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豫劇的特點簡單概括
豫劇的唱腔特點:帶談唱腔鏗鏘有力、表演大氣磅礴、有地方特色等。
1、唱腔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豫劇介紹
豫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是主要流行於河南省、河北、山東,流傳中國各地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豫劇與京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傳承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已成為河南很有影響的戲曲劇種。
豫劇在生成和發展時期,汲取了崑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聲腔劇種的藝術因素,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民間流行的音樂、曲藝說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樸直淳厚、豐富細膩、富於鄉土氣息的劇種特色。豫劇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豫劇
② 豫劇特點是什麼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
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豫劇根植中原、昂奮勃發的宏大氣魄,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應,高亢激越、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風格,幽默詼諧、樂觀向上的語言情趣,不難不澀、南北易懂的中州韻音,質朴無華、寬厚浩然的文化風貌,反映現實、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眾格局等。
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
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松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
(2)豫劇有哪些獨特的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藝術形式
豫劇藝術形式表現在「四功五法」上,「四功五法」是豫劇演員基本功的統稱。四功是指唱、念、做、打(舞),「唱」即演唱者隨劇情、人物性格、思想和情緒的發展變化用聲樂技巧生動表現出來,唱要求字清腔純,節奏准確,以字生腔,以情帶腔;
「念」是指念白,用接近於生活的語言,以韻律化的方式展現的對白,是具有節奏感和音樂性的戲曲對白;「做」泛指表演技巧,特指舞蹈化的形式動作;「打」是傳統武術在戲曲表演中的舞蹈化體現。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手」是指各種手勢動作;
「眼」是指各種眼神表情;「身」是指各種身段工架;「步」是指各種形式的台步;「法」則總指上述幾種表演技術的規程和法則。
③ 豫劇的特點 豫劇的特點介紹
1、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拿滾羨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風格是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並且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2、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備李之一。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
3、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消拍》、《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
④ 豫劇有哪些基本特點
豫劇的唱腔特點是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
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伍乎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腔孫悉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4)豫劇有哪些獨特的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二弦和三弦。20世紀30年代,樊粹庭與陳素真把板胡引進豫劇舞台,並進行了細微的改良,此後板胡就成為了豫凱辯劇的主弦。
50年代後,一般的文場逐漸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墜胡、古箏等。還有增加電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
⑤ 豫劇的藝術特點
豫劇的藝術特點是: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握談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以唱見長,在劇情的段隱碰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豫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是主要流行於河南省、河北、山東,流傳中國各地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豫劇與京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傳承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已成為河南很有影響的戲曲劇種。
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主要聲腔板式有四種,即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於中眼而落於板上。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豫東調和豫西調不同。
⑥ 豫劇有哪些藝術風格
豫劇作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戲劇,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豫劇的音樂豐富多彩,聲腔屬梆子腔,唱腔屬板腔體,吐字清晰、行腔酣暢、口語化。
唱詞通俗易懂,多為7字句或10字句。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唱詞一般都用三、三、四格律的10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7字句。偶爾也用字數不等的長短句。
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等。二八板是因為過去是由兩個八板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反復使用而得名。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為豐富的一種。
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
隨著表現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拆賀攔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
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嗒嘴、狗撕咬拍歲、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迎風板等板式,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
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為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第一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第二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構是將一句唱腔分為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後,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為四梆或完全省略。
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有通過局部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
慢板的收腔又稱「鎖板」,基本結構與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時速度大多漸慢,並隨著收腔尾音有一個簡短的過門。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也是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據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
曲調比較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奏跳盪,既適用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於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鑽子等。
流水板的主要特徵是旋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出現在眼位上。
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贊子等。
飛板也稱作「非板」。它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三種格式。
哭韻表現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於吐訴敘述,絕韻適用於表現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短,四、六、八句即轉入其他板式。
上面這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用二、二、三旅胡格律的7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為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為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
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和尖子號,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即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還有二弦,即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以及彈撥樂器三弦。
20世紀30年代以後,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為主弦。
1950年後,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
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綉鞋、嗩吶皮、娃娃等。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
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是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組成;二是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是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拐頭釘等。
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另外,豫劇還有特色樂器板胡、小三弦、方笙和悶子。
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其中,「四生」即老生、大紅臉也就是紅生、二紅臉也就是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凈也就是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也就是丑角。
豫劇的角色行當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除了自己的本行當外,還能兼演其他行當。
據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即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清楚,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
旦行在以外八角為主的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隨著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大凈主要以唱功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
豫劇在不斷發展變化,角色行當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豫劇表演藝術發展更加成熟,角色體制更加完善,由原來的生、旦、花臉三行擴展為生、旦、花臉、丑四行。
生行又分為大紅臉、二紅臉、小生、須生、武生、老生、娃娃生。旦行分為正旦、閨門旦、花旦、帥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潑旦。花臉分為黑臉、白臉、大花臉、二花臉、毛臉。醜行分為官丑、公子丑、小丑、老丑、五丑、娃娃丑等。其中的小生還包括官生、扇子生、翎子生、貧生。
總的來說,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以唱見長。
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
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松的喜劇,它又恢宏大氣故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
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中原文化藝術魅力。
⑦ 豫劇簡介
豫劇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全國國有專業劇團163多個,民營劇團2239多個,從業人員10萬多人。
(7)豫劇有哪些獨特的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豫劇的唱腔: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
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
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