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鼓舞在中國源遠流長,長鼓舞是哪個民族的民間舞蹈
長鼓舞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各個民族之中都有流傳,主要是在朝鮮族和瑤族得到體現。長鼓舞最早起源於印度,在經過絲綢之路後傳入中國,長鼓舞在各個少數民族之間都很受歡迎。長鼓舞又稱細腰舞,舞姿歡快輕盈,灑脫俊逸,有著非常鎮慧高的藝術表現力以及現場感染力,隨著歷史的變遷,在形式上和表現方式上都在逐漸發生變化,表演形式也發生了改變。
人們通常用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來展現這種舞蹈的風韻,長鼓舞是一種群眾性舞蹈,男女老少都能夠參加。只需要一個空地就可以進行舞蹈,窗戶的動作比較簡單易學,更容易讓人簡旅空們接受。在過節日的時候,通常人們聚在一起,拿起長鼓,隨心所欲的發揮,表達出自己喜悅的情緒。長鼓舞的舞蹈,動作粗獷,能夠營造出一種熱烈的氣氛,在過節日的時候受到人們的歡迎。
Ⅱ 朝鮮族傳統文化
老兩口對唱:幾千年來,朝鮮族民間文化娛樂生活中一直有老兩口唱跳的節目,在群眾中一直是喜聞樂見的節目,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藝表演形式。老兩口對唱以唱為主,以對白表演為輔,中間夾雜著朝鮮族舞蹈,極具延邊朝鮮族的地方特點。
Ⅲ 朝鮮族有什麼傳統文化 非遺文化
非遺文化朝鮮族跳板、鞦韆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裊娜,如仙鶴展翅
Ⅳ 象帽舞是哪個民族
你好!敬棚象帽舞是朝鮮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式,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汪清縣一帶廣為流傳,深受朝鮮族居民喜愛。每逢節日、慶典等特殊日子,人們就跳起歡快的舞蹈,搖動色彩繽紛的象帽,線條流悄稿雹暢的長長飄帶旋轉如風,在舞者周圍畫出各種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象帽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其舞姿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的喜悅之情和活潑大方的民族氣質,是朝鮮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文化財富。象帽舞是朝鮮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式,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汪清縣一帶廣為流傳,深受朝鮮族居民喜愛。每逢節日、慶典等特殊日子,人們就跳起歡快的舞蹈,搖動色彩繽紛的象帽,啟帆線條流暢的長長飄帶旋轉如風,在舞者周圍畫出各種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象帽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其舞姿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的喜悅之情和活潑大方的民族氣質,是朝鮮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Ⅳ 朝鮮族的民風民俗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
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幅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勞動時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膠鞋。現在除節日或民族集會外,朝鮮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裝,和漢侍信扒族已無甚差別。
禮儀風俗
朝鮮族禮節很嚴。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見面也要用敬語;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路遇認識的長者,要問安讓路;就餐時給老人擺單人桌,父子不同席,兒媳恭老昌順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席間若無法迴避時,年輕人應舉杯背席而飲;年輕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煙,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對火。
婚姻風俗
朝鮮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勞動或學習中,產生愛情慾訂婚時,必須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後,由男方父母帶兒子去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拒見,則預示婚事不諧。如雙方老人見面,男女青年則可旁聽,說明婚事有成功希望。如雙方父母議妥,則男青年需先向婦方父母叩頭,然後,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頭。男女青年還必須明確表示願意贍養雙方老人,到此,親事即告訂妥。
(5)延邊的民間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朝鮮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特別是在吉林、黑龍江、遼寧。朝鮮族主要的農作物為水稻,民族節日有歲首節、上元節、寒食節、秋夕節等,傳統朝鮮族舞蹈有刀舞、長鼓舞、龍鼓舞、農樂舞等。伽椰琴、奚琴、筒簫、長鼓、手鼓是朝鮮族的傳統民族樂器。
建築
朝鮮族居室採用磚石結構,房子的正面開三四扇門,也當作窗戶。開門進屋就是大炕。朝鮮族人所有的家庭活動幾乎都在火炕上完成。室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房等,每間屋通常用木製拉門隔著,隨時可打通以擴大面積。朝鮮族屋中修大炕同他們勞作密切相關。如今農村的朝鮮族居民們坦殲保留大炕,而城鎮的朝鮮族人則改為漢族人的居住方式。
Ⅵ 長鼓舞是哪個民族的民間舞蹈
長鼓舞
中國少數民族舞蹈。
以擊打長鼓,邊擊邊舞而得名。
中國流傳長鼓舞的有好幾個少數民族,兄兄但以朝鮮族的和瑤族的最具代表性。
長鼓舞素有朝鮮族舞壇上的一顆明珠之美稱,歷來備受朝鮮族人民的珍愛。
長鼓舞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始終以其典雅飄逸哪猛的舞姿馳名中外。
長鼓的表演,以柔軟的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以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為一體,高度協調統一。
舞蹈的形式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多種。
建國發後,長鼓舞久經朝鮮族舞蹈家們的精心改編,增進了新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使這一藝術形式日趨完善。
朝鮮族長鼓舞
朝鮮族長鼓舞的長鼓為筒形,鼓身木製,兩端粗,蒙以羊皮或驢皮,中間纖細。
演奏時將鼓橫在胸前。
舞者或用手或用鼓槌擊出不同節奏,隨拍而舞。
兩個鼓面音色音階都不同,加上敲擊鼓幫,所以叮咚高低有致。
男子舞蹈瀟灑活潑,女子舞蹈嫵媚幽美。
瑤族長鼓舞所用鼓有大小之分,大的長約1米,口徑0.2米;小的長約0.8米,口徑0.1米;皆為筒形、細腰。
表演時常用黃泥塗鼓面以調節音色音階,故也稱黃泥鼓舞。
大長鼓通常為一人領舞,眾人隨舞;也有雙人舞,是一人領擊起舞,另一人相和,帶有一定的競技性。
小長鼓通常是2~4人對打起舞,逢年過節,則許多人對打起舞,十分熱鬧。
大長鼓羨緩襲舞動作較簡單,以晃鼓頭全身協動和起伏的步伐為主。
而小長鼓舞則動作多變,按擊鼓時膝部屈伸程度分有低樁、中樁、高樁三種;按擊鼓動作和鼓點的復雜程度分有文打和武打。
朝鮮族民間舞蹈。
主要流行於吉林延邊等地。
多為女子表演。
跳舞的人將長鼓系在身前,左手拍擊鼓面,右手拿細竹鼓鞭擊鼓面,邊擊邊舞,動作優美。
舞姿婀娜。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門市長鼓舞藝術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瑤族長鼓舞
居住在粵北山區的排瑤同胞,逢年過節,都喜歡跳長鼓舞。
起舞時,舞者身穿節日盛裝, 腰扎紅綢,腳裹白色綁腿,掛著1米多長的花鼓,時而騰空急轉,時而如猛虎撲地,特別是雙人表演時,猶如兩虎相鬥,又象雙龍戲珠,真是妙趣橫生。
整套動作剛勁有力,粗獷灑脫,把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和雄勁剛強的性格, 表現得維妙維肖。
其中「斗雞」、「射箭」、「虎跳龍門」等動作,舞姿優美奇特,但難度也很高,需要嫻熟的表演技巧。
長鼓瑤語叫「汪嘟」,約4尺長,兩頭大,中間小,呈喇叭形。
鼓身用沙桐木製成。
兩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為鼓面。
舞時橫掛在腰間,右手五指並攏,以掌拍鼓。
發出「比」聲;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發出「冬」音。
這樣有節奏地連續擊拍,便發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聲音。
表演者隨著舞蹈動作,變換節拍, 表現不同的內容和情緒,來達到其藝術效果。
在表演形式上,長鼓舞分為單人舞、雙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共36套表演程式,內容十分豐富。
這種具有獨特民族風韻的舞蹈,包含著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傳說很久以前,瑤山上住著父子3人,老人臨終前把家產平分給兩個兒子。
哥哥貪圖錢財,把家產全部占為已有,弟弟冬比只好流浪在外,給人做工為生。
盤古王的女兒房莎十三妹看見冬比人品好, 下凡與他結為夫妻。
冬比的哥哥想用野法害死冬比,霸佔房莎十三妹。
盤古王知道此事,幫助冬比擊敗了哥哥,並把房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
監別前,十三妹告訴冬比:南山上有棵樹,砍來做個長鼓,打上360個套環,等到十月十六日那天(盤古王婆誕),踏環擊鼓,跳上360個圈,就可以象鷹一樣飛上天去與她團圓了。
冬比按照十三妹的囑咐, 不畏艱危,來到了南山,找到了琴樹,做成了長鼓, 果然在約定的時間跳了起來,終於飛上天與十三妹團圓了。
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恩愛的夫妻,以後每逢盤古王婆誕耍歌堂時,都要跳長鼓舞,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現在,每年春節期間,排瑤同胞除自己跳長鼓舞歡慶佳節外,還組成花鼓隊,到附近漢、壯地區去向各族兄弟賀年。
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情的歡迎。
漢、壯兄弟拿出年糕餅食,煮好甜酒湯圓,款待客人。
舞畢,主人還得送上一封「利是」,祝賀瑤胞新春吉祥如意。
Ⅶ 延邊朝鮮族的風俗
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與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鮮族居住以火炕為中心,平時男人盤腿而坐,而婦女坐相一般是雙膝著地的脆式,所以衣著多是寬松式。朝鮮族一般喜著白衣素服,顯示出喜愛清凈樸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稱。
在服飾中最具特色並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歡的要數女裝。朝鮮族女裝分上、下裝,上裝「則羔利」(短衫)多用色彩明快、花紋漂亮的綢緞或紗類縫制,衣襟很短,只及胸部,袖口略瘦,不用紐扣,以前襟的兩個彩色長帶系成蝴蝶形。
下裝為寬松式的彩色高腰長裙,它裹在兩三層內衣外,使之更加合身,穿法是先穿裙後穿短衫。與這種服飾相協調,習慣上多穿白色或天藍色的船型勾鼻膠鞋,這與服飾形成一體,顯示出曲線美。這種打扮,如今只能在各種喜慶節日、盛會中所見。
朝鮮族居住於北方,又多從事水稻生產,直接影響其主食習慣的形成。在朝鮮族傳統飲食中,稻穀類和蔬菜為基本飲食,菜餚通常以辣為特徵。在日常飲食中,一般以米飯為主食,以菜湯為副食,兼備各種風味小菜。朝鮮族歷來以素食為主,不喜歡吃油膩的食物,其飲食特點可以概括為辛辣、爽涼、清淡。
朝鮮族風味小菜很有特點,以腌、拌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腌小菜,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朝鮮族很講究腌,各家為腌小菜都備有大小不同的壇缸,腌菜有白菜、蘿卜、纓菜、黃瓜、茄子、大頭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為有名。
(7)延邊的民間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朝鮮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麵、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團、切塊、撒上豆面並加稀蜜、白糖 製成。
冷麵是在蕎麥面中加澱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後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等製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泡菜是將大白菜浸泡幾天,漂凈,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進大缸密封製成。腌制時間越長,味道越可口。
朝鮮族喜歡食米飯,擅做米飯,用水、用火都十分講究,做米飯用的鐵鍋,底深、收口、蓋嚴,受熱均勻,能燜住氣兒,做出的米飯顆粒松軟,飯味純正。一鍋一次可以做出質地不同的雙層米飯,或多層米飯。各種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狀糕、發糕、打糕、冷麵等也是朝鮮族的日常主食。
朝鮮族日常菜餚常見的是「八珍菜」和「醬木兒」(大醬菜湯)等。「八珍菜」是用綠豆芽、黃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條、桔梗、蕨菜、蘑菇八種原料,經燉、拌、炒、煎製成的菜餚。大醬菜湯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興菜、海菜(帶)等以醬代鹽,加水焯熟即可食用。
Ⅷ 朝鮮民族的傳統樂器究竟是如何製作的呢
主要傳統樂器有:洞簫、短簫、篳篥、嗩吶等吹管樂器;奚琴(鄉胡)、四弦奚琴、牙箏等拉弦樂器;玄琴(玄鶴琴)、伽倻琴等彈撥樂器和杖鼓(長鼓)、手鼓、架鼓、大鑼、大金、小金等打擊樂器。其中伽倻琴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樂器之一。
早先朝鮮民族的民間樂器曾多達40多種,多有失傳,流傳至今的只有伽耶琴、嗩吶、洞簫、長鼓、片鼓、橫笛、短簫、篳篥等十餘種。
伽倻琴
伽倻琴 ,為朝鮮族傳統弦樂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濃的彈拔樂器。它的形狀近似於漢族民樂器古箏。據《三國史記》記載,伽倻琴「法中國樂部箏面為之「,「伽 國嘉實王,見唐之樂器而造之「。伽 琴在演奏時,一端著地,一端放於腿上,右手彈,左手弄,表演姿態穩雅別致。伽倻琴由共鳴箱、琴弦、琴碼三部分組成。共鳴箱長150厘米,寬25厘米、中間厚5厘米。質料分別用梧桐樹板和樺木板製作。琴線用蠶絲製作。共13根弦,琴弦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在琴頭有弦枕。13根琴弦用碼子支柱,琴頭可以左右移動,調節音階。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於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因此,伽倻琴彈唱是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奚琴
奚琴是朝鮮族人民喜歡使用的一處弓弦樂器,相傳是我國宋代東北一帶的奚部族創造的,故面得名。奚琴能機動靈活地演奏各種樂曲,聲音抑揚頓挫,連續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特別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幾乎就是語言聲腔的再現。奚琴的製做工世非常講究,歷代的制琴工匠均採用長白山一帶的木質和木紋均特別好的刺楸木做振動面板,用內徑10厘米的毛竹做琴筒,用蠶絲做琴弦,用馬尾和細竹桿做琴 弓子。後來輪清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實踐和創新,逐漸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動面板,用鋼 絲代替蠶絲做琴弦,演奏方法也有了改進,由「抓弦奏法」改為「手指按弦法」,同時汲取了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其演奏效果更佳。奚琴歷史悠久,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時,民族文化遺產遭到踐踏,奚琴藝術也被中 斷。新中國成立以後,延邊朝鮮族人民的奚琴生產和演奏藝術又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許 多朝鮮藝術家在國內外藝術舞台上表演的奚琴獨奏,受到中外人士的熱烈歡迎。
筒簫
筒簫是朝鮮族民族音樂中的重要吹奏樂器,是竹管樂器中的中音樂器。其管長70厘米 ,內徑2.5厘米,外徑3.8厘米。製造這種樂器的選材十分考究,多選用福建,江西一帶生長3年以上的優質竹材,截取竹根一二節到七八節比較堅硬的一段進行加工。竹材選好後要打通竹管,用火
烤直,製成管身,然後劃線鑽出5個音孔,其中4個音孔在前,1個音孔在後,吹孔在上端,吹孔下端有振動膜孔,還有一個底孔,用來調整音準,振動膜孔貼有葦膜制的笛膜,笛膜上面有一個膜孔蓋。鑽好音孔,調好音孔,還要纏線刷油,經過九道工序才能製作完成。筒簫的音色情調傷感,低音區沉悶,中音區柔和優美,高音區尖銳,聲音持續不斷,強弱自如,能生動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筒簫的吹法很難掌握。其最基本的吹法是「晃奏「,即演奏時不早漏標記符號,演奏者根據樂曲情感的需要,自由的加以運用,一般演奏都少不了頓音,顫音、滑音、微分裝飾音等。特別是筒簫吹奏出來的滑音,音色幾乎接近語言聲腔,十分悅耳動聽筒簫自其誕生以來就備受朝鮮族人民的青睞。它音色優美,攜帶方便,每當逢年過節 喜慶的日子,能歌善舞的朝鮮人民,常常穿上節日的盛裝,在四五把筒簫和一個長鼓的伴奏下邊歌邊舞。朝鮮族的老人尤其喜愛筒簫,離退休的老年人常相約公園和村頭,在優美 悠揚的筒簫聲中安度晚年
長鼓
長鼓是朝鮮族一種獨特的民族打擊樂器,分為長鼓、舞蹈長鼓、兒童長鼓和幼兒長鼓 等幾種。形狀是兩頭粗、中間細,左邊鼓筒直徑比右邊鼓筒直徑大1厘米,右邊鼓皮薄,左邊鼓皮厚。古代的長鼓,用獐皮做左邊的厚鼓皮,用狗皮做右邊的薄鼓皮,鼓筒採用木材或多層 紙、薄鐵等材料製成。長鼓有沙市6個銅制的龍頭形鉤子,鉤住松緊繩.松緊繩用三股真絲 線製成,每隻鼓上裝有8全套袖,即用來調整鼓繩的皮套。長鼓起源於我國的宋代,後來流傳到朝鮮半島,成為朝鮮民族音樂的主要打擊樂器。我國東北朝鮮族聚居的地方,長鼓在朝鮮族音樂和舞蹈中起重要作用。長鼓的右邊用一根 飾彩穗的竹條敲,左邊用手,右邊聲高左邊聲低,能敲擊出豐富多彩的節奏,著名的朝鮮族長鼓,在全世界聞名,藝術水平相當臘睜前高,真正代表了能歌善舞的朝鮮民族的藝術特色。
Ⅸ 朝鮮族民間舞介紹
朝鮮族民間舞介紹
朝鮮族是從事水田種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間舞蹈具有農耕勞動的特徵,下面我給大家介紹朝鮮族民間舞,歡迎閱讀!
舞蹈簡介
朝鮮族舞蹈流傳在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與黑龍江、遼寧等省的朝鮮族聚住區。朝鮮族是從事水田種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間舞蹈具有農耕勞動的特徵,它是在三韓及朝鮮半島的傳統農業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後又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特定環境中,育成具有風韻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朝鮮族舞蹈動作多為即興性的。其特點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內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致,長於表現瀟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 朝鮮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農樂舞、假面舞、劍舞、長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朝鮮族歷來以能歌善舞著稱於世,被稱為「歌舞的民族」。
歷史起源
朝鮮族悠久的藝術傳統在現、當代得到了進一步發揚。1959年先後成立了中國音樂、舞蹈協會的各延邊分會。馳名中外的延邊歌舞團已有50年左右的歷史,他們出色地創作和表演了大量民族歌舞,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喜愛。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延邊殘疾人藝術團同樣以精湛的表演藝術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自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東北朝鮮族先後成立了東北新興藝術協會、哈爾濱朝鮮藝術館、牡丹江市朝鮮念迅碰族藝術館等全面負責當地的朝鮮族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與管理仔談,積極促進了朝鮮族文化事業的發展。
舞蹈理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1982年延邊人民出版社先後用朝鮮文出版了舞蹈專著《長鼓舞》(李錄順編寫)、《頂水舞》(李仁淑編寫),推動了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理論研究。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
風格特色
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特點是動律優美、細膩、柔和而昌御悠長,動中有靜、柔中帶剛的舞步恰似輕靈高雅的白鶴。其中著名的民間舞蹈有:歡快喜慶豐收的《農樂舞》、身挎長鼓抒情柔美的《長鼓舞》、代表了朝鮮族民間舞蹈藝術精華的
《僧舞》。此外,假面舞、劍舞、頂水舞、扇舞、鶴舞、績麻舞等民間舞蹈也廣為流傳。
綜合特徵
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裊娜,如仙鶴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剛勁跌岩,活潑瀟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因為朝鮮族歷來受漢族的儒家「中庸」思想嚴重,「禮」學這潛意識的體現出,朝鮮族舞蹈具有風韻典雅,含蓄等特色。「對稱」關系更是朝鮮舞蹈中的重要體現。 首先,從動作上看,朝鮮族舞蹈動作多是圓形的。手臂是圓形的,身體是圓形的,路線也是圓形運動,因此不管是靜態造型還是動態運動軌跡都體現出這種完美的對稱方式。例如朝鮮族舞蹈中的典型動作「劃圓手」。即是由小臂帶動經手腕到指尖的劃圓動作。又如「翻攤扛手」:雙手交替做扛頂手時,兩只手運動路線是對稱的,一隻手頂起後向下落,另一隻手抽起向上,頂起的手油手心向上轉至手心向下,而抽起的手則手心向下轉至手心向上,最後落於橫開手位時已經變化為一陰一陽相互平衡的狀態。
其二,從舞蹈形態角度看,朝鮮舞蹈在形態上體現為圍、檸、含、曲、圓,主要的動作部位在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態由主要體現在手臂、手位上。然而,不論是折臂行,還是各種手位,也都具有上述的「對稱」關系。在舞蹈中體現為一種整齊、沉靜、穩重、和諧之美感。
其三,從表演形式上,特別是氣息運用上朝鮮舞蹈也體現出「對稱」關系。氣息運用是朝鮮舞蹈表演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是動律與風韻、內在美與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過特有的節奏形勢,經由呼吸方法及氣息運用達成的。每種節奏都有其特定的鼓點和鼓擊方法,亦有與其特點相應的舞蹈動作,而且要求舞者的呼吸必須與節奏相吻合。
部分舞蹈特徵
朝鮮舞蹈種類繁多,尤其各種「長短」所產生不同性格舞蹈更具有獨特風格,常用的有以下七種「長短」的性格舞,即:古格里舞、陽山道舞、它令舞、扎津古格里舞、沙爾普里、安旦舞及揮毛里舞。
古格里特點:它的特殊性就是在於以氣息的運用來帶動膝部的屈伸與步伐,並貫穿於全身。使舞蹈呈現出含蓄、柔韌、細膩、動靜相間的風格特點,即以內之動,帶動外之動,動中有線,靜時線不斷。
陽山道特點:音韻顛簸、感覺游盪、情緒激昂、動作流暢。
它令舞特點:音韻沉重、感覺伸展、情緒詼諧、動作瀟灑。
扎津古格里特點:它活潑、伶俐、快捷,帶有跳躍同時又有向上升的感覺,是一種跳躍「 彈挑動律」 呈現出"彈」「提」「碎」「點」「移」的動感特徵。
安旦舞特點:它是一個「頓移動律」,動作大方、感覺跳躍、情緒高漲。
舞蹈動作
朝鮮族舞蹈家們在認真學習兄弟民族舞蹈家的長處的同時,依然保存著朝鮮族舞蹈固有的姿勢和身形,手與腳、臂與腿的動作依然配合得很和諧。
手臂的動作,基本上還是採用甩手、圍手、扛手、頂手等多種姿勢,並且以轉、跳等舞姿,巧妙地體現靜中有動的美感,表現出快速與緩慢的交替美,點與線的曲線美和張弛相間的空白美。這種情況,不僅在朝鮮族舞蹈節目中司空見慣,就是在聞名遇還的朝鮮族大型舞劇(春香傳)、舞蹈史詩(長白情)中也使觀眾深深為朝鮮族舞蹈的這種形體動作美運作得淋漓盡致而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