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湘潭文化藝術有哪些

湘潭文化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04 20:47:38

1. 湖南湘潭的風俗有哪些

如下:

1、給客人送檳榔

湘潭人對檳榔有獨特的嗜好,在湘潭如果有客人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一定會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2、接「對子」、「開財門」

新歲來臨,人們都喜歡在門上貼上春聯和門神,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春聯多書祝福之語,用以表達人們喜迎新歲,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願。大年初一,雞鳴而起,開門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謂之「開財門」。

3、舞龍燈先要「接龍」

在湘潭一帶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

4、放開門炮

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據說放開門炮前要先說吉祥話,碰上啞炮要立即補放一個。

放得越高越響越好,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

5、送灶神、過小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是古老的傳統習俗,也有二十四日送的,有「民三、官四」之說,到三十日晚再迎接回來。灶神又稱「司命」,一男一女,形象風流,故忌女人敬灶。傳說灶神從二月三十日晚起到玉帝那裡匯報主人一年的好歹,人們怕他們上玉皇那裡「打小報告」,常在這天沐浴齋戒,以齋粑、甜酒、甜果餞行

2. 湘潭陶畫館是什麼時候

您好

湘潭陶畫館是2013年10月12日開放的,是一家收藏特色陶畫作品的美術館。它位於鬧陸禪湘潭市東風大道特1號,面積約10000平方米,佔地120畝。它集液塵展覽、鑒賞、保管和研究於一體,在湘潭展示了近百件精品陶畫,是湘潭美術史上的重要見證。其次,設立的

湘潭陶畫館於2013年10月正式開放,它是一家集湘潭本土陶土文化研究、展示、宣傳和銷售於一體的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本館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代陶瓷、陶瓷器物和陶畫等多項保存和展示藏品,另外還有不同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陶瓷燒造技藝等的展覽、活動。為了進悉友一步挖掘和宣傳湘潭陶瓷文化,湘潭陶畫館通過展覽會舉辦文物研究講座,以及定期組織湘潭本土陶瓷創作者進行創作研討,讓人們更多地了解湘潭陶瓷文化。

3. 湘潭為什麼被稱之為「湖南檳榔之城」

湘潭被稱為「湖南檳榔之城」的原因主要有:
1、湘潭人不僅在招待親朋好友,要選用上好的檳榔,而且獨自一人茶餘飯後,只要興致所至就會情不自禁地嚼上檳榔,而且不是嚼一兩口,更有厲害的,一灶陵悄天中除了睡覺、吃飯外的時間,嘴裡就沒閑過。
2、而且湘潭人吃檳榔不分男女老幼的,上至80老翁,下到黃口小兒。
3、湘潭人對檳榔的加工製作,同樣也是十分用心和執著的。汪碼
4、現在國內銷售的精品包裝的檳榔,大都出自湘潭。以往逢年過節,湘潭人通常都會根據自己喜歡的口味自家自製些。但現在仍然堅持自家加工已經隱渣很少了,多數人會去購買精品包裝或街邊小攤上的了。

4. 湘潭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韶山是湘潭市最出名的景點,毛澤東同志就是出身在這里。位於湘鄉、寧鄉、湘潭交界處、距湘潭市40公里,距長沙市120公里,人口10萬。相傳舜帝南巡到此,見風景優美,遂奏韶樂,引鳳來儀,百鳥和鳴,又傳「韶氏三女得道於此,有鳳鳥銜天書到,女皆仙去。」韶山故此得名。現屬湘潭市。湖南省設韶山管理局。 韶山,群山環抱,峰巒聳峙,氣勢磅礴,翠竹蒼松,田園俊秀,山川相趣。韶峰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一,色彩神奇;青年水庫融藍天,映青山,碧波盪漾;慈悅庵的六朝松,神秘的「西方山洞」——滴水洞、虎歇坪、滴水洞八景屏等著名景觀,點綴靈秀山川。 如今的韶山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參觀,主要景點有毛澤東同志故居、毛澤東銅像廣場、毛氏宗祠、毛澤東詩詞碑林、韶峰,在這里還可以欣賞到韶樂,品嘗到毛主席最愛的毛氏紅燒肉。 魯班殿位於湘潭市自治街。清乾隆初年由境內泥木匠所建,作為公所。民國元年(1912)年燒毀,3年後重建。殿為全木結構,上下兩層,廟堂寬闊。門樓正面為八字牆,門額上方為泥塑浮雕《湘潭全城實貌圖》。 圖景由3部分組成。右圖長4米、寬0.6米,為文昌閣至小東門景;中圖長5.2米,寬2.6米,為縣城至窯灣的各街、巷、碼頭;,為楊梅洲全景,背景為黃龍山、仙峰嶺等;近景為湘江,飛舟,街市中房屋林立,雨湖垂柳搖曳,作品細膩逼真。是湘潭泥塑藝術珍品。民另年間曾在此開辦泥木工人的子弟學校。民國25年(讓宏1936)維修時,正殿門額懸「天下無敵」木匾。「文化大革命」中毀損嚴重。現已修復並公布為湘潭市文物保護單位。 齊白石紀念館位於湘潭市白馬湖風景區。為紀念傑出的人民藝術家、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1983年中宣部、文化部批准湘潭修建齊白石紀念館,歷時10年,於1993年竣工落成,同年五月二十三日舉行開館慶典。館址用地10000平方米,主體建築2000平方米。館內收歲滑中藏齊白石國畫作品和早期雕花作品數十件並收藏了近、當代名家書畫作品數百件。紀念館經常舉辦國內外書畫名家作品展。紀念館周圍風景秀麗,為湘潭市的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的建築,宛如江南民居,精巧、典雅,透出一種別樣的平和與親切,成為湘潭市一個新的旅遊觀光點。紀念館大門額上黑石鎦金大字「齊白石紀念館」熠熠生輝。進入館內,你不僅可欣賞到白石老人精妙絕倫的30餘幅繪畫原作及早年木雕、竹雕、石雕作品,也能欣賞到齊氏後人及弟子對老人藝術的繼承與發揚。各個展廳婉轉相連,寬敞明亮,又如在江南農居漫步,與白石老人繪畫藝術的那種稚朴、天真的農家氣息相映成趣。更具匠心的是,在紀念館中間精心設計了小橋流水,棚架漏蔭,使得整個紀念館在清澈的流水中透出一種流動的靈氣。1997年,湘潭市人民政府又決定將白馬湖畔的人民路學校更名為白石學校,以增濃紀念白石老人的情意。 湘鄉孔廟,又稱文廟,是湘鄉最古老的宏偉建築之一,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廟址原在漣水之東仙林岡(今東岸坪),宋、元、明、清四朝,曾先後修復、重建、擴建達七次之多。清雍正十一年(1733),各地奉旨查修天下文廟,邑人黃宜中、蕭衍等因見廟居郭外,臨坍岸,便集銀五千兩,申議移建於黃甲嶺。乎山這就是今天見到的坐落於湘鄉一中校園內的孔廟。孔廟舊時的最後一次修復是清同治三年(1864),系湖南道台許隆阿為首組織。兩百多年後的1994年,經湘鄉一中奔走呼號,多方募捐,籌集資金百餘萬元再度重修,使孔廟這一古代建築藝術的傑作,重現出金碧輝煌、庄嚴肅穆的絢麗異彩。 孔廟主體建築大成殿系典型的明清古建築結構,重檐斗拱,紅牆碧瓦,酷似天安門城樓。大成殿內,過去曾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之牌位,如今牌位不存,取而代之的是神態畢肖的孔子塑像。大成殿後面是崇聖殿,因其珍藏過許多儒家經典等珍貴古籍,故又稱「尊經閣」。今已改造成豪華典雅的小型會議室。兩殿前兩側的四間廂房,已被學校充分利用,建成了校史陳列室和教育教學成果展覽室。由大成殿走下台階,穿過庭院,便是大成門。門前懸掛著一塊紅底黑字金邊的橫匾,上書「大成門」三個大字。由大成門往外走,便是雄穩的麻石牌坊——欞星門。欞星門由六根直立方型石柱和15根橫方石樑結構而成,相互對稱。每根直立石柱的頂端都蹲著一小石獅,虎虎有生氣。其雕工不能說精細,但不粗疏,形態不能說偉岸,但不萎縮,遵循中庸之道。昔日欞星門前,還有狀元橋。狀元橋是一座兩邊用石欄桿圍護的石拱橋,橫跨在荷花池上。荷花池前面左右都由紅粉青磚圍牆護著,內有一塊半圓形的空坪。左右圍牆都有門,平日關閉,只有在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打開。左門外左側牆上嵌刻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字樣的石碑。相傳只有高中的狀元才有資格登上狀元橋,穿過欞星門,腳踩大成殿前坪之下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游龍出海」圖案上的昂首龍頭,直奔大成殿。如今,狀元橋沒有了,荷花池也被填平建成了有著400米跑道的標准運動場。這古老的傳說也就成了膾炙人口的歷史軼聞。 數千年來,孔子一直被奉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文廟就是文明的象徵。歷代封建帝王對孔子無不頂禮膜拜,代代加封。湘鄉文廟正廳的大成殿就曾建有「先師孔子贊」和「四大賢贊」兩座御碑,還懸有多種御賜扁額,計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頒「萬世師表」匾;雍正元年(1723)頒「先民未有」匾;乾隆元年(1736)頒「與天地參」匾;嘉慶四年(1799)頒「聖集大成」匾;道光元年(1736)頒「聖協時中」匾;咸豐元年(1851)頒「德齊幬載」匾;同治二年(1863)頒「聖神天縱」匾。真乃「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啊。 現在,湘鄉孔廟因其獨特的建築、精巧的雕刻和悠久的歷史而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褒忠山在距湘鄉市城西約35km陶月山區境內。一山拔地而起,直插蒼穹,雲繚霧繞,朦朧迷離,這就是古稱「湘中第一山」的褒忠山。褒忠山海拔八百多米,曾名「貞女山」,相傳有邱氏二女終身不字,於此山修道成仙。宋末,鄉民劉叔榮起兵抗元,踞山不屈。最後,兵盡糧斷,墜崖犧牲。後人為紀念他,褒獎忠義,遂改名為褒忠山。 褒忠山景觀有白雲關、報恩寺遺址、仙女廟舊址、捨身岩、一尖峰、二尖峰等。其中以白雲關最為壯觀。沿登山小道而上,道旁一巨石上鐫刻著「白雲關」三個大字,此所謂白雲出入之關口。每當白雲「出關」,則關下雲霧迷漫,而山頭晴朗碧透;若白雲「入關」,則山頭雲遮霧蓋,而關下清明如鏡,為褒忠山一奇觀。「捨身岩」如刀削斧砍,巋然聳立,傳說為劉叔榮退守至此,誓不投降,跳岩捨身之處。 褒忠山峰巒重修,修竹搖曳,林木蔭蔽,山花香馨,百鳥囀鳴;山谷間,清泉飛瀑,流溪潺潺,如歌似曲。令人陶醉。有水杉、黑殼楠,潤楠、紅桐等許多珍貴樹種,是一處難得的天然植物園,現已辟為褒忠山林場。 石魚山在湘鄉市城西十里的湖山鄉境內,又名石魚屏,曾譽稱「石魚彭鬣」,為湘鄉八景之一。 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卓越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記載過:「漣水東入湘鄉,歷經石魚山,山高數十丈,廣十里,山下多元石,色黑而理若雲母,鑿開一層,輒有魚形,鱗鰭首尾,宛若刻畫,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 石魚山的「魚」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來這里游覽、尋覓。六朝名人張正就曾游覽此山,見石作賦曰:「魚躍湘鄉之水」,並鐫石立碑。唐朝時,文學家段成式也曾來過這里,在《酉陽雜俎》中,記述了他在石魚山的見聞。 石魚給人以奇特神秘之感,它就是一種石。據考證,在幾百萬年以前,湘鄉的湖山及至蘇坡鄉一帶是一個偌大的湖泊,湖泊里生長著魚和其他浮游生物。後來,由於地殼的劇烈運動,這些生物一批一批被埋在泥沙下面,長期受著壓力和地心熱力的作用,泥沙形成為岩石,魚經過炭化也就凝膠在岩石層中,成為化石了。 石魚,可以說是一種反映地質演變的藝術珍品。它不僅能給人以古樸純真的享受,而且能給人以知識的啟迪。1958年修建湘黔鐵路時,路基穿過石魚山,曾發現大量的石魚。現在,雖然此山已奠於鐵路之下,但鐵路兩旁仍有魚石披露,倘若開發,動輒有「魚」。 滴水洞是主席別墅,位於韶山沖西邊的角落裡,與主席故居相距3公里。滴水洞天,是韶山風景中一個著名的景點群,由滴水幽壑、虎歇坪、龍頭山等自然風光與滴水洞一號等建築組成。滴水洞長約2.8公里,洞內有小溪,曲曲彎彎,幽壑口朝東北而開。小溪沿岸林木繁茂,挺拔的松林中夾雜著茂密的楠竹,而上百種野花漫山遍野地生長著。 窯灣位於湘潭市十八中附近,是湘潭最大的老城區和棚戶區,從長沙到達湘潭後可在湘潭火車站乘坐18 路公共汽車前往. 窯灣過去有一點點有個類似長沙桔子洲頭的地方,就是楊梅洲.楊梅洲基本上是個燒烤場,河對面也是比較有特色的,前面不遠有個湘江鐵橋.而楊梅洲的附近有個在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女俠秋瑾的故居,由於保護不到位,已經比較破舊,不能不說是種遺憾. 楊梅洲最好看的風景應該是6-7月份的洪水,號稱年年都被水淹的說,現在去可能還好,但是也還是可以看到比較猛的江水.另外還有望衡亭,觀聖殿等等古跡。

5. 湘潭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景點推薦

1、雨湖公園

雨湖歷來就為湘潭風景名勝地,自古就有「垂柳碧孤塔,夕陽紅半橋」的名句傳誦至今。湘潭市一年一度的菊花展也在這里舉行,各類菊花群相爭艷,美不勝收,為湖色增添無限風情。

6. 湘潭你的家鄉有著怎樣的特色文化但確沒有被挖掘或開發出來的

湘潭特色文化,萬樓的「樓」文化、窯灣的「窯」文化、九總到十八總的「總」文化、大唐興寺的「佛」文化以及葯都的「葯」文化等系列資源等著被挖掘。
「湘潭」之名來源於它的地理特徵。湘潭文化底蘊豐厚,花石禾鐮昔日著名品牌,如今鮮有人知,上世紀六十年代,湘潭禾鐮與著名的杭州張小泉剪刀、北京王麻子剪刀齊名,而當小編問起許多培脊湘潭本地人時,他們卻表示一無所知,湘潭的禾鐮製作有兩三百年歷史。所生產的產品銷往省內各地以及湖北、安徽、江西和江浙一帶。湘潭第一家鐮刀專業公司湘潭縣振興禾鐮公司年產禾鐮80萬把,使「湘」字牌鐮刀一度成為湖南省最優產品。
湘潭人都知道,窯灣最引以為榮的是造船業。造船可追溯到晉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唐代,湘潭造船業因適應洛口糧運的需要而振興;清代,曾國藩辦團練,在這里設立水師營,造新式戰船作戰太平軍;民國年間,楚利公司航行於長潭航線的「新鴻發」客輪,是湘潭自造的第一條森殲火輪,更是當時打破帝國主義壟斷長潭航線的一條國產、國人自營的客輪,維護了內河航行主權。
窯灣的文化底蘊如何豐厚?歷史有記載,卻未被人們所記住。慶幸的是,這些「窯」文化如今配春滲依舊有根可循。我們欣喜地看到,千里湘江第一灣正在深入「窯」文化的發掘。這些寶貴的歷史記憶,不會被遺忘,更不會成為「消逝的文明」。

7. 湘潭九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藝術文化

紙影戲是一種民間常見的演出的戲種,流行於湘潭城鄉,俗稱「影子戲」,至今有些地方還有唱「影子戲」的習慣。響塘的吳昇平是少數僅存的老藝人之一,俗稱兩塊門板一個扮桶就可以演的,多見於婚喪喜事、酬神打醮,因用紙板做影子代的角色,不同於北方用驢皮製作的皮影。
影子戲班,一般只有三人,一為主演操作主唱森握,二為伴奏、伴唱並協助操作。
清末至民國年間仙女、黃龍一帶(包括今天的九華)以黃玉奇班著名,能演八十餘個劇目 湘潭城區有三大窯場。罐子窯出現於晚唐,存在千餘年,是燒日用陶器、瓦器的地方,它與瓷窯不同,瓷窯是龍窯,窯溫高;陶窯是饅頭窯,窯小,窯溫低。
它的產品有瓦器:炊壺(催壺),沙罐(葯罐),瓦花盆(灰黑色透水性最好),便溺器(夜壺,文雅的稱呼為「虎子」)。
罐子窯的陶制產品:1、建築用的陶水管、陶瓦。嫌型2、日用器具,水缸、雙弦汲水壇、各種菜壇、醬壇,蒸缽、茶水包壺和上釉花盆等。3、釉色有青黃、灰白、青色、土黃,素胎褐釉等色。4、花色有缸外壓太極、福、壽、菊花、團花等花紋圖案也有灰白釉上褐色圖案、蘭花等的。
上世紀50年代,九華鄉有湘潭縣陶器供銷生產小組。1961年,成立罐子窯陶器生產合作社,1979年改名縣陶瓷廠,但只生產陶器不生產瓷器,瓷器生產在易俗河鎮和石潭鎮。
陶器,罐子窯靠近湘江邊(四都四甲芹春猜)。江邊至今還可找丟棄的陶片,陶片上殘存著多種釉色或花紋,從古代到近代都可撿到。

8. 湘潭的文化藝術

湘潭話
湘潭方言,又稱為湘潭話,屬於湘方言新湘語的一支。狹義的湘潭方言指湘潭市區的方言,湘潭市區的方言與湘潭縣話有所區別。
湘潭話屬於典型的湘方言,但內部存在差異。大體而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市區話為代表,入聲獨立,陽低調讀濁音。本片包括湘潭市區,湘潭縣除青山橋鄉以外的鄉鎮以及韶山的銀田,永義,如意,楊林鄉,另一種是以湘鄉話為代表,屬於湘方言婁邵片,入聲歸派,古全濁聲母今大多數讀濁音。湘潭方言有6個聲調,入聲獨立,去分陰陽,基本與長沙方言一致。
湘鄉話
湘鄉方言,又稱為湘鄉話,屬於湘方言老湘語的一支,是最具代表性的老湘語之一。
湘鄉話通行於古湘鄉地區,包括今天的湘鄉市,雙峰縣,婁星區以及漣源的一部分(1952年以前一直是一個縣)。據查證,湘鄉話話是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兩個古語之一,湘鄉話屬古楚語。 在中國正在發生的的社會變遷的大環境下,城市裡富有地方個性的傳統自發性民俗漸趨少見,例如春節期間的舞龍舞獅表演,端午節期間在湘江舉行的眾多隊伍參賽的並吸引大量觀眾的龍舟比賽等等。傳統的湘潭花鼓戲、湘潭湘劇、皮影戲在電視電影的時代面臨著生存的威脅。湘潭地區民間的傳統音樂主要包括嗩吶演奏和山歌。湘潭縣青山橋的民間嗩吶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也是湘潭市唯一的入選項目。
現依然盛行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三月三、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中秋節、小年等。春節時盛行送春、接春和送財神、接財神。三月三保存上巳節「地菜子煮雞蛋」的傳統;七月半(即中元節)農村接老祖宗的魂魄回家,貢品侍奉,燒錢紙,俗稱「七月半接老客」。
麻將、撲克為城鄉居民所喜好,除此之外,大眾娛樂活動主要由大眾傳媒或者歌舞廳等娛樂場所提供。李清德等人所表演的湘潭方言脫口秀是通過傳媒引起廣泛關注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藝術形式,它以較「土」的湘潭方言為形式,以農村或城市中下階層的生活趣聞和自嘲性的社會觀察為內容,體現了新世俗文化的一種復甦。

9. 湘潭有什麼文化底蘊

湘潭地名由來
「湘潭」之名來源於它的地理特徵。一說為此地因處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說則更廣為接受,即得名於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實際為湘江中較深的一段,但因為傳說中與周昭王的聯系而頗為有名,以至於作為一個主要地理特徵自唐朝起賦名其所在的地域為湘潭縣。 湘潭市境內自漢代設立第一個縣治--湘南縣並構築縣城(今湘潭縣石潭鎮古城村),迄今2200餘年。自唐移湘潭縣治於洛口(今湘潭縣易俗河鎮)基本確立今湘潭市區和湘潭縣的境域也有1250年了。湘潭境內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遲在距今5000年前。

一、商周時期
湘潭縣楊嘉橋鎮的金棋村老虎坑遺址,湘鄉市金石鎮岱子坪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證明此時境內居民已達到較高的文明程度。商周時期,境內文化已想當發達。尤以湘潭縣響水鄉桂花村出土的豕尊、湘潭市區十八總福建會館出土的銅爵造型雄偉、精美,說明商代冶鑄技術相當先進。西周時期出土文物也不少,其中帶有「戈」 「旅父甲」字樣的青銅器,說明境內與中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商、西周時期的居落遺址也多有發現。與此境內人口逐漸增多,形成村落。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中原文化南下的一個重要據點。市區霞城鄉五星村就有大型村落遺址存在,出土的板瓦、溝瓦均為大型建築物所有。湘鄉牛形山出土的漆器,色彩艷麗,造型精美,十分罕見。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漢代,今市境湘河口以上,漣、涓二水流域屬湘南縣(今長沙)。湘南縣城在湘潭縣石潭鎮古城村,解放初期殘存有周長約1000米、高2米、底寬5米的夯土城牆,外有護城溝(河)遺跡,當地老百姓稱為「石城澗子」,並出土了一些漢代器物。西漢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從湘南劃出西部一片地域作為湘鄉侯國,後轉為湘鄉縣。湘鄉的劃出,有助於保障以臨湘為中心的中心文化不受開化較晚的蠻族文化的干擾。因而自戰國至漢,乃至其後幾百年,湘鄉都成為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撞擊點。
東漢末年,曹、劉、孫相爭,市境初隨荊州屬劉備,後屬孫吳政權。湘鄉人蔣琬以州書佐隨劉備入蜀。諸葛亮死後,繼承相位,位至大司馬。 南朝齊,湘南縣分解,劃地給鄰近各縣,主要部分入衡陽縣,衡陽郡治一度遷至原湘南縣城。南朝齊將連道並入湘鄉,加強湘鄉的力量,一直待續至解放初期。
三、隋朝時期
隋將湘西、衡山、湘鄉合並為衡山縣。唐初恢復湘鄉縣。天寶八年(749年)將梁天監年間(503~519年)所設的湘潭縣中劃出部分地後,剩下的南起鳳凰嶺、東至軍山、北達淦田、西至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與衡山縣北部合並,組成新的湘潭縣,設縣治於洛口(今易俗河),至此,今湘潭縣、湘潭市區境域大致穩定。洛口得到發展,五代馬楚政權在此設場官監督貿易。
四、唐宋時期
盛唐時期,境內農耕、水利均有長足發展。唐至五代,湘鄉始終是民族矛盾尖銳的地區,成為漢人政權與「梅山蠻」交戰的戰場,經濟受損十分嚴重。宋代,湘潭縣治移入今市區城正街。歐陽修的《湘潭縣修修葯師院佛殿記》曾記錄了湘潭商人李遷之以商船航行於長江下游真州(今江蘇儀征)一帶,「賈江湖」、」「歲一賈其入數千萬」,可見湘潭商業相當發達。南宋福建崇安人胡安國移居湘潭縣泉潭畔,講學、著述,開一代學風,形成以「經世致用」為主導思想的「湖湘學派」,對湖南近800年思想文化影響很大。
五、元朝時期
元末農民大起義中,湘鄉人易華揭竿而起,擁有烏石寨等48寨,歸屬徐壽輝、陳友諒集團,為陳友諒麾下的湖廣參政,曾兩次以十萬八千石糧助陳友諒、陳理父子。陳敗後,易華不服朱元璋,朱多次討伐,湘鄉十室九空。
六、明清時期
以米、葯等商品的轉運貿易為基礎,湘潭在明清十分繁盛,明朝時為「工商十萬,商賈雲集」的商埠,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稱。清朝至鴉片戰爭之前,湘潭是廣州進出口貨物運輸的重要中轉站,也是連結上海、漢口和西南地區的商業樞紐,是湖南最重要的轉口貿易城市。「湘潭亦中國內地商埠之巨者,見外國運來貨物,至廣東上岸後,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運至內地,又非獨進口貨為然,中國絲茶之運往外國者,必先在湘潭裝箱,然後再運廣東放洋,以故湘潭及廣州間,商務異常繁盛。」當時的湘潭發展為湖南最大的商業與經濟中心。明清兩代繁盛的商業帶動了湘潭城市的擴張。在城市人口方面,據學界研究考證,湘潭是明朝及清朝時期湖南省最大的兩個城市之一,清末縣城人口約20萬。在城市地域方面,湘潭實際城區分為城內、城外兩部分。湘潭縣1576年開始圍築縣城,東起宋家橋西至大埠橋,周長2500丈,是政治活動的區域,衙署建於此內。而商業活動則集中於城外地區,湘潭實際城區也隨之沿江擴展,至明萬曆、天啟年間,湘潭城區街市已從宋家橋延伸至石嘴堖一帶,長約7公里,形成了帶狀城市,被稱為「扁擔市」。「縣毓富浩穰,磁貨氓庶皆在城外,沿湘以上十餘里,自前明號為小南京。」此時,湘潭的實際城區規模甚至超過了長沙。「城市街衢三重,長十五里,三乘之,四十五里」,湘潭外城街區由三條主幹街道組成,從濱河起依次為河街、正街、後街,每條街長15里。而每條街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區,河街匯聚了牙行,店鋪則在正街,居家一般集中於後街以及城內。這個城區結構大致延續到了20世紀40年代。 鴉片戰爭後的清末民初時期,隨著湖南行政中心長沙開埠、粵漢鐵路通車以及廣州貿易地位的相對下降,湖南商業活動向長沙轉移,湘潭商業漸趨凋敝,抗日戰爭等戰爭的毀滅性破壞徹底結束其作為消費性貿易城市的階段,其後湘潭逐漸轉入了工業城市的階段[1]。
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湘鄉人曾國藩辦團練、建湘軍,與太平天國戰,與捻軍戰。湘軍名噪一時,僅湘鄉一縣以戰功敍官見於地方誌的達7800餘人,文官知府以上86人,武官副將以上1153人。湘軍的中、上級軍官,湘鄉人幾達半數,時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湘軍在反對外來侵略中亦多立戰功。尤以劉錦棠為前敵總指揮,蔣凝學以布政使兼理糧台專司糧秣供應的西征軍最突出。兩個湘鄉人配合默契,率「老湘營」掃盪阿古柏、白彥虎匪幫,為收復新疆建立了赫赫戰功。從此,部分湘軍留守新疆、甘肅、寧夏一帶,其後裔有的定居於此,甚至自成村落,保留湖湘習俗、方言,故有詩稱「湖湘子弟滿天山」。
七、晚清民國時期
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興起,境內率先投入斗爭者劉道一、劉揆一,為黃興引薦了湘潭會黨首領馬福益,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籌劃了「甲辰起事」,不料事泄流產,次年,馬福益犧牲。光緒三十二年,湘鄉人禹之謨發動湘鄉學生反對知縣陶福曾,掀起一場震動全省的學生運動,不久,禹之謨冤死獄中。同年,劉道一奉命發動「萍瀏醴起義」,湘潭會黨成員參加者眾多,起義堅持近月,後遭湘、鄂、贛三省五萬余官兵反撲,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劉道一犧牲。 古湘潭縣城圖辛亥革命失敗後,各派軍閥連年混戰,多在境內進行拉據戰,弄得兵災不斷,民眾叫苦不迭。此後,湘潭工商業日漸衰落,僅滴水埠之石膏、鶴嶺的錳礦和譚家山的煤礦先後得到開采,產業工人達到一定數量,湘潭也成了中國的「錳都」。193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決定在湘潭下攝司地區興建中央電工器材廠(電機廠)、中央機器廠(飛機廠)、中央鋼鐵廠、電廠,並修築湘黔鐵路,然而由於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入華北、華中,致使機器廠、鋼鐵廠、電廠和鐵路、鐵橋停建,所征9000畝土地後來修成飛機坪,湘潭失去了一次復興經濟的機會。以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有燒殺擄掠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湘潭經濟更加蕭條,人民生活十分貧困。「道路不平、電燈不明、乞丐成群、工商凋零」是解放前夕舊湘潭的真實寫照。
湘潭縣境內民國時開始修築鐵路,粵漢、浙贛、湘黔交匯在縣城以東30公里的株洲,湘潭縣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由其取代,株洲鎮快速發展,並最終脫離湘潭獨立成市

10. 湘潭縣的民俗文化

湘潭縣素有「湘中明珠」之美譽,是中國湘蓮之鄉、湖湘文化發祥地,也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其傳統音樂青山嗩吶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青山嗩吶是湖南吹打樂中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主要流傳在湖南省湘潭縣青山橋、石鼓、分水三鄉鎮及周邊鄰近地區(去年,石鼓鎮、青山橋鎮、分水鄉已被文化部列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該地區在民間辦理婚喪喜慶、玩龍耍獅及佛道教儀和巫儺傳統祭祀民俗活動中,形成的一種器樂演奏的音樂形態,根據表現功能、曲牌結構、應用場合等分為夜鼓牌子、路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種。夜鼓牌子是專用於喪葬的器樂曲牌,名稱大多以當地土俗稱謂,最著名的曲牌有《哭懵懂》、《對角飛》、《鳳凰音》、《隔山音》、《白鷺展翅》、《白鷺雙飛》等;路鼓牌子曲調較為豐富,有《鬧五更》、《神調》、《雙采蓮》、《嘆四季》、《蔡駝子回門》等;堂牌子民間俗稱坐堂牌子、坐樂、坐堂、大樂等名,民間最為普及的是《九腔》一堂和《粉蝶》一堂,曲牌是《新水令》、《步步嬌》、《沽美酒》、《雁兒落》;散牌子如《得勝令》、《月月紅》、《耍孩兒》等。
2008年6月,「青山嗩吶」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湘潭縣嗩吶藝術團已形成規模,「石鼓·青山嗩吶」保護中心成立並順利注冊登記。2011年12月,由國家文化部統一安排,並指定「青山嗩吶」項目參加第二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的「楚風湘韻——兩岸民間樂舞專場演出」,精心編排的青山嗩吶吹打樂薈萃節目在台灣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示了該項目的民間特色技藝,獲得了台灣各界人士一致贊譽,為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湘潭文化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