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為什麼科學和藝術不能統一

為什麼科學和藝術不能統一

發布時間:2023-04-14 04:34:06

① 如何讓藝術與科學共處

真善美是科學與藝術的共同追求。 李政道博士說:「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李政道博士在「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中說:「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兄爛力。它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他們象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 藝術與科學,都是人類獲取認識和創造世界的一種手段,它們所面對的都是這個物質的世界。所要發現和創造的就是,這個世界是什麼?這個世界可以是什麼?所不同的是,藝術是用形象思維的語言來描繪這個世界,多的是情感;科學是歷塵明用邏輯思維的語言來描繪這個世界,多的是理性。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一個,即這個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 藝術與科學都具有一般事物的屬性,又具有各自的特殊肢告屬性的。它們共處一個統一體,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融合,對立統一是它們的本質特徵。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②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藝術與科學有什麼關系

即有藝術又有科學的東西才會完美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地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問月》中寫道: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公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年後,蘇軾(公元1037-1101年)作了《水調歌頭》,他寫道: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在詠誦這些詩的時候,它們的相似之點和不同之處同樣感動著讀者.盡管李白、蘇軾生活的時代和今天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了,但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強烈的感情共鳴.
同樣,我們現在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或者觀賞莎士比亞的戲劇,不論是原文或譯文,也有著和幾百年前英國的讀者和觀眾相似的情感共鳴.
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准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稱為自然定律.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盡管自然現象不依賴於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實一種人為的,並屬於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在科學中,人們研究物質的結構,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合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由誇克組成等等.人們認識了物質的基本結構,進而去認識世界和宇宙.
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並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有兩個關鍵性的發現,它們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一個時邁克耳孫和莫雷在 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另一個時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前者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實驗依據,後者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越多樣化.
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於自然現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
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後的感受升華語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和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意境嗎?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於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河富有意義.
自1987年以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每年舉辦國際科學學術會議,不但由世界一流的中外科學家和中國青年學者參加,而且每次會議都邀請畫家根據會議的科學主題發揮作畫.作者中有已故的藝術大師李可染、吳作人、黃胄先生,有華君武、吳冠中、常沙娜、袁運甫等接觸藝術家,也有劉巨德、魯曉波、陳雅丹等中青年畫家.這絕非僅為追求一種用繪畫手段描繪科學特定領域的表面形式,而是探求在一個更深奧地意境中進行科學和藝術間的對話.這些作品閃耀著藝術家的思想火花,又給予科學家藝術欣賞.
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還在1993年和1995年分別與炎黃藝術館、《科技日報》社合作舉辦了「科學與藝術」研討會.藝術家和科學家共聚一堂,對藝術和科學之關系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有的藝術家當場潑墨揮毫,有的高歌一曲,十分活躍.這些都受到了國內外科學界、藝術節和新聞界的廣泛贊賞,促進了藝術家和科學家更緊密的合作.

③ 簡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關於科學與藝術,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編的大型畫冊《科學與藝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中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於自然現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起源的角度說明科學與藝術本是同根生,後來隨著學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科學與藝術之發展都試圖進行有條件的、謹慎的創新;在歷史上兩者共濟進化,譜寫了人類文明的壯麗篇章;科學理論的選擇從內部和外部都受審美原則的支配;作為生成與組織原則的對稱性,是科學與藝術最主要的共性所在,對稱性對於理解科學與藝術至關重要。

藝術美感在科學創造中往往能給人們意想不到的啟迪。特別當你在科學創造過程中遇到困難,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時,某些藝術美感的啟示,能使你茅塞頓開,接通已經失掉和忽略的線索,溝通「已知」與「未知」的聯系,促使你浮想連翩,觸發靈感,使難題迎刃而解。

科學與藝術的互動關系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同時科學與藝術是發展也是行影相隨的,藝術需要科學的眼光來創作,科學指導藝術的發展,藝術為科學提供了服務,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既是互動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藝術離不開科學,科學也少不了藝術,藝術時刻都發生,是永恆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並已成為當今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特徵之一。藝術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藝術的深層哲學思考也越來越深入。對於藝術的哲學思考,我個人並沒有太獨到的見解,一直都在努力的探索著和追尋著,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哲學,這個概念非常的抽象,很難理解,藝術與哲學有什麼樣的關系呢?到底裡面有什麼聯系呢?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引起思考過,一直沒形成系統的東西,但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很難讓人跟得上,藝術的發展也呈現了非常繁華的局面,這讓我發現了一些東西,看到藝術和科學的跟緊密聯系,工業化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創新,就是所謂的學科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時也需要藝術設計,藝術規劃,他們之間就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形成一種彼此依賴關系,科學的進步,對藝術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對藝術進行了思維的導向創作,一個科學的產品,必須要有藝術的成分和藝伍團術設計畫在裡面,這個方面是從產品的外觀來分析,科學是服務人類的,科學的產品也是一樣,藝術是也是一樣,科學的產品是按照個人的生活需要來定製的,是用科學的方式加工製造出來的,同時也是藝術設計的結果,這個過程也是藝術思維指導的過程,如果沒有藝術的思考,沒有對產品造型的升隱理解,沒有通過藝術抽象思考,那麼製造出來的科學產品就可以和我們生活所需求的不一樣,那就是不科學了,不是藝術了。打個比方,製造一個電視機的形狀你不可能製造成航空母艦的形狀。製造一個手機的形狀也不可能搞成大炮的形狀啊等等,當然我這里是指得是體積和重量。藝術設計是要人性化的,是和人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的,這樣才能讓人接受,這都是根據他們的內在聯系,組建的位置的擺放來進行組合的,而這個過程就恰恰是藝術設計的過程,是藝術思考的過程,是藝術與科學互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藝術設計往往提供的一個形象,或者是構架,或者是模板。也可能有更深的藝術化。一般的情況吵橘廳是這樣的。

藝術和科學的互動關系,在過去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過論述,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有些專家和有些記者又在媒體上做了進一步的闡釋,認為「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21世紀藝術發展的大趨勢。」「與科學結合,有利於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有利於藝術家介入社會、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是不是「大趨勢」現在還不敢說,至於怎樣「融合」更有待討論。但是,說到「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卻反映出目前被說得比較熱的「藝術與科學」這一個話題在認知上存在著一些誤區。

吳冠中先生說:「科學揭示宇宙的奧秘,藝術揭示情感的奧秘」,基本上把科學和藝術的各自特性說得比較明白。因為藝術家和科學家之間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藝術家的「情感偏向」,正是科學家所要克服的,也正是科學家所要學的,一個優秀的科學家,他是思維應該是一位藝術家的思維,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抽象和具象的綜合考慮,生產和設計出來的產品可能就更加的人性化了,更加的適合我們的需要了,就更能體現科學和藝術的深層互動關系,如果藝術家在發揮「情感偏向」的同時,那藝術和科學具體結合起來,就象一個室內設計師在裝修的同時把裝飾的材質材料,性能,效果,安全考慮進去一樣,把藝術和科學有效的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我想應該是一種綜合知識的結合和優秀智慧的運用。有一種說法「科學與藝術追求的目標都是一種普遍性」,科學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追求的目標是情感的普遍性。他們之間追求的都是一種認可,一種讓人們接受的普遍性,科學的真理有一定的標准,它的普遍性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並被人們普遍地接受;藝術的情感也許沒有什麼沒有標准而言,每個人的審美觀點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所進行的都是最廣泛對象的活動,他們的目的都是努力的讓人接受。不過藝術的普遍性則是通過模糊的審美認識被人們廣泛地接受。科學的普遍性是通過客觀的真理顯現科學的共性;從而也讓人廣泛的接受。

關於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藝術與科學除了有互動關系之外還有哲學關系,他們就是哲學的關系,是哲學思考的關系,他們是同時進行的,同時發生的,上面我也提到過,藝術和學科是形影相碎的,誰都離不開誰的,有科學的出現就存在著藝術,有藝術的地方就有科學的成分,這可能絕對了一點,但是也並不誇張(當然這個也可以反駁為那宗教藝術是什麼呢?也算是有科學的成分在裡面嗎?我說有,他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就是用科學的思想在進行指導,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科學是一門規律性,所以只有遵循他我們才得以開展活動,進行實踐。)那麼就有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科學的進步是藝術發展的標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看看他們的藝術發展情況就可以推出他們科學技術水平,在歐洲,藝術是非常發達的,科學技術也是非常進步的,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他們是藝術是世界上有名的,同時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也是非常發達,做為工業革命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他們的藝術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就引起哲學和藝術的思考,用哲學的眼光看帶,用唯物辨證主義和方法論來看待,來思考。科學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必然推動了藝術的進步,藝術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邏輯思維,非常的通俗,想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哲學思考,用哲學來思考就不那麼一定了,我上面的所進行的論證也許不夠能證明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但我想應該也有一定的道理,哲學與藝術、科學的關系也應該是緊密聯系的,哲學的思考的越深入就能更好的理解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科學與藝術的進步,發展也就越能促進哲學的思考。

總上所述,藝術與科學的互動關系哲學思考是相互聯系的,科學的進步促進藝術的發展,對藝術提出新的要求,藝術的發展也對科學起到了指導作用。藝術、科學、哲學、這三個是連在一起的,思考起來三個都要涉及到的。

④ 藝術與科學究竟有何內在聯系

科學和藝術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概念,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會有藝術的氣息,而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也會融入科學的要素。科學和藝術之間是有很深的聯系的,通過藝術和科學的本質進行比較來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認識,是掌握兩者之間的關系的一個有效途徑。
科學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來對世界的真理進行探索,而藝術則是從情感的角度出發對世界之美的一種探尋。科學和藝術之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統一矛盾的辨證的關系,從對科學的理解中來了解藝術與從藝術的理解中來了解科學,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兩者關系的把握。
科學和藝術的本質還有很大區別的,對科學的理解方面,社會上基本沒有太多的理解含義,因為對科學有比較准確的定義,即科學是反映現實世界中各種現象本質和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科學是一種反映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的知識的綜合以及一種完整的體系,包含的是一種理論性的研究,也就是說只要是在客觀的基礎之上運用謹慎嚴謹的方法進行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科學的。
科學是人們在自然界中找尋主體的一種過程,科學是求真求實的,和藝術比起來,科學更多的是一種客觀性,而藝術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性。
但有一個共同點是科學和藝術都是隨著時代在不斷進步的。所以兩者是具有一種辨證統一的關系,雖然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但並不妨礙兩者之間的聯系。科學的發展對人們眼界的拓寬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宇航事業的發展使得我們對月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顯微鏡的發展使得我們對更加精細的世界有了了解,無線電波的發展使得我們的溝通更加便捷等,這些都是科學帶給我們的變化。
科學的發展能夠使得我們對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有更加豐富的認識和了解,也能促進我們對藝術領域的豐富和完善。

⑤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藝術與科學有什麼關系
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如同人類本身從猿走出一樣,藝術與科學從一開始也是一個出發點,只是當我們越走越遠的時候,才把它們分開。這一分開,就是幾千年。這期間,對立,統一;統一,對立,始終在矛盾中相處。春棗培直到今天,我們才真正認清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系,這就是共同借鑒、融合、促進、發展。
●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系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岩拍,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扒唯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丑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 藝術的挑戰促進科學更快進步
藝術總是在向科學發起挑戰,也就是說,人類的精神追求,總是要求物質給予相應的支持和體現。而科學又總是以自身的進步,不斷地響應著這種挑戰,不斷地支持和體現美的藝術(FINE ARTS)。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迅速地成為「全球車間」(WORKSHOP OF THE WORLD),於是,為了擴大世界貿易,就有了1851年舉辦國際博覽會的需求。博覽會的巨型展廳,通過設計這個載體,把藝術與科學緊緊地拉在一起。由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設計的展覽大廳,後來被人們稱為「水晶宮」的建築,就成了藝術向科學挑戰的傑作。科學技術也很快回應了這一挑戰。當時,鋼鐵和水泥已經大量生產,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水晶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到了1977年,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這是藝術向科學挑戰的更高階段。這種挑戰也許預示著現代藝術走向新生,也許預示著科學技術在創造藝術。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特別引人注目。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個容造型藝術、建築藝術、城市規劃藝術、影視、文學、音樂、舞蹈,以及其它種種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於一身的傑作。
● 科學進步刺激藝術大膽創新
當然,科學也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在積極地誘導著藝術的大膽創新。當人類剛剛邁進汽車時代的門檻時,設計最簡陋的汽車,也很快就取代了設計最精妙的馬車,工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心理。於是,科學開始刺激藝術的靈感,要求藝術與自己連起手來,為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變革,創造更美好的產品。應運而生的是流線型的設計
● 藝術與科學聯手打造新紀元
但是,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並沒有到此停止,當人類從工業社會突然邁進信息社會門檻的時候,藝術家與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藝術與科學竟然同處一個載體中,以至於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密不可分的現象,幾乎遍及藝術與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舞蹈、音樂、繪畫、戲劇、影視……一切視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加絢麗多彩。藝術需要藉助科學技術創造更新、更奇、更異的藝術效果。科學也同樣離不開藝術,它需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證明和推銷自己的新技術,藉助藝術來增加新技術的高附加值。信息社會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科學開始在這個廣闊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勝的一幕。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切現代藝術設計,又爭先恐後地在這場新的「藝術+科學」的運動中,充當著開路先鋒。新媒體藝術成了藝術與科學攜手的最前沿。
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已經融入科學之中,科學也披上了藝術的盛裝。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在今天這個大融合的時代,誰也離不開設計。它們必須通過設計這個載體,來完成它們自身無法實現的夢想。
法國19世紀著名文學家福樓拜在談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時,曾經做過一次非常生動的比喻,他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在談到東西方藝術發展時,也打過一個類似的比方,他說:學藝像爬山,有人從東邊爬,有人從西邊爬,開始相距很遠,彼此不相見,但到了山頂,總要碰面的。他們的比喻,恰好說明了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關系。
《詞源》對科學作如下解釋: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適應人們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是實踐經驗的結晶。每一門科學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觀世界發展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或某一種運動形式。科學可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二者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南。
《詞源》又對自然科學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技術科學。

⑥ 科學和藝術的一致性具有實驗性嗎為什麼

科學和藝術的一致性不具有實驗性。因為科學是用概念的邏培鄭輯體系來表述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並可以用邏輯論證的方法和實驗的方法,由人們配告頌加以認證,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是客觀事物規律性的反映。而藝術要表達的是個體的審美體驗,有鮮明的個性,它用藝術的形象,把歷史與生活的真實與藝術家再現的歷史與生活友胡的內心情感統一起來,激發人們的美感,弘揚更典型、更普遍、更理想的價值追求。所以科學和藝術的一致性不具有實驗性。

⑦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如同人類本身從猿走出一樣,藝術與科學從一開始也是一個出發點,只是當我們越走越遠的時候,才把它們分開。這一分開,就是幾千年。這期間,對立,統一;統一,對立,始終在矛盾中相處。直到今天,我們才真正認清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系,這就是共同借鑒、融合、促進、發展。●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系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丑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藝術的挑戰促進科學更快進步 藝術總是在向科學發起挑戰,也就是說,人類的精神追求,總是要求物質給予相應的支持和體現。而科學又總是以自身的進步,不斷地響應著這種挑戰,不斷地支持和體現美的藝術(FINE ARTS)。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迅速地成為「全球車間」(WORKSHOP OF THE WORLD),於是,為了擴大世界貿易,就有了1851年舉辦國際博覽會的需求。博覽會的巨型展廳,通過設計這個載體,把藝術與科學緊緊地拉在一起。由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設計的展覽大廳,後來被人們稱為「水晶宮」的建築,就成了藝術向科學挑戰的傑作。科學技術也很快回應了這一挑戰。當時,鋼鐵和水泥已經大量生產,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水晶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到了1977年,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這是藝術向科學挑戰的更高階段。這種挑戰也許預示著現代藝術走向新生,也許預示著科學技術在創造藝術。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特別引人注目。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個容造型藝術、建築藝術、城市規劃藝術、影視、文學、音樂、舞蹈,以及其它種種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於一身的傑作。● 科學進步刺激藝術大膽創新 當然,科學也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在積極地誘導著藝術的大膽創新。當人類剛剛邁進汽車時代的門檻時,設計最簡陋的汽車,也很快就取代了設計最精妙的馬車,工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心理。於是,科學開始刺激藝術的靈感,要求藝術與自己連起手來,為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變革,創造更美好的產品。應運而生的是流線型的設計● 藝術與科學聯手打造新紀元 但是,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並沒有到此停止,當人類從工業社會突然邁進信息社會門檻的時候,藝術家與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藝術與科學竟然同處一個載體中,以至於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密不可分的現象,幾乎遍及藝術與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舞蹈、音樂、繪畫、戲劇、影視……一切視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加絢麗多彩。藝術需要藉助科學技術創造更新、更奇、更異的藝術效果。科學也同樣離不開藝術,它需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證明和推銷自己的新技術,藉助藝術來增加新技術的高附加值。信息社會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科學開始在這個廣闊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勝的一幕。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切現代藝術設計,又爭先恐後地在這場新的「藝術+科學」的運動中,充當著開路先鋒。新媒體藝術成了藝術與科學攜手的最前沿。 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已經融入科學之中,科學也披上了藝術的盛裝。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在今天這個大融合的時代,誰也離不開設計。它們必須通過設計這個載體,來完成它們自身無法實現的夢想。法國19世紀著名文學家福樓拜在談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時,曾經做過一次非常生動的比喻,他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在談到東西方藝術發展時,也打過一個類似的比方,他說:學藝像爬山,有人從東邊爬,有人從西邊爬,開始相距很遠,彼此不相見,但到了山頂,總要碰面的。他們的比喻,恰好說明了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關系。《詞源》對科學作如下解釋: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適應人們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是實踐經驗的結晶。每一門科學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觀世界發展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或某一種運動形式。科學可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二者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南。《詞源》又對自然科學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技術科學。

⑧ 你覺得科學等於藝術嗎為什麼

我的肯定回答是:科學≠藝術。科伏游學與藝術從定義到職業范圍、創造價值都是不同的概念、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社會價值。科學,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感悟、研究宇宙萬物規律和進步的知識體系的總稱。藝術,是用缺滲銷形象來反映現實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戲曲及影視等。而且科學與藝術的領域廣闊,從事工作的社喊早會分工和創造的價值不同。所以我覺得,科學不等於藝術。

⑨ 科學是否真的與藝術是截然對立的

是的!
肖鷹在《哲學研究》2004年第11期上發表文章指出,科學與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的兩種基本形式本來是統一的,但是隨著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兩者不僅分離了,而且在很長的時間里表現出矛盾和對立。進入20世紀以來,又表現出科學與藝術統一的趨向。這個趨向,集中表現於科學與藝術對「美」的追求。20世紀許多重要的科學家都在科學中發現「美」,並且以「美」的發現作辯知此為科學創新的動機。這個新趨向,引起了美學(文藝理論界)的相同反應,不斷有論證藝術與科學(藝術美與科學美)同一的論著出現。科學與藝術之間存在統一性是不可否認的,而且,也應當承認科學與藝術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動機。但是,我們同時也應當認識到兩者之間的深刻區別。不加區別地將兩者等同,這是一種很危險的理論猛碰錯誤,同時,也是一種學術倒退。
藝術探索人的情感的深度,進而主要是表達信念和其他價值,而科學的目的是傳達客觀知識。科學與藝術的基本出發點的不同,導致了科學與藝術對客體的基本態度和方式的不同。概括地講,科學是以數學原理為基礎,以抽象簡化的方式描述對自然對象的認識,數學公式是它給予自然的最終圖像;藝術是以生命—情感原理為基礎,以具體感性的方式表達對自然對象的感受,藝術形象是它給予自然的主要表象。盡管科學美可能包含復雜奧秘的內含,但它仍然要表現出笛卡攜迅爾所要求的真理屬性:清晰、明確;相反,藝術形象盡管也可能由簡單、明晰的形式構成,但是藝術美的情致和美妙卻總包含有無限的意味,是不可測度和透徹闡釋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贊成卡西爾的觀點:「藝術與科學不僅有不同的目的,而且有不同的對象。」

⑩ 如何實現領導活動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領導活動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是兩者的有機統一。但領導既不是一門純粹的科學,也不是一門純粹的藝術,它是一門工藝學,是需要花費工夫才可以實現的學問。領導不是說你知道怎麼回事就可以領導好,也不是靠著匹夫之勇就可以實現的!是靠領導的功力的修煉,功夫達到了,就可以領導好。老道的功底是實現好領導的前提和基礎。
我覺得領導活動要做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實現的過程是領導者功夫不斷修煉的過程。沒有一個固定的程式!《孫子兵法》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我認為只有做到智商和情商,甚至是社交商、人際商的完美統一,才可以創造神奇的領導活動神話!造就卓越的領爛閉嫌導人。高素質的領導者是實現領導活動科飢手學性和藝術性統一的靈魂所在。其次,還要有先進的領導制度作背景依託,否則,領導者再優秀也走不出制度的泥潭!制度好,領導者還可以事半功倍!第三還要有被領導者的良好配合,領導與被領導態塵形成默契,同心同德,強烈共鳴才可以奏出領導活動完美和諧的樂章!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科學和藝術不能統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