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祝土族《格薩爾》,隴東紅色歌謠,肅南裕固族口頭文學穗察與語言,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保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河西寶卷(武威寶卷張掖寶卷酒泉寶卷),東鄉族小經文與民間敘事長詩,敦煌藝術,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新城花兒會張家川花兒會),佛宮音樂"道得爾",清水縣道教音樂縣,嗩吶藝術,裕固族民歌,天祝藏族華銳民悶族肢歌,甘南藏族民歌,敦煌藝術-舞蹈技藝研承,高高蹺,蘭州太平鼓舞,攻鼓子舞,旋鼓舞,荷花舞,巴當舞,甘地蹦子,多地舞,尕巴舞,巴郎鼓舞,儺舞螞世(文縣儺舞-池歌晝永靖縣儺舞西固軍儺),鍋庄舞等等。
更多關於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226b171615826307.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Ⅱ 甘肅民間藝術有哪些 工藝藝術
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
按照材質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製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以天然材料為主,就地取材,以傳統的手工方式製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中的四時八節等歲時節令、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間藝術的陪伴。
按照製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繪畫類、塑作類、編織類、剪刻類、印染類等等。
從創作者的角度看,民間藝術是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體,以滿足創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補充家庭收入為目的、甚至以之為生計來源的手工藝術產品。
從生產方式看,民間藝術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以父傳子、師帶徒的乎碧方式世代傳承的。
從功能上看,它包括了側重欣賞性和精神愉悅的民間美術作品,也包括了側重實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裝飾品。作品的歲螞舉題材和內容充分反映了民間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飽滿粗獷,色彩鮮明濃郁,既美觀實用,又具有求吉納物敬祥、驅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Ⅲ 甘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一、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前秦趙璇、苻堅年間,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朝代,形成了龐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塑2415件。它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場所。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二、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位於中國甘肅省臨夏回配孫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40公里的積石山大寺溝西側懸崖上,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在黃河北岸大寺溝懸崖上開鑿,西秦蹇宏元年(420年)正式立碑,上下四層。它原名唐樹洞,羌語意為「鬼洞」。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岩寺,明永樂後稱炳靈寺。凌冰是藏語「仙巴凌培衡鏈冰」的簡化,意思是「千佛」攔好和「十萬彌勒佛」。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8次會議上,炳靈寺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共同申請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走廊路網》中的一處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Ⅳ 甘肅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1.秦腔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
2.太平鼓
蘭州太平鼓是流傳在蘭州市郊區農村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明朝大將徐達為統一河山奉命團慧西征,久攻敵人不克,於是走訪民間,從蘭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啟發,創造了三尺長鼓,讓士兵將兵器藏在長鼓中,喬裝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關。百姓歡欣鼓舞,贊美此鼓為「太平鼓」。
3.祭祀
甘肅民間一年中有四次共同祭祀祖先的活動,喪禮似乎更復雜、隆重,單從形式來說,就有樹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喊或頌木土葬等等。時間均以農歷鄭鄭為准。三月清明上墳掃墓,獻以芽麵包子(麥芽面做餡),並焚化紙錢;七月十五上墳燒紙,獻以葫蘆包子;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獻以麻腐包子(蘿卜加麻籽汁做餡);臘月三十上墳祭祖,獻以過年供品。
Ⅳ 甘肅的地方戲是什麼
甘肅的地方戲是隴劇。
隴劇是流行在甘肅全省的一個新興劇種,原名「隴東道情」,是流傳在甘肅東部地區的一種皮影戲。隴東道情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紮根於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
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為隴劇。
(5)甘肅省有哪些民間藝術形式擴展閱讀
演唱方式
隴劇的演唱方式比較自由,曲調流暢,節奏明快,近似說唱。曲調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時稱嘛簧,嘛簧悠長婉轉,韻味濃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構成隴劇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成分。
隴劇使用的樂器也有較大的發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揚琴、提琴和一些銅管、木管樂器,豐富了隴劇音樂的表現力。
隴劇十分重視創作和積累自己的演出劇目。已經積累了一些為群眾歡迎的:《旌表記》、《草原初春》、《謝瑤環》、《假婿乘龍》等保留節目。
Ⅵ 甘肅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鍋庄舞,又稱為「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鍋庄舞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2006年5月20日,鍋庄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Ⅶ 甘肅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玉壘花燈戲是甘肅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後掛滿花燈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現在隴南市文縣玉壘鄉一帶,又稱為「玉壘花燈」。是來源於四川小秧歌劇,唱腔高亢、委婉、明朗,既有隴南民歌的特點,又有很重的川味。
Ⅷ 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
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城,蘭州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之一。蘭州文化蘊含著淳樸的民俗風情,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很好的保護,那麼蘭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呢?
蘭州鼓子
蘭州鼓子,又名蘭州曲子、蘭州鼓子詞,是流行於甘肅省蘭州地區的一種漢族民間曲藝形式,中國曲藝的古老曲種之一。在蘭州地區曾經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文化娛樂形式,所以能彈會唱者甚多。如遇喜慶節日,請客宴會,不論在農村的家庭院落,還是集鎮的茶肆酒樓,老蘭州人聚集在一起彈唱;每當唱到高潮之時,他們便一人演唱而眾人幫腔顯得氣氛十分熱鬧。
蘭州太平鼓
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漢族鼓舞。主要流傳於甘肅省蘭州、皋蘭、永登、酒泉、張掖舉讓、靖遠等地。太平鼓作為蘭州地區城鄉人民喜愛的漢族民間表演形式之一,含有慶賀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慶典活動,太平鼓表演都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那鏗鏘有力的鼓點,顯示了黃河之濱人民的英雄氣魄,其風格獨特,具有濃厚的西北特色和藝術魄力。甘肅蘭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
苦水高高蹺
苦水街高高蹺是甘肅省永登縣的漢族民俗文化。起源於元末明初,到現在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高高蹺是當地一門祖輩相傳的漢族舞蹈表演藝術,也是農歷二月鎮粗二龍抬頭社火中一個傳統的保留節目。表演者穿上傳統的戲劇服裝,畫上秦腔劇中人物的臉譜,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蹺,排成長隊,在太平鼓隊強大陣容的引導下上街表御答鎮演。苦水高高蹺蹺腿的高度達3至3.3米,居全國之冠。
黃河水車
黃河水車,位於黃河河灣,距沙坡頭約6至7公里。水車是黃河沿岸一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而今多被淘汰,現有的6個巨型水車是專供遊人欣賞娛樂之用。
Ⅸ 甘肅省地方戲劇曲藝
甘肅戲曲藝術是指以敦煌絲路、多民族文化為發展核心,依託甘肅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創作,具有獨特甘肅表演風格、藝術表現力和文化內涵的戲劇。簡言之,表現甘肅這方水土和人文精神,體現甘肅氣派、甘肅精神、甘肅特色的戲劇。甘肅戲曲發展從古代文獻上看,從明朝初年已經初見端倪,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前,甘肅戲曲一直處於一種自發、沒有過多政府行為干預的狀態。
一、絢麗多彩的甘肅戲曲藝術
從藝術形態學的角度講,1949年以後的甘肅戲曲劇種從完全的民間藝術形態分化為職業戲劇和民間戲劇兩種形態。這種人為性質的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甘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戲曲種類眾多。僅就本土主要戲曲劇種而言,有甘肅秦腔、隴劇、曲子戲、甘南藏劇、高山戲、隴南花燈戲、搬山戲、喊牛腔等。外來戲曲劇種有崑曲、京劇、豫劇、蒲劇、越劇等。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本土劇種。
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秦腔是西北影響最大,流布地區最廣、發展最全面的戲曲劇種。關於秦腔的源流至今在學術界存在較大爭議,但是甘肅、陝西是秦腔藝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最早沃土是毫無疑問的事實。甘肅秦腔最初見於歷史,是以西秦腔的稱謂出現在明代戲曲文獻中。從清朝中後葉起,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期止,是甘肅秦腔發展的黃金時期。從流布地區和藝術特色上粗分為東路、中路、南路。東路秦腔流布於平涼、慶陽地區,以楊改民、白忠孝、常俊德、任國棟的董志源四大班社最為享名,演出劇目多為東周列國和三國戲,表演豪放粗獷,多武戲。中路秦腔的流布則是以蘭州為核心,輻射周邊地區及河西;其特色是名家輩出,流派眾多,表演考究,構成了甘肅秦腔藝術舞台表演的精髓;耿忠義、郗育德、文漢臣、岳鍾華等名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客觀地講隴劇作為甘肅的代表性劇種由於其先天不足,缺乏廣泛的代表性。不論從劇目建設、舞台藝術、影響范圍、流布地區,隴劇都不能和秦腔比肩。隴劇的前身是隴東道情,本來是甘肅慶陽地區的皮影戲。1957年經過藝術工作者的加工,以真人上台的形式表演了《劉巧兒》等戲;1959年以一出《楓洛池》風靡全國,從而奠定了新型戲曲劇種的地位;隴劇的唱腔優美動聽,表演多以三小戲和移植劇目為主。
甘南藏劇是甘肅少數民族戲劇藝術的主要代表,是廣大藏族藝術智慧的結晶,也是藏漢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具體成果體現。作為甘肅多元民族文化的甘南藏劇,主要流布於以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為核心的安多藏區。甘南藏劇是廣義藏劇的主要分支,同時也是舞台藝術成分最重、現代化氣息最強的藏劇種類。甘南藏劇曾被稱為甘南藏戲、安多藏戲、「南木特爾」藏戲等不同稱謂,是中國藏劇藝術系統中具有鮮明藝術特徵和價值的主要分支,也是甘肅少數民族戲劇發展最完善、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獨特劇種。其劇目中《松贊干布》、《智美更登》、《格薩爾王》最有代表性。另外,拉卜楞寺的宗教儀式劇《米拉日巴勸化記》則尤為引人矚目。
甘肅從東到西,流布有各類稱謂的曲子。這些民間曲子中既有依然屬於曲藝形態的,也有進化到小戲形態的藝術。小曲戲自始至終基本上延續了民間發展的模式,因而有很強的生命力和親民性;其中很有典型意義的是民勤小曲戲。民情小曲戲的發展,由於所在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廣泛吸收和借鑒了江南、陝西、山西和本地民歌的優長,又大膽引進蒙古族民歌中的「西調」,形成了新調變老調,常唱常新的良性循環,所以深受百姓喜愛。比如《二瓜子吆車》用今天的時髦話講就是戲說《蘇三起解》;曾以這出戲聞名的是藝術家周玉文,他的丑角表演詼諧幽默,矮子功利落干凈,為世人稱道。
在第二屆中國秦腔節上,不少外地專家私下認為不虛此行的最大收獲是看到了高山戲的獨特表演。高山戲、隴南花燈都屬於民間戲曲的典型代表。前者具有明顯的地蹦子和社火痕跡,後者發展受鄰省川劇高腔的影響,行當較全,劇目豐富,較為成熟。搬山戲流布於靜寧、庄浪一代,演出劇目的內容是目連戲;演出時間間距較大,有「三十六年一小搬,七十二年一大搬」的說法,每次演出長達八天;這個劇種今已絕跡,但是如果結合青海目連戲和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的目連戲研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二、甘肅戲曲劇種發展現狀
甘肅職業戲曲劇團的新時期改革,在縣一級已經完成了調整,省、地市兩級的劇團至今依然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主要表現在,劇目匱乏,人才短缺,藝術水平整體有待提高,管理體制急需轉變等諸多因素。從業人員的數量雖然整體下降,但是幅度還不夠。國營劇團的發展處於走一步看一看的小腳走路階段。
甘肅民間戲劇是一種質朴藝術,不象文人那樣重視戲劇文本,文本的存在只是為演出提供了一個基礎,也可能沒有文本,它側重於戲劇行為,戲劇的演出,其結構自由開放的,台上與台下,演員與觀眾交流互動、相互融通,有時甚至就是一體。靈活的現場發揮,更能激發演員的想像力、創造力,更能營造現場的演出氣氛,也更符合戲劇的行為規律。民間戲劇的藝術價值、藝術精神是在共同的集體表演活動和表演活動形成的熱烈場面、氣氛中體現、升華的,演出是民間節慶的組成和核心,是民間生活最具有狂歡意識和精神的儀式。
綜上所述,任何一種藝術品種的正常發展軌跡始終面臨一個前提,就是為生存而競爭。競爭的結果,不外乎要麼被淘汰或替代,要麼更加繁榮和發展。從戰略上講,競爭是為了發展,而生存首相是第一位的。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的變化中發展。自然規律如此,藝術創造規律,同樣也遵循這個自然發展的法則。就戲曲藝術而言,就是一個如何能使它的藝術發展做到「簇簇能新」(見張岱《陶庵夢憶》),從而使其本體達到歷久彌新。甘肅戲曲發展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在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冷靜地面對和處理好生存與競爭的關系,樹立以我為主,兼容並蓄的科學發展觀。一方面大力強化戲曲本身藝術結構調整和革新,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對原有傳統戲曲文化的繼承與開掘。只有樹立了這樣的發展觀,才有可能少犯錯誤,真正為甘肅戲曲的前進開拓一條地基堅實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