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陽鄉的民間藝術
古南陽鄉歷來有多項民間工藝 ,其中泥塑最為出名。名聞遐邇的是郭雲山。1932年,潮安縣舉辦全潮汕泥塑藝術表演賽,奪得這次比賽第一名的是郭雲山。及後,胡文虎聘其為分別坐落在我國香港、新加坡的虎豹公園泥塑技師。郭雲山已謝世,其子郭俊明在新加坡開創「郭雲山父子藝苑」,將潮汕傳統工藝在海外發揚光大。「郭氏泥塑」在本土仍有傳人,提請有關部門予以重視。
古南陽鄉是潮樂(潮樂即潮州音樂,是潮州民間絲弦、吹管、彈撥等樂器獨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總稱。)之鄉。愛樂的傳統至今保存著,11個行政村落就有11支潮樂隊,至於民間常年活動的樂間,未經統計,預計數10處。
江山代有才人出
古南陽鄉地靈人傑,百業昌悄橋盛,行行人才輩出。其代表性人物 有——
郭浩: 字元洪,號宣省。生於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芹運腔進士,任廣西提刑按察使、正義大夫。開創廣東汕頭市潮陽郭氏分支,被潮陽郭姓尊奉為二世祖。
郭吾(1403-1480)字從吾,號南峰 。自幼稟性穎異,豁達大度。明天順年間,江西飢荒,備糧米400石賑濟,闔邑昭蘇。時有司疏奏朝廷,賜爵不受,敕旌義民,賜表建坊。繼又捐資千金,修理橋路,厥名勒石,小則助婚嫁、周貧乏,無不稠密。天順三年(1459年)明英宗皇帝欽賜「玉音石」牌至南陽山麓(尚存留於徑門山上),墓聯曰:萬斛資財旌世用,九重恩涯自天由。其後代居聯堤,東洋等村。
郭嘉節(1440-1512)女,南陽上鄉十世祖姑。早年許字和平馬門,雙親早凋而與兄嫂相依。及笄之歲,兄嫂相繼仙游,遺存襁褓孤兒,賴姑撫養,迎親彩輿臨門,幼孤牽衣哭泣。姑俯念父兄只此一脈,毅然請馬府另求淑女,然後自剪秀發,奉上彩輿,矢志撫育孤兒成長。迨十二世侄郭邦孚號恥齋中舉,官至陝西巡按,具已奏請,獲欽賜「以貞存孤」金匾。有聯對曰:發剪數莖此身勿坐彩輿去,孤存一個間代且攀丹桂來。
郭嘉賀(1496-1549)字邦孚,號恥齋。明正德十四年乙卯科(1519年)中舉人,初授漳州府推官,後補泉州府節推,升黃州(湖北)通判,致仕為官清廉,群邑向化。時八省察院陳情薦本,提升為陝西巡按。民間稱為「推官祖」。其後代分布橋仔頭各村及七陂村。
郭廷秀(1498-1536) 字實夫,號納齋,聯堤村(東洋)人,郭廷序之兄。明嘉靖七年戊子科(1528年)鄉貢進士。
郭廷序: 字循夫,號介齋 ,生於明弘治14年(公元1501年)、明嘉靖元年(嫌衫公元1522年)中舉人,嘉靖20年(公元1542年)中進士,授江西貴溪縣令,有賢名,著有《循夫集》一書傳世。郭廷序與明代後七子之一的梁有譽及嶺南名賢歐大任是黃佐(香山人)的三大高徒。
郭懋誥(1561-1651) 字守命,號文宇,後代分布橋仔頭各村。明朝天啟辛酉科(1621)貢生,官授太平府教諭,後任安定縣訓導,清遠縣訓導,兼署清遠縣正堂。
郭懋弧(1596-1671)字守谷,號椀樞。明朝天啟辛酉科(1621)登鄉進士,任福建省晉江縣正堂。後代分布南陽僑仔頭各村。
郭俊傑(1689-1761) 字兆慶,號位侯,歲進士。後代居東洋村。
郭端(1720-1765) 字昌紳,號素書,歲進士。後代居東洋壇仔頭、下東洲。
郭維屏(1825-1889) 字象春,號樹南。清道光丙午科(1846年)選第一名歲貢生,光緒己卯科欽命吏部就教候選,後授廣州府龍門縣訓導。後代分布橋仔頭各村。
郭古 :清朝光緒初上海「潮幫」領袖。他經營煙草、珠寶、銀庄等行業成為上海巨賈,富甲一方,人稱「古爺」。凡潮州各縣舉子上京赴試,他必親自贈送旅費。潮幫在上海灘有一席之地,得其聲威之助。他在南陽山仔邊建有「駟馬拖車」一圍,屋後山邊建大園林,花草、奇石、蓮池以及石雕珍禽異獸,氣象萬千。
郭經 :又名郭載生,生於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16歲考中秀才,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留學日本,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回國,被授予法政科舉人,並派任湖南省會同縣縣令。後因查封鴉片數百箱,為民除害,晉升黃堂四品。民國時期,出任汕頭市檢察廳廳長,後棄官從教,任潮陽東山中學(潮陽一中前身)校長,也曾任過潮陽文獻委員會主任,主編潮陽文史。與鄭浩、陳秀生被譽為「潮陽三學士」 。
郭開峰: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副主任的,上世紀30年代參加革命,195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郭漢庭:抗日名將,抗日戰爭時期,任武漢空軍聯隊司令,率軍與日寇進行武漢空中會戰,全聯隊一舉擊落日機27架,史稱武漢大捷,郭漢庭由此名噪一時。
郭開平:上世紀30年代參加革命的,也是一名作家、書法家、畫家,解放後先後任廣西南寧市副市長、廣西文聯副主席。
郭豐文:化學制葯專家和情報專家。1941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曾研製成功高濃度葡萄糖酸銻鈉我直劑、抗瘧葯鹽酸氯胍、飲水消毒劑氯宗。1964年合作研製成適用於豎式高壓釜的復式攪拌器,為大規模生產維生素C創造了有利條件。他致力於化學制葯研究和醫葯科技情報工作,開創性地完成了多種磺胺類葯物、維生素及多種制葯中間體的研究,為促進中國化學制葯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醫葯科技情報工作中,最突出的成績是建立「中國葯學文獻資料庫」和編輯出版《中國葯學文摘》。曾任上海生化葯廠研究所化學師、化學製造所主任。建國後,歷任東北制葯總廠研究室主任,北京醫葯工業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中國醫葯工業公司規劃處副處長,湖北醫葯工業研究所所長,國家醫葯管理局醫葯技術情報所副所長、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衛生部葯典委員會委員。
郭雲山(1906-1986) :著名的泥塑藝術家。被胡文虎特聘為香港「虎豹別墅」泥塑技師,其高超技藝轟動香港。後在新加坡建造一座規模更大的「虎豹公園」,負責設計製作的大型泥塑掛屏《西遊記》,全長200尺,威武雄壯,成為新加坡一大勝景,轟動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新加坡的中文報紙曾寫道:「如此巧奪天工的傑作,舉世未聞,郭雲山真乃神人也」。1966年創辦「郭雲山父子藝苑」,在新加坡生意興隆,聲譽卓著。1985年7月返回家鄉聯堤村定居。
⑵ 河南南陽有什麼文化遺產
河南南陽的文化遺產是烙畫。
具體創作的辦法是,以溫度300攝氏度至800攝氏度的烙鐵作為主要工具,以竹木、宣紙、絲絹等作為創作的材料,利用烙筆的不同溫度,進行勾、擦、點、烘,不久便會出現一幅層次不同的泛著茶褐色的畫作,古樸典雅,精美絕倫。
這種創作技法,其實是巧妙地把繪畫藝術的表現技法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從而獨成一家,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現代烙畫,多是題材上有所變化,創作風格一般是繼承傳統,又有創新。
藝術特點
早期的烙畫作品,多數是採用中國畫和民間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基稿,後經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實踐,在吸收西洋畫表現手法上進行大膽嘗試,收到了理想效果。製作烙畫的姿勢、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畫內容等方面都有所發展。
烙畫用烙筆替換了中國畫的毛筆,將施藝的材料由宣紙、絲絹擴大到竹、木、葫蘆、貝殼等材質上。因桐胡為有烙筆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藝的材料更為廣泛。作品內容在力求局鋒攔繼承傳統花色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創新,多為古典小說、以及山水風景等,圖案清新,美觀大方,永不褪色。
⑶ 南陽戲曲藝術的起源
古戲樓眾多也是南陽戲劇文化繁榮的最好證明。南陽的古戲樓,民間又習稱戲台,多隨廟宇而建,是漢族民間祭祖、酬神、鬧社火的演出場地。元代時期,內鄉縣王店鄉顯聖廟即建古戲樓1座。清朝末年,南陽的各種戲樓、戲場多達600餘座。僅南陽城區就有23座,鎮平縣有58座,內鄉縣更達68座之多。比較著名的戲樓有社旗山陝會館懸鑒樓、內鄉王店鄉顯聖廟村的顯聖戲樓、鎮平城隍廟戲樓等。
南陽戲曲的發展源頭,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的舞樂百戲。
兩漢時期,南陽舞樂百戲的種類很多,包括鼓舞、長袖舞、宴樂、雜技、武術和具有故事性的角抵戲等。張衡在《西京賦》里記述的項目有:「角抵」、「烏獲扛鼎」、「沖狹燕濯」、「跳丸劍」、「走索」、「都盧尋橦」、「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篪」、「吞刀吐火」、「易貌變形」等等,幾乎應有盡有。
商周以來,社會上已形成宴樂陳伎的習俗,漢代此風更熾。南陽漢畫像石、磚中的音樂、舞蹈、百戲表演,多在廷宴場面上,賓主於一邊正襟危坐,優人在一邊做精彩表演。女伎廣舒長袖,「踏盤」、「蹴鞠」,折腰旋轉,翩翩欲飛;男伎「赤身」、「倒立」,滑稽逗趣,或「獨角」、「假面」、「鬥牛」、「戲虎」,角抵獻技,蔚為壯觀。反映在畫面上的樂器有建鼓、鼓、鐃、鍾、塤、竽、排簫、瑟、築、小鑼、拊、渣笑告笙等如明多種多樣。樂隊由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混合組成,有單純的器樂演奏,也有為歌舞和百戲演出的伴奏。無論何種形式,鼓是必備樂器,在畫面上占據著顯要位置。「躡節鼓陳」主要用於節奏的控制,這種樂隊的組成和伴奏形式,一直延續並影響到當今舞台上的戲曲音樂。
南陽出土的漢畫石、磚中,漢升派代流行的舞蹈也有大量反映,除了用於祭祀的靈星舞,宮廷中的武德舞和五行舞外,還有以技巧、造型為特徵的獨舞、雙人舞等。其中有以建鼓為主要樂器、兩個男子表演的「建鼓舞」。有廣舒長袖、足踏鼓而旋轉的「踏鼓舞」,有歌詠隊為之伴唱的長袖舞,有踏盤雀跳長袖飄逸的「七盤舞」等。在這些舞蹈中,伎人的服飾多有長袖,便於「翹袖折腰」,增加美感。《韓非子·五蠹》中說:「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早為戲曲中廣泛使用且程式化了的水袖,在南陽漢畫像石刻中找到了它的淵源。張衡在《觀舞賦》中說:「抬修袖以翼面,展清聲而長歌。」鮑照的《詩數》中也有「七盤起長袖,庭下到歌鍾」之說。可見,在漢代,南陽的歌與舞已發展到密切結合的程度了。
漢代南陽境內盛行的百戲表演,從漢畫石、磚中看,除「沖狹」、「飛劍走丸」、「投壺」、「六博」、「吐火」、「蹴鞠」、「戲車」、「走索」等屬於技巧性的藝術表演外,更為流行的是角抵戲。漢代南陽的角抵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競技表演或力量的角逐,而且還表現了比較簡單的故事情節,像頭有獨角的蚩尤與黃帝搏鬥的「蚩尤戲」,勇士與猛虎較量的「東海黃公戲」,「蛟和河神」變為牛形的「鬥牛戲」等。
從藝術表演形式上看,許多百戲畫像中的「猛虎」、「牛形」、「兕獅」、「熊羆」以及代表蚩尤的獨角獸等等,多為伎人扮演而成。「驅豹戲羆」的「象人」多帶有假面具。這與流行在荊楚的儺舞、儺戲和後來唐代的「代面」自然相聯,同時直接影響到以後戲曲中人物的臉譜化裝。有些演出場地,還掛有吊成波浪形的帷幔。樂隊伴奏的位置比較固定,表演與伴奏主次分明,這足以表明漢代南陽的舞樂百戲,已逐步綜合了歌唱、舞蹈、多種樂器的混合伴奏、化裝、服飾、道具、虛擬動作、故事內容、簡單的台詞等諸多的因素,正向著「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向演進,標志著戲曲由萌芽時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此外,從故事內容看,南陽漢畫像石、磚中有「聶政自屠」、「范雎受袍」、「荊軻刺秦王」、「趙氏孤兒」、「嫦娥奔月」、「伯樂相子」、「樊噲排君難」、「攔駕」等等。這些歷史故事為以後戲曲劇目的取材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唐宋南陽的戲曲活動相當普遍,表現在:戲樓增建,如南陽縣金華火燒廟戲樓(690年),社旗縣李店玉仙廟戲樓(757年),社旗青台火神廟戲樓(1079年)。北宋淪陷後,抗金名將岳飛率部以桐柏縣毛集石門溝為要塞,多次出擊信陽,阻止金兵南下,又駐軍襄、鄧,與金兵對壘。此時,盛行於汴京的皮影戲也隨軍帶至南陽,稱為「鉤容直」,南陽人叫做「東京調」,之後便流傳於南陽民間。皮影班每班為一擔,每擔五六人。由於輕便靈活,群眾愛看,到清代康熙年間,僅桐柏一縣就有皮影120多擔。
傀儡,也稱木偶,南陽廣泛流傳的有兩種:木偶(懸線)和肘偶(杖頭木偶)。1981年在南召雲陽宋墓中就發現兩幅杖頭木偶雕磚畫,為古代南陽木偶戲活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清代以來,全國各地新興的地方戲蓬勃發展,出現了空前繁榮興旺的局面,南陽更是如此。越調、南陽梆子和二簧影響廣泛,皮影和木偶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清戲、鑼戲、卷戲(鑼戲、卷戲長期同台演出者,稱為鑼卷戲)、花鼓、京梆(河北梆子)、豫劇等外地劇種相繼傳入,曲劇興起後迅速領銜了南陽劇壇,各種戲曲班社競相建立,戲樓、戲場遍及城鄉各地,名角輩出,鋒芒各露,這構成了從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南陽戲曲活動的基本概況。
襄河派二簧(漢劇)是湖北漢劇四大支流之一,沿唐河、白河、丹江三水北上,於清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2)傳入南陽。辛亥革命後,成為南陽的三大劇種之一。
隨著戲曲活動的活躍,各種戲曲班社如雨後春筍,紛紛破土而出。據粗略統計,整個南陽各種戲曲班社達168個,其中越調30餘個,南陽梆子16個,二簧60餘個,鑼戲、卷戲、花鼓、皮影、木偶、京梆(河北梆子)40餘個。從府、縣衙門、達官貴人到富豪鄉紳,直至平民百姓,多以供戲為榮,一時蔚然成風。唐河大方庄秀才方保珠及其兒子方文合,連供六科二簧窩班(科班),從光緒二十四年(1898)起,到民國二十年(1931)止,歷時33年。鄧縣的張小本以長達30多年的時間,先後辦起了一科越調班和五科南陽梆子窩班;南陽縣的張汝英於清末民初創辦的二簧班,名角薈萃、盛極一時。至於花鼓戲以及鑼戲、卷戲同台演唱的鑼卷戲等在南召、方城、唐河、桐柏等地都有班社活動。戲曲班社,都先後培養造就了一批各懷高技、爭露鋒芒的著名演員,他們在群眾中享有崇高的聲譽,除加在他們頭上的,如「戲聖」(南陽梆子中的劉貴生),「戲夫子」(文武小生周桂琴),「老少迷」(花旦侯太香)等種種渾號外,還流傳著很多諺語和民謠。如「生娃(南陽梆子旦角王春生)喊一腔,迷了八道崗;男人不下地,女人不燒湯。」「捨得爹,捨得媽,捨不得才娃(鑼卷戲旦角邵才娃)的《打燈花》;捨得爹、捨得娘,捨不得才娃的《三開膛》。」
名優的出現,把南陽境內的戲曲活動推向鼎盛時期。遍及城鄉的廟會,久已成風,無論春祈秋報,慶功還願,宴賓會朋,婚喪壽誕,都競相演戲。桐柏縣平氏孤峰山三月三廟會最興盛時,同時由三四個劇種八台大戲對台演出,觀賞者多達數萬人,熱鬧非凡。深山也不例外,南召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大石頭溝,圓不溜溜,唱不起大戲唱肘偶(木偶),搭不起檯子湊崖子,坐不起墩子坐石頭……不會戲文胡亂說,學著老包下陳州。」
無論越調班或二簧、梆子班,除在南陽境內演出外,周口、信陽等城鎮,甚至湖北、陝西也留下他們的足跡。如淅川縣的孫都文二簧班曾奉召到西安獻演,慈禧太後特敕贈黃馬褂;1923年,唐河張灣的「三字二簧」班還在漢口德租界漢劇院演出等。戲曲活動的范圍十分廣大,名優們為南陽戲劇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戲曲活動的頻繁開展,戲曲班社的迅速發展,從府縣衙門、名門望族、商賈富豪到鄉民百姓,都很重視演出場所的建設。清末,整個南陽的古戲樓已是星羅棋布,遍及城鄉,多達600餘座。至於簡易的戲場、木台、土台,更是遍地林立,數不勝數。值得一提的是社旗縣城山陝會館內的懸鑒樓,此樓興建於清代嘉慶元年(1796年),有容納萬人看戲的場院,兩側有可設五百多「雅座」的長廊。設計獨特,造工精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雕梁畫棟,頗為壯觀,是河南省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戲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一時期的演出劇目多為師傅向徒弟口傳身授、代代承襲。到辛亥革命後,一些有文化素養的戲友才開始以戲曲為武器,為地方戲創作劇本,進行反對帝、官、封的宣傳。如《羅六爺造反》、《花老婆造反》、《洋煙鬼子顯魂記》、《曹瑞蓮走雪》等一批新創作的文明戲。到抗日戰爭時期,又有唐河的李從編寫的《木蘭從軍》、《勸夫抗戰》等,南陽的周季偉編寫的《新刺虎》、《難民痛》、《漢奸相》等,進行抗日宣傳。這些劇目的創作,為南陽戲劇史上增添了新的內容和特色。
⑷ 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下:
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技藝、傳統醫葯等9個類別,其中代表性項目42項。包括民間文學1項,為中醫葯傳說(社旗縣);傳統音樂1項,為宏早嗩吶藝術(尚元慶嗩吶)(內鄉縣);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2項:空夢拳(方城縣)、飛刀程畫(宛城區);傳統技藝28項:陶瓷器修復(南陽市博物館)、手工真絲地毯(南召縣)等。
傳統醫葯9項:中醫刮療治咽炎(桐柏縣)、胡氏捻筋法(新野縣)等;民俗1項,為祭祀盤古大典(桐柏縣)。代表性項目擴展項目23項,包括傳統美術7項、傳統音樂1項、傳統戲劇1項、曲藝2項、傳統技藝10項、傳統醫葯2項。
南陽市介紹
南陽,古稱宛,河南省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中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豫鄂陝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截至2019年末,全市轄2行政李念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2.6509萬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南陽市常住人口為9713112人。
南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2700多年的建城歷史,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南陽淅川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蔽擾雀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區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⑸ 河南有什麼藝術
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豫劇、洛陽宮燈、河洛大鼓等。
1、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於河南省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朱仙鎮木版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獷簡煉,造型古樸誇張,色彩新鮮艷麗。
2006年5月20日,朱仙鎮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又稱大鼓,是河南省開封市特有的一種傳統鼓樂表演藝術。
開封盤鼓由眾多人組成規模大小不一的鼓隊,鼓隊成員有的擊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擊大鑔、馬鑼等銅器,在「令旗」的指揮下,邊演奏著各種復雜的鼓點,一邊列隊行進在節日的街頭、廣場。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3、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4、洛陽宮燈
洛陽宮燈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品,元宵佳節常見的裝飾品。品種繁多,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紅紗圓燈、六色龍頭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羅漢燈等等。
尤以紅紗燈最為有名。其造型優美,宜書宜畫,撐合自如,易於保存。既可用於喜慶飾品,點綴昇平;又可作藝術宣傳,表彰新風。
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5、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俗稱「說書」,河南傳統地方曲種之一。
河洛大鼓是一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
其演唱藝術形式有十一種詞牌,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曲目有《劉公案》、《雙打擂》、《大紅袍》、《大八義》、《小八義》等。
河洛大鼓發源於河南偃師,興於鞏義,流行於洛陽、孟津、登封等地。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12。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仙鎮木版年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封盤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洛大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宮燈
⑹ 河南南陽有哪些名勝古跡
南陽,位於河南南部,特別是鄭萬高鐵河南段通車之後,從鄭州到南陽只需要一個多小時,對於南陽 旅遊 來說,的確方便了許多。南陽,簡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有著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楚漢文化的發源缺衫地,也是東漢文化的重要城市,是國家級 歷史 文化名城。
提起南陽,人們都會想起劉秀、諸葛亮、張仲景,這些曾經在南陽待過的名人給南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記。那麼,到了南陽,如下幾個景點肯定不得不去:
1、武侯祠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武侯祠在南陽,差不多就是城市的象徵。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說自己躬耕於南陽,也就是如今的南陽市卧龍崗。在這里,他隱居學習,在東漢末年的亂世,簡直是一個世外桃源。三國時,諸葛亮去世不久,黃權曾率族人在南陽卧龍崗建庵祭祀,紀念武侯,時稱「諸葛庵」;晉永興年間,鎮南將軍劉弘「鎮宛」討伐張昌時「觀亮故宅」並「立碣表閭」,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武侯祠 歷史 。自西晉以來,歷朝歷代對於武侯祠都是精心修葺,加以保護,特別是在清康熙年間,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羅景主持大修武侯祠,增建廟堂,新辟廊廡和台榭,積土為山,疊石成峰,並按照歷代題詠和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依前人「龍崗全圖」石刻復建了卧龍崗十景,並命人在祠間空隙地方密栽修竹,種植花卉,把卧龍崗武彎伏侯祠點綴得花團錦簇,幽雅媚人。此次修葺,對後世影響很大,並奠定了今日卧龍崗武侯祠的規模,乾隆時期出現了「漫道錦官祠宇好,龍崗今日更馨香」的景象。到了南陽,一定要來武侯祠參觀,來憑吊這位千古名相。
2、漢畫館
眾所周知,劉秀起兵於南陽,因此南陽被成為帝鄉。在東漢時期,南陽是特大城市,經濟發達,市場繁盛。南陽漢畫,始於西漢的墓內石刻畫像之風,到了東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大講排場,競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寶、偶人、車馬供死人「享受」外,還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築的「周閣重門」式的大型畫像石墓室,南陽漢畫像石刻,就是依附這種石墓室而誕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石刻藝術品。南陽漢畫像石刻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表現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由於眾多大臣、王公貴族、巨賈商人都熱衷南陽,他們崇奢競富且痴迷當時的主流思想,認為人神相通,極為重視「生前身後」,生者有的,死者也要有。因而豪華門闕、祠堂和陵墓規模大且數量多,在其建築上多用青石,關鍵部位幾乎無石不雕,形成了漢畫像石藝術寶庫,得以聞名天下,它讓無數名家為之傾倒,存留下來的都是精品。對於喜歡南陽漢畫像的來說,不容錯過。
3、內鄉縣衙
內鄉縣衙始建於元大德八年(1304年),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的修繕及擴建,逐漸演變形成了一組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的官衙式建築群,被專家譽為「神州大地絕無僅有的 歷史 標本」,有「北有故宮,南有縣衙」、「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美稱。而且內鄉縣衙保存完整,以北京故宮為藍本,汲取長江南北的建築風格設計而成的一座封建官衙,佔地面積470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8進,房舍260餘間。是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有「天下第一衙」之稱,想了解古代縣衙的日常嗎,不如去內鄉縣衙走一遭吧。
除了上述三個景點,還有張仲景墓、西峽恐龍園、石人山等,對於喜歡遊玩的人,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河南南陽有哪埋扮攜些名勝古跡? 河南南陽有內鄉縣衙,武侯祠,南陽府衙,醫聖祠,花洲書院等名勝古跡。
南陽,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 作為國家 歷史 文化名城,南陽有著2000多年的 歷史 ,也是楚漢文化的發源地。以下,滄海帶您領略南陽的一些名勝古跡。 文中所有圖片為滄海所拍。
一.內鄉縣衙。
「北有故宮,南有縣衙」、「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 內鄉縣衙,位於內鄉縣城東大街,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有「天下第一衙」之稱。 內鄉縣衙,是以北京故宮為藍本,汲取長江南北的建築風格設計而成的一座封建官衙,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的修繕及擴建,佔地面積470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8進,房舍260餘間。
名聞天下內鄉衙,縣治留存足可誇。
官署人文一標本,悠悠史跡亦中華。
----- 七絕·內鄉縣衙(滄海人間)
二.南陽武侯祠。
「誰識卧龍客,長吟愁鬢斑」(李白·《南都行》)。 南陽武侯祠,坐落於 歷史 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城西的卧龍崗上, 現有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布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台壯觀。
卧龍崗上尋遺跡,松柏蒼蒼芳草萋。
來往停留瞻仰意,深懷感念復東西。
----- 七絕·南陽武侯祠(滄海人間)
三. 南陽府衙。
南陽府衙(府署),即南陽知府衙門,位於南陽市區民主街西部北側。南陽府衙始建於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歷經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 歷史 時期,共歷199任知府。 南陽府衙,坐北向南,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兩側輔助,布局多路,院落數進。現存明清建築100餘間,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40米,面積72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封建 社會 留下的一個完整的郡級實物標本。
南陽府署保存全,從宋至今千百年。
儀門堂闊皆齊整,往事悲歡猶眼前。
---- 七絕·南陽府署(滄海人間)
四. 花洲書院。
花洲書院,位於河南省鄧州市,是《岳陽樓記》一文的誕生地。 慶歷四年(1044年),范仲淹由於 「慶歷新政」失敗,自請鄧州,次年,以給事中、資政殿學士身份到鄧州任上。
「七里河邊帶月歸,百花洲上嘯生風」, 范仲淹到鄧州之後,看到百花洲一帶環境幽靜,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學場所,百忙中謀劃、創辦了花洲書院。
騰子京重修岳陽樓之後,派特使千里迢迢送岳陽樓文圖給范仲淹,懇請為岳陽樓作記。 慶歷六年(1046年)的九月十五這天,范仲淹端坐於花洲書院的春風堂,憑著手上僅有的《洞庭秋晚圖》,揮筆寫下《岳陽樓記》。
春風堂里著名篇,千古以來被盛傳。
今日鄧州猶影響,書院重建似尊前。
----- 七絕花洲書院(滄海人間)
西峽縣老界嶺自然保護區位於縣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嶺為界與洛陽市欒川縣、嵩縣相鄰,東與內鄉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接連。
淅川香嚴寺又名長壽寺、香嚴長壽寺、顯通禪寺,中原四大名剎之一。
社旗縣的山陝會館,是一座富麗堂皇巍峨雄偉的古代建築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廬」,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故址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
卧龍崗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 「躬耕南陽」的故址和紀念地,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五朵山 旅遊 區位於河南省南召縣四棵樹鄉,中原十佳生態 旅遊 勝地,也是久負盛名的道教文化 旅遊 聖地。
南陽的文化古跡太多了。想了解的話,還是自己過來慢慢的看吧。
南陽歡迎您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卧龍崗,醫聖祠,王府山,張仲景墓亭,漢代冶鐵遺址,張恆墓地,
醫聖伺:張仲景、卧龍崗:諸曷亮、張衡博物館。
南召丹霞寺,唐朝年間的寺廟,不收門票。
卧龍崗,南陽府衙,楚長城,寶天曼風景,內鄉府衙,恐龍化石公園,
南陽的 歷史 還算是比較悠久的,南陽可以玩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南陽府衙、內鄉縣衙、花洲書院、南陽卧龍崗,醫聖祠、張衡墓、唐王府、梅花寨牆、漢桑城龍潭溝、坐禪谷、香嚴寺、丹江大觀苑等等,有時間的話,可以過來這邊玩玩
⑺ 河南省南陽市有什麼藝術學校
「南陽文化藝術學校 」
據說創建於1959年,原名為南陽戲曲學校,1989年正式更名為南陽文化藝術學校,開設有:播音與節目主持、音樂、舞蹈、戲曲表演、影視表演、工藝美術、社區幼教、計算機應用等專業
⑻ 南陽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南陽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南陽玉雕、南陽烙畫、內鄉宛岩敬正梆、方城石猴等。
南陽玉雕始於六千年前新石器石代,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南陽玉雕在國際上亦享有盛譽,每年五一期間南陽都會舉辦中國南陽玉雕節暨國際玉文化博覽會。
烙畫亦稱燙畫、火筆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美術品。起源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被譽為南陽三大寶之一。它是用溫度在攝氏三百至八百的鐵扦代筆,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絲娟、宣紙等材料上作畫。
南陽簡介
南陽,古稱宛,別稱玉都、葯都。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是河南省轄地級市。截至2020年末,南陽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稿此,下轄粗悔2行政區、4個開發區、11個縣(市)。南陽市曾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月季之鄉、曲藝之鄉等稱號。
南陽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商代為南鄉,有謝、楚、鄧等國。南陽地處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焦枝鐵路縱貫南北,寧西鐵路橫穿東西,許平南襄、滬陝高速公路兩個十字形重要通道為市域城鎮與產業發展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