 億嘉業務涉及國際貿易與投資、銀行貸款、房地產按揭、證券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國有企業公司化改制、股票發行與上市、房地產投資及房地產一級二級市場、民事、刑事、行政及知識產權訴訟等領域李握。
地址:建國門內大街19號中紡大廈十一層
電話:85119080
五環律師事務所 北京市五環律師事務所系一九九四年經國家司法機關批准成立的合夥制律師事務所,具有中國司法部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授予的從事證券法律業務資格。
地址:朝陽區呼家樓京廣中心3609室
電話:65974590
奧東律師事務所 本所從事法律不禁止的各類律師業務,重點業務領域是經濟類及涉外法律事務,其中尤為擅長投資、金融、公司法律事務、股票上市、房地產、資產重組、招投標、國際商事海事仲裁及經濟訴訟代理等。
地址: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8號富華大廈F座8層A室
電話:65545705 地圖顯示
大禹律師事務所 律師事務所主任是張燕生律師,現為北京市律師協會理事、權益保障委員會副主任、刑事業務委員會副主任、紀律處分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女律師聯誼會副會長、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首屆法律顧問、第五屆中關村電腦節法律顧問。
地址:朝陽區甘露園南里25號朝陽園4號樓2C
電話:85591825
九洲律師事務所 現有22名專兼職律師,均本科以上學歷,中共黨員17人,資深律師均有公、檢、法、司機關工作經驗。
地址:朝陽區小營路19號(中國昊華大廈)C座18層
電話:58650226 地圖顯示
北斗鼎銘哪冊慶律師事務所 北斗鼎銘律師事務所成立於一九九三年 ,是國內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合夥制律師事務所,現有合夥人四十人、執業律師、律師助理及輔助人員近百餘人,可向中外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法律專業服務。
地址:朝陽區望京西園221號博泰大廈10層
電話:51665109
遼海律師事務所 遼海律師事務所,系資深律師谷遼海先生於1994年6月6日領銜創辦的一家合夥制律師事務所,主要承辦商標、專利、版權、企業並購、政府采購、房地產、涉外經濟、公司、金融、證券、期貨、反傾銷等民商法律事務。
地址:海淀區七省大院綜合樓6層
電話:82002863
❷ 廣東書法家排名
廣東書法家排名前十名分別是:陳獻章、陳恭尹、熊景星、吳子復、秦咢生、連登、胡根天、盧有光、秦大我、許鴻基等書法家。
廣東十大書法家排行榜,由MaiGoo品牌網統計的數據,顯示陳獻章、陳恭尹、熊景星、吳子復等近代書法家成為廣東近代的書法名家。
主要通過檢索相關網路平台查找出生歷史上所有時期,祖籍、籍貫、出生地至少有一項為廣東省的書法家,並綜合考量他們取得的成就(作品、產量、榮譽頭銜等)、知名度、影響力得出廣東十大書法家排行榜。
❸ 我想定中國硬筆書法雜志,請問同仁們有知道在哪定的嗎電話是多少謝謝了
由湖北省硬筆書法家聯誼會創辦、柳長忠任主編的大型綜合性硬筆書法藝術季刊——《中國硬筆書法》雜志,於2004年底創刊以來,以其學術定位的高起點、編校的高水平、印刷的高質量震動硬苑書壇,並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青睞!
《中國硬筆書法》雜志,是一本採用國際流行開本(大16開64個內頁)全彩精印的高檔書法類期刊,容量大、內容新、可讀性強,整體形式讓人感覺豪華、精美、氣派。
《中國硬筆書法》雜志倡導「玩藝悟道,養性修身」的理念,關注硬苑書壇最新成果,刊發藝林玩家最新力作,著力打造書法類品牌期刊,並決昌沖棗心為推廣普及、繁榮發展民族書法藝術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硬筆書法》雜志全年四期,自辦發行。因郵資漲價,訂購耐拆全年雜志一律60元(單價15元/本,含郵資)。
郵箱:[email protected]
匯款地判掘址:432000 湖北省孝感市郵政168號信箱《中國硬筆書法》編輯部陳凡收
❹ 書法對我們的影響
大致可以從以下方面闡述:
書法要比國畫更難推陳出新,於右任(1879-1964年)能推出易識又不落入野狐禪的「於體草書」,當然地位頗高。1994年朵雲軒上,其行書對聯 「湖光遠帶柳溪水,春色好在桃源家」,1.1萬元。另一位草書家沈曾植(1850-1922年),書風奇奇詭詭,風格濃烈,1994年朵雲軒的章草對聯,從0.8萬元拍至3.5萬元。2003年11月26日的北京華辰上,於右任的「行書五言對聯」7.7萬元,其「草書」立軸在中國嘉德上以7.15萬元成交。2002年6月22日的上海敬華上,沈曾植的「四體書法」四屏2.64萬元。
書法的價值
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書法是世界藝術市場的奇花異草。從格式區分,書法也似國畫,有卷、軸、冊、頁等,但當今市場上出現最多的書法作品是楹聯。
楹聯出現於宋代,它的盛行卻在明萬曆以後。楹聯也稱「對聯」、「楹貼」,兩幅上下對稱,常見字數有五、七、八言,講求平仄、對仗,內容包含詩句,也可以是格言。像扇子一樣,楹聯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尤其是乾隆以降,書家的潤例多取自對聯,大有無書非聯之勢。
市場上出現最多的是清中葉以後的作品。何紹基(1799-1873年),出生於湖南書香門第,父親和二兄弟皆善書。他先出入於篆隸古體和北碑,後學行、楷,受「爭座位」和「集王聖教序」影響較深,保持著顏真卿的雄健和王羲之的優雅之間的張力,晚年書法多顯戰筆。2003年12月18日的朵雲軒上,何紹基的「隸書臨漢碑殘本」3.3萬元和「隸書」四件屏軸5.5萬元。
篆書大師楊沂孫(1812-1881年),受鄧石如影響,融會三代、秦漢的篆書傳統(鍾鼎文、石鼓文等),在清末名重一時,吳大澄、吳昌碩均對他的成就有所領悟。1993年、1994年兩屆朵雲軒拍賣各推出一件楊沂孫的作品,拍得5.72萬港幣和3.2萬元。2003年11月26日的北京華辰上,「篆書七言對聯」1.98萬元。墨跡如書學專家傅申所說的那樣: 「向著筆畫的終端自然地形成枯筆,筆畫的開端較粗,逐漸變細成為稍純的尖尾。」
翁同酥(1830-1904年),咸豐朝狀元,光緒帝老師。他早年學歐陽詢、褚遂良,後沉醉於顏真卿。其早年書法疏朗寬闊,後期筆法顫動。1993年首屆朵雲軒行書對聯 「醉里雄辭驚電掃,起來信手攬書看」,4.62萬港幣。2003年10月24日,他的一副行書八言聯5.28萬元(上海崇源)。
康有為(1858-1927年)、梁啟超(1873-1929年),眾所皆知的維新變法領導者。康有為提倡北碑並身體力行,與鼓吹政治一般不惜餘力。傳聞一位學康書絕似的年輕弟子,與藏有康有為印章的遺孀合作,曾在杭州偽造了康有為大量書跡。1994年春季嘉德上樑啟超書法有三幅,楷書對聯「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端秀抒情,與其師不同,5.5萬元。2004年1月,康有為的「行書」橫幅7.48萬元(北京翰海)和「草書四言」1.65萬元(上海崇源)。在2003年10月27日的蘇富比拍賣會上,梁啟超的「楷書十五言聯」價值7.8萬港幣,2004年12月22日,康有為「草書四詩屏」在上海崇源售20.9萬元。
羅振玉(1866-1940年),1994年朵雲軒上一幅立軸9千元。甲骨文的書寫形式對這位精於此道的專家,乃本色當行。同次拍賣還推出鄭孝胥(1860-1938年)的楷書對聯,2.2萬元; 此公政治上麻煩頗多,影響了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其實,他至少是位近代史上少有的對楷書有創造力的書家。2004年1月9日藍天國拍上,羅振玉的「篆書」四屏3.19萬元; 而鄭孝胥的「行書」立軸在2004年1月9日的中國嘉德上售價3.21萬元。
張大千的兩位老師,是當時號稱「北李南曾」的書家李瑞清(1867-1920年)和曾熙(1861-1930年)。李瑞清工魏書,用筆顫掣到誇張的地步,1994年朵雲軒上,其魏書立軸(1.1萬元)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曾熙亦以魏書著名於世,但書風不似李氏那麼強烈。1994年春季嘉德上有一幅古畫「仿石溪筆法秋林古剎」(4.4萬元),和他的弟子張大千比較一番,還是蠻值得的。十年過後,曾熙的書畫價沒什麼變化。2004年1月11日北京翰海上,其「行書六言聯」1.32萬元,而兩天前的中國嘉德上的「校碑品茶園」3.3萬元。
現代書法
章太炎(1863-1936年),朴學大師,其著作古奧。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篆書七言對聯「城上赤雲呈勝氣,眉間黃色見歸期」,成交價為1.98萬元。章太炎在拍賣行最高價的作品還是在十多年前創造的,1993年朵雲軒上的「篆書」軸,9.9萬港幣。其師俞樾(1821-1906年),工隸書,他的居所曲園是蘇州園林中最具學問氣的。1993年朵雲軒上的俞樾隸書四條屏,有篆書意味,謹嚴認真,3.08萬港幣。在同一個拍賣會上還有一幅葉恭綽(1881-1965年)的行書四條屏,1.32萬港幣。葉恭綽年輕時作了一篇「鐵路賦」,鐵路入賦,新鮮。更新鮮的是,他以後果然當了鐵道部長。另一幅國學大師馬一浮(1883-1967年)的行書,在書家字與文人字之間,寫得很放鬆,估價6千到8千港幣。在2003年上海敬華的兩次拍賣會上,推出了馬一浮的「行書七言聯」與「篆書八言聯」,售價1.87萬元和1.045萬元。
馬一浮的朋友李叔同(1880-1942年),又名弘一法師,他的前半生入世,男扮女裝演茶花女,會樂會畫會詞會詩也會玩,後半生卻來個突變,出家當和尚,選擇修道最艱難的律宗且振興之,激烈與平和都極端地表現在他的身上。弘一法師早期寫魏碑,神氣十足; 晚年以文字宣揚佛教,氣韻不溫不火,亦大眾亦雅人,人見人喜。1994年朵雲軒上兩幅對子,隸書對從0.9萬元拍到2萬元,楷書對拍得6.4萬元。弘一法師類似的作品數量極多,每天可寫四十件,還能拍得好價,可觀。他的字假冒的極多,高手所為,單憑無跡可尋的筆墨難斷真偽。按佛門道理來說,也是借更多的方便弘揚護生吧。弘一法師在21世紀初的藝術市場上仍是熱門人物。在朵雲軒的拍賣會上,弘一的許多作品拍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如「楷書普賢行願品贊」(51開)售價143萬元(2002年6月25日),「楷書摹龍門四品」四幅50萬元(2003年8月18日),「行書十六言」對聯41萬元(2003年8月18日); 2003年12月14日,他的「出世入世箴言手卷」在北京榮寶上拍得121萬元; 2004年12月30日,弘一法師的《四分注戒本隨講別錄》(49開),在朵雲軒上拍得187萬元,這不單是書法,還是文化與宗教的價值了。
21世紀初,當代的一些書法家進行了一次投票,評選出了吳昌碩、林散之、康有為、於右任、毛澤東、沈尹默、沙孟海、謝無量、齊白石和李叔同為「中國20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
林散之(1898-1989年)書價不低,他工草書,學二王、懷素,飛動跳盪,「草書毛主席詩詞」15.4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和「草書」12.1萬元(北京榮寶,2003年8月31日)。比較而言,沈尹默(1883-1971年)的書法價格要低些,較貴的也只是「行草毛澤東詩並序」8.2萬元(朵雲軒,2002年12月9日)。沙孟海(1990-1992年)也是現代書法大家,他在2002年6月25日朵雲軒上的「行書五言聯」賣到4.07萬元,亦是高價了。謝無量(1883-1964年)在拍賣行里並不走俏,2002年4月22日的中國嘉德上有一幅「行書七言聯」,成交價1.76萬元。
書法與國畫價格落差較大。譚延闓(1876-1936年),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學顏書,善寫牌匾,2003年12月17日的朵雲軒上的「行書七聯」只有8,250元,而其弟譚澤闓(1889-1969年)在2004年3月12日的朵雲軒上的書法對聯售價1.87萬元。白蕉(1907-1987年)書風和沈尹默相近,清秀婉約,他在1995年9月24日朵雲軒上的作品「行書軸」24萬元,算是極高價了。王福廠(1879-1960年)是西泠印社的創立者之一,書風雅逸,在1995年的朵雲軒拍賣會上「篆書」七言聯售價3.2萬元,十年過後,恐怕也只是這個價格。鄧散木(1898-1963年)倒是拍賣會的常客,「臨石鼓文」(27開)6.6萬元(北京翰海,1996年6月28日)。
畫家之字
中國藝術傳統向來提倡「書畫同源」,元代又強調「以書入畫」,所以畫家往往是書家,書家不少也是畫家。相對來說,畫家之字受「法度」約束較少,較隨意放鬆。
近代「海上畫派」的趙之謙、蒲華、吳昌碩都是書法家兼畫家。趙之謙初學唐楷,後專注北碑,兼雜宋人意味。蒲華的書法如其畫,揮灑不羈。趙之謙的「魏碑七言聯」4.62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吳昌碩的石鼓文鼎鼎大名,行書一氣呵成。1993年首屆朵雲軒上,吳昌碩的「石鼓文」,3.3萬港幣; 1994年朵雲軒上,「行書」立軸,2.8萬元; 「石鼓文」四屏,13萬元。
陳師曾是個全面型的文人,書藝亦傑出。吳昌碩曾評論他: 「以極雄麗之筆,郁為古拙塊壘之趣。詩與書畫,下筆純如。」1994年首屆中國嘉德上,「行草潞河秋泛」手卷,估價3.8萬-4萬元。1994年朵雲軒的隸書對聯,估價2萬-2.4萬元,可惜均流標。
吳湖帆其書早年學董(其昌)趙(孟睿��窒慚『祝�熳魘萁鶥澹�笥秩》�啄瞎��砟曄櫸緲穹擰?1994年朵雲軒上,行書對聯,1.8萬元; 行書四屏,從1.4萬元拍至4.6萬元。2003年11月1日的中貿聖佳上,「行書十二言聯」7.92萬元。
齊白石,書學何子貞、金農、李北海、「天發神讖」和「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他的篆書最珍貴,有大刀闊斧的金石意味,1994年朵雲軒上的大幅篆書立軸,29萬,當時書法有這樣的價格是不多見的。2001年12月14日上海敬華上齊白石的篆書四言聯拍得66萬元,另一幅行書立軸在2004年11月16日的天津文物拍賣上也以同樣價格售出。
張大千的書法如其人,瀟瀟灑灑,風姿綽約,後期書風受黃山谷影響,體態變形拉長,以斜取勢。首屆朵雲軒的早期行書立軸,2.2萬港幣; 首屆嘉德上的行書立軸,3.85萬元。10年過後,張大千的字跡賣得也不錯,2004年1月11日的北京翰海上的「行書七言聯」 13.75萬元,而只寫了「畫廊」二字的書法鏡心要賣9.6萬港幣(蘇富比,2003年10月27日)。
黃賓虹,書讀得多,金石、考據等學問精深,以三代金文為人稱道。1994年朵雲軒上的篆書對聯,從0.7萬元拍至3.8萬元,超出估價三倍多。他的行書也好,筆無定跡,信手書來,崇尚內美,不以勢壓人,實屬弘一、馬一浮書法一路。2003年11月25日的中國嘉德上,「篆書」七言聯拍得8.25萬元。而「行書詩句」手卷7.92萬元(中國嘉德,2000年5月7日)。
潘天壽,書法成就也高,似其畫風,雄強奇險,力能扛鼎。因此書價很高,一幅草書曾在1990年售出14.3萬港幣,但以後的拍賣會上極少出現他的作品。
現當代畫家能書者不勝枚舉,如徐悲鴻、高劍父、來楚生,等等。在北京翰海上,徐悲鴻的「行書七言聯」11萬元(2003年8月30日)和「行書五言聯」10.45萬元(1995年10月6日)。又如錢瘦鐵的「草書」四屏2.42萬元(上海工美,2003年7月16日)、高劍父的「草書」對聯3.29萬港幣(佳士得,2000年10月30日)。來楚生的「隸書毛主席詩詞」(21開)12.65萬元(朵雲軒,2003年12月17日)。
名人之字
誰都知道,藝術市場沒名頭的東西賣不出去,而有名即非書畫家,也能標價。人難免勢利,去博物館,見一幅佚名的古舊山水,若標上王蒙或倪雲林的名字,觀者也會多看幾眼。
清末以前的大官一般都會書法,有些還為功名所掩,舊時代的大官要經過層層科舉,若字不好,很吃虧。清末學者、書家俞起先就因字跡影響了功名。書法基本功有了,官僚在紛紛擾擾的政治舞台上顛來顛去,氣也養得很好。市場上數量特多的19世紀中葉左右的文官武將書跡,最能看出政治與藝術結合的「廟堂之氣」。其中曾國藩名氣最大,當個書法家確實也綽綽有餘。他是個全面性的人物,依賴武功使清王朝多苟活了半個世紀。文治也在行,文章雖屬桐城派,卻超過了方苞,儒家氣息濃厚,視界開闊,其後的蔣介石和青年時代的毛澤東都極佩服他。1994年朵雲軒拍賣的行書水墨紙本手卷,338cm長,一絲不苟,見其文如見其人,4.8萬元,不算貴。
黃賓虹曾將林則徐列入咸豐年間「畫學中興」的人物,其書法也頗為可觀,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的林則徐「七言行書」對聯,3.3萬元。清末年間對聯很盛行,與太平天國作戰過的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的對子都進入了國內藝術拍賣市場。左宗棠最多,「七言楷書」對聯,3.08萬元; 「七言行書」對聯,3.52萬元; 均在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上成交。1994年朵雲軒拍賣,「行書」對聯,1.8萬元。李鴻章的「八言行書」和胡林翼的「八言行書」在1994年春季嘉德拍賣中,分別以2.75萬元和1.76萬元成交。後者的估價僅7千-8千元,名人確實有號召力。
民國總統的字畫也值錢。1994年朵雲軒上的袁世凱行書對聯,拍得2.4萬元,袁大總統的書法在當時小有名氣,評他書法「古勁有姿媚,筆多反而白止」,甚至預言他會稱帝,因為「其筆皆反也」。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其實倒是近代有名的書家。袁克文的「篆書」6,600元(北京翰海,1996年6月28日)。1994年嘉德的黎元洪楷書對聯估價5千-6千元,徐世昌的對聯則估價1萬-1.5萬元,徐世昌的另一幅「秋樹閑亭」畫作,2.31萬元。1994年朵雲軒拍賣,有趣的是一件軍閥兼清末舉人吳佩孚的「虯龍破雪」,一枝墨梅還算工整,估價6千-8千元,拍出2萬元,可能是代筆,也可能是本人手跡,可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並不重要。馮玉祥將軍的楷書對聯也是2萬元。
在拍賣會上,孫中山的字跡也不少,一幅「博愛」兩字書法在2000年10月30日的佳士得上賣了16.45萬元。蔣介石的「八言楷書箋本字對」在1995年北京翰海上以10.45萬元成交,他的「致王寵畫信扎一通」在2003年11月25日的中國嘉德上以5.72萬元拍出。而在2004年1月11日的北京翰海上,宋美齡的一幅「山水」價值1.98萬元。另外,早在1993年首屆朵雲軒拍賣會上,汪精衛的一幅「行書」也炒至24萬港幣。
京劇名角兒梅蘭芳「梅花扇面」和荀慧生「山水」,也是收藏家的「雜項」。在1994年朵雲軒拍賣會上,分別拍得1.1萬元和0.88萬元。此外,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上另兩件東西也屬名人所作,而且是大名人,清嘉慶皇帝楷書扇面,5.11萬元; 另一位是寫作與《聊齋志異》齊名的《閱微草堂筆記》的弄臣紀曉嵐,其「行書七言」2.42萬元,傳說紀曉嵐的字曾受時人譏評,看來還是有名則靈。
歷代皇帝的書跡在拍賣會上也時有出現。遠的可推宋高宗「真草二體嵇康養生論」(999萬元,中國嘉德,2000年),宋高宗即與岳飛過不去的趙構確實是個大書家,其後的皇帝大多就比較業余了。貫穿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都有拍品面世。康熙的「朱子五言詩」660萬元(中貿聖佳,2004年6月6日),有些貴了。雍正的「行書三月三日得雨」28.6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平常些。乾隆帝到處題詞,可惜總讓人覺得不著邊際。「行書五言詩」46.2萬元(中國嘉德,2003年11月26日),乾隆也有畫拍賣,「金蓮花」165萬元(中國嘉德,2004年5月16日),實在不怎麼樣。慈禧太後的畫作更多,如在2004年6月26日北京翰海上的「花卉」四屏45.1萬元,但基本上是由宮中女畫家代筆。乾隆帝的11子永瑆倒是個書家,其「行書」手卷在2001年5月20日的中貿聖佳以28.6萬元成交。而道光帝的行書「司射」手卷售價62.7萬元(中國嘉德,2003年11月26日)。乾隆的寵臣和珅的字是高價,他的「楷書詠物詩」60.5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1日)。
現代文人之字也很有價值。盡管人們對郭沫若的行事為人褒貶不一,但他的書法還是不錯的,「行書毛主席詩詞」(中國嘉德,2001年4月24日)15.4萬元,「行書八言聯」18.15萬元(北京華辰,2002年11月4日),都是不錯的價格。到了2004年12月18日,他的一幅「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行書售319萬,就有點兒讓人摸不找頭腦了。郭沫若的朋友郁達夫也有幾幅拍品,如「行書七言聯」4.84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行書」對聯3.54萬港元(蘇富比,2002年10月28日)。魯迅的書法對聯「難得甘苦兩心知,實是濡沫十年人」,售價4.4萬元(中鴻信,2004年1月8日)。他弟弟周作人的「楷書」1.54萬元(北京翰海,1997年12月18日)。胡適的字跡比魯迅還貴,如「楷書朱晦翁語」10.2萬港幣(蘇富比,2003年10月27日),而「行書」立軸售價8.8萬元(上海工美,2003年12月22日),內容很有意思: 「剛忘了昨兒的夢,又分明看見夢中的一笑」。
陳獨秀的字也很好,他的「行書四條陶淵明詩」6.49萬元(北京華辰,2003年11月26日),而「五四運動」的好友劉半農的「楷書」八言聯雖然只有7,700元(中國嘉德,2001年4月24日),畢竟渾厚古雅。還有文人革命家瞿秋白的「行書」四屏1.65萬元(北京翰海,2001年12月8日),也讓人感慨。
❺ 書法出自於誰之手
書法是中國文化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化及藝術。它是漢字書寫的一種法則。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 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歷代書法風格
史前至夏
混沌萌生的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商至西漢
渾然入序的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秦代
開創書法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胡帶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 ,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褲慧蘆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東漢至南北朝
求度追韻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邕的《熹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鍈》、《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碧槐,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朴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請王羲之 蘭亭序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 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 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隋唐五代
求規隆法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誌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唐代書學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准,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宋至明中
尚意宣情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論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趙佶、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者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此畫做於四十九歲時,正值壯年精謹作品,這種興致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頫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王派書法的精妙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而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系。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書法藝術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明中至清
抒情揚理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憤世嫉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張船山、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麼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裡實現了。
此外,趙佶的「瘦金體」書法藝術,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書法藝術,金農的「漆書」書法藝術,都是非常富有個性、富有藝術特色的書法藝術,獨具一格,開一派風格,對後世影響極大。
近代與現當代
時尚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了。社會的革命,必然影響到文化藝術的變遷,作為其中之一的書法藝術,當然也不例外。書法藝術史,流衍數千年之後,已然蔚為大觀,尤其在歷清而至民國之際,更是百川竟奔而歸於大海。
❻ 范碩書法特點:包據風格.流派.師從等
范碩,漢族,1962年7月15日生於河北正定,現年
43歲,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評審委員會委員、培訓中心教授,河北省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從1987年開始書法作品陸續在省內及全國獲獎:河北省首屆書法評展一等獎,全國"書苑擷英"百名優秀書法家稱號,
"神龍"杯書法大賽全能金獎和單項草書金獎,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家作品展優秀作品獎,首屆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優秀作品獎,河北省第八屆文藝振興獎,河北省"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幾年來曾先後在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重要展覽中擔任評委工作。
曾出版《學書法》、《范碩書畫作品集》、《范碩行草書李白詩二首》等專著。被河北省高等書法教育學會聘為藝術指導。中國書法家網(簡介引用)
通訊地址:050051河北省石家莊市省文聯電話:0311-7042580
范碩的襟抱與氣格
李木馬
喜歡范碩先生的字,已有十幾年的時間。我除了欣賞其書作的整體意境,還喜歡品鑒單字甚至拆開單字來品賞每一根線條。我覺得,范碩的書法線條一直在修煉中變化。特別是近幾年來,他筆下陸大的線條更趨於內斂,我特別注意體察到他的起筆和收筆:起筆似尖非尖(這種「尖」,像出土的銹蝕了的包間),頗得甲骨文,簡帛書的質感。收筆也像起筆一樣,不顯鋒芒,偶露章草意。頗顯高古超邁,像得道的高士,於平和內省中參悟,而不急於去表達和陳述。我知道,范碩可能也像這些「高士」一樣,一直在等待一種會心與默契的審美交流,我每每凝視著他的書法線條發呆,它們在自足和自信之中傳達著某些啟示。凝視片刻,靜止的線條就彷彿緩緩游動起來,如游龍起身,白雲輕移。他筆下的線條,盡管鋒芒和勁道已經有秩序地退斂到內部,但卻沒有休眠,含著十足的中氣,蘊含著不竭的力量,隨時等待某種神秘的召喚。這些動中寓靜的線條,都能在安然中體現動感,在靈動中體現安然。有性格卻不板滯與古怪,有靈氣卻又不張揚輕佻,其分寸與火候的把握與拿捏,可曰道也。他筆下的線條像出土的冷兵器,慢慢褪去了早期略顯張揚的個性而趨於內斂,更抵近了懷素,於右任,謝無量,王學仲……不同之處,是范碩的線條草木氣息更重一些,是一種具有金石氣的蓬勃。在這里,我無意拔高范碩,視其與大師比肩,只是理解和稱賞他的這種追求。
喜歡范碩先生的字,線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結構。形容他的字,我的腦海里蹦出「小巍峨」這個詞語。好個難得的「小巍峨」!不去刻意地拉架勢去裝大、充高,而是一種不露聲色的巍峨。這個巍峨,讓我想到了「峨冠博帶」這個詞。由這個詞我進而想到了屈原(想到了傅抱石先生筆下的《屈子行吟圖》)。於是,我們會想到字的風骨、襟抱、氣格,通篇流灌之後,就是氣象與蒼茫。順著線條的蜿蜒小徑,我們再往結構的幽微深邃處行進,你會感覺到有些許悲涼。這枯雹種不易覺察的悲涼,不是悲傷和悲痛,而是悲天憫人,心通萬物的大情懷。他的字,總是讓我想到那些飽含悲劇色彩的文學名著,讓人從內心感同身受,讓人放不下。在這些線條中,草木,山川,道路,流雲,奔馬,去留無意的智者,俯仰天地的高士……都能恍惚窺見影蹤。恍惚有像,細睹無跡。這種存在與虛無之間的微妙轉換,給人帶來難以言傳的藝術快感。
無論線條還是結構,這沒悉帆多年來,從范碩的書作中都能明顯地窺見其「回歸」與「內視」的軌跡。他早期的作品,在清雅高邁與不落凡俗之中,表達的慾望和個性張揚是顯而易見的。他那時候的作品,體現出了一種高傲的倔強。這種高傲的倔強迅速得到了書界較廣泛的認可與肯定。然而,范碩沒有滿足和固步自封,他一直在思考中行進。我覺得他的這種行進不是向外的展拓,並不是強化與誇張自己的個性。他走的是一條「向內」的道路,是一條走向「內在的核心」的道路。是一種走向「思」與「悟」的道路。如果我沒有猜錯,是通向心境的澄澈,是接近於禪性和了悟的思考。他的字,如太極高手的圓融與合抱,在散朴與順勢中延伸意境:他的字,彷彿就是一個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智者。這種脾氣不同秉性不一的生命體,卻又在和諧與圓融中達成和解,如一台戲,在相互烘托與輝映中托出了不同角色的鮮明個性,而這些迥異的個性,卻又能深化共同的主題,烘托整體的劇情。
就我個人的觀察,范碩行草書得顏真卿,何紹基的襟抱,而就線條質量而言,碑學的比重較大,金石氣濃。竊以為,范碩的貢獻主要是以碑學的線條去表現連貫暢達的帖學的意趣和章法。在這一點上,他的追求與張旭光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張旭光的行草書,在注重懷抱拓展的同時,還追求重心的降低(暗含了草書的「扁沉」特性)。而范碩的行草書,則是重心微微提升中的「膨脹」,這種「膨脹」的輻射力,統攝整體,對字形成精神上的籠罩。說的通俗一點,他的字,如同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給人一種飽含充盈,中氣十足的力量。相對於顏真卿與何紹基而言,范碩一直在努力尋求一種突破,除去一般意義上結構和點畫的突破,我猜想,他可能在尋求一種「出世」的情懷,這種情懷,可曰道,可曰禪,但又不全是,更趨近於一種風骨氣格上的審美追求。
還有一點,范碩的行草書,既有藝術沖擊力的「重量」,又具典雅瀟灑的飄逸之氣,我還注意到他的書作都有清晰的行距,頗得古人尺牘手札的書卷氣。而且,他很多行草書行距較寬。從章法上看,保持較寬的行距是有難度的,因為字距離遠了,還要能說上話,需要增加字的磁性和輻射力。這方面,范碩與張榮慶先生可稱知音也。
范碩先生字畫兼善,更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他的字有山氣,他筆下的山有字韻。線條的小徑,接通了他的字與畫。那些漢字體現著自然生命的動感,那些山巒和樹木是有精神有學識的。他的山水畫是一筆筆「寫」出來的,每一根線條都是禁得住推敲的。特別是作為主要手段的焦墨渴筆,卻總能讓人感到煙雲滿紙,水氣氤氳。這些線條,很容易讓人想起黃賓虹和張仃,但又是范碩自己的線條。賓虹老的線條水氣足,拙味足。張仃先生的線條辣味重(我總是想到他的大煙斗)。我並不是抬高范碩,而是感覺到了一種傳承中的變化。范碩的線條注重的是一種渾厚的清雅,我們看不到潑墨重彩,卻能感到畫面的厚重與沉實。細想,這是一種「借白」的能力。他用扎實的美術功底和對黑白透視關系的理解,讓渴筆呼喚出了「計白當黑」的「白」,讓「白」成為了表現山巒質量的主角。從更高的審美層面看,這些「白」還表達著恍兮惚兮,似無還有的虛靈之味。他山水畫的線條,頗具「藤意」。老辣而勃動,隱隱體現出一種向上和不屈的精神。他的畫,從古人處來,更從造化中來,有溪山耕讀幽雅和閑情,卻不是小歡喜和小情調,這山奔海立的太行氣息和燕趙風骨,雄渾中透著肅穆與悲壯,有一種悲天憫人的大情懷。
在范碩先生的字與畫中,我還明顯地體察出對「勢」的把握。《筆勢論》有雲:「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揚波騰氣之勢力,足可迷人」,范碩先生的字與畫,是迷人的。竊以為,所謂勢,是有傾向、有節奏的運動感。我注意到范碩先生的字,在「勢」上也是在有意收斂。他可能是在尋找一種規矩的,有秩序的「勢」。近年來,無論是筆畫和字形的對比還是俯仰倚側之變,都縮小了幅度。有意思的是,這種縮減了幅度的動勢反而擴大了作品的內在張力。雖少見「勢崩騰而不可止」,但確「在豪邁之中有敦穆之氣」。
寫到這里,不由想到,無論文學還是書畫,但凡名家,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如張大千之於敦煌,黃胄之於新疆,劉文西之於陝北,白雪石之於灕江,宋文治之於江南,於志學之於長白,周尊聖之於天山……范碩的山水畫和行草書,給人強烈的太行氣息。他多次到太行寫生,已經深入了太行的深處,與大山進行默默而愉悅的心靈對話。藝術探索,亦是常常寄意深遠,因為,隱密之機,每寄於尋常之外;幽深之理,常潛於杳冥之間。由此想到《游褒禪山記》中「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話來。他的字與畫,傳統的根須都扎的很深,卻能隱隱地煥發時代氣息,這種現代氣息的彰顯,亦是隱忍和平和的,有一種含而不露和引而不發的謙遜。於是,這種時代氣息和現代性,就成了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
2013年夏於京華陽台書樓
❼ 書法為什麼是中國藝術核心的核心要求500字以上的小論文
書法在我國古代一直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但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究竟孰高熟低,
當代的理論家們似乎尚未予以足夠的關注。真正將書法與其他藝術相比並給予極高定位
者,近代的粱啟超應是第一個。他在1926年為清華學校教職員工書法研究會講演時提出
:「寫字有線的美、光的美、表現個性的美,在美術上價值很大。或者因為我喜歡寫字
,有這種偏好,所以各種美術之中,以寫字為最高。旁的所沒有的優點,寫字有之;旁
的所不能表現的,寫字能表現出來。」很顯然,梁啟超以為「寫字」(即書法)的地位高
於其他各種美術(如圖畫、雕刻、建築等)。這一觀點,後來又相繼得到宗白華、林浯堂
、蔣彝、鄧以蟄、沈尹默等的積極響應。宗白華認為,中同音樂衰落,而書法卻代替了它
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
。林語堂說,如果不懂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比方說,中國
的建築,不管是牌樓、亭子還是廟宇,沒有任何一種建築的和諧感與形式美。不是導源
於某種中國書法的風格。蔣彝指出,書法除了它本身就是中國各種藝術中一種最高級的
形式之外,我們還可以斷定,在某種意義上說,它還構成了其他中國藝術的最基本的因
素。鄧以蟄則更加堅定地強調,吾國書法不獨為美術之一種,而且為純美術,為藝術之
最高境。沈尹默認為,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出驚人奇跡,無
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行音樂的和諧。引入欣賞,心暢神怡。
以上這些為書法定位的論斷,可能會使那些不愛好書法的人們產生反感,但表述本
身卻絲毫不成問題,因而值得後人去加以首肯、加以引述。
進入20世紀80年代,又有一位學者從藝術層面跨入文化層面,對書法進行更高之定
位,他就是法籍華裔學者兼藝術家熊秉明。1984年,他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座
談會上的講話中道:「我想書法代表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說是核心的核心。」
時至90年代,他又數度撰文重申在中國文化史上,宗教雖然也起過大的作用,但是文化
的核心究竟是哲學」;「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可見,他對「中國書法是
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這一提法,並非隨口道及,而是情有獨鍾,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
來越堅信不疑。
然而,筆者思考的結果,卻以為熊先生所謂「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之
提法並不能成立,盡管筆者過去亦曾輕信過。
首先,熊先生本人的具體論證,只能推導出「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換言之,
說「書法代表中國文化最核心部分」亦可)的結論。如他在熊秉明文集》中言道:「通過
書法的研究,可以回答很多有關中國文化上的問題」;「書法是心靈的直接表現,既是
個人的,又是集體的;既是意識的,又是潛意識的。通過書法研究中國文化精神是很自
然的事」。不管怎麼說,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無疑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熊先生這一提法帶有文字游戲性質。他既然接受了「哲學是文化的核心」之
西化觀念的前提,那他的所謂「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實際上就等於說「書法
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可熊先生為什麼只取前者而不取後者呢?筆者 以為,一旦熊先生
採取了後者的表述形式,則謬誤一望便知,因為常識與早己告訴人們,哲學與書法是兩
種不同形態的文化存在,二者可以彼此產生影響,但誰也進入不了誰的核心部位。為了
掩蓋自己關於書法定位提法的謬誤,熊先車只好悄哨地「玩」了個文字游戲,而代之以
前者那樣的表述形式。「文化核心的核心」與「哲學的核心」意雖相同,但讀者接受時
的反應卻大不大一樣。一般來說,看到前者,人們只會把「書法」與「文化」相聯系;
而看到後者,人們則會把「書法」與「哲學」聯系起來。看到前者,人們不立即產生疑
問——書法本來就是一種文化存在嘛!
看到後者,人們則肯定要大加詰准:作為視覺形態的「書法」又怎能成為觀念形態
「哲學」的核心呢?因此,只說「文化核心的核心」,而迴避說「哲學的核心」,在熊先
生那兒似乎是有自己的隱衷的。
其三,熊先生所謂「文化核心的核心」的提法,錯誤地理解了「文化」、「哲學」
與「書法」三者間的關系。依照熊先生的提法,「文化」、「哲學」與「書法」三者間
的關系,顯然表現為一種自外而內的層層包容關系。但稍加推究,即可看出這樣的關系
界說並不切合實際。因為誰都知道,哲學與書法是兩種不同的存在,無法構成包容
與被包容關系。這正如當年英國著名的亞里土多德研究者布徹,針對亞氏「寫詩這種活
動比寫歷史更富於哲學意味」一語所作的辨析那樣:「雖則這兩個范圍(詩和哲學)接觸
在一點上,但他(亞氏)並非將它們混為一談。哲學從『特殊』中搜尋『普遍』;它的目
的在發現真理和取得真理,既發現取得之後,它的事情就完了。詩的目的在借『特殊』
來代表『普遍』,在使普遍的真理具體化,並給它以生命。詩的『普遍』並非是抽象的
觀念,它裝著特殊的態度以訴於我們的感覺,蒙著具體的形式以訴於我們的心,它的外
表只是一種生活的有機體,它的各部分以一種機能組織的關系成為一整體。」布徹這段
話談的是哲學與詩的不同存在方式,但將「詩」換為「書法」也完全適合。不僅如
此,即便熊先生本人也於《書法和中國文化》一文道及哲學與書法是不同的存在——「
如果說哲學是『高處不眭寒』的峰頂,則書法是可以遊憩流連的園地」,只是熊先生據
此推出了自己的結論——「所以可以說(書法)是文化核心的核心」——真令人百思不得
其解!
事實上,哲學與書法都是文化的具體表達,只不過表達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前者是
文化的觀念表達(或理性表達),而後者則是文化的視覺表達(或感性表達)。就地位而言
,無論觀念表達還是視覺表達都處於同等層次。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向來兼顧「形而上
」(道)與「形而下」(技)之統一,不走極端,常常在有限中見出無限,一如宗白華先生
所言:「中國人不是像浮土德『追求』著『無限』,乃是在一丘—壑、一花一鳥中發現
了無限、表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但又不
是出世的。」
正因為如此,中國哲學才「重視受用與人生實踐」(熊秉明語)、「所求的最高境界
是超世間而即世間的」(馮友蘭語),而不像西方哲學那樣以求知為樂、以建構龐大理論
體系為旨歸。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書法才在高度重視技法、實用的同時,還對那種不可
言說的玄妙之「道」孜孜以求。這顯然表明,中國哲學與中國書法兼顧「形而上」與「
形而下」統一的異質同構關系,是由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所最終決定的。在學術研究中
,我們可以說書法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哲學精神(其實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也可以說哲
學在某種程度上煉就了中國書法精神,但決不能據此就認定二者誰是誰的核心。要知道
,哲學與書法誰也成不了誰的核心,它們本是殊途同歸,從兩個不同側面代表了中國文
化的核心。所以,筆者認為,中國哲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書法也是中國文化的核
心!
當然,今天也有不少海內外人士和筆者持相同或相近的觀點,如邱振中就這么說道
:「像書法這樣一種與漢語言深深契合的藝術,可以說,對它的把握便是對中國文化核
心的把握。對於今天的中國學者來說,這也是非常困難的工作,更不用說處於另一文化
中的人們了。」再如王岳川也曾透露:「不久前,我在國外講學時,曾辦過一個既有日
本人也有西方人參加的書法班,大家討論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會喜歡中國的書法?他們
討論的結果是:因為書法最能體現中國的民族精神與文化特徵,是經過數千年積累與淘
汰後形成的優秀藝術門類,因而熱愛它、學習它。」
真理總是愈辨愈明。經過上述分析,相信我們對「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之
提法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最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熊先生一再重申所謂「書法是中
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盡管具體提法有失偏頗,但這種對中國書法的特殊感情是令人感
動、令人欽佩的。只是求真務實的學術信念,激勵著筆者勇敢地好處說好、不足處說不
足。至於「書法定位」的提法是否妥當,則要向熊先生以及廣大讀者請教了。
❽ 中國書法藝術的開始時間是什麼時候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因滑辯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裴李崗文化,在裴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緩輪的雛形。
(8)中國書法牌林管內藝術電話號多少擴展閱讀: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體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信哪缺魅力。
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