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7世紀到20世紀的藝術流派都有哪些 都有什麼特點
以下資料轉自博寶藝術網。
17世紀:巴羅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巴洛克藝術在各方面的表現:
建築方面:柱子特別粗大,屋頂布滿雕刻。滿足霸者心態,如路 易十四時期所建築凡爾賽宮雕刻方面:皺折陰影誇大濃烈,使得姿態誇張。 繪畫方面:然雖同為中世紀之宗教畫,但由於立足於自由主義之 上,因此也在技術上充份的發揮洗練的功夫。構圖雄 偉豪邁、色彩豪壯華麗富變化、明暗的陰暗對比深刻 、線條極盡曲折,使人有極度誇張之感。其它方面:畫人物豐滿健壯,且視女性化的柔弱藝術為禁物。西班牙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和好望角、新大陸的相繼發現促使西、葡兩國取代了義大利的地位,使得到了十七世紀,西班牙由文藝復興運動轉變成巴洛克藝術。 西班牙深受信奉「舊教」的影響,使得王室、教會仍持強大的勢力,此異於義大利和法蘭德斯,而在此對宗教的神秘感情與專制 . 君主的強大勢力之下,所誕生的庄嚴的藝術便為「巴洛克藝術].
18世紀: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藝術,發端於路易十四時代晚期的法國,盛行於路易十五時代。其風格是精緻纖巧、色彩柔和艷麗。洛可可藝術的興起與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和資產階級的興盛有關。18世紀的法國,封建制度的危機越來越明顯,封建統治階級已經感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於是及時行樂之風盛行。在封建統治階級沒落的同時,資產階級正在興起,洛可可藝術風格正好也適應他們的審美需求。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國人物小陶瓷》,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18世紀末期: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英語∶Neoclassicism),興起於18世紀的羅馬,並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並且知曉所模仿的內容為何。新古典主義在雕刻藝術上以淺浮雕(bas relief)圖式表現,因此截然不同於巴洛克風格的深度雕刻。
以復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旗號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在法國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會改革之前,有一場純粹的藝術革命,這就是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這一時期的法國美術既不是古希臘和羅馬美術的再現,也非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重復。它是適應資產階級革命形勢需要在美術上一場借古開今的潮流。 所謂新古典主義也就是相對於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同時,因為這場新古典主 義美術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緊密相關,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革命的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徵是: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歷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視素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維安、達維德到安格爾,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並達到高峰。
浪漫主義
19世紀浪漫主義的誕生是對當時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美術的一次革命。浪漫主義以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和個性解放為思想基礎。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傳達,喜歡熱情奔放的性情抒發。浪漫主義藝術以動態對抗靜止,以強烈的主觀性對抗過分的客觀性。浪漫主義在題材上,多描寫獨特的性格,異國的情調,生活的悲劇,異常的事件,還往往從一些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的題材。
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浪漫主義畫派以肯定、頌揚人的精神價值,爭取個性解放和人權為思想原則。在繪畫上主張有個性、有特徵的描繪和情感的表達。構圖變化豐富,色彩對比強烈,筆觸奔放流暢,使畫面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19世紀: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是 19 世紀在西歐出現的與浪漫主義相對立的一種藝術思潮。由於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大多對所處的社會的陰暗面進行揭露和批判,所以又被稱為批判的現實主義.
印象派繪畫:
又稱印象主義畫派。是19世紀下半期至20世紀初流行於歐洲的藝術創作思潮。印象派繪畫出現於1874年,這一年一群無名的年輕畫家舉辦藝術展覽會,其中有莫奈的《日出·印象》,被一保守派記者用來在文章中藉以諷刺此畫派,稱之為「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畫派因此而得名。印象主義以創新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反對古典主義、反對浪漫主義。主張畫家到室外,根據眼睛在陽光下直接觀察事物的感受來作畫,表現物體在陽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變化,開辟了繪畫的新領域。印象派畫家從各個方面以新的視角真實地、科學地描繪客觀世界,描繪畫家身邊的現實,表達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但是卻舍棄了通過藝術來表達崇高理想的藝術家的社會職責,表現出頹廢的一面。在世界繪畫發展史上,印象主義具有革新意義,開辟了繪畫語言的新天地,為展示客觀世界和人的主觀世界提供了新的技巧,為藝術家發揮自己的藝術個性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拓展了藝術審美的新領域。為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⑵ 藝術設計的流派
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是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英國的一場設計改良運動,其產生受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建築師A. W. Pugin等人的影響,參考了中世紀的行會制度。運動的時間大約從1859年至1910年。得名於1888年成立的藝術與手工藝展覽協會(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
其起因是針對裝飾藝術、傢具、室內產品、建築等,因為工業革命的批量生產所帶來設計水平下降而開始的設計改良運動。當時大規模生產和工業化方興為艾,工藝美術運動意在抵抗這一趨勢而重建手工藝的價值。主要成員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察爾斯·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iosh)、C·F·A·沃塞(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和拉菲爾前派(Pre-Raphaelite)等。由沃爾特·克蘭(Walter Crane)和C·R·阿什比(Charles Robert Ashbee)傳到美國。工藝美術運動是英國19世紀末最主要的藝術運動。並影響了接下來的設計史發展
新藝術運動是在20世紀之初,位於大眾文化最高點的藝術和設計風格。當時,它只是被簡單地稱為現代風格,就象洛可可風格在它那個時代的稱呼一樣。另一方面,很多小范圍團體的互相聚集,稍微改良了當時矯飾的流行風格,形成20世紀現代主義的前奏。其中包括因時髦的先鋒派期刊《青年》(Jugend)而得名的德國青年風格;維也納的維也納分離派運動,那裡的高瞻遠矚的藝術家和設計師脫離主流的(一年一度在巴黎舉行的)沙龍畫展,而把風格一致的作品集合在一起展覽。在義大利,用倫敦商店的櫥窗為來源於工藝美術運動,又歸於好的現代設計,命名為自由風格。其包括新藝術運動的商業外觀,同時又保留了義大利重要特色標志。
這種風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滿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象是使傳統的裝飾充滿了活力,表現形式也象是從植物生長出來新藝術運動中好的一面,是其考慮了完整的風格。這意味著它無論是在建築風格、室內設計、傢具和織物設計、器皿和藝術品、燈具等方面,都有了一個等級尺度。
新藝術運動發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現代風格在各方面都獲得了成功。在此後十年,新風格因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產品中迅速地普及,導致新藝術運動在大約1907年以後就開始被忽視。
Art Deco(裝飾藝術)一辭起源於一九二五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 「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coratifs Instriels et Modernes」(現代工業裝飾藝術國際博覽會),指的是兩次大戰期間,大約是一九二○年代至三○年代一種流行風格。此一風格不僅反映在建築設計上,同時也影響了當時美術與應用藝術的設計格調,如傢俱、雕刻、衣服、珠寶與圖案設計等等。
俄國構成主義
在俄羅斯,立體主義的繪畫和雕塑的突破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1914年馬利奈蒂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給未來主義講演時做的宣言。另一部分來自於康定斯基所著的《論藝術的精神》,這本書寫於1910年在德國完成,1912年部分翻譯成俄文。俄羅斯藝術家就此完成了步入完全的非客觀世界的所有前期准備。
⑶ 哪個藝術流派的觀點與互聯網思維
您好,藝術流派有很多種,不知道您具體指的是哪個。
藝術流派是指在中外藝術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術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很多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所形成的藝術派別。
中國流派有田園詩派、邊塞詩派、江西詩派、香山九老、尋根文學、戰後派、新興藝術派。
外國流派有文藝復興風格、新古典風格、新印象畫派、攝影流派、立體派。
⑷ 藝術流派的中國流派
田園詩派:東晉詩人陶淵明,唐代詩人王維、孟浩然。
邊塞詩派:唐代詩人高適、王昌齡、王之渙、岑參、李頎。
江西詩派:宋代黃庭堅、楊萬里。
豪放派:宋代詞人蘇軾、辛棄疾、陸游、岳飛。
婉約派:宋代詞人柳永、秦觀、李清照、歐陽修、晏殊、張先、賀鑄、周邦彥。
雅正派:宋代詞人姜夔、史達祖、吳文英。
閑逸派:宋代詞人僧仲殊、朱敦儒、黃裳、周紫芝。
香山九老:(唐代)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
唐宋派:明代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茅坤
竟陵派:明代後期鍾惺、潭元春
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康熙時方苞開創,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魁、姚鼐,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
婁東派:以吳偉業為代表。
雲間派:以陳子龍為代表。
陽湖派:清桐城派的一個支流,以惲敬、張惠言等為代表。
湘鄉派:清代散文流派。以曾國藩為代表。
揚州學派
同光體:活動於清末和辛亥革命後一個詩派。代表作家陳三立、陳衍、沈曾植等。
南社:辛亥革命時期的文學團體。由柳亞子、陳去病、高旭等發起。
鴛鴦蝴蝶派
荷花澱派孫犁、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
山葯蛋派趙樹理、馬烽、西戎、孫謙
傷痕文學
反思文學
尋根文學
戰後派
新興藝術派
白樺派
新感覺派
新思潮派
末日派 當前在中國繪畫界存在著四種藝術風格藝術觀點絕然不同的流派:學院派、主流派、民間派、末日派。
學院派:是以美院的師生和從美院走出來的職業畫家為主,當代藝術是他們藝術的主基調,關注的是當代的芸芸眾生相,但手法的詼諧和富有哲理很難讓一般觀眾所理解。
主流派:是以國家美協,畫院和專業的美術院校和各文化機構(協會、學會、研究院所等專業團體或藝術機構)的專業畫家或繪畫藝術家(一般都擁有會員證資格),他們的作品是從正面反映國家各個時期的人物和事跡,一般以宏幅巨制的寫實為主,主要是參加以美協組織的各種大型展覽。這部分人是和學院派的職業畫家相比一般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主要有專業專職和兼職兩種。
民間派: 因為它的內容既不是當代藝術,也不關注國家的主流,而是一般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花鳥魚蟲,雖然題材有些陳舊了些,但卻深深紮根於民間之中,未進入或加入上述各類文化機構(一般都不具備會員證資格),因為從事這種藝術的人很多就是業余或非專業的美術作者、出版工作者、美術編輯及民間藝人等,而這也是各博客圈子人數眾多的一個龐大的群體。
末日派: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新產生的一個藝術流派,涵蓋了文學和繪畫。該流派受末日預言的影響而發起成立,以探尋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為宗旨進行藝術活動。
⑸ 你知道哪些藝術流派的開山之作你又怎麼評價它們
所謂開山之作,我理解就是有開創性或突破性意義在當世或後世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作品。
在中外近現代繪畫史上,影響巨大可視為「開山之作」的作品並不少見,如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德拉克羅瓦《自由引導人民》、莫奈的《日出》等等。
羅中立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畫家。《父親》是他1978年至198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創作的。為創作《父親》,羅中立三次到四川大巴山深入生活,與《父親》原型鄧開選老人促膝長談,當場畫像。此後修改無數次,歷時兩年多,才得以創作完成。《父親》在《人民日報》刊印發表後,立時在全國引起轟動。被認為是當時最典型最真實的中國農民形象。同時《父親》也是中國最早的超寫實油畫作品。1981年《父親》獲全國油畫金獎、全國青年畫展一等獎。權威評論稱:「《父親》是中國現代油畫創作的里程碑」。
⑹ 現代藝術以來的藝術流派有哪些
現代藝術主要包括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俄國的至上主義與構成主義、荷蘭的風格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等。
1、野獸主義
自1898至1908年在法國盛行一時的一個現代繪畫潮流。它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和綱領,但卻是一定數量的畫家在一段時期里聚合起來積極活動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畫派。
2、立體主義
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7年始於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形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
3、未來主義
現代西方流行的社會思潮,旨在根據人類以往的發展和科學知識來預言、預測未來社會發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規劃目前的進程,更好地適應未來。
4、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
5、至上主義
現代主義藝術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俄羅斯抽象繪畫的主要流派。創始人為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1878-1935)。
⑺ 西方藝術流派主要有哪些
西方藝術的主要流派介紹:
1、文藝復興 產生於14~16世紀,以義大利為中心,旨在反抗宗教神權,提倡「人文主義」的文化運動。
2、古典主義 產生於16~18世紀,強調以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為典範,主張理性重點原則,追求理想化的美。具有構圖穩定和諧、造型嚴謹明確、色彩純凈明麗的特點。
3、西方現實主義 產生於17~18世紀,一般具有樸素寫實、嚴峻深沉、多使用明暗對比法等特點,追求真實生動和內在感情的表現。
4、本文新古典主義 興起於18~19世紀,形式上以古代的理想美為典範,內容上富有時代精神和革命熱情,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現實題材。
5、西方浪漫主義 興起於19世紀前期,在美術作品中具體表現為:取材比較自由,注重色彩和畫家情感的抒發,強調發揮藝術家的創造精神。
6、西方新印象主義 繼印象主義之後,法國又出現了新印象主義畫派,主張以光學的分析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以補色原理的色點並置達到色彩的真實呈現,其手法多用點彩的方式。
7、西方後印象主義 興起於19世紀末,反對片面地追求外光與色彩,強調抒發自我感受,表達主觀精神,注重對繪畫語言的提煉與解讀,強烈的主觀化和個性化是其創作的特色。
8、本文表現主義 注重主觀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揭示,不拘泥於視覺特徵的真實。
9、西方野獸主義 1905年產生於法國鬆散的美術社團。野獸主義畫派吸收了東方和非洲藝術的表現手法,創造一種有別於西方古典繪畫的疏、簡的意境,有明顯的寫意傾向,同時追求更為主觀和強烈的藝術表現。
10、西方立體主義 1908年產生於法國,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著力表現有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
11、西方現實主義 深受弗洛伊德意識理論的影響,試圖突破符合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念,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糅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意境。
12、西方抽象主義 抽象藝術包含兩種類型。一類是從自然物象出發加以簡約或抽取其富有表現特徵的因素,形成簡單的、極其概括的形象。另一類是不以自然物象為基礎的幾何構成。
13、西方印象主義 19世紀中後期興起於法國的美術流派。提倡戶外寫生,追求外光的色彩變化,強調表現直觀感受。
⑻ 藝術流派的外國流派
文藝復興風格
佛羅倫薩畫派: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威尼斯畫派:提香喬爾喬內
巴洛克風格
魯本斯委拉斯開支貝尼尼倫勃朗
洛可可風格
布歇華多弗拉戈納爾夏爾丹透納
新古典風格
普桑大衛安格爾
巴比松畫派
柯羅米勒盧梭
俄羅斯巡迴畫派
列賓列維坦希施金蘇里柯夫
印象畫派
馬奈莫奈畢沙羅德加雷諾阿
新印象畫派
修拉西涅克
後印象畫派
梵高塞尚高更巴黎畫派
夏加爾莫迪里阿尼
立體派
畢加索波拉克等 繪畫主義攝影:繪畫主義攝影是勵行於二十世界初攝影領域的一種藝術流派,它產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
它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 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繪畫主義攝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菜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繪畫主義攝影的成長時期。1869年,英國攝影家HP羅賓森(1830-1901)發表了攝影的畫意效果一書,他提出:「攝影家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藝術認識,方足以成為優秀的攝影家。無疑的,攝影術的繼續改良和不斷發明啟示出更高的目標,足以令攝影家更能自由發揮;但技術上的改良並非就等於藝術上的進。因為攝影本身無論如何精巧完備,還只是一種帶引到更高的目標而已。」為該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這一流派的主要攝影家和作品有:普萊期(?-1896)的男爵之宴、魯賓遜漂流記、寶塔情景;羅賓林的當一天工作完了的時候、秋天、兩個小姑娘、彌留、拿著毒葯瓶的朱麗葉、黎明和落日;雷蘭德洗禮者聖約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亞、優迪特與荷羅佛尼斯;金馬倫夫人(1815-1897)的湯姆士卡萊爾和尼達(1820-1910)的彌留之際的囂俄等等。
印象派攝影:1899年,英國舉辦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首次展覽。繪畫主義派攝影家羅賓森在其影響下,提出「軟調攝影比尖銳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准,提倡「軟調」攝影。該流派是繪畫印象派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調子沉鬱,影紋粗糙,富有裝飾性,但缺乏空間感。其著名攝影家有杜馬希(?-1937)、普約(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等。
寫實攝影:寫實攝影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攝影流派,延綿至今,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該流派的攝影藝術家在創作中恪守攝影的紀實特性,在他們看來,攝影應該具有「與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實性,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只有具有「數學般的准確性」,作品才能發揮他種藝術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說:「只有探討忠實,才是我們的使命。」另一方面,他們又反對象鏡子那樣冷漠地、純客觀地反映對象,主張創作應該有所選擇,對所反映的事物應該有藝術家自己的審美判斷。著名寫實攝影大師劉易斯·海因就說過這樣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應加糾正的東西;同時,要反映那些應予表揚的東西。」可見他們崇尚藝術應該「反映人生」的觀點。他們敢於正視現實,創作題材大都取於社會生活。藝術風格質朴無華,但具有強烈的見證性和提示力量。
自然主義攝影:1899年,攝影家彼得·亨利·愛默生鑒於繪畫主義創作的弱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然主義的攝影》的論文,抨擊繪畫主義攝影是支離破碎的攝影,提倡攝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尋找創作靈感。他認為,自然是藝術的開始和終結,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這種藝術主張,是對繪畫主義的反動,它促使人們把攝影從學院派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對充分發揮攝影自身特點有著促進作用。這一流派的創作題材,大都是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
由於自然主義攝影滿足於描寫現實的表面現實和細節的絕對真實,而忽視對現實本質的挖掘和對表面對象的提煉,一句話,不注意藝術創作的典型化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實質上是對現實主義的庸俗化。有時會導致對現實的歪曲。
這一派著名的攝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爾欽遜(1857-1921)、等。
純粹派攝影:純粹派攝影是成熟於二十世紀初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其創導者為美國攝影家斯蒂格里茲(1864-1946)。他們主張攝影藝術應該發揮攝影自身的特質和性能,把它從繪畫的影響中解脫出來,用純凈的攝影技術去追求攝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豐富的影調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純凈的黑白影調、細致的紋理表現、精確的形象刻畫。總之,該派攝影家刻意追求所謂的「攝影素質」:准確、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現被攝對象的光、色、線、形、紋、質諸方面,而不藉助任何其他造型藝術的媒介。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是斯特蘭德(1890-?)和Group f 6.2攝影組織中的青年攝影家,如亞丹斯、根令翰等。純粹派後期的作品則向線條、圖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發展,其有影響的攝影家是亞博、史丁納、史脫特文和伊凡思等。
新即物主義攝影:新即物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現實主義攝影」。為本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范疇的。例如,攝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攝的火車頭的回轉軸就是用近攝手法,表現了火車頭回轉軸運轉時的狀態,由於畫面摒棄了其他細部因而給予觀眾的視覺印象是強烈的。新即物主義的著名攝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等。
超現實主義攝影:超現實主義攝影為達達派沒落時期出現於攝影藝術領域中的一種流派,興起於本世紀三十年代。這一流派有著較為嚴謹的藝術綱領和藝術理論。他們認為,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去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因而,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便成了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家們刻意表現的對象。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有從事超現實主義集錦照片的畫家帕爾汗;變形人體攝影家布蘭特;肖像兼宣傳攝影家卡遜以及布魯門塔爾、洛林、哈爾斯曼、賴依等。
抽象攝影:抽象攝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該流派的攝影家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的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里解放出來。
初期,用無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攝體」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製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光圖畫」。後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體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物體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形式、影調(色彩)和素材的「絕對抽象的語言」,使被攝物體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以表現該派藝術家奉為圭臬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攝物體只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像和個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攝影的發軔者為泰爾博(1800-1877)。開始時,作品畫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認性。至一九一七年攝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就已完全不可辨認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畫家莫荷利納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並從理論上予以確立。隨後,抽象畫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進了顯微攝影和X光攝影,從而大大擴大了抽象派攝影的表現范圍,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系,並風行於歐美等國。
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寧格、安真蘭特、佛萊泰、溫隙斯特、格連巴晤、夏德和布留奎爾等。
堪的派攝影:堪的派攝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反對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大攝影流派。這一流派的攝影家主張尊重攝影自身特性,強調真實、自然,主張拍攝時不擺布、不幹涉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法國著名的「堪的」派攝影家亨利·卡笛爾·布列松說過:「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一瞬間里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紀錄下來。」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堪的」派中的攝影家,就其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情況是比較復雜的,雖然他們都崇尚人性世態的表現,且大部分都從事於新聞攝影工作,但有的為自然主義者,有的為寫實主義者。該派著名的攝影家有美國的托馬斯·道韋爾·麥阿沃依;英國的茜莉特·摩戴爾;法國的維克托·哈夫門;以及路易斯·達爾·沃爾夫、彼得·斯塔克彼爾·布魯維奇等等。
「達達派」攝影:「達達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達達」,原為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不連貫語匯。因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和美學無緣,主張「棄繪畫和所有審美要求」,崇尚虛無,使創作近乎戲謔,因而人們把該藝術流派稱之為「達達派」。在這種藝術思潮影響下,攝影藝術領域中也產生了「達達派」。著名攝影家哈爾斯曼創作過一幅蒙娜麗莎,她那雙豐滿的手在這里不僅變成了青筋暴突,汗毛叢生,而且還塞滿了鈔票。真可謂荒誕無稽,不倫不類。達達派的著名攝影家有菲利普哈爾斯曼、摩根、拉茨羅摩荷利納基和利斯特基等。
主觀主義攝影:主觀主義攝影是一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比抽象派攝影更為「抽象」的攝影藝術流派,所以又稱作「戰後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其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家奧特·斯坦內特。其著名的攝影家除奧特、斯坦內特以外,還有傑·施莫爾、肖·范歐坎、蘭·佩恩、莫·弗克爾特等。
⑼ 攝影的藝術流派有哪些
一、高藝術攝影派
高藝術攝影派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他們模仿流行的“拉斐爾前派”繪畫風格,運用運用導演擺布、剪輯、拼貼等手法表現宗教、文學故事題材,畫面精心設計,構圖嚴謹,具有繪畫效果。
高藝術攝影是攝影師在藝術道路的最初探索,它把攝影從初期的機械模仿,引導走向藝術的領域,促使了攝影藝術的發展,使攝影逐步走向了藝術的道路。但是高藝術攝影一味的模仿繪畫,限制了攝影藝術創作的道路。
二、自然主義攝影
自然主義攝影是攝影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藝術流派,強調主題的真實性,主張重視現實回歸自然,表現攝影的主體意識。
三、印象主義攝影
印象主義攝影實在印象派繪畫的影響下產生的,它強調瞬間印象的描繪,追求畫意不講究線條的清晰,主張達到柔和之美的藝術效果。
四、攝影決裂主義
攝影決裂主義是在1908年美國的攝影家斯蒂格利茲在全美藝術俱樂部舉行自己和一些青年攝影家的作品攝影展“攝影決裂主義者作品者”而拉開序幕的,他們強調攝影師表達個人的一種獨特手段,而不是藝術的陪襯,明確的樹立了攝影的本體主義,提出了攝影就是攝影,不是繪畫。
五、新客觀主義攝影
新客觀主義攝影起源於德文,是新客觀主義和新客觀性的意思。新客觀主義攝影家主張攝影藝術要依靠攝影的自身特性,注重拍攝現實中具有豐富細節的影像,強調充分利用自然光,刻畫物體的表面結構,表現其豐富自自然的影調與清晰的細節。
六、純粹主義攝影
純粹主義攝影派是世界攝影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它認為世界處處都存在美,但又有許多美沒有被發現,而攝影鏡頭能將人們忽視的美表現出來。攝影家要從平凡細微之中表現出美,要了解物體的各種表現形式和自然界所形成的各種圖形,要重視鏡頭、感光材料的性能和表現力的發揮,強調攝影作品要有較高的清晰度、細微的影調層次和強烈的質感,准確精細的表現物體的光、影、色、形、線、質、紋等。純粹主義拓展了美的范圍,開拓了人們的視野。
七、社會紀實攝影
工業革命、攝影技術的發展、西方文學藝術史上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與理論促使了社會紀實攝影的產生。社會紀實攝影是攝影家記錄下某種社會狀態,通過拍攝的作品來影響社會的發展。社會紀實攝影注重所攝事件對社會的影響,注重人們現實生活中處境的揭示,注重與人類生存命運有著重大直接意義相關的事物的記錄。社會即使攝影強調真實、准確,要求畫面應該有“數學般”的准確性,同時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八、堪的派攝影
堪的派又叫抓派。堪的派的創作特點是在拍攝對象無所覺察,保持自然、生動的形態下,由攝影家出其不意的迅速拍攝,從而得到逼真生動的照片。堪的派強調真實、自然,在充分注重攝影特性的基礎上強調攝影家個性的展現。
九、抽象攝影
抽象攝影就是以各種攝影手法將具體的影像轉化為點、線、面等抽象的形態。以攝影的手法完成抽象的形象通常有兩種基本方法:第一種是用鏡頭誇大和突出被攝體中的某一單獨特徵,例如形象、紋理、圖案或色彩,使它成為主要的表現內容,同時將其他特徵壓縮或降低其吸引力,不過被攝體一般是可以被人認出來的;第二種是更為多樣或徹底的手法,使被拍攝形象的形狀、輪廓、影調或色彩產生根本的變化,與現實對象毫無相似之處,其目的是引起人們非具象的美感或情緒上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