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戲曲的分類是什麼
戲曲的分類有多種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內容,可分為秧歌戲、花鼓戲、花燈戲、二人台等;按流行地域可分為北方劇種和南方劇種;按聲腔系統可分為崑腔系、皮黃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和各地方戲、劇等。
按表演形式和內容的戲曲分類介紹:
1、秧歌戲
秧歌戲是在中國廣泛流行的一種傳統戲曲藝術,主要分布於山西、河北、陝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它起源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所唱的歌曲,後與中國民間舞蹈、雜技、武術等表演藝術相結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時演唱帶有故事情節的節目,逐步形成戲曲形式。
戲曲外在形式遠離生活
中國戲曲的對話是音樂性的、動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決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遠離生活、變異生活,使之具有節奏、韻律、整飭和爛缺、和諧之美。中國戲曲藝術比一般的歌舞還要遠離、變異生活。
表演者的化妝服飾,動作語言頗有「矯情鎮物,裝腔作勢」之感,而這樣做是為了把普通的語言,日常的動作,平淡的感情強化、美化、藝術化。
為此,中國的戲劇藝術家長期揣摩說白、詠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現技巧和功能,嘔心瀝血,樂此不疲。久而久之,他們創造、總結、積累了一系列具有誇飾性、表現性、規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動作。
Ⅱ 戲曲藝術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矛盾
傳承和創新是藝術永恆的兩大主題,它們之間存在著多重而繁復的內涵和意義。藝術的發展總離不開創新,繼承與創新並不矛盾,而應該是統一的。
戲曲不能拘泥於所謂的原汁原味,不能只滿足老觀眾而失去青年觀眾,因為失掉了青年就是失掉了京劇的未來。創新並非意味只演現代題材,古典也並非不時尚,關鍵要看賦予何種精神內涵。戲曲最能代表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目前正面臨後繼無人、劇目瀕臨失傳等困境。
在觀眾心目中,這類戲劇與出土文物如同一色,很難引人共鳴。而許多新編的現代戲劇,沒有寫出新的時代梢神,多是羅列事實,用一些離奇古怪的故事來耗費觀眾的時間,自然受到觀眾的抵制。戲劇的孤芳自賞,戲劇的低頭向暗壁,都應該從戲劇精神這一角度來作些反思。
時代的變遷,不斷地為劇作家提供著新的題材。尋找題材並非難事,駕馭題材才是真正的難事。只有從紛雜的事件中提煉出鮮明的時代精神的旋律,讓它隨情節的展開而展開,隨人物性格的發展而發展,才能創造出傑出的戲劇作品。
(2)如何整理戲曲藝術擴展閱讀
戲劇之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顯現,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政府應當對其進行保護。但這種保護不是為其建立特殊的「溫室」,而是為其創造更好的文化環境和市場環境,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
讓優秀的戲曲文化在當代繼續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徑是持續上演經典劇目。經典改編,是戲曲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不同的文藝樣式有不一樣的表現手法,戲曲改編必須充分發揮劇種自身優勢,才能真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能否成功化用傳統,以豐富現代戲的舞台表現手段進行藝術創造,是現代戲創作成敗的關鍵。守正創新,才會有當代戲曲文化繁花似錦的景象。
Ⅲ 我們應該怎樣傳承戲劇文化
表現方法與形式日趨多樣性。由於科技的迅猛發展,三十多年的戲曲更以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借鑒其他門類的藝術或技術手段,使之成為這一時期戲曲發展十分醒目的特點,從另一意義上講,這也是戲曲綜合性藝術特徵的顯現。戲曲藝術的綜合性特徵是在戲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善於融舞蹈、音樂、繪畫、詩歌、武術等多種藝術樣式為一體。戲曲天然具有吸納、包容具體時間段內各門類藝術最高成就並融匯成獨特的藝術門類的特點,這在世界藝術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不論是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崑曲、還是花部翹楚京劇,都曾站在了時代藝術的高峰上。「百年傳統」使戲曲的這一屬性得到了很大的發揮,當下的戲曲更是繼承發揚了這種精神,不斷匯集、凝聚當下各藝術門類的表現方法、技術手段,如對電影、戲劇語言的借鑒,對聲光電技術的系統使用,對當下繪畫、色彩藝術的應用等等,都使戲曲積極地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營養,從而提升了自身的表現力,豐富了自身的美學品格。同時,其他藝術門類也逐漸注意到了戲曲這座蘊藏豐富的寶藏,電影、話劇、流行音樂、現代派繪畫等「前沿性」藝術門類都紛紛從中吸取有益的養分。這種雙向的良性交流,正逐漸成為一種常態。
Ⅳ 戲曲音樂應該如何傳承和發展
1、夯基固本,彰顯特色。有了國家、省、地方的多重政策支持作為堅強後盾,作為地方戲曲的傳承人,就應該勇於擔當,抓住機遇進行發展。尤其在藝術教育中要加強戲曲專業人才的培養,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戲曲的接班人。
以名家傳戲來傳幫帶,把各劇種的藝術精粹傳授下來,彰顯各劇種的特色,也唯有特色,才能獨樹一幟,才能歷久彌新。
2、揚棄繼承,轉化創新。在振興地方戲曲的過程中,避不開對傳統戲曲繼承與發展的討論,以及戲曲創新的爭論。面對這個問題,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是科學的發展態度。
活態藝術,是歷代藝術家的不斷再創造,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結果,今天的戲曲發展同樣要關照傳統戲曲的當代發展。但是,必須警覺的是,發展不是隨心所欲,必須守住自己的根脈和劇種的特性。彰顯自身的美學特徵是評判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標尺。
(4)如何整理戲曲藝術擴展閱讀:
1、傳承學習的前提是有相應的資源和對象,如果沒有將對象釐清,沒有將資源充分的挖掘,只是一味傳承,也是不充分和不完善的。要積極挖掘一些傳統劇目,做好劇目整理工作,將那些接近歷史邊緣的有價值的劇目和選段及時拯救,做好挖掘整理留存的工作。
2、像天津開展的京劇「音配像」工程,對傳統劇目進行拯救保存,搶救了一批已失傳或接近失傳的傳統劇目,這種工作可以說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還可以開展京劇老藝人的口述史工作,將他們的人生經歷、對京劇的認識和畢生的經驗以及理論知識進行總結保存,作為資料永久的被銘記,讓後人可以更加方便和廣泛的進行學習。
Ⅳ 說明你對中國戲曲的現狀和傳承的方法及意義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
傳承的方法
1、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總體規劃。鼓勵地方設立戲曲發展專項資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戲曲藝術發展。
2、支持戲曲劇本創作。加大對戲曲劇本創作的扶持力度,實施戲曲劇本孵化計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戲曲企業的優秀戲曲劇本創作予以支持。
3、支持戲曲演出。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將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農村為群眾演出。
4、改善戲麴生產條件。把簡易戲台納入村級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范圍。實行差別化的戲曲教學排練演出設施用地政策,進一步完善有關用地標准和建設標准。
5、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重點資助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縣級以下(含縣級)轉企改制國有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在購置和更新服裝、樂器、燈光、音響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
對地方國有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捐贈收入實行財政配比政策。落實已有的稅費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戲曲表演團體。
6、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加強學校戲曲專業人才培養,對中等職業教育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實施「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計劃,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青年表演人才培養機制。
暢通引進戲曲優秀專業人員的通道,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辦原則引進優秀專業人員。將轉制為企業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納入職稱評審范圍。切實保障戲曲從業人員社會保障權益。
7、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爭取每年讓學生免費欣賞到1場優秀的戲曲演出。實施優秀經典戲曲劇目影視創作計劃,擴大戲曲社會影響力。
意義: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發展歷程
戲曲音樂是中國漢族戲曲中的音樂部分,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其中以唱腔為主,有獨唱、對唱、齊唱和幫腔等演唱形式,是發展劇情、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現手段。
唱腔的伴奏、過門和行弦起托腔保調、襯托表演的作用。開場、過場和武場所用的打擊樂等則是渲染氣氛、調節舞台節奏與戲曲結構的重要因素。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昆劇等。
Ⅵ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如何保護戲曲文化
先了解,再認知,再喜愛,再提高個人素養和欣賞水平,然後從業才有可能保護戲曲文化。其他都是空談。
Ⅶ 戲劇藝術的九大表現類型
戲劇藝術的九大表現類型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以下是我整理的戲劇藝術的九大表現類型,一起來看看吧。
兒童劇
專供兒童演出或觀賞的戲劇。一般以兒童生活和有關事件為題材,多選用童話、神話、傳說等為題材,再根據兒童性格、情趣和心理特徵、年齡特徵而創作的戲劇。
電視劇
融合並發展廣播劇和電影的特長,用現代化的錄像手段製作而成,憑借電視來傳播的一種視覺形象藝術。作為一門嶄新的藝術,具有逼真自然地反映現實、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特點。電視劇的種類主要有:
(1)單本,即一次把戲演完的電視劇。
(2)小品劇,一般在半小時以內,有的甚至只有幾分鍾。提出一個現實問題或闡明:-個生活道理,人物極少,故事簡單,短小精悍,耐人尋味。
(3)連續劇,指人物和情節是連貫的,每集故事自成段落,分集演播的電視劇。
(4)系列劇,指由幾個主要人物貫穿全劇,但故事並不連貫,每集都有一個新的故事,上一集故事與下一集故事沒有任何聯系的電視劇。
活報劇
以速寫手法迅速反映時事的一種戲劇形式,意即「活的報紙」。一般在街頭、廣場演出。多對反面人物作誇張漫畫式刻畫。
廣播劇
利用廣播傳送,以人物對白、音樂及其他輔助音響為表現手段,展開劇情和刻畫人物的戲劇形式。20世紀初隨現代無線電廣播技術的產生、發展而成。特點是直接訴諸聽覺,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不受戲劇舞台及時空的限制,能給聽眾豐富的形象感受和充分想像的餘地。
啞劇
啞劇,不用台詞對白,只以表情、動作表達劇情的戲劇。源於古代的情節性舞蹈。最早在印度、埃及形成無聲表演的藝術形式。後在許多國家發展為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有的也被用作其他戲劇形式的表現手段。
話劇
話劇,這是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比其他戲劇形式更接近真實生活。西方一般通稱戲劇。我國話劇最早出現在辛亥革命前,稱文明戲或新劇。曾在上海、武漢等地盛行,後漸衰落。影響較大的團體有春柳社、春陽社等。「五四運動」後,現代話劇興起,稱愛美劇或白話劇。1928年由洪深提議,改稱話劇。
正劇
正劇,戲劇的一種類型。因兼有悲劇和喜劇的因素,也叫悲喜劇。在西方古代戲劇中,只有悲劇和喜劇,它們之間的界限極為嚴格。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期間,進步作家為反對封建專制和教會黑暗,宣傳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和生活願望,提倡這種戲劇類型。其特點是不受古典主義創作原則的束縛;兼有悲喜劇因素。正劇理論的首創者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狄德羅。他稱正劇為「嚴肅喜劇」。繼狄德羅之後,法國戲劇家博馬舍對正劇的內容和形式作了進一步的闡明,並定名為「嚴肅戲劇」。正劇由於兼有悲劇和喜劇的特點,能夠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擴大和增強了戲劇反映生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所以,19世紀以後成為戲劇的主要類型之一。此類劇有易卜生的《娜拉》、契訶夫的《櫻桃園》等。
喜劇
一般以諷刺和嘲笑丑惡落後現象,從而肯定美好、進步的現實和理想為其主要內容。喜劇的矛盾沖突包括先進、美好的事物同落後、丑惡的事物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也包括丑惡與丑惡之間、先進與先進之間的某種沖突。喜劇性的本質是對舊事物的諷刺和否定,對新事物的歌頌、贊美和肯定。魯迅認為,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其特點是以誇張的手段、巧妙的結構、詼諧的台詞,以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把丑惡、落後事物的本質揭露出來而引人發笑。但笑是喜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笑引起人們對牛活中反面的、落後的現象以否定和批判。
悲劇
戲劇的一種類型。描寫主人公因和現實環境的沖突,或因本身的過錯而失敗受難,以至毀滅的一種戲劇。悲劇的主人公大多是正面人物,或是英雄人物,或主人公雖不是英雄人物,甚至有嚴重缺點,但他要實現的某種希望還有合理因素,卻因受到惡勢力的打擊而失敗、受難或毀滅。亞里士多德關於悲劇的定義是:悲劇是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由於悲劇的主人公大多具有某種優秀品質,他們的失敗、受難和毀滅是悲劇性的,令人同情的,具有啟人深思的教育意義,所以,魯迅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拓展】
戲劇特點
1.始於離者,終於和;
2.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戲劇的藝術特點
戲劇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這些形式包括:詩、樂、舞。詩指文學,樂指音樂伴奏,舞指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同時,戲曲以唱、念、做、打為基本手段,幾乎將各類表演藝術成分集於一台。戲曲演員必須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口、手、眼、身、步)。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表述了對戲劇本質的認識。他認為:一切藝術都是模仿,戲劇是對各種生物的行動的模仿。
以後,印度的第一部戲劇理論著作《舞論》也指明:「戲劇就是模仿。」19世紀以後,對戲劇本質的研討出現了眾說紛紜的局面,主要有觀眾說,沖突說,激變說,情境、實驗室說等。
觀眾說:認定觀眾是戲劇的必要條件,也是戲劇的本質所在。法國戲劇理論家F.薩賽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他斷言:不管是什麼樣的戲劇作品,都是為了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因而,戲劇的一切元素都必須與觀眾的欣賞相適應。
沖突說:以法國戲劇理論家布倫退爾為代表。19世紀末,布倫退爾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覺意志發揮的場所,人物的自覺意志的發揮必定會遇到阻礙,主體為克服阻礙就要與之斗爭,這就構成「意志沖突」,戲劇的本質就在於此。美國戲劇理論家J.H.勞森則把戲劇的本質歸之為「自覺意志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社會性沖突」。他認為:由於戲劇是處理社會關系的,而人的自覺意志又必須受社會必然性的制約,因而,真正的戲劇性沖突必須是社會性沖突。這種觀念可以一句話來表述:「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中國東漢時期的許慎[5]在《說文解字》中提出:「戲,始於斗兵,廣於鬥力,而泛濫與鬥智,極於鬥口。」認為戲劇是最富於沖突的生活場景的升華。
激變說:英國戲劇理論家W.阿契爾否定布倫退爾的「沖突」說,他把小說與戲劇相比較,認為小說是「漸變」的藝術,而戲劇是「激變」(crisis,又譯危機)的藝術,戲劇所處理的是人的命運和環境的一次激變,這就是戲劇本質的所在。
情境、實驗室說:早在18世紀,法國哲學家D.狄德羅就曾把「情境」看作戲劇作品的基礎。黑格爾在談到戲劇的特性時,也曾把「情境」與「沖突」聯系在一起,並強調情境的本體意義。存在主義哲學家、劇作家J.P.薩特把自己的劇本稱為「情境劇」,並把戲劇的對象說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選擇行為。B.布萊希特則把戲劇看作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認為:劇院乃是檢驗人類在特定情境中行為的實驗室。這種觀念也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戲劇的本質。
;Ⅷ 如何保護我們的國粹——京劇
1、加大戲曲藝術宣傳力度,利用好新媒體這個時代。
戲曲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宣傳力度不夠,不管是京劇也好,豫劇也罷,都在衰落,但是程度不同,豫劇在全國乃至國外都很活躍,群眾基礎非常的好,而京劇目前的發展狀況顯得有點不太令人滿意。
2、打造民營劇團,國營劇團同步發展的格局。
戲曲文化的傳承只依靠國營劇團顯然不太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這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只依靠國營劇團力不從心;通過引入民營劇團可以相互競爭,共同進步。
3、公益推廣:
藉助當前已經普遍施行的「進校園」「進社區」「非遺日」等公益活動,將京劇的排演、推廣,與社區文化建設建立聯系,用戲劇經典來夯實群眾文化生活,讓傳統戲劇擁有更廣泛的觀眾群體。
4、發動群眾:
通過積極輔導群眾學唱當地傳統戲曲,並在當地各類文藝活動中,有意安排一些傳統戲曲節目,讓群眾直接參與傳統戲曲表演,使傳統戲曲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得以活態傳承。
5、以旅遊景點為平台,開展傳統戲曲演出交流活動:
在景點安排傳統戲曲演出,讓風景和京劇融為一體,別有一番風味,不但能滿足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吸引遊客,讓外地的朋友一飽眼福,了解京劇的傳統戲曲藝術。
Ⅸ 中國戲曲種類及特點
1、京劇:京劇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構成了一套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
2、越劇: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3、黃梅戲: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
4、豫劇:豫劇以唱腔鏗鏘猜隱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豫劇是在態兆鉛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5、評劇:評劇以唱功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
(9)如何整理戲曲藝術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1、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2、它把曲詞、音樂、美帆好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3、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台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誇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參考資料
網路-京劇
網路-越劇
網路-黃梅戲
網路-豫劇
網路-評劇
Ⅹ 如何保護傳統戲曲
先,中國傳統戲劇的傳承和保護需要立足於舞台藝術的實踐經驗,根據傳統戲劇的傳承特徵,採用「專業化(職業化)保護」的方式進行有效提高,強化對於傳統戲劇的傳承和推廣,由此形成傳統戲劇在傳統劇目挖掘、傳承人的代際傳承、傳承單位的團體表演、保護項目的推廣等環節的長效保護,將傳承真正落實在表演藝術的傳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