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如何觀察幼兒藝術表現

如何觀察幼兒藝術表現

發布時間:2022-04-26 05:56:52

1. 如何培養幼兒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

如何培養幼兒繪畫的創造能力呢? 一、觀察生活是繪畫學習的源泉 觀察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每個正常的幼兒都能看見東西,但還不能說每個幼兒都會看東西,這就是觀察力的問題。幼兒的觀察能力決定著他們的知識水平。蘇聯教育家列·符·贊科夫認為,差生的普遍特點就是觀察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應有的求知慾。 畫畫是一種視覺藝術活動。畫畫之前,首先總是要通過視覺觀察所要表現的對象。如:形態、結構、色彩、比例、空間位置等,使之在頭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後再憑著記憶、想像去動手進行表現的。這種觀察力的培養,對幼兒美術,乃至一個人的一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兒的知識經驗很不足,抽象思維能力差,他們在觀察時不能進行分析比較,還不能區別事物細小差別和復雜的空間關系。因此我們應教給他們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方法,分析事物的主次,觀察物象的比例、結構、動態,近大遠小及空間位置等,使他們的觀察能夠逐步深入,能夠通過觀察找出物象彼此之間的關系,辨別出異同,從而使幼兒知道,要描繪物象的基本部分的名稱、形狀、顏色、大小、空間位置以及用途等。例如帶孩子觀察小白兔時可以讓幼兒用語言描述小兔子的特徵,並且按照一定的順序。小白兔身上有白色的毛,長著兩只長耳朵,紅紅的眼睛,三瓣嘴,身體不大,有四條腿,前腿短,後腿長,還有一條短短的尾巴。帶孩子去百貨商店時可以參觀不同的櫃台,問孩子櫃台里有什麼東西,這些東西是干什麼的?售貨員是怎樣賣東西的。 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歡的地方。的確,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態,斑駁陸離,紛繁變幻,美不勝收。如朝霞似錦;旭日東升;新月如弓;星閃燈明;飛泉如帶;青山巍巍;春雨如絲;桃紅柳綠;以及湖面上悠閑的天鵝;森林中機敏的猴子;翠竹下溫順的熊貓;山嶺間勇猛的老虎等,都具有不同形態,不同色彩的美,對幼兒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我們要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發現、觀察雨後的彩虹;雪後的美景;花卉的各種形狀、顏色;昆蟲、小鳥的動態特徵;尋找燕子與麻雀、蝴蝶的異同;觀察秋天的樹木,引導他們看看葉子發生的變化,葉子的各種形狀,聽聽在樹葉上走動時腳下發出的沙沙聲,採集美麗的落葉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選擇兩種或三種物品讓孩子說出他們的異同。如:桔子和蘋果有哪些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手錶和座鍾哪兒一樣,哪兒不一樣?寶寶和媽媽的鞋哪兒一樣,哪兒不一樣;水壺和毛巾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另外,我們可以讓幼兒看大師的畫。例如:讓幼兒欣賞鄭板橋的翠竹;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張樂平的三毛。讓幼兒聽畫的故事,使幼兒感受到美,從而大膽想像、創造。 教師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有方法的培養幼兒觀察力的同時,還必須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幼兒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穩定,只有通過觀察活動,逐步培養他們的注意力,使之達到比較集中,穩定和持久。有意注意的時間長了,才可能使幼兒的觀察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我們可以給孩子讀一組詞,讓他認真聽,當聽到屬於某一規定的標准詞時就拍手。 興趣是美術的動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點。興趣和愛好象催化劑一樣,能不斷地促使幼兒去實踐、去探索,不斷開辟智慧發展的道路。幼兒對畫畫有一定的興趣,但是這種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需要教師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加以培養,使之保持持久。當幼兒一旦以極大的興趣參與畫畫時,他們必然以更大的熱情積極而努力地完成作業。 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應注意幾點: 1、教材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要有趣味性,教學方式和方法要注意游戲性。 2、教材難度要適中,教學要求要注意針對性。 3、教師對美術活動的興趣要濃厚,輔導的態度要親切,輔導要注意啟發性。 4、教師要同家長密切聯系,不斷溝通情況,注意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記憶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記憶是一個心理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重現三個環節。沒有記憶就談不上對經驗的保持,沒有保持,也就無法對經歷過的事物進行再認或重現。可見,識記和保持是再認或重現的前提。許多人都認為孩子很善於死記硬背,因而不注意給孩子很好地講解事物,只要求他們記憶。 事實上,孩子理解後的記憶比機械記憶效果要好的多。研究表明:孩子對常見的物品、樹木、理解了的詞、有聯系的事物更容易記住、記牢,而記憶沒有意義的圖形、事物、音節要花更長的時間,鞏固性也較差。孩子對自己的記憶行為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意識,我們可以用一定的方法來幫助幼兒記憶、訓練他們的記憶。如:挑選15—20人,讓孩子們圍坐一起,並記住都有哪些小朋友,然後由成人將一個孩子的眼睛蒙住,幼兒一起說:「 一、 二、三快快找,四、五、六快快藏。」成人在孩子們念完歌謠之後,任意選一名孩子藏到另一間屋子裡,最後讓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看一看,這里少了哪個小朋友?或是將桌上的實物位置調換,請幼兒憑記憶說出多了什麼少了什麼。 三、想像是繪畫學習的中心 對頭腦中已有的印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就是想像。這方面的能力就被稱為想像力,如果離開了想像,孩子的生活就不是豐富多彩,生動離奇了。對於孩子來說,沒有想像就沒有生活。 幼兒的想像水平較低,再造想像佔主要地位,而創造性的成分很少,這和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范圍密切相關,但幼兒的想像力,發展水平是有個別差異的。有的幼兒只能想到自己周圍的一些簡單的事物,而另一些幼兒則能想到自己見過的、聽過的和自己經歷過的許多事物,他們的想像比較大膽,不受具體現實環境的約束。 一個聰明的孩子面對一個完整的玩具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即把他拆散,面對一個不完整的玩具,孩子不得不開動腦子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組裝。如斷臂的維納斯,以其斷臂曾經讓多少人也正讓多少人為之傾倒。 在繪畫中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具有發揮想像餘地的命題。啟迪、誘導他們以同一主題為出發點,打破思維定式,展開想像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翱翔,尋找藝術表現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我最高興的事」,可能有的畫「看花燈」;有的表現「看馬戲」;有的表現「捉螃蟹」;有的表現「天上」;有的表現「地下」。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從小訓練未來的美術家,不在於對美術技能技巧的機械訓練而在於啟發幼兒的想像和促進其創造性。 在繪畫教學中,我採取這樣的方式進行:先畫出大致輪廓,讓幼兒猜猜要畫什麼。如:「畫不倒翁」,先畫一個圓形,讓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猜猜老師要教孩子學畫什麼,最後肯定猜對的孩子,使孩子得以情感上的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採取如下方法培養幼兒的想像力。 1、像什麼 如藍天上飄著的朵朵白雲像什麼?舊房子里班駁的牆皮像什麼?下雪時屋檐上掛著的冰柱像什麼?外面刮著大風,呼呼的聲音像什麼? 2、能幹什麼 如用紙能幹什麼?用水能幹什麼?用針能幹什麼?用鉛筆能幹什麼?用繩子能幹什麼?……。 3、讓孩子處於一種假定的情景中充分設想會有什麼結果,想法越多越好。如:如果世界忽然沒有了光人們將會怎樣?如果你有了許多錢,想干什麼?如果你原來是一條只會爬行的蟲子,忽然有一天能像人一樣站起來走路的時候,你第一件事會做什麼? 4、什麼東西能有這種用途 如:什麼東西能照明?什麼東西能游泳?什麼東西能解渴?什麼東西會發聲? 5、接著說話 由成人先說一句話,請孩子接著把話說完,而且說的想法越多越好。 如:一天嘉澍正在屋裡玩,忽然聽到劈啪什麼東西摔碎的聲音……;豆豆和媽媽上大街,看到一個小弟弟站在哪兒大聲地哭……。 6、你變我也變 成人和孩子玩這個游

2. 結合實際談談幼兒繪畫表現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現形式

二、利用游戲時的口吻或有趣的詩歌、故事指導幼兒進行美術活動。
三、 通過觀察、激發幼兒的創造興趣。
四、活動前的准備,活動後的評價是激發幼兒持續興趣的重要手段。
幼兒的美術活動主要包括繪畫,手工(泥工,紙工,自製玩具等)和欣賞,這種活動反映幼兒對周圍生活的客觀認識,情感,具有幼兒獨特的表現特徵。幼兒是喜歡美術活動的,他們視美術活動為游戲。大部分幼兒拿起筆來會好奇地在紙上塗塗畫畫,隨意畫上許多連自己也說不清的東西。往往孩子事先都沒有什麼設想,而是根據偶然畫出的圖形去猜測它們像些什麼,他們不在乎畫得怎麼樣,像與否,只在於這種動作的本身而感到快活。但對於命題畫,就不然,往往孩子不知所措。加之教育的誤區:教師總要求孩子畫得像,一味追求非得與教師畫得一樣。因而壓制了幼兒剛萌發的對美的追求和創造的慾望,導致幼兒對美術活動產生為難情緒。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積極性的重要心理動因。幼兒有了興趣,才能對美術活動感到愉快,才能表現出對美術活動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從事美術活動的願望。因此,在幼兒的美術活動中,通過引導,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把美術活動當成一種很快樂的游戲和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特殊工具,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寓美術活動於游戲中,做到畫畫、玩玩或做做、玩玩相結合。
幼兒最喜愛游戲,游戲是幼兒生活中的基本活動,幼兒在游戲中是最容易接受知識的。幼兒園美術教育要以游戲為主要形式,讓幼兒把美術當成開心的游戲,把線條、色彩當成一種語言,用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認識。幼兒美術活動的過程可以說就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游戲,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玩玩的過程中進行的。其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和氣氛中無拘無束地進行美術活動,以便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如教幼兒順著一個方向畫圓圈,先讓幼兒用肥皂水吹泡泡,幼兒自己吹出五顏六色的泡泡,有大的,有小的,會玩得很開心。再引導幼兒把美麗的泡泡畫出來,幼兒會很起勁地畫,盡管畫得不圓,但都想表現出自己的泡泡。又如畫青蛙,讓小朋友想想小青蛙的本領,捉害蟲的動作,然後將畫好的青蛙做成頭飾玩小青蛙捉害蟲的游戲,幼兒會畫出各種動態不同的青蛙。再如教幼兒調色,先玩會變的顏色游戲,為每位幼兒准備紅、黃、藍三種顏色水、小瓶子、吸管,讓幼兒用吸管將其中的兩種顏色混合,幼兒驚奇地發現顏色變了,再引導幼兒將兩種、三種顏色混和的結果告訴大家,幼兒會爭相將其說出。這時教師應因勢利導地告訴幼兒利用顏色的變化,可以調出美麗的顏色,畫多彩的圖畫,然後讓幼兒學習調色,畫美麗多彩的氣球,畫好了展覽,看誰畫得氣球顏色多,且美麗,這樣,幼兒會專心致志地畫出多姿多彩的氣球。還可利用各種游戲讓幼兒運用學過的美術知識在游戲中盡情地發揮,如開照相館讓幼兒畫人物;開服裝廠、制帽廠、制扇廠等讓幼兒給服裝塗色,畫美麗的圖案,製作漂亮的帽子和扇子等。在這樣的游戲中,幼兒動手動腦,觀察力和形象思維的能力可得到有效的培養。讓孩子做做、玩玩、畫畫,始終沉浸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幼兒不會感到有任何負擔,學習內容變得有趣,活動形式富於情趣,這樣的學習自然會激發孩子對美術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利用游戲的口吻或有趣的詩歌、故事指導幼兒進行美術活動。
在組織幼兒美術活動時,教師用什麼方法引入和指導幼兒進行美術活動,對於培養和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教師可用游戲時的口吻引入教學和指導幼兒美術活動。例如泥工湯圓,教師以某小動物來我班做客,並出現木偶小動物,小朋友鼓掌歡迎,與客人互相問好,問幼兒用什麼來請客人,我們來做湯圓請客人好嗎?(拿泥制湯圓)引入,幼兒高興地邊搓泥邊說:我們請客人吃湯圓。幼兒搓了一粒又一粒,真高興。也可運用詩歌中情節簡單的故事,引起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並激發、鼓勵幼兒對美術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如用聽錄音故事《龜兔賽跑》引入教學,請幼兒畫出故事的主要情節。也可利用兒歌或故事的形式,引導幼兒去觀察周圍事物,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對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發生興趣,以豐富他們的情感,引起他們一系列遐想和美好的記憶,激發幼兒欣賞與表現的熱情,勾起其美術創造的願望。再如幼兒畫春景,先帶幼兒觀察園內花草樹木的變化,做尋找春姑娘的游戲,讓幼兒親身去感受,去體驗春天的景象後學習詩歌《春天的秘密》,當幼兒進行美術活動畫春景時,教師用錄音《春姑娘來了》的配樂詩朗誦引入,去啟發幼兒形象思維,使幼兒對春天的認識產生豐富的聯想,想像和快樂的情感體驗,從而積極地進行美術活動,幼兒興趣濃厚,創造性和表現力也隨之得到提高。
三、 通過觀察、激發幼兒的創造興趣。
美術活動,對幼兒來說應該是一種愉快的創造性的活動,最能有效地開發幼兒的創造力。而觀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因而教師要經常帶幼兒去散步,游覽,觀察幼兒園內自然環境的變化,觀瞻市容新貌以開闊幼兒的視野。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幼兒從各個角度去看事物,分析事物的特徵,從結構特徵、顏色、物體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等方面,並適量地、恰如其分地授予一些美術活動的技能技巧,縮短觀察能力和表現技巧之間的差距,從而進一步增強幼兒對美術活動的濃厚興趣。教學中不斷要求幼兒觀察、記憶、模仿,而且還要鼓勵幼兒直接通過自己在生活中探索和嘗試去解決新課題,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創造力。例如幼兒小組創作畫汕頭電視塔,就是帶幼兒乘坐幼兒園汽車到電視台去實地參觀,還讓司機開慢車帶幼兒在各個角度較仔細地觀察,欣賞電視塔及附近的馬路景象,老師給予適當地指點,爾後,讓幼兒畫出汕頭電視塔,完成得非常好。畫面上是夜幕下的電視塔及周邊的景色。幼兒畫得起勁又顯得輕松愉快,還會指著某輛車說,這是我們幼兒園的車,車上有司機伯伯、老師和我們。整幅畫布局合理,內容豐富,色彩美麗,值得欣賞。
四、活動前的准備以及活動後的評價是激發幼兒持續興趣的重要手段。
《規程》強調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注重活動的過程幼兒的美術活動,應該有一個豐富有趣的過程,往往美術活動前需要准備一些材料,要帶幼兒採集樹葉、廢舊物品等,其實孩子們做這些准備工作的本身就是活動的開始,也就是活動的初始過程。應讓幼兒參加美術活動前的准備工作,這可使幼兒在具體形象、愉快的活動中產生興趣,從而產生對美術活動的願望和創造的主動性,促使他們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持續地發展。
再之,在幼兒進行美術活動後,老師對幼兒的作品應給予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鼓勵,讓幼兒獲得喜悅,使他們有再畫一張的慾望和信心。激發再創造的興趣和願望。不論孩子的作品如何,好與差,都是孩子勞動的結果。在評價時,教師應盡可能正面評價每一個幼兒的作品,哪怕是細微的進步都要加以表揚,對其不足的地方則可用建議的方式,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見,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孩子的作品得到肯定,就會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充滿愉快的情緒和再創造的慾望。因而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得到持續地發展。

3. 如何培養幼兒的美術想像力和表現力

一、 營造藝術氛圍,讓幼兒與大師作品"對話" 進行藝術表現與創造,感受是基礎與前提。如感受生活中美好事物,感受自己與周圍人良好的情感經驗,感受藝術作品豐富的美等等。因此,除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美的觀察及情感體驗外,適當開展名作欣賞活動,對幫助幼兒積累感性經驗,培養創造表現力,具有重要影響。 (一) 選擇名作,提供藝術欣賞 根據幼兒的知識經驗與智力發展水平,我們選擇幼兒易於理解和接受的美術作品;提供色彩明快強烈,構圖簡單流暢、形象誇張的藝術作品,供幼兒欣賞、感受、想像、創作。例如,亨德爾瓦塞爾的油畫作品《日落》,色彩絢麗,冷暖色調對比強烈,線條大氣誇張;波洛克抽象畫,沒有具體形象,只有顏色與線跡合成,頗有潑墨效果,作者將其聯想為《聚會》,這些作品表現手法多樣,風格不拘,色彩表現力強或畫面抽象留有豐富想像空間,有利激發幼兒的表現激情與靈感。 (二) 領悟意蘊,萌發創作激情 選擇好的作品引導幼兒欣賞與感受。首先,要鼓勵幼兒積極思想、大膽想像,談論自己的感受。例如我班幼兒欣賞幾米作品《月亮不見了》時,幼兒爭論著變化的托起高懸黃色輝點的大弧光環為"銀河"、、"月亮灑下的彩條"等,充分體驗著色彩與形象帶來的沖擊力;其次,要把幼兒想像與思考的重點,放在作品畫面語言及表現手法的理解上,向幼兒作適當分析與解釋,幫助幼兒理解圖形間關系、造型特點。例如欣裝飾畫《地毯》時,幼兒驚訝地感受到密集的線條是大師在告訴我們"線與色在熱烈地舉行Party呢"。欣賞《樹葉拼貼》畫,則拓寬了幼兒的思維方式,知道原來剪貼的形式能如此傳神地述說作者的情緒。幼兒充分想像、體驗美好的情趣後,會逐漸產生創作的熱情。幼兒嘗試創作,能毫無顧忌地表現出內心的感受。有的端起畫筆,揮灑自如地用色彩表現自己心中的"月亮印象",或冷或暖,還加進了自己;受《樹葉拼貼》啟發,展開並想像添畫,欣喜地發現樹葉變成了小人,小魚,舞動的蝴蝶等等。 幼兒與教師、藝術作品相互交流、相互作用。這樣他們不必拘泥於原創的意圖,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實現作品與欣賞、再創作的融和,拓展了表現的空間,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二、 尊重幼兒意願,讓幼兒象"大師"一樣創作 (一) 表現內容來源於幼兒生活 美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一種表現。大師們正是善於捕捉與汲取生活中常人不被注意的細節引發靈感,並用自己獨特的手法表現。因此,教師也應注意捕捉幼兒的興趣與獨特的構思,適當選擇幼兒提出的想法作為創作題材。尊重幼兒,讓他們積極地投入以自己的想法為主的創作活動,這樣能強化幼兒揭示自我內心反應和獨立提出見解的習慣。 (二) 創作方式要滿足幼兒需要 幼兒對具有美感的東西充滿好奇與追求,教師提供幼兒進行創作表現的形式與工具也應多樣化,以開拓幼兒視野,感受各種形式帶來的不同效果的藝術美,發掘與探索兒童在多種美術活動中的創新潛能。除傳統的美術形式外,我們選擇適合幼兒能力的其它多種形式:寫生、撕紙、剪紙畫、點彩畫等。在層出不窮的創作形式中,伴隨著愉悅的情緒,幼兒探索著不同作畫形式與工具的不同效果;同時,提供給幼兒的多種形式暗示著幼兒可創造性地選用創作方式與工具表現。單一的表現方式滿足不了幼兒多變的需求,我們利用幼兒愛想像愛探索的天性,鼓勵他們運用新方法,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在成人開放式的引導下幼兒能發現並運用周圍環境中的有利因素,逐漸形成創造性的思維習慣。 三、充分肯定,讓幼兒敢於想像,敢與表現 無論是誰都希望自己所做的得到肯定。幼兒也一樣,他們的畫稚嫩。要想像也許要等到他對物體熟悉後才敢走出的一步。教師如何讓幼兒敢於想像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我認為要在平時的活動中多關注多評價他的作品。即使是很細微的地方,也許你的一點評價會讓他"敢"於想像。 綜上所述,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想像力與表現力是要用一個漫長的階段去培養的,這與我們的尊重及幼兒自身探索熱情有著密切關系。我們渴望孩子有一雙慧眼,去發現生活的美。我們自己也應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孩子筆下展現的千姿百態的美。幼兒在創造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無拘無束的氣質與他們的作品的新穎的感覺,正是富有藝術感受力、表現力與創造力人才的最高境界。

4. 如何指導幼兒表現色彩深淺細微變化

一、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色彩的美
觀察是進行美術活動的源泉,只有通過觀察才能在人的頭腦中形成表象,為美術活動積累素材。幼兒園環境是美術表現的豐富源泉,小班幼兒學畫時,先不急於教他們畫什麼,而是利用幼兒園內的自然環境經常帶他們參觀紅的、黃的、紫的等顏色的花,去玩色彩鮮艷的積木、滑梯,帶幼兒參觀幼兒園各個班布置的牆飾,欣賞作品中色彩的美,從認識最基本的三顏色(紅、黃、藍)開始,引導幼兒發現周圍環境色彩的艷麗,讓幼兒接受周圍環境中色彩的刺激,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色彩還是比較敏感的。
二、抓住幼兒感興趣的東西,引導幼兒學習搭配和諧的顏色進行繪畫
在幼兒對周圍環境產生興趣時,他們能及時地發現環境中有意思的東西,作為教師我們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抓住幼兒感興趣的東西,啟發幼兒用繪畫的形式加以表現,引導幼兒學習搭配和諧的顏色進行繪畫。比如中班觀察學畫池塘里的小金魚時,主體完成之後,塗色時有的幼兒畫面基本呈現的是淡藍。有的紅、黃又稍加幾片綠色的葉子浮在水面上,從畫面上可以感覺到孩子們在用色彩告訴你這是夏天裡的一條清澈見底的池塘,小金魚在水裡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有的躲在水草下面,有的在和小夥伴比游泳,有的在和水草說悄悄話……這些幼兒在色彩的運用上不僅僅是一種感覺,同時也是他們主觀觀察的結果。
三、引導幼兒用色彩來表現自己對周圍環境的感受
經常有針對性地帶幼兒進行一些戶外觀察,感知自然與藝術作品的形象,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引導幼兒大膽地選擇多種顏色作畫,不要用單一的色彩表現畫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顏色框架去局限幼兒的思維。在大班幼兒美術活動中,每進行一個步驟我都是從幼兒最感興趣、最易掌握的方面入手,著力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受能力。為幼兒提供色差明顯、對比強烈的工具材料,吸引幼兒換色作畫的興趣。並鼓勵幼兒把作品塗得色彩斑斕。這時不要求他們選用的顏色與表現的物體一致,不要去批評他們用錯了顏色或去教他們如何正確選色。例如:「用紅色畫太陽,綠色畫樹」。否則,反而會妨礙他們的自由表現,失去對色彩刺激的敏感。從而激發、加強他們對繪畫的興趣。有的孩子在畫一個秋天的果園時,在每一棵果樹上畫了幾種不同種類的果子,有香蕉、橘子、蘋果、梨……把它們塗成五顏六色。這其中包含了孩子的幻想,誰能保證今後的果樹經過人工嫁接後不能長出很多種類的果實呢?幼兒這種帶有想像成份的色彩感覺是寶貴的,我們應該注意發現,更應該加以肯定和保護。
四、創設良好地環境來增強幼兒對色彩的感受力
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美術材料的投放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效果。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適合的美術材料,讓幼兒能愉快地參加各種游戲活動,提高他們對色彩的感受力。培養繪畫的興趣,進而提高對繪畫的自信、膽量和魄力,只有這樣,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幼兒的生活經驗少,創造力、想像力需要老師的點撥才能更好地發揮,我通過兒歌、故事等形式創設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環境來開發幼兒的想像與創造,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各種美麗的色彩。如幼兒在聽了我的故事「三隻蝴蝶」之後,我讓每個幼兒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故事內容,孩子們畫出了內容豐富、色彩鮮艷的畫。我都對他們的表現給予充分的肯定,有的用色用得好,有的形象大方,有的塗色認真,有的畫面整潔,有的想像得好等等。由此,評價幼兒作品的標准:只要是有想像力、有生活情趣、有獨創性的就是好作品。教師的評價對幼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經常受到老師表揚的幼兒他的能力會逐漸提高,自信心越來越強,畫得越來越好。因此要以正面教育為主,關注每一個幼兒的點滴進步並予以肯定,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關心的,使他們相信:我會畫,我畫得很漂亮。
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利用和創設環境,讓環境發揮它的隱性教育功能,幼兒從認識顏色,了解顏色的冷暖、深淺的不同,初步學習配色,了解顏色的轉化過程。懂得只要色彩搭配得好就能達到美的效果。從而創作幼兒自己的作品,表達對美的感受。

5. 教師如何觀察和評價幼兒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一直以來,大家對區域材料的有序投放、幼兒活動的指導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但對區域中幼兒的活動狀況卻很少進行觀察和評價。因此,幼兒什麼行為是教師應該及時鼓勵、推廣的?什麼行為是教師應該指導和干預的?什麼行為是教師應該放手的?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教師用心的觀察和適當的評價。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覺得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幼兒區域活動進行觀察和評價。
一、幼兒是否能按規則提示約束自己的行為
區域活動具有開放、寬松、自主等特性,能更多地體現幼兒個體的游戲願望和自主行為。因此,游戲離不開規則。在區域活動中,除了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規則外,還可以把禮儀教育、品格教育融入到區域中去。比如:在幼兒學習了基本禮儀和良好的品格習慣以後,我根據區域的規則要求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在每幅畫的右下角寫上序號,讓幼兒一目瞭然的觀察到區域規則所要求的內容,對幼兒進行隱性教育。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游戲、戴入區標志、填寫入區表等形式,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處理。比如:在操作區活動中,我發現楊東傲小朋友在玩釣魚游戲時,把魚上面的曲別針掰直了,把魚嘴也撕壞了,我當時問楊東傲小朋友:你知道區域規則中,有一條是愛護公共物品和材料的規則嗎?答:知道。我又問:那你為什麼還要把它撕壞呢?這樣做不是違反游戲規則了嗎? 楊東傲說:我是看到盒子里有曲別針,還有的魚嘴上沒有曲別針,我想把曲別針別在魚嘴上,沒有做好,就把曲別針和魚都弄壞了。了解了具體的情況後,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觀察老師是怎樣做的。讓他也試一試,看到他成功後,我及時的鼓勵他是好樣的。這時教師採用的不是包辦代替,而是盡量讓幼兒自己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同時也提醒其他幼兒注意愛護物品和材料,引導幼兒學習約束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幼兒的社會性行為的發展,並使活動更有理、有節、有序、有意義。
二、幼兒是否與同伴、材料積極互動,在不同的區域,產生不同的效果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主要是以個體、自主學習的方式活動並建構經驗的。然而,幼兒的學習離不開同伴的影響,同伴互助是幼兒成長的重要背景和資源。同時,材料承載著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理應成為吸引幼兒注意,幫助幼兒學習,引導幼兒互動,延續幼兒興趣的媒介。因此,不同的活動區域、不同特性的操作材料、會產生不同的活動效果。在建構區,要求幼兒能利用不同材質的積木、半成品,運用搭高、鋪平、對接、圍合、對稱等方法 ,搭建出一定規模的建築造型,說出作品的名稱及用途。在閱讀區,要求幼兒能主動選擇圖書,細心觀看圖畫故事,理解故事內容並和同伴互相交流。在角色區,幼兒能扮演各種角色,與人交往,語言使用貼切,講文明,懂禮貌,團結友愛,互相尊重。在美工區,幼兒能主動選擇和處理材料,善於利用各種資源,會使用簡單的工具,作品有一定的創造力,愛惜自己的作品。在操作區,能積極嘗試各種玩具,會排圖、會分類、會排序、給小動物餵食、練習系鞋帶、編辮子等。教師除了要適當調整幼兒的活動外,還要注意從新、奇、趣入手,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並經常更新區角材料,啟發幼兒對同一種材料不斷變化出新的玩法。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把生活中可利用的廢舊物品,如;酸奶瓶、紙盒、果殼、舊紙筒、蛋殼等材料,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投放在區域中,形成資源共享。教師還應該支持幼兒興趣的持久程度,並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只有這樣的游戲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所熟悉,才能真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工作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表格,對幼兒區域活動情況進行評價,還要定期對幼兒進區頻率、與材料互動情況進行統計,適當調整幼兒的活動。
總之,教師應精心為幼兒創設適宜的區域環境,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結合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在與區域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學學中玩,與材料互動,使區域活動成為孩子們真正的游戲樂園。
三、幼兒是否創造和保持良好的區域環境
創造和保持良好的區域環境的前提是幼兒有良好的常規。區域環境包括兩部分:1、是物質環境。幼兒要知道如何恰當使用、愛護、歸還材料、玩具、設備,保持區域的整潔、有序。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整理的方法,既輕松又愉悅。2、是精神環境。幼兒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友好的與他人合作、交流,體驗合作與交流的快樂。另外在活動中,注意安全,小心剪刀等物品。因為幼兒年紀小,自我保護意識差,活動的材料應該是安全的,無毒的。並定期更換,清理和消毒,讓幼兒在活動時有安全感和舒適感。有操作性的教師應通過觀察和研究為幼兒創設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改善的空間及寬松的生活氛圍,以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並針對不同幼兒在不同情況下採用多樣化的觀察和評價。
四、幼兒是否能對區域活動進行正確評價
在區域活動結束後,教師應根據活動目標及觀察收集到的幼兒操作情況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評價,這對幼兒的發展是很重要的。1對活動過程進行評價,一般可通過組織幼兒交流、討論,評一評誰做的好?與誰一起合作?結果怎樣等進行評價。比如:在區域活動中合作好的幼兒,給與表揚和鼓勵。對表現差的幼兒,教師要加以引導和提示。2對活動結果進行評價,教師要對整個活動進行評價和總結,並寫出反思。因此,在區域活動中,幼兒通過擺弄、操作材料而獲得的經驗是粗淺的、感性的,需要教師的歸納與評價,使之條理化、理性化。
總之,教師要在區域活動中仔細觀察、給予,幼兒適時適當的指導,並根據幼兒活動情況進行評價,及時調整目標和材料。才能更有效的開展區域活動,使區域活動更加有序和充實。

6. 如何培養幼兒的藝術表現能力

1、為孩子准備充足的藝術材料
為孩子准備各種各樣的顏料,讓他自由地探索各種顏色帶來的快樂,或許不久之後您就會發現,孩子創作出了一幅「印象派」畫作;為孩子准備各種各樣的小樂器,讓他自由地彈奏、敲擊或吹奏,或許不久之後,您會發現孩子創作出了一首令人「情緒激昂」的「軍隊進行曲」。
2、與孩子一起做音樂游戲
在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游戲中,讓他體驗音樂的樂趣。音樂與游戲的結合可以讓孩子在游戲中自由地進行創作和表演,更直觀地感受到音樂的抑揚頓挫。
3、用身體動作來感受藝術
3歲前孩子的思維特點是動作性思維佔主要地位,因此,在培育孩子的藝術能力時,要注意讓孩子用具體的身體活動來體驗和感受藝術。比如,孩子喜歡「小燕子」的歌,您可以讓孩子揮動胳膊學燕子飛,感受小燕子是怎麼飛的。
4、重視藝術感知與體驗
藝術感知與體驗是藝術創作與表現的前提,並為創作與表現提供素材。因此,不能只注重孩子創作了什麼,而應該注重孩子創作以及創作之間的這個體驗的過程。

7. 如何引導幼兒欣賞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

在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提出對話法,其依據之一是現代解釋學美學關於「藝術作為文本是無限開放的」的觀點。德國現代解釋學美學大師伽達默爾(Hans-GeorgGadamer)認為「藝術作品本身就是那種在不斷變化的條件下不同地呈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方面,藝術作品中不僅僅有創作者自覺意識到的東西,還有由於傳統、文化等方面積淀於他的意識深處的那些無意識或潛意識的東西,這些東西即使創作者沒有意識到,也是存在於藝術作品之中的。這一觀點也已被精神分析美學的「集體無意識」理論所揭示。所以,藝術作品的意義遠非創作者本人的意圖所能限制。另一方面,藝術作品被創作以後,並不是只存在於它被創作出來的那個時代,而是在此後的時代中繼續存在著。這樣,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場合、甚至不同的對話中,藝術作品會不斷地顯示出它的新的意義。這樣藝術文本自身就成了具有生發作用的主體。藝術文本的多種意義只有在與欣賞者的對話中,才可能生發出來。

「依據之二是長期的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所採用的灌輸法所帶來的缺憾。灌輸法直接表現就是教師以自己為中心,將自己掌握的有關美術作品的知識無條件地灌輸給兒童,兒童認同教師及其知識,沒有自身的感知和體驗,即沒有直接與美術作品進行對話,因而喪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動創造的能力,最終導致其審美素質下降。而對話法卻不同,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與兒童之間、師生與美術作品之間不再是一種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關系。兒童由於身心得到徹底的解放,其學習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對話式的積極參與和感受,其潛力在不斷的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長。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和兒童面對美術作品積極交流、討論,由於美術作品是開放的,因而,經過對話,就可能生發多義。

一、對話法的特徵

對話法強調對話首先是兩個主體間的相互交流。對話不同於信息傳遞,信息傳遞表現為單向的和非對稱的,一方是主體,另一方是客體。處於客體地位的接受信息的一方只是被動地接受、理解主體所發出的信息。而對話則表現為多向的和對稱性的,相互交往的雙方都是主體,因而都具有能動作用。正如加登納所說:「這種交流是通過第一個主體所創造出來的符號對象進行的,而第二個主體能以某種方式去理解、作出反映或加以欣賞」。在藝術活動中,藝術家有一種「向親密的人傾訴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強烈印象的願望」,他把作品的角色、作品的接受者作為在心理上具有親和性的主體;而對於欣賞者來說,他是從自己的心靈世界出發同藝術家、作品進行獨特的對話活動的——人們之所以拒絕說教型的藝術作品,就是因為這類作品的作者否定了欣賞者的主體地位。可見,欣賞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對話要達到的目的是主體間的相互交流,即藝術作品對欣賞者說話,欣賞者對藝術作品說話。「在藝術中,我同生活在彼地、彼時的藝術家和人物交往,因為藝術交往在想像中展開,它使人擺脫空間和時間的桎梏……而且,藝術使人的關系擺脫偶然性的控制,讓每個人在無限的藝術世界裡

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的朋友。」通過主體與主體的對話,以審美期待為中介,欣賞者的現今視界(指理解的起點、角度和可能的前景)與藝術作品自身所蘊含的歷史視界之間實現了相互融合。其結果是形成一種新的視界,而這種新的視界又將成為理解新的藝術作品的出發點。

欣賞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過審美體驗和領悟而進行的非語言的信息溝通。一般來說,語言信息溝通表達人們的邏輯推理過程,而非語言信息溝通則反映了我們所講的含義的「無窮無盡性」。它超越了語言的范圍,變成深不可測的感覺和感情,因而不容易用語言來描述。欣賞者與美術文本之間的對話活動是在欣賞者審美心理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多通道的相互交流,這種審美心理體驗超越了現實功利的單維情感,與審美對象保持了適當的距離,調動了多種審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動,把藝術家的情思意緒和審美創造在內心深處彌散、交融,從而達到一種潛在的心靈溝通和內在的自我交流。維果茨基在《藝術心理學》中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欣賞對話:「讀者從兩個方面觀察悲劇:一方面,他通過哈姆雷特的眼睛查看一切;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眼睛查看哈姆雷特,所以,每個觀眾既是哈姆雷特,又是他的觀察者。」正是這一過程的巨大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給藝術欣賞者帶來了獨特的體驗和豐富深刻的審美愉悅,使藝術欣賞中的對話與一般的現實的對話區分開來了。

藝術欣賞中的對話是欣賞主體各心理功能的整體直覺。對話中,主體的感知、想像、情感、思維、靈感、無意識等多種心理因素在相互的滲透、補充、綜合、交叉的整體中起著復合作用。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通過幻想,交流和溝通生命的情感和藝術意味,它在直覺過程中把人的心理諸動力激活,使之豐富、充實、秩序化。

二、對話法的實施
對話的基本結構是問和答。在美術欣賞的對話中,首要的問題就是提問。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過:「誠然,一種文本並不像另一個人那樣對我們說話。我們這些努力尋求理解的人必須通過自己讓文本說話。但是,我們卻發現,這種理解,即『讓文本說話』並不是一種任意的由我們主動採用的方法,而是一個與期待在文本之中發現的回答相關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欣賞者面對藝術作品時,他首先就會提出一個問題,「該美術作品究竟要告訴我什麼?」但是,作為欣賞者的學前兒童,由於其心理發展、生活經驗、藝術經驗等等都決定了他們的視界不可能迅速、有效地與作為文本的美術作品的歷史視界融合。因此,需要教師作為中介來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和美術作品進行問和答。

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實施對話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話雙方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教師不能強求兒童接受某一權威的結論或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看法,而應讓兒童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對話關系是對話能夠進行的條件,也是兒童樂於對話的前提。作為引導兒童與美術作品對話的中介,教師不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兒童,而應承認,在作為文本的美術作品面前,師生雙方均有說話的權利。因為,美術作品作為藝術文本是開放的,每個人的藝術經驗也是有限的,作者原初的視界與欣賞者的現今的視界之間總是存在著各種差距,這種歷史的差距是任何欣賞者都無法消除的,即個體不可能完全理解美術文本的全部意義。雖然教師

在引導兒童欣賞美術作品之前,已有對作品意義的預期,但這並不意味著學前兒童必須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這種預期,兒童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且,作為教師還必須鼓勵兒童不要拘泥於教師的解釋,甚至不必拘泥於創作者原有的創作意圖,而是通過對話,根據自己對作品所傳達的信息的體驗和理解,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兩種視界的融合,生發出對話雙方意想不到的新東西。兒童在美術欣賞中常常會感受到一些教師沒有感受到的東西,說出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話語,這就足以證明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視界。因此,每一次與美術文本的對話,都是一次意義生成的過程。美術文本的意義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因而對於美術文本的理解無正確與錯誤之分,只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解中,問題的本質就是其本身的不確定性。理解始終是一種對話和交流,是一種不斷的探求和詢問。

2.教師自己首先要會和美術文本進行對話,做好兒童與美術文本之間的「審美期待」中介。伽達默爾說:「……我們對於流傳給我們的文本的理解,是以對意義的預期為基礎的,這種預期是從我們自己與題材的先行聯系中獲得的。」在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中,「對意義的預期」也就是教師在對學前兒童進行美術欣賞教育之前對美術作品預先設計一種意義,這種意義是教師個人對美術作品的解釋,同時,在引導兒童欣賞的過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著。因此,教師自身應對美術作品所蘊含的意義進行合理的解釋,對藝術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與欣賞。例如:教師必須理解線條、形狀、色彩、構圖等形式語言可能的象徵意義,理解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變化與統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礎上,引導兒童先理解美術作品各部分的意義,再根據各部分進行整體意義的解釋,從而形成一個或多個合理的解釋。這種對整體的理解又反過來加強兒童對作品各個部分的理解。

3.教師要為兒童提供大量的欣賞的機會,提高其欣賞的現在「視界」。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不是我們的判斷,而是我們的偏見構成了我們的存在……我們存在的歷史性產生著偏見。偏見實實在在地構成了我們全部體驗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見即我們對世界敞開的傾向性。」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生存方式處於歷史之中。這就決定了人們總是無法擺脫理解的歷史性,而對理解的歷史性的承認,實際上也就承認了理解者帶有偏見和成見的合理性。並且這種偏見構成了理解的基礎和前提,它是欣賞者的特殊視界。因此,教師要給兒童提供大量的欣賞的機會,擴大他們的視界。這種欣賞除了美術作品的欣賞,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圍環境的欣賞。還要適當地教給學前兒童一定的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使他們在美術欣賞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歷史視界,幫助他們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的情感體驗。為此,教師
>應選擇相應的美術欣賞的材料,給予兒童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反復多次地進行感知、體驗,同時,用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淺顯而簡明的描述,讓兒童真正地理解這些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原理的內涵。視覺形式語言在美術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從傳統的具象寫實藝術到純粹的抽象藝術,無論其外觀形式有多大區別,它們所使用的卻無一例外是上述基本元素,這些元素在二維平面和三維空間中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的組合,形成各種不同的「心理力」的樣式,喚起人們內心千差萬別的情緒和感受。

因此,這種抽象的形式語言並不僅僅服務於抽象藝術而具有普遍意義。在具象寫實作品裡,這些抽象的元素通過隱藏在被再現的事物中也在發揮作用。加登納也認為:「只有當人們對這些層面恰當地理解了以後,他們的情感生活才會受到影響。隨著欣賞成熟起來之後,他與較多的經驗熟悉了,於是就有了較細的情感。

這樣,他便能與創作者的興趣及含義發生共鳴。」可見,形式分析是加深審美體驗、提高審美理解能力,並最終提高幼兒的欣賞能力的必經之路。同時,我們認為,對形式欣賞本身的興趣也應該是學前兒童美術欣賞的目標之一。
學前兒童對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的認識還可以經由美術創作來獲得。例如:學習線條的變化,可讓兒童試驗不同動態的線條(直線、曲線、螺旋線、斷續線、連續線、重疊線),再讓他們欣賞梵谷的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線條是怎樣運動的。再如:學習幾何形狀的安排,可先讓兒童用彩色紙剪貼出各種幾何形狀,再讓他們欣賞抽象派大師蒙德里安的後期作品。這種由自己操作而獲得的欣賞經驗非常有助於學前兒童對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4.教師應給兒童利用多通道充分體驗的時間。教順應首先給兒童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的欣賞,要盡可能讓他們用自己的以視覺器官為主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不要操之過急,或講得太多,讓兒童暢所欲言,盡量不打斷其陳述。要充分發揮他們的觀察力、藝術想像力和表達能力。只有當兒童需要幫助時,教師才可以用啟發的方式、提問題的形式給予他們以線索啟迪,引導他們觀察、體驗、想像。例如:對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的感受與體驗。教師在引導兒童對作品的各部分的形式進行感知、體驗以後,可以用以下方法來引導他們體驗、理解作品的意義。教師請兒童閉上眼睛,把自己假想為畫中的人物,然後跟著教師所說的話想像,「我躺在這片嫩綠的草地上……我的身體很放鬆……我的周圍有一些人,他們發出隱隱約約的聲音……有各色各樣的人……但在這里他們都很輕松地踏著同樣的節拍……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別人的存在……陽光……樹木……水……

很美妙的休息……我想逗留在這里……」通過這樣的感受,兒童可以對作品所蘊含的意義有所理解。

5.教師不但要自己學會提問題,還要教會兒童提問題。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過,「誠然,一種文本並不像另一個人那樣對我們說話。我們這些努力尋求理解的人必須通過自己讓文本說話。但是,我們卻發現,這種理解,即『讓文本說話』並不是一種任意的由我們主動採用的方法,而是一個與期待在文本之中發現的回答相關的問題」。因而,美術欣賞對話中的關鍵一步不是學會提問題。教師可以問兒童「你在畫上看到了什麼」這樣

的問題。以《大碗島的星期天》為例,就作品內容的描述上,可以這樣提問:你在畫中看到了什麼?這些人在干什麼?他們有些什麼樣的姿態?畫面上除了人以外,還有些什麼?你能猜出他們在什麼地方嗎?從畫面上你能看出這是在一天的什麼時間嗎?除了這些,你還看到了什麼?就作品的形式分析上,對《大碗島的星期天》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請看一看,畫面上有哪些線條?這些線條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覺怎麼樣?畫面上有些什麼人物?他們在干什麼?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畫家畫這幅畫時用了哪幾種顏色?這些顏色在畫面上是怎麼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顏色與背景的

8. 幼兒園如何讓幼兒感受藝術的美

美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培養孩子對美的感受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的欣賞能力比美的創造能力更為重要,一個不會感受美、不會欣賞美的人,很難想像他能創造出美的事物來。
在培養孩子美感的活動中,首先考慮到小兒的情緒,因為小兒的美感與情緒有緊密的聯系,他們在積極的情緒下就對美的事物產生快感。另外還要考慮到小兒的美感和審美能力,安排的活動總要和他們的動作相伴隨,具有表面性和行動性特點。
在小兒的生活和各種活動中處處都有美的內容,成人可以引導孩子感受美的存在,對孩子進行美的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欣賞環境美兒 讓孩子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家庭室內要清潔,室內布置要注意做到色彩協調,整潔大方,牆壁裝飾要富有藝術性,傢具、用品、玩具的選擇與放置也要有藝術性,使小兒的生活環境整齊、舒適、美觀,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2)欣賞自然美兒童 大自然的美,是對小兒進行美育的極好的現成教材。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各種各樣的鳥蟲魚獸,變幻多端的自然景色,對小兒都有無比的吸引力。成人要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啟發和引導小兒欣賞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從他們的色彩、形態、聲響的變化中領略大自然的美。成人可以用小兒能理解的藝術語言充分表達其中的美,並教給孩子用藝術語言描寫自然景色。
(3)欣賞藝術美 在孩子游戲時以不刺耳的音量播放精湛的名曲,使孩子從極其自然的氣氛中接受。音樂有明快激昂的,也有陰郁低沉的。嬰幼兒時期以明快的充滿希望的音樂為好。另外還要拿出小兒感興趣的樂曲,由他們自發地欣賞,成人給以指導。在愉快欣賞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體會出音樂要表達的感情。這時可以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感想。一般來說,供小兒欣賞的音樂最好是節奏性強,能跟成人一起哼唱的名曲段落,以此培養孩子主動欣賞音樂的慾望。對於音樂不光是聽一聽,還要促使孩子用心靈的耳朵去領會。
美術作品形象生動優美,色彩鮮明,造型具體,因此小兒有強烈的感染力。給孩子看美麗的畫冊,欣賞名畫,也會提高孩子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力和判斷力。
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指他們對所描繪的對象的感覺、情感和反應,它是在幼兒從事繪畫、剪紙、塑造等藝術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這種能力的形成不能強迫,只能在沒有競爭和成人干擾的、無憂無慮的活動中得到發展。
成人應該按照幼兒不同年齡的表現,提供各種機會,多和孩子討論對大自然、對周圍生活、對藝術品的美的體驗。成人在作出自己的判斷時,就在影響著孩子,因而也應聽聽孩子的意見,不要用簡單化的方式去否定孩子的看法。幼兒只有獨立進行評價時,才能形成他們的審美能力。
孩子小時候喜歡看色彩對比強烈的東西,但不能一直給他們看同一類型的藝術品,應該選擇高質量的、各種創作方法、各種類型的藝術品給幼兒欣賞,有抽象的,有寫實的,有鮮艷的,有暗淡的,逐步發展他們的藝術趣味;但要注意內容健康和幼兒所能夠理解接受的。
要注意各種藝術形式的互相感染。一段好聽的音樂會引出一幅好畫,一個好的泥塑會引出一美麗的童話;不要孤立地從事某一種美術活動。

9. 如何幫助幼兒進行藝術表達

生活中,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沒有限制的,關鍵在於育人者如何看待幼兒的創造力。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藝術創造的過程。唱好一首歌,說好一句話或者畫好一幅畫對孩子來說就是藝術創造。正如日本教育家木村文一所說:「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這也說明了想像力是邁向成功的翅膀,沒有豐富的想像就不會有創造,也不會有科技進步,不會有牛頓定律、不會有相對論。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指出:如果把人在17歲所達到的正常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從4歲到8歲又能獲得30%的智力,而剩下的20%則可能在8歲到17歲這個年齡階段獲得。這說明早期教育對於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盡可能早地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藝術創造教育,孩子長大後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傑出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進入了高科技時代。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具有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時時培養幼兒的
創造力,特別是利用幼兒喜歡的藝術活動,如音樂、畫畫、故事等活動更好地啟發孩子,使他們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富有創造力。
一、營造良好的氛圍,鼓勵幼兒大膽創造
音樂是幼兒歡樂的源泉,孩子能把它轉化為自己的創造力。所以我們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創造性因素,對於幼兒的一點一滴的創造性活動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並及時抓住時機引導他們發展下去,充分發展幼兒的創造力。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為幼兒們創設一種寬松、自由、民主的氣氛,讓他們能夠自由思索,大膽想像、主動實踐,才能萌發最大多數幼兒的創造力,並使最大多數幼兒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音樂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形式。只要我們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選擇適合幼兒的音樂材料與活動,讓幼兒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樂的角色中,在音樂的熏陶下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地欣賞音樂、理解音樂,創編歌曲和動作。在充分滿足幼兒好奇心與興趣需要的同時,促進其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的發展。孩子在演唱歌曲的時候,經常搞不清而串了歌詞。這時候可通過啟發幼兒創編動作來幫他們記憶歌詞,表達情感。如歌曲《種瓜》:我在牆根下/種了一個瓜/天天來澆水/天天來看它/發了芽/開了花/結了個大西瓜/大西瓜呀大西瓜/抱呀/抱呀/抱呀抱不下。這首歌曲的歌詞具體生動並完整地講述了我是怎樣種瓜的。我充分利用歌詞,讓幼兒想像我當時種瓜的心情,自由創編動作來表現。我還鼓勵幼兒大膽地創設情景,幾個人合作表演。這樣的活動中,孩子是快樂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他們創造的激情同樣也是高漲的。通過這樣邊唱邊表演的活動,孩子們既不會忘記歌詞,又便於表達歌曲的情緒,還有利於幼兒音樂創造力的培養。
有些音樂的旋律帶有明顯的感染力,孩子往往在欣賞的過程中就能被音樂的氣氛感染,並粗淺地理解到音樂所表現的內容。例如《獅王進行曲》的音樂,在節奏、音高、結構和樂句的安排上,都表現出明顯的藝術形象。如趾高氣揚的獅子王,整齊有序的樂隊,輕巧的小兔子等等。因此,可以讓幼兒在傾聽熟悉音樂的基礎上,利用明顯的藝術形象讓幼兒創編一個完整的故事。了解音樂的象徵意義,正確理解作品的內容,並用動作節奏等音樂手段創造性的表現音樂。有的音樂的情節帶有明顯的感染力。幼兒往往被音樂的情節所吸引,並且在情節中創造性地表現其內容。例如音樂游戲「小兔乖乖」中,由幼兒扮演大灰狼、小兔子以及兔媽媽。在音樂情節及環境氣氛的渲染下,幼兒被歌曲中大灰狼那種兇狠的樣子、聲音及小兔子沉著的表現並與大灰狼鬥智斗勇的游戲情節所吸引。在老師的鼓勵下紛紛參與游戲、扮演角色。隨著音樂的變化『幼兒自由地創編出各種動作表情,使幼兒的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
二、適時提供話題,讓幼兒插上想像的翅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樂和游戲一樣是兒童童年不可缺少的。德國詩人歌德,從兩歲開始,媽媽每天將故事講到關鍵處就讓歌德給故事編結尾。歌德媽媽的這一教育形式,對歌德以後從事文學創作起了很大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運用「續編」「創編」的方法可以激發幼兒對想像的興趣,積極互動地進入想像的空間。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想像是無邊無際的,思緒是來去無蹤的。很多時候他們是不滿意故事的結尾或一些詩歌的內容的,也不完全認同我們的想法。在故事和詩歌文學中,我嘗試對幼兒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如我在教詩歌《梳子》的時候,讓幼兒認真的理解詩歌的內容,大膽的想像,創編出這樣的詩句:抹布是玻璃的梳子,梳著玻璃的頭發;拖把是地板的梳子,梳著地板的頭發;白雲是天空的梳子,梳著天空的頭發;小魚是小溪的梳子,梳著小溪的頭發……幼兒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他們無窮的想像創編了許多精彩的詩句來。還有我在上《小花貓的鈴鐺》的時候,孩子們根據畫面提供的線索認真觀察,大膽想像,創造出這樣的情節:當主人給小花貓戴上鈴鐺後,小花貓很神氣,走起路來也把脖子伸得直直的,胸挺得高高的,到朋友們面前到處炫耀自己……在創編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就提出疑問:小花貓戴上鈴鐺,鈴鐺發出聲音後肯定抓不到老鼠,那它的主人還會喜歡它嗎?它還會像現在一樣神氣嗎?孩子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後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編開了。在創編、否定、再否定、直到肯定的過程中,孩子們充分張開想像的翅膀進行大膽的藝術創造。慢慢地我又適當地讓幼兒給有懸念的故事進行創編,讓他們進行更大膽、更廣闊的藝術創造。我在活動中盡可能地多提供給幼兒想像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享受想像的快樂,從而激起他們的奇思妙想,發掘他們的創造力。
三、挖掘各種材料,提供幼兒創造的廣闊空間
藝術有它的不隨意性,也有它的隨意性。只要有藝術的效果,就不必拘泥於它的工具、材料及形式。因此,我在活動中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如毛線、各種紙、布條、空瓶子、木板、各種瓜子殼、雞蛋殼、吸管、樹葉、樹枝、棉花、顏料、墨汁、水粉等等。讓幼兒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去進行操作、創造。如在紙上拼貼布條、布塊。開始,當孩子們把布條或布塊隨意進行擺放時,我就鼓勵他們充分發揮想像,「這像什麼?」房子、電冰箱、餅干、馬路、樹干、小狗、裙子、椅子、汽車……當孩子們海闊天空地進行想像時,我們要持肯定的態度。積極鼓勵每個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激發每一位幼兒的想像的慾望,讓他們從單一到復雜,不斷地創新。
事實也證明,孩子們在玩廢舊物品時,總是非常地投入,他們的創作空間也更廣闊。也可以利用各種環境布置,讓幼兒在各種環境布置的過程中充分地發揮想像,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如利用各種布條拼貼圖畫;在紙上撒點水粉或墨汁進行吹畫;用樹枝在沙子里畫畫、寫作、壘城堡;在木板、雞蛋殼上進行創作……這些東西都是每位幼兒百玩不厭且極富創造性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每位幼兒不在乎自己所創作的東西有多麼的形象,多麼的逼真,他們只在乎這些東西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能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活動中能把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表達出來就行了。還有如利用散文欣賞活動來發展幼兒的創造力,記得我們有一次欣賞散文《春雨的色彩》,這首散文描繪的是春雨過後大地萬物復甦、萬紫千紅,世界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在活動中我及時鼓勵幼兒展開想像,大膽用色,把對散文的理解、感受通過自己的繪畫表現出來。結果有的幼兒畫了「大草原」,有的畫了「美麗的花園」,有的畫了「一片大森林」等等。這些都充分表現了我們的幼兒再創造的能力。每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藝術家,他們那敏感的心靈,細微的感覺,思想的火花都是最真實、最有價值、最富創新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善於用幼兒的眼光看待他們的世界,善待每個幼兒的想像,並給予最真誠熱情的評價。讓孩子在感受教師的愛意和期待中樂意去想像,讓幼兒稚嫩的想像伴隨著他們年齡的成長茁壯發展。

閱讀全文

與如何觀察幼兒藝術表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