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藝術對於幼兒發展的價值有哪些
1、藝術活動是幼兒精神生命活動的表現。
2、藝術是幼兒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表達對世界認識的另一種語言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理性的和感性的兩種。幼兒在藝術活動中所呈現的是一種感性的對世界的把握。
3、藝術具有促進幼兒向善與益智等價值,藝術活動是幼兒的一種精神成長性需要的滿足,是一種沒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動過程本身為目的的需要的滿足。
(1)早期的藝術是用什麼把握世界的擴展閱讀:
藝術的流派
1、原始藝術與現代藝術
原始藝術具有生硬性、純真性、力感性和野性,這既是因為原始價值關系通常是低級、粗淺、簡單、直接和本能的,又是因為當時人的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只能採用粗淺、簡單、直接和機械的藝術形式來反映和描述周圍存在的客觀事物。
2、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狀態為基本視點,來觀察和分析事物的運動與發展變化的規律;浪漫主義就是以事物的聯系狀態為基本視點,來分析觀察和事物的運動與發展變化規律。這兩者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前者重視現實狀態,後者重視聯系狀態。
3、樣式主義
早期文藝復興和盛期的藝術家從自然觀察和圖案科學的仔細研究中發展了他們典型的風格。當樣式主義在1520年(這年拉斐爾去世)成熟時,所有具象派的問題都已解決。
⑵ 藝術是怎麼來的
一、藝術起源於「模仿」。這是最古老的一種說法。主要代表人是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他們認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藝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種樣式和種類的藝術。中國古代認為音樂也是由模仿現實生活中的自然音響而來。魯迅認為,「畫在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遺跡許多藝術史家說,這正是『為藝術而藝術』,原始人畫著玩但這解釋未免過於『摩登』,因為原始人沒有19世紀的文藝家那麼有閑,他的畫一隻牛,是有緣故的,為的是關於野牛,或者是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二、藝術起源於「游戲」。
這種學說的代表人是 18 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和斯賓塞19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這種說法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於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於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
四、藝術起源於「巫術」。
原始部落→巫術→宗教→科學
此種學說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最早提出了藝術起源於「巫術」的理論主張。他認為,原始人思維的方式同現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對原始人來說,周圍的世界異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維的最主要特點是萬物有靈。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在原始人看來都是有靈的,並且都可以與人交感。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認為原始部落的一切風俗、儀式和信仰,都起源於交感巫術,人類最早是想用巫術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顯然是辦不到的,於是,人類又創立了宗教來求得神的恩惠。當宗教在現實中也被證明是無效時,人類才逐漸創立了各門科學,以此來揭示自然界的奧秘。
藝術的產生最初確實是與巫術有密切聯系的,但藝術起源於「巫術」的理論又並不準確,因為
原始時代的巫術活動是直接和當時原始人類的生產勞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原始的藝術活動雖然具有明顯的巫術動機或巫術目的,但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人類的實踐活動,尤其是物質生產活動。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和人類早期認識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人們無法把握自身,更無法支配自然界,於是原始人便寄託於巫術,使得巫術與原始社會的日常生活與生產勞動都有了密切的聯系。因此,無論是藝術的起源,乃至於巫術的起源,最終還是應當歸結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五、藝術起源於「勞動」。
在我國文藝理論界占據主導地位的理論,是認為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19世紀末葉以來,在歐洲大陸許多民族學家與藝術史家中,就廣為流傳藝術起源於「勞動」的理論。希爾恩在《藝術的起源》中就曾經列出專章來論述藝術與勞動的關系;俄國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中,通過對原始音樂、原始歌舞、原始繪畫的分析,以大量人種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民俗學的文獻證明,系統地論述了藝術的起源及其發展問題,並且得出了藝術發生於勞動的觀點。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勞動,然後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為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動物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了人的腦髓」。
⑶ 如何理解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
藝術有什麼樣的價值和功能,最終必然表現為它在人類掌握世界的活動中所起的作用。為了更准確地把握藝術的價值和功能,我們先必須回答人究竟是怎樣掌握世界的,藝術在其中又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樣一個問題。
對此,馬克思為我們做了科學的解答。
馬克思認為,人對世界的掌握,既不是黑格爾所說的那種人對絕對精神的認識活動,也不是費爾巴哈所指的是人對自然界的「感性的直觀」,而是人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現關的感性的實踐活動。
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把人對世界的掌握分為物質掌握和精神掌握兩個方面,前者是指是人的現實的感情性的物質實踐活動本身,後者是指人把世界「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即人和頭腦對世界加以掌握。
關於人對世界的精神掌握,馬克思在《導言》中就理論思維的問題這樣寫道:「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被思維的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於對世界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
」①可見,在馬克思看來,人對世界的精神掌握方式包括理論思維、藝術、宗教、實踐—精神等。馬克思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他認為,上述任何一種精神掌握方式都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某種特殊需要,都是人的精神力量的某種特殊表現,都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因而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於是,馬克思指出:「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②
人對世界精神掌握的這幾種方式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從不同的側面對於現實世界不同領域的把握。
宗教的掌握方式帶有純粹幻想性,是對世界的一種消極的把握。理論思維的掌握方式的特點是抽象,通過抽象思維來探求客觀事物內部的本質。 實踐—精神的掌握方式的內容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直接產生的感覺、思想、情感、願望、意志等,其表現形式即那些預先在人們頭腦中觀念地存在著的、並能進一步促成人的實際行動的計劃、方案、理想藍圖等,它的特點是,直接從日常生活實踐中產生、並且又直接作用於日常的實踐活動。
藝術的掌握方式不只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更是對主觀感受的表現,它通過創造美的形象來再現審美對象和表現審美意識,因而藝術掌握的過程實際上是美的創造的過程。
對於藝術的掌握方式,馬克思的直接論述並不是很多,但我們從散見於他的著作里的有關藝術的論述中,完全可以領悟到其所具有的深刻內涵。
雖然馬克思也談到了藝術具有上層建築的性質,也重視藝術的認識功能,但也特別強調其審美的性質和功能,認為藝術掌握方式的最基本特徵概括起來是:人們通過創造美的藝術形象來反映審美對象、表現審美意識。 馬克思還特別注意到人對世界的藝術掌握是必須通過具有美的屬性的物質形式來體現的,因而,在馬克思眼中的藝術,是一種專門表達人對客觀現實審美體驗的物品,換句話說,藝術就是用物質的形式來表現人對世界審美感受的東西,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體驗的物化和外化。
因此,馬克思十分重視藝術的審美功能,認為藝術必須具有美的魅力,應當給人以「藝術享受」,且只有藝術品才能「創造出懂得藝術和具有審美能力的大眾」。 顯然,馬克思把發揮審美價值和功能視為是藝術的必備素質和重要使命。
藝術作為一種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既反映著客觀世界,又豐富和確證著人的本質力量,可以說,藝術就是人在掌握世界的過程中其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物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馬克思認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本質特性,而藝術活動就其本性而言,恰恰是人的這種本質特性最充分的體現。
在藝術活動中,人們並沒有在主觀上帶著掌握世界的功利目的,但卻足以在享受到精神自由狀態所帶來的愉悅和愜意中掌握了世界,可見,藝術是最具自由品格的。正是藝術的這種自由品格,使得人們在藝術審美活動中,能夠細膩而充分地體驗自身的情感和想像,從而達到各種心理機能和諧一致的自由境界。
可以說,藝術之所能夠豐富和確證人的本質力量,主要應歸蘇於藝術的審美特徵。藝術具有審美的性質,而審美又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質。
馬克思提出的理論思維、實踐—精神、藝術等對世界的精神掌握方式在一定意義上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真、善、美三大領域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理念思維的掌握方式主要是通過邏輯思維揭示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因此,它主要是對世界的「真」的掌握;實踐—精神的掌握方式是直接從現實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精神活動,它直接為現實服務,它追求直接的功利目的與實用價值,因而,它主要是對世界的「善」的掌握、藝術的掌握方式是人「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審美因素佔主導地位的一種掌握方式,這更多地是對世界的「美」的掌握。
當然,上述這種對應關系不是絕對的,三種方式除了能把握主要對應的領域之外,也同樣可以對其他領域予以一定程度的把握。理論思維、實踐—精神、藝術與真、善、美之間所具有的這種一定意義上的對應關系進一步表明,三種掌握方式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價值和功能,這種獨特的價值和功能是不可以互相取代的。
馬克思上述善於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理論,為我們探討藝術的價值與功能奠定了思維基礎。它使我們認識到,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道德、科學、藝術等都是適應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某種特殊需要而生產和發展的,他們都具有自身的最根本的價值和獨特的功能。
雖然馬克思並未就藝術的價值和功能作進一步的、明確的闡述,但馬克思的上述論述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藝術的價值及其功能都是和審美聯系在一起的。 。全部
⑷ 藝術的認識本質是什麼並用作品論證
美術首先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事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美術還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實際上就是對社會生活、對世界的一種認識,而所謂的美術作品,是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換句話說,就是人類對社會生活或對世界的一種認識的物化形態。(而所謂的「再現」藝術和「表現」藝術都是指美術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美術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關於美術認識本質的幾種觀點
康德的觀點:康德曾把藝術看作是一種天才的表現,而「天才就是那種天賦的才能,它給藝術制定法規」。
席勒和斯賓塞的觀點:席勒和斯賓塞等人認為藝術是游戲的產物,來自過剩的精力而不帶功利性。
我國理論界的觀點:近年來,我國理論界不斷有人重復列夫·托爾斯泰和克萊夫·貝爾等西方理論家的說法,提出藝術不是認識或主要不是認識,而是情感的傳達和心理功能的表現;或認為藝術就是單純的形式構成等。
(二)美術認識論的內涵
1.美術這種精神現象是對客觀現實世界或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或認識形式,因為任何精神現象都只能在客觀的物質現象的基礎上產生出來,而不可能以另外的精神現象如靈感、幻想、情感等為最終根源。
2.美術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只能以客觀世界為基礎,從現實的社會生活出發,在獲得了對生活的獨特的審美認識後才能進行創作和表現。
(三)美術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者說,認識世界、反映社會生活的方式,是運用視覺形象進行的創造性想像活動,認識的重點是事物的特徵、個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體可感的視覺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性,是在個別之中顯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現普遍。美術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體形象的真理,即藝術的美。所以,美術的認識內容,要求真實性,要求通過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這就是美術的認識本質。
二、美術的視覺形象性
(一)一切文學藝術作品都具有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是藝術區別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徵。哲學、科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則是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式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例如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都反映了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但前者通過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概括,以抽象概念和理論體系的形式出現;後者作為文學作品沒有直接的理論概括,而是通過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來揭示某種社
會關系。總之,形象性是藝術最基本的藝術特徵,沒有形象就沒有藝術。
不同文藝形式的形象性具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文學作品需要通過語言的中介。音樂雖可以直接作用於人們的聽覺,但仍然需要通過聲音的中介,引起聽眾的聯想與想像。美術的不同,繪畫,雕刻等作品的藝術形象是視覺形象,在空間中有確定的形式是完全明晰的,可以直接為欣賞者的眼睛所把握,所以視覺形象性是美術的基本特徵和根本特點。而美術作品的藝術形象具有三大特性:具體性、概括性、感染性。
三、藝術形象的基本特性
藝術形象的基本特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一)藝術形象首先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這是是藝術形象最基本的特性。作為藝術形象,首先應是個別的、特殊的,應具備獨特的個性特徵。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能體現出一定范圍的共性。藝術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就應體現出世界萬物的本質和規律,在特殊中顯現普遍,以個別表現一般,成功的藝術形象都是集個性與共性於一身的。
(二)藝術形象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任何美術作品都必須以感性的視覺形態呈現在欣賞者的面前。美術的視覺形象都是具體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憑感官無法直接把握的。另一方面,美術的視覺形象又不能僅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它還必須以具體的感性形式表現深刻的理性內容,以可感的現象形態表現深層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例如羅中立的《父親》,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普通農民形象,體現了人物形象外在質朴美和內在的高尚美。
從創作過程來看,視覺形象是構思的傳達和表現,是美術認識的物化形態。而美術的認識,是一種能動的認識,不是被動的、機械的反映,所以不僅關繫到感性,同時也關繫到理性。
從美術欣賞的角度來看,真正的藝術形象不僅作用於觀眾的感官,引起視覺上的快適,而且還必然作用於觀眾的理智,引起人們的思考,陶冶人們的情操,使人們能夠得到理性上的滿足,得到審美享受,美感在本質上應是感官的快適與理性的滿足的統一。
(三)美術的視覺形象,是美術家按照他對社會生活的獨特的審美認識創造出來的,既有客觀的現實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觀的意識作用,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是美術視覺形象的另一個重要特徵。藝術形象的特性,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美術作品中的形象,是社會生活的再現和反映,這是它的客觀基礎和現實來源; 另一方面,它同時又是美術家對 社會生活的獨特認識與評價和在它上面表現著美術家主 觀的情感、思想和審美理想。可以說,任何美術作品的形象都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統一。
1.浪漫主義藝術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浪漫主義美術偏重主觀的表現,強調情感與理想。浪漫主義藝術中的形象都有客觀的基礎和現實生活的來源。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義藝術大師,他的代表作《自由神引導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形象是主觀理想的象徵,同時也是人民的化身,而這幅畫所反映的正是1830年法國人民「七月起義」這一客觀現實。
2.現實主義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現實主義美術偏重客觀的再現,強調寫實與逼真。但是,浪漫主義美術中 的形象都有客觀的基礎和現實生活的來源,現實主義美術中的形象又都體現著美術家的主觀意識。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畫家庫爾貝的《石工》 ,真實地再現了十九世紀法國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也體現了作者對於當時社會生活的獨特認識和評價。
3.再現」和「表現」藝術都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就美術創作的手段或方法而言,無論是側重反映客觀對象特徵的「再現」,還是側重抒發主觀感受的「表現」,所創造出來的視覺藝術形象都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綜上所述,在藝術作品中,藝術語言是為了塑造藝術形象,而藝術意蘊也是蘊藏在藝術形象之中。從這種意義上講,沒有藝術形象就沒有藝術作品。藝術形象不僅具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廣泛的生活內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藝術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藝術形象中融入了藝術家愛憎悲歡的情感,處處滲透著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和評價。藝術形象還具有審美意義,它凝聚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閃耀著藝術創造的光輝,能給欣賞者以美得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