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蒹葭》藝術魅力,及詩里的象徵意義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可能是寫一歲搜個男子傾心於一個女性,表現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後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嘩舉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亂雀碧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彷彿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裡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遊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麼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後終於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於「朦朧」。
Ⅱ <蒹葭> 的藝術特色
《蒹葭》是三百篇抒情詩中的名篇, 它在《秦風》中獨標一格,與其他秦詩大異其趣,絕不相類。它不是寫「遇」,如《邶風·谷風》、《衛風·氓》、《齊風明啟·東方之日》,而只是寫一個「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則不必。遇多半以情節見意見情,境則以興象見情見意。就實景說,《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遠遜於《漢廣》。就境象說,卻是天長水闊,秋景無限,竟是同《漢廣》一樣的煙波浩渺。
詩中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實景的描寫與贊嘆,描繪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反復渲染深秋時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而激團如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內容極為單純,抒寫的是古今中外 「永恆」的主題——男女戀愛。而且僅選取一個特定的場景:一個深秋的早晨,蘆葦上霜露濃重,詩人冒著秋寒在岸邊徘徊,尋找所思念的人兒。在水的另一邊,河道回曲盤紆,道路艱難遙遠,遠遠望去,所思念的人兒「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地利用蘆葦、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種凄迷氣氛,以此來烘托所思不見的悵惘心情。每章開頭兩句寫蘆葦上霜露的變化,以此來暗示時光的流逝,使人意會到他(她)已經在秋水畔徘徊了一個清晨。
作品雖未特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卻通過主人公追求行動所顯示出來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畫了施受雙方的形象特徵。在碧水澄瀅的襯托下,「伊人」是高潔的,使人感到可敬、可親、可愛。不然,他(她)怎麼會有那麼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麼強烈地吸引著這位追求者,那麼令追求者心馳神往!而這位伊人的追求、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尋求伊人不畏險阻,百折不撓,是個熱烈嚮往愛情和執著追求、堅貞不渝的人。
而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那麼這位追求者將會如何呢?這便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也許仍在繼續他(她)的熱烈追求,也許是愁腸寸斷,無限悵惘,也許是一種說不清、講不出的心情,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滋味。但到底是什麼,作者並沒有說明,這也許就是 「言有盡而意無窮」。
《蒹葭》詩中豐富的美感,主人公之間熾熱的愛戀、執著的追或冊求,追求時的惆悵、失望等等,都是需要我們讀者自己感悟、分析的,其作品本身並未作清楚的交代。
Ⅲ 蒹葭藝術特色是什麼
詩經》中所用名詞動詞的最大特徵是它的具象化。它使詩的語言簡潔生動且具有形象性,大大加強了語言的`藝術效果。《蒹葭》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道阻且右」讓人們想像出小夥子要想與「伊人」相見,不論是逆流而上還是順流而下總是困難重重,彷彿讓人看到了如下場景:小夥子在蘆葦叢中一會兒跑向水的上游,一會兒跑向水的下游,道路險阻漫長,地勢高難攀登,而且還要繞很多的彎路,總是不能與心愛的姑娘相會,使讀者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3.形容詞摹聲摹形
《詩經》擅長運用重言或雙聲疊韻詞來摹聲摹形,這一類形容詞的使用量特別大。如《蒹葭》里「蒼蒼」、「萋萋嘩梁御」、「采采」。其他篇目里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肅肅、翹翹、晰晰等,雙聲如參差、黽勉、踟躇等,疊韻如輾轉、窈窕、崔嵬、逍遙等;再如,《伐木》里的「伐木丁丁,鳥鳴嚶嚶」、《鼓鍾》里的「鼓鍾鏘鏘,淮水湯湯」、《江漢》里「江漢浮浮,武夫滔滔」等。這些重言和雙聲疊韻的渣戚形容詞,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用它們來描摹事物的聲音與形貌,收到了非常好的藝術效果。
4.重章復唱的章法
重章復唱是亂岩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這種形式使《詩經》中形成了一些套語,這種套語不但是為了方便記憶,同時也是語言運用的一種技巧和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如《蒹葭》里「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這一樣式的最初形成是為了便於歌唱、記憶和傳誦。在《詩經》的305篇中,佔了一半以上。在復唱中不斷地使用一個調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時只要換一兩個詞語。這也形成了《詩經》篇章結構和
Ⅳ 蒹葭呈現了怎樣的藝術意境
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託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77
24評論
踩
長橋文化補習學校_來金律_學生普遍提分100-200
值得一看的長橋相關信息推薦
長橋文化補習學校選金律教育,升學率高,學生一本上線率47%以上,二本上線率95%以上,現推出5天體驗營,名額有限,搶先預約!
長沙市嶽麓區金律教育培訓學校...廣告
中國畫山水畫_上微拍堂_大師級國畫_0元起拍_低價撿漏
根據藝術相關內容為您推薦中國畫山水畫
微拍堂-中國畫山水畫,手繪真跡,低價拍賣,平台含書畫篆刻/玉翠珠寶/紫砂陶瓷等7大品類。
w.weipaitang.com廣告
蒹葭呈現了怎樣的藝術意境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極速提問
最美的花火 正在咨詢一個情感問題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2021年藝術生文化培訓,你准備好了嗎?
文化課成績不好,可以藝考嗎?提分有什麼秘訣嗎?藝術生文化培訓,重德教育幫您解決,名師1對1輔導,針對性強,來這里,順利通過文化課,名師特訓營,免費體驗一周,點擊報名!
廣告2021-02-03
蒹葭的主旨,藝術手法,意境創造的特點
《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雀尺備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頃毀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託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困伍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7贊·937瀏覽2017-12-16
試分析《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兒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游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盡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里通過對秋天的氣象和草木搖落的情狀的描寫,製造一種肅殺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悲涼凄苦的心情。這也許是受了《蒹葭》詩的影響,由此可以窺見《楚辭》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線索。《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的發端,賦中見興、以景托情的寫法,也沿用了《蒹葭》詩的筆法。其後的曹丕,從本詩中化出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詩句。由此可見,《蒹葭》詩在古代詩歌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2贊·20,462瀏覽
《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
分析《蒹葭》的藝術特色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一、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於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 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中央,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於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願隴起來;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事實的虛化、膜猶,詩的意境才顯得那麼空靈而富有象徵意味。 二、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家。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里,由於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徵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於詩人准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徵。 三、意境的整體象徵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沖擊;讀者可以從這里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里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20贊·4,071瀏覽2018-04-02
.以《蒹葭》為例,談談《詩經》的藝術特色.(2分)
1體裁十分廣泛,真是深刻地反應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奠定了我國詩歌現實主義的傳統 2語言純朴、自然,詩經的作者用最自然的語言反映他們質朴的生活和願望 3大量地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構成了濃郁的鄉土氣息 4重章迭句,反復詠嘆,表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例如《關雎》以雎鳥的成雙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應配君子的聯想。「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於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蒹葭》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興起淑女之難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詩歌將人物內心的感情較好地揭示出來 重章迭句:,即重復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這種手法有利於反復吟唱,以充分地表達出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重復出現,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蒹葭變化:蒼蒼— 凄凄— 采采 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變化:為霜— 未浠— 未已 時間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悵 地點變化:長— 躋— 右 —央 —坻 困難重重,想見心情急切
5贊·540瀏覽2020-02-09
山水字畫-上微拍堂-名家大師墨寶-拍賣行0元起拍
根據藝術相關內容為您推薦字畫
w.weipaitang.com廣告
山水畫翡翠擺件_看完你就明白了
綏濱縣石福記玉器商行廣告
重磅!首輪MVP評選,哈登PK詹皇!而數據的顯示讓威少很尷尬
NBA季後賽首輪已經接近尾聲,從球迷在媒體上的投票數據來看,詹姆斯當選季後賽首輪MVP基本已經塵埃落定。 美媒數據 2017NBA季後賽首輪基本已經結束,東部比賽已經全部打完,西部只剩下快船和
853人在看
自已的意思
引證:南北朝·何遜《慈姥磯詩》:客悲不自已,江上望歸舟。翻譯:獃獃地望著友人遠去的歸舟,陷入了深深的
7條回答·219人在看
曹操的兒子曹沖才七歲的樣子的句子的仿句
仿寫思路:根據原句「曹操的兒子曹沖才七歲」找出關鍵詞干「才」字進行仿寫,仿寫如下:1、只有傻瓜才用雙
3條回答·996人在看
蟒蛇具有哪些生活習性呢?
3,475播放
飛跑的蝴蝶
關注
京東國畫水墨畫文具耗材,得心應手!
根據藝術相關內容為您推
Ⅳ 分析《蒹葭》的藝術特色
《蒹葭》是
詩經
中最優秀的
篇章
之一。它的主要
特點
,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
意象
空靈、
整體
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一、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咐雀
抒情詩
的創作是導發於對
具體事物
的感觸,因而在它的
意境
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蒙蒙)的
作者
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
什麼人
?他為什麼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
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
在水中央
,一忽兒
在水邊
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於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
虛幻
願隴起來;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事實的虛化、膜猶,詩的意境才顯得那麼空靈而富有象徵意味。
二、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
現實
人事,而是一種心家。這種
心象
,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
情境
。
這種心理
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
藝術
顯現。在這里,由於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
景物
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
路線
,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徵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河山
何水
的深究,否則,伊笑簡物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
兩個人
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於
詩人
准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
似花非花
、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
象徵
。
三、意境的整體象徵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
手法
,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
即是
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人們
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碰液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
情感
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沖擊;
讀者
可以從這里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里聯想到
理想
、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
人生哲理
意味。
王國維
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
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
意蘊
。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
一個問題
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
詩歌
意境的建構過程。
Ⅵ 詩經代表作《蒹葭》賞析
《蒹葭》是一首懷人古體詩。詩中的「伊人」是詩人愛慕、懷念和追求的對象。本詩中的景物描寫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渾融一體,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悵的情感,給人一種凄迷朦朧的美。
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復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嫌旅慧推進的作用。
《蒹葭》出自《詩經·國風·秦風》,全詩原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鎮態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芹答在水中沚。
白話文釋義:河邊大片的蘆葦青蒼蒼,秋深了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追隨她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在河水中央。河邊蘆葦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魂牽夢繞的人她就在河水對岸。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在水中小洲。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6)如何理解蒹葭的藝術魅力擴展閱讀
《國風·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
《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
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
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託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Ⅶ 《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
詩經·蒹葭編輯詞條 已關注編輯摘要
摘要詩經·蒹葭出自《詩經·秦風》。這是一首懷人詩。詩中的「伊人」是詩人愛慕、懷念和追求的對象。本詩中的景物描寫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渾融一體,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悵的情感,給人一種凄迷朦朧的美。
目錄
1原文
2注釋
3翻譯
4簡介
5層次結構
6內容述評
展開 目錄
1原文
2注釋
3翻譯
4簡介
5層次結構
6內容述評
7寫作背景與逐句…
8藝術特色
收起 編輯本段原文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編輯本段注釋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蘆葦。葭,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
為:凝結成。
所謂:所念.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ù huí)從之:意思是沿著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從之:沿著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尋找她。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個人)彷彿在河的中間。宛,彷彿,好像。
凄凄:茂盛的樣子。現在寫作「萋萋」。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
高薯已:止,這里的意思是「干,變干」。
涘(sì):水邊。
右:向右拐彎,這里是(道路)彎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編輯本段翻譯
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喊亮覓,彷彿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曬干。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迂迴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中沙洲。
編輯本段簡介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游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游,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彷彿就永戚滲者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游,總無法接近她,彷彿在繞著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痴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復詠唱。「未晞」,未乾。「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躋」,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編輯本段層次結構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卻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惘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復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復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 編輯本段內容述評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招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 「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與逐句鑒賞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游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盡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兒,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涘」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里通過對秋天的氣象和草木搖落的情狀的描寫,製造一種肅殺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悲涼凄苦的心情。這也許是受了《蒹葭》詩的影響,由此可以窺見《楚辭》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線索。《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的發端,賦中見興、以景托情的寫法,也沿用了《蒹葭》詩的筆法。其後的曹丕,從本詩中化出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詩句。由此可見,《蒹葭》詩在古代詩歌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一、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於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蒹葭》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中央,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於追尋者、特別是被迫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朦朧起來;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事實的虛化、朦朧,詩的意境才顯得那麼空靈而富有象徵意味。
二、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象。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里,由於追尋者和被迫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徵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於詩人准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徵。
三、意境的整體象徵
《蒹葭》一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沖擊;讀者可以從這里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里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曼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復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凄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像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發的手法,藉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游也游不到她的身邊。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痴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發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Ⅷ 蒹葭這首詩何以具有動人心魄,千古不衰的藝術魄力
這可是我嘴中長念的一首詩!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佚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槐余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此詩分為三部分,但大意相近,我們把第一段拿來分析就好,因為第一段人們都比較熟悉,容易理解。「她何來動人心魄,千古不衰的藝術魄力」
第一個原因:遣詞造句在一定上簡明、清新,白露、為霜、伊人、水一方、水中央對後世詩詞影響之大,出現了較高的頻率,詳了解才發現此類之作品之多,也不乏眾多佳作。這一下便讓我想起了,那陶淵明的《飲酒》中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是成就了這菊花,歌詠之作可是數不勝數,這便是相似之處!而這點是不可否認的,如果有時會寫點詩詞,便知道此等用詞所帶來的衍生作用。
作品太多,列舉少些作品,要在做了解網上搜搜就行了。
伊人
伊人卜築自幽深,桂巷杉籬不可尋。——李商隱
此意竟難折,伊人成古今。——溫庭筠
伊人強猛猶如此,顧我勞生何足恃。——羅隱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陶淵明
伊人畏照影,獨往就陰息。——蘇軾
白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升明鄭曹操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白居易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秋荷病葉上,白露大如珠。——白居易
露白月微明,天涼景物清。——白居易
露飽蟬聲懶,風干柳意衰。——白居易
宿雨林筍嫩,晨露園葵鮮。——白居易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岑參
霜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
秋風蕭瑟夭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杜牧
第二個原因:撲朔迷離,意境優美 ,卻又便於記憶,世人難知這詩是詠情、詠事、詠人,所訴之境永遠有著一層面紗,卻易於讓人有著無盡瞎想,置身其中深深感受這景、這情。從而因此吵頌詩源遠流傳,對其種某些字詞有著了長久的定義作用,歷過很長時間並未隨之改變,還便於常人理解。
【終結】因為網路上有這詩很詳細的分析,你可以看看,我這只說個人分析的一些,簡單的歸納下:詩作用詞簡明,意境優美,讓讀者易於記憶,融入其身,代感於其中的情之無奈,心之悲憐。而對於後世詩人之寫作,無論手法、用詞、詩境都有著很好的借鑒學習作用,從而流傳之廣。
相比2000多年的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句,讓我一看便能理解,否則說我還能認全這句裡面的字,這難道不算簡明嗎?我要吃中午飯了,有什麼沒說到的,還會回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