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新型藝術包括哪些

新型藝術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12 13:36:14

『壹』 20世紀新藝術門類中,影響最廣的有哪些

「新藝術」是特指某種藝術類別的固有名詞,它是20世紀各種文化藝術中最有創新力的先行者,而並非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當代藝術。

「新藝術」的特點是充滿活力,流動性的線條,法語戲稱為「面條藝術」,這不僅形象地表達了它的特點,同時表明,「新藝術」被認為是一種大眾的藝術,而並非學院藝術。

「新藝術」不僅是畫家的寵兒,它在建築風格,室內設計,玻璃製造以及珠寶設計等多種領域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掘與應用。在此,需要提到日本版畫,它平坦的畫面,不追求寫實與透視的表現形式對當時藝術家給予新的啟發。

『貳』 什麼是新藝術以及什麼是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是流行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建築、美術及設計藝術中的流行風格。就像哥特式、巴洛克式和羅可可式一樣,新藝術一時風靡歐洲大陸,反映出歐洲文化的統一性傾向,同時也表明了各種思潮的不斷演化與相互融合。新藝術運動在時間上發生於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在設計發展史上也標志著是由古典傳統走向現代運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轉折與過渡。

『叄』 什麼是新藝術

「新藝術」一詞成為描繪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藝術運動、以及這一運動所產生的藝術風格的術語,它所涵蓋的時間大約從1880年到1910年,跨度近30年,是在整個歐洲和美國展開的裝飾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風格現象被許多批評家和欣賞者看作藝術和設計方面最後的歐洲風格,它的內容幾乎涉及到所有的藝術領域,包括建築、傢具、服裝、平面設計、書籍插圖以及雕塑和繪畫,而且和文學、音樂、戲劇及舞蹈都有關系。

『肆』 現代藝術以來的藝術流派有哪些

現代藝術主要包括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俄國的至上主義與構成主義、荷蘭的風格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等。

1、野獸主義

自1898至1908年在法國盛行一時的一個現代繪畫潮流。它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和綱領,但卻是一定數量的畫家在一段時期里聚合起來積極活動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畫派。

2、立體主義

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7年始於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形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

3、未來主義

現代西方流行的社會思潮,旨在根據人類以往的發展和科學知識來預言、預測未來社會發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規劃目前的進程,更好地適應未來。

4、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

5、至上主義

現代主義藝術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俄羅斯抽象繪畫的主要流派。創始人為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1878-1935)。

『伍』 新藝術興起的標志及主要內容是

1、新藝術運動發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1900年的巴黎國際博覽會上,薩穆爾·賓的精美作品引起世界廣泛關注,在歐美各國引起廣泛響應,並使「新藝術之家」的名稱不脛而走,故以「新藝術」命名其運動。法國(比利時)成為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

2、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整個歐洲和美國開展的裝飾藝術運動,內容涉及幾乎所有的藝術領域,包括建築、傢具、服裝、平面設計、書籍插圖以及雕塑和繪畫。這一運動受到了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但帶有更多感性和浪漫的色彩及人們在一個世紀結束時對過去的懷舊和對新世紀的嚮往的世紀末情緒,是傳統的審美觀和工業化發展的矛盾的產物。

新藝術運動形成的風格完全放棄了傳統的參照,與工藝美術運動相比,新藝術運動的線條更為自由、流暢、誇張,抽象的造型常常從實體中游離出來而陶醉於曲線符號中。主題多是綿長的流水、變形的花草、苗條漂亮的年輕女郎,更多的帶有令人憧憬和幻想的色彩,新藝術運動帶有極為明顯的唯美色彩,因此,在工業化進程中也僅僅是曇花一現。

新藝術運動是一次范圍廣泛的裝飾藝術運動,在各國又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採用富有生命力的線條及抽象的動、植物紋樣是其特點。這一運動所產生的設計為我們今天的設計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陸』 新媒體藝術分為哪幾類

新媒體藝術大致分為這幾個類型:影像藝術,交互藝術,3D Mapping,裝置藝術,數碼藝術,公共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空間設計藝術。這幾類比較典型,作品數量也比較多。

『柒』 歷史上有哪些「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是什麼作者:蘇也

與沙發和坦克一樣,當代藝術這個概念也是個外來詞。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913年,杜尚就已經把車軲轆安在了木椅子上邊,而紐約也開始了如今赫赫有名的「軍械庫藝術展」(The
Armory
Show)。所以說,現當代藝術在西方世界已有正統的百年歷史,藝術理論水平,藝術表現能力,大眾審美水平都得到了時間和數量的重重歷練。而在他們看來已經司空見慣的,甚至是已經不再新鮮的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在中國大陸還是知者甚少。不少在學校研修新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也不知道該如何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解釋自己到底在學些什麼玩意兒。
那麼,新媒體藝術到底在做些什麼呢?
首先,新媒體藝術已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范疇,屬於當代藝術的一種新型表現形式。顧名思義,新鮮的媒體技術是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按專業解釋來說,新媒體藝術主要指——那些側重利用現代科技、新媒體形式和新的觀看方式,去表現作品主題的藝術作品。而這個新媒體藝術的概念又可以按照媒介的不同來細分成許多具體分支,主要的有:數碼藝術(digital
art), 電腦圖繪藝術(computer graphics), 電腦動畫藝術(computer animation),
虛擬藝術(virtual art), 網路藝術(Internet art), 互動型藝術(interactive art),
電子游戲藝術(video games), 電腦機械藝術(computer robotics),3D列印藝術(3D printing),
還有利用了應用生物科技的藝術作品(art as biotechnology)。
以上密密麻麻列出的這一組概念,每一個都可以單拿出來做一個專業課題。在西方藝術院校,通常也會用一個學期的專業培訓和藝術實驗去研究某一個表現形式。復雜、精準、有效的細分,正好說明了西方當代藝術在新媒體藝術表現形式里的發達程度;這就跟好萊塢電影工業一樣,每一個工種的專業化分程度,直接代表了整個工業的良性發展水平。
這其中,有很多媒介分支都有所交集,而一般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也會採用多重技術,利用觀者的多項觀感,涉及好幾個專業領域。因此,在較為粗放的理解里,人們也通常把新媒體藝術作品統稱為「數碼藝術」(Digital
Art);或者按照另一個更為時髦的定義來說,新媒體藝術也屬於「時基藝術」(Time-Based
Art)。在「時基藝術」這個定義里,藝術作品把時間這一概念引入了作品的創作和理解過程之中。在我們三維的、立體的生活里,還有一個看不見的維度其實也在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這個無形無影、但無處不在的「第四維作用力」,就是時間。

時間,一直以來都是各種科學家和人文藝術家所研究的主題。在天體物理里,時間是一個具體的單位,而在人文科學里,時間多半是個感性的概念。看不見、摸不著,但無時不刻地影響著個體的生命和人類的歷史。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和科技對人類理解力的影響,視覺藝術家也開始越來越普遍地意識到時間這一客觀單位的存在,於是越來越多的視覺藝術作品把時間和時間的影響力作為了自己表達和討論的內容。
目前,國際上重要的現當代藝術機構,例如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還有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都已經將「時基藝術」列為了他們的常規藝術媒介分類。「時基新媒體」(Time-Based

Media)在西方發達國家的藝術概念里,已經和繪畫、雕塑、攝影、裝置等常規藝術種類一起,並駕齊驅,被視為了藝術收藏、藝術編輯、藝術理論研究的一個大方向。而中國內地的大眾對這個概念可能還非常陌生,那麼,這個聽起來科幻感十足的時基藝術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依照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給出的定義來看,時基藝術是,「包括視頻、電影、幻燈片、音頻和以電腦科技為基礎的當代藝術作品;這些新媒體藝術作品把時間作為一個作品的創作維度,並且通過時間的流逝讓觀者參與其過程之中。」[1]在這個定義里,我們就可以看出時間的流動性,以及觀者的參與性在時基藝術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傳統的藝術分類中,我們可以簡單地將藝術分類為二維作品和三維作品。二維作品應該最好理解,多為我們熟知的架上作品,包括繪畫,攝影,拼貼,印刷品等;而三維作品則會從牆壁上走下來,在長寬高的世界裡延展,例如雕塑和裝置藝術。而時基藝術則是在三維藝術的長寬高之上,又加入了時間這一抽象的坐標軸。把時間的流逝,觀者的參與,身體的感知,這三大要素引入了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方式之中。
這么聽起來,描述時間的時基藝術似乎還是有些玄而又玄。但實際上,新媒體藝術基於其自身新奇的表現力和觀者的參與性,應該是最容易被理解、最容易吸引人的藝術形式之一。這里,就要涉及到人類觀看方式的改變。

在長期的藝術史里,人類對於藝術的解讀和觀看都是被動的。就拿我們最為熟悉的油畫來說,藝術家將它們創作出來,可以選擇讓它們永不見天日;而那些被藏家、藝術機構拿出來展覽的油畫作品,也是安靜而正經地待在雪白的牆壁上,保質保溫,且不動聲色。觀眾來到它的面前,也只感小心翼翼地觀察,搜腸刮肚地去揣摩,用眼睛和腦子去想像,不能與之觸碰,更別想和它對話。這種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藝術觀看方式其實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投入,是十分被動的藝術審美體驗。我們在自己的腦子里絞盡腦汁,胡思亂想,試圖了解藝術品背後的用意和故事,但這么多的努力其實還不如藝術家本人的一個詞,或是藝評家的一段話。
然而,隨著新的科技進步,新的人類交流方式的產生,新媒體藝術正在打破這種被動的藝術欣賞方式,一種交互的、對話式的觀看方式正在出現。借著影像聲效的吸引,搭著時間的橋梁,時基藝術作品正在把觀者的參與和互動帶入到當代藝術的語境里。如果說,傳統的藝術作品是靜態的,那麼新媒體藝術就是動態的;如果說,傳統的藝術表達是單向的,那麼新媒體藝術的溝通則是雙向的。
在這種雙向的觀看方式里,時間成為了新媒體藝術的關鍵語境。時間的流逝,觀者投入在一件作品裡的時光,在這段時光里光線、聲音、空間、活動對於觀者的影響,都是一件時基藝術作品所需要掌控和展現的。所以說,觀看一件新媒體藝術作品的理想型,應該是一次四維的、雙向的、全身心的體驗。
因此,現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中,新媒體藝術創作的一大趨勢就是在時基媒體,數碼藝術,和裝置藝術的基礎上利用時間的作用和人類的感官這兩大重要元素,突出藝術作品的「對話性」和觀者的參與感。於是,交互藝術(Interactive

Art)這一新媒體藝術分支在各大藝術商覽和藝術年展上大放異彩,也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院校和藝術機構把作品和觀者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作為了一個專門的課題來研究,來討論。而對於那些不懂藝術理論和藝術流派的普通大眾來說,互動性的藝術作品也是十分有趣的,它們要麼是用突出的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吸引著來往的觀眾,要麼是用先進的科技完成與觀眾的交流。總之,作品本身的互動性總是會讓是新媒體藝術快速地吸引眾人,在單獨或者集體的參與活動中傳達藝術家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情感。
這種藝術的「互動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做出一隻機器人的手臂跟每個前來的觀者握手,這是一種直接的、可視的互動;但藝術家也可以營造出一個視覺幻像,用空間和體驗去迷惑觀眾的神經和感知。顯然,第二種類型的互動顯得較為「隱形」和「詩意」,是我更為欣賞的藝術表達方式,但同時,這種潛移默化的互動性藝術對體驗者也有一定的要求,作品意義的完整需要觀眾的適當參與,審美基礎和思辨能力。但無論是哪一種交互形式,大部分的新媒體藝術都是利用時間的作用,身體的參與和我們的感知能力來實現意義和內容的交流與互動。

時間的流逝,觀者的參與,身體的感知,這三大新媒體要素在不同的藝術作品裡所佔有的比例各不相同,或者說,所採取的步驟是不一樣的。越復雜、越大型的新媒體藝術所需要的觀者投入比例更大。例如,一部視頻短片作品,用顯示屏展示給觀眾,觀眾所需要的投入就是站在顯示屏跟前,花上幾分鍾的時間去觀看這部作品,在時間的陪伴和流逝下,逐漸理解藝術家的意圖;而許多新媒體互動裝置作品所需要的觀眾投入則顯得更多,你不僅需要時間去體驗藝術家營造的環境,甚至還需要真刀真槍地去觸碰、去操作、去完成一個裝置,最後還要根據自己的眼耳口鼻手所獲得的信息去消化得出這一段體驗中所蘊含的意義。
那麼,就觀眾投入的比例由淺到深的順序來看,新媒體藝術發生的早期作品,包括錄像藝術、幻燈片藝術、音頻藝術,到後來的視頻藝術,都還只是需要觀眾的觀看和收聽,利用我們的視聽感官;而到了當代的藝術現場,越來越多的新媒體藝術大面積、大規模地動用觀者的各方面感官,甚至有些作品沒有了觀眾的參與根本就不存在。這些觀者參與性的比重加強,一個是新媒體科技的交互創新所帶來的,二個也是隨著大眾媒介、網路環境、社交媒體的不斷興盛所造成的——現代人的觀看和體驗方式已和幾十年前大為不同。藝術家一方面用作品傳達著這類的訊息,一方面又讓觀眾在體驗式的觀看行為中意識到這樣的時代和文化變遷。
不過,現在再回首新媒體藝術產生的初期,許多藝術家在七十多年前就已經預言了如今的媒體觀看模式。例如,2006年去世的韓裔美籍藝術家——白南准(NamJune
Paik),他被美國人譽為「錄像藝術之父」(Father of video art),也是當之無愧的新媒體藝術先驅。
白南准在其1972年撰寫的文章中,就預視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信息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他也代表了早期新媒體藝術家的一個共同特質——醉心於鑽研科技的潛力和新的視覺表達語言。他們這一批被後人稱為「圖像工程師」(image
technician)的藝術家終日埋首實驗室,研究新的圖像技術和新的播放技術對藝術的直接影響。例如,白南准與日本籍工程師Shuya
Abe合作開發的錄像合成器,就利用了電台頻道控制的錄像裝置,成功的將影像透過電子方式加以重組和處理,並結合及時的電視訊號來進行藝術創作。同時,白南准還將當時十分時髦和先進的手持錄影設備融入到藝術當中,與傳統的文化符合和觀看方式產生了有趣的對話,創作出了一系列例如《電視大提琴》(TV
Cello, 1971)、《電視佛陀》(TV Buddha, 1974)、《電視羅丹》(TV Rodin,
1978)等重要作品。其中,以他的《電視佛陀》最為著名,白南准採用了一套SONY錄影設備,製作出了封閉循環的錄影作品,將他自己的古董收藏——一個佛陀的佛像,擺放進入了一個極具後現代風格的語境之中。一架SONY錄像機對著閉目禪修的佛陀,拍攝下的影像出現在了一個極具摩登風格的圓型電視機中,結合及時播放的錄影影像,讓真實生活里的佛像與閃爍的電視螢幕中「倒映」的佛像產生了有趣的面對面。這是一幅極為沖突但又透露出禪意的作品,讓人們不斷去思考東方與西方、過去與現在、真實與再現等重要藝術主題。
除了錄像、及時播放、電視顯示屏,還有一項技術常常被運用到新媒體藝術的創作里,那就是投影技術。1957年出生於紐約的美國藝術家托尼·奧斯勒(Tony

Oursler)就是一個長期利用圖像投影技術的藝術家。雖然他的作品包括繪畫、雕塑、行為藝術,但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投影裝置作品。在奧斯勒的創作里,他常常將人臉和五官的一部分投影到自製的雕塑表面,讓一個奇形怪狀的物體展現出栩栩如生的喜怒哀樂,再藉助投影環境的燈光效果,奧斯勒的投影雕塑往往會給人十分驚愕的視覺效果。那種刻意為之的視覺張力、人類器官的熟悉和不安、怪異的生命力都形成了奧斯勒的藝術語言。通過造型的疊加和投影帶來的動態和聲音,奧斯勒製造的新生物、新噩夢、新童話都是生動而誇張的,利用觀者的感官認知和理性的不安和不適表現了當代生活中的焦慮和奇思。

閱讀全文

與新型藝術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