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根據採薇 黍離兩首詩特點 簡述詩經的藝術特色
1、兼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詩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這一概念最早見於《周禮·春官》.
春信「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詩集傳·周南·葛覃》注),即鋪陳直敘.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設喻.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感物起興.
2、寫實的手法皮橡和渾朴自然的風格.
如《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富有特色的語言形式.
①句式以四言為主,但又靈活多變.
②多重章疊句扒握輪.
③押韻方式靈活多變.大體有三:
a、隔句押韻;b、句句押韻;c、交叉押韻.
Ⅱ 《國風·王風·黍離》,這首詩的主要特點都有哪些
這首詩主要有一下幾個特點,其一是這首詩總共分為三個部分,也就是三章,其每章的句數是一褲簡樣的,都是十句,而每章的字詞的數量也是一樣的,並且三章的結構也是一樣的。其二是這首詩的每章中,字詞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有六個字是不一樣的。《國風·王風·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經典詩句之一。《詩經》主要寫於先秦時期的作品,總共收集了三百多篇詩歌,主要寫勞動,愛情,戰爭,婚姻,宴會等等方面。
在這首詩歌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痛定思痛,在作者看到國家的狀況的時候,在自己走在這凄涼的小路的時候,內心不由自主地憂愁起了國家,這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表現。
Ⅲ 《詩經·黍離》的主要的詩歌藝術特點是
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首詩採用的是遞進式的寫景抒情筆法。出現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農作物的部位暗合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後有了顆粒。作者抒發沉痛之情時,依次是「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變得越來越強烈,也更加痛苦。作者憂國憂民,傷時憫亂,最後向天發問:這種歷史悲劇是誰造成的,由誰來承擔西周滅亡的歷史責任,詩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問題的答案明確說出,而是採用質問的方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更加強烈,並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Ⅳ 黍離藝術手法賞析
黍離
先秦 · 佚名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全詩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間結構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時間的表現形式完成時間流逝、情景轉換、心緒壓抑三個方面的發展,在迂迴往復之間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三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方玉潤《詩經原始》)。
詩首章寫詩人行役至宗周,過訪故宗廟宮室時,所見一片蔥綠,當年的繁盛不見了,昔日的奢華也不見了,就連剛剛經歷的戰火也難覓印痕了,看哪,那綠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長,還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黍稷之苗本無情意,但在詩人眼中,卻是勾起無限愁思的引子,於是他緩步行走在荒涼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搖搖,充滿悵惘。悵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這種憂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這是心智高於常人者的悲哀。這種大悲哀訴諸人間是難得回應的,只能質之於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蒼天自然也無回應,此時詩人郁懣和憂思便又加深一層。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場景未變,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實」。稷黍成長的過程頗有象徵意味,與此相隨的是詩人從「中心搖搖」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後半部分的感嘆和呼號雖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樣,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鬱之氣,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後的長歌當哭。難怪此後歷次朝代更迭過程中都有人吟唱著《黍離》詩而淚水漣漣:從曹植唱《情詩》到向秀賦《思舊》,從劉禹錫的《烏衣巷》到姜夔的《揚州慢》,無不體現這種興象風神。
其實,詩中除了黍和稷是具體物象之外,都是空靈抽象的情境,抒情主體「我」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基於這一點,欣賞者可根據自己不同的遭際從中尋找到與心靈相契的情感共鳴點。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難覓之憾,世事滄桑之嘆,無不可藉此宣洩。更進一層,透過詩文所提供的具象,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面對雖無靈性卻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對自命不凡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的前途的無限憂思,這種憂思只有「知我者」才會理解,可這「知我者」是何等樣的人:「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充滿失望的呼號中讀者看到了另一個詩人的影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陳子昂心中所懷的正是這種難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對人類命運的憂思。讀此詩者當三思之。
Ⅳ 《王風。黍黎》的藝術特點和思想感情
本篇選自《詩經》「王風」,「王」指王都,周平王遷都洛邑後,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國諸侯,其地產生的詩歌便被稱為「王風」。「王風」多亂離之作,特別是《黍離》一詩,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但僅從詩中難以看出是周大夫感傷西周的淪亡,倒是看到一個四處漂泊的浪子形象,聽到他因流離失所而發出的憤怒吶喊。 詩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都借景起興,弓瑟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離舍家園遠去的描述,後四句以旁人對「我喚攔」的態度來烘托浪跡天涯的悲情,並以呼天搶地的形式,憤怒譴責給自己帶來災難的罪魁禍首。 本詩採用了重章疊句的形式,各章間僅有個別字句有變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實和飢胡」,不僅起了分章換韻的作用,而且造成景緻的轉換,反映了時序的遷移,說明浪子長期流浪而不知所歸。第四肢塌句末分別是「搖搖」、「如醉」、如噎」,生動地顯示出浪子長期「行邁」而內心逐漸加重的悲傷,其餘各句反復詠嘆,有回環往復之妙,使強烈的悲憤之情傾吐得淋漓盡致。
Ⅵ 黍離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重章復沓是《黍離》最突出的藝術表現手法
《黍離》全詩三章,首章清楚地表達了全詩的思想,後兩章只更換幾孝察個字,反復吟唱同一內容,層層渲染,不斷強兆慎雹化首章所表達族帆的感情,使之淋漓盡致。
Ⅶ 黍離的思想內容是什麼
黍離的思想內容是因時世變遷所引起的憂思是無可爭辯的,雖然從詩本文中無法確見其具體背景,但其顯示的滄桑感帶給讀者的心靈震撼是值得細加體味的。這首詩中除了黍和稷是具體物象之外,都是空靈抽象的情境,抒情主體「我」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基於這一點,欣賞者可根據自己不同的遭際從中尋找到。
《黍離》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是一首有感於家國興亡的詩歌,此詩由物及情,寓情於景,情景相融,在空靈抽象的核旦情境段氏螞中傳遞出憫意情懷,蘊含著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故國之思和凄愴無已之情,全詩三章,每章十句。
特點
其主要的特點是用重疊的字句,回還往復地吟唱,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此詩歷代流傳,影響很大。
後世文人寫詠史懷古詩,也往往沿襲《黍離》這首詩的音韻,而「黍離」一詞握埋也成了歷代文人感嘆亡國觸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Ⅷ 復沓的章法在黍離中如何表現的 有什麼藝術效果
《黍離》最突出的藝術表現手法是重章復沓,全詩三章,後兩章只換了幾個字,由「彼稷之苗」、更改為「彼稷之穗」、「彼稷之實」,通過「稷」的變化。
表明悲傷之重,與日俱增。由「中心搖搖」,更改為「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層層渲染,表明悲傷之濃,心情愈發沉重。
《詩經》突出的藝術表現手法
「賦」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是《詩經》最常用的表現手法。「比」是比喻。「興」是托物起興,是詩歌開頭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先用他物起頭,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黍離》一詩,開頭以黍稷的茂盛起興,表達作者看到昔日繁華宮殿被旺盛黍稷所代替的悲傷之情。作者還運用「比」的手法,用「中心如醉」和「中心如噎」兩個比喻使這種悲痛寫得更加具體可感。
《詩經》主要採用四言詩,章法上主要運用重章復沓,大量使用疊字、雙聲、疊韻詞語,加強語言的形象性和音樂性。
Ⅸ 分析姜夔《揚州慢》中的「黍離之悲」和藝術特色
黍離之悲~指對國家殘破~今非昔比的哀嘆~
黍離:詩經王風中的一篇~作感慨亡國之詞~
揚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託對散轎鏈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達揚州之時,離金主完顏亮南犯只有十五年,當時作者只有二十幾歲。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稱為有「黍離之悲」。《詩經。五風。黍離》篇寫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後,故宮恙浮,長滿禾黍,詩人見此,悼念故園,不忍離去。
這首詞充分體現了作者認為的詩歌要「含蓄」和「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白石道人詩說》)的主張,也是歷代詞人抒發「黍離之悲」而富有餘味的罕有佳作。詞人「解鞍少駐」的揚州,位於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
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後,如今是滿目羔塢了。經過「胡馬」破壞後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薺麥青青」使人聯想到古代詩人反復詠嘆的「彼黍離離」的詩句,並從「青青」所特有的一種凄艷色彩,增加青山故國之情。「廢池」極見蹂躪之深,「喬木」寄託故園之戀。
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後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赤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這里,作者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這場不義戰爭,物猶如此,何況於人!這在美學上也是一種移情作用。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更增蕭條的意緒。「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的寒冷聯系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裡。
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著一「空」字,化景物為情思,把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寫出了為金兵破壞後留下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憤慨;寫出了對宋王朝不思恢復,竟然把這一個名城輕輕斷送的痛心;也寫出了宋王朝就憑這樣一座「空城」防邊,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憂心忡忡,哀深恨徹。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沖孫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雲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帆運日「波心盪、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於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盪、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盪」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盪」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盪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
善於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餘音繚繞,餘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Ⅹ 王風·黍離 採用重章疊句手法有什麼好處
加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音樂性,其作用在於深化主題,渲染氣氛,加深情感,突出作者的不勝憂郁之狀。伍純源
《國風·王風·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是一首有感於家國興亡的詩歌。
全詩三章,每章十句。此詩由物及情,寓情於景,情景相諧,在空靈抽象的情境中傳遞出閔意情懷,蘊含著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故國之思和凄愴無已之情。
其主要特點是用重疊的字句,回還反復地吟唱,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
關於《王風·黍離》一詩的背景,《毛詩序》說:"《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其實,詩中除了黍和稷是具體物象之外,都是空靈抽象的情腔態境,抒情主體"我"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基於這一點,欣賞者可根據自己不同的遭際從中尋找到與心靈褲游相契的情感共鳴點。
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難覓之憾,世事滄桑之嘆,無不可藉此宣洩。此詩所提供的具象,表現出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面對雖無靈性卻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對自命不凡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的前途的無限憂思。
這種憂思只有"知我者"才會理解,可這"知我者"是何等樣的人:"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充滿失望的呼號,就好像後世詩人"陳子昂吟出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心中所懷的正是這種難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對人類命運的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