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播音創作的藝術特徵有哪些
播音工作從其根本性質來說,是新聞性質的工作。它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即它又是創造性的有聲語言藝術。概括起來講,播音創作的藝術特徵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一) 媒介的音聲性。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是廣播電視節目傳播的重要媒介。所以音聲性是播音創作的最為重要的特徵之一。有聲語言的傳播與文字的傳播相比,既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激困李,又有不可避免的優勢。其局限性在於有聲語言以時間為序,不像報紙文字借諸視覺,閱讀可以停下來思考。有聲語言的長處是,訴諸聽覺,隨著播音的更加可感、變化可以使形象更加豐滿,加深印象。電視播音加上圖像的因素,則更易於受眾的接受。與其它有聲語言藝術相比,播音有聲語言有如下特點 :
第一,播音有聲語言是規范性的語言。話劇、曲藝、朗誦等有聲語言藝術,在語言上充許有一定的播音語言不純;有的出於節奏的需要,允許歧義的出現,而普通話播音卻不行,播音有聲語言在播音上必須具有普通話的規范性。具體地說,就是在既要在語音的聲調停頓,輕重格式語流音變等方面,使普通話語音規范,又要在語言表達方面規范語言等,不僅播音時要說標準的普通話,生活中播音員主持人也應該養成說標準的普通話的習慣。有的播音員和主持人播音時說普通話,生活中卻明遲說方言,結果也影響了播音時普通話的標准,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第二,播音有聲語言是具有莊重性的語言。播音員主持人用有聲語言反映的是大千世界的本來面目,這種反映應該是真實、親切、質朴的,而不應該是虛假、含混、誇張、凝重、宣揚的。這與其它有聲語言藝術也不同。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要使人相信,使人認為你所說的一切並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確有其事,這就要莊重。當然莊重並不意味著板起面孔,也不意味著非要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端起架子,莊重的含義是真誠、懇切、實在和中肯。
第三,播音有聲語言是具有鼓動性的語言。廣播電視具有較強的說服、教育、鼓舞和引導的功能。忽視和放鬆鼓動性,播音語言就會陷入冷漠和平淡。鼓動性是建立在真摯親切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的,同時又與明確的目的具體的針對性緊密相聯。它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對所播的內容要有真切的感受和感情上的共鳴。它以摧人上進為核心,要辨事非、明愛憎。
第四,播音有聲語言是具有時代感的語言。播音語言作為包含新聞敏感的有聲語言,它的時代感的特點是相當明顯的。時代感從主要方面看,是指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時代氣氛。不同時代播音也要具有不同的時代感,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豪放進取已成為重要的時代精神和時代內涵,表現在播音語言上就是灑脫的語氣和緊揍的節奏。
第五,播音有聲語言是具有分寸感的有聲語言。分寸,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說話做事的適當限度。播音有聲語言的分寸感體現表情達意中是態度感情的分量,火候的輕重適度。任何語言藝術都講究不溫不火,即既要防止不足也要防止過分。播音語言的分寸感不象戲劇語言藝術以角色的性格特徵和變化為依據,也不像曲藝語言藝術以包袱、笑料、關子的出現時機和表現方式為准繩,而是以黨和政府方針的准確把握和對現實生活的清析認識為標準的。
第六,播音有聲語言還是具有親切感的語言。播音的親切感是極為重要的,親切感最基本的社會效果是使人願意接受。播什麼內容都是板著面孔、不苟言笑、正襟危坐,顯然是沒有親切感受的。然而一味的討好受眾,一味的追求與與觀眾聽眾的距離性,並把這種距離性理解為聲音的親軟甜媚,造成某種壓抑感、媚俗感,也不是親切感。或者一味的追求刺激,總象面對千百人從高音喇叭里播出來的一樣,造成某種強制感,也不是有親切感。有親切感的播音,概括地說,是言之有物與心中有人的結合與宣傳員的觀念與服務員的意志的結合。播音中的體現,對節目稿件理解越深,感受越深,理解思想對像越具體,表達技巧運用的越熟練,有聲語言的親切感才越強。
以上講了播音有聲語言音聲性六個方面的特點。概括起來說,播音有聲語言音聲性特徵要求的規范性,是指語言規范清晰順暢;莊重性是指真實可信落落大方 ;鼓動性是指情真意摯,愛憎分明;時代感是指胸襟開闊新鮮活潑;分寸感是指准尺渣確恰當,不溫不火 ;親切感是指肯切謙和息息相通。這六個方面相互聯系構成了播音有聲語言特點的內涵。
以上講的是播音創作的第一個特徵媒介的音聲性及播音語言的六個方面的特點,下面講播音創作的第二個特徵 :內容的真實性。
(二) 內容的真實性。廣播電視中由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表達的內容,從整體上看具有真實性的特徵。這與話劇、評書、朗誦等有聲語言藝術有本質的不同。這些語言藝術所表現的內容是藝術性的。文藝性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實是藝術的真實,它是藝術家用典型化、誇張化的語言形式對生活進行藝術性的表示。而播音所要表達的內容主要是新聞性的,是社會中的真人真事,沒有任何誇張和修飾。播音員除了播新聞性節目也播軍事性節目,這些內容更是科學的、真實的,而文藝性節目的播出主要擔負節目內容和文化知識方面的介紹及文藝評論等等文藝表演演播決策化的處理。因此從表達內容上來看,播音語言藝術所要表現的內容是真人真事,是社會上的新聞人物和新近發生的事件。有的播音員也朗誦小說,演廣播劇,或給譯製片配音。但這一般是在播音任務以外的錄制,屬於文藝演播的范疇,不再以播音員的形式出現。那麼播音員在播送新聞性節目時是如何堅持和體現新聞真實性與藝術性這一創作特徵呢,主要要做到以下三點 :
第一,做到稿件文字內容的不播錯。對於新聞稿件節目中的人名地名,事件專有名詞等等不播錯。同時播音員主持人應該勤查字典作到播音準確,防止讀錯別字。因為任何口誤和播錯都可能造成事實性差錯。張三說成李四,生產100萬噸說成200萬噸,這就造成了直接失實。
第二,做到感情的真實內在和技巧運用的准確無誤。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態度感情的語氣色彩和不同的重音停連等技巧說出來,它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比如你這個人可真好啊!這句話,用不同的太度感情說出來,既可以表達肯定贊揚的色彩,也可以表達否定諷刺的色彩。還比如強調的詞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像這樣一句話 :我們一定要在調查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逐步解決殘疾人的教育、就業、康復等問題。如果強調逐步,就會給人以別著急、慢慢來的感受;如果強調就業、教育和康復等問題,就會給人以事實幫助殘疾人解決實際問題的感受。下面我用兩種不同的強調播一下這句子,你也可以體會一下。
第一種,我們一定要在調查的基礎上有計劃地 逐步解決殘疾人的就業教育和康復等問題。
第二種,我們一定要在調查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逐步解決殘疾人的 就業教育和康復等問題。
還比如,停頓和連接,停頓、連接不同語義也不同。如這樣一句簡單的話 :嘉嘉對榮榮不好。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停連,表示兩種完全不同的意思。
第一種 嘉嘉對 榮榮不好。
第二種 嘉嘉對榮榮不好。
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見做不到態度感情的真實內在和技巧運用的准確無誤,不僅造成表達的歧義反義,也會造成間接的失實。
第三,做到反映事物本質和整體聯系。
從事物變化發展和聯系的角度看,任何新聞事件都是事物發展某一個階段某一個側面、層面某一個局部的反映。新聞事實不僅自身有一個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過程,同時它又與周圍的其它事物存在著廣泛的聯系。新聞類稿件節目的播音準確,在做到文字內容不播錯和態度感情技巧無誤的同時,還要做到反應事物本質和整體聯系的准確無誤,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真實和准確。
比如某電視台報道86年漢城亞運會結束前一天的田徑比賽,中國隊奪得了五枚金牌中的三枚金牌。播音員以無比喜悅和振奮的心情播出了這條新聞,而一些熟悉比賽規則的觀眾則表示不滿,這是因為這位播音員沒有準確反映出這條新聞事實的本質和整體聯系。從中國隊自身情況看,中國隊有奪得五塊金牌的實力,可是由於運動員的比賽發揮不佳,失掉了本來可以得到的其中兩塊金牌,從中國隊自身發展的縱向來看是這樣的。再從中國隊與其它國家隊的橫向聯系來看,中國隊丟掉的這兩塊金牌恰恰為南朝鮮隊奪得了。南朝鮮隊正是由於得到了這兩塊金牌,而使他們的金牌總數攆上了中國隊,從而使中國隊保持亞運會金牌總數第一的局面前途未卜。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中國隊得到三塊金牌這一事實又不致有十分的喜悅和振奮的份量,七八分的喜悅就夠了,而喜悅之中還有一絲遺憾在裡面。這樣播出的新聞才是准確地反映了事實的本質和全貌,才是真實和准確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播音員就稿論稿是不行的,文字內容的一字不播錯,有真情實感和技巧無誤還不夠,還必須充分了解新聞背景,在發展變化的廣泛的聯系中去把握事實。這樣才能真實准確、分寸恰當地反映和報道新聞事實。
以上講的是播音創作的第二個特徵,內容的真實性,主要講了三個問題。要做到新聞播音的真實准確,首先要做到稿件文字內容的不播,第二要做到有真情實感和技巧運用的無誤,第三要把握事物的本質和整體聯系,這樣播出的新聞才能是真實和准確的。下面講播音創作的第三個特徵 :手段的單一性和交流的間接性。
(三) 手段的單一性和交流的間接性。
從創作手段和表現方式看,話劇演員創作的手段主要是台詞和形體動作。此外還有服裝、燈光、布景、道具、音樂、決策之間的關系等等多種輔助手段。評書、相聲、朗誦等演員的創作,除了有聲語言以外也還有面部表情、眼神兒等和其它聲態動作等輔助表演。而播音員只有有聲語言,既使是電視播音員有面部表情、眼神兒等的介入,也是有限的。有聲語言仍是其主要的表達手段。而從創作環境和交流狀態來看,其它語言藝術大都在舞台上表演,面對觀眾直接交流。這樣可以隨時得到反憒以調整自己的表達。而播音員主持人的播音一般是在相對封閉的播音室,不直接面對聽眾觀眾。播音員為了獲得生動的表達效果,只能面對話筒或攝像機與想像中的聽眾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具有間接的性質,有的時候在直播現場對場內進行現場直播雖然是直接,而對場外的人仍然是間接,熱線電話談話的雙方雖然是直接,但是其他受眾仍然是間接。所以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具有較強的表情達意的能力,運用對像感等心理技巧,與觀眾交流的能力。
播音創作的第四個特徵是,傳播的轉述性和過程的時效性。
(四) 傳播的轉述性和過程的時效性。從創作的身份和創作和心理來看,話劇演員是以扮演角色身份出現在舞台上,創作的心理是我就是(即是劇中人);說唱演員朗誦者也是以個人身份在劇中出現,創作心理是向觀眾表演作品;而播音員則是以宣傳員聽眾觀眾的知心朋友的身份出現,是面對受眾傳播消息或介紹知識或與受眾談心等,他的創作心理是我向您報道最新消息或是我向您介紹講述,既使是以個人身份出現的節目主持人,他(她)也是代表電台電視台的節目創制集體,表達的也是編輯部的意圖和目的。把掌握正確信息知識傳播思想正確觀點不能說是純個人的,因此主持人的播音不是什麼個體決策化的表演。從總體上看是播音有聲語言而有其藝術的傳播表達方式,具有轉述性的特徵。那麼從創作的准備過程和時間來看,話劇演員要經過看劇本背熟台詞,寫人物小傳等案頭工作,還要體驗生活然後進行反復排練指導、采排等長時間的准備。在表演十分熟練了之後方才正式登台演出。評書、相聲、朗誦等語言藝術,至少也要背熟原稿反復醞釀及排演熟練之後才演出。而播音創作的准備時間和過程是非常短的,特別是新聞性節目,經常是看一遍就進播音室。有的時候都是拿到稿件就去播音,甚至看一遍都來不及。因此播音工作的時效性是非常強的。面對內容多樣的稿件,播音員主持人都要有快速掌握和駕馭稿件的能力。另外隨著節目改革的深化和業務領域的拓寬,播音員主持人外出采訪、現場報道、即興應答的機會也增多了,因此播音員主持人還應具備無稿播音、即興主持、出口成章的能力和素質。
播音創作的第五個特徵是,語言的藝術性和規定的創造性。
(五) 語言的藝術性和規定的創造性。作為語言藝術的播音有聲語言,它的藝術性和創造性是顯而易見的。
它一方面在於播音員那純正的標準的普通話語音、圓潤動聽的嗓音、字正腔圓富於美感的發音與真情實感語言色彩變化多樣的語言表達。可以說優秀的播音員就其聲音與語音本身就有其豐富的美感。
另一方面,它的藝術性和創造性還在於它能夠用有聲語言表達出豐富的節目內涵,甚至表達出稿件作者、節目編排者所意料之外的弦外之音,使稿件節目增色、錦上添花,使聽眾觀眾獲得一般稿件所達不到的審美愉悅和感受。魏巍同志在聽了我國已故的著名的播音藝術家、播音學教授齊越播送的他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新聞通訊後,贊揚說 : 「齊越先生不僅把他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了,而且把他想表達而沒有表達出來的感情也表達出來了。」郭沫若同志在聽了我國著名的播音藝術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指導夏青教授朗誦的他寫的詩後,贊揚道 : 「三分寫七分讀。」鄧小平同志在一次黨代會期間說 : 「不管多麼潦亂的文章,一旦排成鉛字就順眼多了,再由播音員一念又增色不少。」這些都是對播音有聲語言藝術創造性和藝術性的證明。然而需要注意和指出的是,播音有聲語言的藝術性創造性是受稿件節目的新聞性和藝術性規定和制約的,這又是播音創造性的特點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話來概括播音有聲語言創作的特徵 : 「帶著鐐銬跳舞。」既要跳的多姿多彩、富於創作的美感,又不能脫離鐐銬的制約和依伴,這鐐銬就是稿件節目的編輯意圖和針對性。因此播音員應該努力在這種制約性和規定性中去尋求創造。那種認為稿件和節目限制了播音員創造性的發揮,試圖在稿件和節目之外去表現的觀點和做法,是錯誤的。離開了稿件節目編排意圖的隨心所欲的所謂編輯意圖,實際上已經偏離了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
以上我講了播音語言藝術五個方面的創作特徵,歸納起來 :媒介的音聲性,要求在播音創作中要體現出播音有聲語言的規范性、莊重性、鼓動性和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內容的真實性是要求在文字內容的不播錯、態度感情真實內在、技巧運用無誤的同時,還要注意反映事物的本質和整體聯系;手段的單一性和交流的間接性,是要求播音員要善於運用對像感等心理技巧與聽眾觀眾交流;傳播和轉述性和過程的時效性,則要把握正確的身份感受和表達語言樣式以及練就快速背稿和出口成章的能力;語言的藝術性、規定性和創造性是要求播音員善於用有聲語言表達稿件的深刻內涵,為稿件節目增色、錦上添花,同時語言的表達和創造還不能脫離稿件和節目的制約規定。
綜上所述,在播音創作中播音員主持人,要站在無產階級黨性和黨的正確立場上,以新聞工作者特有敏感,把握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思想實際,准確、及時、高效率地完成理解稿件具體感受出之於聲及於受眾的過程,以積極自如的話筒前狀態,進行有聲語言的創作,達到親切的思想感情與語言盡可能完美的統一,達到體裁風格與聲音形式的統一,准確鮮明生動地傳達出稿件的精神實質,發揮廣播電視教育和鼓舞廣大受眾和作用。這就是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堅持了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就是最充分地體現了播音創作特徵,就是堅持了正確的播音創作原則。而要堅持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和播音創作原則,還要警惕不正確的廣播創作意識的干擾。比如不重視平的學習修養的積累和新聞素質的提高,創作時就稿論稿,不重視深入地分析理解稿件,單純追求語言技巧的意識,專注於分析理解卻忽視於完美感情和積聚所引發和理解。還有輕視語言技巧的意識,無視播音特點的傾向,這些都會防礙正確的創作道路的掌握和堅持。
⑵ 請問「配音」到底是什麼啊
配音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職業,配音是一門語言藝術,是配音演員們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在銀幕後、話筒前進行塑造和完善各種活生生的、性格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項創造性工作。隨著現在的時代進步,這一行也備受矚目,我是大學畢業後做的兼職配音,在心與薪聲,我上的是線上課程,他家教學是真不錯,有線上有線下,有入門級有進階課,而且還給你接商配,特靠譜,大夥有感興趣的可以咨詢咨詢。
⑶ 令人激賞的關於配音演員聲音藝術的描寫(四)
胡慶漢的聲音圓潤柔和,如果把上一場各個配音演員的聲音比作一種西洋樂器,那麼胡慶漢的聲音就相當於法國圓號。
這段旁白的特別之處在於情緒,在於沉穩中隱含著的哀婉,在於胡慶漢聲音中的那種憂郁,他豐潤的音色具有一種張力,這張力使他的聲音回盪在那座小城的上空,同時隨著胡慶漢的聲音憂郁浸潤了。
黃昏時分那座叫尚不理的法國小城,彷彿天空和街道微微泛出一抹血色。此時鋼片琴奏出的是一串音符,那鋼片琴的聲音至今還深深的印在我記憶里。我記住的不是旋律,而是那晶瑩的音質。胡慶漢的聲音跟那鋼片琴的聲音異曲同工,他們起先震動你聽覺的神經末梢,旋即以一種不可思議的親和力滲入你的靈魂,讓你終生難忘。
楊文元和胡慶漢配音風格的差異是明顯的,而胡慶漢的旁白感情含蓄較少,外在的表演更傾向於體現影片的內在情緒,它磅礴的引人入勝之處是聲音本身以及如何在聲音中的情緒。
他們兩人的配音風格各異,但殊途同歸,給我們帶來的同樣是值得反復回味的,是沒體驗。胡慶漢給於連配音時自己還比較年輕,就當時胡慶漢的音色而言,稱他奶油小生是切題的,盡管於連的這段台詞沒有半點奶油味兒。
單從音色角度看,胡慶漢的聲音在當時上譯廠男配音演員里是最美的,她音色圓潤柔和,而且不乏金屬的質感,會讓人聯想起圓號的聲音。
通常人的言語就如同音樂中的旋律,除了它的表意功能,它也具有輪廓、節奏、時間流等音樂旋律具有的基本屬性,但他只是單聲部的。胡慶漢的聲音不同,他的聲音除了一條類似旋律的主幹,還繞這條主幹游刃有餘、余韻繚繞,聽起衡橘來感覺像和弦,這使得胡慶漢的聲音色彩更加豐富。
胡慶漢的聲音還讓人聯想起琥珀。琥珀不同於通體透亮的水晶。琥珀的色澤比較含蓄,只在接近邊緣的部分才比較透亮,恰似一圈光暈。
我聽胡慶漢的配音時並不太拘泥於台詞本身的意義,更多是沉湎於感受他言語之外的那種韻致。他聲音特有的韻致,給人的聽覺享受,甚至多餘台詞的實際內容。
這幾句普通的台詞出自胡慶漢之口,還真有點兒夜宵的味道。它猶如琥珀色的果凍,盛放在水晶玻璃盅里,微微還有些晃動,真可謂秀色可餐。
至於楊文元,上譯廠老廠長陳敘一早已形象地把它譽為上譯廠的銅錘花臉。
楊文元的聲音厚重但不沉悶,某些特徵跟橙汁略有類似,卻更加嘹亮,富有金屬感,也頗有將帥之氣,難怪上譯廠陳敘一稱他成為配音演員中的銅錘花臉。
那種臉型較長,鼻樑挺直,身材高大卻又不肥胖,又略上了點年紀的銀幕形象,配上姚文元振聾發聵的聲音,就愈發顯得英武。
程引和富潤生
兩個老頭程引和富潤生。
我年輕時喜歡喜歡程引的聲音。程引給老年角色配音不需要裝腔作勢,它的音質天生就有老年人的特徵,聽聲咐慧團音就像他的支氣管里出了什麼毛病,有什麼東西在呼嚕呼嚕作響,但又不是痰液,那呼嚕聲也絕不讓人膩味。程引的聲音乍聽起來像老人,細聽又覺得它音質異常嘹亮。此外,成引配的角色幾乎都是讓人覺得可親的老年人。能把招兵演說說得跟商業廣告一樣的老人,難道不可愛嗎?妙就妙在這種廣告被程引做得如此吸引人,他的聲音就像從爽直人碩大的胸腔里鼓出來的。
《水晶鞋與玫瑰花》的主要男角由童自榮、畢克和富潤生配音,富潤生配國王,他們三碧哪個人論聲音的瀟灑靚麗,無疑是童自榮;論老辣要數畢克,有味則是富潤生。
這聲音如此斬釘截鐵,如此振聾發聵。我無法想像他是從一個聲帶患有癌症的人的聲帶中發出來的。從「偷自行車的人」配老乞丐,這里角色開始到配「羅馬元老院」首席元老格拉古,富潤生最終攀上了他配音事業的最高峰,此時已是1980年代中期,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比起上譯廠的另一個老頭程引,富潤生的配音生涯要漫長得多,而無論是他們兩人中的哪一個,生前都不會料到他們的聲音,他們塑造的眾多聲音形象要遠比他們有限的生命存活的更為長遠。
一片閃光的綠葉潘我源。潘我源的聲音又寬又厚,而且聽起來似乎有一種膨脹感,我總以為他的樣子就應該像彌勒太太一樣。
在窮街陋巷,她配一個好心的鄰居莎娃大嬸兒。她把一個個大嬸類的角色塑造得那麼令人信服的呢?其實說怪也不怪,我們不妨在蘇秀的文章里和潘我源自己的文章里揭開這個謎底。潘我源還只有19歲時,卻常常叼一根香煙,說話處事大大咧咧,笑起來不管不顧,嘎嘎嘎的像只鴨子。
潘我源配的大部分角色本身就不屬於那種能長期佔有觀眾的心的人物形象,最值得欽佩的一點在於潘我源不論配什麼樣的角色,她都能以自己的聲音把角色激活。即便對於再挑剔的耳朵,也很難挑潘我源的瑕疵,更別說是敗筆。潘我源對決角色的把握可謂入骨三分,每個角色都被她配到了骨頭里。她的配音作品雖多為配角戲,卻鮮有「皮相」之作。
1960年代的伍經緯和劉廣寧進入上譯廠,不啻給上譯廠增添了一支長號和一架豎琴。
伍經緯的聲音顯得更加年輕,並且音色明亮,頗有金屬聲的質感,他自然成了上譯廠新的當家小生。伍經緯為後期的配音造詣愈加成熟,音質仍像長號一樣嘹亮,而且色彩更加富麗堂皇,不過可以稱之為經典的配音作品,卻乏善可陳。其原因也許他後來轉向做配音導演。
劉廣寧,對她的聲音,我唯一能找到的形容詞是晶瑩。在當時的上譯廠女配音演員中,劉廣寧的聲音最年輕,特別適於給少女被角色配音。
她一段台詞出來,就像在豎琴上彈撥出一個樂句,那聲音的質感又如同一串水晶葡萄,可謂天生一個公主的聲音。
台詞內容好比一個人的骨骼,而且已經表演及在台詞中注入語氣、語調和表情,這骨骼便被賦予了豐滿的血肉之軀,反之,任何語氣、語調或言語表情又都離不開台詞內容。
一個角色的性格和形象特徵,既仰仗於編劇讓他說什麼,也仰仗於導演和演員,讓他怎麼說。如果導演和演員忽視了既有台詞,該怎麼說那這種台詞。很可能只是一個殘缺不全的骨架,難以形成鮮活的人物形象。
波麗娜的鮮明形象固然取決於電影編劇賦予她的品格和演員出色的表演。當這顆迷人的星辰呈現在中國觀眾面前,實則是劉廣寧的聲音在演繹著波麗娜的故事,並賦予它更多的感情色彩。或者這么說台詞的內容只是一首歌曲的歌詞,成功的配音猶如歌曲的旋律,它滲入台詞的語言構架和意義之中。在此意義上,劉廣寧的漢語台詞在情感的豐富性和語音的音樂性上絲毫不亞於波麗娜的台詞。
劉廣寧是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配音藝術家之一,她配音的角色並非都是公主,但觀眾不約而同地把它稱作永遠的公主,這是由於她獨特的聲音。
聽到她的聲音,我印象中就會出現一架豎琴,一隻無形的天使之手,在撥動琴弦,耳邊飄忽著叮咚樂音。那樂音把人帶入一個寧靜的世界,面臨那種寧靜,連澎湃的情感也會突然屏住呼吸,似乎已然進入天籟。
楊成純和戴學廬的聲音就彷彿是兩支薩克斯管。
配音藝術並不非得向觀眾提供漂亮的聲音,他更關注的是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通過音樂廣播劇《柴可夫斯基》我得到對曹雷聲音的第一印象。她的聲音可以歸結為四個字:雍容華貴,只是在雍容華貴中還有一種纏綿。曹雷聲音的魅力還在於她有一種很難用文字描述的氣息。
早在50多年前,我在林彬的聲音中曾感覺到類似的氣息,這氣息微微有點嘆息的味道又不同於嘆息,它比嘆息內在得多,也更加難以覺察,但對於敏感的聽覺,他顯然是存在的。在以後的配音生涯中,曹雷正是運用這種氣息激活了他配音的一個個角色,同時也征服了無數觀眾。
對曹雷而言,她必須用聲音表達瑪吉·史密斯表演中所有的細膩之處。一段或一句完整的台詞內部可以分解成若干個表意單元,這所謂表意單元並不等同於完整的台詞段落,他們可能僅僅是一個完整句子裡面主謂賓定狀這些語法成分當中的一部分。
在電影台詞中,一個完整的句子會因這句台詞的感情色彩而被分割成若干表一單元,而每一個表意單員都各有自己的停頓。台詞表演單元的節奏跟角色表情和形體動作節奏達到高度一致,達芬尼的形象也因此栩栩如生。
跟之前幾部電影一樣,《茜茜公主》曹雷的聲音形象以完全融入索菲的熒幕形象中,她用自己的聲音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氣質高貴儀態端莊的皇太後。
越是細細品味所謂皇太後的台次,就越能體會出她高貴而不傲慢,強硬而不跋扈,苛刻而不刻薄的性格。
曹雷是上譯廠群星中一顆十分耀眼的巨星。
童自榮的聲音一下子就完全融入上譯廠的大合唱中,猶如在上海的本幫菜,其中引入了某種先前未為人知曉的食材,烹調出一道既經典又獨特的大菜,風味是正宗上海的味道又是獨特的。
仔細品味童自榮的配音,感覺他的發音特徵像一個人,我個人覺得童自榮的發音特徵有些像已故的表演藝術家孫道臨。
我特別強調發音特徵,而不僅是聲音本身,童自榮的某些台詞對重音的處理跟孫道臨如出一轍。注意他是怎樣處理台詞的抑揚頓挫和重音的,也許有人會跟我有相同的感覺。
童自榮是學戲劇表演出身的,從前輩大師那裡借鑒有益的經驗是很正常的,童自榮聲音中豐富的樂感與這種借鑒也許不無關聯。他激動時迸發出的話語會具有驚人的力量。童自榮的台詞里聽到的一切是他表演出來的,他那些出其不意的斷句,相反,他有時偏偏把該分的句子連在一起,一起說完氣都不換。
刻意的吸氣聲中,音的落點、時值的設定以及力度都屬於表演技術層面的東西,說白了,這些都屬於藝術功底的范疇。
但當我試圖自己訓練他的台詞時,那些台詞就什麼也不是了。不要說情緒,就連起碼的力度也表達不出來。之所以如此,缺少的就是藝術功底。
同時,童的性格並非一直像我看到那樣溫柔,每次見到他,都能發現他情緒激昂的一面。我曾多次揣測,學戲劇表演出身的童自榮在表演戲劇時是什麼樣子?他在表演戲劇時是怎樣念台詞的?
我一直很想聽聽他的戲劇台詞,在看電影《靡菲斯特》時,這個想法實現了。
上譯廠給這些詩劇電影配音時,有它的獨到之處,不僅保留了詩劇的韻味,而且韻律自然、誇張適度。
我很難接受在詩歌朗誦中,無論是中國的格律詩還是白話的自由體詩,濫用抑揚頓挫和任意拉長某些字詞長度的做法。在許多朗誦者口中喧賓奪主的激情,強奸了詩歌本身的美感。詩歌本身的本質特性也因之喪失殆盡。
與他們相比,童自榮從容的朗誦風格,更能傳達詩歌的意境。比起那些任意拖腔拖調,呆板的一聲聲長嘆,那些被童自榮置於句首的短促吸氣聲,更能傳達詩句的情感色彩。
在這部關於一個演員命運的電影中,有些對白還涉及了演員修養的內容。在一次談話中霍夫根說過這么一段話:「重要的是不能讓觀眾猜到你的設計,不能讓觀眾預料到下一步你將要做什麼,以及怎麼去做。……對對,是這樣的,所以只能用變換節奏的方法,必要的話深深吸口氣。盡管戲的好壞有時由觀眾評定,但是決定的因素是整個戲的緊密布局和強弱之間的千變萬化。當然了,還有所謂演員的敏銳感覺、藝術趣味和常說的高尚的文化修養。」
對於一個合格的演員而言,這些都是必須要有的,但未必所有吃表演飯的人,都能把這些要義貫徹到自己的演出實踐中去。
從平民女子到皇後,丁建華丁建華的聲音特點不在於穿透力,而在於音色甜美,在於一種芬芳感。
丁建華的聲音並不激越,卻如此坦然且不容置疑。
丁建華的聲音仍歷久彌新,返璞歸真,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
丁建華的聲音皈依在倍賞千惠子既質朴且真誠的人生境界中,它沖破1980年代的喧囂,顯得愈發靜謐而空靈,這回聲一直傳播至今,我相信只要這回聲還在激盪,愛情之火就不會熄滅。
丁建華似乎具有返老還童的本事,她把一個嬰兒的思維、只言片語、情緒、笑聲以及哭鬧聲,表現得有聲有色,使觀眾興趣盎然。
還就是,別以為人越小聲音就越纖細。其實兒童柔弱纖細的聲音只是在較晚些時候才形成的,真正呀呀學語的嬰兒,他們的聲音聽起來反而有些沙啞,和「刺刺」的感覺。為了配出這種效果,導演蘇秀想了很多點子,據說她建議錄音師採用了變速的技術手段,這樣雖部分犧牲了丁建華悅耳的嗓音,卻把一個嬰兒的世界展現得活靈活現,用女聲給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配音,要配得令人信服,這在上譯廠是沒有先例的。
回憶一下丁建華的配音,大概再找不出哪段配音,像《廊橋遺夢》這個配音段落一樣動情的了。令人贊嘆的是,如此動情的配音卻被嚴格地把握在適度的范圍內,就連最激烈的言辭也不失音色的甜美。就像即便在強烈的陽光下,女人額前、鬢角和頸項上捲曲的發絲,仍會那麼撩人一樣,丁建華的聲音始終帶著一種沁人心脾的女性的嫵媚。
喬榛的台詞像一杯加入了蘇打和冰塊的威士忌,調製得恰到好處,濃淡適度,醇香溢口。
《廊橋遺夢》這也許是喬榛聲音最悅耳的配音作品。喬榛聲音的顯著特點是四平八穩,比較適合給性格沉穩或穩健的角色配音。
⑷ 影視配音人物聲音造型技巧
一、聲音造型的技術特徵
1、語流色彩:在語言學審美范疇下,對於語言色彩而言,“色彩,是人們情緒、情感、心理張力的一種符號形式。語言藝術色彩和非語言藝術伍神握色彩都具有表現這種性質的符號功能”。
2、聲音線條:聲音線條即聲線,“顧名思義,聲音運動的線條,所謂的聲線只存在於欣賞者客體的思維空間,也就是聲音涌動造成的心理感受效果”。
3、年齡形象的設計。在戲劇舞台表演藝術中,角色因規定情境中有時間維度的變化,角色要完成從青年、中年甚至老年的跨度的塑造,所以具有扎實表演功底的演員在角色年齡變化上要通過聲音造型進行體現。
二、人物聲音造型的功能:塑造人物性格
聲音造型除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著重要的作用,人物造型和聲音對於人物性格的打造上也瞎脊是非常有意義的。了解一個人物,第一眼看到的是外在的形象,接著就應該了解這個人物的性格。
三、影視配音中影響人物聲音造型的因素
咬文嚼字的方法有所差異:在咬字方面,每個人和每個人都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咬字的任務主要通過舌頭和嘴唇來實現,但是不同的唇舌有著完全不同的咬字效果。嘴唇的圓展可以實現字音的圓潤,同時舌頭的形狀和舌位腔慶前後更可以影響字音的形成。干癟、流暢、圓潤等完全不同的字音往往都是因為唇舌之間的不同變化而造成的。
關於影視配音人物聲音造型技巧,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影視配音人物聲音造型技巧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⑸ 關於配音的知識有哪些
配音是為影片或多媒體加入聲音的過程。而狹義上指配音演員替角色配上聲音,或以其它語言代替原片中角色的語言對白。同時由於聲音出現錯漏,由原演員重新為片段補回對白的過程亦稱為配音。錄制攝影時演員的話音或歌聲用別人的替代,也稱為「配音」。配音是一門語言藝術,是配音演員們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在銀幕後、話筒前進行塑造和完善各種活生生的、性格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項創造性工作。
配音雖也屬話筒前的語言藝術范疇,但它不同於演播,挖掘書面含義後,可以自己根據理解去設計語調、節奏;亦不同於新聞、科教片的解說,可以根據畫面平敘直述、娓娓道來。影視配音要求配音演員絕對忠實於原片,在原片演員已經創作完成的人物形象基礎上,為人物進行語言上的再創造。它使配音演員受到原片人物形象、年齡、性格、社會地位、生活遭遇、嗓音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不允許演員超越原片自由發揮,另立形象。同時又要求配音演員根據片中人物所提供的所有特徵,去深刻地理解、體驗人物感情,然後調動演員本身的聲音、語言的可塑性和創造性去貼近所配人物,使經過配音的片中人物變得更豐滿、更富有立體感。Character Voice 聲優, 動畫角色的配音員。從中小學生的時候就開始作為童星從屬於大公司的劇團邊表演邊培養演技,在高中畢業的年齡開始從事配音工作,之後大部分都成為了第一線的演員和聲優。
⑹ 作為一個專業的配音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啊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配音演員,需具備以下的幾種能力和素質。
1.理解力。由於地域、民族的差異,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的不同,再加上導演不同的創作個性和演員不同的表演風格,一部外國影片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很可能由一種文化上的隔膜而導致理解上的困難。而配音演員就必須依靠自身的知識和藝術經驗的積累,憑借良好的領悟能力,去完整深刻地把握原片,理解角色,在此基礎上去尋求相應的表達方式。
2.表現力。譯製片配音是一門受原片嚴格制約的運用聲音語言進行再創作的藝術。正如做任何工作都需掌握扎實的基本功一樣,一個稱職的配音演員理應具備較為純熟的語言技巧——表現力。
藝術的最高技巧應該是無技巧,藝術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忘(無)我境界,對於配音藝術來說,也同樣如此。
一個配音演員最成功的表演就是與角色高度融合,使觀眾感到是角色在說話,而不是演員在說話。要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演員除了必須有一口純正流利的語言之外,還應有敏銳的藝術感覺,善於發現和把握角色的語言特徵與獨特韻味,在台詞的點送、潛台詞的處理以及聲音的運用等方面掌握多種表演技巧。唯如此,配音演員在面對一個個各不相同的角色時,才能做到「得心應口」地去表現他們。
3.適應力。即使在實錄前配音演員作了大量的案頭工作,也難免有疏漏之處或理解上的不當,所以一旦進入實錄階段,面對連續反復放映的原片,配音演員常會產生即興的靈感,或對影片、角色有一種新的理解,新的發現,這時,配音演員必須善於捕捉這一良機,尋求更妥貼更完美的表現形式。
有時,在實錄過程中,導演也會根據戲的總體要求。糾正甚至要求改變演員原先所要採用的表現方式。這就需要演員及時作出反應,去適應和完成導演的要求。
要想完美地體現角色,配音演員一方面要作大量細致的案頭工作,這為將來實錄時的「即興」的適應和發揮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又不要將角色的感情分寸和表達方式過於定型,這會束縛實錄階段「即興」的創造性發揮。
4.節奏感。原片對配音演員的最大制約之一就是人物的語言節奏,也即口型問題。若口型不準,連起碼的還原效果都未能達到,遑論其他?所以,准確地掌握節奏我以為這是配音演員最基本的素質和技能。
配音演員的節奏感表現在掌握角色的語言節奏和內心節奏兩個方面。掌握角色的語言節奏並非十分困難。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一般來說,配音演員均能掌握這一技巧。
但要掌握人物的內心節奏要准確體現人物的性格、心理、氣質和神韻,那就不能簡單地靠運用外在的語言技巧來解決了。
那就必須從深入分析和理解角色著手,對原片演員的台詞處理進行細致的揣摸,對其台詞表演中的聲調起伏、節奏快慢、重音點送、語言習慣特點等諸方面以及其所處特定的場景、交流對象等等因素進行仔細的推敲研究,找出角色每一句台詞背後潛在的心理依據。
唯有如此,配音演員的表演才能做到與角色的語言節奏和內心節奏完全一致,唯有如此,才真正稱得上配音藝術的佳作。
5,分寸感。語言是一種極微妙的東西,聲調語氣的輕微變化,重音的稍稍移動,能使同一句話產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含義。所以對於以語言為唯一表演手段的配音演員來說,掌握語言分寸感極為重要。
常有這樣的情況,配音演員的某句台詞說得「輕了」,你會覺得戲「弱了」,說得「重了」,你會覺得「過了」。這就是配音演員的表演分寸感把握不準確的緣故。
配音演員應該自始至終根據角色的需要和可能,適度地掌握人物應有的分寸感。當然分寸感的養成和掌握,要靠配音演員的刻苦努力和長期積累,認真執著地求索。
要重視「第一次看片」
外國片在譯制前,譯制組的同志總要從頭至尾完整地看一遍,我與我的同事們都極為重視這「第一次看片」。因為,只有在這次看片時,我們配音演員才是處於觀眾的位置,可對影片的題旨、情節、人物關系的設置、風格樣式以及演員的表演特點等等有一個全面的綜合的了解,此後配音演員就往往更關注於自己所擔負的角色的表演,而不可能更多地分心於其他。
配音藝術的宗旨是「還其本來面目」。配音演員通過「第一次看片」,將這「本來面目」牢記心中,以此為藍本和創作依據,並以此作為譯製片完成後衡量還原程度的參照。所以我認為,配音演員必須重視「第一次看片」,珍視「第一印象」。
學習播音主持 配音是需要一個系統的體系的,是有技巧的,不能盲目的學習,這里也給新手准備了一套系統的教程, 作者:播音主持與配音教學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734951/ 出處: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