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答問的口才藝術有哪些
答問是一種對提問作出回應,以解釋、說明為目的的口語表達方式。答問的語言形式多種多樣,答問的藝術和技巧就體現在各種形式中。概括起來,答問的語言形式主要有:
直答。
直答就是根據對方的提問,直接從正面作出回答。例如:
問:你們廠今年上半年的效益如何?
答:很好。上半年完成全年計劃產量的70%,人均創產值一萬二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上繳利稅3200萬元,創歷史同期最高記錄。
這種答問,是友好、坦誠、直率的,通常在上下級之間,同事親友之間,顧客與服務員之間,老師和學員之間使用最多。
分答。
所謂分答,是指提問者不懷好意,或又有包容性的提問,不作「是」與「否」地籠統回答,而是聽清話意,分解一問為多問,分別給以正確的回答。
分答這種口語技巧要運用好,首先要會聽,聽清對方話語中的陰謀,告誡自己不可順勢而應;其次,要分解對方的問題,對方的問題一般都有兩層以上的含義,分解好了,即可以逐一應答;分答之妙還在於把對方所提問題中存在的挑釁成分都給否定掉。
變答。
變答,就是變通著回答。《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式,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變答,正是變被動為主動,變守勢為攻勢,變妨害為有利的一種巧妙的應答方式。
變答技巧的特點是「反」答,即在簡答了對方問話之後,採用對方的內容來作答。例如:美國前總統卡特競選時,有位女記者找到卡特的母親。下面是女記者和卡特母親之間的問答——
女記者:「您兒子向選民們說,他如果說謊話,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說卡特從來沒說過謊嗎?」
卡特母親:「也許我兒子說過謊,但都是善意的。」
女記者:「什麼是善意的謊話?」
卡特母親:「你記得幾分鍾前,當你跨進我的門檻時,我對你說你非常漂亮,我見到你很高興。」
卡特母親的變答可謂針鋒相對,使得問話者非常尷尬。但這不能責備卡特母親不友善、不禮貌、不厚道,她的應答是對方不友好挑起的,並且步步「逼問」出來的。就內容來說,其恰當、巧妙、簡潔都是無懈可擊的。
變答還有一種更特殊的情況,即以問為答。例如:有一次,美蘇關於限制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剛簽署,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館中向隨行美國記者團介紹有關情況。下面是他們的談話記錄——
基辛格:蘇聯生產導彈的速度每年大約250枚,先生們,如果在這里把我當間諜抓起來,我們知道該怪誰呀。
記者:那我們的情況呢,我們有多少潛艇導彈在配置多彈頭導彈?有多少「民兵」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
基辛格:我不確切知道這些數字,至於潛艇,我的苦處是,數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記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不是保密的嗎?那你說有多少呢?
記者:……
基辛格顯然知道這些是保密的,不能回答。但他不是用「無可奉告」搪塞,而是變答為問,以問作答,結果反客為主,把問話者推到了難堪的境地。
必須指出,變答只有當問話者含有敵意或咄咄逼人時,才能運用,非此情況不可濫用。因為它有傷和氣,其結果會出現僵局、冷場和不快。
牽答。
有時面對故意刁難甚至侮辱性的提問,如果從正面回答,顯得無力,即使答得再好,也只是一種為自己開脫、辯解的防衛語言,這時,就可以用牽答的技巧。採用牽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間的對應、連帶關系,提一個涉及答者與問者的命題,造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態勢,以抵消對方的攻勢,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比如——
晏子出使楚國時,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個侮辱性的問題:「齊國為什麼派你這么一個矮小無德的人做使臣呢?」晏子說:「齊國派使臣有一個規定,不同的人朝見不同的國王:賢德的人朝見賢德的國王,不賢德的人朝見不賢德的國王。我最不賢德,就派來朝見您楚王。」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沒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榮辱與楚王連在一起,使得楚王無法反駁,自找沒趣。
牽答的奧妙,就在於用話將自己與問話者牽在一起,不可分開,使對方不能處於優勢的攻擊者地位。不過,牽答要注意分寸,因為「利害相連,榮辱與共」,所以對自己和對方都不要過份貶損,一般是答話中應有「兩可」的意思(我這樣,你也這樣;我那樣,你也那樣)。
錯答。
錯答,也是一種機警的口才表達技巧,既可用於嚴肅的口語交際場合,也可用於風趣的日常口語交際場合。它的主要特點是不正面回答問話,也不反唇相譏,而是用話岔開所問,作出與問話意思錯位的回答。請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美麗的姑娘獨自坐在酒吧間里。一位青年男子走過來獻殷勤,低聲問:「這兒還有人坐嗎?」
「到阿芙達旅館去?」她大聲說。
「不,不。你弄錯了,我只是問這兒有其他人坐嗎?」
「你說今夜就去?」她尖聲叫道,比剛才更激動。
這位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狽極了,紅著臉到另一張桌子上去。許多顧客憤慨而輕蔑地看著這位青年男子。
這個例子,是一次很典型的錯答。錯答,作為一種用來排斥對方和躲閃真實意思的交際手段,往往是很有用的。
徵答。
徵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和俗語、諺語等來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證自己的觀點。這種回答,好處是很明顯的,既增加了說話的權威性與可信度,又省去了許多解釋和說明,還能增添口語的生動性與感染力。例如:
有人問一位家長:「聽說你孩子寄養在劉教授家以後。紀律也能遵守了,成績也上升了,是真的嗎?」
家長答:「有人說『近朱者赤』,一點也不錯。」
「近朱者赤」這一成語,引用在這里作答,非常准確、簡練、生動。
拈答。
拈答是緊承問話中的詞句,利用拈連手法,在原話的基礎上稍作變動,作出准確、鮮明、生動回答的一種口才表達技巧。這種答問如果運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王蒙五十年代曾因寫了《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出了大名,後來被錯誤地打成右派。復出後,讀者好心地問王蒙:「你能不能繼續保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的創作風格?」
王蒙回答:「不論有多少好心的讀者希望我保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的風格,但是,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二十年來,我當然早就被迫離開了『組織部』,也再不是『年輕人』。」
這段話運用了拈連的手法:「被迫離開了『組織部』」,說明自己蒙受冤屈,「再不是『年輕人』」,表明生活、創作風格變化的必然性。答得很藝術,很巧妙。如果直接擺出幾條理由,講些生活與創作關系的大道理,反而顯得生硬、老套。這樣一拈連,作者和讀者之間,巧接詞意,收到了很有韻味的效果。
拈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如:孩子考試回家,媽媽問:「這次考得怎麼樣?」孩子回答:「烤糊了!」將「考」試的「考」拈連成燒「烤」的烤,以「糊了」來比喻考壞了,答問很有風趣。
喻答。
喻答,就是對某些棘手的問題,採用比喻的方式來回答。既形象生動,又明白透徹。如果擺開架勢直接說理,不但很費力費事,還不見得有好效果。
不過,我們要用好喻答,必須精選作為喻體的事例,特別注意喻體與本體之間的契合點;還要注意答話的內容,一般用在解說、論證事理方面,其他日常答話和口試答話都不大適宜,不要濫用。
斷答。
斷答,就是截斷對方的問話,在他還沒有說出,或者還沒有說完某種意思時,即作出錯答的一種口語交際技巧。它與錯答的不同之點是答與問都存在人為的錯位,即答非所問;而且,錯答是在聽完問話之後作的回答,斷答是沒有聽完問話就搶著進行回答。比如——
一對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對女方產生了愛慕之情。男方急於要表白心願,女方雖心領神會,但是,卻不願將友情向愛情方面發展,認為還是不要說破,保持一種純真的朋友情誼為好。於是,出現了下面的斷答:
男青年:我想問問你,你是不是喜歡……
女青年:我喜歡你給我借的那本哲學書,我都看了兩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來我喜歡……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歡哲學,以後咱們一起交換學習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沒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學習,我早就有這個想法。
男青年:……
這位女青年三次斷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於是,不再問了。這比讓他直率地問出來,女青年當面予以拒絕,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詭答。
詭答,是同詭辯連在一起的。詭,怪的意思,詭答,即一種很奇怪的回答。在特殊的情況下,不能、不宜或不必照直回答時,運用詭答技巧,就能應付難題。請看下面的例子——
清朝乾隆進士紀曉嵐在宮中當侍讀學士時,要伴皇帝讀書。一天,天色已亮,而乾隆皇帝還沒來,紀曉嵐就對同僚說:「老頭子怎麼還不來?」恰巧乾隆皇帝跨門而入,聽到他的話,就慍慍地責問:「老頭子三個字作何解釋?」紀曉嵐急中生智,跪下道:「皇上萬壽無疆叫做「老」,皇上乃國家元首,頂天立地叫做『頭』,皇上系真龍天子,叫做『子』。」於是,龍顏大悅。
「老頭子」本是對老年人一種不尊敬的稱呼。面對乾隆的責難,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責,紀曉嵐採用文字拆合法來偷換概念,居然把「老頭子」變成了對皇帝的敬稱。試想,如果紀曉嵐不是運用「詭答」來應付這樣的難題,怎麼能避免一場殺身之禍呢?可見,在特殊情況下,詭答也是應付難題的一種語言技巧,一種口才藝術。
2. 如何在語文閱讀中做到藝術提問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有效提問
提問是一種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學方法,希臘著名的教育家蘇格拉底的「助產」式教學即是以提問為核心,通過問答的方式藝術地引導談話者逐步反思所探討的問題,讓自以為知者知其所不知。現代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仍是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充滿思想的問題輕輕推進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想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表達自己的成功感,也對自己的思維予以反思。
小學語文中閱讀時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到了高年級之後,閱讀所佔的比例和比重都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閱讀教學這個環節中我們教師如何去設計問題,然後讓學生能夠根據你所提的問題去進行閱讀。
在教學中幾乎每一位教師都會用到提問這種教學方法。即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略加思考後回答這中教學方法。那麼問題提得是否符合學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簡單了等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發揮。也就是問題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課堂效果,同時這還是一個老師教學水平的體現。所以,對於問題的有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怎樣才能使有效的提問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設置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設問的內容和形式決定著學生思考的方向,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提出的問題都是些低水平的、連珠式的記憶性問題,學生通常只需要一兩句話便能回答。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是教師和學生都想探討的問題,而且能夠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溝通不同主體之間的知識建構。教師應該以促成有意義的對話教學為目標,從廣闊的問題視閾出發設置開放式的、有邏輯性的系列問題。提問是否有效要根據所提問題的價值來判斷。如果一個問題設置的時候就沒有價值那它有沒有效就沒有再討論的意義了。
1、設問要具有超越性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老師所提的問題,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夠回答出讓老師滿意的答案來,而且還是異口同聲的。是不是真的是學生已經學好了呢?肯定不是。我們注意聽,仔細去看就知道老實所設的問題只是讓學生復述課本上的內容,只要是有書的學生他們都能夠從書上找到老師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說這跟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知識的拓展是沒有任何關系的。真正有效的提問時提出來之後,需要我們的學生進行思考之後才能回答出來的。當然也不是說學生思考幾十分鍾甚至幾天,而是「跳一跳,夠得著」這一種情況。
2、設置開放性的問題
學生對於問題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以及是否具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和表述很重要一點,那就是看教師設置了一個怎麼樣的問題。我們知道問題通常有兩種,一種就是開放式問題,另一種就是封閉式問題。顧名思義,開放式問題的答案就不唯一需要加入答者自己的理解,而封閉式問題答案就只能是「是」或者「不是」。我們知道對於語文教學而言需要的是我們讀者一個個性化的閱讀,需要的是讀者的感悟和體會。既然是個性化閱讀,是讀者的感悟和體會,那麼那就不是簡單的一個「是」或者一個「不是」能夠說清楚的。需要的答者自己的一個闡述。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提問要有效,就應該設置開放性的問題。
3、邏輯性的設問
語文的閱讀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感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語言思維的訓練。而對於一個人來講他的思維就體現在他的邏輯性上。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就必須要設置具有邏輯性的問題。教師在設置問題是要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否則的話,那你提出來的問題,學生思考了半天也只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不能夠連成一條線。我們都知道,要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要讓學生的思考能夠進一步老師的問題就很重要了,它能不能夠統領全局,能不能把問題串聯起來,以及把一個個的知識點串成一個珠鏈,提問就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問有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二構建有效性提問的方法
提問並不僅僅是教師拋出問題,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教學過程。在動態的提問過程中,教師要策略性地調節提問的發展,推動學生參與教學對話。
1、鼓勵學生提問
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雙向的活動。老師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目的是要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思維的訓練,然後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這只能完成老師所要教給學生的任務,然而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來講有著自己的想法,他也需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讓老師幫助他達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存在著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惑,此時如果學生自己不說我們教師就很難知道了。所以,在構建有效提問的時候教師必須要把學習的主人這一主要因素考慮進去,那就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問。
2、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並給予時間耐心等待
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為了趕時間很多時候拋出問題後根本就沒有費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有時甚至沒有仔細去傾聽學生的回答。學生的回答直接關繫到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有效。如果我們把這個標尺都給忽略了,那麼我們又怎麼去衡量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有效呢?所以去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很多都要用到抽象思維,學生要用抽象思維來思考問題,所花費的時間相對來說思考的時間就要久一點。所以我們教師不僅要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還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3、讓學生自己來證明自己的回答
當老師提出問題之後讓學生來回答,肯定就有一些回答是不符合要求的,這個時候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就是在質疑。如「是這樣的嗎?」「這樣恰當嗎?」「你怎麼會有這樣的體會呢」等等。其實學生這樣說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說不定他的理由還是有理有據的,但是很多時候當我們老師發出質疑的語氣之後,學生就心中沒底了,就覺得自己真的回答錯誤了。老師此時何不多給一點時間讓學生自己來證明自己的回答呢?哪怕他是錯誤的回答。我想當學生通過自己的證明之後一定會發現問題在哪裡,一定會進一步再進行思考的,而這將成為他學習的一大財富。
4、尊重個性化的回答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創造個性化閱讀的氛圍。閱讀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個性化的活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和我們生活經歷、理解能力、自身的素質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息息相關的。不同的人讀同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許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也許有的人理解得要淺一些。但是這都是他們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對文本的一個思考和感受。教師沒有理由去否定他們,而是應該去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再去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體會。
三有效提問的方法
1、由點及面的提問
提問的時候教師不應該以來就給學生一個籠統的提問,這樣會使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應該如何下手。就像無頭蒼蠅找不著出路。而是應該從一個點散發開去,最後形成一個面。當然這個點不能太過細碎。
2、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進行提問
小學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那麼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提問的時候,就必須關注學生思維發展的模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再進行邏輯思維學生感覺要容易一點,老師也要輕松一點。
3、由淺入深
課堂提問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終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索溪峪的「野」》為何說索溪峪是「野」的?首先就要讓學生先找著索溪峪的「野」體現在什麼地方?然後才是為何說它是「野」的。這個問題應該是一步一步推進的,是慢慢來的。否則以來就要學生回答為什麼要說索溪峪的「野」的話就無形中把問題給拔高了。
教育的責任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提問的藝術在於促進思維發展。只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才能煥發出提問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問的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還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停的摸索、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