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語文課堂是一門怎麼樣的藝術

語文課堂是一門怎麼樣的藝術

發布時間:2023-04-10 00:12:50

1. 什麼是語文的教學藝術

語文的教學藝術是指:

以教學藝術的視角,去審視研究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內容全面而活潑,教例豐敗滑富而多彩,具有系統性、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它涵蓋了語文課察悔臘堂教學的備課與教案編寫,教學導入、過渡、收束與結構設前卜計,教學的課堂提問與板書設計,教學語言、應變機智與聽課評課的能力訓練,作業練習與檢測考核,課改理念下的語文教師觀與有關素質教育的教學法學習法指導等內容。

2. 什麼樣的語文課才算得上一節好課

教了幾十年書,上過的語文課、聽過的語文課、評過的語文課可謂不計其數。多年來,我老是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語文課才算得上一節好課呢?下面就談談個人的一點粗淺的理解。

有人認為,講得多、講得深的語文課就是一節好課。

在多年來的聽評課活動中,總有人把語文教師是否講得多、是否講得深作為一節好課的標准。尤其是有的學校領導也是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學高為師,只有自己的學識淵博,而且能夠給學生講清楚、講透徹,這樣的語文教師,就是好教師,這樣的語文課,就是一節好課。

3. 語文是一門怎樣的課程

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拍首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襲段數總稱。

(3)語文課堂是一門怎麼樣的藝術擴展閱讀

語文教學的目——

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燃虧。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

4. 在你眼中語文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你想從語文課堂收獲什麼

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我想從語文課堂收獲豐富的文學知識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

語文教學的目的有三個:

①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②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

③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

5. 談語文教學中的導入藝術

談語文教學中的導入藝術

語文課堂導入是一門藝術,好的導語往往會起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提高學習效率。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曾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①導入方法有:音樂感染導入法、懸念激趣導入法、前後照應導入法、創設情境導入法、詩詞導入法、故事吸引導入法、對聯導入法、概括激趣導入法等。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導語更是藝術中的藝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節課開場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賣沖歲課堂的教學效率。

常言道:響鼓還需重槌敲。如果說一節課是響鼓,那麼導語則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渾厚激越,聲聲擊到學生的心扉上,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思維或心理雜念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音樂感染導入法、懸念激趣導入法、前後照應導入法、創設情境導入法,是最佳的四種導入法,能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提高學習效率。課堂導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綜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及聽課所得,略列舉如下:

一、「音樂感染」導入法

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產生愉悅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樂法導入,會使學生快樂地進入課文,接受新知識。在詩歌課堂教學中能以「音樂感染」導入法,效果更佳,能把學生帶入一種審美氛圍中,通過樂曲播放與所教詩篇情調節奏相諧和的樂曲,更好理解詩歌的意境。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因為學生對詩歌的興趣不是很高,對於品讀詩歌的意境就更難把握了。所以,上課時如何創設情境導入這首氣勢恢宏、高唱入雲筆力遒勁的豪放詞之力作?首先可利用教學錄音磁帶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那深沉、渾厚的樂曲將學生帶入萬馬奔騰、驚心動魄的戰爭氣氛之中,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各戰團間鬥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諸葛亮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的鮮活形象歷歷在目。強勁的旋律帶領學生感受雄厚的歷史,學生學習情趣高漲,精神飽滿地期待著新課的開始。也可用多媒體、投影儀等展示赤壁的風貌,來激發學生的趣味。教《念奴嬌赤壁懷古》,還可以向學生播放這首詩詞和王維的《鳥鳴澗》的配樂朗讀錄音,把學生帶入一種審美氛圍中,通過樂詩和朗讀的雙重作用啟動學生的審美知覺。由於兩首詩詞及新配音樂的風格具有鮮明的對立性,因而在學生中睜審美感官——聽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各自的文學風格也藉助審美知覺沉澱在學生的大腦中,使學生很容量地對《念奴嬌示壁懷古》這首詩的風格總結出了「豪放」這兩個字。再如《孔雀東南飛》一課,我採用《梁祝》音樂導入,渲染了纏綿凄楚的氣氛,使學生們立刻就被感染了。用音樂感染法導入能使學生真正「樂」學。配樂朗讀錄音,能增強抒情主人的形象。

二、「懸念激趣」導入法

導入時設置懸念,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思維跨度,使學生處在欲言的「憤」、「悱」之中。這樣學生的思維從一開始便處於一種躍躍欲試的理想狀態。如上《燭之武退秦師》這一課,就用「三十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問「本文用了『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來設置懸念。在研討性的學習中,可以用「懸念激趣」導入法,精心地設計問題,做到一題多解,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中可以提出了這樣幾個研討型的題目。1、劉蘭芝究竟為何離開焦家?2、劉蘭芝起初為何沒有答應嫁給太守兒子?3、劉蘭芝殉情的真正原因?「女主人公聰明美麗,勤勞賢慧,那麼她們究竟因何判廳而被休棄的呢?」學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並結合《禮記》中的古文化知識「女子七棄」及有關事例,學生展開討論,從而達到對本文積極而深入地學習。再如在教學《祝福》時,可用「祥林嫂是自殺還是他殺」來設置懸念導入。結果學生答案很多,課堂氣氛很活躍,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參與意識很強。

同時,對於提問也要講究技巧。有時對同一種題材,答案有多種提問的方式,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打開學生思維的靈活度。比如對於烏江自刎,後人紛紛發表自己的議論:杜枚的議論是「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不是英雄所為。「包羞忍恥是男兒」因為只有能「包羞忍恥」以圖東山再起才是英雄所為。可惜的是項羽一直到死也不知總結教訓,只是歸於「時不利」,確實有愧於其「英雄」之名。李清照《夏日絕句》中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還有王安石《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李清照、 王安石的觀點是什麼?李清照對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行為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回答了杜枚的提問,說明楚霸王因為當時政治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才導致了軍事上的失敗,當時的處境已無回天之力。就算項羽回到江東,只怕也難以招集人馬卷土重來。

為什麼三位詩人對項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評價?

杜牧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經當過宰相,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研究文學政治經濟,准備入輔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順,中年時歷經磨難,所以,在他看來,只要以平常心看待勝敗,「包羞忍辱」,總結失敗的教訓,必能「卷土重來」。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他擔任宰相期間,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觸動了貴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們聯合起來反對新政,革新失敗。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產生了這種看法:形勢逼人,就算重頭再來,但因失敗已成定局,無人支持,是無法轉敗為勝的。

6. 語文是一門怎樣的課程

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鬧此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液擾迅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

歷史

清末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設國文科。五四運動前後,小學設國語課,教材為白話文,中學設國文課,教材為以文言為主,新文學作品為輔。

1949年後中國內地將國語和國文統稱為語文,是中國大陸學校的一種主要科目,常李氏指代漢語言文學,以白話文為主,輔以文言文,隨著年級增加文言文比例逐漸提高。一般漢民族語文科目在中小學通常被簡稱為語文,在大學則常常不簡稱而只使用全稱。

7.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

導語:課堂教學提問具有激發學生思維、調控教學過程、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表現能力、增進師生交流、提供教學反饋信息等多種教學功能。因此,課堂提問要講求藝術性,只有藝術化的課堂提問,才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並有意識地為他們發現疑難、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使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高峰。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

一、遵循提問的有效性和藝術性的原則

“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然而期望學生短時間內對教材產生興趣,讓他們自覺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識上的教益是不切實際的。他們侍帶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處,應該從中學習或借鑒什麼。即使偶爾有些美的體驗與感悟,也往往是憑直覺,處於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從認識上來說,遠遠沒有達到自覺的程度,這就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與點撥。從教師方面看,能有效引領學生直切文章主旨,徑奔知能關要,真正讓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歲談早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麼滔滔不絕的講解,而是一些精當的,具有啟發性、控索性的提問及答問後的討論、點撥。

實踐證明,切合學生實際、引人深思的課堂提問,有助於點燃學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如果提問膚淺,模糊不清,方法不當,就不如不問。因此,我們應該遵循提問的有效性和藝術性的原則。

二、提問要科學,范圍要廣,逐層深入

提問要科學,范圍要廣,逐層深入。所謂科學,就是要難易適度。既不能淺得無需思考,又不能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作答。太淺白,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趣,浪費時間;太艱深,學生答不了,挫傷積極性,事與願違。這就要求教師提問要科學,范圍要廣,逐層深入。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好的提問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簡明扼要。針對性強,才能有效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發展語言,發展智能,反之,啟而不發,最後教師只好自問自答。科學提問要體現教師思路,圍繞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有效突破重難點,讓學生興趣盎然,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啟迪,能力上得到提高。

課堂不能只是教師與個別學生的對話。有時一個班上愛答問題的只是幾個學生,課堂成了個別學生的舞台,有的教師還不明所以。久而久之,其他學生就容易形成思維惰性。新課標呼喚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喚充滿生命溫暖的生動活潑的課堂,呼喚崇高人性的對話。所以,教師應把單調枯燥的課堂變得趣味橫生,成為彰顯人性的舞台,要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主動求索,幫助他們找尋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擺脫標准答案的窠臼,讓答案具有多維性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一種安全感,並能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也才能創造性地發揮學生的潛能。”營造和諧愉悅的氛圍,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平等而充滿活力的情感交流。這就要求教師把學生真正當作課堂學習的主體,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因此,設計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盡可能擺脫標准答案的窠臼,讓答案具有多維性。

四、激發學生興趣,有效藝術地提問

教師的提問不能一下子就難住學生,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使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熱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鼓舞。”因此,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展開討論,有效學習。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教學效果,一堂好的語文課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能給學生帶來藝術的享受,讓學生感到課堂的妙趣橫生,這就需設計問題時講究藝術性。

問題宜精不宜多,滿堂問,不該問也問,呆板地問,既不能代替朗讀書寫等能力訓練,也不能突出重難點,啟發思維。課堂上可以由老師問變學生問,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展開討論,點燃智慧的火花。

“學成於思,思起於疑”,只有精心設計科學的課堂提問,讓卓有成效的提問貫穿於整個課堂之中,使提問達到最大優化的程度,才能使課堂妙趣橫生,構建高效的課堂。教乎雀學是一門藝術,高效的課堂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只有有效藝術的提問,才能錦上添花,妙語連珠,才能在不經意間收獲學生精彩紛呈的回答。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學生,啟發思考;引導學習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具有評價功能、反饋功能。當然,教師不應當用提問來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現代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所以提問的前提應當是學生充滿興趣、信心的自主學習質疑。只有這樣,才能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8. 如何實現語文教學方法的藝術化

「改進語文教學方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不是編湊的一句應時的空洞口號,而是代表了一種中學語文教學發展的教學思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⑴這鮮明地體現了教育方針中的要求德智體全面發展、重在能力培養、使大多數學生受益等原則,讓學校教育也如經濟戰線一樣,呈現一種改革開放態勢;⑵它鼓勵人們探索和運用教學規律:從整體上說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從學科上說要找到自己的教學坐標;從個人來說要發揮自己的教學長處。葉老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那麼,反過來說,為了不教就一定要教,而且一定要教好。
一、如何才能改進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變「活」?
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師應該是「作繭而不自縛」,追求「刻意感覺的無意化」。
實現「活」的至上境界的原則有:
(一)追求創意性
思路的超前把握,這是「課前功夫」,是「結繭」的功夫,這需要教師對每節課精心准備和設計,每次備課對教材和教學流程都要重新進行構思,精心寫出「腳本」。思路的超前把握,重在提示課文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組織學生的思維走向,使之成為有機整體。要把課文的思路轉化為教師的思路,再轉化為學生的思路。教師要善於占「制高點」,捕「誘發點」,抓「發散點」,才更能體現教學中的創意性。
(二)體現著意性
教師教學要顯得了無痕跡,表現含蓄自然,看似無意為之,實則著意刻畫,匠心獨運,並無「書雲亦雲」的痕跡和嫌疑,這是上課的功夫,也是「破繭」的功夫。實現這一目的最好方式是「暗示手段」和「空白藝術」。
創造理想的課堂境界,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應該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一角度出發,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力求把這種無意識組合起來。顯然,暗示的核心是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教師的著裝、神態、聲色、課堂布景、音樂選配、電教手段的穿插等,只有和教學內容相協調,才能達到最佳的傳授效果。
達到教學藝術無意化的另一種手段是空白藝術的運用。教學結構虛實相間,巧置空白,使學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發展其想像、創造的思維能力。教師更要能用自己的靈眼看得課文中「似是而非」的模糊處、「以白當黑」的空白處、「以一當十」的凝煉處、「語微旨隱」的含蓄處,讓學生去想像、聯想,讓其發揮創造的餘地,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所謂的「留白」原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理解讀者,更相信讀者,所以特意布置空白,讓讀者去思考,去補充發揮,讓讀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學價值的創造。
語文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藝術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教師也可以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的藝術,構成教學的「陰晴圓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動地支探索、思考和發現。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師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恰到好處地「留白」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表達上留白,讓學生自我體驗和感受。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覺親」,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受,在情感和認知活動中獲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學中教師應留出自己情感體驗的空白,把甘蔗的「最甜段」讓給學生去品嘗。一首詩,一篇演說,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朗讀完或聽錄音、觀錄像結束,切莫急於講解。須知,此時無聲勝有聲,繞梁的餘音正是把學生帶入詩書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無疑已成多餘。
在文章的高潮或講析的高潮處,教師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來,退出來,把「弄潮」與「沖浪」的激動讓給學生。此時的留白,就像浪遏飛舟,喚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創造的喜悅。
2.在知識上留白,讓學生自我構建和完善。
在課堂上,把某些知識有意識地留下不講,給學生暫時性的知識「空白」,這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去發現。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靃姆林斯基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所以這種空白的設計並不是對於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空白處的內容,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學派「完形壓強」理論認為,當人們在觀看一個不完滿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狀時,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緊張的「內驅力」,並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趨向完美,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獲得感受的愉悅。
例如,講形聲字的多種結構形式時,教師只對其中某一種作分析,其餘有意留給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和總結,學生必然會在「完形」中形成系統的認識。學生在知識自補、遷移、完形中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培養了探究能力。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我們應該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知識體系來統一學生的理解,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阻礙、窒息學生的創造。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知識基礎,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教師應留出空白,讓學生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對材料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讓學生自己去構建和完善知識。
3.在思考上留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現。
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有的教師只注意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問題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發言,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只要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教師就心滿意足,這種不「開」只「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培養也成了一句空話。美國有位教育專家說,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後,至少要等待3秒鍾,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減少卡殼現象;可增加學生的信心;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增多發散性思維的成分;可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若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提問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學生有了充分的時空自由,都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他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
4.在心理上留白,把學生探索的熱情點燃。
孔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和「悱」,實際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前的心理狀態上的空白,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意志等交織在一起,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刻。教師要善於創設這樣的空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憤」和「悱」的狀態,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孔子已》一課,有位教師於無疑處生疑,問:「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學生一愣。隨後,這位教師接著笑了,說:「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綽號叫孔乙己。」學生這一愣,正是「留白」價值的體現:學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內心卻如即將噴發的熔岩。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藝術正是這種「主體藝術」的具體顯現。它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給學生以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充分調動自己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去填補空白內容,使其體會到自我的參與感與創造感,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它,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種留白藝術的課堂教學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課堂教學不是機械地重復自己的思路,要進入自由發揮、任意揮灑的「自由王國」,就要求教師要有充足的教學機智。一堂課圍繞著一種的教學內容,做到教活學活,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上課教師要脫匠氣,多些靈氣;二是執教教師應具有很高的教學應變能力,能從容
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意外問題,或利用突出事件把教學引向縱深,使學生在感到心情愉悅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的智慧之美。
二、怎樣才可優化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堂融「趣」?
「趣」是各種教學法上的總鑰匙,是語文課堂教學境界藝術化的集中體現,是語文教學「執牛耳」之舉。考析「趣」的教學境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樂趣是前提
科學表明:一個對所學的事樂意為之,他的全部才能才可發揮80%以上;不樂意為之,只能發揮20%。如何做到「樂」呢?一是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原動力;二是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進取精神,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馳騁於課堂這個「舞台」上,積極主動活潑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三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努力挖掘學生在某一方面的潛能,讓他們有「用武之地」,真正體味到學有所得的快樂;四是善於運用教師自身的感召力,發揮表率作用。
(二)情趣是關鍵
語文教師的施教對象,不是工廠里聽憑處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學子,他們內心世界是一片洶涌的海洋,從來沒有平靜過,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情感共鳴、適時的情感渲泄。語文課堂便是「情感場」,激勵學生忘我投入。
語文教材大多情文並茂。如果教師情趣盎然,「未成曲調先有情」,加上學生情緒高昂,必然產生微妙的情感效應。如果教師課堂上純然客觀,不動聲色,始終是一種「太上忘情」般的背書、念課的「零度風格」,必不能構築一種富有誘惑力的「召喚結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活,搭准學生的脈搏,知曉學生的甘苦,以「謙謙君子」的身份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去。師生毫無心理距離,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推著教師跑,使學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時產生認同效應;而且教師總比學生成熟,具有理性,在整個課堂教學境界中釋放出來最大的情感能量。
(三)美趣是升華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曲優美的樂章。毀棄美的教學是導致學生不愛語文的原因之一。挽救頹勢,讓課堂成為繽紛多彩美的立體空間是很重要的。學生期望教學流程處於「活」的狀態,課堂中應時時有新鮮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現。在課堂上,學生如坐春風,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滿美感,學生聽課能生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審美愉悅。教師要創造條件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感受教材美,自我開掘美的礦藏,充分有效地解放、發展、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讓學生在課堂這個既狹小又廣闊的的美的王國里馳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發現美,追求美。
(四)知趣是保證
教育境界藝術的首要特徵是以認知價值為最大追求目標的。教師在創造認知的課堂教學境界時,要篩選有價值的知識,確定有效知識量,使學生覺得這些知識有「陌生感」,不是老面孔,產生積極的「馬太效應」。
滿足知趣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層面的知識上,那些膚淺顯而易見東西是不能給學生刺激的。值得注意的是,獲得知趣,不能僅憑全盤授與,要引導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讀寫聽說的實踐中「生產」出自己的觀點、思想。學生的知趣一旦得以滿足,就會產生一種籠罩教師的七彩光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知識的淵博和教藝的高超增強了,師生的積極性得到和諧共振。
(五)語趣是旋律
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語文像火種點燃學生心理的興趣之火,像石塊濺起學生心靈港灣的興趣之波。語文教師的語言激活課堂氛圍往往更直接,效果會立竿見影。當教學平實說明的時候,當進行抽象分析的時候,當學生情緒不佳的時候,當教學起承轉合的時候,尤其需要教師用語言去調控,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呼應程度保持最佳。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堂是一門怎麼樣的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