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藝術上說什麼是真正的悲劇

藝術上說什麼是真正的悲劇

發布時間:2023-03-31 07:55:29

A. 悲劇的美學意義是什麼

悲劇理論首先是作為一種藝術理論而存在的,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悲劇是通過兩種社會勢力、兩種對立的意志、理想和實踐准則之間的沖突來表現出來的。我們從悲劇文學史中可以看到,悲劇主角雖在斗爭中遭受到失敗或犧牲,卻並不使人悲觀失望,反而能夠鼓舞人們繼續斗爭。

因此,「悲劇精神的實質是悲壯不是悲慘,是悲憤不是悲涼,是雄偉而不是哀愁,是鼓舞鬥志而不是意氣消沉,悲劇的美,屬於崇高和陽剛;正因為這樣,悲劇才是戰斗的藝術。」這就是美學意義上的悲劇。

悲劇的客觀基礎是人的苦難和死亡,所以,它在日常生活中可芹或以被當作苦難的同義詞,然而,不是任何苦難都可以被稱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劇。對於這一點,亞里士多德認為,壞人罪有應得的死亡多半會引起滿意感,而好人意外的、並無高尚意義的死亡會令人感到恐懼。

(1)藝術上說什麼是真正的悲劇擴展閱讀

悲劇就是指主體遭遇到苦難、毀滅時所表現出來的求生慾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後迸發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的最大發揮,也就是說所顯示出的超常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悲劇理論認為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爭本老賣性;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慾望,往往因為對現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並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即使命運使他陷入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也敢於拚死抗爭,表現出九死不悔的悲劇精神。

悲劇淵源於古希臘,由酒嫌含伍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其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悲劇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悲劇主人公人格的深化。

B. 真正的悲劇是什麼

什麼叫作真正的悲劇電影?拜託了各位 謝謝
你的領悟境界太高了,對於我們來說悲劇就是非常相愛的男女主角不能在一起,只剩下一個人孤獨的生活。
人生就像一場戲,真真假假真悲劇!的意思是什麼?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無論曾經是有多少的人牽起過你的手,

最後都只會有一個人給你披上最美的婚紗。

閉起雙眼你最掛念誰,

眼睛張開身邊竟是誰,

感激車站里,

尚有月台能讓我們滿足到落淚。
什麼才算是真正的悲劇?
正義美好的破滅,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正義

只有相對與某個人的悲劇,沒有一定的悲劇
結合中外文學史上關於悲劇的論述,談談你認為真正的悲劇是什麼
魯迅先生說過,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光明。是什麼意思?
世界上每種生物都有一種趨利避害的特性,人也一樣。出於本能,小孩子害怕黑暗,喜歡光明,那很容易理解,因為「光」是一種希望的信號,它能給予我們溫暖,它能讓我們看到很多美好的東西,它能讓我們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所以正常人都會義無反顧地追隨它。而一個成年人,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自然而然,也想雨過天晴,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有人整天把自己收藏在攻暗之下,那輪岩么這個人一定是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想辦法逃避問題,逃離現實。他連一點勇氣都沒有。覺得上帝放棄了自己,所以自己也應該放棄自己,把自己丟在一個黑暗的環境中,自生自滅。這樣的人生沒了盼頭,那就是真正的悲劇!
愛情當中真正的悲劇是什麼?就是痴情與自私相伴,深愛與固執相隨。一旦愛到不能自拔,
錯了,悲劇之所以能能夠被大多數人認可,是因為外在客觀原因造成的,你說的都是主觀形成的,那些不叫悲劇,叫自作自受。
中國有沒有真正的喊肆悲劇,怎樣去界定悲劇?
中國從不缺乏優秀的悲劇,也從未依附於西方悲劇理論。

中國古代十大悲劇:

竇娥冤 元 關漢卿

精忠旗 明 馮夢龍

桃花扇 清 孔尚任

琵琶記 明 高則誠

長生殿 清 洪升

趙氏孤兒 元 紀君祥

清忠譜 清 李玉

漢宮秋 元 馬致遠

嬌紅記 明 劉東升

雷峰塔(又名白蛇傳,原著本是悲劇,電視劇是改編了的) 清 方成牆

以上這些,必然是十分優秀的悲劇,但是,我臘滲御個人以為,過於分明的劃分喜劇與悲劇的界線,本就是矮了一截。卻難以達到一部開天力作的層次。比如中國文學的聖經《三國演義》,就並無明確的悲劇或是喜劇的定義。

一個織席販履的平頭百姓,總是有太多事無力掌控,縱使滿腔怒火,但也一事無成。數次身處險境,又總有一些賢才輔佐,助其化險為夷。

而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無孤一人,不知幾人稱帝」的大人物,一舉殲滅丹紹,面對滄海,立於竭石,有的卻也只是孤寂與蒼涼.......戎馬一生,文才武略,一生風風火火,最終卻只是為司馬家族打了江山。

悲劇,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當一部文學作品達到《三國演義》這樣的境界。又何分什麼喜與悲?哀與樂?

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是《三國演義》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學的最高水平
貧窮的真正悲哀是什麼
貧窮的悲哀在於,讓人忘了生活的本質:錢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

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有人來做客,順便帶了個小孩過來。

外婆隨即從櫃子里拿出個蘋果給他吃,小孩拿在手上盤弄了良久,最後放在口袋裡。

聽他母親說,後來小孩放在口袋裡忘記吃,蘋果都壞了。
看完匆匆那年,我才知道什麼事真正的悲劇
不看匆匆那年也知道
只有悲劇才是真正的戲劇 誰說的
因為只有悲劇的戲劇才流傳更久。更有藝術價值。很多導演,著名的戲劇家都說過,公認的。

C. 悲劇與喜劇的區別

一、內容:

1.悲劇:

主要是以劇中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及其悲慘的結局,構成基本內容的作品。

2.喜劇:

以誇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台詞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脊手,從而引起人們對丑的、滑稽的嘲笑,對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二、表現形式:

1.悲劇:

悲劇以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2.喜劇:

帶有諷刺及政治機智或才智的社會批判,或為純粹的鬧劇、喜劇、或滑稽劇。喜劇沖突的解決一般比較輕快,往往以代表進步力量的主人公獲得勝利或如願以償為結局睜野斗。

(3)藝術上說什麼是真正的悲劇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悲劇淵源於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其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悲劇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悲劇主人公人格的深化。

在戲劇史上,根據悲劇所涉及生活范圍的不同,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其一為英悉磨雄悲劇。它往往通過政治斗爭、階級斗爭、民族斗爭中等重大題材,直接表現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階級之間的正面沖突。

歡樂喜劇則強調人的價值,正喜劇從表現生活的否定方面變為表現生活中肯定的方面,喜劇不再用來針砭人的惡習、缺點、卑下,而主要用來歌頌人的美德、才智、自信。荒誕喜劇則把人生最深層的苦難與將死扭曲,送進顛倒的喜劇王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悲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喜劇

D. 求一篇關於悲劇藝術的欣賞的論文

悲劇藝術是一種崇高的藝術形式,以其哀傷的敘事情節和悲憤的情感震撼人心。而中國悲劇藝術獨特的文化視角,向人們展示了悲劇藝術的鮮明特徵,它喚起人們對正義、崇高、良善的心理認同,激發人們對審美價值和人生價值的深沉思考。
悲劇藝術從廣義上講,就是以悲劇故事為體裁的藝術形式;從狹義上講是一種特殊的民族藝術。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由於政治經濟、歷史條件、民族性格、文化素質、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的各異,會形成各自不同的藝術特徵。在我國,關於「散陪悲劇」一詞,據考證直至晚清時才偶然在一些文論中出現。而古代文學往往把那些悲慘之作稱為「怨譜」或「哀曲」;在民間,老百姓則稱之為「苦戲」,這可以視為好衡中國悲劇藝術的最初形式。
從一定意義上講,悲劇藝術是有明確的文化理想和價值目標的;反映的是人們在對苦難命運具有大致認同的基礎上,懷著悲壯的豪情踐履自己使命的情操。那些悲劇人物往往不畏險惡,甘願為承擔時代的苦難而付出,甘願將其犧牲納入道德的譜系中,犧牲者並因此獲得精神的永生。同時,由於社會分為不同的政治集團、不同的結構層次,這種道德追求和社會評價的標准也會各不相同,而道德標準的異化也會滋生痛苦哀傷的情愫,因此而在藝術形式中表現出來。也就是說,道德生命同樣會噴發出情感的岩漿,從而凝鑄成悲劇藝術的基石。

中國悲劇藝術的藝術特徵
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悲劇藝術中,悲劇人物的人格形象,是伴隨著悲傷苦難而逐漸在大眾審美過程中被不斷接受和確立的,正因為這個原因,悲劇藝術才總是有一種英雄的壯麗色彩,而在人們的情感反應中,也總是帶著驚奇和贊嘆的成份。悲劇藝術強調群體與個人二元價值的彈性選擇,悲中有怨,怨中有悲,呈現出價值評判式的矛盾沖突的展示方式,從而構成中國悲劇藝術的獨特模式。
一、敘事的沖突性。歌德說:「悲劇的關鍵在於沖突得不到解決,而悲劇人物可以由於任何關系的矛盾而發生沖突,只要這種矛盾有自然基礎,而且真正是悲劇性」。如梁祝的故事不僅感動了一代代少男少女,而且也令許許多多的成年人為之傷感。人們如今已經習慣將這個故事界定為「悲劇」,稱其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友掘做梁祝的故事充分體現了悲劇藝術的特徵,即人類情感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歸結起來悲劇藝術的根本特點主要有兩點:一是沖突的不可解決性;二是悲劇沖突引起人們的憐憫、同情、哀怨甚至焦慮、孤獨、崇高、毀滅、死亡等情感體驗;這些悲劇沖突的體驗形式共同滲入作品之中,使作品的悲劇性在不同層面的體驗之中顯現出來。如《漢宮秋》以表現漢元帝與王昭君的愛情沖突為主線,同時,愛情線索與政治線索之間的沖突也以悲劇的形式表現出來,伴隨愛情與政治線索之間的沖突便是憐憫和恐懼。因此,隨著劇情的發展,到沖突的加速,作品呈現出了完整的悲怨情感的體驗形態。對於悲劇沖突來說,由於其主要在於展開苦情的沖突歷程,追求劇情的曲折性,即善惡、忠奸、正邪、美醜的多層次沖突,所以,得到的是悲憤激烈、凄慘的苦情審美效果。
二、審美的情感性。悲劇藝術鑒賞是一種審美情感,因而悲劇藝術的憐憫也是一種審美同情。悲劇藝術除了能喚起人們的憐憫外,同時能喚起人的情感。也就是說,我們欣賞悲劇藝術時,就好象觀看一場大風暴。我們先感到的是,面對某種壓倒一切力量的那種恐懼,然後那令人畏懼的力量又將我們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那裡我們體會到平時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能體會到的活力,它在征服我們和使我們感到敬畏之後,又會使我們振奮鼓舞。欣賞者欣賞悲劇藝術時,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深入,會與主人公達到同呼吸共命運的共鳴境界,使人們感到振奮,產生快感。
三、題材的國民性。從悲劇意識上看,作為中國最著名的愛情悲劇《梁山泊與祝英台》,與在西方同樣著名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所刻畫出的國民性就不同。兩者結局雖大同小異,主人公最終殉情,但反映出的兩位作者的悲劇意識及其所體現的文化底蘊卻「大相徑庭」。中國的「梁祝」最後終於「化蝶雙飛」,是一種凄美的結局,更體現了一種「神往」的祝願。而西方的「羅朱」最後的結局很平凡,也很實在,是一種值得人信服的結局,因而給人以巨大的沖擊與震撼。中國悲劇藝術所表現出的悲劇結局和西方不同。西方悲劇的結局意在普遍引起人們的憐憫與同情,甚至恐懼,使人們的思想在悲劇沖突中得到提升。而中國悲劇藝術並不重視悲劇結局引起的人們的種種情感體驗,它不主張人性在悲憫中得到凈化,而總是在悲劇事件結束之後,又續接一段體現劇作家或觀眾的理想願望的情節,使悲劇沖突得到淡化,理智地去調控由悲劇沖突引起的情感體驗,使之漸趨平緩,並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安慰,這不僅符合「中和之美」的美學原則,也符合中國大眾傳統的文化習慣和民族心理,正如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說:「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享」。①

中國悲劇藝術的大眾審美價值

大眾審美價值總是從具體而多樣的藝術現象中「提取」出來的。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藝術現象不同,審美價值就可能體現出明顯差異。悲劇藝術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從對人性的透視和人類價值的評判中,來達到心靈共鳴、精神啟迪的作用。
歸納起來,中國悲劇藝術的審美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想之美。亞里士多德最初在解釋悲劇時指出:悲劇是人生中嚴肅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慘、悲痛、悲觀或死亡、不幸的同義語,它與日常語言中的「悲劇」一詞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所以作為美學對象的悲劇藝術,必須是能夠使人發奮興起,提高精神境界,樹立對幸福人生的理想。悲劇藝術通過丑惡對美好的暫時的一種壓抑,來強烈地展示美的最終和必然的勝利。實際上,悲劇藝術所顯示的審美特性必然展現出一種對幸福理想之憧憬,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悲劇藝術中,人們面對失敗的慘象,卻有勝利的感覺。那是艱苦卓絕的斗爭後的失敗,而不是怯懦者的屈服投降。因此,對悲劇藝術來說關鍵的不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對待痛苦的選擇方式,沒有對災難的反抗,也就沒有悲劇藝術。引起人們快感的不是痛苦和災難,而是反抗精神和對未來美好的執著追求。
因此,悲劇藝術在無意間產生出合乎道德理想的深遠影響。因為理想之美受到摧殘時,又導致其被壓抑的情感得以反彈,使人們從悲劇人物的苦難和毀滅中認識到真理,它能喚醒人們,鼓舞戰斗,從而使人們的道德情感得到陶冶。
二、道德之美。亞里士多德在談到悲劇的道德作用時認為,悲劇激起哀憐和恐懼,從而導致這些情緒的凈化,人受到凈化後,就會感到一種舒暢的松馳,得到一種無害的快感。亞里士多德的凈化說帶有社會的道德的思考。可以說,古往今來,沒有一個真正的悲劇作品不與道德有關。悲劇藝術具有道德教化的典型意義,藉此可以獲得良好的道德啟迪,有效地提升人們的道德情操。關漢卿的《竇娥冤》曾被國學大師王國維稱作「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的悲劇藝術名作。對其主要人物竇娥的形象,人們普遍認為在她身上體現了對黑暗社會勇敢反抗、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但在今天看來,這個人物悲劇性格的完成,除了自身的生命要求遭惡勢力壓抑迫害所致外,也並不排除傳統倫理道德產生的負面影響。這從她對婦女改嫁的態度和拒絕張驢兒逼婚的描述中可以體會出來:「日恩忘卻,新愛偏宜;墳頭上土脈猶濕,架兒上又換新衣。哪裡有奔喪處哭倒長城?哪裡有浣紗時甘投大水?哪裡有上山來便化石?可悲可恥!」在這里,封建倫理倡導的「從一而終」的婦道成了女主人公抗暴的唯一武器,而促成竇娥悲劇的傳統倫理道德在作品中卻貫穿始終,這也是中國傳統悲劇藝術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

E. 請問亞里士多德對悲劇的定義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對悲劇的定義: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廳轎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

拓展資料:

這個定義涉及到了悲劇摹仿的對象、媒介、方式和悲劇的功能等方面的問題。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是由六個要素構成的,即情節、性格、思想、台詞、扮相和音樂。其中情節和性格是最為重要的。就情節安排而言,詩人應當遵循事件發展的可然律或必然律,應當使情節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就性格描繪而言,應當恰當、逼真、前後一致。亞里士多德還差橋認為,悲劇的主人公應當是一些並非十全十美,亦非十惡不赦之輩,他們應當是好人,但又有扮慶肆一些缺陷和過失,由此而給自己招致了災禍,這樣悲劇才能激起我們的憐憫與恐懼之情,才能使我們的情感得以凈化。

詩學-網路

F. 如何理解美學中的悲劇或悲劇性求解

悲劇則是通過美好事物的毀滅去揭露醜惡。這是我們對悲劇最直接的一個了解。但悲劇在美學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本質?悲劇是美學基本范疇之一,是與喜劇美相對的特殊表現形態。它是指現實生活或藝術反映中那些作為實踐主體的肯定性社會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會矛盾沖突中,遭到不應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難或毀滅,從而引發悲痛、同情和奮發感受的一種審美形態及其特性。 悲劇從兩個方面揭示矛盾沖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毀滅中顯示其價值,在暫時失敗中預示著未來的勝利;另一方面反面事物在其暫時勝利中暴露了它的虛弱和必然滅亡。如果說真正的喜劇接近悲劇,那麼真正的悲劇則同時預言著舊事物最後喜劇的到來。<br> 悲劇是崇高的集中形態,是一種崇高美。悲劇是崇高特徵,是通過社會上新舊力量的矛盾沖突,顯示力量與舊勢力的抗爭。他經常表現為在一定的時期內,還具有強大的實際力量的舊勢力對新生力量暫時的壓倒,表現為帶有一定歷史發展必然性的失敗和挫折,表現為正義的毀滅,英雄的犧牲,嚴重的災難、困苦……等等,在嚴重的實踐斗爭中顯示出先進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偉大人格。悲劇中所體現的崇高,經常以其庄嚴的內容和粗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們的崇敬和自豪。它是對社會力量的實踐斗爭的積極肯定。它與悲觀、悲慘、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br>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悲劇理論中提出:第一,「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第二,悲劇有特定的對象,特定的人物。他說:「悲劇是對於比一般人好得人的模仿」,「喜劇總是模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壞的人,悲劇總是模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三,悲劇所引起的對人的恐懼與憐憫之情,在積極方面能起「陶冶」作用。他說:「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採用敘述法,藉以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感情得到陶冶」。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時給人以審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銷神。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劇的基礎。<br> 亞里士多德以後,在悲劇理論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黑格爾。他從矛盾沖突出發來研究悲劇,認為悲劇不是個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劇的根源和基礎是兩種實體性倫理力量的沖突。沖突雙方所代表的倫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時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堅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損害對方的合理性。這里兩種善的斗爭就必然引起悲劇的沖突。<br> 黑格爾的悲劇理雖有庸人主義的調和氣息,但值得注意:第一,承認悲劇矛盾沖突的必然性。在黑格爾看來,悲劇是兩種合理觀念斗爭的必然結果,肯定了悲劇矛盾的必然性。但悲劇的根源不是現實生活中各種物質力量或階級力量的矛盾沖突,而是兩種倫理觀念的沖突。第二,在黑格爾的悲劇矛盾沖突中,抹殺了正義和非正義的區別,在理論上混淆了現實中美醜、善惡的斗爭,因而看不到悲劇沖突本身是反映著新舊兩種勢力的斗爭。第三,黑格爾的悲劇觀還具有一定的樂觀主義因素,他強調悲劇通過雙方的沖突,揚棄了各自的片面性,悲劇所毀滅的是雙方的片面性,肯定了雙方的合理性。例如在《安提戈尼》中兩種倫理力量互相沖突,在沖突中兩者的片面性被揚棄,國法和家法本身都得到了肯定,這就是所謂「永恆正義」得到了正義。<br> 車爾尼雪夫斯基首先批判了黑格爾的悲劇觀,認為他不從生活出發,而從理念出發規定悲劇的本質,這實際上是宿命的觀點,企圖將悲劇的概念和命運的概念連接在一起。他認為命運的概念是和科學的概念相矛盾的,不可調和的。其次,他還認為悲劇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與艱苦鬥爭有聯系,但又不能等同。例如「航海者同海作斗爭,同驚濤駭浪和暗礁作斗爭;他的生活是艱苦的,可是難道這種生活必然是悲劇嗎?有一隻船遇著風暴給俺叫撞壞了,可是卻有幾百隻船安全抵達港口。就假定斗爭總是必要的吧,但斗爭並不一定都是不幸的。結局圓滿的斗爭,不論他經過了怎樣的如洞艱難,並不都是艱難,並不都是痛苦。而是愉快,不是悲劇的,而只是戲劇性的。」再次,他還批判了黑格爾認為悲劇中虧橡虧死者都有罪過的思想。最後,他還反對黑格爾的悲劇矛盾沖突的必然性的思想。車爾尼雪夫斯基給悲劇下的定義是:「悲劇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他說:「悲劇是人的苦難和死亡,這苦難或死亡即使不顯現出任何無限強大與不可戰勝的力量,也已經完全足夠使我們充滿恐怖和同情。無論人的苦難和死亡的原因是偶然還是必然,苦難和死亡反正都是可怕的。」但我們認為在生活中並不是任何苦難與死亡都是悲劇,正如生活中並不是任何可笑的事情都是喜劇一樣。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悲劇理論,雖然強調了悲劇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卻否認悲劇矛盾的必然性,這恰好暴露了他的舊唯物主義的缺陷。<br> 關於悲劇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出發,科學的研究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對悲劇的本質作了深刻的說明。恩格斯在評論拉薩爾的劇本《濟金跟》時曾說: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至今的悲劇性的沖突」。悲劇本質在於客觀現實中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有其客觀的歷史必然性。<br> 在人類歷史上,那些體現著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社會力量,與反動社會力量所進行的斗爭,都是「歷史的必然要求」。歷史的進步從來都是艱難曲折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人物為了推動社會的進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但是在維護傳統制度的舊勢力面前,新生力量總是顯得薄弱,加之對自身認識的不足,在善與惡的殊死較量中,往往是新生力量的失敗和毀滅。「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正義受挫,革命失敗,善良遭毀,英雄蒙難,愈能暴露現實存在的不合理及其必然滅亡的趨勢,愈加充分顯示出實踐主體的合理要求和必然勝利的曙光。這樣的悲劇作為一種崇高悲壯的美,必定使人在悲傷中深思警醒,在憤怒中激勵鬥志,在驚嘆中鼓舞信念,在感奮中增添追求真理的勇氣,悲慘的結局卻能產生震撼激盪的特殊美感。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這里所說的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是指那些合乎歷史必然性的人類進步要求和美好品質。這里所說的「毀滅」是指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敗和犧牲。在毀滅中表現正面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老舍曾說:「悲劇是描寫在生死關頭的矛盾和沖突,它關心人的命運。它鄭重嚴肅,要求自己具有驚心動魄的感動力量」。 所謂「歷史的必然要求」,正是「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就是正義的實踐暫時被否定而終將被肯定,體現出矛盾斗爭的復雜性、歷史進步的艱巨性和最後勝利的必然性。因此,悲劇對象的本質是正面的、積極的,具有一種崇高的美。時代在進步,歷史在發展,新生力量新生事物總會在斗爭、失敗、再斗爭中取得最後勝利。悲劇的美學意義就在於通過悲傷痛苦喚起同情與憐憫之情,啟人深思,激勵鬥志,奮發向上,增強信念,勇敢地為爭取勝利而斗爭。<br>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悲劇的矛盾雖然仍然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但是與舊社會有很大的不同。在舊社會剝削階級佔了統治地位,特別是在他們日趨沒落的時候,他們的階級本性就是壓制新生力量,與歷史的必然要求相對立。這時的悲劇就不是暫時的局部的,而是普遍的必然的。這個矛盾,只有推翻了統治階級之後才能解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消滅了剝削階級,有了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從總的情況看歷史的發展與必然要求是一致的。悲劇在社會主義社會里,也是暫時的,局部的。悲劇的矛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也是可以解決的。<br> 悲劇在毀滅的形式中肯定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也是對丑惡事物的揭露。這種揭露和喜劇中對丑惡事物的揭露有不同的特點。喜劇中是撕掉「美」的外衣揭露醜的本質,引起人們的笑聲;悲劇則是通過美好事物的毀滅去揭露醜惡。在悲劇中丑惡的事物是作為美好事物的敵對力量。<br> 這悲中含有一份驚喜,一份震撼,一份壯烈,一份升華。我們在欣賞悲時,也和這生命、創造以至這拼搏精神一起,進到崇高壯美的境界。傷感是對價值、力量、性格、生命諸有被否定被毀滅的痛楚、困惑、惋惜和不平,是對在對抗中所表現的生機勃勃、英勇頑強的性格的景仰和敬畏。在悲恐哀號中,一種誓不低頭的精神、前仆後繼的精神、追根溯源的精神、慷慨激昂和庄嚴雄偉的精神便油然而生,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向上、向前、向完美。

G. .美學中悲劇與喜劇的區別

答:一有關悲劇的理論。悲劇理論源於悲劇藝術。亞氏:在西方美學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劇理論基礎的是亞氏(《詩學》)。黑格爾:提出了悲劇的「矛盾沖遲核突」理論。他對美學理論的最大貢獻在於他把辯證思維的方法運用到了悲劇現象的分析之中。認為悲劇的產生源於理念的分裂。他看到了悲劇沖突的雙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時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尼采:認為悲劇的誕生與古希臘人的兩種精神有關,即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日神代表夢境狀態,代表著造型藝術的靜態;酒神代表迷醉狀態,代表著音樂藝術的振奮。克爾凱戈爾:西方存在主義之父,提出新的主體性思想,肯定了悲劇的超越性。 二有關喜劇的理論。在西方美學理論中,最早對喜劇進行探討的是柏拉圖。康德是從喜劇的心理效應來論述喜劇發生原理。碼手掘黑格爾,薯凳從矛盾沖突的觀點出發,在悲劇與喜劇的比較之中揭示喜劇產生的原因,顯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劇的本質。馬、恩:認為喜劇本質上是兩種社會力量的沖突,它是新事物在取得勝利後或即將取得勝利時對舊事物的否定,使「人類能夠愉快地和自己的過去訣別。」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歡化」思想,認為與喜劇文化相關的狂歡文化和怪誕風格,具有解構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的功能。

H. 結合具體的作品請你談談悲劇的藝術魅力

一種習慣性的藝術叫做喜劇,一種容易理解的藝術叫做喜劇,一種誇大其詞的藝術是喜劇。但是,真正的藝術人生卻是一個悲劇。
有一幅無人不曉的藝術作品《蒙娜緩顫莉莎》。這副畫的結構分為三個部分,當結合在一起,你難道能看到喜劇嗎?不!是悲劇!一個撤頭撤尾的悲劇。如果不是悲劇,為什擾尺敗么她的笑容中會露出如此神秘的猜測?
想想,如果喜劇是一個必然的結局,那麼悲劇的藝術效果,誰能說不是正常的呢?
樓主,記住,藝困氏術就是藝術,它不是固然的,不是必然的,而是自然的!

I. 戲劇中的悲劇是指什麼

悲劇常常通過正義的毀滅、英雄的犧牲或主人公苦難的命運,顯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偉大人格,魯迅有關於悲劇的一個名言:「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不錯,悲劇正是通過毀滅的形式來造成觀眾心靈的巨大震撼,使人們從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凈化。梳祥坦旅理世界戲劇史,最早出現的古希臘悲劇,題材大多來自神話傳說與英雄史詩,代表古希臘悲劇藝術最高成就的是埃斯庫羅斯,他被後世稱為「悲劇之父」。當時出現的「命運悲劇」,反映出這個歷史階段上,社會力量與自然規律作為一種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命運與人相對立,結果導致悲劇的結局。古希臘另一位著名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就是著名的代表。中世紀末出現的「性信姿格悲劇」,反映出長期封建社會中,封建倫理制度和宗教統治與反封建的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斗爭,體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黑暗現實的尖銳沖突,如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姆雷特》等就是經典之作。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應運而生的「謹凳社會悲劇」揭露了各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罪惡,具有鮮明強烈的批判精神,如法國作家小仲馬根據他本人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悲劇《茶花女》。可見,由於時代不同,歷史條件各異悲劇作品呈現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J. 什麼叫真正的悲劇

一、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這句話是魯搏孫迅先生說的。
二、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發表於1925年2月的《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原句是:「不過在戲台上罷了,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蘆模的撕破給人看」。
三、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代表作品有《狂陪銀緩人日記》《吶喊》《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編》《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

閱讀全文

與藝術上說什麼是真正的悲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