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憑箜篌引這首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誇張手法.
(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像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
第一段: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張」字不僅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雲天.
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彷彿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後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雲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
「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第二段: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崑山」句是以聲寫聲;而「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
「崑山玉碎鳳凰叫」,用「崑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鳳凰」在傳說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昆侖山.「崑山玉碎」後,棲居其上的鳳凰的叫聲自然是凄厲婉轉,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
思考: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詩中僅有的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成功地運用扮配梁了什麼藝術手法?這樣寫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崑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寫樂聲由歡快轉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
下句承接「十二門」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彷彿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這里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彷彿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廳運整個世界.
第三段: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詩人憑借想像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寫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賣桐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後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徵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凄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像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睏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像出仙界神靈的痴迷狀態,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這首詩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像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凄寒冷艷的氣質.
㈡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有何特點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一詩前後分寫兩種境界。前十句描寫音樂意境,曲折形容,"忽而弱骨柔情,銷魂欲絕;忽而張牙舞爪,可駭可愕。其變態百出如此"(蔣之翹語,見《輯注唐韓昌黎集》)。後八句寫聽琴者的境界。詩人故意說自己本不懂琴,聽此琴才忽然開竅了,而且激動不已。這其實是以演奏效果來襯托演奏技藝之高超,可謂啟愚頑而動魂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最大特點是想像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藉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羨緩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兄察模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沒耐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㈢ 李憑箜篌引的文字特點
李憑箜篌引的文字特點是:誇張,瑰麗,詭譎,玄奧。
1、側面烘托。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棚租來寫出樂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
4、描摹聲音的手法。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此詩運用一連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傳神地再現了樂工李憑創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
㈣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此詩大約作於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李賀此篇想像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卷一)。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彷彿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雹則,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崑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崑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彷彿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雖然用語浪漫誇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簡肆鄭到仙府。以下六句,詩人憑借想像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種想像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第五聯,詩人又從天庭描寫到神山。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教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乾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寫聲,攝取的多是運動著的物象,它們聯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結末兩句改用靜物,作進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濕,也不肯離去。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就象皎潔的月亮投影於水,顯得幽深渺遠,逗人情思,發人聯想。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想像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攔頌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藉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㈤ 《李憑箜篌引》與《琵琶行》有哪些不同特點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於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並不多,只有「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梁仿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滑改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聽穎師彈琴》前十句運用形象的比喻信渣判摹寫琴聲的起落變化,並且描摹出音樂所表現的意境,是直接描寫;後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達聽琴的感受,是側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純為描摹音樂,沒有詩人的情感寄託,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前十句寫琴聲,後八句寫詩人聽樂的感受,至於琴聲引發了怎樣的人生體驗,並未直言,因而此詩風格悲愴含蓄。
㈥ 李憑箜篌引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引用 江娥啼竹素女愁
象徵 女媧煉石補天處 石破天驚逗秋雨 十二門前融冷光 二十三絲動紫皇
擬人 崑山玉碎鳳凰叫 芙蓉泣露香蘭笑
下面的可以參考一下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中晌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彷彿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崑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崑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彷彿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雖然用語浪漫誇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 以上八句以形寫聲,攝取的多是運動著的物象,它們聯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結末兩句改用靜物,作進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濕,也不肯離去。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就象皎潔的月亮投影於水,顯得幽深渺遠,逗人情思,發人聯想。 詩的最後六句是全詩的第三個結構段。詩人在前面四句較現實的描寫之後,忽然又隨著那美妙的樂曲,讓自己的想像飛向了更加神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樂這時竟穿過天空中的凝聚的烏雲,直上九霄,致使女媧娘娘當年採用五色石補過的那塊天壁也為之震撼破裂,終於「石破天驚」,秋雨大作了!這音樂的偉力是何等的強大啊!把音樂的感染力描寫到這樣神奇,達到了這樣「異想天開」的地步,真可以說是「筆補造化天無功」了!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而中握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在這樣奇特的想像面前,我們能不發出由衷的驚贊么?詩寫到這里,似乎已經登峰造極,難以為繼了,誰知詩人的筆鋒陡然一轉,又把我們從九天之上引入深山大澤之中,「夢入神山教神嫗」——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李憑正在雲霧縹緲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絕技,那位傳說中最善於彈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為李憑的絕技所傾倒甘願向他學習;甚至連江河海湖中的魚龍聽了這美妙的音樂也樂不可支,以致它們當中的那些「老魚瘦蛟」都不顧自己的年邁體弱,也隨著這優美的樂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這是何等奇特的景象啊!或許,這本來就是從李憑那支單純的弦樂器中幻化出來的一賣培鋒幅水光波影,龍騰魚躍的圖畫吧?或許,這一切也並非純粹的神話和幻想;現代科學不是已經證實了嗎?優美和諧的輕音樂不但有益人的身心,而且真的可以使母雞多下蛋,西紅柿多結果,連那俏皮的海豚,有時也會在音樂聲中不停地跳躍嬉戲……然而,正當我們神往於這美麗的遐想,這音樂與人和大自然關系的無窮奧妙,想要在這里流連一下之時,詩人突然又把我們引向了一個更加想像不到的世界。這神妙無窮、無遠弗屆的音樂,忽然又從深山大澤中一躍而起,直上藍天,帶著我們一起飛向了那皎潔的月亮。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想像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藉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㈦ 《李憑箜篌引》中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一、《琵琶行》寫得是由音樂產生的聯想,注重對聲音的描寫,用聯想來表現聲音的美妙。
《李憑箜篌》引寫的是由音樂產生的想像,注重自我想像的描寫,用自身的想像來襯托樂曲的美妙 。
兩者的相同點是都用了環境描寫來烘托旁旅裂氣氛,突出音樂的美妙。
二、李賀《李憑箜篌引》賞析:
附原文:
李憑箜篌引
(唐)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賞析】
此詩大約作於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李賀此篇想像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
音樂是一種訴諸於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的音響只存在一瞬,轉瞬即逝。音樂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要用文字將其妙處表達出來就更鎮殲困難了。李賀這首詩在眾多的描寫音樂的唐詩中脫穎而出,獲得讀者的摯愛,人們將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並列為「摹寫聲音之至文」,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韓愈的詩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主要通過比喻、象聲等手法,力圖描繪出音樂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等就是。李賀在詩中雖然也用了「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來描寫李憑彈箜篌的音樂形象(這兩句固然寫得很妙),但李賀主要不是使用描寫的手法去精雕細刻音樂的形象,而是著重寫「感」,寫音樂給人的感受,寫音樂強烈的、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
在描繪李憑箜篌彈奏的樂聲給人們的感受、描繪樂聲藝術效果時,詩人李賀沒有按一般的思維軌跡去敘述;而馳騁自己大膽的幻想和豐富的聯想,形成神奇變幻、令人應接不暇的藝術境界來表現樂聲。這里試以新詩的形式,把它翻譯出來。
吳絲蜀桐製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樂聲飄盪在睛朗的深秋。
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不再飄游;
那湘娥把點點淚珠灑滿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這高妙的樂聲從哪兒傳出?那是李憑在國都把箜篌彈奏。
像昆侖美玉碰擊聲聲清脆,像鳳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噓飲泣,象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
整個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樣清幽。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天神的心弦也被樂聲吸引。
高亢的樂聲直沖雲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天幕震顫。
好似天被驚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聲湫湫。
夜深沉,樂聲把人們帶進夢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向神女傳授;
湖裡老魚也奮起在波中跳躍,潭中的瘦蛟龍翩翩起舞樂悠悠。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深深吸引,徹夜不眠在桂花樹下徘徊逗留。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兒斜飛寒颼颼!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來寫出樂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雲、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魚、瘦蛟,神話傳說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嫗,吳剛、玉兔等等。李憑彈箜篌的樂聲連沒有感覺的靜物、無知的動物都為之感動,連高踞仙界的神仙們也被樂聲緊扣心弦。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樂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引起豐富的幻想。
詩人的想像是奇特的、與眾不同的。例如音樂引動魚鳥,前人也曾寫過,《列子》一書說:「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這種描寫還是一種常規的思維軌跡。然而,李賀卻是寫「老魚」寫「瘦蛟」,這樣的藝術形象就十分奇異了。又如,詩中寫到「教神嫗」,如按一般思維程式,就會說李憑的技藝高超,是神女所傳授的,這樣的說法就已經是誇張了,這樣的描寫很多,不用例舉。但李賀卻說李憑教善彈箜篌的神女彈奏,這就不同尋常。再如,白居易寫樂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樣描寫思維軌跡是一運閉般讀者能把握的;但李賀卻說樂聲把女媧煉五色石補天之處震破,引出一天秋雨,這樣的寫法就新穎了。此外,芙蓉哭泣、香蘭笑,這樣的描寫也不一般。我們這里可以看到李賀想像奇異,描繪意象新奇的藝術特色。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幻想、聯想,還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它的跳躍性。這首詩詩人的思維活動時而地下,時而天上;時而動物,時而植物;時而神人,時而天帝。他敘述的脈絡沒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隨著詩人想像的流動,想像所至,筆之所至。這樣寫法,既在內容上使詩的意境內蘊豐富,變幻多樣,也在形式上使詩的意境具有一種流動搖曳之美。神異的美,奇特的美,流動搖曳之美,這就是李賀這首詩具有的藝術美感。
這首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虛實結合的手法的運用。詩人以這種手法,把我們引入了一個類似亞里斯多德所說的「藝術幻覺」的真實之中,其實這也跟中國古典美學理論中十分重視的藝術形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道理有相通之處,正是在這種浪漫主義的「離形得似」的藝術境界中,我們獲得了一種類似康德所說的想像力與理解力得以和諧合作與自由運動的快感。你看,詩人寫李憑彈奏的樂曲,不論是「江娥啼竹素女愁」,也不論是鳳凰叫,香蘭笑,融冷光,動紫皇,舞魚龍,逗秋雨,吳質不眠等等,這些情景,意象,如前所說,無不具有雙重的或多重的含義,並不只是單純從效果上來表現音樂。清人王琦就因為不太懂得這種「似景似情,似虛似實」、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的藝術辯證法的奧妙,把這首詩的幾乎每句都當成了「顯然明白之辭」,他自然就難以把握這首浪漫主義音樂詩的美學特徵了。
三、白居易的《琵琶行》賞析:
《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後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於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於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其多。
《琵琶行》作於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凄之情。在這里,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詩前的小序介紹了長詩所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寫作此詩的緣起,實際上它已經簡單地概括了後面長詩的基本內容。左遷:指降職、貶官。湓浦口:湓水與長江的匯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聲:首都長安的韻味,一方面指曲調的地域特徵,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稱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備酒宴。憫然,傷心的樣子。恬然:安樂的樣子。遷謫意:指被降職、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說他被貶到九江一年來,每天都很快樂,只有今天聽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這種說法是寫文章的需要,讀者當然不會相信他。長句:指七言古詩。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場。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裡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里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准備。其中蹬後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里的描寫非常細致。由於這時是夜間,又由於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麼人,所以這里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著「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後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願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弦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弦試音;而後「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製作的一個舞曲名。六: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後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里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凄、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從「沉吟放撥括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後來年長色衰,飄零淪落。沉吟:躊躇,欲言又止的樣子。斂容:指收起演奏時的情感,重新與人鄭重見禮。蝦蟆嶺:即下馬嶺,漢代董仲舒的墳墓,在長安城東南部,臨近曲江。從「十三學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極寫此女昔日的紅極一時。她年紀幼小,而技藝高超,她被老輩藝人所贊服,而被同輩藝人所妒忌。王孫公子迷戀她的色藝:為了請她演奏,而不惜花費重金;她自己也放縱奢華,從來不懂什麼叫吝惜。就這樣年復一年,好時光像水一樣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宮廷樂隊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說第一團、第一隊。秋娘:泛指當時貌美藝高的歌伎。五陵:指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個漢代皇帝的陵墓,是當時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貴族子弟。纏頭:指古代賞給歌舞女子的財禮,唐代用帛,後代用其他財物。紅綃:一種生絲織物。鈿頭:兩頭裝著花鈿的發篦。雲篦:指用金翠珠寶裝點的首飾。擊節:打拍子。歌舞時打拍子原本用木製或竹製的板,現在興之所至,竟拿貴重的鈿頭雲篦擊節,極言其放縱奢華,忘乎所以。等閑:隨隨便便,不重視。從「弟走從軍阿姨死」以下十句寫此女的時過境遷,飄零淪落。隨著她的年長色衰,貴族子弟們都已經不再上門,她僅有的幾個親屬也相繼離散而去,她像一雙過了時的鞋子,再也沒人看、沒人要了,無可奈何只好嫁給了一個商人。商人關心的是賺錢,從來不懂藝術和情感,他經常獨自外出,而拋下這個可憐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記憶的,面對今天的孤獨冷落,回想昔日的錦綉年華,對比之下,怎不讓人傷痛欲絕呢!「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其實即使不作夢,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縣名,縣治在今江西景德鎮北。紅闌干:淚水融和脂粉流淌滿面的樣子。
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最後的「江州司馬青衫濕」共二十六句為第四段,寫詩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唧唧:嘆息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二語感情濃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了一見傾心之機。自「我從去年辭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他說:「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地勢荒僻,環境惡劣,舉目傷懷,一點開心解悶的東西都沒有。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詩人自己的苦悶移情的結果,我們對比一下《水滸傳》里宋江贊賞江州的一段話,他說:「端的好座江州,我雖犯罪遠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裡雖有幾座名山古跡,卻無此等景緻。」詩人的悲哀苦悶完全是由於他政治上受打擊造成的,但是這點他沒法說。他只是籠統含糊地說了他也是「天涯淪落人」,他是「謫居卧病」於此,而其他斷腸裂腑的傷痛就全被壓到心底去了。這就是他耳聞目睹一切無不使人悲哀的緣由。接著他以一個平等真誠的朋友、一個患難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稱贊和感謝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並提出請她再彈一個曲子,而自己要為她寫一首長詩《琵琶行》。琵琶女本來已經不願意再多應酬,後來見到詩人如此真誠,如此動情,於是她緊弦定調,演奏了一支更為悲惻的曲子。這支曲子使得所有聽者無不唏噓成聲。多情的詩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巳經濕透了。促弦:緊弦,使調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馬是從九品,所以穿青衫。
這首詩的藝術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詠者與被歌詠者的思想感情融而為一,說你也是說我,說我也是說你,命運相同、息息相關。琵琶女敘述身世後,詩人以為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詩人敘述身世後,琵琶女則「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彈一曲後,詩人則更是「江州司馬青衫濕。」風塵知己,處處動人憐愛。其二,詩中的寫景物、寫音樂,手段都極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寫身世、抒悲慨緊密結合,氣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終浸沉在一種悲涼哀怨的氛圍里。其三,作品的語言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概括力,而且轉關跳躍,簡潔靈活,所以整首詩膾炙人口,極易背誦。諸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等都是多麼凝煉優美、多麼叩人心扉的語句啊!
白居易本來就是一個關心下層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詩人,這次他又用淺近流轉的語言描寫了一個動人憐惜的風塵女子形象。由於這首詩,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三十年後唐宣宗在為白居易寫的一首詩中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連少數民族的兒童都能背誦,稍有文化的漢族人就更不用說了。
㈧ 如何理解《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的藝術特色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是描繪綺彩繽紛的音樂的名作。但兩者各具特色,異曲同工,競相爭秀。白居易是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比喻從正面描寫琵琶聲,李賀是通過幻想境界的反響,從側面烘托出了箜篌聲。詩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如友通過大膽的聯想、瑰艷的色彩,再現了箜篌演奏的美妙樂聲和強烈的藝術魅力。
《琵琶行》:通過一連串的比喻摹寫琵琶曲的聲韻情調,直接描寫,只有「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句晌激用了側面烘托。
《渣謹槐李憑箜篌引》:側面烘托、正面描寫、通感、想像、誇張、神話。
㈨ 李憑箜篌引中所用意象有什麼特點,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李憑箜篌引》通過描繪李憑箜篌所創造的離奇幽怪的藝術境界,贊美李憑的高超技巧,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涼心境。 這首詩詩人的思維活動時而地下,時而天上;時而動御知物,時而植物;時而神人,時而天帝。他敘述的脈絡沒有晌掘一定的次序,而是隨著詩人想像的流動,想像所至,筆之所至。這樣寫法,既在內容上使詩的意境內蘊豐富,變幻多樣,也在形式上使詩的意境具有一種流動搖曳之美。神異的美,奇特的美,流動搖曳之美,這就鎮謹消是李賀這首詩具有的藝術美感。
㈩ 李憑箜篌引的表現手法及其效果
寫物又寫人,襯托出表演者技藝高超
以聲寫聲,表現樂聲起伏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