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仿青銅藝術課是什麼

仿青銅藝術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05 19:14:09

① 青銅藝術的大概介紹

因青銅藝術起源早、時間長、影響大,故本專輯以青銅藝術為主,個別內容兼及其它品類,以較全面地展示我國銅器藝術的淵源和發展。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中國使並彎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於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治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其功能(用)均為禮儀用具和武器以及圍繞二者的附屬用具,這一點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一件范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發現銅質製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鑽、環和銅境,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製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鑽、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製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製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製品。並昌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製品多朴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絕蔽悶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並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一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因而一般對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研究,至隋唐為止。

② 仿古銅器的概況

製作藝術盛行於3000多年前的商代。商朝後期的司母戊大方「鼎舉世聞名」,另外「四羊方尊」和戰國時期的「嵌錯賞樂銅壺」,也是古代青銅器的精品。濰坊仿青銅器製作已彎孫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產品主要是仿製爵、鼎、盤、爐以及佛像、鳥獸和人物等。當時一個名叫胥倫的農民,生性聰敏,巧於手工製作,並擅長書畫。為了糊口,他鑄造假漢印和古代造像,冒充真品,賣給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陳介祺。當陳介祺發現是冒牌假貨後,並沒有責怪他,反而盡出個人所藏三代青銅器、六朝佛造像、印章等文物,與他共同研討,以求仿製。經過協作,採用拔臘翻砂法仿製,製品惟妙惟肖,幾乎亂真。從此胥倫名揚四方,因其技藝精湛,晚年赴京為國子祭酒王懿榮等鑄印,很受器重。此後,仿古銅器在濰坊廣為傳播。新中國成立後,仿古銅工藝迅速發展,品種已由過去的幾個增加到現在幾十個,且在質量上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上銹工藝,在原來一兩種的基礎上,增加到出士銹、家藏銹、黑漆銹、鎏銀等六種埋乎鏈技法,使製品上的斑銹逼真,色澤肖似天成。長保存,顏色不變。現在濰坊已成為全國重點仿古銅器產地之一。其代表作有「長信宮燈」、「毛公鼎」等,「毛公鼎」原件是清朝同治年間在陝西出土的西同青銅器,曾被當時濰坊金石學家陳介祺收藏,後流失國外。為使這件真品重現,解放後老藝人靠手頭上的拓片和其他資料的借鑒,著手研究和復制工作,終於在1982年復製成功。這只仿製的毛公鼎,內壁鑄有銘文497字,保持了原件的風貌和神采。「長信頃伍宮燈」是本世紀六十年代末在河北滿城出土的西漢文物,也是一件藝術水平極高的 珍品。其造型是一位面目清秀的坐狀宮女,手托圓筒帶罩的燈台,燈台底部可以盛水。點燃油燈、時,油煙可以通過連接燈罩和宮女手臂、身軀及盛水底座的圓管而漸漸消失,起到了很好的消煙除塵作用此外,「馬踏飛燕」「文王鼎」、「雞魚爐」,以及那些小巧玲瓏古樸精一致的「觀世音」.「笑面神佛」等,都仿製逼真,暢銷國內外。現在濰坊已經把仿古銅藝術和木器嵌銀工藝相給合。製作出更多的產品。如「四扇博古掛屏」。

③ 仿古青銅器的夏商與西周的青銅器的作用特點種類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夏代青銅器最初發現的地點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青銅器數量和種類已不少,主要是青銅容器、兵器、樂器、工具和飾件。
青銅容器有明顯的仿陶器特徵,器壁勻薄,由簡單的幾何紋裝飾。榮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組合的雛形表明青銅禮器制度開始出現。青銅兵器和工具已經脫離了石器的影響而初具規范。陶范法是這一時期青銅器的主要鑄造方法,青銅飾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綠松石鑲嵌的紋飾。這一切都表明當時的青銅器正處於萌芽生長的階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3世紀)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這一時期,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都有發現。青銅容器、兵器的種類和數量有明顯的增長。青銅禮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組合關系。青銅器的造型逐步擺脫了陶器的影響,開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規范。獸面紋、龍紋、鳥紋等青銅器的主要裝飾題材已廣泛運用,並開始向成熟的裝飾工藝發展。青銅器鑄造中,分鑄技術已被嫻熟運用,大型青銅容器的鑄造也比較普遍。青銅器上文字,在這一時期較晚的時候也有發現。此時的青銅工藝,正處在向鼎盛期發展的哺育成長時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
青銅藝術在商代晚期達到了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並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銅器的種類與器形在這一時期已基本齊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見,且比較多的運用動物形象作為紋飾。器物組合關系明確,禮器中重酒的體制在商代晚期臻於完善,到西周早期則開始向重食的體制轉變。青銅器紋飾空前發達,器物往往滿飾花紋,平雕與浮雕相結合,使青銅器紋飾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強烈。銘文在相當數量的青銅器上出現,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記為主,稍晚也出現了記事體銘文。到西周早期,青銅器普遍鑄有銘文,出現長達數百字的記事銘文。
四、轉變期(公元前11世紀末~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
從西周中期開始,中國青銅藝術出現一個比較大的轉變。這一轉變是由民族文化、意識形態和社會習俗所致。西周中晚期,青銅工藝開始由鼎盛期的豪華精麗向端莊厚重轉變,器形的簡潔實用和紋飾的朴實簡約相得益彰。食器在這一時期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編鍾制度確立。花紋由具象轉變為抽象,由獸面紋、龍紋等變形產生的曲波紋、獸體變形紋等成為紋飾的主體。長篇記事銘文屢見不鮮,內容豐富,字體規范。
春秋早期鎮戚老,由於王權的衰落和舊有禮制束縛的影響,青銅器的器形於紋飾多是前一階段的延御升續,幾乎沒有什麼創意,出現了程式化的傾向。
五、更新期(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後,舊禮制的衰落消除了對青銅工藝的束縛,諸侯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了青銅鑄造業的振興,青銅藝術的更新面貌逐漸顯露。舊的器形在式樣上有較大的改觀,新的器形開始出現,器形的設計由於注重與實用的結合,式樣更富於變化。以龍紋為主仔寬的青銅器紋飾細密繁縟,以人類活動為題材的紋飾,開始以類似繪畫的形勢裝飾與青銅器上。鑲嵌、錯金銀、鎏金、彩繪等表面裝飾新工藝,使青銅器出現了全新的藝術風貌。長篇記事體銘文逐漸減少,物勒工銘的銘文內容開始出現,銘文中鳥蟲書等藝術化字體流行。失蠟法、印模法等新的鑄造工藝,使造型奇巧的青銅器鑄造成為可能,並大大提高了鑄造工藝的效率。諸侯國的青銅器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戰國中期以後,盡管青銅器的形勢依然豐富多彩,但隨著鐵器使用的盛行及其他工藝的發展,青銅鑄造業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戰國晚期的青銅器明顯的反映出這種趨勢 。

④ 簡述青銅器的藝術美

三代青銅器藝術在造型與紋飾上與原始彩陶藝術之間存在著傳承性。事實上,通過從三代中銅器最古老的型式,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鑄銅工藝的技術和原始彩陶的藝術是一脈相傳的。

到了青銅時代,青銅器藝術達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術,奴隸們所鑄的銅器中,有多達十種不同的形式,如鼎、鬲、爵、尊、壺、豆、角等。

這些青銅器,首先從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銅器的形狀的演變與原始彩陶藝術形式上存在著外在的相似性。有的由陶器發展而來,有的由原始的竹編器物而來,有的則由石器和骨角器進化而來。其次,從裝飾上看,青銅器上面的動物紋、幾何紋、植物紋等更是與彩陶紋樣緊密相連。

商代銅器,大多都有繁雜細致的花紋,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紋,也稱為回紋或雲雷紋,象徵著雷電或暴風雨雲,這種螺紋,很早就已經在原始藝術時期的陶器上。

這種紋飾,最初多為圓形,中間發展過程中,出現兩個圓形相聯的狀況,最後,螺紋由圓形而變為有方角的樣式,這種情景在新石器時代馬廠彩陶時期開始萌芽,到辛店時期而出現了有連續的圓紋出現,此種圓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紋,在新石器時代,主要用以裝飾陶器的頸部。

(4)仿青銅藝術課是什麼擴展閱讀

從考古資料來看,土耳其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的地區,中國相對稍晚卻緊跟其後。雖然中國青銅冶煉技術掌握時間略晚。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徵。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小。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⑤ 仿古青銅器製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仿古青銅器製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銅器是由青銅(紅銅和錫的合金)製成的各種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由於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也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
一件完美的青銅器高仿製品,它的外形鋒唯、紋飾、銅質、 鑄痕、 銹色, 尤其是韻味, 必須與原古物相同。其製作過程分為:銅胎製作和整體做舊處理兩個過程。

1.銅胎製作過程:
(1) 母模製作:製作好的青銅器, 必須有完美的母模,這是青銅器製作最關鍵的步驟。如果是復制,就需要用青銅器專業去銹法把古器物清理干凈再翻制模具;如果是仿製, 就需要雕刻出一件與原古器物一樣的母範。母模製作方法是:根據圖片或原古物,用模具石蠟或經過處理的石膏塑造出與古器物相似的形狀, 古器物形狀塑造得是否准確, 可再進一步雕刻紋飾時加以修改, 依據圖片作塑造、 雕刻時, 由於存在視覺差, 無法確定原紋飾的具體位置及大小, 我們以古器物的對稱中線作起點,根據古器物的尺寸及照片的尺寸, 計算出粗花和回紋的位置、 大小。 然後把花紋雕刻在塑好的器形上。 出現差異時, 調整已塑好的器形, 直至花紋均勻分布在器形表面為止。 在雕刻紋飾時, 紋飾底子要平整, 線條要流暢, 花紋雕刻深度必須與原古物一致。按照這種方法, 如果能把古器物上的花紋均勻刻在已經塑造好的器形上,母模的製作基本完成。 母模製作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用模具蠟做材質易出現毛邊及圓陽花紋。古代是在泥范上雕刻花紋的,陽紋表面平整見方。
(2) 翻制模具:過去用石膏翻制模具, 由於石膏凝固以後,質脆、疏鬆,所以做出模具的紋飾,立體感不強、線條不夠流暢、利用率不高,往往修整後,紋飾變形、 失去原古物的韻味。 現在模具翻制, 一般採用溫室硫化硅橡膠, 不僅方法簡單, 而且製作的模具效果非常好。 尤其是在原古物上翻制的模具, 可以把原古物的外形、 花紋、 神韻, 毫不走形地翻制出來。這種方法的不足是:整個形狀比原古物稍有收縮, 但比例很小, 如果不與原古物在一起比較, 用肉眼很難辨別有縮小的感覺。
(3) 模殼製作及鑄造打磨:現在一般都採用失蠟鑄造, 這種方法簡單快捷, 而且能夠不失原器形的韻味,可鑄造出來工藝特別復雜的青銅器。不足之處是:器形胎壁厚薄不均勻。 用硅橡膠模具倒出失蠟模殼,一定要進行內外修整。外部要保證蠟殼表面平整、 不變形;內部修正盡量使其厚薄均勻、 稜角分明、光滑平整。 底部范線、 墊片製作規范。 鑄造採用精密鑄造法, 這里不再詳述。 鑄出的器物要經過精細打磨拋光處理。打磨時一定保護銅胎原有形狀、花紋,盡力使紋飾清晰自然,精美流暢。
2.銅胎做舊 (黑漆古皮殼、 紅斑、 綠銹做舊法) :只有完美的銅胎而沒有漂亮的外衣,還不能算一件精美的復製品。 過去的做舊方法, 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鑒賞要求, 現在做舊採用了電解作皮、 化學作銹、 新處理粘銹的綜合方法。以下僅對黑漆古皮殼、紅斑、綠銹做舊方法詳細介紹。
(1)電解法製作皮殼:所需儀器有穩壓直流電源、 水浴加熱鍋、 加熱電爐。 將待做舊的青銅器懸浮放入水浴加熱鍋內,然後把配好化學葯品的泥土倒入鍋內, 將青銅器埋在其中。 ℃左右。化學葯劑配方:重鉻酸鉀100克, 硫酸銅100克,乙酸50克,雙氧水50克,蒸餾水適量,黃土適量。將化學葯品、 蒸餾水、 黃土混合均勻後, 放入加熱桶內, 接通電源, 負極接在加熱桶上, 正極與銅器相接。電流控制在0.1mA~0.3 mA,電陵基橘壓控制在1 伏~2伏內,加熱溫度90℃上下,經過10天左右,青銅器表層內部形成一層黑漆古底子。 關閉電源, 拿出青銅器清理干凈。
(2) 黑皮殼表面紅斑及彩雲狀綠銹斑製作方法:用乙酸銅100克,硝酸銅100克,碳酸銨100克,鹼式碳酸銅150克,氯化銨50克,蒸餾水適量,操作方法同上。電流0.5mA,電壓1伏,時間20天左右。青銅尺團器表面即可生成點狀、片狀紅斑,彩雲狀綠皮。
(3) 綠銹製作方法:在做銹前, 用硅橡膠把需要保留的黑皮殼、 紅斑、 綠皮覆蓋, 防止進一步的化學反應破環原皮殼。化學試劑配方:碳酸銨200克,碳酸氫銨500克,鹽酸100克,氨水100克,具體操作方法: 把碳酸銨、碳酸氫銨、鹽酸溶解在瓷質容器內, 與打開瓶蓋的氨水一起放入高壓罐中, 並且將青銅器懸放在高壓罐中, 然後密封高壓罐, 並在底部進行加熱,使罐內保持2~3個大氣壓。每一個月更換一次化學試劑。經過3~5個月,青銅器表面上就會生成片狀或點狀的綠銹, 有的部位還有結晶銹。 缺點是:色調單一,銹的層次感不強。
(4) 手工處理法:一般是將銹色豐富、 層次感強的古代銅器上的銹片, 用超聲波震動使其脫離銅胎,把這些銹片移植在復仿品的不同部位,然後用高標號白水泥加入礦石色, 調和出不同的銹色, 根據古代銅器的銹色層次及形狀,在復仿品鑲嵌片介面處或銹色欠缺處做出層次感豐富、 色調逼真的各種銹色。用濕布把處理好的銅器包好,放入蒸鍋內蒸3~5小時, 取出晾乾。 因為是化學做銹, 所以銅器聞起來沒有土香味, 而是稍有酸味, 需取適量新鮮墓土用水調成糊狀,把復仿品放入其中10天左右,取出清理干凈。新仿青銅器便有了土香味,似古代銅器一般。通過以上方法製作的高檔復仿品,不切開銅胎看銅質, 很難辨別真偽。 其原因是:銅質已經被破壞,手感很輕, 銹色層次豐富, 不怕火燒水煮, 而且銹色可以與酸起反應, 如同真銹一般。 不足之處是:被破壞的銅胎不是土紅色,是灰白色,而且疏鬆不堅硬。而原古銅器被銹蝕掉的銅胎是堅硬緻密的土紅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方式、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被不同社區群體在適應周圍環境和自然的過程中和與其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再創造,為他們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閱讀全文

與仿青銅藝術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