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疆歌舞的新疆歌舞的特色
新疆各民族的歌舞都有自己的特色。維吾爾族人尤其以能歌善舞著稱,維吾爾歌曲多以曲調委婉、情感熾烈、伴奏樂器豐富多彩而見稱,不少樂曲具有敘詠性、伴舞性的特點。維吾爾舞蹈則以動作柔和、迴旋輕疾、形神諧調、表情豐富而引人入勝。女性舞蹈姿態優美、舒展大方,男性舞蹈則剛健奔放。民間盛行的麥西萊甫(歌舞娛樂聚會),就是融本民族音樂、舞蹈藝術於一爐的群眾自娛形式。
哈薩克族酷愛即興歌唱,俗諺有「駿馬和歌是哈薩克的翅膀」之說。特別在高山、草原上的哈薩克牧民,喜歡懷抱東不拉(二弦琴),自彈自編自唱,喧敘情感與故事。歌詞多運用詩的韻律,形成音樂與文學的統一。在天山草原上經常舉行的阿肯彈唱會(「阿肯」即民歌手),便是這種民族藝術的結晶。哈薩克人也喜歡民族舞蹈,舞姿剛健,步法簡朴,表達了馬背民族豪爽、真摯的性格。多用「動肩」,步法上採用「馬步」。
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族的歌舞也很獨特,他們用雄鷹的翅骨做成笛子(塔吉克語稱「納依」,俗稱鷹笛),吹奏悠揚嘹亮的歌曲,跳著模擬山鷹、天鵝各種動態的 雙人舞蹈,風格粗擴、矯健,令旅遊者耳目一新。
塔塔爾族的民間舞蹈藝術,將音樂、詩歌、舞蹈融為一體,吸收了維吾爾族、俄羅斯、烏孜別克等族舞蹈的特點,又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塔塔爾人崇尚白天鵝的純真、美麗和堅毅,以反對愛情和自由的忠貞不渝。
俄羅斯族能歌善舞。每逢喜慶之日,或親朋相聚之時,他們就拉起手風琴,唱起歌,跳起舞來。其舞蹈形式有獨舞、雙人舞、集體舞等。俄羅斯婦女的頭巾舞和男子的趕馬車舞頗有特色,青年人愛跳的踢踏舞,舞姿優美,步調矯健,節奏歡快,遠勝今日流行的迪斯科,深受人們喜愛。
柯爾克孜民歌節奏明快,熱情活潑,舞蹈中以「挑肩」最富特色。此外,女性舞蹈中常有吹「口弦」的動作,這在其它民族中是沒有的。
Ⅱ 新疆特色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類型
新疆民族民間文學資源豐富。多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區政府有組織、有計劃地搶救、保護民族民間文學作品,先後搜集、整理、翻譯、出版了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和烏孜別克等民族大量的民歌歌詞、神話傳說、民間笑話、民間故事、寓言、諺語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遺產。新疆民間文藝家協會根據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特點,在縣卷資料本的編纂工作中,編了四套,即故事、歌謠、諺語、長詩,共編纂出版了縣卷資料本432冊,其中長詩22卷,選收了長詩186部。
Ⅲ 新疆有哪些文化遺產
新疆是絲綢之路咽喉要地,也是世界唯一四大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臘文化、波斯伊斯蘭文化、古代中國文化)的交匯地,還是一個民間文化遺產大區。
新疆各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各具風貌、沉澱深厚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如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歷史悠久的民間美術、民間樂器;難以忘懷的民間舞蹈、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生產商貿習俗;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五味俱全的飲食文化;風格各異的民居文化、交通習俗;特色鮮明的人生禮俗、歲時節令以及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民間醫葯等民間文化遺產,凝結著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感與理想,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體現。至今還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道德和情操,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寶庫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徵。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民間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游牧)生活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給一向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民間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民間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有逐漸縮小的趨勢,許多頗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間文化遺產隨時都有消失的危險。留住歷史,留住記憶,讓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民間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保護迫在眉睫。
作為有社會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知識分子,我們自覺主動地擔起了傳承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重任。在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環境中,自費「上山下鄉」,深入秘境,追蹤采訪,記錄拍攝,歷經數十年,我們和當地的原生態部族一起感受了時代的變遷,既親眼目睹了現代化及其現代文明給當地人帶來的驚奇、喜悅、快樂和幸福,同時也深深感受到,蘊涵著豐富的民間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文化也受到了現代化及其現代文明的巨大影響。從而激發了我們盡量陝、盡量完整而客觀地記錄下這些原生態文化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
古代岩畫
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維吾爾族刺綉
哈薩克族刺綉
蒙古族刺綉
柯爾克孜族刺綉
生活器具
民間雕塑
草原石人
民間木雕
磚雕裝飾
釉面磚裝飾藝術
膜鳴類打擊樂器
體鳴類打擊樂器
氣鳴類吹管樂器
弦鳴類擊弦樂器
弦鳴類撥弦樂器
弦鳴類弓弦樂器
維吾爾族「麥西熱甫」
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
《吐魯番木卡姆》
維吾爾族「賽乃姆」
Ⅳ 新疆的工藝品
一:英吉沙小刀,是新疆最具特色的手工藝品,以其精美的造型、秀麗的紋飾和鋒利的刃口深受人們的喜愛,英吉沙小刀的出現與當地人的生活習俗相關。生產這種工藝佩刀的歷史約有400年左右。它既實用又美觀,是很受歡迎的民族特需工藝品。
二:新疆小花帽,佩帶花帽是新疆少數民族幾百年來的傳統習慣,新疆花帽有適用於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回等各民族的多種式樣,均採用民族傳統的綉花、挑花、絆金、絆銀、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綴成各種圖案綉織而成。
三:新疆地毯,新疆少數民族尤其是維吾爾族人民的一種的傳統文化象徵,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精巧的工藝水平。維吾爾族的地毯或懸掛於廳堂之壁,或展鋪於室內走廊,毯面光澤平滑,毯板挺實柔和,美觀大方,經久耐用,是維吾爾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四:搖床,維吾爾族嬰兒的是一種經過專門設計製造的搖床,維吾爾語稱之為「畢須克」。這種木製駝轎式搖床,製作相當講究,極富裝飾性,床幫和床腿都雕有大小不等的圓形花紋,每種花紋都漆成紅、綠、黃、白、藍等各種顏色。
五:艾德萊絲綢,是維吾爾族人生產,並且是維吾爾婦女最喜愛用於做服裝的土產絲綢,主要產於和田市、喀什市、莎車縣等地。艾德萊斯「意為「扎染」。這種絲綢採用我國古老的扎經染色工藝,按圖案的要求,在經紗上扎結,進行分層染色,整經、織綢。
參考資料
網路-小花帽
網路-艾德萊絲綢
網路-新疆地毯
網路-英吉沙小刀
Ⅳ 木卡姆藝術是哪個地方的民間藝術
木卡姆藝術,被稱為新疆維吾爾民族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組成部分,它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19世紀,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縮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約演奏兩個小時,因此定名為"十二木卡姆"。十二套大麴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維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介姆、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為木卡姆伴奏的樂器有薩塔爾、彈布爾、熱瓦普、達普、都塔爾等。2005年,維吾爾"十二木卡姆"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十二木卡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Ⅵ 魯克沁鎮的民間藝術
魯克沁鎮是吐魯番十二木卡姆藝術的發源地,吐魯番木卡姆指的就是魯克沁木卡姆,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高昌樂以遠時期。魯克沁木卡姆具有濃郁鮮明的地域特色,在樂律、樂調、結構形式等方面與已出版發行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均有差異。因此,1996年經專家對魯克沁木卡姆的挖掘整理,出版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吐魯番木卡姆》一書。魯克沁木卡姆最顯著的特點是「無鼓不歌,無鼓不舞,鼓變樂變,樂變舞變」。正因為如此,魯克沁已成為新疆維吾爾族藝術家體驗生活的首選之地。它的這一顯著特點,對今天新疆舞台上的觀代民族歌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克沁十二木卡姆,以豐富優美的旋律、深邃生動的唱詞、載歌載舞的熱烈氣氛而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2000年,以表演魯克沁木卡姆而聞名的吐爾遜?司馬義等四位民間木卡姆大師,應邀赴英國皇家劇院演出,獨特的樂器,流暢的音樂,精湛的演技,受到伊麗沙白女王的高度好評。十二木卡姆已申報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第一個十二木卡姆藝術傳承中心已建在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魯克沁鎮,古老的魯克沁繼續傳承和演繹著她獨具魅力的音符,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
「木卡姆」一詞來源於阿拉伯文,原意為「最高位置」,轉義為「大型套曲」。魯克沁木卡姆最顯著的特徵是「無鼓不歌、無鼓不舞、鼓變樂變、樂變舞變」。在清代,魯克沁郡王府經常組織木卡姆演唱會。魯克沁木卡姆共有11部,各部名稱分別為: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木夏吾萊克木卡姆、恰爾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烏夏克木卡姆、納瓦木卡姆、薩巴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和多郎木卡姆。木卡姆的每個曲牌都可單獨演唱。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Ⅶ 新疆獨特的民間藝術
吃東西回答黃河大合唱紅細胞
Ⅷ 民間美術作品有哪些
1、剪紙
永壽剪紙永壽剪紙的構圖、風格,被稱為巧捷渾厚,有山區、平原人民生活風俗奇趣。農村婦女安玉芳,60多歲,被稱為專家「花匠」,參加過省、地、縣三級美術大賽;夏玉梅,古屯鄉婦女,善剪各種飛鳥,得意之作《百鳥朝鳳》馳名國內,並赴法國展出。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料記載,漢代早已有麵塑存在了。宋代《夢粱錄》中記載了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的習俗。
現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頭、男俑上半身像和面豬。
Ⅸ 我國少數民族做的工藝品有哪些
1、赫哲族-魚骨雕:魚骨雕是赫哲人漁業生產的衍生物,是生產生活資源的附屬品。魚骨雕是赫哲人對廢棄物的再利用,赫哲工藝者發現了魚骨有著令人驚純的結構力量和形體的堅強的擴張感。
一種魚身各個部分的骨架有所不同,每種魚的骨架又各有不同,大魚和大魚的骨架又有所不同,赫哲工藝家將不同的骨場、骨刺巧妙組合,由一種「本形」過度到另一種「再生形」的變化,具有形體的極大的多樣性和不可重復性。
如:雄鷹等各種圖案,根據魚骨的天然形狀進行藝術構思,神行並貌,栩栩如生,這也絕非一時一日之功。可以獲得一件完美的骨魚雕,至少半個月才能完成,魚骨雕是赫哲人對自然一種新發展,可為「赫哲一絕」。
2、水族-馬尾綉:馬尾綉,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綉技藝。是民間傳統工藝,被譽為刺綉的「活化石」。
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被稱為刺綉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3、蠟染和扎染都是在雲南若干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印染方式,兩者的原理相似,工藝上略有區別。用蠟染和扎染工藝製成的壁掛、其他少數民族工藝品,極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
4、用比較珍貴的木料雕製成的各種動物、人像其他工藝品,古樸而別致,也是深受遊客喜愛的東西。有興趣的話,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購一點帶回去,作為室內裝飾品,它們的特色應該是很足的。
5、維吾爾族-喀什土陶:少數民族工藝品—新疆喀什土陶歷史悠久,遠任新石器時代就有生產,漢晉時代發展到彩陶,具有古老獨特的民族風格。
在喀什的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為著名。它繼承了傳統工藝,又有開拓創新,兼有觀賞和實用價值。其品種主要有碗、盤、壺、罐等。一種供少數民族群眾洗手用的「阿撲土」(即水壺),可稱作喀什土陶的代表作。
(9)新疆的民間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
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網路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Ⅹ 說一說新疆少數民族的傳統工藝主要有哪些
到新疆旅遊,饢是隨處可見、到處能吃、當地人不可缺少的主食,在烏魯木齊,甚至還建起了一座專業的博物館的文化產業園,渝帆在曾經的文章中還與大家分享過那座博物館中的詳情,可以了解到饢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在新疆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