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簡介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
一條中軸貫通著整個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在中軸宮殿兩旁,還對稱分布著許多殿宇,也都宏偉華麗。這些宮殿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建造精巧美觀。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故宮里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鍾表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為製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
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文化遺產價值: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志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寶庫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築之瑰寶故宮古建築群,由朱橡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現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文物之眾多,在中國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築群。
促進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故宮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先後布置了51個原狀陳列,真實性很高,建立十餘個專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數百餘次,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② 別署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別署是什麼意思? 1.另外的署名
2.不要署名
3.另外的辦理公務的地方
問題二:廖啟超字什麼號什麼別署什麼 梁啟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問題三:別署是什麼意思 1.另外的署名
2.不要署名
3.另外的辦理公務的地方
問題四:盛宣懷的簡介 盛宣懷的後人有哪些人 盛宣懷(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漢族,祖籍江蘇江陰,出生於江蘇常州,死後歸葬江陰。清末官員,秀才出身,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
盛宣懷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干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范學堂南洋公學(交通大學);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
他熱心公益,積極賑災,創造性地用以工代賑方法疏浚了山東小清河。
中文名
盛宣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出生地
江蘇常州
出生日期
1844年11月4日
逝世日期
1916年4月27日
職 業
政治家、企業家
主要成就
創11項「中國第一」,公益賑災
代表作品
《愚齋存稿》《常州先哲遺書》《經世文續集》等
所處時代
晚清
葬 於
江陰
問題五:蕭朗的人物簡介 蕭朗(1917―2010),名印,字朗,別署萍香閣主人;1917年生,北京人;從本世紀四十年代起,先後在北京師范大學、河北藝術師范學院、廣西藝術師范學院任教;生前為為天津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顧問,系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之一,被譽為「中國小寫意花鳥畫扛鼎者」;同時精研繪畫技法,發表過《怎樣畫寫意牡丹》《怎樣畫寫意草蟲》等文章,與友人合著《花鳥畫技法問答》一書,編繪《蕭朗課圖畫稿》等著作。主要作品有《浴罷》、《杉木林晌坦》、《踏遍青山》、《芙蕖圖》等。出版有《蕭朗畫集》、《蕭朗課徒畫稿》、《怎樣畫寫意草蟲》、《怎樣畫寫意牡丹》等。蕭朗自三十年代末拜著名畫家王雪濤為師,隨王雪濤研習書畫達十餘年,同時得到齊白石、王夢白、陳半丁等人的教益;1938年與畫友在北京舉辦畫展,後多有作品展出和發表,聲譽達於海內外。他的花鳥畫多屬於小寫意畫法,藝術語言洗練自然,形象簡括生動,風格秀潤清雅,色澤豐富多變,淡而不薄,潔凈明艷。注重筆墨的書法情趣和書卷氣息。善於穿構富於詩情的靈境和意象,強調透過鴻蒙之理,將靜穆的觀照與活躍的生命統攝到優美的藝術作品之中。其花鳥題材廣泛,尤以畫雞和各種草蟲為人們所頌揚。蕭朗熱心公益事業,曾多次為各種公益活動捐款贈畫;2008年3月,他將自己多年精心創作的25幅國畫精品,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蕭朗先生因病醫治無效,2010年5月27日上午8點45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蕭朗先生逝世後,他的生前友好以及弟子為其召開了追思會,整個會場布置的簡單樸素,在會場的牆上掛著一副題為「畫里乾坤自然風致天人合一公長在,毫端境界純粹丹青道法相因藝永存」的輓聯。追思會上,中國著名國畫家、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家英先生在談起蕭老一生的藝術成就時給予了客觀准確的肯定,他說:「蕭朗是中國國畫藝術的大師,蕭朗先生一生的藝術成就不僅僅是在書畫藝術創作上的突出貢獻,蕭朗先生更將絕大部分精力放在國畫教育事業和青年人才的培養上,蕭朗本人生前就曾真摯地袒露自己在教育上投入的精力遠遠大於任何其他事情。」何宴孫桐家英先生還回顧了蕭老曲折傳奇的一生,在講到蕭老「文革」期間被下放到廣西卻仍堅持學畫時,在場的不凱枯少人都低頭,向這位在藝術道路上不懈求索的大師致以無聲的敬佩。
問題六:曹公度的人物簡介 曹公度,1966年生,江蘇常熟人。著名收藏家,著名鑒定家,張大千研究專家。字定遠,又字定遠居士,號朽翁,自稱菱花館主,別署滄海一笑生。性高曠幽默,少習外語,研究生學歷。於書畫鑒定研究特有建樹,猶以張大千藝術鑒定研究獨有心得,受國內外行家推崇。作為國家級權威鑒定專家團一員,應邀走進「」現場鑒寶會,進行書畫鑒定;深受國內外行家推崇 。藝術國粹收藏名揚海內外,鑒於其收藏鑒定的突出造詣,經中國收藏家協會全國甄選暨反復研討後,被授予「中國優秀收藏家」稱號的殊榮 。熱忱奉獻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國際信息發展網館文化藝術項目作出傑出貢獻,被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國際信息發展組織授予「世博傑出成就獎」。2013年經江蘇省電視總台(集團)評選,被授予「中國當代著名傑出名家」榮譽稱號。應邀參加《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並榮獲《首屆「奇瑞杯」中華民間國寶擂台賽》書畫擂擂主。 。在不斷弘揚傳承傳統文化中,堅守儒家思想的仁愛道德情操,被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授予「慈善愛心人物」 。接受國家發改委《中國產業》雜志專訪,「《鑒識銳眼 直抒真言》――訪著名收藏家、鑒定家曹公度」一文由該雜志同期刊出;並作為文化界名人代表榮登《中國產業》封面人物 。個人專題片《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由江蘇省廣電總台製作播放,對其進行了系統介紹 。情傾丹青及鑒定,秉承先輩精神,為海派藝術大師陳佩秋高足 。且喜書法,注重筆情墨趣,系著名書法篆刻家高式熊先生入室弟子。其父為著名詞人、書畫家、收藏大家曹大鐵先生,蒙父教誨熏陶並常從海內各名家游,得教受益匪淺。緣自身出書香名門,深獲其父執輩海內名公關愛。個人家學淵源復幼承庭訓,齠齡即由其父親授國學,故文學功底深厚,文筆犀利眼界獨到,為同齡中所罕見。著有《朽翁雜稿》,深獲各界好評;善藝術國粹收藏並偶習丹青。齋名「有義方居」及「菱花別館」,由大家唐雲、高式熊先生分別題贈。現為上海名家藝術研究協會會長 ,該協會由中國文化管理部門方面的資深領導和熱愛文化藝術研究鑒藏的將軍、學者,以及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書法家協會資深會員、西泠印社、高等院校、國家和省市級藝術研究專職教授、研究員、名家等組成,繫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屬下的省(市)級協會。除擔任上海名家藝術研究協會會長外,同時也是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員 ,另身兼復旦大學博物館客座研究員, ,張大千作品鑒定評估專家小組專家 ,菱花館藝文社理事長,中國收藏家協會民族藝術品收藏委員會副秘書長 ,四川西蜀張大千藝術研究院院士等職。
問題七:高吹萬的簡介 高吹萬(1878~1958)名燮,以字行,別署老攘、黃天、慈石、時若、寒隱、葩翁。江蘇金山(今屬上海市)人。早年勤於治學,受業於同邑名儒顧蓮芳。與高天梅為叔侄,但比侄子天梅小一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起,與天梅在金山張堰鎮出版《覺民》月刊,宣傳民族主義思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與柳亞子、田桐等創辦《復報》月刊。曾主持國學商兌會和寒隱社,刊行《國學叢選》。抗日戰爭中住宅焚於炮火,藏書被毀,僅運出《詩經》的各類版本數十箱。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他將這批圖書捐獻給國家,現藏復旦大學圖書館。1958年7月23日逝世。高吹萬與常州錢名山、崑山胡石予合稱「江南三名士」,又與南社台柱柳亞子交往深厚,他性格幽然樂觀,其名號特多,有炊萬、寒隱、蟻民、懶牛孤冢詩人等十多個,至於齋名也有六、七個之多,如「風雨雞鳴」、「苟全性命之室」,十分古怪。他善於交際,對潮州的文藝團體如「瀛社」(饒鍔所創立)、「壺社」(澄海蔡竹銘所創立)、「樂善社」(潮陽郭輔庭所創立),他都給予支持通好。同時他還為潮州詩人、饒先生的外甥蔡儒蘭(字楚畹)、郭瑞珊夫婦的詩集《南國吟草》、潮陽郭輔庭的《天樂鳴空集》撰寫序言,因而在潮州知識界影響頗大。高吹萬幼年生活困苦,中年以後,百事遂順,築園於秦山山麓,自稱為「閑閑山莊」,門有一聯:「苟全性命於亂世,別有天地非人間。」1923年,高吹萬之母李太君八十壽辰,他打算為母慶壽,但高母以節約計,堅辭不許。次年,高吹萬為季子授室時,集家人自李太君以下30餘人團聚攝為「合家歡圖」,高自為記。隨後,他把「合家歡圖」寄給饒鍔先生。而高吹萬晚年生活顛沛流離,窮困潦倒。抗戰剛開始,他的家鄉金山即陷入日寇魔掌,苦心經營的閑閑山莊傾刻被毀,庋藏的三十萬卷古籍毀於兵禍,他失聲痛哭:「用甲正當亡國日,吾儕具是不祥人。」不久,他移居上海海格路一樓房,把書齋取號「可讀齋」,門貼一聯:「世間唯有讀書好,天下無如吃飯難。」由此可見其此時困境。1958年7月,高吹萬病逝於上海。其後人皆從事於學術研究,長子與饒宗頤教授共事,曾任香港大學校長。
問題八:盧輔聖的簡介 盧輔聖,別署盧甫聖,齊號蓬萊鹿器室、差毫室、天鑰樓。1949年生,浙江東陽人。編審。1982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朵雲》、《書法研究》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理事。擅長中國畫、連環畫及美術理論。作品有中國畫《舊游》。連環畫《釵頭鳳》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銀質獎章,藏於中國美術館。出版有《天人論》、《書法動態論》、《盧輔聖人物畫集》。發表論文《歷史的「象限」》;主持編纂《中國書畫全書》、《中國畫名家技法圖譜》、《中國繪畫研究叢書》、《中國畫名家技法圖譜》、《中國繪畫研究叢書》等大型叢書或套書。 與湯哲明合作論文:百年山水畫與中國現代藝術思潮 ,現任上海朵雲軒總經理。現任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兼《書法》、《朵雲》、《藝術當代》等刊主編。為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上海中國畫院 *** 畫師、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擅書畫,工詩詞,兼治美學理論。作品參加過國內外多次聯展或個展,並被中國美術館、香港藝術館等多處公私藏家所收藏。發表過書畫作品數十件,論文近百篇,出版了連環畫冊、國畫冊、理論專著等單行本20餘種。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為:油畫《關鍵時刻》,國畫《先秦諸子百家圖》、《無題》,連環畫《新鄰居》、《釵頭鳳》,論文《傳統中國畫的思維性格》、《繪畫對象的位移》,專著《天人論》、《書法生態論》、《中國文人畫通鑒》。主編了《中國書畫全書》、《中國畫歷代名家技法圖譜》、《現代設計大系》等十餘部大型書籍。
問題九:在線等!!為何張介賓別號通一子 別署通一齋? 通一子 通一齋各為何意? "通" 的意思 "一" 的意思又是什麼? 以前流行這樣叫 就像奧迪 和 奧拓
③ 美籍華人翁萬戈:將183件國寶免費贈給美國,給祖國卻要450萬美元
1900年,隨著幾聲炮響,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大沽口炮台,被八國聯軍摧毀,外敵再一次來到了北京的城牆下。
緊接著,八國聯軍便侵入了北京,打開了紫禁城的大門。
無數中國的奇珍異寶、文物古籍,都被這些侵略者劫掠一空,大量屬於我國的寶物,流落到了海外。
時至今日,我國都在想辦法收回,這些散落在外的文物。
不過世事無常,我們在想辦法收回,屬於自己國家流落的文物,有的人卻會因為種種個人原因,將文物捐贈出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在晚年捐贈了,大量翁氏家藏的翁氏第六代繼承人,翁萬戈。
那麼翁氏家藏,究竟是什麼樣的一份文物收藏,以至於翁萬戈捐贈到國外,會在中國 社會 上引發一片罵聲?他又為何要這么做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由愛國華僑轉變為人人喊打的「賣國賊」的故事,來一探究竟。
提到「翁」這個姓氏,很多中國人都會想到那個知名的 歷史 人物,「兩代帝王之師」、晚清著名文臣之一的 翁同龢(hé) 。
的確,翁氏家藏就與這個晚清名臣,有著脫不開的關系。
事實上,如果不是翁家世代為官,普通人家怎麼可能有機會,積攢出被譽為「清末九大藏書之一」的家藏呢?
翁氏家藏,緣起於 翁同龢 的父親,翁心存。
翁心存一朝進士及第,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授讀同治帝,一舉便將翁氏一脈的命運,給徹底改寫了。
翁氏的族人,開始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多的發展機會。
尤其是翁心存的幾個孩子,在翁心存的悉心教導之下,翁同書、翁同爵、 翁同龢 三兄弟,都先後考上進士為官。
而兄弟幾人繼承的,不光是父親翁心存念書的好頭腦,還有喜歡收集古書、字畫鑒賞的愛好。
翁心存和翁同書兩人,皆耗費大量銀錢,購買倒閉的書齋,購得大量藏書精品。這樣大規模的購進,也讓翁氏家藏的藏書數量,急劇增多。
翁心存離世前,將家中的收藏分成了兩份,分別交給了 翁同龢 和翁同書兄弟倆繼承。
翁同書一脈的繼承十分順暢,但是到 翁同龢 這里,就有些坎坷了。
他一生無子,在家族裡選了哥哥翁同爵的兒子翁曾翰,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原本是看中翁曾翰活潑 健康 的體魄,可沒想到翁曾翰英年早逝,唯一的孩子也是體弱多病,不棗早滿一歲就夭折了。
翁同龢 一脈,再度面臨絕嗣的危機。為此,他只能故技重施,採用過繼的辦法。
翁同龢 生前,很喜歡翁同書的後代 翁之憙 ,襲核於是便選了他的一個孩子過繼。
那個被選中,尚在襁褓的孩子,就是翁萬戈。
翁萬戈,名義上是 翁同龢 的後人,但實際上卻是翁同書的曾孫。他和自己的親生父親 翁之憙 ,分別為 翁同凳禪雀龢 和翁同書,兩脈藏書的繼承人。
翁萬戈,雖然獲得了一筆天降之財,但是這對他來說卻未必是一件好事。
作為繼承人,他從小就要接受嚴苛的家族教育,熟讀四書五經、文書典籍,要滿足家族對繼承人的高要求。
可是小小的翁萬戈,卻連見這些收藏的機會,都沒有。
其一是因為翁萬戈年紀太小,按照家族規定,他要年滿三十歲才能有資格接手翁氏家藏。
其二是因為時局紛亂,翁氏後人為了保全家藏,一直都在轉移家藏的位置,除了少數核心的族人,根本沒人知道家藏的具體位置。
翁氏家藏,在 翁同龢 過世後,一共經歷了兩次大型轉移。
一次是從北京的宅子,轉移到了江蘇常熟的老家,還有一次就是,從常熟轉移到了,翁氏後人居住的天津。
在翁萬戈長大之前,他的那一部分家藏,一直是由他的母親胡氏,和他的父親 翁之憙 看管。一同被放在一處的,還有翁同書那一脈的家藏。
1948年秋天,一個在國外旅居10年的男人,帶著自己的妻女遠渡重洋,回到了自己東方的故鄉。
他的本意。是希望自己從沒見過祖國的女兒。可以回來見見故鄉。
同時,自己已經年滿三十歲,家裡早就來信讓他回國一趟,接手一份家族遺產。
這個男人正是翁萬戈,他因為躲避國內的戰火和完成求學,一直漂流在海外。
翁萬戈,從小就知道自己將會在30歲的時候,繼承一份豐厚的收藏,所以在收到信之後,他立刻就啟程回國了。
雖然知道自己的責任,就是好好保護家族的收藏,但是當翁萬戈來到,家族在天津置辦的藏書樓時,他還是被狠狠震驚到了。
眼前浩如煙海的收藏,還不是翁氏家藏的全部。他的親生父親 翁之憙 ,已經將他那一脈的收藏,轉移離開了,剩下的才是眼前的這些。
小的時候,他在家族故地江蘇常熟,接受傳統中式教育。後來憑借著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
次年,也就是1938年,他為了躲避戰亂去了美國。
那時的翁萬戈,只帶了2000美元便隻身遠渡重洋,也算他運氣好,經人介紹考上了 以工程著稱的 美國普渡大學,並獲得該校機電工程碩士學位。
但是翁萬戈在國內、國外四年的學習中,深感自己並不適合機電工程,於是毅然轉行,改學藝術,並考取了威斯康辛大學美術系。
之後,他便一直留在美國,娶妻生子。
所以,這還是翁萬戈第一次,親眼看見自己繼承的這些收藏。
翁萬戈行走在書樓里,看著眼前那一份份,承載著時代歲月和 歷史 文化積淀的古書字畫。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知道不管是出於 歷史 傳承,還是家族傳承,自己都必須要保護好眼前的這些收藏,哪怕是賭上餘下的人生。
但准備定居,並守護收藏的翁萬戈,很快在天津就得知了一個不好的消息,那就是遼沈戰役即將打響,這里也即將陷入戰火當中。
戰火無情,哪怕是只有一顆炮彈,落在書樓附近,都會輕易毀了這些收藏。
翁萬戈無奈,只得放棄定居的想法,立刻開始著手轉移這些收藏。
起先,翁萬戈想仿照家族中的先人,將收藏從北京轉移到天津的行為,想要秘密把這批收藏,從天津運往上海。
於是,他帶著妻女前往上海,希望能在上海,尋找到合適的地方,收藏這批文物典籍。
但他的想法,很快就被現實狠狠戳破了。
由於戰爭原因,國民黨佔領的區域,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翁萬戈後來回憶說,當時上海雖然不是戰區,但是也受到影響。
物價飛漲,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每日都有人拿著大額的鈔票,去哄搶物資。
翁萬戈也深受通貨膨脹的苦楚,他在美國的積蓄逐漸被榨乾,堅持到10月,一家人的生活已經難以為繼。
萬不得已之下,他也只能選擇趁著還有機會,重返美國,而這些文物遺產,自然也跟著被全部帶到了美國。
畢竟那個時候,翁氏家族的其他人,都已經自顧不暇。除了他們,翁萬戈能將這些收藏,放心託付給誰呢?
1948年11月,翁萬戈和自己的太太、女兒,搭乘美國的飛機,離開中國。
在離開上海之前,翁萬戈託人將所有的家藏裝箱。
為了應付美國人在海上的臨檢抽查,翁萬戈只能忍痛放棄,那些容易引人注意的古董器物,只裝些外國人看不懂的各類書籍和字畫,以及一些中國的文房四寶。
那時的海上運輸,遠沒有今天安全系數高,速度慢不說,還經常沉船。
但是翁萬戈,此時已經別無選擇,只能將一切都交給上天來決斷。
他在心裡向上天祈禱,如果老天願意讓翁氏家藏逃過此劫,他願意用一生,來守護這些家族的寶物。
經過漫長的數月航行,1949年春天,翁萬戈到達美國,並收到了所有的文物,基本都完好無損。
由此,翁萬戈也開始了,自己長達數十年的守護任務。
而這部分的翁氏家藏,便一直流落海外,直到幾十年後的1985年,才重新現世。
時代不斷變化,翁氏族人面對 歷史 的變遷,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守護家藏的方式。
1951年,自知已無力保護自己所繼承的翁同書一脈藏品, 翁之憙 將自己擁有的五代收藏,分成五批,全部捐獻給了北京博物館。
而遠在美國的翁萬戈,還不知道這一切的發生。
他依舊秉承著翁氏過去低調、不顯露的收藏路線,將自己的那一部分家藏,仔細地收藏了起來,連自己的妻女都不允許接觸。
翁萬戈再次去往國外後,就一直充當著中西文化的橋梁。
他利用自己從事攝影,電影製作的工作,極力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希望可以促進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後來,翁萬戈轉戰影視器材行業,認識了很多電影製作商。
在一次商界朋友的聚會中,翁萬戈結識了一位,名叫司徒慧敏的電影藝術家,兩個人成為了朋友。
後來沒多久,司徒慧敏便回國發展,和翁萬戈斷了聯系。
那個時候的兩人,都不知道這段友誼,在日後還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1978年,60歲的翁萬戈退休。
之後數年,翁萬戈就沉浸在,整理收藏和研究收藏里。
一直到1985年,一位美國教授找上了翁萬戈,他得知翁萬戈的手裡,有很珍貴的中國古代書籍,於是就向翁萬戈提出了,借用展覽的要求。
翁萬戈原本不準備答應,但是考慮到,那是一場多國都會參與的大型展覽,如果出借書籍,或許可以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最終還是將收藏的十種宋代書籍,借了出去。
正是翁萬戈的這一次出借,讓消失已久的翁氏家藏,重新出現在了世人的眼前。
1985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善本書展」中,有翁氏藏書的出現。這一則消息,一傳回國內,立刻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意。
很多專家學者,紛紛聯系有關部門,希望國家可以購買一些翁氏的書籍,不要讓這些珍貴的國家文物,流落海外。
而負責這次接洽的不是別人,正是已經歸國擔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司徒慧敏。
這一次的接觸,讓翁萬戈被勾起了思鄉之情,之後他每年都要回國一次。
每一次,翁萬戈都會去往不同的省份和城市,似乎是要把自己過去幾十年,沒看到的故國,全部重新看一遍,好彌補自己的遺憾。
在游覽期間,很少有人能發現,翁萬戈的華僑身份。
因為翁萬戈雖然年過半百,離開中國幾十年,但他的中國話卻一點都不生疏,而且從來不會混洋腔。
興致來了,還能說幾句上海話,他把自己的根,扎在中國這片廣袤土地上。
1990年,翁萬戈將自己繼承的翁氏祖宅,捐贈給了故鄉常熟,也就是現在的 翁同龢 紀念館。
2000年,經過多方商談,翁萬戈與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達成合作,轉讓自己的部分藏書。
就像當初,他將收藏悄無聲息的帶走一樣,翁萬戈和妻子,這次也悄無聲息的,帶著542冊古書,又回到了中國。
這批翁氏藏書,順利轉讓給上海圖書館。
翁萬戈的古書一拿出來,很多專家都忍不住感嘆,這是目前保存的最重要、最完整的中國古籍善本。被譽為「海外文物文獻分量最重的一份藏書」。
可見,翁萬戈在保存書籍上,下了多少的功夫。
一句「 我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為了我的人生。 」 道盡了他對家藏畢生的守護,也是一個收藏世家繼承人,所背負的傳承使命。
他戲稱,自己對這些收藏,比對自己孩子還細心。這些年的整理,幾乎把自己,都鍛煉成了文物保護專家。
後來上海圖書館,以協商轉讓的方式,購入了這一批翁氏藏書,共斥資450萬美元。
那時人們對這件事情頗有微詞的地方在於,相比較那些捐贈的慈善家,翁萬戈是採取拍賣的方式。
這不免讓人覺得,他是有借自家的藏書來牟利的心思,是打著愛國的名號,行圈錢之事。
尤其是對比,翁萬戈的親生父親 翁之憙 的做法,翁萬戈的行為,不免顯得有些小家子氣。
不過,大部分人還是非常理智的,認為這批藏品,是屬於翁家先祖積攢下來的。
翁之憙 願意無償捐,是人家願意,我們不能強逼著翁萬戈,也無償捐贈啊。所以在這個時間段,人們對於翁萬戈的看法,仍然是保持著正面態度。
2008年,翁萬戈曾帶著一批收藏,來到中國開辦了展覽。這也是中國人民,第一次親眼看見,《長江萬里圖》這件稀世珍寶。
這是 翁同龢 生前最喜歡的藏品,為了得到這幅畫,翁同龢甚至不惜花重金,挪用買房款。
國家一直想要收購這件藏品,但是翁萬戈一直沒有同意。對於這幅和翁家,關系匪淺的畫作,翁萬戈一直難以割捨。
後續的幾年裡,翁萬戈一直在陸陸續續的向中國捐贈,一些翁氏家藏。
2010年,北京大學收到了,翁萬戈捐贈的吳斌《勺園祓禊圖》。
2015年12月, 上海圖書館收到了,翁萬戈捐贈的包括 47冊《翁同龢日記》在內的珍貴翁氏文獻。
2016年,當初留在常熟的一部分翁氏藏書,被翁萬戈的子侄,全數捐給了圖書館、博物館。
南京圖書館得了7000餘冊,常熟圖書館1712冊,部分極具 歷史 價值的被收入了常熟博物館。例如《皇家兵制考》和《笏齋日記》手稿等。
2018年,已經100歲的翁萬戈,進行了人生中,最後的兩次捐贈。
一次,是將明代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和清代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兩件巨幅繪畫珍品,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
這一次的捐贈,翁萬戈贏得了,國內媒體的一片贊譽之聲。
可另一次捐贈,不但讓這些贊譽煙消雲散,同時還為他帶去了極大的爭議。
就在翁萬戈結束了對中國的捐贈之後,同年 7月28日 ,他又 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 將共計183 件書畫藏品,無償捐贈給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這樣的捐贈,無疑在我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絕大多數的國人,都無法理解翁萬戈的行為。
他們認為,作為經歷過戰火、經歷過山河破碎的人,怎麼會將中國的寶貝,交給外國人?
要知道,美國的博物館裡面,陳列的過去有關中國的 歷史 文物,都是他們從中國這里搶來的,代表的都是中國曾經屈辱的 歷史 。
當時,翁萬戈的這一行為,被憤怒人們定義為「賣國」。
網上聲討他的聲音也是不絕於耳,認為翁萬戈數典忘祖,不配做支持戊戌變法的 翁同龢 後代。
雖然翁萬戈解釋,是因為他希望這些收藏,可以獲得更好的保護。
但這份解釋,無疑是更加激怒了網友,認為翁萬戈是在內涵國內的博物館,不如外國的博物館,是在給自己的無恥行為找借口。
捐獻文物給美國博物館,這件事情的確是翁萬戈做的不好,他沒有體諒中國群眾的家國情懷,沒考慮 歷史 因素。
但是對於翁萬戈本人,我們應該以更理性的態度,去評價。
首先翁氏家藏,在中國文物古籍收藏史上,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翁萬戈在時局動盪、戰火硝煙中,拼盡全力將這批收藏保存完好。
這本身,就是對中國古籍收藏的一個巨大貢獻。沒有他,就沒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那部分 歷史 古籍和書畫收藏。
其次,翁萬戈在國內,也捐贈了許多的古籍,回饋了 社會 。
雖然,他沒有做到像他的親生父親那樣,完全出於家國大義和保護收藏的無私想法全部捐獻。
但說他數典忘祖、「賣國」,委實有些難聽和偏頗。
其實縱觀翁萬戈的一生,他是很矛盾的。
自小被過繼,雖然是出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可是到他一百歲的時候,他人生中絕大多數時間,其實都是在美國度過的。
他有美國綠卡,他的子女後代,也都在美國學習生活,你很難說他究竟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即便他有家國情懷,不忘自己的故鄉,他也必須要為自己的家庭做考慮,為孩子考慮。
我們不難發現,翁萬戈這一次的捐贈,對於波士頓博物館來講,價值是十分巨大的。
他的子女,可以通過這一次的捐贈,在波士頓博物館獲得工作,還可以打開一條,走進美國上流 社會 的道路。
對於翁萬戈這一次的捐贈,我看到的更多是,一個年邁的父親,在竭盡全力為自己子女規劃未來。
為此,他不惜犧牲自己多年以來,在中國累積的名聲和自己的晚節。
在中國 歷史 上,外籍華人回饋祖國捐贈文物的事件,比比皆是。
很多愛國的收藏家,也都願意將自己有價值的收藏,捐獻給國家。
他們不一定都是名人,而且大都一直默默捐贈,從不求回報。
比如23歲繼承遺產的愛國華僑趙泰來,他花費20年的時間,將自己繼承到的6萬余件文物,全部捐贈給了國家。
而他也因此,在2008年,獲得中國首屆文化遺產保護「十大年度傑出人物」。
可是,我們不能強求每一個擁有文物的人,都這樣無私的奉獻。
翁萬戈並不是不愛國,從他過往的種種行為,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祖國有著深沉的感情。
只是家國情懷,最終沒有抵過自己內心,對孩子未來的擔憂。
逝者已矣,翁萬戈先生已於2020年 12月9日,在家 辭世,享年102歲。
翁家家藏的傳奇故事,也伴隨著他的離逝,一起離開了時代的舞台。
翁萬戈的一生,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他繼承了人人羨慕的翁氏家藏,同時也背負上了保護它的使命,決不能讓家藏被損毀。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家藏是屬於翁萬戈的,同時也是屬於國家的。
翁萬戈作為主人很清楚這些文物身上附加的意義,所以這些文物的歸屬只有兩個,要麼繼續在翁家傳承下去,要麼就要回歸祖國。
而翁萬戈一直以來也是這么打算的,在自己100歲之前,他一直在陸續捐贈翁家家藏。
只是人老了之後難免會心軟,相比較遙遠的祖國,他更加看重自己的孩子。他擔心自己的孩子的未來,也捨不得自己守了一輩子的收藏,離開自己太遠。
一時的糊塗,便是晚節不保。
雖然翁萬戈的行為,讓他的子女享受到了實在的好處,但是通過出賣自己家族收藏的國家寶物,來交換這一切,也還是讓人難以接受。
只希望後人能引以為鑒,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時,可以多考慮國家大義,而非個人私利。
④ 關於圓明園的毀滅
[編輯本段]【圓明園簡介】
園林建築特色:
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其餘地區則分布著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杭州西湖十景、蘇州獅子林,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還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洋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義大利擾畝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藝術特色: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的確,如果今天還和140年前一樣,這座極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於1723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緩檔森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並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康熙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時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時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蠢好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咸豐時期: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切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同治時期以後:
同治年間(1862~1874年),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現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編輯本段]【建造情況】
·歷史背景:
滿族世代繁衍生息在東北黑龍江流域。17世紀中葉,大舉進兵華北,徹底推翻了明王朝,自東北入關定都北京,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朝,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在東北過著游牧生活,冬季那裡是林海雪原,夏季則氣候涼爽。入關後,他們對北京盛夏乾燥炎熱的氣候很不適應。紫禁城雖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但清朝皇帝感到那裡呆板憋悶,特別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發生過火災後,為了防火,也為了防止暴亂,砌了高高的宮牆。皇宮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溝水流過於平緩,幾乎成了死水,當時對皇城曾有「紅牆,綠瓦,黑陰溝」之稱。這使得皇帝們有些厭倦深囿高牆的宮廷生活,於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延續了二百多年。
·地形特徵及歷代建築對興建圓明園的影響:
北京的西郊,有連綿不斷的西山秀峰:玉泉山、萬壽山、萬泉庄、北海淀等多種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窪處匯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東順山勢注入昆明湖,成為西郊最大的水面。這里開墾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風景區。早在遼代,封建帝王就選中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宮,到了明代,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遊人,於是一些達官貴人就占據田園營建別墅,大片土地被一塊塊佔去。到了明萬曆年間,明皇親武清侯李偉在這里大興土木,首先建造了規模宏偉,號稱「京國第一名園」的清華園(故址在今北京大學西牆外)。嗣後米萬鍾又在清華園東牆外導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麗的「勺園」,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曠郊野,出現了亭台樓榭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成為京郊名噪一時的園林薈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樣看中了西郊這塊絕好的造園之地。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園林。
·圓明園建造的實施:
圓明園的位置在掛甲屯的北面,距暢春園約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學的北邊,清華大學以西。康熙時代的圓明園,裡面有前湖、後湖等水面,其內建有「牡丹台」、「天然圖畫」等園景。當圓明園還是一座藩賜園的時候,規模是不能超過皇帝的暢春園的,所以建景不多,名聲也不大,遠遠比不上暢春園。可後來隨著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來,在其60多年陸續擴建中,終於建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宏偉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的總設計師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時被康熙看中。但在實際建造中大多還是皇帝的看法,不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都親自指導。
[編輯本段]【園林結構】
歷史上的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佔地5,200餘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范圍還要大出近千畝。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餘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游享樂,並於此舉行朝會,處理政事,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光是懸掛了匾牌的就有600餘座。
·圓明園:
主要興建於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園林風景群已遍及全園三千畝范圍。乾隆年間,在園內相繼又有多處增建和改建。該園的主要園林風景群,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洲清晏、縷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盪盪、茹古涵今、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長、月地雲居、鴻慈永祜、匯芳書院、日天琳字、澹泊寧靜、映水蘭香、水木明瑟、濂溪樂處、多稼如雲、魚躍鳶飛、北遠山村、西峰秀色、四宜書屋、方壺勝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島瑤台、接秀山房、別有洞天、夾境鳴琴、涵虛朗鑒、廓然大公、坐石臨流、麴院風荷、洞天深處),以及紫碧山房、藻園、若帆之閣、文源閣等處。當時懸掛匾額的主要園林建築約達600座,實為右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
·萬春園:
早先原是恰親王允祥的賜邸,約於康熙末年始建,後曾改賜大學士傅恆,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歸入御園,定名綺春園。那時的范圍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慶四年和十六年,該園的西部又先後並進來兩處賜園,一是成親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莊敬和碩公主的含暉園,經大規模修繕和改建、增建之後,該園始具千畝規模,成為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至此,圓明三園處於全盛時期。嘉慶先有「綺春園三十景」詩,後又陸續新成20多景,當時比較著名的園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齋、涵秋館、生冬室、四宜書屋、春澤齋、鳳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煙雨樓、含暉樓、澄心堂、暢和堂、湛清軒、招涼榭、凌虛亭等近30處。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築有百餘座。綺春園宮門,建成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半個多世紀,亦稱「新宮門」,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該園東路的敷春堂一帶經改建後,作為奉養皇太後的地方;但園西路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豐皇帝的園居范圍。該園1860年被毀後,在同治年間試圖重修時,改稱萬春園。
·長春園:
始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前後,於1751年正式設置管園總領時,園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諸如澹懷堂、含經堂、玉玲瓏館、思永齋、海岳開襟、得全閣、流香渚、法慧寺、寶相寺、愛山樓、轉湘帆、叢芳榭等。其後又相繼建成茜園和小有天園。而該園東部諸景(映清齋、如園、鑒園、獅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規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樓景區,長春園共佔地一干畝。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築約為200座。
·西洋樓 :
清帝為了追求多方面的樂趣,在長春園北界還引進了一區歐式園林建築,俗稱「西洋樓」,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牆等十餘個建築和庭園組成。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籌劃,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傳教土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建築形式是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為「勒諾特」風格。但在造園和建築裝飾方面也吸取了中國不少傳統手法。建築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西洋樓的主體,其實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恃。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
西洋樓景區整個佔地面積不起過圓明三園總佔地面積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個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卻是成片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這在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一位目睹過它的西歐傳教土贊譽西洋樓:集美景佳趣於一處,凡人們所能幻想到的、宏偉而奇特的噴泉應有盡有,其中最大者,可以與凡爾賽宮及聖克勞教堂的噴泉並駕齊驅。這位傳教士的結論是:圓明園者,中國之凡爾賽宮也。
[編輯本段]【圓明園主要景緻】
【大宮門】 大宮門共5間,南向,門前有大型月台,東、西朝房各5間;房後另有曲尺型拐角朝房各27間;東為宗人府、內閣、禮部、吏部、兵部、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鑾儀衛、東四旗各值房;西為戶部、刑部、工部、欽天監、內務府、光祿寺、通政司、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太僕寺、御書處、上駟院、武備院、西四旗各值房。
【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是圓明園的正殿,皇帝每年舉行生日受賀、新正曲宴親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觀慶龍舞、大考翰詹、散館鄉試及復試的地方。殿上懸雍正手書「正大光明」匾額,殿堂7間,前面有寬大的月台,東、西配殿各5間。
【勤政親賢殿】 勤政親賢殿位於正大光明殿東面,為盛暑時皇帝辦公之處,有殿堂5間。
【九州清宴】 九州清宴位於前湖北岸與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由三進南向大殿組成,第一進為圓明園殿,中間為奉三無私殿,最北為九州清宴殿;中軸東有"天地一家春",為道光出生處;西有「樂安和」,是乾隆的寢宮;再西有清暉閣,北壁懸掛巨幅圓明園全景圖,原圖現存法國巴黎博物館;道光十年又在「怡情書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都是皇帝寢宮;道光十六年,圓明園殿、奉三無私殿、九州清宴殿。同時被火焚燒;雍正帝、道光帝都死在九州清宴殿。
【長春仙館】 長春仙館位於前湖西面,乾隆即位前曾居於此,有殿門3間,正殿5間。
【鏤月開雲】 鏤月開雲原稱牡丹亭,位於後湖東南角,建築木料以捕木為主,殿頂覆二色琉璃瓦;乾隆即位後,改稱「鏤月開雲」,乾隆三十一年,又親題"紀思堂"匾額;院內植各色牡丹數百株。
【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位於鏤月開雲北面,方形樓閣;東面是蘇堤春曉。
【碧桐書院】 碧桐書院位於後湖東北角,是一座書房。
【上下天光】 上下天光位於後湖西北,為兩層樓宇,登樓可盡覽湖光水色。
【杏花春館】 杏花春館位於上下天光西面,館舍東西兩面臨湖,西院有杏花村,館前有菜圃。
【坦坦盪盪】 坦坦盪盪緊靠後湖西岸,是圓明園中專設的養魚區,四周建置館舍,中間開鑿大水池。
【萬方安和】 萬方安和位於杏花春館西面,建於水上的字形大型殿堂樓宇,有33間。
【山高水長樓】 山高水長樓位於坦坦盪盪西面,為一座西向的兩層樓房,上下各9間;前環小溪後擁連崗,中間地勢平坦,是專門設宴招待外藩之處,也經常舉行比武賽箭。
【同樂園】 同樂園位於後湖東北面,是園中最大的戲台,有清音閣3層,寬10丈,下層設演特技的機軸;南有化妝室5間,北有觀戲樓5間;乾隆間每年從正月十三起在此舉行酬節會,連日宴賞宗室王公及外藩陪臣並賞聽戲,每逢皇帝生日,也在此演戲慶祝數日。
【安佑宮】 安佑宮位於圓明園西北隅,建於乾隆七年,完全仿建故宮太廟,殿內曾陳列康熙、雍正、乾隆遺像。
【水木明瑟】 水木明瑟位於後湖以北小園集聚區中央,仿揚州水竹居,內設水力土風扇,是園中最早的觀水法。
【舍衛城】 舍衛城位於水木明瑟東面,是園中專門開辟的一座小城鎮,仿照古印度橋薩羅國首都的城池布局而建,是供奉各種佛像和收藏佛經的地方。城廓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寬,四周築有城牆,共辟4門。城內街道呈十字形,內建殿宇、房舍共326間,用游廊相連接;還建有數座金碧輝煌的牌樓。城前專門開設一條貫穿南北的買賣街,稱蘇州街,由宮中太監扮作商人開市叫賣,法國教士王致誠對買賣街有比較詳盡的記載。
【文源閣】 文源閣位於水木明瑟北面,原稱四達亭,乾隆南巡浙江後,仿照寧波的明代藏書樓天一閣改建,專門貯藏《四庫全書》。
【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亦稱雙鶴齋,位於舍衛城東北面,是園中一組較大的建築,主體建築北瀕大池,園內景色倒映水中猶然兩景;另有詩詠堂、菱荷深處等景點。
【西峰秀色】 西峰秀色號稱園中小廬山,仿照江西廬山改建;後垣的花港觀魚,仿照杭州西湖勝景而建。每年七夕,都在此擺設巧宴盛會。
【四宜書屋】 四宜書屋位於廓然大公東北面,有殿堂5間,正殿稱安瀾園,為乾隆南巡後,仿照杭州灣畔海寧一陳姓隅園改建。
【北遠山村】 北遠山村位於大北門內偏東,稻田遍布,各房舍名稱都與農事有關,呈現濃郁田園景色。
【方壺勝境】 方壺勝境位於福海水面東北隅,為一座巨大的山字形樓宇。
【蓬島瑤台】 蓬島瑤台位於福海中央,共有三個島,結構和布局根據古代畫家李思訓的「仙山樓閣」畫設計;宮門3間,正殿7間,殿前東列暢襟樓,西列神洲三島,東偏殿為隨安室,西偏殿為日日平安報好音;東南面有一渡橋,可通東島,島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橋,可通北島,島上建殿宇3間。
【接秀山房】 接秀山房位於福海東南隅,內部裝飾全部採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銀、寶石、象牙等,這些奇珍異寶上都鏤刻著山水、樓閣、人物、花木、蟲鳥。這種裝飾,從設計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所創始,故稱周制,在我國雕刻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福海西北隅,造型上融匯了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和雙峰插雲的精華。
【麴院風荷】 麴院風荷位於福海西岸同樂園南面,正殿一排5間,仿照杭州西湖麴院改建,跨池還有一座9孔大石橋。
【淳化軒】 淳化軒位居長春園正中的主體建築,建成時適逢《重刻淳化閣貼》竣工,遂將刻板嵌於左右廊的廊壁上,軒並由此得名。《重刻淳化閣貼》刻板144塊,共10卷,匯集歷代名家99人的真跡;刻成後又拓400部,分賜皇室宗親、大臣以及直隸、山東、浙江各行宮和名勝地。淳化軒因此成為北京地區著名碑林。
【海岳開襟】 海岳開襟建於水池中,台基為圓形,上下兩層,漢白玉石憑欄圍繞。台上建3層樓宇,下層為海岳開襟,南檐題「青瑤嶼」3字;中層為得金閣,題「天心水面」4字;最上層題「乘六龍」3字;台的四面各設牌樓一座。在圓明園的所有樓閣中,這組建築最為豪華。
【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長春園東北隅,乾隆皇帝游蘇州後,仿建蘇州獅子林,先建8景,後續8景,共16景,形成一組別致的小園景區。
【如園】 如園位於長春園東南隅,乾隆三十二年南巡至江寧(今南京市)後,仿照明代大將徐達的瞻園建置。
【諧奇趣】 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築,主體為三層,樓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噴水池,設有銅鵝、銅羊和西洋翻尾石魚組成的噴泉。樓左右兩側,從曲廊伸出八角樓廳,是演奏中西音樂的地方。
【海晏堂】 是西洋樓最大的宮殿。主建築正門向西,階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隻獸面人身銅像(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個屬相),每晝夜依次輟流噴水,各一時辰(2小時),正午時刻,十二生肖一齊噴水,俗稱「水力鍾」。本來是以歐洲風格的裸體女人像,但乾隆皇帝覺得裸體女人不和中國的風俗就改為十二生肖銅像,用青銅製造。
【大水法】 是西洋樓最壯觀的噴泉。建築造形為石龕式,酷似門洞。下邊有一大型獅子頭噴水,形成七層水簾。前下方為橢圓菊花式噴水池,池中心有一隻銅梅花鹿,從鹿角噴水八道;兩佣有十隻銅狗,從口中噴出水柱,直射鹿身,濺起層層浪花。俗稱「獵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噴水塔,塔為方形,十三層,頂端噴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銅管於,也都一齊噴水。當年,皇帝是坐在對面的觀水法,觀賞這一組噴泉的,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荷蘭使臣得勝等,都曾在這里「瞻仰」過水法奇觀。據說這處噴泉若全部開放,有如山洪爆發,聲聞里許,在近處談話須打手勢,其壯觀程度可想而知。
【觀水法】 觀水法位於遠瀛觀中軸線南端,主要建築有安放皇帝寶座的台基,後面立高大的石雕圍屏風,兩邊設巴克魯門,門兩側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噴水的水池。池旁依勢設置各種獸類,呈半圓形,表示獸戰和林中逐鹿等游戲;噴水的管口安裝有時鍾,根據中國傳統的計時方法,用12種動物的名字表示一天的12個時辰,每隔1時辰便有1獸的口中向池內噴射水。
【萬花陣】 萬花陣亦稱黃花陣,是仿照歐洲的迷宮而建的花園。用四尺高的字圖案的雕花磚牆,分隔成若幹道迷陣,因而稱作「萬花陣」。雖然從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徑距離不過30餘米,但因為此陣易進難出,每當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陣中心的圓亭里,太監、宮女們手持黃色綵綢紮成的蓮花燈,尋徑飛跑,先到者便可領到皇帝的賞物。所以也叫黃花陣或黃花燈。清帝坐在高處,四望蓮花燈東流西奔,引為樂事。
【線法山】 線法山和線法牆之間,有一條方河,在線法牆下設水箱,置威尼斯城的模型於水箱中,皇帝坐在線法山上觀望。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圓明園是人工創造的一處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製園林建築,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餘處山水環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群。園內水面約佔三園總面積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開鑿大中小水面,由回環縈流的河道串聯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又綴疊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構成了山復水轉、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使整個園林宛如江南水鄉般的煙水迷離,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建築的水主題特徵:
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圓明園後湖景區,環繞後湖構築九個小島,是全國疆域《禹貢》「九洲」之象徵。各個島上建置的小園或風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頗有登岳陽樓一覽洞庭湖之勝概,「垂虹駕湖,婉蜒百尺,修欄夾翼,中為廣亭。紋倒影,滉漾楣檻間,凌空俯瞰,一碧萬頃」。西岸的坦坦盪盪,酷似杭州玉泉觀魚,俗稱金魚池"鑿池為魚樂國,池周舍下,錦鱗數千頭。"圓明園西部的萬方安和,房屋建於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涼,遙望彼岸奇花纈若綺綉。雍正皇帝喜歡在此居住。圓明園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澤)水法引水入室,轉動風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風群籟動,山鳥一聲鳴。」乾隆皇帝喜歡在此消暑。長春園西湖中的海岳開襟,在白玉石圓形巨台上建有三層殿宇,遠遠望去好似海市蜃樓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島瑤台,取材於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原名蓬萊洲。相傳,秦始皇曾派遣一個名叫徐福的人,率領千餘名童男童女,出海東渡,去替他尋仙境、求仙葯,以企長生不老。這當然只能是「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而雍正皇帝則讓工匠在圓明園的東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島,象徵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並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東湖命名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還建有十多處園林佳景。福海,東西、南北各寬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約35公頃,相當於北海公園的水面。這里水面開闊,景色秀麗,每於端午佳節,在此舉行大型龍舟競渡活動。七月十五日夜,清帝於此觀賞河燈。冬日結冰後,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賞游。福海實際上是圓明園的水上娛樂中心。
·建築的集全國之大成特徵:
圓明園還有個顯著特點,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的許多名園勝景。乾隆皇帝弘歷曾經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東巡岱嶽,巡遊熱河、盛京(即沈陽)和盤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勝水、名園勝景,就讓隨行畫師摹繪成圖,回京後在園內仿建。據不完全統計,圓明園的園林風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處。杭州西湖十景,連名稱也一字不改地在園內全部仿建。正所謂: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
·建築的造型特徵:
圓明三園共有一百餘處園中園和風景建築群,即通常所說的一百景。集殿堂、樓閣、亭台、軒榭、館齋、廊廡等各種園林建築,共約16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多一萬平方米。園內的建築物,既吸取了歷代宮殿式建築的優點,又在平面配置、外觀造形、群體組合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規范的束縛,廣征博採,形式多樣。創造出許多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極為罕見的建築形式,如字軒、眉月軒、田字殿、還有扇面形、弓面形、圓鏡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勝形、書卷形等等。加之在園林布局上,因景隨勢,千姿百態;園中各景又環環相套,層層進深,形成了豐富多彩、自然和諧的整體美。法國傳教士王致誠,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說:圓明園的建築,形式變化較多,而且參差不齊,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宮殿,都彷彿是按照奇特的模型製成的,像是隨意安排的,沒有一座與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饒有興趣,人們不能在一覽之下,就領略這幅景色,必須一點一點地仔細研究它。
·建築的宗教特徵:
圓明園的寺廟園林,也是反映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側面。安佑宮(鴻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壽皇殿的舊例建造的。用來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園內的皇家祖祠。宮為九間,正脊重檐歇山,以黃色琉璃瓦覆頂,是園內體量最大的一個建築物。周圍有喬松偃蓋,中軸線南端有兩對華表,給人以庄嚴肅穆之感,方壺勝境,位於福海東北海灣岸邊,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瓊閣建造的,據史料記載,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餘座佛塔。這處建築的前部底座以漢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個建築體態龐大,金碧輝煌。每當清晨薄霧初起,該建築在煙霧中時隱時現,宛如瓊閣瑤台一般。這處建築的格調和氣勢,是我國現存園林建築中所少見的。舍衛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築。據說是仿照古代印度橋薩羅國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內共有殿宇、房舍326間。康熙以來,每當皇帝、皇太後壽誕,王公大臣進奉的佛像都存放在這里。其中有純金的、鍍銀的、玉雕的、銅塑的,年復一年,竟達數十萬尊。圓明園遭劫掠焚毀,僅此一處所造成的損失,無論是經濟價值還是文化藝術價值,都是難以用數字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