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
【藝術作品的形式】就是構成作品藝術形象的物質形態,也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
藝術作品的形式總體上是由內在的組織結構和外顯的藝術語言兩種形式因素構成的。
【藝術作品的內容】指藝術作品中所表現、描繪的芹舉如生活、情感的范圍或性質。
【詳細解釋】
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
(一)藝術作品的內容
1、何謂題材?它與素材有哪些區別聯系?
題材就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經過選擇乃至虛構而進入作品的生活內容。題材的概念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廣義的,指藝術作品中所表現、描繪的生活、情感的范圍或性質,也稱取材范圍;另一種是狹義的,指嫌啟的是構成已被規定了的作品內容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體的生活形答慧態和情感形態。
題材提煉於素材。素材,就是能因藝術家的興趣所致而進入創作視野,並能夠引起創作沖動的感性的生活材料,或原創的藝術資料。素材是題材的原材料。
2. 如何認識藝術作品內容和形式的辨證關系
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對立統一的。內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晌絕、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內容和形式是相互對立的。首先,對於缺點的具體事物來說,內容和形式的界限是絕對的。形式就是形式,內容就是內容,二者有原則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其次,內容和形式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內容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居於支配地位。形式則處於從屬地位。再次,內容是活躍的、經常變動的,形式則是相對穩定的。 內容和形式又是統一的。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內容總是某種形式的內容,形式總是擾簡某種內容的形式。任何事物、系統都是一定內容和一定形式的有機統一體。離開了事物的諸要素,就談不上要素的結構及其表現方式,因此內容是形式的基礎,離開了基礎形式是不存在的,而事物的要素必須通過結構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完整的有機統一體,構成現實的事物。所以,任何要素都必須藉助與形式而存在,離開了形式,現實的事物不可能存在。現代資產階級形式主義的流派,自稱是不表現內容的,這恰恰反映了它們內心空虛,也正是為了掩飾其作品中思想頹廢的內容。 內容和形式是相緩謹褲互作用的。首先,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必須服從內容。在內容和形式這對矛盾中,內容居於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什麼樣的內容,就要求有什麼樣的形式。內容變化了,形式遲早也要發生變化。無數事實表明,任何新的內容出現,總會找到與它相適應的新形式。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發展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多種經濟形式,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實際狀況所決定的。當然內容決定形式,並非說同一的內容只能採取一種形式。實際上,事物在由可能向現實的轉化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同一內容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現不同的內容;新內容可以利用舊形式,舊內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歸根到底,形式是在一定內容基礎上形成,並由一定的內容所決定的。因此,我們分析問題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內容。 其次,唯物辯證法在承認內容的決定作用的同時,認為形式對內容有著積極的作用,因為形式是內容諸要素的結構方式,要素的結構方式如何,對內容的發展具有反作用。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有兩種情況:適合內容的形式,對內容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適合內容的形式,對內容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形式對內容的不合適,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形式落後於內容,這種形式在事物產生的初期階段是適合於內容的,後來由於內容的發展才變得不合適。一種是形式超越內容,這種形式對於內容發展的將來階段是合適的,而對於現階段就變為不合適。最後一種是形式和內容根本相抵觸,這種形式不論在內容的過去、現在、將來的發展都不適合。對於前兩種不合適的內容的形式,通過改革可以加以調整,使之適合於內容,而對後一種形式,必須堅決拋棄,否則它會阻礙內容的發展。正因為形式對於內容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那種不重視形式的做法是錯誤的。 內容和形式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因為內容和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內容和形式在特定的關系中界限分明,不能混淆,但在他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這是因為事物的結構和組成是錯綜復雜地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就事物的總體而言,內容和形式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由於事物聯系的變化、條件的變化,使得內容和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在這一關系中為事物的內容,在另一關系中可以成為事物的形式,反之亦然。如生產關系,在社會生產方式中是形式,而在社會形態中卻是內容。因此,對事物的內容和形式的區分,必須根據研究的對象進行具體分析。 內容和形式的對立統一及其相互作用,構成了它們的矛盾運動。如前所述,在內容和形式這對矛盾中,內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著決定作用,它非常活躍,經常處於變動中,形式對內容雖然有著巨大的反作用,但由於它具有相對穩定性,對於內容它有個適應的過程,而且往往落後於內容的發展。因此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者的矛盾運動就呈現為,形式由開始由對內容的基本適合,發展到為基本不適合。當事物突破舊形式,建立新形式時,又達到新的基本適合,內容和形式就是這樣由基本適合—基本不適合—新的基本適合,循環往復地發展著。這就是內容形式矛盾運動的辨證法。
3. 如何鑒賞文藝作品
第一部分內容:導入新課
在前面幾課,我們學到一些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學到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它們大多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誰能總結一下,欣賞棗鄭這些文藝作品,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呢?
同學們回答得都不錯。但今天我要給大家強調的是抓住文藝作品的形象性特徵,發揮閱讀時的想像力。請同學們打開書本,我們一起走進今天凳敏頌的課文內容。
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終身致力於出版和語文教育。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隔膜》《線下》《腳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學習目標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2.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
3.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 ... ...
驅遣我們的想像PPT,第二部分內容:整體感知
1.利用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掃清閱讀障礙。
2.試從文中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總結歸納文章的中心觀點。
字詞疏通
歌謠( ) 海嘯( )
橋堍( ):橋兩頭靠近平地的地方。
曠( )遠:文中指空曠遼遠。
苟( )安:只顧眼前,暫且偷安 。
受用:受益 。
拘泥( ):固執;不知變通 。
在文中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總結歸納文章的中心觀點。
①文字是一道橋梁 。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③就讀者的方面說,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④像這樣驅遣著想像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像,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 ... ...
驅遣我們的想像PPT,第三部分內容:精讀文本
1.作者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為什麼在開篇大篇幅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
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首先要認識到文藝作品的本質,即什麼是文藝作品。以文字為載體,作者要傳達的所見所感,讀者想要接觸的作者的所見所感,就是文藝作品的本質。因此,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是為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是表達中心觀點的前提。
2.閱讀8-10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像力的,在論證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例,先從字面解釋來研究,得不到詩句蘊藏的壯景與情感;接著又論述在想像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字所構成的畫面,便能感受到詩中靜寂的境界。
通過舉例與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像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3.閱讀11-13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拿頃驅遣想像力的,在論證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 如何鑒賞藝術作品
1.
欣賞藝術不可淺嘗輒止,藝術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也是一種復雜的、特殊的心理活動,包括對欣賞對象的感覺、知覺、理解、思考以及聯想、想像等認識過程,同時包括與認識過程相伴隨的主觀方面的感受情緒和情感活動;
2.
在這種欣賞過程中,感受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只有有了准確、敏銳、充分的感受,才能把握藝術作品在感情形式和形象上的特點,從而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獨特的印象。藝術欣賞者對藝術品的第一個印象,也稱「藝術的初感」,非常重要;
3.
因為它對人的感覺器官是一種新鮮的刺激,感受最為敏銳和深刻。有時候欣賞者一聽某一首歌曲就喜歡上了,看到某一幅畫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就是這個道理;
4.
然而,藝術欣賞又不能滿足於「藝術的初感」。真正的藝術欣賞並不是浮光掠影或回眸一瞥可以領略以盡的。不少藝術品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接觸到它的真諦的。所以首先,它需要欣賞者對審美對象的穩定注意。
5. 如何認識與理解藝術作品的商品屬性
藝術家的作品進入市場進行交換,以換取相應的報酬,藝術作品就變成了商品。所以,這里可以看出,雖然藝術作品作為一種勞動產品具有必然性,實現其商業價值,所謂藝術品的商品屬性也就是它作為勞動產品和交換物雙重屬性的統一
6. 如何鑒賞美術作品
鑒賞美術作品的方法:比較鑒賞、情感鑒賞、摹寫鑒賞。
比較鑒賞:常言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此話用在判散亂美術鑒賞上同樣適用。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收獲。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比較的維度去觀察、認識鑒賞對象的區別和聯系,共性與個性,把鑒賞掘逗活動引向縱深。可以將存在可比性的作品進行平行比較分析,把同一主題、同一時代、同一畫種、同一風格的作品對比鑒賞。
情感鑒賞就是通過對民族意識、時代精神,藝術觀念的理解,領悟作品意境和內涵把握美術作品的整體形象的鑒賞方法。對於寫意或者表現性美術作品來說,情感鑒賞是首選的鑒賞方法。寫意畫名家石濤、徐渭等人的作品最適合用情感鑒賞的方法來品啜。
摹寫鑒賞:南齊謝赫在《畫掘檔品》中一再強調「傳移摹寫」的重要價值。摹寫,既是習畫之法,也是鑒賞之法。藝術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實踐創作過程中能夠獲得最強的美感。因此要體驗美術作品全部的美感,摹寫實踐不可偏廢。
通過實踐,能夠體驗到創作的難度與技巧,真正感受到創作者的用心良苦和創新所在。在美術鑒賞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大膽去嘗試用素描、速寫、臨帖、摹刻等造型手段,感受西方藝術精確科學之精神,領略中國文人畫高潔、堅貞、瀟灑、飄逸的風韻,體味金石之美、書法之妙。
臨摹是指按照原作仿製的過程。經典美術作品是美術史上的典範,在內容和技巧上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雖然不是專業的美術學習者,但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選擇形式、內容相對簡單的經典美術作品進行臨摹,不僅可以加深對作品的認識與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學習到美術家匠心獨運的美術技巧。
7. 如何認識一件美術作品 認識美術作品的方法
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毀扮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他們對於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藉助文學性的描述。那麼,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鳴。但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
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准。那麼,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早高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繪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陸余尺養。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麼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麼?是怎樣表現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生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繪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朋友們不妨用這種方法去欣賞中國畫,認真試一試,你一定會有所收獲。
8. 如何鑒賞藝術
一、藝術欣賞的本質
藝術欣賞需要學習嗎?假如有一個人請你去看一個畫展。你說,且慢!讓我先去學習一下如何看畫,然後再去看畫展。這不是笑話嗎?對於普通人來說,藝術欣賞似乎就是看到了美術作品的畫面,聽到了音樂會曲子的每個音符,藝術欣賞似乎是無師自通的。其實這樣的藝術欣賞只是欣賞的最低層次,也就是獲得感官愉悅,並沒有了解藝術欣賞的本質所在。
那麼,藝術欣賞的本質是什麼呢?藝術欣賞的本質就是對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和不確定性的填補。什麼叫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呢?什麼又叫做對藝術作品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的填補呢?
試舉一例。據說,唐寅有一幅作品,名曰《川上圖》。畫面上是一個人牽驢過橋,橋下水流湍急,驢不肯過橋,牽驢的人用力拉驢。這幅畫在畫店出售,被人以高價訂購,約好次日來取畫。畫店老闆十分高興。當日關門之後,他想看看這幅平淡無奇的畫為什麼可以賣出如此高價。當他仔細觀察這幅畫時大吃一驚,牽驢者與驢之間竟然忘了畫繩子。店主擔心買主反悔,便拿起毛筆在人與驢之間添上了一條繩子。次日買主見畫後卻拒絕購買了。顧客說:「我購買此畫就在於喜歡它是沒有繩子的,既然添上了,還要它干什麼呢?」人與驢之間沒有繩子,就叫做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欣賞者在心中畫出這條繩子,就叫做對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的填補。
芥子園畫傳有一幅畫《對話的人》。兩人相對而立,雖然說話的人沒有嘴,聽話的人沒有耳,但寥寥數筆竟得入微,這就叫做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欣賞者在欣賞這幅作品時,要在自己的心中把說話者的嘴和聽話者的耳添上,就叫做對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的填補。
由以上兩例我們得出:藝術作品中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就是「象」與「意」之間的距離。作品中的「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客觀存在之物象,也就是「無繩牽驢」「無嘴說話,無耳聽聞」。藝術作品的 「意」是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感知的,隱藏於「象」背後的象外之象,也就是需要想像填補的「繩子」「對話者的嘴與耳」。藝術欣賞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在「象」與「意」之間修築一條由此及彼的道路,就是對藝術作品中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的填補。
齊白石有一幅畫,叫做「蛙聲十里出山泉」。齊白石91歲時,作家老舍來訪,引用清代詩人查初白的詩句請老人作畫。齊白石一揮而就。畫面上一條溪流從長滿青苔的亂石中瀉出,幾只蝌蚪在溪水中嬉戲,順流而下。這幅作品,有巨大的虛空、空白和不確定性。數尺長的畫卷,不足十里,更無法客觀復制蛙聲。但是,你是否看到了在十里之外,有許多碧綠的、身上背著三條金線的青蛙在溪水中、池塘里跳躍?假如你看到了也聽到了,那麼,你就在「象」與「意」的空白間搭建了橋梁,你就是對作品的虛空、空白和不確定性做出了填補,你就欣賞了齊白石的名作。
繪畫是這樣,那麼雕塑作品有沒有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呢?有的。雕塑是靜止的,生命是運動的,由靜止到運動的差距就是雕塑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接受者在欣賞雕塑作品時,能夠把靜止的看成運動的,這就是一種填補。
仔細觀察羅丹的《思想者》,我們注意到「思想者」的右肘放在左腿上,這是一個很別扭的姿勢,不能長久地這樣坐著。為什麼羅丹要給「思想者」安排這樣的坐姿呢?按照常理,人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要選擇一個舒服的姿勢,右肘放在右腿上。於是,我們展開想像,思想者思考的那個問題應該是一個很復雜、很困難的問題,右肘放在右腿上的坐姿時間太長了,他太累了;於是,他換了一個姿勢,把右肘放在左腿上,就是現在的坐姿。但是這個姿勢是更容易疲勞的姿勢,堅持不了太久,以後,他的右肘又會放在右腿上。羅丹的雕塑,給接受者留下了虛空、空白和不確定性。這是羅丹的高妙之處。接受者填補了這些不確定性,這是接受者的高明之處。那麼,我想考一考讀者,運用由靜止見運動的思維方式,我們是否可以填補米勒名畫《倚鋤的男子》中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通過這幅靜止的畫面,讀者是否想像到畫面男子勞動的前後過程?畫中男子如此疲勞,在這之前他做了什麼?他為什麼不能坐下或躺下休息,而只是倚鋤小憩片刻呢?如果讀者可以由靜止的畫面想到男子勞動的前後過程,你就真正學會了藝術欣賞。
二、藝術欣賞的目的
藝術欣賞有多重目的:認識目的、審美目的、交往目的、娛樂目的等等,但藝術欣賞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凈化人的靈魂,也就是它的美育目的。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情感的形式美表達。藝術家的靈魂總是通過情感的宣洩或隱或顯地表現在藝術作品之中。一切優秀的藝術家都有一個高尚的、純潔的、善良的靈魂。藝術欣賞者正是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到藝術家靈魂的高尚,從而受到心靈的滌盪和洗禮。
我國當代美術家韓美林,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先被批鬥,繼而投入監獄,經歷了難以言傳的人生苦難。對於常人來說,社會和環境給予的苦難和不公引起的是憤恨和不滿,然而,苦難對於一個心靈純凈的藝術家來說意味著磨練,他用真、善、美回報了社會給予的苦難,那跑遍世界的「福娃」就灌注了他的純潔善良的靈魂,藝術家這種以德報怨的寬厚胸懷足以使爭名逐利、睚眥必報的人們低頭反思自己的靈魂。正是浸透著靈魂深處至真至善的千萬件優秀藝術作品在召喚欣賞者積極填補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和不確定性的同時,深深感動欣賞者,使藝術欣賞者被藝術創作者的純凈靈魂所吸引,而立志做一個高尚的、純潔的、善良的人。
9. 怎麼樣鑒賞一幅畫作
在藝術鑒賞過程中,感覺、知覺、表象、思維、情感、聯想和想像等心理因素都異常活躍。人們正是在這多種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接受、理解並把握藝術作品的,並從中得到某種思想上的啟迪和藝術上的享受。藝術鑒賞以具有美的屬性的嘩段藝術作品為對象,並伴隨著復雜的情感運動,實際上是人類審美活動的一種高級、特殊的形式。藝術鑒賞的特點是:感性認識(情)與理性認識(理)相統一;教育與娛樂相統一;享受與判斷相統一;制約性與能動性相統一;共同性與差異性相統一;審美經驗與「再創造」相統一。在藝術鑒賞中,鑒賞者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藝術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動、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思想亂滲譽認識、生活經驗、藝術修養,通過聯想、想像和理解,去補充和豐富藝術形象,從而對藝術形象和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對形象和作品的意義進行「再評價」。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鑒賞中的「再創造」和「再評價」,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鑒賞。藝術鑒賞的過程是由淺入深的,大致上經歷了感官的審美愉悅、情感的審美體驗到理性的審美超越這三個層次。藝術鑒賞是藝術批評的基礎,也是藝術作品發揮社會功用的必然途徑。藝術鑒賞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滿足人們的喊汪審美需要,提高鑒賞者的審美能力;它能培養人們的品德,提高他們的思想,陶冶他們的情操;它能開發人們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寬認識;它是一種積極的娛樂方式,能娛情怡神,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等。
10. 鑒賞美術作品應從哪幾個角度進行
形式鑒賞:美術作品最先表現的是其表面形式.從形式的角度欣賞作品是最基本的方式。藝術形式主要指線條,色彩,筆法,構圖等。重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強調形式的轎碰分析和把握。
感悟式鑒賞:面對一件動人的美術作品,欣賞者往往會激情澎湃,任由思維弛聘,這種思維與激情深切投入畫面的觀看方式,就是感悟式欣賞。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
社會學式鑒賞:許多美術作品都有著特定的內容和意義。這一類型的鑒賞方式主要偏重於對作品內容、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創作意圖等方面的認識理解。適合於對再現性的、故事閉芹談性或情節性較強的美術作首梁品的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