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郴州的文化遺產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文化遺產,它集詩、歌、舞、劇於一的綜合體,既是傾訴婦女情感的抒情長詩,又是反映婦女婚嫁習俗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歌舞劇。現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謠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勞動歌、生活歌、兒歌等。
汝城香火龍起源於慶賀豐收、祈福祛災的圖騰信仰,特定於每年春節的正月至元宵節期間夜晚隆重舉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集中表達了人民追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祛邪消災的美好願望,蘊含了尊敬祖先,追求進步,遵禮崇教的文化底蘊,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綜合藝術活動。
昆劇(又名崑曲)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被稱之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與古希臘悲劇和印度的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是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具有極高的聲譽。
(1)韶關香火龍有什麼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
郴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在全國56個民族中,郴州轄區內有27個民族,民俗資源豐富,地域特色獨特,既有美麗動人的傳說,古老質朴的民間戲曲,又有巧奪天工的民間工藝,如儺戲儺舞、安仁趕分社、瑤族盤王節、伴嫁哭嫁歌、香火龍、元宵花燈及遍布農村各地的趕圩場等。
已經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汝城香火龍,起源於慶賀豐收、祈福祛災的圖騰信仰,特定於每年春節的正月至元宵節期間夜晚隆重舉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集中表達了人民追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祛邪消災的美好願望,蘊含了尊敬祖先,追求進步,遵禮崇教的文化底蘊。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文化遺產,它集詩、歌、舞、劇於一的綜合體,既是傾訴婦女情感的抒情長詩,又是反映婦女婚嫁習俗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歌舞劇。現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謠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勞動歌、生活歌、兒歌等。
戲曲文化:
郴州傳統文化藝術厚重,仍廣為流傳的戲劇有:昆劇、祁劇、京劇、越劇、花鼓戲、花燈戲、皮影戲及雜技等,其中尤以昆劇最負盛名。昆劇(又名崑曲)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被稱之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與古希臘悲劇和印度的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
全國六大昆劇院團中郴州佔有一席的湖南省昆劇團,成立於1964年,是中國文化部確立為全國專業昆劇保護院團之一,在充分吸收郴州地方戲曲、語言和民情風俗的基礎上,其創作、演出的《霧失樓台》、《荊釵記》、《綵樓記》等崑曲被列為經典劇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郴州
Ⅱ 佛山中秋傳統習俗「舞火龍」是什麼有什麼寓意
佛山制陶古鎮石灣,五百年來窯火綿綿不絕、生產製造未斷,全球少見。而中秋節民俗主題活動舞「香火龍」就起源於廣東佛山制陶古鎮石灣鎮,是效仿一排排窯口打火後的壯觀景象,因地制宜,綁成蛇身,插上去香火加工而成。「香火龍」最開始做為窯口的點火儀式,漸漸發展變成每一年農歷八月十四、八月十五、八月十六,夜裡挨家挨戶為群眾祈願的民俗文藝活動。
一曲古典樂曲慢慢傳來,「仙女」帶上「七仙女」,手提燈籠,在遠處走過來。他們挎著彩燈,悄然而至,趕到遊客群內,跳冒了中國古典舞,與遊客一起中秋賞月、喝花酒。當場一片受歡迎,遊客競相與「仙女」、「七仙女」合照,留有一份美好回憶。
長鹿策劃部負責人提到,長鹿全部中秋節的策劃活動與舉行,融進了中國傳統中秋文化與民俗,以長鹿中秋之夜為銀線,串出嶺南中秋節民俗的每一粒珍珠。在構建產業園區中秋節歡樂祥和,給遊客感受多姿多彩的中秋活動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傳承了嶺南中秋節的中華傳統文化,刻畫了嶺南中秋節諸多民俗,為嶺南中秋節民間藝術表演搭建平台。讓中傳統的節日不僅僅是度假旅遊的傳統節日,也是文化藝術的傳統節日。
Ⅲ 舞龍的種類
有雷州高蹺龍舞、舞龍頭、舞麻龍、舞草龍、香火龍。
1、雷州高蹺龍舞
雷州高蹺龍舞是廣東省雷州市先民為祈求天氣和民族和平而表演的一種民間節日舞蹈。高蹺龍舞的表演通常是由年輕人表演的,每個人都踩高蹺,頭上戴面巾,穿著開腹的襯衫和褲子。舞蹈中有弦龍、擺龍、戲龍等一系列難度動作,龍的道具是用布、竹、紙製作的,形象生動,造型獨特。
2、舞龍頭
舞龍頭是福建舍族祭祖活動中的一種儀式,由日月星辰組成的儀仗隊。龍首用木雕成,彩繪而成,古樸莊重。祭祀祖先時,首領隨鼓作各種動作,或進退,或跳或停,或跳或蹲,都有一定的規律。
3、舞麻龍
舞麻龍流傳在四川濟州龍溪一帶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項體育活動。剔去糟粕,取其精華,保留了耍花棒、龍鳳相會、神棍戲麻龍、跳神棍、麻龍追彩霞等套路動作。
4、舞草龍
調順舞草龍為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調順島獨有的一種民間舞龍,它自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一直很流行。每年的農歷正月都是不可缺少的活動,主要是舞草龍、網龍為多。舞草龍要挑選20多名身強體壯的青年大漢來表演。
5、香火龍
香火龍流傳已久,在湖南汝城縣志早有記載,其南鄉一帶較為盛行,多在元宵佳節舉行。表演香火龍時,必有兩龍(母龍和子龍)、兩獅(母獅和子獅)陪隨而舞,一獅在龍前引路,一獅在龍尾跟隨。它的形象主要來自當地寺廟的壁畫和龍的雕塑。
製作材料以當地所產的稻草、棕葉、楠竹、向日葵桿、特製的龍香為主,所用工藝也是當地傳統的扎制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