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藝術和人生的關系是什麼

藝術和人生的關系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03 00:33:02

A. 藝術對於人生有什麼作用

藝術作品對於人生的意義:視覺欣賞的作用、認知自然作用、陶冶情操的作用。

一、視覺欣賞的作用。


最後,藝術作品對於人生不僅具有視覺欣賞、幫助我們認知自然的作用,而且還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我們在看完一些藝術作品之後,會得到一個精神上的升華。透過藝術家筆下或鏡頭下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人或物的另一面,然後把它轎租配轉變成為一種精神力量。然後我們會用這種精神力量,去支撐我們的生活。最終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像藝術作品中的人或物一樣富含哲理。這就是藝術作品帶給我們的陶冶情操的作用。

因此,藝術作品對於我們人生是非常具有意義的。我們應該鼓勵藝術作品的創作,並且為藝術作品提供好的條件,從而使我們的藝術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B. 藝術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藝術多數上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藝術能讓人愉快,輕松。疲憊時刻的鬆弛,心中的凈土。藝術能豐富人生。

藝術是廣泛的人類活動(或其產品),涉及創造性的想像力,旨在表達技術熟練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觀念。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的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的元素之一。

一個思想空虛,缺乏對社會與人生具有深刻認識的人是難以產生豐富、強烈的審美情感的,因而也就不會成為優秀的藝術家和出色的欣賞者。在藝術活動中,情感與思想認知是交融在一起的。沒有情感的說教不是藝術,沒有思想的情感也不能產生藝術。真正的藝術活動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C. 舉例說明藝術與人生的關系

不知你為友昌何問此問題,但藝術與人生是密不可分的。
比如說貝多芬,自失聰後他多次想終結自己的生命,卻沒有真正如願,為什麼?是因為他留戀音樂。想為音樂而死,卻又為音樂而活,這是藝術給人重生的機會。
比如達芬奇,我認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培告知藝術,音樂配消家、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這是藝術給人無盡的智慧,與人生的成敗是息息相關的。
比如列夫托爾斯泰。雨果。高爾基。他們把一生都獻給了文字藝術,他們的生命已經消逝,但那些絕妙的文字使得他們的靈魂得到了永生。
總之,人生便是藝術,而藝術成就了人生。
這便是我的一些看法,你滿意嗎?

D. 舉例說明藝術與人生的關系

不知你為何問此問題,但藝術與人生是密不可分的.
比首橋如說貝多芬,自失聰後他多次想終結自己的生命,卻沒有真正如願,為什麼模芹余?是因為他留戀音樂.想為音樂而死,卻又為音樂旦滾而活,這是藝術給人重生的機會.
比如達芬奇,我認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藝術,音樂家、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這是藝術給人無盡的智慧,與人生的成敗是息息相關的.
比如列夫托爾斯泰.雨果.高爾基.他們把一生都獻給了文字藝術,他們的生命已經消逝,但那些絕妙的文字使得他們的靈魂得到了永生.
總之,人生便是藝術,而藝術成就了人生.
這便是我的一些看法,

E. 談談你對藝術和人生的看法

藝術和人生:
就藝術而論,它是多方面的.
首先說文學本身也是藝術,它就是一種釋放,一種調節,一種宣洩,由心理直接作用於生理,成為人的生命需要.
文學是人學,它直接作用於人的精神生活,追問人生,拷問靈魂,讓胸中有一種東西「勃勃欲發」.文學提供了人的存在的一種證明,證明人的存在的各種可能行拍性,通過偶然的事件、偶然的方式和偶然的相遇——靈魂的對答,讓人們「發現了遠離荒謬的種種道路而認識了荒謬自己的道路」(加繆《西西弗的神話》).
人生,是一種發現還是證明?文學,對於人生的意義,是在於發現還是在於證明?由於發現,人們驚訝於自己的眼光;由於證明.
人們感覺到自雀帶搏己的卑瑣、狹隘、荒謬與有限,從而追尋崇高、優美、壯烈與無限,讓文學的精靈飄忽在人與自然之上,觀賞她,嘲諷她,作弄她,又親吻她.文學離開了人,毫無意義,文學因為有了人,才有了思想,才有了情感,才有了想像,才有了境界.
因為文學,現實中的人才獲得神的靈光,有了創作的靈感,才得以改造世界,探索世界的奧秘.因為文學,現實中的人才獲得了另一片天地,可以自由傾訴,讓思頃祥想自由飛翔,所以大家都熱愛文學,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思想情感,我也不例外.
再有就是音樂,帶給我們悠閑、寧靜、舒適、聯想、幸福、滿足、 *** 、傷感、聽覺享受、情感的解脫、強烈的節奏感、特別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治療身心的「傷口」等等.音樂則是人類的靈魂,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種抒情的活動,不管年齡、性別都有熱烈的愛好和自發的需要.
無論是誰,在游戲、散步或工作時,都唱著歌,表現出音樂的律動.因此音樂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性,使人表現真實的自己,導向人創造性的發展.
音樂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人的心臟跳動、脈搏、呼吸、走路、跑步有音樂的節奏;大自然的鳥鳴、河流、風雨、雨聲有著音樂的旋律;生活中的翻書、汽車、洗衣、做飯、寫字等有著音樂的合聲.人類既需要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來描繪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感情,又需要音樂反作用於人類,人類創造了音樂又受益於音樂.
當人們聽到音樂時,能使人的大腦皮層松馳,同時產生「興奮灶」,引起愉快的情緒和舒適的歡樂的情感.
從而進一步產生豐富的想像,提高思維的效率,開啟智慧之門.
人們常說:「愛美是人的天性.」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創造美的任務雖然不完全依靠美術,但是,美術卻是創造美的最重要的手段.
因此,美術的社會作用,歸根結底地說,是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關的.
美術的作用更為廣泛,在文學、音樂、美術這三者之間,因為美術更能表達一個人的思想感情.
用文字表達的東西,別人都能看懂,用音樂表達的東西別人也能聽懂.
然而用美術作品表達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能看懂.
但作為一個美術工作者最希望的,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知道要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
人的情感創造了藝術,反過來,藝術又創造了人的情感.
兩者是互動的關系,或者說,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豐富了人的生活,細膩、升華了人的情感.藝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性表現.古羅馬的美學家朗吉弩斯在著名的《論崇高》中曾經寫道:「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
如果沒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為自己盲目、輕率的沖動所操縱,那就會像一直沒有了壓倉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樣陷入危險.它們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韁繩.」
確實,情感(尤其是 *** )一方面構成了美術的真正中心,而另一方面美術創作中所選定的視覺對象必須不僅僅是美術家自己所意識到的和受感動的,
而且還必須對其內在的意味加以自己徹底的情感體會.因為情緒的膚淺往往導致作品的空洞無物,而理想的畫面則應該是一種情感的凝縮.
所以,也只有那些真正使創作者本身也甚為所動的情感體驗,才能成為震撼或撫慰觀者心靈的內在力量.
正如貝多芬的名言:只有發自內心才能進入內心,
大致上說,人類感情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喜怒哀樂之外,還有很多同藝術世界關系密切的情感,如:孤獨、惆悵、悲壯、壓抑、空曠、崇高、庄嚴、神聖、荒寒、淡遠、寧靜、凄清和敬畏等.
英國唯美主義、提倡「藝術至上」論的代表人物王爾德(O.Wilde,1856-1900)曾說:「倫敦一直有霧,可是誰也沒有見到霧,對霧不了解.直到藝術創造了霧,霧才開始存在.」
當莫奈在英國展出他畫筆下的倫敦時,英國人卻犯疑惑了:我們身處其中的「霧都」果真是畫家筆下的那般面目嗎?那些很灰或珠灰的霧氣怎麼一到法蘭西人的眼中就變成一片紫紅了呢?
然而,當英國的觀者疑惑地走出展覽廳時,他們無異於經歷了一種體驗最直接的真理的 *** ,因為自己頭上的霧氣真有某種紫紅的色調!莫奈的情感體驗和藝術創造,
就這樣使倫敦的市民幾乎是喚了一種眼光來看自己的城市.而前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在看了列維坦的《弗拉基米爾道路》一畫後,他第一次看見了俄羅斯陰天的五光十色.
人是有情感的,藝術家在塑造形象時,就必須把他對於各種生活現象的認識情感凝聚在形象身上.否則形象的藝術感染力就是零.藝術作品的形象必須是藝術化了的形象,其中滲透了濃厚的情感因素,並且能引發藝術欣賞者與之產生相應的共鳴.
對任何事物、對任何美麗的風景、人物,畫家不溶入自己的真實情感,不溶進對該事物的理解和態度.不想用自己所熟悉的表現形式予以表現的話,我認為他是不會創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
偶然創作出來也是空洞乏味.不會給人以美感或聯想,或給予人以啟迪.也不會有任何意義,作品也就沒有了價值.
藝術家是人類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是具有獨立人格的豐富情感的人,並且主要運用獨特的思維和技能去表現人類豐富的感情.
藝術是真實情感的表現性形式.表現不僅僅是表達,而且是一種有意識的、反思的活動,正因為它是這樣的一種活動,它才是一種創造活動,它所創造的不僅是形式.
它本身就是一種人類自由的形式的體現.藝術家的情感因素與藝術創作之間是緊密聯系的,沒有豐富的情感因素不會有好的藝術創作的.
有意識的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藝術創作的目的性,藝術作品存在的目的性是什麼呢?答案十分重要:是同情.所謂同情,就是我的情感與別人的情感統一,或者別人的情感與我的情感統一.
藝術家追求同情.同情作為一種精神的需要,是人類自身發展更高層次上的需要.如果藝術家並未體驗到某種情感,他就不會有表現的沖動,從而也就不會有藝術創作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同情是藝術的生命.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藝術家由於受不可遏止的創作 *** 的驅使,必然要不顧一切地去完成他的作品,從而導致其個人生活的破壞,因此,藝術家的生活即使不說是悲劇性的,至少也是極度不幸的.」梵谷是天才,是狂徒,是悲劇的主角,是大眾畫家.
梵谷的 *** ,來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個世界,來自他所認識的人們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強烈反應.梵谷通過繪畫語言,力圖傳達、說出內心深處的凄涼和孤獨.
這是普通日常荷蘭畫無法說出的.梵谷的成就是通過線條和色彩把這種孤獨表現在畫布上,使孤獨這種情感成為繪畫的語言而得以確立,從而豐富、拓寬和深化了人類的情感.
他的成就就是用繪畫語言說出孤獨這種普通日常語言很難說出的、很難加以描繪的抽象情感.
梵谷是個極端敏感的人.世界的不安傳達給了梵谷,感染了他,進一步加深了他內心最深處的孤獨,以至於達到了「極端」的程度.
然後他把孤獨、凄清、壓抑、苦悶和憂郁——這些難以言說的情感編織成一幅幅油畫.而一切深刻的繪畫作品都包含了孤獨等的情感或元素.
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一個藝術家在整個藝術活動中是以情感人的,處處離不開情感因素.藝術創作的動機,追根於藝術家豐富的情感因素與內心世界.
藝術創作不是冷靜的分析、判斷,而是動靜的描摹、表現.在所有藝術作品中,無不充斥著人生情感這個概念,也只有在如此深奧的領域內,才能被藝術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產生好的藝術創作,也是代表個人的對待生活的態度和認知.

F. 藝術對人生的意義

1、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比如聽到一首好聽的音樂或歌曲,人們會沉浸其中,心情會因之放鬆、興奮;

2、帶來智慧的啟迪

人們可以從藝術中感悟很多生活中的哲理。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以人文主義為核心創作的大量繪畫、文學作品,對當時人們解放思想和人性解放起到了很大作用。再比如閱讀小說等文學作品,如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可以從中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



3、給人力量

藝術可以給人力量,催人奮進。比如交響樂《黃河大合唱》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

4、給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觀看一段精美的舞蹈,欣賞一幅經典的畫作,大家會為它的美而陶醉,而嘆為觀止,不忍移目。

藝術是什麼?

簡單地說,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的精華體現,是主要服務於人們精神層面的產品。藝術包括文學、音樂、舞蹈、影視、繪畫、攝影、書法、雕塑、建築等多個領域,表現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G. 藝術與人生的關系

人人都想追求得到藝術,我們做事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具有藝術性的。我們教學生不僅教對的知識給學生,更要注重教的藝術性。我們蓋房子時,不僅要結實牢固,經得起地陪啟震,更要好看,也是要追求藝術性的。我們的外交也要講藝術性的。其實各行各業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藝術性,人的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都需要藝術性的。藝術就是美,是一種境界,讓人的內心世界產生共鳴,內心深處產生震撼,能讓人贊嘆不已。藝術在哪裡呢?隨著人類的勞動生產活動而出現藝術,藝術伴隨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活動而形成。只要有人類活動的領域,只要有客觀物質存在就可能有藝術。可以說藝術無處不在,只是我們在我們從事的領域創造不出藝術,發現不了美罷! 藝術伴隨人類的勞動生產活動而產生,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提高而得到發展。我們最初蓋的房子只講究牢固和實用性,隨著文化的前進發展和技術的提高,我們蓋的房子就要追求藝術性了,就要好看了,也就能夠實現得了。也就是有了藝術的設計還要有技術的支持才實現的。藝術跟勞動生產活動是相關的,隨著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的進步,就出現了藝術品。我們的繪畫,我們的音樂,我們的雕塑等等,這些藝術跟勞動生產就分離開了,成了專門供人們欣賞了的東西。但並不是藝術就跟我們的認識活動,生產勞動就完全分離,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仍然要追求藝術性的。人的各種活動中仍然要講究藝術性的。也就是藝術存在於我們的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中的。我們的音樂最初是古人祭祀時演奏的,現在的音樂大多數是專門供人欣賞的,也存在祭祀時表演奏樂的,一些偏遠農村仍然存在著祭祀活動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活動的工業化,導致藝術紛呈多彩的,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藝術,這叫藝術的多樣性吧。 藝術雖是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活動分不開的,但藝術要通過人的主觀性來了解和發現,通過人的主觀性來認識藝術和欣賞藝術的。藝術離不開客觀世界,藝術是客觀存在的,藝術的認識卻是主觀的。對藝術的認識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社會整體文明程度,認識藝術的主體的素養,知識水平不同,得到的感受總是不一樣的,藝術不是人人都能懂的,不是人人總能發現藝術的存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藝術的欣賞也是不一致的。我們的古人認為胖的才可能是美女,而我們今天的美女大概是不會胖的。米勒的畫在他活著時是誰都買得起,死後卻是很昂貴的。這也說明藝術的欣賞跟社會的發展有關的,會蘆伍如改變的。對藝術的欣賞也跟主觀的心情有關的,境由心生,情人眼裡出西施也就這味道了。 藝術的形成跟人的勞動生產活動分不開的,要能創造藝術,要發現藝術我們必須要進入一種很高的境界,只有很少數的人才能達到的境界。很多有名的畫家都到了痴迷的境界,平常人眼光看他們就是瘋子的。我們要會思考,要在某個領域懂得思考,會感受才能創造和發現藝術的。要會思考很不容易做到的,必須是要能超出大眾的思維方式,要超越普通人的思考。要有很深的造詣,熟練的技巧才可能創造藝術,你沒看見天天練習畫畫,也不一定能成為藝術家。所以要成為藝術家是很辛苦的事,要在某一領域刻苦鑽研,刻苦訓練一輩子也不一定能當得了大師。藝術的欣賞也很講究的,並不是人人都能欣賞到橘升它的真諦。但藝術的創造和發現要比欣賞困難得很多。你的思維方式,你的認識,你的技巧等很多都制約著藝術的創造和發現。所以我們要想成為藝術家就必須耐得住寂寞的。要把別人喝茶談天的時間用在探討學問上,在這領域才可能成為藝術家的,在這領域才可能具有藝術性的。

H. 藝術家和人生究竟有何關系

藝術的發展總是以「人生」做基礎,藝術總是激勵人們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導生活。美學家朱光潛深刻地揭示了藝術與人生的關系。他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
優秀的詩歌、小說、繪畫、音樂無不是觸及人類的心靈的深處,所以才使我們的情感為之震顫,精神為之提升,思想為之開闊。優秀的藝術作品,我們百讀不厭,百看不厭,百聽不厭,每次都會獲得新的感悟和啟迪,從藝術中關照生命、關照人生。
晚唐詩人李商隱擅長律、絕,富有文采,其詩風綺麗精工,情致婉曲,多用象徵手法。他的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源岩汪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本來是寫自己的愛情眷戀,但其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卻被欣賞者從中體悟到一種對理想境界的執著追求和眷戀,為人民為國家盡忠盡職。這首詩常被喻為教師為教育事業盡心盡力,至死方休的理念,更是傳誦不已。這是突破了作者的狹隘眼光,提升為一種「大愛」、「博愛」。這就是藝術獨特的社會影響力。
西方有很多藝術家,一生中經歷過坎坷、苦難和艱辛,如英國作家狄更斯小時候在鞋廠做工,法國作家巴爾扎克一生窮苦潦倒,以至負債至老,蘇聯作家高爾基青少年時代飽受漂泊和奴役之苦,遍嘗了人世間的貧窮和輕蔑,而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受盡貧困,以至雙耳失聰,但卻寫出了震顫億萬人心靈的不朽之作《第九交響曲》。當我們一次次聆聽,一次次被感動的,是貝多芬音樂中生命的搏動,它闡釋著生命的庄嚴、人生的無畏。這音樂也雹仔會喚起沉淪的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高尚的道德行為總是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人們才賦予道德品格以審美屬性,有「品德美」或「價值美」之言說。另一方面棗歲,「品格美」或「人格美」也兼指道德的善。教育家蔡元培說得好:「善離了真,不免以恩為善,離了美,不免見善而不能行。」書畫、詩歌、音樂等藝術都有格調高低之分。高格調的藝術是藝術家思想與品格的結晶。傑出的藝術家總是以美來統攝真、善,以此指導人生,引領人生

I. 人生和藝術有什麼樣的關系

讀過愛因斯坦傳記的人。也許都不會輕易忘記這位科學巨匠的另一種生活:他常常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並在美的和諧中觸摸宇宙的「神經」。他曾經說過,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音樂啟迪著他的智慧和靈感,豐富著他的精神生活,為他潛心探索科學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也許有人會問,音樂與愛因斯坦的科學人生,究竟有什麼樣的聯系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把目光投向愛因斯坦的家庭背景。
愛因斯坦從小並不是一個神童,相反,被人們懷疑是「傻子」在小學讀書期間,曾被訓導主任斷言:該學生將—事無成。而正是這樣的學生,日後卻成了一位驚動世界的天才科學巨人,這首要先歸功於愛因斯坦所生長的良好環境。愛因斯坦的母親波林是位賢妻良母.文化修養很好,喜愛文學,更鍾情音樂,是個頗有才華的音樂家。愛因斯坦幼年時經常躲在家裡的樓梯暗處,長久地聆聽母親彈奏優雅的鋼琴音樂。當波林的指尖從琴鍵—上輕輕撫過,優美動聽的旋律便如行雲流水般流瀉出來,小愛因斯坦被音樂聲中的美深深吸引了,恍然置身於一個美麗神奇的世界,那裡的光和影變幻無窮,令人流連忘返,浮想聯翩。波林是一個極有遠見卓識的母親,對孩子們的音樂啟蒙教育從很早就開始了。愛因斯坦6歲時,母親開始教他拉小提琴,教他的妹妹瑪雅學鋼琴。稍後,愛因斯坦也開始學習彈鋼琴。隨著時光的流逝,愛國斯坦對音樂漸漸入迷,13歲之後,當他懂得和聲和曲式的數學結構,當他體驗到演奏莫扎特的奏鳴曲所帶來的那種無法比喻的快樂時,音樂就成為他一生的至愛。
長大後,愛國斯坦有時也即興彈彈鋼琴,這意味著工作之後的消譴,或者工作之前的娛樂或激勵。但他最鍾情的還是小提琴。在輾轉流離的歲月中,愛因斯坦與小提琴總是形影不離,他幾乎沒有一天不拉小提琴,演萎音樂簡直成了他的「第二職業」。不管旅行到哪裡,甚至連參加肅穆嚴謹的科學會議,他都不忘隨身攜帶琴盒。他甚至認為自己拉小提琴的成就,比在科學上的貢獻還大。成為大名鼎鼎的學者後,他還經常在德國柏林和美國登台演出,為慈善事業募捐。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他選擇了物理,他可以繼續拉他的小提琴;而一旦他選擇了小提琴,他就沒有機會再去鑽研物理了。可以說,音樂是作為一種精神催化劑,悄然滲透到愛國斯坦的科學思維中去的。
很多的時候.他是與許多志同道合的科學界摯友一起演奏,藉助音樂,深入那個哪租數「廣漠無限的宇宙」,獲得超個人的體驗。大物理學家埃倫菲斯特是一位出色的鋼琴家.他與愛因斯坦真是棋逢對手,經常在唇槍舌劍中把混亂的思想澄清。他喜歡給愛因斯坦伴奏,有時,一支樂曲進行到途中,愛因斯坦會突然停下,用弓敲擊琴弦,示意伴奏也停下。這時,也許是一段優美的旋律觸動了靈感,愛因斯坦又開始了他的科學獨自。如果思想的行進遇到障礙,愛因斯坦就會走到鋼琴前,用雙手有力地、反復地彈出三個清澈的和弦,像是在不斷敲擊上帝緊閉的大門。量子論創始人普朗克家也經常舉行音樂會,愛國斯坦是常客。普朗型凳克家彈得一手好鋼琴,愛因斯坦常與他一起演奏貝多芬的作品。這兩位理論物理學大師心心相印,無論在科學領域,還是在藝術領域,他們都用親密的「語言」互相交流.共同描繪一幅壯麗的藍圖。
愛因斯坦也經常通過音樂來解決一些問題。有一次,他與一位物理學家發生了一場生動的爭論,結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吃完飯,愛因斯坦就指著隨身攜帶的小提琴說,現在我們就去音樂室,表演你如此喜愛的——亨德爾(註:德文Hindel:這是個雙關語,一方面是作曲家的名字,另一方面又有「爭論」的意思)了。
愛因斯坦喜歡古典音樂,像舒伯特、莫扎特、巴赫,海頓等,郵是他特別推崇的音樂大師。用鋼琴家莫斯考夫斯基的話說,扶搖直上的巴赫音樂使愛因斯坦不僅聯想到聳入雲端的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形狀,而且還聯想到數學結構的嚴密邏輯。他察覺創了音樂內的數學結構,認為「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來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末組成。」這是何等的奇思聯想啊!至於莫扎特,他的音樂「具有某種超脫時間、地點和環境的驚人的獨立性,這正是為愛因斯坦創造的音樂」(弗德勒·克來因語)。愛因斯坦對變奏曲極感興趣,在學習李首演奏過程中,通過無數次練習各類復雜多變而豐富的音型節奏,培養了他日後攻克科學難題的堅強意志,也奠定了他創造性的思維意識。在他成年後研究相對論的日子裡,正是在彈奏了一番鋼琴後激發了靈感而解決了難題。
愛因斯坦對事物有著卓越的直覺能力,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直覺能力,實則與藝術家的想像有異曲同上之妙。例如,愛因斯坦的「追光」實驗(即一個人騎著一束光追隨一條光線運動,他將看到什麼樣的圖景)就是一種最典型的藝術表達。他認為大自然是簡單、和諧、統一的,他深信宇宙有一種最終的簡單性和美。因此,他是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自然規律的。曾與愛因斯坦共事多年的N·羅素稱贊其採取的方法與藝術家所用的方法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他的目的在於求得簡單性和美。而B·霍夫曼乾脆稱其為「科學的藝術家」。愛因斯坦本人也十分強調直覺想像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他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對於音樂,愛因斯坦有一段精彩的論述:「音樂和物理學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標聯系著,這就是對表達未知的東西的企求。它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可是它們互相補充著。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的公式組成。」
在他的心目中,科學的美和音樂的美是相通的,互補的:科學揭示自然界中未知的東西,而音樂揭示的是人類精神中未知的東西,並且是除音樂之外別的方式無法揭示的東西。總之,古典音樂濃縮著「宇宙的和諧」,在這里,感受之深,寓意之遠,是同美的形式交織在一起的。在愛因斯坦看來,這種統一意味著人間最大的幸福。傾聽那魂牽夢縈的「天籟」之音,琴弦和心弦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和諧的共鳴。毫無疑問,音樂是他心靈的天堂,他可以隨時摒棄人世間的一切喧囂,自由自在地漫步於美妙的音樂王國,沉浸於浪漫的遐思和深邃的思想之中。愛因斯坦經常把科學的偉大成就稱做「思想領域中最高的音樂神韻」,這也許可以用來概括愛因斯坦自己終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實科學與藝術的共同點是思想,它們都需要人的思想去探索和創造。
使得愛因斯坦在世界科學領域進出火花,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音樂。對於音樂的熱愛和學習,是開啟愛因斯坦科學大腦的主要原因。良好的音樂環境大大擴展了他的右腦思維能力,也構成了其左右腦思維的均衡性。研究者們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證明愛囤斯坦和多數諾貝爾獎獲得者一樣,為右腦發達型科學家。
像愛因斯坦一樣,科學史上還有許多科學家都愛好音樂。我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善於拉小提琴,數學家華羅庚諳熟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找到的最佳音色點的數學推導與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長期測定所得恰好相符。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喜歡彈鋼琴,他的夫人是著名的聲樂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蔣英。他曾稱說過,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時,往往是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我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文藝與科技的相互作用。
宋代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在音樂方面也卓有成就。沈括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宋史·沈括傳》中講到,沈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者。」他對音樂科技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樂器聲學、音律學、樂器工藝材料學等方面。沈括一生的論著很多,其中,音樂專著就有《樂淪》一卷、《樂器圖》一卷、《三樂譜》一卷、《樂律》一卷等,但都已失傳。沈括的c夢溪筆談》中,在卷五、卷六和《補筆談》卷一的「樂律」部分,共51條,對古代樂律、音樂評論、器樂演奏、唐宋燕樂、樂器製造、聲音共振現象等方面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及精深的見解,它雖然不是沈括系統的音樂著作,但反映了沈括的音樂思想,記載了許多獨創性的論述.是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J. 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兩者是雙重關系。藝術來源於生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高於生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所以說,生活充滿藝術。藝術是生活的客觀反映,生活是藝術的創作源泉。

生活又得益於藝術反饋而進步、文明。人類的藝術史證明,藝術絕不能與生活脫節,否則藝術會失去生命的養分與光華;而生活永遠是藝術可參照、借鑒和推陳出新的動力與靈感的來源。

區別

藝術與生活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心靈的需要,一個是實實在在的物質需求。藝術是人類情感的反映,它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感染人、打動人,提升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

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並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生活來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態的,自然是變化無窮的,因此,藝術是豐富多彩的,個人的藝術修養來源於生活。

閱讀全文

與藝術和人生的關系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