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吐槽張凱麗「推廣朗誦藝術」建議的人,請收起你的無知和淺薄
著名演員張凱麗提出了一個建議,內容是關於推進『朗誦藝術普及』的,據她向記者介紹,這是她醞釀已久的想法。
張凱麗認為,朗誦藝術門檻較低,參與便捷,藝術效果好,目前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所接受與喜愛。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家長都花高價送孩子去學什麼作文培訓,目的是能快速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應試能力。筆者也聽過這類課程,實事求是的講,大多數作文課程也只能提高孩子的作文應試能力,他們通過教孩子各種修辭詞彙和修辭方法以及應試技巧去迅速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績。很多孩子的作文成績還確實能夠快速提升。
但是,筆者認為,這種作文培訓除了提高孩子的應試能力之外,對於孩子文學素養的提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寫高分作文的學生不一定能寫出一篇一般的新聞稿。
而朗誦,不僅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文字表面及其內涵的理解,還能提高孩子的語感。要知道,語感才是寫作最大的利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話。
綜上,朗誦藝術的推廣和普及,往大了說,可以有效宣傳我國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打造文化自信。往小了說,可以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和說話水平。
張凱麗的建議,有百利而無一害。那些吐槽張凱麗這條建議的網友,還請收回你的淺薄和無知。
Ⅱ 朗誦的技巧是什麼
選擇朗誦材料
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朗誦者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共鳴,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選擇。選擇材料時,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文章。
因為形象感受是朗誦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干癟枯燥的書面語言對於具有很強感受能力的朗誦者也構不成豐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據朗誦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以及朗誦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在眾多作品中,選出合適的作品。
把握作品的內容
准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
但是,如果離開了准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麼,藝術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要准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容。
(2)如何推廣朗誦藝術擴展閱讀:
健康學家們認為:朗誦有如歌唱,有增強肺功能之效;朗誦注重集體配合,因而活躍了社交生活,對心理健康自然有益處;朗誦可幫助朗誦者,特別是中老年人回憶美好時光,帶來的精神愉悅,不言而喻。
朗誦還是一種「思維體操」,有助於幫助老人減緩記憶衰退,甚至預防老年痴呆症的發生。最新醫學證明,人在大聲朗讀時,副交感神經會加強工作,大腦得到放鬆,心情也就爽快了。
長期堅持誦讀,就會從感性上、從直覺上、從整體上去認識、去體驗、去佔有名篇佳作 的精髓,主動地消化和吸收;長期堅持誦讀,就能養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的誦 讀習慣。
學識淵博的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吟詠的時候,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
Ⅲ 朗誦詩歌應該注意什麼有什麼技巧
朗誦詩歌注意事項和技巧如下:
一、朗誦詩歌注意事項:
1、注重詩歌的文學性
朗誦詩歌往往會偏向於表現某個人的某種思想感情,自然帶上明顯的文學色彩。文學藝術也是語言的藝術。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都是運用語言表現的。有聲語言最能顯示語言的風采和魅力。通過朗誦可以再現作品描寫的人物形象、環境氣氛和生活場景,充分發揮它的藝術魅力和教育作用。
2、注重詩歌的藝術性
朗誦是一種比較精細、高級的有聲語言藝術。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要能分析欣賞詩歌,這是朗誦表情達意的前提;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修養,要熟練掌握標准發音和發聲技巧。要善於正確地運用語調語氣,這是表情達意的關鍵;
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舞台表演藝術的修養,要敢於在大庭廣眾之中說話,要能正確地發音,有自然的表情,這是朗誦表情達意的重要條件;此外,朗誦者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思想修養、社會知識修養,這是朗誦表情達意的基礎。
朗誦藝術就是以上各方面修養的綜合體現,缺少哪一方面的修養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朗誦者。
3、注重詩歌的表演性
朗誦,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廣眾之中進行。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表演技能。要有優美的語音、端莊的儀態、豐富的表情。朗誦者還可以適當化妝,可以運用燈光布景,可以進行配樂。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增強朗誦藝術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誦,即使是在小的范圍內進行,都會帶有表演的性質。朗誦者要向聽者顯示自己的文學素養和口語藝術才能,聽者總要對朗誦者的文學修養、口語才能和表達效果等進行評價,這些都具有表演活動的明顯特點。
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選擇材料時,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詩歌。其次,要根據朗誦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 以及朗誦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選出合適的作品。
二、朗誦詩歌的技巧:
1、朗誦前的准備
朗誦是朗誦者的一種再創作活動。這種再創作,不是脫離朗誦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讀音的簡單活動,而是要求朗誦者通過原作的字句,用有聲語言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不僅要讓聽眾領會朗誦的內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朗誦者在朗誦前就必須做好一系列的准備工作。
(一)選擇朗誦材料
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朗誦者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共鳴,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選擇。選擇材料時,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詩歌。因為形象感受是朗誦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干癟枯燥的書面語言對於具有很強感受能力的朗誦者也構不成豐富的形象感受。
其次,要根據朗誦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以及朗誦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在眾多作品中,選出合適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內容
准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離開了准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麼,藝術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
要准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正確、深入的理解;2.深刻,細致的感受;3.豐富、逼真的想像。
(三)注意詩歌朗誦時的感情
首先要避免"矯揉造作"。詩歌朗誦和其他文體的朗誦一樣,要自然,決不可以做作。詩歌的感情雖然比其他文體來得強烈,但仍然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誦好一首詩,首先要認真閱讀,領會作者的感情。然後,努力地去引起共鳴,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
只有這樣,我們的朗誦才能成功地再現作者的情感。聽眾聽起來才會覺得"自然"。如果朗誦者並不領會作者的情感而只 是"估計"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內在的感情基礎,單單依靠技巧來支撐,聽眾聽起來就必然會感到"做作"了。
2、朗誦時的技巧:
(一)注意對符號的運用
朗讀者在分析體味文字作品的准備工作中,為了清楚准確地表達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更好地實現朗讀目的,往往在文字中做些標記,以提醒自己注意。我們把這些標記稱做「朗讀符號」。目前,朗讀符號還沒像標點符號那樣,有著統一的標准。
(二)注意詩歌的停頓
停頓是指朗讀過程中聲音的斷和連。我們在朗讀時,既不能一字一停,斷斷續續地進行,也不能字字相連,一口氣念到底,無論是朗讀者還是聽眾,無論是生理要求,還是心理要求,朗讀中的停頓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顯示語法結構的需要,更是明晰表達語、傳達感情的需要。
(三)注意朗讀時的語速
語速是指朗讀時在一定的時間里,容納一定數量的詞語。世間一切事物的運動狀態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總是有千差萬別的。朗讀各種文章時,要正確地表現各種不同的生活現象和人們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須採取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朗讀速度。
Ⅳ 如何開展詩歌朗誦
以《再別康橋》為例
朗誦就是大聲地朗讀,把詩歌的感情表達出來。同時,充分發揮豐富的聯想和想像,調動全身的感官,聲情並茂地將一行行靜止的文字誦讀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一首首和諧的樂曲,文本之意與讀者之情自然和諧共振,詩歌的意境呼之欲出,詩歌所表達的志向瞭然如心。但詩歌不是在朗誦一遍後就能理解文本的,而是要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誦後,定基調、提問題、挖內涵、悟深情、明旨意。下面筆者就如何有效朗誦詩歌談四點策略。
一、初讀詩歌定基調
基調本是音樂作品中的一個術語,而在詩歌朗誦時指音高、音長、音強、音色的聲音表現,更強調音色的變化,如松緊、抑揚、頓挫的自如彈動,鮮活鋪陳。把握准了基調,朗誦就有了基本方向,就不會偏離基本方向。要把基調定準,首先要吃透作品,深入了解作品創作的年代、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和其他相關作品。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為例。在作者心中康橋是一塊精神凈土,作者對康橋的感情是深沉熾熱的。可以說,康橋有了徐志摩才擁有了靈性,徐志摩有了康橋才找到了精神皈依。有了以上背景資料作鋪墊,初讀《再別康橋》的基調是依依不捨、戀戀不忘的離別,朗誦時一節比一節感情強烈,由於離別的的現實、離別的痛苦不得放歌而沉默,到最後朗誦聲音要下降八度。
二、再讀詩歌提問題
再朗誦詩歌的同時,用心思考,詩歌中有些什麼不懂的問題,有同學針對《再別康橋》提出了如下一些問題:「那河畔的金柳」為什麼是「夕陽中的新娘」?「那榆陰下的一潭」為什麼「不是清泉,而是彩虹」呢?為什麼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而詩的下一節又說「但我不能放歌」呢?……通過再次朗讀詩歌,同學們誦讀出了如此多的問題。讀出問題後,就需要繼續朗誦以解決問題。
三、品讀詩歌挖內涵
品味詩中的意境是有效朗誦的關鍵。因為意境是詩歌等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不管是格律詩還是自由詩,如果沒有意境就很難說是好詩,品讀時表達不出意境,也就算不上是朗誦。無意境的朗誦,情浮意淺,聲音形式不管怎樣變化多端,也彌補不了這根本的欠缺。只有感受意境,通過思索、想像、回味、憧憬,緊緊抓住具體而微妙的構思與變化,才能引發濃烈感情,並做到「因境抒情」,解決疑難問題。同學們繼續品讀《再別康橋》:通過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就解決了為什麼是再別康橋的問題,通過看文中的注腳了解康橋在什麼地方。通過品讀,閉上眼睛,就會想像出這樣的畫面:晚秋,岸邊金柳在夕陽朗照下熠熠生輝,天上的彩虹倒映在水中,有「半江瑟瑟半江紅」之感。這樣天地遙相呼應,動靜結合,美妙無比。品讀「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舍的情懷。品讀「金」,夕陽西下,落日余暉斜照在樹干樹梢上呈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於是作者由這樣美麗意境聯想到新娘,也就是用金柳喻新娘,想像出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喜愛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她的美永駐心中。這么優美的詩百讀不厭,到底應該怎麼讀才能讀出情感呢?
四、讀詩歌悟深情
抑揚頓挫是詩歌朗讀的最基本的要領。它包括語音的高低、語調的輕重、氣息的強弱、節奏的快慢,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語音高低,二是節奏快慢。把握好了這些,抑揚頓挫自然發 ,詩歌朗讀的藝術效果也自然發生。其實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順著詩句的自然語音狀態來讀,順著詩句的自然節奏來讀,何愁沒有抑揚頓挫的效果。如《再別康橋》:開頭一節和最後一節要讀得輕而緩慢。第二節中的「金柳」「新娘」稍重而讀出嬌羞狀,「盪漾」要讀得讓聽眾閉著眼睛想像出水波在慢慢地盪漾開去,范圍越來越大,聲音拖長「盪——漾——」。詩歌朗讀也像講故事,這首詩第一節是引子,第二節是開端,第三節、四節是情節的發展,第五節是情節發展的高潮。「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情不自禁地兩手向上一舉,仰頭放歌,氣宇軒昂。而這短暫的回憶只有此刻,馬上又要離別,第六節「但/我不能放歌」,故作失落狀,輕而緩,痛心疾首,氣息下降。「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抑揚頓挫自然而然在美讀中綻放,綻放的是意境、綻放的是內涵、綻放的是深厚情感。詩歌有效朗誦到此才會凸現出來。第七節自然結尾,與第一節語意上同中有異,朗誦的節奏上則完全相同,內容上遙相呼應,形式上互相對稱,形成周而復始的和諧美。
Ⅳ 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古詩文朗誦能力
1.選好作品深理解
詩歌。大體上可分為兩類,即格律詩和自由式。格律詩,也叫舊體詩,廣義上還包括詞,統稱古詩詞。自由詩又叫新詩,在我國,新詩主要是從五四運動以後,隨著白話文的興起和西方詩歌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不管是格律詩還是自由詩,作為專業考試朗誦之用,首先就要選好作品和深入理解作品。
因為不是所有的詩歌都適合朗誦。選好作品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作品一定是自己喜歡的,別人推薦的作品即使再好,但是朗誦者本人沒感覺,調動不起朗誦的願望,那也不適合來朗誦。
第二,作品內容便於理解,不能深奧難懂。看著都費解的,朗誦出來效果也不會好。
第三,語言要琅琅上口,詩作本身韻律感強,有較鮮明的節奏起伏變化,形象生動,容易產生一定的沖擊力。
第四,感情摯烈,具有一定的變化幅度和對比。
第五,篇幅適中,不宜太短或太長,要有完整性。
一般不要選擇節選片段的作品。
選好了作品,還要在深入理解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包括既要吃透作品的原意,還要了解作品產生的年代和寫作背景,還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創作和他其他相關的作品,而不能簡單地理解了大概的意思就上場朗誦。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的,往往表面淺顯易懂的句子的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意義,這是表面化的理解所體會不到的。深入理解有一點就是准確把握詩所反映的特定時代的情緒並加以准確表達,如果不對以上那些背景的東西加深了解認識,表達出來就可能是一種當下時代的情緒,這就不準確了。
2.感受意境有真情
意境是指詩歌等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不管是格律詩還是自由詩,如果沒有意境就很難說是好詩,朗誦者表達不出意境,也就不算是上乘的朗誦。無意境的朗誦,情浮意淺,聲音形式怎樣變化多端,也彌補不了這根本上的缺欠。感受意境,要求思索、想像、回味、憧憬,緊緊抓住具體而微妙的構思與變化。同時,要在此基礎上,引發濃烈的感情,並做到"因境抒情".
第一,詩歌往往充滿了比喻和象徵,如果不從意境感受著眼就往往使人眼花繚亂,如墮入雲里霧中,不得要領。
第二,詩的語言較為凝練的特性,在詩作中顯現出萬千氣象,不感受意境,只是局限於文字,詩昧就無從表現。
第三,詩的語言又具有跳躍性,更增加了詩歌的容量。朗誦者如果表達不出詩的跳躍中的內在程序,把一個個句子平擺浮擱地讀出,意境也就無從表達了。
第四,因境抒情,從全詩的整體出發,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發,避免片段感。
以《囚歌》為例。作者身陷囹圄而不屈,面對利誘而不惑,豪情壯志、氣貫長虹。
人的身軀與狗洞,"自由"與永生,簡潔鮮明的對比,造成了恢宏高遠的意境。在朗誦時,必須提挈全篇,以具體的、形象的比喻和象徵傳達出意境的可感性,發揮意境的感染力。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朗誦最忌諱脫離整體意境感受去圖解比喻和象徵,致使詩歌的朗誦有貌無神。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在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知,
人的軀體,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期待著,
地下的烈火升騰,
讓我和這活棺材,
一齊燒掉。
我將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比如,"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是詩人轉述自己的所聽所感,而並不是由一個說客出面,所以,在表達中充滿了憎惡、否定的態度感情,從而也更增添了詩人赤誠的內心。如果朗誦者忽然以敵人的語氣,甚至某種怪腔怪調表達,那意境便頓然消失。還比如,"我將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本是表達詩人的熱烈期望,深沉內在,自勵自勉,如果朗誦者為加重語氣分量,採用上揚語勢,像是在發出號召,就會破壞應有之意境。
因此,意境,必須從整體把握,避免落人圖解式的歧途。
3.把握基調重節律
基調是指全篇總體的思想感情運動顯露出來的色彩和分量,是總的態度、感情的傾向,節律就是指詩歌及其朗誦的節奏和韻律。基調是全局性、整體性的問題,既要注意總體的色彩,即基本的態度、基本的感情,基調總的色彩制約著每個具體的句、段、行的表達色彩;同時,還要注意總體的分量,即態度的輕重程度,感情的濃淡程度。把握准了基調,也就把准了朗誦的總的色彩和分量,即總的傾向、方向和意向。
基調的確定,特別強調對文字作品的整體感受,然後細化為群體和個體的具體感受。最終形成整體對個體的統攝關照,個體對整體的呼應。
基調的聲音表現,雖然離不開音高、音長、音強,但更強調音色的變化,如明暗、松緊、抑揚、頓挫的自如彈動,鮮活鋪陳。
把握准了基調,朗誦就有了基本的方向,就不會偏離基本的方向。
節律是詩的生命,也是詩歌朗誦成功的關鍵。
格律詩由於字數一定,在朗誦時應體現出這一特點,使聽者感覺出這一點,這很重要。停連不能打破她的格式,不能打亂重新安排,也就是說,文字語言中的標點符號同朗誦時停頓的位置是一致的,不能顯出字數似乎不一定的樣子來。
另外,格律詩還應體現出語節一定。語節含有音步、節奏的意思。語節一定,在詩的格律上表現為句中詞的疏密度大體相近。不同的格律,有不同的語節安排,也不能亂來。
如五言絕句分為兩個語節: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如七言絕句,分為三個語節: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除了字數一定,語節一定之外,格律詩的朗誦還要注意韻腳呼應和平仄相合。在字數、語節、韻腳一定的情況下,平仄相對應,於是就可以變得更為錯落有致,節奏的抑揚回環更加鮮明,這就使人感到音韻鏗鏘,倍覺動聽。
自由詩因為它字數不定,語節不定、平仄不定,甚至韻腳不定。把握節奏、重視詩味就更顯重要。朗誦時,如果不把握節奏,只剩了"自由"而丟掉了"詩",而詩味,恰恰從節奏中來。自由詩朗誦的節奏,既體現著意境美,也顯示著音韻美,善於把握節奏,詩味便彰顯出來。這里一是要注意呼應對稱,二是要善於起伏跌宕、靈動停連。當然,要避免主觀隨意的忽高忽低,忽快忽慢,使得語節、詩行、詩節雜亂無章,聽似起伏跌宕,大停大連,實則破壞了詩的形式,打亂了詩的步伐。因為朗誦者的主觀隨意性處理,有可能會破壞詩人嚴謹的構思和布局。
4.抓住重點見高潮
專業考試中的詩歌朗誦,雖然面對的只是幾位主考老師,但也是屬於"當眾朗誦",當眾朗誦最忌諱的就是平平淡淡,不起波瀾。當眾朗誦詩要講究"高潮",即在最為關鍵之處,經過極有沖擊力的強化表達,給人以震撼,使聽者產生強烈的"巔峰體驗".而這種效果的出現是就要抓住重點,著力表達重點和高潮要注意:
第一,重點,如畫龍點睛,他解釋詩歌的精神的實質、感情的高點、意義的趨向、藝術的分寸。
第二,重點要少而精,不宜散亂,不宜雜多。只有少而精幹,能突出也才會深刻。
第三,重點不是單純的理智產物,必須同時是感情產物,不僅是"語意的解讀",還應是語趣(理趣、情趣)的表露。
第四,重點不是單純的加重聲音,但那聲音一定與眾不同,那效果一定不同凡響。重點是軸心,是路牌。
第五,非重點相輔相成,在比較中仍存在,在對比中顯現。
考生朋友:詩言志,詩傳情,動真心,傳真情,有章法,定成功。
詩歌朗讀技巧及訓練
一、什麼是朗誦
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朗誦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大者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彙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能力。因此,要想成為口語表述與交際的高手,就不能漠視朗誦。
二、朗誦前的准備
朗誦是朗誦者的一種再創作活動。這種再創作,不是脫離朗誦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讀音的簡單活動,而是要求朗誦者通過原作的字句,用有聲語言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不僅要讓聽眾領會朗誦的內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朗誦者在朗誦前就必須做好一系列的准備工作。
⒈選擇朗誦材料
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朗誦者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共鳴,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選擇。選擇材料時,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文章。因為形象感受是朗誦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干癟枯燥的書面語言對於具有很強感受能力的朗誦者也構不成豐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據朗誦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以及朗誦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在眾多作品中,選出合適的作品。
⒉把握作品的內容
准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離開了准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麼,藝術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要准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正確、深入的理解
?朗誦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確地表現出來,需要透過字里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首先要清除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成語典故、語句等的含義,不要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其次,要把握作品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准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掃除文字障礙後,就要對作品進行綜合分析。這篇作品以象徵手法,通過暴風雨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和即將來臨三個畫面的描繪,塑造了一隻不怕電閃雷嗚,敢於搏風擊浪,勇於呼風喚雨的海燕一--這一「勝利的預言家」的形象。而這部作品誕生之後立即不脛而走,被廣大工人和革命群眾在革命小組活動時朗誦,被視作傳播革命信息,堅定革命理想的戰歌。綜合分析之後,朗誦時就不難把握其主題是:滿懷激情地呼喚革命高潮的到來。進而,我們又不難把握這部作品的基調應是對革命高潮的嚮往、企盼。
Ⅵ 淺談如何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而經典是文化之母,是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如今國學經典文化越來越被中國和世界重視起來,成為解決21世紀所面臨的生態危機、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最可借鑒的智慧資源。 近年來,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已經在各所學校蓬勃開展,無論是自編國學教材讓國學走進課堂,還是誦讀演繹經典把國學外化成行動,無論是採用晨誦午讀暮省的誦讀方式,還是在學校、班級、家庭的廣泛開展,都在校園內營造出了濃郁的書香氛圍,濡養了一批謙謙君子、陽光少年,形成了極有價值和極具可操作、可推廣的誦讀經驗 。然而國學經典博大精深,學校在組織學生誦讀的過程中必須制定合理的規劃,進行科學的指導,必須結合實際得體把握、有效引導。筆者在參與國學經典的誦讀活動中嘗試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誦讀經典, 發展學生特長將經典文化學習與書法、繪畫、表演融為一體。我們認為單調呆板的誦讀是不會引起學生興趣的。長此以往,必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我們努力將誦讀與各學科的教學相互嫁接。其宗旨是:在堅持誦讀的基礎上,配以各班獨特的文藝和競賽活動,如吟唱、表演、相聲、合唱,使學生把誦讀同各項多彩的文藝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們在輕松娛樂的環境中受到教育 ,陶冶情操。筆者學校開展了許多展示活動,旨在展示學生在誦讀方面自身素質提高的成果。 二、誦讀經典,建設校園文化 為了使師生們一進入校園,便置身於濃厚的經典文化學習氛圍之中,我們在學校走廊上懸掛著經典名言,每天早晨、中午學生進校之際,播放經典文化的誦讀磁帶,給人以清新、高雅之感。要求每個班級利用早讀課全班集體誦讀,堅持不懈,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國學經典名言。班級文化建設突出國學經典文化主題,班級布置要充分考慮營造到中華經典文化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切身感受國學經典學習的無限魅力,感受國學經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三、誦讀經典,打造書香校園 每學期,學校圍繞以聖賢為師,與經典同行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作文競賽在誦讀過程中,筆者學校還十分重視積累活動的一系列過程性資料,如:學生誦讀情況分析,學生誦讀比賽資料,家長意見征詢,班級活動的方案,記錄照片,及時總結好的做法等等,以利於進一步開展誦讀的實驗研究。 四、誦讀經典,塑造健康人格 引用聖賢的智慧,教導稟性淳良的兒童,那麼,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遠智慧和優秀人格與秉性的基礎。因此,我們設計了內容、形式與誦讀相結合的手抄報,這樣充分給了學生自由馳騁的空間,並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德與行為習慣。 五、誦讀經典,構建和諧家庭 我們學校在實施經典誦讀過程中,以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以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 ,充分發揮教育的輻射作用,共同傳承中華傳統經典。讀書一家親的開展,讓經典走進了家庭。家長們說,國學經典誦讀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了他們的家
Ⅶ 如何使詩朗誦有創意更國際范
朗誦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朗誦是朗誦者的一種再創作活動。這種再創作,不是脫離朗誦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讀音的簡單活動,而是要求朗誦者通過原作的字句,用有聲語言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不僅要讓聽眾領會朗誦的內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朗誦者在朗誦前就必須做好一系列的准備工作。
1.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朗誦者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共鳴,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選擇。選擇材料時,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文章。
2.准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
3.熟練運用停頓,語速,重音及句調的把握等技巧。
4.朗誦者直接交流的對象是聽眾,他主要是通過聲音把感情傳達給聽眾,引起聽眾共鳴,手勢、姿態等只不過是幫助表達感情的輔助性工具,不宜過多、過火。
總之,個人認為一個高大上的朗誦,首先,要有良好的基本功,口齒清晰,口條伶俐,朗誦的時候要有韻律。其次,朗誦前調節好心理,朗誦時表情自然大方,不做作,動作簡單流暢,不僵硬。最後,朗誦可以根據文字作品的意境,配以相應的音樂,提高感染力,把語言,作品和音樂很好的融合起來,引人入勝,令人入境...
Ⅷ 如何運用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朗誦能力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顧名思義就是運用響亮的聲音把語言文字念出來,它是一種言志傳神、負載豐富思想感情的口語表達藝術。一篇課文,通過朗讀、體味文章的精義妙理,體味作者的神思妙筆。因此,朗讀是最為有效的記憶、領悟和審美途徑。著重抓讀,也是中國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葉聖陶先生講到:「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現在,我們就需要在整理、繼承與發揚這種民族化的傳統語文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語文朗讀教學效應。
1.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多媒體可為學生朗讀激發豐富的情感。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鳴的作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的又是由名家朗誦的配樂錄音,所選畫面都是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這樣,由於文章有了一個良好的傳播再現媒體,使其內容與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統一。這樣就勾起了學生自己也要配畫、配樂為之朗讀的慾望。
利用電教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在音與境的氣氛中來感悟文章的感情基調。此外,教師指導朗讀時,還可利用電教媒體的動畫功能,對一些關鍵詞語、優美段落進行閃爍、變色,放大等技巧處理,讓學生反復品讀,深入揣摩,從而提高朗讀能力。
2、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朗讀效應
抑揚頓挫的朗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與閱覽相比,更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強學生意象積累,誘發想像,表達情理 ,語言符號是閱讀的客體,作為閱讀主體的讀者,只有頭腦中有豐富的意象積累,才能被作品的語詞迅速喚起,組合成相應的准確鮮明的新意象。語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都對學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鑄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想像。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調動豐富的音像資料,以激發學生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體驗,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這樣做不僅可引導學生走進事物,而且可以深入領會課文內容,還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
另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動情的朗讀。情感是朗讀的「導火索」。課堂上感染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也是情。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多媒體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給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把學生們帶入了實地,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再跟著錄音,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同時也加強了對課文情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