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山西太原民族藝術有哪些

山西太原民族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15 21:36:40

A. 山西太原的民俗民風有什麼

晉劇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晉劇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劇唱腔婉轉細膩,旋律流暢,曲調優美,道白清晰,表現技巧多姿多態,獨具特色。除晉劇、蒲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四大劇種外,山西還有其他50多個小劇種。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有丁果仙、丁巧雲、牛桂英、王愛愛、謝濤等,劇目有《下河東》、《打金枝》、《三關點帥》、《三娘教子》、《傅山進京》、《范進中舉》等100多種。山西人喜歡看晉劇,現存古戲台就有2886座,中國現存最早的古戲台全在山西,其中之一就在太原市陽曲縣。

太原鑼鼓
太原鑼鼓以堂鼓、鐃、鈸為主,最大特色是曲牌套路豐富,場面火爆激烈。表演時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恰似兩軍對壘,勢必決一雌雄。表演形式分「單一二五」、「雙一二五」,曲牌有《五點子》、《七虎下山》、《十三排》、《唐王點兵》、《單刀赴會》等。在太原每逢喜慶必有鑼鼓,鑼鼓表演已成為太原人民的傳統習俗。太原鑼鼓多次參與國際性大型活動,有「中華第一鼓」的美稱。

棍藝
棍藝是太原傳統習俗中「鬧紅火」的主要內容之一,無論是鐵棍、背棍,還是抬棍,都是以棍團橡抬人進行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鐵棍的表演者固定於抬架上,由八個中青年人抬著前進,行進時舞步輕盈,腰際閃動,使長長的抬桿上下漂浮搖動,翩翩起舞。棍上棍下,節奏一致,抑揚頓挫,如行雲流水,地方習俗濃郁,表演氣勢非凡,給人以美的享受。

背棍,一般由兩人表演。下面的男子肩背一種特製的三角形鐵架,鐵架上固定著5至9歲的小演員。背棍人前後左右舞步前進,上面的小演員根據下面男演員的舞步,稍動腰際,輕甩兩袖,手中的紅綢隨著舞姿飄灑,好似空中芭蕾。

抬棍,又稱抬閣。抬桿比轎桿略長,有彈性,中間設方形抬架。架上表演者多選10歲左右俊美兒童作戲劇人物扮相。抬者通常為十六人,另有喝令一人,壓桿一人,踩著齊走、丁字步等步伐一顛一閃地行進。演員也隨之表演甩袖等動作。抬棍具有華麗、精彩,驚險、奇特的藝術魅力。

蓮花落
太原蓮花落(lao),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形式,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所謂「七件子」就是右手執兩片大竹板,左手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合轍入韻。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聲稍長,朗朗上口,頗合當地人的欣賞口味。

社火
社火,又稱紅火,是太原民俗文藝中最為奪目的一朵奇葩。每年的正月十五最熱鬧就是耍紅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傳著一句民諺,「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耍紅火。」太原的「紅火」規模大、形式多、內容廣,生活氣氛濃烈,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主要的有太原鑼鼓、太原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蓮花落、二人台、啞老背妻、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塌缺旁場秧歌等。扮圓

主要的有太原鑼鼓、太原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蓮花落、二人台、啞老背妻、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場秧歌等。

太原剪紙
太原剪紙,是用剪刀在彩色紙帛上裁剪或用刻刀裁刻而成的一種裝飾藝術品,是一種流行太原城鄉一千多年的傳統民間工藝。每逢新春佳節,或者婚嫁喜慶,人們總喜歡裁製幾幅圖案美麗的「剪紙」,貼在窗戶或牆壁上,使房間顯得格外生氣勃勃,富有喜慶色彩,給人以清新歡暢之感。太原剪紙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藝術門類,藝術家們把它搬到國內外展出,形成了一種地域性特色文化。剪紙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獸、魚蟲、山川雲樹、亭台樓閣、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等。

炕圍畫
在太原農村多以火炕取暖禦寒,人們在炕圍牆上刷高約二尺的「圍子」,以顏料做底,色彩繪畫,桐油塗罩。既鮮艷豁亮,又堅固耐久。日常臟了,用濕布擦一下,則又光亮如新。炕圍畫的形式以上下兩組邊道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畫空兒。邊道圖案有:玉帶邊、竹節邊、鶴壽邊、福壽邊等;畫空兒有長方形、圓形、菱形、扇形等多種形制。表現內容多以人物、花鳥、山水、風景為主;表現手法以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木版年畫,裝飾粉畫「多元並存」。

春節
中國農歷歲首第一天,現謂春節,俗稱過大年,是我國歷史上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提前辦年貨、打掃房屋、貼春聯、掛年畫,營造過年氣氛。頭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要點旺火、吃餃子、放鞭炮、「熬福」。初一早早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供祖行禮、磕頭拜年、發壓歲錢,見面都要問候一聲「新年好」。最熱鬧的是中午的家宴,不僅要品種齊全,尤其少不了魚,稱之為「年年有餘(魚)」;主食方面有饃、年糕(喻意年年高「糕」升)、餃子樣樣齊備;早上在包餃子時,要包幾個帶硬幣的餃子,吃到者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年年發財。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叫元宵節,古稱上元節,從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年節中最熱鬧的。晚上看燈、猜謎語、放焰火;白天踩高蹺、跑旱船、背鐵棍、扭秧歌、鬧龍燈、打腰鼓。或走村串鄉,或城鎮匯演,使節日氣氛達到高潮。在食俗方面,家家戶戶必不可缺的就是吃各式各樣的元宵。

二月二
又叫春龍節、青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一說。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傳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驚醒,會抬頭而起。古時這一天要焚香水畔,以祭龍神。這一天,要吃「龍食」,食麵者曰挑龍筋,食餃者曰咬龍膽,食餅者曰剝龍皮(烙上薄薄的烙餅,中間卷以蔥絲、肉絲、豆芽、韭芽等混合炒制的菜餚)。吃龍食是為了惹惱天龍,以求風調雨順。現代人這一天以吃面條和春卷者居多。這一天,無論大人小孩都要理發,民諺又雲「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娃娃要剃頭」。

清明節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相傳由寒食節演變而來,是晉文公為尋介子推而火燒綿山之後,確定的寒食禁火制度的延續。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還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節日。古代的這一日只許吃冷盤,喝涼粥,不許動火。現今,節日依舊,但主要是上墳掃墓,紀念革命先烈和逝去的親人;組織青少年春遊踏青、放風箏、打鞦韆,進行戶外活動,以鍛煉身體。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在南方有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而在太原古老的文化傳承中,端午節當地人用紅紙剪成禁「五毒」的窗花和用黃紙印成「黑虎」和「黃牛」貼在門窗上,門頭插艾草,屋內點雄黃,這些都是作為避邪驅毒之用。這種習俗現在在城市已經不多見了。當然,太原人過端午節也有吃粽子的習慣。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古稱臘月。每逢這個月的第八天,太原人和全國各地一樣要過臘八節,吃臘八粥。所不同的是,太原人在臘八這一天,有泡蒜的習慣,也就是在醋壺里放些剝好的大蒜瓣,到了春節時,蒜瓣變綠,食之不辣,而且醋的味道伴有蒜香,味道鮮美。

麵食
「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素有「麵食之鄉」的美譽,而太原則是「麵食之鄉」的窗口。集山西麵食之大成,薈萃「麵食之鄉」的多種精品,形成了「一面百樣吃」、「百樣百味」的太原麵食特色。

十大麵食
著名的太原十大麵食有:拉麵、刀削麵、刀撥面、剔尖、擦圪蚪、、揪片、撥魚、貓耳朵、莜麵。在這十大麵食中,又派生出很多種類,如:大把拉麵、小拉麵、一根面、剪刀面、沾片子、搓魚魚等等,單是大把拉麵,以1公斤面計算,面點師們可拉16—18扣,單根面絲可達262144根之多,而一根拉麵則是遠距離、弧線形入鍋,始終不斷的單根面每根一碗,故稱「一根飽」。可見太原的麵食早已超越了食用性的范圍。

趕廟會
太原晉祠,每年農歷七月初二有古廟會,相傳這一天是祭神祈雨的日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每逢廟會,要搭台唱戲,一連數日,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會趕來白天看戲,晚上看社火、焰火。現在又賦予廟會以新的內涵,成為太原市最大的物資交流大會。從農歷六月二十九到七月初五,天天有戲看,趕廟會的商家,看大戲的農民,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婚俗
太原人結婚習俗大致要經過說媒、訂親、請期、迎娶、拜堂、宴請、回門的程序。各項程序都有不同的講究,擇期上,太原人信奉三、六、九為吉,結婚時有開門錢、開箱錢、午夜放炮等習俗。

B. 太原有幾個劇種

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
山西省的地方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中國戲曲舞台上佔有重要地位。
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是山西地方戲曲的四大支柱,稱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派槐尺系明伏同根異枝,一脈相承,為梆子腔的正宗,積淀並代表著地方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反映出流傳於區域的地方民風民俗。塵高

C. 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中黃高台、倒懸花鼓、鐵棍與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晉南血社火、黃河燈會、太原社火、懷仁旺火、威風鑼鼓。
山西民俗文化有鬧花宴數燈、鬧紅火、放煙火、高蹺、跑旱船、跑竹馬、小車舞、挑椅舞、獅子舞、龍舞、龍舟舞等等。
民間社火: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流行於山西民間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2006年5月20日,山西社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社火是傳統大年—春節期間的民間自演自娛活動,其由來已久、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為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由此民間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晌祥型,並且年年歲歲流傳至今。
山西剪紙:山西剪紙是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宴猜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剪紙在山西是一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就是為民眾給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人們代代相傳,年深月久,逐漸形成—套在審美意味上、藝術表現上較為完整和成熟風俗。

D. 山西民間藝術有哪些

山西民間藝術:

1、蒲劇

蒲劇因興於山西南部的蒲州(今運城永濟),故稱蒲州梆子、「亂彈」等,流布於山西、陝西、河南、甘肅、青海等地區。其特點是「滿口疾呼很奔放,河曲野嘯起回浪,生旦凈丑有區別,悲壯激越音流暢」。在蒲劇藝術發展過程中,曾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劇目和演員,如臨猗人郭寶臣(1856—1918),世人贊其「聲滿天地」「無字不響」,有「慷慨悲壯之雄風」。

2、晉劇

晉劇產生並活躍於山西中部地區,人稱「中路梆子」,也稱「山西梆子」。晉劇是蒲劇北上後吸收了中部地區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等藝術形式的腔調和打擊樂等表演元素而形成的,在語音、唱腔等方面都進行了改良,變成了既高亢激越又清新委婉的風格。清中後期,晉商的發展壯大使晉劇沿著商路向外發展,在蒙冀陝甘寧青等地均有廣泛的傳播。

3、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因形成和主要活動於山西北部地區而得名,省內稱「北路戲」或「上路調」。早期的北路梆子和晉劇一樣,是蒲劇北上與當地語言和民間藝術融合起來發展形成的新劇種,舒展剛健的風格是其特色。北路梆子形成時間約在明末,流布於晉北、內蒙古以及河北張家口、蔚縣等地。清咸豐年間至20世紀30年代,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時期,班社眾多,名家輩出。

4、民間社火

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來源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社"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5、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演奏者情態激奮,忽而拋鑔亮相,忽而懷抱金瓜,十八般武藝引人入勝,表演起來鼓聲如雷、粗獷豪放;鈸音清脆、盪氣回腸;鑼鳴鏜鏜、排山倒海,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富有民族特色,體現民族精神,有著「天下第一鼓」的美稱。

E.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山西省平遙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發源於山西中部的平遙縣,傳布至北方廣大地區。

以此種技藝製作的漆器遠在唐代開元年間已遐邇聞名,明清兩代由於晉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長足的進步。2006年5月20日,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51。

閱讀全文

與山西太原民族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