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殤是什麼意思
九歌·國殤[ɡuó shānɡ]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題目】:九歌·國殤
【內容】:原文: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國殤》參考譯文
手拿著指擾長戈啊,身穿著鎧甲,
戰車輪轂交錯啊,短兵器相拼殺。
旌旗遮日啊,敵兵多如麻,
箭矢交互墜落啊,戰士沖向前。
敵侵我陣地啊,踐踏我隊形,
駕轅左馬死啊,右馬又受傷。
戰車兩輪陷啊,戰馬被羈絆,
戰士舉鼓槌啊,擊鼓聲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眾神皆憤怒,
戰士被殺盡啊,屍體棄荒原。
英雄們此去啊,不再回還,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搖遠。
佩帶著長劍啊,夾持著秦弓,
身首已分離啊,忠心永不變。
戰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剛強徹始終啊,士氣不可侵。
將士身雖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稱英雄。
解析: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雲」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裡,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屍體,靜卧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裡,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橡指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後,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 1篇梁逗配。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於右任臨終詩《國殤》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見兮,
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見兮,
永不能忘。
天蒼蒼,
海茫茫,
山之上,
有國殤。
於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又名《國殤》)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謝世後。晚年在台灣的於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之後不久,1962年1月24日於右任先生就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鬱的詩作《望大陸》。
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1949年,於右任被裹挾到台灣,而結發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陸》並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一,是詩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閱讀此詩,給人一種悲愴深沉、愛國情摯的感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於先生久居台灣,不能回歸桑梓,但是海峽波濤卻隔不斷、阻不了他望大陸、念故鄉、思親人的深情。
詩的前兩節採用重章復踏的手法,反復詠唱,抒發對大陸、對故鄉深切嚮往、眷戀的情懷,是詩人真情實感的強烈表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這真摯強烈的情感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引起讀者感情與思想上的共鳴。詩的最後一節開頭兩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樂歌》里的兩句話,採用疊字,狀物形象而生動!最後兩句「山之上,有國殤!」語意雙關而寓意豐富。《國殤》出自屈原楚辭《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國南方的祭歌而創作的一組詩篇,《國殤》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將士的輓歌,所謂「殤」,《小爾雅》說:「無主之鬼之為殤。」詩人巧借「國殤」,抒寫自己死後不能葬在大陸,不能魂歸故里的遺憾。古人雲:「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獸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為的阻撓,使親人分聚、骨肉離散,死後尚不能魂歸故里,不得安寧,讀來怎能不令人愴然而淚下?詩人藉助這兩句詩,表達出許許多多和詩人有著相同經歷的人們的心:他們魂牽夢縈、心中無法忘卻的正是祖國的統一!先生生前見不到祖國的統一,死後還要葬於高崗,向大陸遙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現代圖書《國殤》:
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
抗日戰爭,是中國民族百多年來第一次徹底打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及至世界的歷史進程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無不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15個月戰略防禦大血戰,中國軍隊以血、以肉阻擋著強大的日本侵略軍。是戰,是和?政治家、軍事家頻頻亮相,縱橫捭闔。淞滬、忻口、徐州、武漢,幾場大會戰交織搏殺,空前慘烈。
國殤:為國捐軀的將士
② 屈原國殤
原詩及注釋
原詩:
操吳戈兮被犀甲(1),車錯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敵若雲(3),矢交墜兮士爭先(4)。
凌余陣兮躐余行(5),左驂殪兮右刃傷(6)。
霾兩輪兮縶四馬(7),援玉枹兮擊鳴鼓(8)。
天時墜兮威靈怒(9),嚴殺盡兮棄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棚陪路超遠(12)。
帶長劍兮挾秦弓(13),首身離兮心不懲(14)。
誠既勇兮又以武(15),終剛強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靈(17),魂魄毅兮為鬼雄(18)!(最後一句也有子魂魄兮為鬼雄。)
注釋:
(1)吳戈:戰國吳地所制的戈(因製作精良鋒利而著名)。操:拿著。被:通「披」。犀甲犀牛皮製作的鎧甲。(2) 轂:(gǔ) 車的輪軸。錯轂;指兩國雙方激烈交戰,兵士來往交錯。轂是車輪中心插軸的地方。短兵;指刀劍一類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敵若雲;旌旗遮蔽了太陽,敵兵好像雲一樣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裝飾的旗子。 (4)矢交墜兮士爭先;是說雙方激戰,流箭交錯,紛紛墜落,戰士卻奮勇爭先殺敵。矢:箭。(5)凌:侵犯。躐(liè,音「列」):踐踏。行(háng):行列。 (6)左驂(cān):古代戰車用四匹馬拉,中間的兩匹馬叫「服」,左右兩邊的叫「驂」。殪(yì義):緇地而死。右:指右驂。刃傷;為兵刃所傷。(7)霾兩輪兮縶四馬:意思是把(戰車)兩輪埋在土中,馬頭上的韁繩也不解開,要同敵人血戰到底。霾(mái,埋)。通「埋」。縶(zhí,直);絆住。援,拿。玉枹,嵌玉飾的鼓槌。 (8)援玉枹(fú)兮擊鳴鼓:主帥鳴擊戰鼓以振作士氣。援:拿著。枹:用玉裝飾的鼓槌。 (9)天時:天意。墜:通「懟」(ì),恨。威靈怒:神明震怒。 (10)嚴殺:酣戰痛殺。棄原野;指骸骨棄在戰場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說戰士抱著義無反顧的必死決心。 (12)忽:指原野寬廣無際。超:通「迢」。 (13)挾 (音「鞋」);攜,拿。秦弓:戰國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較遠而著名)。(14)首身離:頭和身體分離,指戰死。懲:恐懼,悔恨。(15) 誠:果然是,誠然。武,力量強大。 (16)終:始終。 (17)神以靈: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為鬼雄",子:指戰死者。鬼雄:鬼中雄傑。
通假字
被 通「披」 霾 通「埋」 反 通「返」
譯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雲,飛箭交宏和世墜啊士卒勇爭先。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鼓。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屍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實在勇敢啊富有戰鬥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賞析之一
全文總述
《九歌》中的《國殤》,是一首追悼為國犧牲的將士的輓歌。據說,詩人是為楚懷王十七年(前312),秦大敗楚軍於丹陽、藍田一役而寫(當然,不同的說法也很多)。
全詩生動地描繪了一次戰役的經過:將士們身披犀甲,手持吳戈,人人奮勇爭先,與敵人展開了短兵相接的戰斗。只見戰旗遮蓋住太陽,戰鼓震天動地。流矢在陣地上紛紛墜落,雙方戰車交替蔽肢,車輪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馬掙扎著,還是拉不起來。由於敵軍眾多,我軍傷亡慘重,左側的邊馬倒下了,右側的邊馬也被兵刃殺傷。壯士們身佩長劍,腋夾秦弓,捐軀於寥廓超遠的疆場。
詩人熱烈地禮贊道:英雄們真是意志剛強、武力強大,身雖死而志不可奪!他們死而有知,英靈不泯,在鬼中也是出類拔萃的英雄!
背景介紹
此詩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愛國主義精神在詩中得到充分體現。全詩極寫衛國壯士在戰斗中勇武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謳歌他們為維護祖國尊嚴、解除人民災難而獻身的精神。慷慨悲壯的歌唱,不僅寄託了對陣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達了詩人與祖國同休戚、共命運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激情,有力地說明,詩人和人民大眾愛憎態度是完全一致的。
藝術手法
全篇著力描寫了復雜、壯闊的戰斗場面,將戰場上的靜物如「吳戈」、「犀甲」、「長劍」、「秦弓」以及戰車、戰馬、戰鼓、戰旗等,都進行了動態的描寫。詩人運用富有特色的「操」、「被」(披)、「蔽」、「躐」、「殪」、「霾」(埋)、「援」、「擊」、「帶」、「挾」等單音動詞,分別描摹士兵的裝束、動作、士氣和戰斗的進程,傳神地表現了將士們的英雄本色,渲染了戰爭的殘酷。栩栩如生的描寫,為最後四句點晴式的議論文字做了極為形象的鋪墊與展示。
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在全篇整齊的尾帶「兮」字的句式中,有些句內採用對照映襯的手法,從兩方面把意思表達得完整而深刻:「左驂殪兮右刃傷」,表現了在敵眾我寡形勢下,我方付出慘重代價;「出不入兮往不返」,說明了戰士們慷慨出征,義無反顧;「首身離兮心不懲」,寫出了烈士們身雖死而志不屈;「誠既勇兮又以武」,從精神和武藝兩方面評價烈士的勇敢和善戰;「身既死兮神以靈」,贊頌壯士雖死,英靈不滅。為了求得形象的精確性,詩人用最貼切的語言刻畫事物的情狀,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充分顯示出詩人的藝術表現力是多麼驚人。
《國殤》是愛國主義的壯烈詩篇,內容悲壯,現實感強,風格雄渾、剛健,具有崇高而壯麗的陽剛之美;布局謹嚴,闊大,以短小的篇幅寫出了大場面,大氣象,成為傳頌千古的名作。
③ 國殤詩歌表現手法
主旨:全文通過對激烈悲壯戰斗場面的描述,歌頌了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英勇獻身的精神,表達了楚國人民對將士們崇高的敬意,也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寫作特點:1.出色的戰斗場面描寫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出發,與敵接戰,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搜岩豎.詩句不多,但內容豐富,筆法靈活.既寫了楚軍將士士氣昂揚,奮力死戰,又寫了敵軍人多勢眾,進攻兇猛;既寫了士兵披堅執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世大擊鼓,臨陣指揮.描寫了吳戈、犀甲、兵車、旌旗、弓箭、軍棗氏陣、戰馬、鳴鼓等諸多事物,涉及到敵我、將士、人馬等多個方面,幾乎包容了當時戰斗景況的所有內容.寫法上,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合起來,把動態描繪和靜止畫面結合起來,把暗寫敵人兇猛和明寫楚軍奮勇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的戰斗場面呈現在讀者面前.2.敘贊結合的寫法本詩第一部分描寫戰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績和精神.前者敘的內容是後者贊的依據,後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兩者有機聯系,互相映襯,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3.修辭靈活運用誇張、比喻的手法來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斗氣氛.4.句式整齊全詩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字都用「兮」字,這種整齊的句式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使情感表達顯得莊重。
④ 國殤藝術上的獨特性表現在哪裡
《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此詩歌頌了楚國將士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全詩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裡,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詩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此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後,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此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追問追答
⑤ 國殤的寫作特點
一、選材氣勢宏大,成功塑造了鮮明的群體形象
《國殤》是追悼為國捐軀英勇將士的祭歌。屈原從戰爭敵勝我敗著筆,選材氣勢恢宏,場面龐大,情緒悲壯激昂,振聾發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多麼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多麼浩氣長拆純喊空的英雄氣概!寥寥數句,讓我們體味到了古戰場上激烈拼殺的血腥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人雖敗精神不倒的大無畏精神。這種選材充分體現了屈原對楚國的熱愛和對楚軍將士無限崇仰的真摯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戰士的集體群像。
二、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再現悲壯激烈的戰斗場面
本詩戰斗場面的描寫異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寫戰斗過程,詩句不多,但內容豐富、筆法靈活。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上陣,與敵交戰,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其中既寫了敵軍人多勢重,進攻兇猛,又寫了楚軍士氣昂揚,奮死抗戰。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描寫,又有天怨地怒、屍橫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士兵被堅執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從寫法上,作者採用了三個結合: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合,把動態描繪與靜止畫面結合,把暗寫敵人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戰斗場面如同浮雕般強烈地凸現在讀者面前。此外詩中還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斗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面烘托的作用。
三、採用敘贊呼應,完滿表現了詩旅野的中心思想
《國殤》顧名思義是為悼念死難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寫的這篇詩不僅僅是為了祭悼亡靈,抒發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陣亡將士的戰斗精神和英雄氣概來激勵民心士氣,感召人們同仇敵愾,雪洗恥辱,以振興楚國。圍繞這個主題,這首詩在謀篇時採用了敘和贊前後呼應、緊密結合的方法。本詩第一部分描寫戰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績和精神。前者敘的內容是後者贊的依據,後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兩者有機聯系,互相映襯,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四、句式齊整精練,增強了全詩的庄嚴肅穆感
屈原大多數作品的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詞藻華美,花團錦簇,而在《國殤》這篇詩中,由於題材的肅穆感,屈原採用了質朴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句褲猛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特別是最後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把作者對愛國將士們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 增強了全詩的悲壯美。
⑥ 《國殤》(屈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出自:《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原文:
九歌·國殤
先秦: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譯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雲,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鼓。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屍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實在勇敢啊富有戰鬥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6)國殤藝術的獨特性表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國殤》之作,乃因「懷、襄之世,任饞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怒神怨,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屍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而極痛之」。
在秦楚戰爭中,戰死疆場的楚國將士因是戰敗者,無人替這些為國戰死者操辦喪禮,進行祭祀。於衡喚是放逐之中的屈原創作了這一不朽名篇。
賞析: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
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裡,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
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詩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
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搏攔寬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作者介紹: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基亮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
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像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風調激楚,是屈原楚辭風格。
屈原由於受霄小的排擠陷害,使曾經對他十分信任並依靠他變法圖強的楚懷王,對他產生懷疑以至疏遠放逐;楚襄王當政後,更為昏庸,朝政日益腐敗,楚國面臨亡國的危機。
而對屈原這樣的愛國志士迫害有加。詩人正直的性格,高潔的人格,愛國的行動,反倒都成了罪過。他將自己滿腔憤激的情緒,發而為詩,形成了激楚的情調。
⑦ 分析國殤與楚辭其他作品在藝術手法上的不同
楚辭其他作品多用比喻,用香草比喻人,隱晦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國殤則是直接表達,毫無隱晦。
⑧ 《國殤》裡面有什麼修辭手法,藝術構思是怎樣的
採用渲染的修辭手法,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悶鎮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
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雲」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埋罩塵,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
但見戰陣中彎禪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裡,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
此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
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
(8)國殤藝術的獨特性表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這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詩篇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
按古代葬禮,在戰場上「無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斂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稱為「殤」的無主之鬼。在秦楚戰爭中,戰死疆場的楚國將士因是戰敗者,故而也只能暴屍荒野,無人替這些為國戰死者操辦喪禮,進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創作了這一不朽名篇。
⑨ 《國殤》描寫戰斗過程有何特點
殤》寫作特點
《
殤》選自《楚辭》
《九歌》
篇作品反映
偉
主義詩
屈原濃厚
思想
浪漫主義
創作風格
篇場面恢宏
情意慷慨激昂
主義詩篇
主要寫作特徵
:
、選材氣勢宏
功塑造
鮮明
群體形象
屈原
許
作品
都
積極浪漫灶物主義創作手
塑造
表現
詩
自我形象
《橘頌》《離騷》《涉江》等
《九歌》
所歌頌
自
界
神
唯獨《
殤》
追悼
捐軀英勇
士
祭歌
屈原
戰爭敵勝我敗著筆
選材氣勢恢宏
場面龐
情緒悲壯激昂
振聾發聵
給
強烈
藝術
受
操吳戈兮
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帶
劍兮挾秦弓
首身離兮
懲
鮮明立體
物形象
浩氣
空
英雄氣概滲沒
寥寥數句
讓我
體味
古戰場
激烈拼殺
血腥場景
讓我
看
楚軍
士寧死
屈
雖敗精神
倒
畏精神
種選材充
體現
屈原
楚
熱
楚軍
士
限崇仰
真摯情
功
塑造
英雄戰士
集體群像
二、運用
種手
再現悲壯激烈
戰斗場面
本詩戰斗場面
描寫異
色
第
部
描寫戰斗
程
詩句
內容豐富、筆
靈
短短十句詩記敘
楚軍披掛
陣
與敵交戰
兵敗身死
完整
程
其
既寫
敵軍
勢重
進攻兇猛
寫
楚軍士氣昂揚
奮力死戰;既
短兵相接
箭矢交墜
細節描寫
怨
怒、屍橫原野
氣氛渲染
既寫
士兵
堅執銳
奮力沖殺
寫
帥援枹擊鼓
臨陣指揮
寫
作者採用
三
結合:
概括敘述
具體描寫結合
態描繪與靜止畫面結合
暗寫敵
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合起
使
互相補充
映襯
使
戰斗場面
同浮雕般強烈
凸現
讀者面前
外詩
用誇張、比喻
修辭
形容敵
勢盛
渲染戰斗氣氛
士
面
強敵
畏懼
精神起
側面烘托
作用
三、採用敘贊呼應
完滿表現
詩
思想
《
殤》顧名思義
悼念死難
烈士
作
祭歌
屈原所寫
篇詩
僅僅
祭悼亡靈
抒發哀思
更重要
用陣亡
士
戰斗精神
英雄氣概
激勵民
士氣
召
同仇敵愾
雪洗恥辱
振興楚
圍繞
主題
首詩
謀篇
採用
敘
贊前
呼應、緊密結合
本詩第
部
描寫戰爭情況
第二部
贊頌烈士
業績
精神
前者敘
內容
者贊
依據
者贊
詞句
前者敘
深化
兩者
機聯系
互相映襯
完滿
表現
詩
思想
四、句式齊整精練
增強
全詩
庄嚴肅穆
屈原
數作品
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
詞藻華美
花團錦簇
《
殤》
篇詩
由於題材
肅穆
屈原採用
質朴通俗、剛勁堅定
語句
句式
整齊精叢辯納練
七字
句
每句
第四
字
都用
兮
字
相同
句式
僅增強
詩
節奏
使情
表達越顯莊重
特別
兩句
身既死兮神
靈
魂魄兮
鬼雄
作者
士
崇敬
情推向
高潮
增強
全詩
悲壯美
⑩ 概括國殤這首詩的風格和語言特點拜託了各位 謝謝
國殤》寫作特點 《國殤》選自《楚辭》中的《九歌》。這篇作品反映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濃厚的愛國思想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是一篇場面恢宏,情意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詩篇,主要寫作特徵是: 一、選材氣勢宏大,成功塑造了鮮明的群體形象 屈原在許多作品中都以積極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塑造和表現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橘頌》《離騷》《涉江》等,在《九歌》中,他所歌頌的大多是自然界的神祇,唯獨《國殤》是追悼為國捐軀英勇將士的祭歌。屈原從戰爭敵勝我敗著筆,選材氣勢恢宏,場面龐大,情緒悲壯激昂,振聾發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多麼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多麼浩氣長空的英雄氣概!寥寥數句,讓我們體味到了古戰場上激烈拼殺的血腥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人雖敗精神不倒的大無畏精神。這種選材充分體現了屈原對楚國的熱愛和對楚軍將士無限崇仰的真摯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戰士的集體群像。 二、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再現悲壯激烈的戰斗場面 本詩戰斗場面的描寫異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寫戰斗過程,詩句不多,但內容豐富、筆法靈活。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上陣,與敵交戰,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其中既寫了敵軍人多勢重,進攻兇猛,又寫了楚軍士氣昂揚,奮力死戰;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描寫,又有天怨地怒、屍橫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士兵被堅執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從寫法上,作者採用了三個結合: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合,把動態描繪與靜止畫面結合,把暗寫敵人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戰斗場面如同浮雕般強烈地凸現在讀者面前。 此外詩中還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斗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面烘托的作用。 三、採用敘贊呼應,完滿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國殤》顧名思義是為悼念死難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寫的這篇詩不僅僅是為了祭悼亡靈,抒發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陣亡將士的戰斗精神和英雄氣概宴正灶來激勵民心士氣,感召人們同仇敵愾,雪洗恥辱,以振興楚國。圍繞這個主題,這首詩在謀篇時採用了敘和贊前後呼應、緊密結合的方法。本詩第一部分描寫清行戰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績和精神。前者敘的內容是後者贊的依據,後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兩者有機聯系,互相映襯,完滿晌扮地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四、句式齊整精練,增強了全詩的庄嚴肅穆感 屈原大多數作品的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詞藻華美,花團錦簇,而在《國殤》這篇詩中,由於題材的肅穆感,屈原採用了質朴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句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特別是最後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把作者對愛國將士們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 增強了全詩的悲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