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廣州藝術怎麼傳承

廣州藝術怎麼傳承

發布時間:2023-05-01 02:29:38

1. 如何傳承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廣府音樂文化

傳承嶺南文化,青少年是關鍵。老師也是傳承嶺南文化的關鍵,「教師是傳承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教師都不知道什麼是嶺南文化,如何傳承?
廣府民系人口眾多,幅員廣大,整個珠江三角洲並西江、北江、東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乃至廣西的欽州、梧州、南寧等地區,多是操粵方言的,其人口占廣東人群結構的70%以上。下面我也是列了三點。
第一,歷史傳承地位。廣府民俗根在中原,它是在大量吸收中原民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的甚至是中原文化的直接再現,比如說吃餃子,還有人群結構,大部分是從珠璣巷過來的,但是現在也有很多假的,我姓葉,我發現珠璣巷有三家葉氏宗祠,我問哪一家是真的,隨便找一個屋子掛一個牌,希望你捐一點錢,所以要考究一下,看哪一個是真的。很多風俗跟中原是相同的,然而由於地緣、人群結構的關系,加上語言、經濟發展等因素,使得廣府民俗出現了一些特殊的形態。它善於吸收外來民俗的影響,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現出企圖超越傳統的導向。
過去廣東人務實不講究穿,穿的很隨便,過去人們說廣東人是「顧食不顧穿」,現在變成了「要靚不要命」,不斷引進千姿百態的時裝,應該說廣東的時裝在全國也是有引領地位的。廣東人選擇比較多,而且追隨時尚的心態跟內地人有一些不同,比如說剛剛改革開放時,喇叭褲穿進來,廣東人也有穿的,但是過幾個月沒有人穿了,我到北方看,喇叭褲正在北方流行,並且在那裡流行的時間比較長。半導體收音機剛剛傳進來,廣州也有,後來很快也就過了,到內地一看,很多人為了顯示他的富有,拿著一個雙聲道的收音機,在街上晃來晃去。前幾年報道溫州是全國最富的城市,富的流油,我是93年去溫州的時候,溫州姑娘戴著很大的金牌在路上走,都是真的,要追一個女孩子,要送一個真金的金牌,顯示一下,掛著。但是廣東人不這樣,即使有,也不會掛在外面,掛在衣服裡面。這是不一樣的。八大菜系粵菜是後起的,但是博取中西飲食之所長之後,今天的粵菜是比較聞名的,潮州菜也是比較聞名的。到北京去千萬不要吃白斬雞,醬油是不咸不甜的,我去北京他們請我吃白斬雞,說你們不是喜歡吃白斬雞嗎,我說我們廣東人吃的跟你們不一樣,是要吃那些沒有結過婚的小母雞。這些方面都是有自己的特點,還有廣東地區四大名鎮、四大名園,廣東政治、經濟的優勢,還有便利的交通,向外輻射,波及整個嶺南地區。
第二,交融輻射地位。廣府文化處在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上,民俗也不例外,民俗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不是對等的、兼收並蓄的,因此輻射能力也是比較強的,嶺南畫派、攝影、音樂等等,對嶺南地區都是有很重大的影響。西方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方面的許多風俗,經過廣府地區傳入內地,如飲食方面,廣州是最先開設西餐廳、咖啡館,引進西式美點的商業城市,什麼荷蘭水(汽水)、冰淇淋等一概引入,在娛樂方面,歌舞廳、夜總會次遞而來。衣著方面,西裝、領呔、燕尾服、荷蘭帽,「是的棍」(手杖),也逐漸推開。還有比如說「打波」(打球)、「士多」(商店)。我孫女的網路語言比我多的多,今年小學畢業,11歲了,很多網路語言都是她給我翻譯,還有打電腦,也是她給我打。
第三是表率典範地位。由於廣府地區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人文素質較高,廣州又為歷代郡治、州治、省會所在,成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是吸收中原傳統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的第一站,又是向嶺南各地輻射的源發點,廣府地區的器物、藝文以及風俗習尚,均為整個嶺南地區所效仿和追求。許多地方都以「廣州有什麼,我們也有什麼」為自豪,廣府民俗成為嶺南民俗的表率和典範。如中山的小欖、封開的江口,甚至廣西的梧州、雲南的河口,都以「小廣州」自稱。廣州「飲早茶」的風俗,早已普及整個珠江三角洲,由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始創的中山裝,也早已成為我們的「國服」。廣州的年晚花市,中山小欖、佛山、江門、湛江、梧州都有舉辦,還有廣州人的運吉風范。還有上門的話,不要空手而來,因為廣東話「空」同「凶」,不太吉利。關公的刀不應該豎著拿,而應該是拖著,而且放關公的地方不要面向東,這是一個忌諱來的,向東就打敗仗了。這些東西不管好壞,只要廣州人一做,那麼在全省各地就會很快推開,可見它在嶺南的民俗里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新春喜慶民俗的內容,雖然隨著社會的演進不斷變化,但其深沉的內涵沒有變,祈年、慶豐、祝頌、娛樂,不少事象傳承千年,歷久彌新。拜年風俗年年不同,年晚花街趨時變奏,龍獅技藝日益高超,年宵食品花樣翻新,但都不離一根紅線,在歡樂祥和中透出一種禮儀仁愛的光芒,這就是傳統的根脈,必須守住,讓其生生不息。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最多姿多彩的、多元一體的民間節目——中國年。每逢春節,都有幾千萬人從各地趕回家鄉與家人團聚,這種年的情結,是親情、鄉情、民族情、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如此隆重的節日。現在我們國家也是准備把春節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立了相關工作的辦公室。就象韓國申請端午祭准備了三十年,有大量的資料,我想我們要做這項工作的話,也是需要做大量的准備。
戲曲音樂是廣府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粵劇以粵方言演唱,是廣東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以後又在伴奏樂器上大膽採用了一些西洋樂器,大大增強了烘托唱腔和戲劇動作的效果。主要有粵劇、粵曲和鹹水歌等。廣府文化戲曲音樂需要我們去關注她、了解她和保護她,讓我們攜手共創廣府文化美好未來!

2. 廣州文化特點

廣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和發祥地,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這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許多說不完道不盡、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它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飲食、居住、建築、商貿、語言、歲時節令、婚姻、祭祖、禮儀、娛樂等。
廣州,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俗風情的南粵名城。這里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廣州文化藝術概覽
粵劇

粵劇是我國的一大地方劇種,紮根於廣東民間,也流行於廣西部分地區和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和華人居住區,至今約有300多年的歷史.
廣東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成、發展起來的。同時粵劇先後把南音、粵謳、龍舟歌、木魚歌等地方說唱藝術,以及廣東流行小調、小曲先後吸收進來作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粵劇以梆子、二黃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調為輔,富有地方特色和豐富多彩的唱腔體系。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指在辛亥革命前後出現的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三人為首的一個畫派。他們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主張國畫更新,反對清末民族畫壇的摹仿守舊,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因為他們都是廣東人,所以被稱為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其作品生活氣息濃郁,兼工帶寫,彩墨並重。嶺南畫派對推動中國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它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
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是產生於廣州方言區的器樂品種,本世紀初發源於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風行國內外而享有盛譽和眾多的聽眾。它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某些粵劇音樂、牌子曲為基礎,吸收了中國古代,特別是江南地區民間音樂的養料,經過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地方民間音樂。
粵綉
粵綉,又稱廣綉,中國名綉之一,是產於廣東地區的刺綉品。據傳創始於少數民族,明中後期形成特色。國

內以故宮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粵綉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就是綉工多為男工,和其他地區綉工均為女子不同,在綉制大件時,綉工常手拿長針站著施綉。
粵綉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績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針法十分豐富,把針線起落、用力輕重、絲理走向、排列疏密、絲結捲曲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圖像的表現力。
廣彩


彩是廣州彩瓷的簡稱,又叫廣州織金彩瓷,它是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的東方特色的工藝品,大都採用我國的織錦圖案,以顏色鮮明絢麗而著稱,是我國釉上彩瓷的一個獨特的品種。
廣州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為了給歐洲各國加工彩繪瓷器,將江西景德鎮的白瓷器運到廣州,仿西洋畫彩繪,再售於外商。廣州十三行商開辦時已設專營廣彩出口的瓷庄和洋行。
嶺南盆景
嶺南盆景中國盆景藝術五大流派之一。范圍遍及珠江三角洲和廣西的中南部地區,而以廣州最具有代

表性。盆景始於明清,形成特有風格則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嶺南盆景的特點是:因材而就,樹胚如九里香、福建茶、水橫枝、朴樹、榆樹、入地金等,多來自山野間。造型獨特,截干蓄枝以求形態順乎自然,枝與干間比例得當;且擅長修剪,講究用盆,以及題名托意。
嶺南盆景源於自然,卻高於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機結合。嶺南人特別是廣州人,喜愛盆景,種盆景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個家庭天台、陽台都種盆景,以此美化環境,調劑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增進健康,又可陶冶情操,帶來樂趣。
嶺南古琴

嶺南古琴,至遲在漢代便逐漸發展起來,歷代都出現不少有名的琴人,寫作了不少琴學的典籍,創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樂器和琴譜。
嶺南琴派的創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廣東新會人黃景星。另外,影響較大的琴人還有:雲志高、何洛書、何耀琨、楊錫泉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蠁」、「松雪」、「振玉」、「水仙」等名琴;琴譜和琴學論著方面,有雲志高的《蓼懷堂琴譜》、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何斌襄的《琴學匯成》。
粵曲

廣東曲藝首推粵曲演唱。粵曲是廣州方言區流行最廣的一大麴種,約有150年歷史。粵曲原為粵劇的曲調,後形成獨立的曲種。粵曲音樂性強,注重聽覺藝術,講究唱工,不長念表,其唱腔屬於皮黃系統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成其整體,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種主要喉腔。粵曲流行區域極廣,以廣東省及港澳地區為主要活動基地。凡在粵籍華僑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粵曲的演唱。
增城欖雕

廣州增城一帶自古盛產烏欖,此欖核大而仁小,適合雕刻,從而孕育了廣州欖雕這門精妙的民間手工藝。它的發展歷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時期,代表人物有清乾隆時代的廣州籍宮廷匠人陳祖章以及清咸豐四年(1854)增城新塘民間藝人湛谷生 。
廣州欖雕工藝秉承了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徵,造型秀麗、雅緻,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細膩精微,其總體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其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
廣州灰塑
廣州灰塑主要分布在廣

州市區以及增城、從化,是廣州傳統的建築裝飾工藝。根據《廣州市志》,始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證果寺就有灰塑作品——灰塑龍船脊。廣州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盛,尤以祠堂、廟庵、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廣州灰塑的特點鮮明,色彩艷麗,以大紅大綠為主。選材上,灰塑藝人因地制宜,採用適合廣州濕熱氣候的石灰材料——耐酸,耐鹼,還耐溫。製作流程上,廣州灰塑必須到雕塑建築的現場,於常溫下製作,不需燒制。製作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藝人會在景物之中或每組圖案之間,巧妙地留出裝飾性通風孔,從而減輕台風對脊飾的猛烈沖擊。傳承方面,灰塑學藝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出師,即獨立施工。
廣州木雕

廣州木雕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廣州漢墓》著錄,它作為工藝品出現,始見於廣州三元里馬鵬崗西漢前期漢墓出土的武士俑和騎馬俑。唐代,由於外貿發達,東南亞國家的貴重木材經廣州入口,刺激了廣州木雕業的興起。
明清兩代,廣州木雕作為建築裝飾更受重視,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已經形成,技藝也日臻完善。清末,由於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受外來文化影響,吸取西式傢具的造型結構、裝飾紋樣的風格,形成了廣州木雕的地方特色。
廣州磚雕

廣州磚雕主要分布在番禺區。早在漢初,古南越王宮御苑中(現在廣州市中山四路)便已出現了磚雕的雛形¬——刻有花紋的漢磚。廣州磚雕到了明代運用已非常廣泛,形成了嶺南水鄉民間建築的獨特風格。影響所及,直達東南亞各地。清代更是受到了宮廷的賞識。
清代後期,隨著現代建築的興盛,磚雕藝術逐漸被現代雕塑工藝裝飾所取代。至民國初期,採用磚雕裝飾已較為罕見。目前,沙灣磚雕藝人也是寥寥無幾,僅有何世良一人仍在執著地追求著。
廣州玉雕

廣州玉雕工藝歷史悠久,廣州飛鵝嶺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已有完整玉環及殘玉環各1件,距今約4000多年。漢代廣州官辦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官掌管,根據皇帝喜愛或宮廷需要進行生產。唐、宋時期的玉雕工藝品主要用於祭祀神器、宮廷裝潢、玩物珍寶佩飾。明、清兩代,玉石雕刻業漸趨繁榮。清初廢除「匠籍」管理制度後,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民間玉器生產蓬勃發展,並出現了行會組織,制定了嚴格的行規和學師制度。
粵語講古

「講古」即說書、講故事。粵語講古是藝人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這種民間技藝來源於古代的說唱藝術;形式上而言,當是直接承繼元明以來的評話、評書,並結合粵語方言而產生。據說明朝末年,江蘇泰州說書大師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將領左良玉的幕客,在隨軍南征時把說書藝術傳來廣東。
沙灣飄色
沙灣飄色是流傳

於廣州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活動,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據說清朝咸豐年間,廣東各地流浪藝人每逢酬神廟會,便打扮成戲曲人物,造型表演,稱「賽聲」或「彩色」。後來發展成為馬匹上裝扮的「馬色」、水上裝扮的「水色」,而裝扮在托上由多人抬著遊行的稱為「飄色」。沙灣飄色以「板」為單位,每板由2-3個小孩扮演,一板一個故事,多以神話、歷史故事為題材。在結構上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色櫃,即活動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鋼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員,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歲的小演員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飄」,一般由3歲上下的小孩扮演。
番禺水色
番禺水色是一種以木筏為載體、以戲劇或民間傳說故事為主要內容的水上表演活動,主要流傳於番

禺區市橋鎮、沙灣鎮等地。古時,屈大均《廣東新語》里有大洲龍舟水上扮故事的記載;清人檀萃所著《楚庭稗珠錄》里比較詳細的記載了有關市橋鳳船表演的情況;清同治版《番禺縣志》中敘述有關鳳船情況時寫道:「船後則彩艇絡繹,綴引水色,皆用孌童扮演故事。」這是目前明確有「水色」二字記載的最早文獻。
番禺水色是在水上進行的巡遊活動,以水上表演為主,體現出嶺南水鄉的地方性特色。其人物固定在木排上,凌波而立,隨波飄動,如幻如真。其表演,與越南水傀儡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番禺水色藝術結合了戲劇、繪畫、雜技、造型等多種藝術,這種造型藝術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廣式傢具

廣式傢具工藝是廣州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的代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朝廷已有廣式傢具出現。清初,廣式傢具的豪華造型滿足了統治者對富貴的追求,成為清廷傢具的主要來源。清中期,廣式傢具受歐洲巴羅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藝術風格影響,在造型和裝飾上達到鼎盛時期。民國後期戰亂使廣式傢具行業蕭條中落,抗戰勝利以後,傢具行業逐漸復甦。
中華老字型大小-"陳李濟"葯業

陳李濟由陳體全、李升佐兩公創建於1600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從創始初期一直到清末民初,都處於小規模的前店後廠狀態。但其「火兼文武調元手,葯辨君臣濟世心」的制葯傳統卻一直得以流傳。1900年英法聯軍入侵,廣州老鋪毀於炮火,暫遷佛山,戰火平息後,復廠廣州。後陸續開設香港、上海、澳門等分店,規模不斷擴大。解放後,經「公私合營」,組成「廣州陳李濟聯合制葯廠」。1998年易地擴建,新廠落成在廣州市海珠區。
中華老字型大小-"潘高壽"葯業

作為嶺南醫葯文化的傑出代表,潘高壽以立足傳統、大膽革新為主要特徵。潘高壽首創了獨特的川貝枇杷露製作工藝。同時,名列「中華老字型大小」的潘高壽,又是嶺南商業文化的代表,是目前所知嶺南地區最突出的維護知識產權的百年老店.
廣州民俗風情概覽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廣州有春節逛花市的習俗。它是由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漸發展形成的。廣州的年宵花市形成於19世紀

清咸豐、同治年間。當時設兩個花市,一個在藩署前(今中山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另一個在十八甫。除夕花市,又稱迎春花市,在每年農歷年的最後三天舉行。在這三天里,花市從清晨到午夜向公眾開放,除夕之夜達到高潮,正月初一早晨2時結束。花市期間,教育路、多寶路、濱江西路、東川路、芳村陸居路和荔灣路一帶,長街如錦,百花爭艷,遊人如潮,摩肩接踵,歡聲笑話,熱鬧非凡。市上一般出售枝頭、盆頭和散花三類。枝頭以桃花、梅花為主,吊鍾花居多;盆頭的名目繁多,諸如金桔、四季桔、大紅桔、硃砂桔、金蛋果、代代果、茶花、蘭花、芍葯、玫瑰、含笑、水仙花、牡丹、海棠等;散花則有菊花、雞冠花、劍花、銀柳等。
廣州飲茶習俗

廣州飲茶習

俗,以早茶為中心,飲茶與廣州特色的茶點結合,包括一系列茶禮茶俗、民風民情、民間文化。
東漢時,已經有廣州人以茶敬客的文字記載。清代出現的各種茶館茶居茶樓,特別是由於社會交往、生意洽談需要,在出口貿易繁盛的十三行地區產生的三元樓、陶陶居等一批茶樓,承擔了飲食、交流、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作為飲茶習俗的載體,成為廣州人重要的民間習俗和生活方式。
生菜會
生菜會流行於廣州、南海、順德一帶,起源於明末清初,

式微於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歷史。生菜會吃生菜,起初是為了「迎生氣」。《廣州府志》記載,「迎春日……啖生菜、春餅,以迎生氣。」許多人會後還購買「盈盈滿筐」的嫩綠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機」(見1884年創刊的《點石齋畫報》)。後來,生菜會與觀音信仰聯系在一起,並「在珠江三角洲務實重商的社會氣氛中發展,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學教授葉春生先生語)。開生菜會的目的變成求財和求子。生菜會的日期定在白衣觀音誕——農歷正月二十六,地點在觀音廟附近,活動除觀戲、聽曲之外,就是朝拜觀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
盤古王誕
盤古王是神話中開天闢地的人。傳說他生於天地渾沌中,後來天地開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歲,天就極高,地就極低。所有日月、星辰、風雲、山川、田

地、草木、金石,都是他死後,由身體各部分變成。後人為紀念他,於是選風水寶地,大興土木,請能工巧匠,畫棟雕梁,建盤古王廟。
盤古王廟歷年香火不絕,遠近聞名。每逢農歷八月十二日的盤古王誕,南海、番禺、順德、廣州、清遠、三水等地民眾,成群結隊,擂鼓舞獅,前來慶賀,場面十分熱鬧。朝拜者沿盤古王廟後面的山路拾級而上,廟後山腰上建有半山亭。其西側有巨石異突,名為乾坤石,俗稱盤古王卧石。乾坤石高約4米,平面三十多平方米,正中有一條裂縫,裂口寬三十多厘米,深一十多。鄰近有幾塊錯疊的大石,石底終年湧泉,名龍口泉,人們稱此泉水為「聖水」。凡上山朝拜者,皆取水回家,以祈求驅邪消災,合家平安。
波羅誕

波羅誕始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直到今天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二月十一、十二、十三為波羅誕時間。二月十三為正誕。這幾天,南海神廟的四周,包括水上的,陸上的,鄰村的都熱騰起來。
舞火狗
相傳在

石灘鎮麻車建村之初,人們為了祈求平安,消除災害,家家戶戶便紮起草人,插上香火,放在門口熏煙,以祈消災辟邪。此後,有人又用番薯藤,或用「火芡」藤、麻繩等模擬龍、鳳、麒麟,插上香火,在村頭巷尾舞動,祝福吉祥。並在每年九月都舉行,一直沿襲至今。民間童謠道:「火狗到門來,添福又添財。」形成獨具特色的火色遊行活動。

3. 羊城繪粹,傳承之美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廣州的繪畫有著美學價值的傳承。
「碧姿旦羊城繪粹,傳承之美」是一個廣義上用於廣州文化、藝術和歷史傳承的口號和標語。其中,「羊城」是廣州的別名,「繪粹」則意味著繪畫中的唯美精華,而「傳承之美悔擾」則指的是廣州的歷史遺產、傳統文化和美學價值的傳承。
這句話的意圖是表冊虧達廣州市文化底蘊的價值以及這些價值可以作為當代廣州在文化、藝術、景觀等方面發展的重要資源進行傳承和創新。

4. 廣東的民間藝術是什麼

1、廣綉:廣綉是我國「四大名綉」之一,在全國各地都非常有名;2、象牙雕刻:廣東象牙雕刻起源自於清朝,其中象牙球以製作精細而聞名海內外;3、廣州彩瓷:彩瓷是在白瓷器皿上彩繪後燒制而成的傳統手工藝品,色彩絢麗明亮。

廣東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1、廣綉

廣綉是我國「四大名綉」之一,是以廣州為中滲纖拍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綉工藝的總稱,其針法主要分為7大豎帆類共30多種,成品構圖飽滿、針法多樣、紋理清晰、色澤富麗。

2、象牙雕刻

廣東的象牙雕刻起源自清代,指的是用象牙為材料製成的雕刻工藝品或者是象牙製品。廣東象牙雕刻最為出名的是象牙球,以製作精細而聞名,在國內外都非常受歡迎。

3、廣州彩瓷

彩瓷也是廣東民間藝術品中的得意之作,它是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後燒制而成一種具有濃厚東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上面採用的大多都是中國的織錦圖案,色彩絢麗明亮,是我國釉上彩瓷中獨樹叢羨一幟的品種。

5. 傳統手藝應如何傳承

隨著社會工業化程度的發展,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各類手工藝非物質文化,以及工匠面臨著困境,棄之可惜,但是面對未來又很迷茫,不知道出路在哪裡,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在手工藝行業裡面得以發展下去,甚至提升壯大。這也是要求手工藝者匠人們需要重新思考行業的新發展,探索出一條既能讓手藝行業繼續發展,不讓從事這些行業的手工藝者和匠人們失業,同時又讓手藝行業得以發展壯大,開出絢爛的花朵。
作為手工藝者我們都知道,手工藝最大的成本就是時間,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設計,打磨我們的作品產品,而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時間是最珍貴的,時間的成本是最高的,所以如果手藝人還是抱著老思維,設計的產品作品還是偏向實用性,就會被工業化批量生產的同類型產品所代替,市場會越來越狹窄,所以手藝人一定要先改變思維,在提升手工技藝的同時,我們在設計作品的時候,不再專注於它的實用性,要考慮它的文化性欣賞性傳承性。
手工藝人在設計作品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把我們祖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融入到裡面,比如我們的作品可以把4大名著,我們民間很多優美的傳說,我們的大好山水展現出來,用文字圖片或者視頻來記錄整個製作的過程,裡面手藝的技巧,我相信這樣的作品出來既具有文化性也具有欣賞性。我們記錄手藝的技巧,設計靈感的源泉,整理成冊,分門別類,後輩們通過這些文字圖片和視頻來學習,這也就具有了傳承性。現在很多民間手工藝和工匠們都是有絕活的,面臨著沒有繼承人困境,不能等,不能靠。作為手藝人和匠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把它記錄下來,將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能力的人有想法的人可以通過先輩們整理的這些資料,重新再來繼承先輩們的精華手藝。少走很多彎路。另外,也可以去考慮休閑念信性和未來去對接。現代人生活節奏非常的快,需要通過手工藝慢生活慢節奏來緩解內心的焦慮不安。可以設計一些項目滿足這一個群體的需求,這也是一個市場發展的方向。所以手工藝人只要肯動腦筋,不要閉門造車,和年輕人學習,探索出走出困境走出深閨的路徑,相信好的東西一定會是流傳千古的。
1.融入現代生活對接社會需求
不管何種手工藝,從產生開始就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在傳統社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為民間手工藝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在現代社會,與人類生活的疏離造成了民間手工藝的沒落。因此,仔喊輪要振興民間手工藝,從根本上講,就要讓其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提高其在現代社會的實用性。
2.引入現代設計激活內生動力
設計系統的創新,是振興傳統手工藝的重滲扮中之重,這已經是學界、業界的共識。以當代設計觀念轉化傳統工藝樣式,以傳統手工藝文化資源轉化當代設計語言,以品牌設計轉化傳統手工藝,在設計實踐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讓傳統民間手工藝走出「深閨」的可行路徑。

6. 廣州傳統文化的文化起源

廣東木偶戲 我國木偶戲始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元、明、清。古時稱「傀儡戲」。廣東木偶戲,大約在元代傳入。新中國成立後,木偶戲藝術得到很大發展,1956年,廣州市創辦廣東省木偶劇團,創作出富有南國特色的木偶藝術。木偶造型精雕細刻,神采各異,傳神逼真,栩栩如生。劇目有:《芙蓉仙子》,《張羽煮海》,《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鬧海》,《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等。廣東木偶劇團的木偶藝術在國內、國際上享有盛名,曾獲羅馬尼亞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銀質獎章,深得各國藝術界的贊賞。
八音班—鑼鼓櫃 粵曲產生、衍變和發展的150年,大體上經過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為「八音班時期」。八音班演唱粵曲始於道光初葉。當時的粵劇未能滿足廣大農村觀眾要求,便出現了以粵曲清唱為主,人數不多的八音班。19世紀中葉到本世紀初,八音班十分盛行。據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不完全統計,從業人員達500多人。除為民間的喜慶、迎神等活動演唱外,還常到農村或小城鎮演出,有些較小型和業余性質的八音班,將樂器放置在一個如花轎模樣的大櫃里,演奏時抬著櫃「遊行」,只奏不唱,人稱鑼鼓櫃。

7. 如何傳承和保護民間藝術

首先要在群眾中普及關於民間藝術的東西,讓大家能夠有機會了解它們,走進它們陵信,然後才能發自內心的保護它們。其次,要拓展民間藝術品的商業渠道,製作出更多更精良的東西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喚醒人們的保護意識。最後,還要對老藝人關心呵護,開辦相關的培訓班來為下一代藝術家們創造良好的發展尺螞輪條件,不至於讓珍貴而稀少的民間藝術永久消失。"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冠以"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民間藝術"的領域物知很寬廣,而且也不乏很多"絕活",比如皮影、剪紙、編織、綉花、獅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間藝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8. 如何傳承傳統民間藝術

1,首先不能濫用這個名詞,否則會被一些壞人利用;
2,正確理解與宣傳其真正含義,傳統民間藝術在本世紀受到極大的沖擊,正在走向"消亡",同時後繼乏人,能夠演繹古老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優秀的文化正在不斷流失.
與此同時,新型的學校音樂教學模式日趨西化,音樂課中傳統民間藝術模塊的缺失導致傳統民間藝術傳承失衡,其主體地位受到動搖.
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何去何從是我們這代人需要思量的.

9.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民間藝術

一、地方政府要正確引導和扶持民間工藝的發展
民間藝術的發展遵循其自身發展的規律,作為地方政府,要想促進其發展,必須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其發展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對於民間工藝品的研究和生產要大力支持,給予多種名譽上的獎勵,比如可以通過設立開發獎、市場開拓獎、理論研究獎、組織獎等進行引導,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同時要把民間工藝品的生產作為一個產業來培育,培養國家級的大師,提高名牌產品知名度,進而促進民間工藝在文化產業中的發展。
通過打造民間工藝亮點產業,實現區域文化產業與全國乃至世界接軌,通過實踐,有效的戰略應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業務優勢和環境機會,在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中,地域民間工藝的特殊優勢已經開始凸現,它的內在文化動力是最具爆發的生產力,因此,要深入生產性保護和生態保護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通過生產性保護,將文化資源轉為經濟資源,開發具有傳統特色的民間工藝文化創意產業。另一方面,作為我國要立足「原生態」優勢推動生態性保護,在保護中必須維護民間工藝資源「整體性」特徵,基於其中的諸多要素存在於相互聯系、作用、制約和促進的復雜關系鏈中,所以要全方位協調好產業集群的整體區位,引導好民間工藝資源的合理利用。
文化產業屬於城市發展的軟實力的范疇,而軟實力要以硬實力為基礎。它的雙重屬性決定了抓住重點文化資源項目的保護性再生產,即是抓住了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從而帶動了經濟與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耍創新思維更新觀念。在破與立中,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確立新的文化產業發展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通過符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產業政策,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工藝文化產業集群,真正把我國民間工藝資源潛力變成產業優勢,形成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消費的互推互動,培育市場,激活消費,實現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和企業發展的雙贏。政府要整合各方資源,為民間工藝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人才、政策法規等支持平台。
二、加大我國民間工藝產業發展的投入?要積極探索建立穩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機制,採取劃撥專項資金進行項目資助、貸款貼息、獎勵等多種形式。確保地方財政對我國民間工藝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同時,要積極借鑒民間資本在其他產業領域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降低民間資本跨入門檻,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民間工藝的效益是多方位的,不能只看到它的經濟效益,還要看到它的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要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消除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陳舊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不斷完善優化地方民間工藝資源發展的決策,營造出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產業、出效益的發展氛圍。
三、從藝術的角度解決民間工藝品的質量問題
產品佔領市場的首要要素是質量,沒有質量的產品就是沒有生命力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是沒有市場發展前景的。民間工藝品也不例外,而且,質量要求更為特殊,為此,一是民間工藝品必須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其表現的內容,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地域的不同而變異。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鑒國外文化,比如剪紙在圖案設計上可以表現世界古典神話圖騰,以加強國際民族文化的認同交流,同時外銷產品要考慮世界各地的欣賞習慣和欣賞趣味。
四、積極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要大力培育我國民間工藝的特色企業。不論哪種工藝品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我國揚中竹編在藝術手法上,編制有它與眾不同的地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特色上做文章。或在刀工上有突破。或在造型上有特長,形成自己獨到的風格
和流派,從而增加自己的藝術魅力。要以產品特色鮮明、基礎條件較好、關聯度大的民間工藝製作行業為重點,以資本資產為紐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培育我國民間工藝的特色企業。
要積極促進民間工藝產業集群發展。按照民間工藝產業區域布局,重點抓好民間工藝項目產業集群的開發創意建設。並以此為中心,進一步抓緊建好特色民間工藝產業傳習所及保護傳承示範基地。
要注重打造特色民間工藝產業品牌。一方面,要加強網路資源共享及與媒體的合作宣傳。進一步加大外延推介力度,建立專業化的科研信息機構。聯合組建一批民間工藝產業教研基地。共同開發一批核心品牌項目。另一方面,要整合民間工藝精品資源,增強創新力和輻射力。可以通過專家的評價、大賽的評獎來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樹立品牌。同時對民間工藝家創造的品牌要注冊商標,要申請專利,專利是走向世界的敲門磚。既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產品。避免抄襲,又要學會用專利打開國際市場。
五、加強民間工藝產品的生產管理?民間工藝品的生產企業,管理人員的水準要求高於一般企業。因為工藝品生產企業的管理人員既要懂藝術,又要懂市場。否則只懂市場,企業難以創新發展,只懂工藝藝術容易走入「象牙塔」。現在大多數廠長,雖對市場有所了解,但文化品位有限,所以很難開發出高品位的、適合市場需求的工藝品。因而生產企業非常需要一些既懂市場、又精藝術的人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
其次是要打破家庭作坊式生產,走集約化經營之路。多數民間工藝品生產企業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個體生產廠家,缺少產業化管理,規模小,藝術人才單打獨斗。形不成技術優勢。面對當今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產品必須提高藝術品位。然而,目前的家庭作坊,足不出戶,觀念陳舊,保守的傳藝思想,使他們只能重復過去,難以吸收到新東西,立足點低,進步困難,所以發展工藝品產業,必須走開放式發展路子,藝術與市場的研究至少需要兩人以上的人才,互相切磋,所以企業要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集中人才進行開發。
六、堅持走市場化發展之路
現在的民間工藝品市場正從低谷中走向回升,其表現是:高檔產品的出現和價格的回升。隨著經濟的復甦,藝術品市場已從前幾年的成本銷售,轉向為高檔次文化精品的走俏,所以企業要樹立長遠意識,加大技術、人才投入,克服短期行為。避免重復抄襲。
民間工藝品多用於饋贈。由於它大都出自民間藝人之手,屬自產自銷產品,所以消費也均在本地區,是過年過節、婚慶喜宴、慶典之日的一種增加喜慶氛圍的裝飾性手工藝品,由於當地的交通不便,市場局限,幾乎所有的手工藝品在很少的范圍內流通,其數量很少,有些則屬季節性銷售,如我國丹徒挑花女紅製品,多在農閑季節製作,為貼補家用銷售,這種經濟營銷模式,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已無用武之地。所以民間工藝品未來的出路在於走進都市生活,走向正在興起的現代經濟大市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間工藝品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在國際市場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我國剪紙已在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市場上看好,開發國際市場是它今後的又一發展出路。
民間工藝品市場是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培育市場要選擇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同時,民間工藝品的欣賞,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然而。現在的消費者,僅僅是個人喜歡,談不上欣賞,所以導致消費市場混亂。可見,民間工藝品要走進千家萬戶,需要抓好大眾文化的普及與提高,這就需要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教育和培訓,
比如說,可以開展一些有關民間工藝品的藝術點評、具有藝術欣賞的廣告宣傳、藝術培訓班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民間藝術產品的推介銷售中,讓全社會通過對民間藝術文化的認知,使其得以扶持和弘揚。
七、大力培育民間工藝人才?幾年來,通過在全國范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也再一次證明,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中所規定的保護措施中,重中之重強調的保護措施依然是為藝術遺產「項目的傳承及相關活動提供必要條件」,要求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所有民間藝術遺產的保護都是以傳承人帶徒傳藝活動的保護為核心的。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民間藝術後備人才是最有決定性意義的保護。應該全面地搜集本地民間藝人的資料,建立人才庫。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要進行多種形式的表彰和獎勵,如定期舉行民間工藝活動或相關的競賽,對優秀的民間工藝傳人應給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重點保護,政府或企業可設立類似「工藝創作設計室」的專門機構,集中地方上優秀藝人進行探討和研究。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工作條件。給民間工藝企業或家庭作坊予以經費補貼並提供優惠的政策。使他們得到應有的工作條件和社會地位、能製作出頂尖的民間工藝精品。
當然,如果僅靠家庭傳承這種方式培養人才來留住我們民間工藝是遠遠不夠的,面對傳統民問工藝的境遇,我們倡導弘揚、發掘傳統民間工藝藝術,並在院校藝術教育中滲入傳統民間工藝文化知識培訓。建議對未成年人加強民間傳統工藝文化教育,尤其要在學校、少年宮和青少年藝術教育機構中增設民俗文化、民間工藝選修課,舉辦民間工藝的講座和組織民間工藝興趣小組,一些民間工藝的專業性博物館、陳列館應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從中讓他們了解本土優秀文化,懂得藝術來源於生活,來源於民間的道理。只有這樣,民間工藝的傳承才能具備不斷拓展的空間,我們的民間工藝文化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和發展。
綜上所述,民間工藝現今將面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我國民間工藝在發展中的作用時不我待。我深信,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支撐和開拓創新時代精神引領的我國民間工藝,必將會在文化產業復興的春天裡首冠群芳,展現出蓬勃的生機。

10. 廣綉的歷史源流

據唐人蘇顎在《杜陽雜編》所載:「唐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盧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發」以上《杜陽雜編》記載的正是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綉《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發,足見其技之精。
五代十國至宋、元時期,廣州農業、手工業、對外貿易不斷發展,民間刺綉也逐漸發展起來,欣賞品的工藝日臻成熟,獨立欣賞品與日用綉品分開,由此形成了一種獨立藝術——刺綉畫。到了明代,刺綉業更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的手工業行業。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綉片回國,受到國王的重賞。廣州綉品從此開始成為出口的主要手工藝品,揚名海外。當時,廣州刺綉藝人不僅使用絨線綉,而且創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勒線,用金線、銀線刺綉。
清代時,廣州的刺綉作坊多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面一帶。高檔綉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高檔綉品則已有條幅、掛屏、台屏等。
清初,英國商人拿服飾圖樣到廣州綉坊訂綉品。因圖樣乃西方油畫風格,綉工為綉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綉線種類及改革綉法,豐富綉品的表現力,使廣綉技藝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績成線縷,以馬尾纏絨為勒線等。英國商人帶服飾圖樣到廣州加工刺綉,使廣綉吸收了西洋油畫的藝術風格,運用透視和光線折射的原理,豐富了廣綉的設計色調和表現力,綉品廣泛地應用於室內裝飾雀嫌和日用衣飾上。
清代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廣綉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製。乾隆年間廣綉業已成行成市,綉坊、綉庄多達50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 ,是廣綉出口的全盛時期,大幅的綉畫納稅也要白銀1、2兩,可知價值不菲。當時的廣綉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濃艷且非常光影變化。今故宮仍保存著當時廣綉掛屏可證其藝術高超。
乾隆年間,廣州刺綉業形成了行業——錦綉行,廣州有綉坊、綉庄50多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分布在南海、番禺、順德等地方。
光緒年間,廣東省成立工藝局,設繽華藝術學校,聘請嶺南畫家高劍父擔任繽華藝術學校校長,校內設繪畫、刺綉、雕刻等習藝班,高劍父之妻宋銘黃親自在刺綉班任教。又開設繽華綉品陳列館,陳列刺綉精品。其中一件《孔子》立像,用吐針、亂針法以最纖細的細絲線綉成,綉工精緻,不見針眼,形象栩栩如生。
清末民國初時,刺綉勞動中已實行簡單的協作、分工,產生了家庭作坊和工場,刺綉手工業分成了男綉工、女綉工上下兩道工序:女綉工做第一道工序,也稱下手工,以廣綉針法綉針和鋪針按圖稿綉上簡單的圖案後,交男綉工刺綉。男綉工做第二道工序,也稱上手工,專綉重要部分,如人物的頭部、手部,鳥雀的嘴、爪、眼和羽毛等。
宋銘黃隨高劍父到上海,另創辦「上海女子刺綉院」,宋銘黃以高劍父的花鳥畫作為刺綉畫稿,改進刺綉針法,被譽為「改革刺綉工藝的範本」。
此時廣綉業行會「錦綉行」已有會員1000多人,名師輩出,早起有百歲是福陳球,門下弟子不少成為名師:四代相傳專綉貢品,能在兩寸見方的貢品荷包上綉出種種花鳥,精緻之極的黃洪;構圖凱沖新穎、針法獨特,能畫還能綉的周雲笙。還有許榮、許松、周德、朱蘇等名師一批。
宣統三年(1911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繽華藝術學校選送的綉品獲三等獎,黃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獲二等獎。
1920年,在「廣東省第一回美術展覽會」上,宋銘黃的刺綉作品參展,好評如潮。
1915年,余德的綉品《孔雀牡丹會景》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行內譽為「綉花王」1922年,余得的綉刮畫《瑞獅》在英國倫敦大橋開幕賽會上獲二等獎。
1923年,黃妹(漢光)的綉掛畫《菊花貓蝶圖》、《半浮沉金魚》、《盯歲殲雞冠花》在廣東省國貨展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譽為「綉花狀元」。此時,黃妹用旋紋針法代替直紋針法綉老虎、獨創八面旋轉針法綉雞冠花,以及陳荷影用二針企麟法綉大龍,用虛凸(粵語稱虛卜)法綉龍鳳,皆聞名於國內刺綉行。
1929年,莫傅精綉得列寧頭像被莫斯科列寧紀念館收藏。
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綉品展覽會上,廣綉也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綉品參展,再一次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1926年,余德、黃妹等組織錦綉工會,有會員900餘名,產品多為鏡畫、褂群、會景(大幅綉畫),遠銷海外。
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刻苦鑽研,使得廣綉技藝有了長足的發展。
可惜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之後,手藝人們改行謀生,廣綉一落千丈。
抗戰勝利後雖稍有恢復,但元氣大傷,在黨和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下,廣綉藝人才再度組織起來,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從私營綉庄向合作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1954年8月,全市刺綉業成功達到557戶、932人(包括綉戲服、珠綉)。
余德的《牡丹松鶴》、黃妹的《百鶴圖》、聶卓(余德弟子)的《魯迅像》等。
1955年5月,廣州市組建了由新滘區大塘鄉19位綉花外工組成的刺綉供銷生產合作社—第一刺綉社,兩年後更名為新滘刺綉社,從此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1956年,刺綉業成功實現全行業合作化。

1957年,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設實驗工廠,配備綉工26人,還吸收一批美術學院畢業生,從事綉稿設計與刺綉,挖掘整理廣綉針法等技巧,出版《廣州刺綉針法》一書,挖掘出7大類38種針法;從用料分有絨綉、線綉、釘綉等。該所梁紀、段吉璋均為設計畫稿的知名畫家。
從1950年左右,解放後開始,廣州刺綉藝人已創作了不少技藝精湛,富有傳統特色和鮮明的時代氣息的優秀的廣綉綉畫,這些綉畫享譽中外,如:黎沾、余德、黃妹、李笑華、文景、怡然等藝人創作出的一批國內外聞名的廣綉畫精品,這裡面就有餘德的《牡丹松鶴》;黃妹的《百鶴圖》;聶卓(余德弟子)的《魯迅像》等等;梁紀設計,蘇文、朱開、許幟光等多人綉制的《紫荊孔雀》入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林章、鄧伯江合作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蘇聯的弗羅西洛夫主席;余德與弟子黎燕開合綉的《錦雞牡丹》在1959年廣東工藝美術品評選中獲一等獎,此作運用了直扭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綉、繞綉、變體綉等7類20多種針法;而蘇文等人創作的《孔雀掛屏》,梁紀設計聶卓等綉刺得《紅棉八哥》,朱開燈創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陳荷影的釘金綉《花籃》,均獲廣東省工藝美術評比一等獎。
1965年,新滘刺綉社與其它刺綉社合作,抽出人員專門從事珠綉品生產,從來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銷發展。
豈料廣綉漸上高峰之際,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廣綉成了被掃的「封資修」之列,刺綉藝人四散,退休的退休,轉行的轉行,曾經輝煌的廣綉技藝幾乎又成為一種絕藝。
1978年9月,新滘刺綉社轉為合作工廠,1979年改名為廣州珠綉品工藝廠。
1983年4月,廣州珠綉品工藝廠與南華工藝廠合並,定名為廣州綉品工藝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大量製作廣綉的藝人年事已高,紛紛退休,或是轉行,這段時間,曾經輝煌的廣綉工藝幾乎成為一種絕藝。
幸而,2003年以來,廣州綉品工藝廠抓好廣綉技藝的傳承工作,召集了出身刺綉世家、廣綉技藝高超嫻熟,有豐富的創作和刺綉經驗的藝術大師回廠帶徒授藝。根據市場需要,鑽研、設計、開發和生產傳統工藝與時尚元素相結合的有地方特色、有藝術創新的廣綉綉畫。通過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千年廣綉煥發出蓬勃生機,綉品銷向全世界各地,廣綉技藝延續並發揚光大。
2010年3月,廣州綉品工藝廠正式改制。

閱讀全文

與廣州藝術怎麼傳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