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河南沁陽民間藝術是什麼

河南沁陽民間藝術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01 07:38:30

1. 嗩吶藝術的歷史淵源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o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傳說明代宗室朱載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製出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據說他曾在九峰寺創建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 明末清初時有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有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嗩吶演奏組織,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一帶有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正反映了這些嗩吶班的影響。依照地域和技藝風格,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張家、賀家、馬家為代表,沁南派以賈家為代表。其繁盛之況,即此可見一斑。在四大家的影響下,沁陽境內的嗩吶班社和藝人隊伍規模不斷增大,數量十分可觀。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沁陽的嗩吶班已發展到三十多家,從事嗩吶演奏的人員達四百多人,呈現出鄉鄉有嗩吶、村村有樂聲的狀況。據不完全統計,沁陽嗩吶演奏的曲目達三百多首。在現當代民俗、藝術生活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民間藝術家創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鄉頌》、《九峰情話》、《沁陽春》。1997年12月,沁陽市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榮譽稱號,後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2. 河南民間工藝有什麼

問題一:河南的民間藝術有哪些呢?? 很多有內黃農民畫、朱仙鎮木版年畫、靈寶皮影、大營剪紙、泥塑、木雕、根雕、烙畫、陶藝、奇石造型、麥稈畫等四十餘個。河南三大地方戲:豫劇、越調、河南墜子

問題二:河南有什麼特色工藝美術品? 開封的汴綉,花生糕,清明上河圖
朱仙鎮 年畫

問題三:河南有哪些民間藝術 祭龍辟蟲的龍抬頭(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農歷六月初一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周左右。盡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
妙趣橫生的乞巧節(七月初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
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農耕特色突出的牲口節(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

問題四: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品有哪些 舞陽民間繪畫根系古老的中原文明,文脈傳承,源遠流長。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和骨笛,反映了這里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藝術。此地素有「帝鄉侯國」之稱,歷史上人才輩出;西漢樊噲、東漢吳漢、三國司馬懿皆封侯於此;東漢橫野大將軍王常、西蜀開國皇帝王建皆誕生於此。舞陽傳統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原始泥塑、彩陶、漢代畫像石、唐宋陶瓷器皿、繪畫圖案以及各代建築、石刻、壁畫、刺綉、剪紙、門神畫等民間藝術美不勝收,比比皆是,形成了相當深厚的民間藝術傳統。這些豐腴的積淀對舞陽民間繪畫都產生著潛在的影響。
近日,由河南省台辦組織的「探尋中原文化、傳承華夏文明」兩岸三地記者聯合採訪團一行37人來到河南舞陽縣,采訪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化藝術舞陽縣農民畫的成長歷史,實地參觀舞陽縣農民畫展,觀看農民現場作畫,並且了解了舞陽縣的賈湖文化、經濟建設和發展等等。
另外,舞陽農民畫特有的拙樸童雅的構圖形式、高亢激越的色彩效果以及親切感人的生活內容,讓人們看後無不為之贊嘆。舞陽農民畫繼承發揚了傳統的民間文化,具有獨特的繪畫風格和強烈的藝術個性。
「舞陽縣農民畫」亦稱「舞陽現代民間繪畫」,它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全國上下興起壁畫熱潮,就是在這種以牆壁為載體、以「普羅藝術」為風格的繪畫中,通過反復的探索、研究和升華,以及從民間繪畫、剪紙、刺綉、泥塑、壁畫等古老民間藝術中發展而來的,既繼承和發揚了舞陽傳統的民間文化,又融合著開放的現代意識,描繪了民間習俗,謳歌了現代生活,具有迥異的繪畫風格和強烈的藝術個性,成為藝苑奇葩。舞陽縣農民畫先後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知名文化產品」,並被列為全國十個有代表性的農民畫鄉之一。舞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繪畫之鄉」。

問題五:鄭州有哪些民間藝術遺存?? 製作收藏本圖
張金漢(左)和兒子張俊濤對復原的各式花燈十分愛惜
核心提示
被首批列入「河南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的「汴梁燈籠張」,透出了整個民間藝人最積極、最典型的生存狀態,他將現代科技融入到傳統手工製作中,使花燈製作這一民間傳統技藝有了新的生命力。但令人遺憾的是,從第五代三人,到第六代僅剩一人,流傳數百年的絕活依然面臨著傳承的危機。在缺乏資金等的情況下,這個民間花燈之家動用整個家族的力量把絕活保存下來。從復制家傳的花燈成功,到把對象擴展到整個中華古燈,「汴梁燈籠張」第六代傳人張金漢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其他藝人的傳承之路。

問題六:河南有什麼傳統文化 少林武術節】少林武術是中國武術中的奇葩,國之瑰寶。 為了弘揚中華武術,擴大對外開放,鄭州自1991年開始舉辦「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隔年舉行。為了弘揚中華武術,擴大對外開放,鄭州自1991年開始舉辦「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隔年舉行。 在武術節期間舉行精彩的武術競賽和表演,進行經貿、科技交流和各種富有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娛樂及旅遊活動。在武術節期間舉行精彩的武術競賽和表演,進行經貿、科技交流和各種富有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娛樂及旅遊活動。 這是一項融經貿、文化、旅遊、科技為一體的大型國際性綜合活動,每次都吸引國內外數十萬人雲集鄭州。這是一項融經貿、文化、旅遊、科技為一體的大型國際性綜合活動,每次都吸引國內外數十萬人雲集鄭州。 【古滎龍舞】鄭州市邙山?古滎鎮的龍舞,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每逢農歷正月十五龍燈節,方圓幾百里的百姓都湧向古滎?看,據說清乾隆、光緒二帝都曾親臨古滎?看龍舞。1949年後,古滎龍舞得以創新發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種龍舞的特點,又不同於其他龍舞,故事完整生動,情節曲折感人,表演場面宏大,藝術風格獨特。整場表演分為魚躍龍門、金龍出南門、龍蝸玉柱、二龍相戲、解救青龍、二龍戲珠、勝利對舞等10個場面。古滎龍舞流傳至今,其影響之大,歷史之悠久,在中原地?是不多見的。 【古滎龍舞】鄭州市邙山?古滎鎮的龍舞,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每逢農歷正月十五龍燈節,方圓幾百里的百姓都湧向古滎?看,據說清乾隆、光緒二帝都曾親臨古滎?看龍舞。1949年後,古滎龍舞得以創新發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種龍舞的特點,又不同於其他龍舞,故事完整生動,情節曲折感人,表演場面宏大,藝術風格獨特。整場表演分為魚躍龍門、金龍出南門、龍蝸玉柱、二龍相戲、解救青龍、二龍戲珠、勝利對舞等10個場面。古滎龍舞流傳至今,其影響之大,歷史之悠久,在中原地?是不多見的。 1988年古滎龍舞應邀參加了北京國際旅遊年的龍舞大賽,譽滿京城。 1988年古滎龍舞應邀參加了北京國際旅遊年的龍舞大賽,譽滿京城。 【笑傘】流傳於滎陽一帶的民間藝術。 【笑傘】流傳於滎陽一帶的民間藝術。 傳說隋大業十二年(616),瓦崗軍起義,翟讓用李密計,破金韓關,進取滎陽。傳說隋大業十二年(616),瓦崗軍起義,翟讓用李密計,破金韓關,進取滎陽。 隋揚帝派大將張須陀為滎陽通守,協同滎陽大守郇王慶合兵討伐。隋揚帝派大將張須陀為滎陽通守,協同滎陽大守郇王慶合兵討伐。 瓦崗軍初戰不利,於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燈之機,巧扮民間歌舞藝人,隨民間社火一起混進城內,Y應外合,一舉攻克滎陽。瓦崗軍初戰不利,於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燈之機,巧扮民間歌舞藝人,隨民間社火一起混進城內,里應外合,一舉攻克滎陽。 笑傘就是義軍當時扮演的節目之一。笑傘就是義軍當時扮演的節目之一。 如今歌舞隊中執傘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員各2人也是義軍勇士。如今歌舞隊中執傘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員各2人也是義軍勇士。 【律棒鞭】流行於滎陽一帶的民間歌舞,起源年代不詳。 【律棒鞭】流行於滎陽一帶的民間歌舞,起源年代不詳。 演員只有3人,男1女2。演員只有3人,男1女2。 細樂器伴秦,白8~10人組成,其節奏輕松、流暢。細樂器伴秦,白8~10人組成,其節奏輕松、流暢。 曲牌有「?調」、「剪剪花」、「剪剪花變新調」、「滿州」、「雙翠翠」、「下河」、「對花」等10多種。表演時男演員飾相公,女演員飾小姐,手持......>>

問題七:中國民間傳統工藝有什麼?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蔚縣的王老賞大弟子周兆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紙大師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 剪紙從色彩上分,有單色剪紙和套色剪紙。用一種顏色的剪紙刻出來的作品就叫單色剪紙,它如同版畫中的單色木刻一樣,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這類作品顯得十分樸素大方。而套色剪紙則是用不同顏色的剪紙刻出來的作品,這種形式並不常用,但是看起來生動形象。 編輯本段年畫年畫(new year paintings),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o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

問題八:中國的民間藝術有那些?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矗余、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問題九:中國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美術品種極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賞玩的造型藝術,亦有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總的來說,可分為:①繪畫。其中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燈籠畫、扇面畫等。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觀彩塑 、 小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木雕、磚刻、麵塑、琉璃建築飾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等。④刺綉染織。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刺綉、挑花、補花等。⑤服飾。包括民族服裝、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⑥傢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銅器及革製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等。⑦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 。⑧ 剪紙 。包括窗花、禮花、刺綉、刺綉花樣、掛箋等。⑨紙扎燈紙。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⑩ 編織 。包括草編 、竹編 、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棕編 、紙編等。? 食品 。糕點模、面花面點造型、糖果造型等

3. 河南有什麼藝術

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豫劇、洛陽宮燈、河洛大鼓等。

1、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於河南省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朱仙鎮木版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獷簡煉,造型古樸誇張,色彩新鮮艷麗。

2006年5月20日,朱仙鎮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又稱大鼓,是河南省開封市特有的一種傳統鼓樂表演藝術。

開封盤鼓由眾多人組成規模大小不一的鼓隊,鼓隊成員有的擊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擊大鑔、馬鑼等銅器,在「令旗」的指揮下,邊演奏著各種復雜的鼓點,一邊列隊行進在節日的街頭、廣場。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3、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4、洛陽宮燈

洛陽宮燈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品,元宵佳節常見的裝飾品。品種繁多,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紅紗圓燈、六色龍頭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羅漢燈等等。

尤以紅紗燈最為有名。其造型優美,宜書宜畫,撐合自如,易於保存。既可用於喜慶飾品,點綴昇平;又可作藝術宣傳,表彰新風。

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5、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俗稱「說書」,河南傳統地方曲種之一。

河洛大鼓是一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

其演唱藝術形式有十一種詞牌,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曲目有《劉公案》、《雙打擂》、《大紅袍》、《大八義》、《小八義》等。

河洛大鼓發源於河南偃師,興於鞏義,流行於洛陽、孟津、登封等地。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12。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仙鎮木版年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封盤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洛大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宮燈

4. 祭神儀式是怎樣促成地方戲的

在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詔封道教上清派創始人魏華存為紫虛元君,欽差河北巡查使尉遲恭在陽洛山督造紫虛元君宮。

此後,每年從農歷的三月初三起,這里都要舉行十幾天的祭祀活動,各地的民間歌舞百戲也都要趕來會演。

到了唐宋時期,紫虛元君宮進行了擴建,由此帶來的綿綿不絕的祭祀活動,促進了歌舞百戲的發展。元末明初,沁陽一帶延續著一種鄉風民俗,每當逢年過節、廟會趕集、祭祀拜神,人們都要舉辦民間花會活動。花會包括的民間藝術形式十分廣泛,有社火、龍燈、高蹺、跑馬、旱船、剪剪花、風擺柳等。

其中,社火活動的前導是一種叫做「隊戲」的活動,規模很大,它是由一村一社根據某些歷史故事化妝成各類人物,手持刀、槍、劍、戟,打著旗幟,邊走邊舞。

在明代,沁陽南臨黃河,濟水、沁河、莽河、丹河流經其間,常有河水泛濫,人們以為是海神作怪。懷慶府又背靠太行山,屬北溫帶氣候,時有乾旱,人們還以為是海神作怪。

所以在派穗虧明洪武、永樂年間,敬海神便成為當地百姓一種祈求平安、風調雨順的祭祀活動。人們根據隊戲的形式,組織一些藝人,不化妝、不登台、不表演,就地圍桌說唱,祈求降雨。

祭祀時,在神像前擺設供品,桌上盤中放一條水蛇,相傳是「河大王」化身,群眾圍著「河大王」演唱,故稱為「海神戲」。

海神戲的唱詞內容多是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當地民俗民情。打魚的劉老翁因黃河泛濫救人落水而死的傳說,後來也被編成了戲曲《劉鬍子打魚》。

「海神戲」與「隊戲」相比,已經進了一步。已分行當,採用民歌小調演唱,由鑼、鼓敲打,笙、笛演奏老八板,並用木梆打擊節奏。這時演「海神戲」的海神班,並不營業演出,而多採用圍鼓圈,即地攤演出,板凳頭塵神戲的方式。

所謂「板凳頭戲」就是村中司鼓、拉弦及愛唱戲的人聚集在一起,拉幾條長凳,圍坐四周,中間擺放一方桌,放上樂器茶水之類,並不化妝也不穿箱,伴奏有板胡即可,不收費,演員的吃喝及低微的報酬由村社開支或富紳解囊。

久而久之,只要久旱無雨或是村中有事,都要組織起來演唱,意在求龍王早點降雨,人們把這種演唱形式稱為「板凳頭戲」,又因是在懷慶府,即沁陽產生的,所以人們又稱它為「懷梆」。

隨著時間的發展,懷梆逐漸興盛了起來。到了清代中葉,懷梆出現了曲班社,並且開始在鄉村跑台,有時為迎神賽會演唱,有時也為大戶人家唱「慶壽戲」或「還願戲」。

這一時期影響最大的是沁陽地區的李長順戲班,李長順,系沁陽市術樓鄉感化村人,人稱「李老總」,在清代光緒年間,他曾任府縣里的捕盜班班頭。他自幼酷愛戲曲,於是在1919年組織了兩個戲班,有頭班戲、二班戲,二班戲是懷族態梆,自己兼任兩個戲班的會首。

二班戲成為當年懷梆名角薈萃的地方,不少演員有「一蓋八縣」的美稱。如旦角紅維、小翠等,他們的戲路寬,技藝高,唱做俱佳,唱對台戲很少敗於對方,在沁陽一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留下不少諺語:

當地賣牛要看紅錐《坐樓》,三天不吃鹽要看小翠《雙孝廉》,三天不吃油要看小成《上門樓》。

演出的劇目有《桃花庵》、《反西唐》、《反長安》、《對花槍》、《趕秦三》等。

這一時期,懷梆的行當劃分已經非常清楚,服裝、化妝和唱腔也已經非常成熟了。懷梆戲班傳藝教戲大多是口傳身授。

學唱時老藝人甩手拍大腿為板眼節奏,逐字逐句教學唱者,如果學唱者不專心或出現錯誤,要受到師傅的懲罰和責打。學表演時,師傅一招一式給學習者比動作。教徒弟學習沒有固定形式,不規范,這是「學耍戲」,即是業余愛好。

如果要正式拜師學藝,則需經人引見,並進行正規的拜師收徒儀式。正規拜師收徒時,首先舉行拜師儀式,由擔保人引見,通過師徒雙方包括徒弟的家長的同意,當眾給師傅三叩頭,並簽訂契約為證。

到了清代末期,懷梆的發展勢不可擋,日益興起的懷慶商幫為推銷四大懷葯、布匹、竹貨等,不斷拓展市場而組織的懷梆演出活動,加速了懷梆的發展和成熟。

隨著懷慶商幫堅定的腳步,懷梆逐步走向湖北、河北、陝西、山西等廣大地區,甚至涉足北京、東北、廣東等地,一時間聲名鵲起,有「五府懷梆」的美譽。

由於演出范圍不同所接受外來影響的差異,加之藝人本身條件,主要是嗓音優劣、發聲吐字的各異,因此,他們在藝術上的發展也不盡相同,於是形成了「東路懷梆」和「西路懷梆」,他們各具特色、獨立門戶,各有觀眾。

以焦作為中心,流傳在焦作以東一帶,包括修武、武陟、獲嘉、新鄉、原陽、輝縣、焦作等地均為東路懷梆。流傳在焦作以西一帶,包括沁陽、博愛、溫縣、孟州、濟源、垣曲等地則為西路懷梆。

東路懷梆以著名老藝人崔福嶺,藝名「拐蘭孩」為代表,他以旦角戲出眾,包括一些生、凈行,其唱腔柔和、起腔平穩,吐字清晰,韻味醇厚、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演唱時腔少字多用字巧妙,善於敘述和抒情,給人以淳樸健朗、清澈委婉之感。

崔福嶺在表演上以質朴細膩善於刻畫人物見長。演出的主要旦角戲有《五鳳嶺》、《樊梨花征西》、《黃金蟬》、《宋孔明坐樓》、《山海關》、《桃花庵》、《鳳儀亭》等。

西路懷梆以「蓋八縣」脫須老生張樹柱,藝名「麻柱」為代表。他所帶領的劇團經常演出《兩狼山》、《七郎八虎闖幽州》、《馬三保征東》、《賣苗郎》、《趕秦三》、《對花槍》、《反長安》等。張樹柱以文武老生著稱,非常注重蟒靠架子戲,也包括一些旦角。

西路演唱先聲奪人、以聲促情、聲昂情沛、唱腔平直古樸屬於硬上弦的唱法,同時富有高亢挺拔的特色。這與他們經常演出的劇目格調很相適宜。西路懷梆在表演上粗獷豪放,仍保持著大架勢。盡管東西兩路的懷梆各有特色,但他們也經常同台演出。

自此,以懷慶府為中心的語言音調為基礎,形成了唱腔音樂激昂奔放,泌辣朴實,具有鮮明的特色的地方戲曲懷梆。

5. 澠池縣特色文化

澠池縣特色文化有黃河燈、钁把戲、十盤、棚口、呂祖山廟會等。
1、黃河燈:黃河燈是澠池縣仁村鄉民間傳統游藝形式之一,清代時由山西省傳入仁村,當代群眾十分喜愛這一活動,由於它規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黃河燈。
2、钁把戲:钁把戲源於「懷梆」,是從河南沁陽(沁陽為舊懷慶府治)一帶流傳到澠池縣南村鄉的一種戲曲形式,具有歷史悠久,古老濃郁動情的特點。
3、十盤:十盤,又稱「十番」「十番鼓」「社盤」。是豫西地區農村中較為流行的傳統樂種,是打擊樂與吹奏樂為一體的交響音或譽磨樂,衫斗原以敲擊樂為主,鑼鼓和絲竹合奏則較晚。
4、棚口:棚口,又叫彩門,是一種傳統的民間不扎工藝,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是澠池縣天池鎮東天池村民間藝人的一手絕技,馳名宜陽、洛寧、新安等地。
5、呂祖山廟會:呂祖山廟會呂祖山純虛悶陽觀俗稱「呂祖廟」「雲光洞」「老廟溝」,因全真祖師純陽真人呂洞賓曾在此修行而得名。

6. 嗩吶藝術詳細資料大全

嗩吶藝術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陽市甘肅省慶陽市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基本樂器嗩吶,俗稱「喇叭」,是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根據不同分類標准可以分不同的種類,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套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旁枝老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演奏風格,結構,種類,代表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嗩吶演奏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套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o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搭激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傳說明代宗室朱載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製出"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據說他曾在九峰寺創建"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 明末清初時有"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有"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嗩吶演奏組織,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一帶有"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正反映了這些嗩吶班的影響。依照地域和技藝風格,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張家、賀家、馬家為代表,沁南派以賈家為代表。其繁盛之況,即此可見一斑。在四大家的影響下,沁陽境內的嗩吶班社和藝人隊伍規模不斷增大,數量十分可觀。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沁陽的嗩吶班已發展到三十多家,從事嗩吶演奏的人員達四百多人,呈現出鄉鄉有嗩吶、村村有樂聲的狀況。據不完全統計,沁陽嗩吶演奏的曲目達三百多首。在現當代民俗、藝術生活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民間藝術家創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運升目,如《故鄉頌》、《九峰情話》、《沁陽春》。1997年12月,沁陽市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榮譽稱號,後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藝術特色

演奏風格

嗩吶常作為領奏樂器或與鑼鼓結合演奏,適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氣氛和雄偉、壯闊的場面,尤其適於演奏豪放、潑辣的曲調,能夠深刻而細膩地抒發內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現力很強的樂器。嗩吶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風格大致可分為南北兩派。 南方吹奏嗩吶牌子(包括大部分戲曲伴奏),運用循環換氣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裝飾旋律。 北方民間藝人創造了許多高難度復雜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氣拱音、氣頂青、三弦音、簫音等,還有模仿雞啼鳥鳴、人聲歌唱(俗稱咔腔)等特殊技巧,從而大大發展和提高了嗩吶的表現力。 嗩吶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間婚喪儀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樂器。不僅在廣大農村廣為流行,並且是河北吹歌、山東吹樂、遼南鼓吹、潮州大鑼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樂離不開的樂器。在地方戲曲、說唱音樂和民族樂隊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戲曲和說唱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嗩吶的獨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傳統曲目《百鳥朝鳳》20世紀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

結構

嗩吶由哨、氣牌、侵子、桿和碗五部分構成。在木製的桿上開有 8個音孔,桿上端裝有銅質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氣牌和蘆葦做的哨,桿下端安著碗。 嗩吶結構上分別由雙簧哨子(蘆葦製成)、蕊子(銅制)、桿子(有白木,紅木,老紅木)和銅碗(喇叭形)四部分組成,大小根據嗩吶的定調而不同,調子定得越高,嗩吶就越小。除班大,班二和小海笛還有白木之外,其他都為紅木料製作了,專業高檔品為老紅木和舊料老紅木製作。 嗩吶演奏

種類

嗩吶品種繁多,按不同分類標准可以分為不同種類。 以桿的長短分五種 小嗩吶: 桿長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23厘米的(又稱"三吱子")。流行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來獨奏或合奏,尤以與二胡等合奏更為動聽,並常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嗩吶,還用於說唱音樂"嗩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蘆葦的,有麥桿的,也有用褐紫色膠性蟲殼的(但吹起來非常軟)。江西會昌的嗩吶,侵子是用銀做的,上、下口直徑相差特別懸殊,並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裝有一個中空管,音響別具一格。 中嗩吶: 桿長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37厘米的(又名"黑桿子")。流行於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音量介於大小嗩吶之間,音色柔和。多用於歌舞伴奏。中小嗩吶,廣泛流傳於我國南方各省,北方稱之為"南方嗩吶"。 大嗩吶: 桿長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50厘米的(又名"大桿子")。流行於東北、山海關和冀東一帶。哨用蘆葦製成,哨片多呈口袋狀,吹起來聲音低沉宏大,常用來吹奏大型樂曲。 柏木桿: 比桿長50厘米的大桿子稍短,流行於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哨用蘆葦製成,但哨片呈扇狀,吹起來聲音清脆明亮,多用來吹奏小調以及卡腔(模仿戲曲中人聲唱腔)。大嗩吶和柏木桿廣泛流傳於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間音樂中套用,有「北方嗩吶」之稱。 海笛: 桿的長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較小,流行於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發音尖銳響亮,音色高亢,多用於器樂合奏。 按筒音的音高分 嗩吶按筒音的音高分(以第三孔的音高作為調名)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 高音嗩吶: 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為高音嗩吶。 中音嗩吶: 在#f~f『1之間的為中音嗩吶。 低音嗩吶: 在f以下的為低音嗩吶。 如筒音為a1的嗩吶,就叫D調高音嗩吶。 筒音為a的嗩吶,則叫D調中音嗩吶。

代表作品

《披紅掛花》等

傳承意義

慶陽西峰嗩吶是以嗩吶為主奏的民間吹打樂,也稱鼓吹樂,經歷代藝人不斷加工傳承至今,以其為數眾多的曲牌、龐大的演奏隊伍、豐富的民俗內容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而成為我國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的樂種。它以西峰為中心,分布在周邊慶城縣、環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及鎮原縣部分鄉鎮。僅西峰區就有嗩吶班社31個,從業人員286名。該樂種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組合與"小件"組合兩種。一般樂手都能掌握兩件以上樂器,在人員不變的情況下可隨意調動。 慶陽嗩吶曲牌豐富,韻味質朴,自成體系,獨具風格,經普查後采錄的傳統樂曲有一千二百餘首,編入《慶陽地區民間器樂集成》的達496首,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為器樂化程度較高的傳統曲牌、民歌變奏和地方戲曲曲牌三類,代表曲目有《披紅掛花》等。 嗩吶 慶陽嗩吶的文化價值不僅表現在音樂的獨特性上,而且表現在其內容的延伸上。如"跑報"就是內涵豐富的表現形式之一,它通過口傳方式極大地發揮了藝人的即興創作能力,充分顯示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對繼承發揚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一獨特的樂種卻處於嚴重的瀕危狀態,採取相應的搶救保護措施已刻不容緩。 嗩吶演奏

7.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一、民間文學

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汝南縣)、花木蘭傳說(虞城縣)、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蛇鬧許仙傳說(鶴壁市淇濱區)、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平輿縣)、柳毅的傳說(衛輝市)、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邵原創世神話群(濟源市)。

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固始縣)、愚公移山傳說(濟源市)、趙氏孤兒傳說(溫縣)、大禹神話傳說(禹州市)、王莽攆劉秀傳說(西平縣、遂平縣、內鄉縣、靈寶市)、靈寶黃帝傳說(靈寶市)、葛天氏傳說(長葛市)、牛郎織女傳說(南陽市)、竹林七賢傳說(修武縣)、帝舜傳說(濮陽縣)。

以上內容參考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4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榜

8. 能代表河南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1、嗩吶藝術(焦作沁陽)

樂器嗩吶,俗稱「喇叭」,是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根據不同分類標准可以分不同的種類,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9. 河南有什麼藝術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民間美術(9項)
1、 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市)
2、 黃河澄泥硯 (鄭州市惠濟區、孟州市、陝縣)
3、 汴京燈籠張 (開封市)
4、 柘城李秀山泥塑 (柘城縣)
5、 農民畫 (舞陽縣、汝南縣)
6、 虢州石硯 (靈寶市)
7、 秦氏絹藝 (滑縣)
8、 方城石猴 (方城縣)
9、 民間剪紙 (陝肢棚縣、靈寶市、盧氏縣、輝縣市、魯山縣)

民間音樂 (13項)
1、 板頭曲(南陽市)
2、 中州箏派 (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 籌音樂 (許昌市)
4、 司馬懿得勝鼓(溫縣)
5、 超化吹歌 (新密市)
6、 嗩吶 (沁陽市)
7、 大銅器 (西平縣、遂平縣、郟縣)
8、 河南盤鼓 武陟縣、開封縣)
9、 官會響鑼 (項城市)
10、 軋琴 (舞鋼市)
11、 信陽民歌 (信陽市)
12、 鄭王詞曲 (沁陽市)
13、 西坪民歌 (西峽縣)

民間舞蹈(13項)
1、火龍舞 (孟州市)
2、蘇家作龍鳳燈 (博愛縣)
3、高抬火轎 (沁陽市)
4、齊天聖鼓 (靈寶市)
5、回民秧歌 (項城市)
6、大仵民間舞蹈 (柘城縣)
7、跑帷子 (湯陰縣)
8、花挑舞 (固始鋒此縣)
9、艾庄銅器舞 (許昌縣)
10、豫西獅舞(洛陽市大里王獅舞、鞏義市小相獅舞)
11、麒麟舞 (蘭考縣、睢縣)
12、火綾子(商城杈傘舞) (商城縣)
13、雙人旱船舞 (臨穎縣)

民間戲劇及曲藝(28項)
1、 豫劇(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2、 曲劇(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 越調(周口市)
4、 大弦戲(滑縣、濮陽縣)
5、 羅卷戲 (汝南縣、滑縣、內黃縣、通許縣*、范縣、鄧州市)
6、 目連戲(南樂縣)
7、 道情(太康縣)
8、 宛梆(內鄉縣)
9、 四平調(商丘市、濮陽縣)
10、 大平調(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1、 皮影戲 (靈寶市、羅山縣)
12、 杠天神 (新蔡縣)
13、 懷梆 (沁陽市)
14、 河銀飢迅洛大鼓(洛陽市)
15、 河南墜子(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16、 王屋琴書 (濟源市)
17、 灶書 (固始縣)
18、 絲弦道 (平輿縣)
19、 鑼鼓書 (三門峽市)
20、 清豐縣柳子戲 (清豐縣)
21、 河陽花鼓戲 (孟州市)
22、 二股弦 (武陟縣)
23、 光山花鼓戲 (光山縣)
24、 南陽曲藝 (南陽市)
25、 扁擔戲 (新蔡縣)
26、 揚高戲 (三門峽市)
27、 二夾弦 (開封市、睢縣、滑縣、延津縣)
28、 落腔 (內黃縣、輝縣市、長垣縣、淇縣)

閱讀全文

與河南沁陽民間藝術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