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隋唐時期文人園林的代表有:
隋唐時期文人園林的代表有輞川別業,廬山草堂。
輞川別業是唐代襪賀詩人兼畫家王維在輞川山谷在宋之問輞川山莊的基礎上營建的園林,這是一片擁有林泉之勝、因地而建的天然園林。輞川別業營建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谷區,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凱升的景物題名。
廬山草堂藏匿於廬山環境中,白居易造園時,絕不放棄任何機會,採用「疊石」的手法,將草堂北面的山崖引到草堂中,當做園林固有的景色,形成草堂的自然屏障。而草堂前面對著香爐峰,南臨石澗,又把周圍自然景色借到草堂中,這樣的山石風景是城市園林不可比擬的。
隋唐時期文人園林的背景:
1、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隋代統一全國,修築大運河,溝通南北經濟。盛唐之世,政局穩定,經濟、文化繁榮,呈現為歷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人們普遍追求園林享受。
2、科舉制度的興起
廣大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有了晉升的機會,他們一旦取得官僚的身分便有了優厚的俸祿和崇高的社會地位,然而卻沒有世襲的保證。宦海浮沉,升遷貶謫無常,共同的經歷形成了共同的處世哲學。在朝為官努力做一番事業,同時也自己預留致仕罷官後的路。
經營園林,便是為將來退隱林下獨善其身。
3、科舉取士
文人做官的比較多,園林成為他們的社會交往的場所,受到文人趣味、愛好告孫派的影響也較上代更為廣泛、深刻。中唐以後,文人直接參與造園規劃,憑借他們對大自然風景的深刻理解和對自然美的高度鑒賞能力來進行園林的規劃。
同時也把他們對人生哲理的體驗、宦海浮沉的感懷融注於造園藝術中。於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園林所具有的那種清新雅緻的格調得以更進一步的提高和升華,更添上一層文化的色彩,便出現了「文人園林」。
B. 我國古典園林分為哪幾個時期以及特點是什麼
一、生成期(相當於先秦、兩漢)
以地主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帝國初步形成,相應地皇家的宮廷園林規模宏大、氣魄渾偉,成為這個時期造園活動的主流。
1、尚不具備中國古典園林的全部類型,造園活動的主流是皇家園林。
2、園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獵、通神、求仙、生產為主,逐漸轉化為後期的遊憩、觀賞為主。
3、由於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禪活動,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響,大自然在人們的心目中尚保持著一種濃重的神秘性。
二、轉折期(相當於魏晉南北朝)
豪門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權為首的官僚機構的統治,民間的私家園林異軍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寺觀園林也開始興盛。園林藝術兼融儒、道、玄諸家的美學思想而向更高水平躍進,奠定了中國風景園林發展的基礎。
1、在以自然美為核心的時代美學思潮的直接影響下,中國古典風景式園林由再現自然進而至於表現自然,由單純地摹仿自然山水進而至於適當地加概況、提煉、抽象化、典型化,開始在如何本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2、園林的狩獵、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僅保留其象徵的意義,游賞活動成為主導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3、私家園林作為一個獨立的類型異軍突起,集中地反映了這個時期造園活動的成就。它一開始即出現兩種明顯的傾向:一種是以貴族、官僚為代表的崇尚華麗、爭奇鬥富的傾向;另一種是以文人名士為代表的表現隱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暢情的傾向。
4、皇家園林的建設納入都城的總體規劃之中,大內御苑居於都城的中軸線上成為城市中心區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5、建築作為一個造園要素,與其他的自然諸要素取得了較為密切的諧調關系。
三、全盛期(相當於隋唐五代)
作為一個園林體系,它的獨特風格已經基本形成了。
1、皇家園林的「皇家氣派」已經完全形成,它作為這個園林類型所獨具的特徵,不僅表現為園林規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園林總體的布置和局部的設計處理上面。
2、私家園林的藝術性較之上代又有所升華,著意於刻畫園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細致處理。
3、寺觀園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結果,城市寺觀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觀園林亦相應地發揮了城市公共園林的職能。郊野寺觀的園林把寺觀本身宗教活動的場所轉化為點綴風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遊客,促進原始型旅遊的發展。
4、山水畫、山水詩文、山水園林這三個藝術門類已有互相滲透的跡象,中國古典園林的詩畫情趣特點開始形成。
四、成熟前期(相當於兩宋到清初)
封建文化的發展已失去漢、唐的閎放風度,但卻轉化為在日愈縮小的精緻境界中實現著從總體到細節的自我完善。相應地,園林的發展亦由盛年期而升華為富於創造進取的完全成熟的境界。
1、這個時期園林的創作方法逐漸向寫意轉化。
2、文人廣泛地參與造園,豐富的造園經驗不斷積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園家總結為理論著作刊行於世。
3、隨著佛教禪宗傳入日本,中國的造園藝術繼唐代以後再度影響日本,促成了盛極一時的禪宗園林,如書院造庭院、枯山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繼興起。
五、成熟後期(相當於清中葉至清末)
園林的發展,一方面承前一時期的成熟傳統而更趨於精緻,表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則暴露出某些衰退的傾向,逐漸流於繁瑣、僵化,已多少喪失了前一時期的積極、創新精神。
1、皇家園林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民間的私家園林一直沿襲上代的高峰水平,並形成江南、北方、嶺南三大地方風格鼎峙。
3、園林已由賞心悅目、陶冶性情為主的遊憩場所轉化為多功能的活動中心。
4、造園的理論探索停滯不前,沒有出現像上個時期那樣的有關園林和園藝的略具雛形的理論著作。
5、中、西園林文化開始有所交流。
(2)中唐以後園林藝術出現了什麼擴展閱讀
園林分類:按佔有者
1、皇家園林
是專供帝王休息享樂的園林。古人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統治階級看來,國家的山河都是屬於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亮行游點是規模宏大,真山真水較多,園中建築色彩富麗堂皇,建築體型高大。現存為著名皇家園林有:北京的頤和園、北京的北海公園、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
2、私家園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賈等休閑的園林。其特點是規模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敬銷,建築小巧玲瓏,表現其淡雅素凈的色彩。現存的私家園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蘇州的拙政園、留園、滄浪亭帶姿、網獅園,上海的豫園等。
C. 中國園林中體現出了哪些傳統文化與藝術色彩
1: 儒家思想與中國園林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漢武帝 採納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並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在儒家創立和發展的過程,形成了自己 的一套理論學說: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 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並溶入了重民、三綱五常、道統等思想,以及提倡以義制利的價值觀。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積極 的作用,但同時又帶來一定的抑制和制約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輕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歷代崇尚自然的文學家的批評。於是,儒學在吸取、借鑒道教的基礎 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調和,從而使儒學得到進--步的發展。儒學學者吸取了道教以道為宇宙本體,"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周易》中強調天、地、人三才以人為本,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盡管人與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為重要,但儒學並不把自然看作異己力 量,而是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萬物與吾一體"之說。於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於自然, "崇尚白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築、山水、植物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 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己與自然渾同一休,陶然與自然的閑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題思想產生-定的影 響。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寓義於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種象徵。自古以 來,人們就把竹子作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徵。人們把竹子隱喻為一種虛心、有節、挺拔凌雲、不畏霜寒、隨遇而安的品格精神。歷史上不少詩人、文學家都寫許多關於竹的詩文。
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贊竹曰:"竹解心虛即我師"唐代文人劉岩夫寫的《植竹記》中將竹與君子的人格相比擬,道:"勁本堅節,不受雪霜,剛也;綠葉萋萋,翠筠 浮浮,柔也;虛心而直,無所隱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聳,必相依以擢秀,義也;雖春陽氣旺,終不與眾木斗榮,謙也;四時-貫,榮衰不殊.恆也。"從竹子的人 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種形式屬性本身往往在審美意識中不佔主要的地位,相反,人們更注重從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中體現物與我、彼與己、內與外、人與自然的同 一,除了竹子以外,人們還將松、悔、蘭、菊、荷以及各種形貌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徵。
2: 道家思想與中國園林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與儒、佛並稱三教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在哲學上,老子道"為最高范疇,認為"道 "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聖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 "後來,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莊看來,大自然之所以 美,並不在於它的形成,而恰恰在於它最充分、最完全地體現了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大自然本身並未有意識地去追求什麼,但它卻在無形中造就了- 切。而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實際上並不在於對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於對潛在自然之中;道"與"理"的探求。
由此可見,道家的自然觀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對古代藝術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精神表現為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朴質貴清、淡泊自由、浪漫飄逸, 於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響下,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據《關中記》載,上林苑設牽牛織女象徵天河, 置噴水石鯨、築蓬萊三島以象徵東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宮苑建章宮,建章宮北為太液池,是一個相當寬廣的人工湖,因池中築有三神山而著稱。據《史記·孝 武小記》載;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小神山,龜魚之屬;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 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促成了園林藝術的發展。
這中在宮苑裡鑿池築島,用造闊的方式來摹擬東神山,對傳統中國園林空間的發展至少具有以下顯著的意義:
(1)完整的主附水體的建立:漢上林苑不但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池沼作為附屬水體,而且具備了太液池、昆明池這 樣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遺址的面積至今仍是清代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面積總和的三、四倍。同時,主附水體之間已有明確的仰承呼應關系。班固雲;前唐中(池)而後太液,覽滄海之湯湯。"數量眾多,相互映襯的水面形態,千姿百態的水體穿插於龐大宮苑建築和山體之間,大大開拓了園林藝木空 間,產生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和諧韻律。
(2)為中國園林山水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山體與水體之間的關系由過去長期的一水環一山,一池環一台變成了一龐大水體環繞三山,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園林空間藝術,促進了園林藝術的發展。
(3)以水體為紐帶的山、水、建築組合關系的建立在已往單純的山或高台建築為核心,以道路建築為紐帶的園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體為核心和紐帶的新格局。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園林藝術手段,促進山、水、建築及植物景觀間更復雜的穿插、滲透、映襯等組合關系的出現和發展,為傳統園林最終採取一種流暢柔美、富於自然 韻致的組合方式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後來為歷代皇家宮苑所沿用,並影響到宮苑以外的園林,如揚州曾有"小方壺園",蘇州留園有"小蓬萊",杭州三潭印月景區有"小瀛洲"等。
3 :禪宗思想與中國園林
禪宗是由於佛教文化東漸,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個叫中國佛教宗派。
中國園林與宗教色彩
它不僅吸收了以往佛教諸派思想以及玄學思想之所長,而且還融合了中國文化中有關人 生問題的思想精髓,從而與華夏民族注重現實生活的文化傳統構成水乳文融的整體,成為與儒、道並稱為傳統文化的三大成之-它提們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 想的思維方式,從而在感性中通過悟境而達到精神上-種超脫與自由。在禪學看來,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與自然並不僅是彼此參與的關系,更確 切地說是兩者渾然如一的整體。為了在人的生命歷程中展現出這種自然宇宙與人的整體境界,禪學認為,內心的體驗便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關鍵,這是因為宇宙萬物的 -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傳世之偈中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物,何處惹塵埃。"它不僅體現了"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的禪 宗旨趣,還闡析了禪學對於宇宙本體的追求,實際上是一種在剎那之中使自已獲得解脫的覺悟或感受。禪宗思想可謂有以下幾個特點: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觀,即所謂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中國園林與宗教色彩
(2)設定了頓悟見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過漸修或頓悟發見本心;
(3)"以心傳心"、"自解自悟"、"不著文字"的內心體驗
中唐時期,禪宗美學的興起,將審美與藝術中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極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並把禪宗思想融入中國園林林的創作中,從 而將園林空間「畫境」升華到「意境」從禪宗的觀點看,世間萬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若般。"這就為園 林這種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藝術提供了審美體驗的無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與大自然的的根本界限。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構築廠文人園林中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的園林空間。因此,與皇家園林不同,充滿禪趣的文人園林多顯露出以小為尚的傾向。這一方面表現在園林面積、規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疊石、水向小池潭、 花木向單株轉化,靜觀因素不斷增加,而自然景觀的可游性則相對降低;另一方面表現在立意於小。小中見大的創作手法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藝術中應用是十 分廣泛的。在繪畫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勢」;在詩詞方面,"五絕隻字,最為難之,必言短而意長而聲不足,方為佳矣。"園林之佳者如詩之絕句,詞之 小令,皆以少勝多,以咫尺面積創無限空間:小何以大?小是客觀的,指園林的面積,大是主觀的,指人的感受。大通過小而體現出來。在禪宗看來規定性越小, 想像餘地就越大,因而少能勝多,只有簡到極點,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間去供人們揣摩與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中所說的那樣"以叢草為林, 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除了以小見大的創作方法以外,園林中的"淡"也是源於禪宗思想。園林的"淡"可以通過兩方面來體現。一是景觀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視覺效果,其中簡、疏、古、拙等都可構成達到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過"平淡無奇"的暗示,觸發你的直覺感受,從而在思維的超越中達到 某種審美體驗。
事實上,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文化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以及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和追求,常常與社會的劇烈變革、政治動 盪以及思想活躍程度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老莊對自然美的整體認識,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據,戰亂連年的時代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兩漢國力強盛, 這時儒學上升為正統獨尊的地位,人們的心理特徵是普遍的人世和進取精神。為國家效勞、建功立業、揚名後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對個體自我意識的要 求和發展處在次要的地位,對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會的主流。因此,時代本身不具備對自然美作深層次發掘和開拓。"悟對神通"的理論主張,使山水詩畫的創作達到了一個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表現出對自然美的一種怡然、閑 適的深遠情思。中唐以後,士大夫藝木思維層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於盛唐自安史之亂以後轉入哀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依次失去平衡,這時糅合了老莊和玄學的禪學得到迅速的發展。它所提倡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心悟、頓悟的領悟方式對藝術創作有了深遠的影響。於是,人們在追求自然美的過程中,總喜歡把 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聯系在一起,把自我擺到自然環境之中,物我交融為一,從而早創作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確抓住自然美的精華,並加以再 現。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4 :結語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表現在 古典園林中的這種具有古代中國人審美特徵的園林觀,絕不僅僅限於造型和色彩上的視覺感受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對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還是文化 發展的必然產物,即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來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徵和意義。
D. 中國古代園林的歷史
1、囿——中國園林的起始時期
2、苑——告前中國園林的進一步發展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的園林中有手敬了進一步的風景組合,有土山等,已經開始營構自然山水園林。在園林中造亭築橋,種植花木,園林的組成要素已經基本具備,不再是簡單的囿了。秦漢時期出現了以宮室建築為主的宮苑。
3、園——中國園林的轉變、成熟與精深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園林發展中的轉折點。佛教的傳入及老莊哲學的流行,使園林轉向崇尚自然。私家襪薯清園林逐漸增加。自然山水園林形成。
唐宋時期園林達到成熟階段。
唐宋寫意山水園林在體現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疊石、堆山、理水等,都有了一定的程式。
明清時期,園林藝術進入精深發展階段,無論是江南的私家園林,還是北方的帝王宮苑,在設計和建築上,都達到了高峰。
現代保存下來的園林大多屬於明清時代,這些園林充分表現了中國古代傳統園林建築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
E. 隋唐時期的國粹文化:園林藝術的發展及特色介紹
我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大體上分為五個時期,即殷末周初的萌芽期、秦漢之際的生成期、魏晉南北朝的轉折期、隋唐兩代的興盛期,以及宋至清末的成熟期。
隋唐的木結構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已達到完全成熟,反映大自然山水風景之美的山水畫已成為獨立的繪畫門類,描寫自然風光的山水田園詩歌大量涌現。在這如此雄厚的物質基礎和文化繁榮的社會條件下,隋唐的園林建造達到了全盛階段。極具 皇家氣派 的皇家園林,造園藝術大為提高的私家園林,兼具城市公共園林性質的寺觀園林,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和藝術水平,構成了隋唐園林發展的龐大體系。遺憾的是,這些優美的園林均已無存,我們只能從歷史文獻及有限的資料中去了解它們的原貌。
1、美如仙鏡的皇家園林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另建新都——大興城。在建城的同時,也同步開始了水系工程的整理與修建,先後開鑿了龍首渠、清明渠、永安渠、黃告余告渠引水入城,並疏浚漕渠故道,開鑿自大興城至潼關長達三百里的廣通渠,基本解決了城市供水、宮苑用水和水路運輸,同時也為園林的建造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此基礎上,隋文帝楊堅於大興城北建造了大興苑。隋煬帝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在漢魏洛陽故城以西約8公里處營建東都洛陽,並利用洛陽優越的水利條件和運河之便,開渠引來谷水和洛水,在城西修建了規模極其宏大的 西苑。公元618年李淵代隋,建立了唐朝,改大興城為長安,仍以此為都。除繼續進行了城市建設外,又進一步修建和完善了隋代水利工程。在園林建造上除保留和繼續修建隋大興園(唐改名為禁園)、西苑(毀冊唐改名神都苑)外,唐太宗又於貞觀五年(公元613年)修造了行宮御園九成宮,貞觀八年修建了大明宮,貞觀十八年修建了離宮御園華清宮。此後,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在長安城內興建了興慶宮,隨後又在城東南隅修復擴建了曲江池和御苑芙蓉苑,並於城東北部和東側修築御用夾城通道,將城東北的禁園、城東的興慶宮和芙蓉苑連在一起。以上眾多皇家園林大多在隋代、唐初和盛唐修建。唐代皇室游園生活多樣化,園林的規劃布局也各具特點,形成了大內御苑、行宮御苑、離宮御苑三個類別。
大內御園主要有西苑、禁園、大明宮、興慶宮。
西苑在洛陽城西側,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與洛陽城同時興建。它方圓100公里,地勢為一片略有起伏的平原,洛水、谷水和澗水從苑中流過,水源非常充沛。園內分山海區、渠院區、無水宮室區、山景區等幾大部分。每一景區都各成體系,同時又相互聯系映帶。其中尤以山海區和渠院區最具特色。
西苑的布局以人工開鑿的大湖—— 北海 為中心,湖面周長十餘里,湖中有用木石築成的蓬萊、方丈、瀛洲等島山,山高達35米左右,上面分別建有通真觀、習靈觀、總仙宮、風亭、月觀等台觀殿閣。湖的北面有龍鱗渠,渠水婉蜒曲折流入湖中,沿渠建有16院,院院有名,各院自成一組建築。院外有水渠環繞,院內植楊柳修竹、名花異草。秋冬之際以彩錦襪明結花綴於其上,池沼之內結綵錦為荷,色敗即換。各院住四品夫人一位,美人20。各院東西南辟3門,各門皆臨渠而開,渠上架橋。此外,苑中還開鑿有五個小湖,東為翠光湖,南為迎陽湖,西為金光湖,北為潔水湖,中為廣明湖。湖中皆積土石為山,山上構築亭殿。各湖之間開有溝渠並與北海相通,水深數丈,能通行龍鳳舸,隋煬帝常泛舟湖中。
據記載,隋煬帝建西苑之時,曾詔天下各方送花木鳥獸入苑,苑內金猿青鹿動輒成群,草木鳥獸繁息茂盛。為便於皇帝游園,又自京城開御道直通西苑,道旁植高柳長松。
從上述可見,這座以水景為主的園林當初是經過周密規化、精心安排的。
園中水景龍鱗渠、北海、曲水池、五湖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河湖體系,它不僅具有觀賞作用,而且還起著組織園林空間和各景觀的藝術作用。16組建築群以渠水為紐帶,聯成一個有機和諧的大景區,景區之中各院又自成一個獨立小景區,園中有園,這種構圖方式是前代所沒有的。水系與山體的結合,又構成了層次豐富的立體式山水空間。西苑這座秀美的園林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古典園林已步入全盛時期。
禁園位於長安宮城北面(隋為大興苑),東西27.5里,南北23公里。
南面苑牆即長安的北城牆,北至渭河南岸,東臨核,西麵包括漢長安舊城。
苑中樹木茂密,建築疏朗,皇帝多在此遊憩娛樂,狩獵放鷹,此外還兼馴養野獸、馬匹,供給宮中果菜魚禽。苑內有魚藻宮、九曲宮、望春宮、梨園等24處重點建築。
著名的 魚藻宮 在大明宮正北。引灞水入 魚藻池 ,池中堆築山島,島上建魚藻宮,皇帝常在此宴樂或觀彩舟競渡。
東內苑在大明宮東南隅,南北1000米、東西約500米,苑內有龍首殿、龍首池及教場、馬坊、馬球場等。
大明宮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宮城,面積約32公頃,位於長安城外東北的龍首原上,地勢居高臨下,氣候涼爽宜人。站於此處,長安市內街道坊市皆了如指掌。宮城南部為宮廷區,北部為苑林區。林苑區地勢低下,中央有分東西兩他的太液池,中間以3米寬渠道相連,面積約1.6公頃,池中有蓬萊山,山上廣種花木並建有亭閣。
興慶宮位於長安城內東南面的興慶坊,原為唐玄宗李隆基做太子時的府邸所在。公元714年改建為興慶宮,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玄宗皇帝移居此宮聽政。宮的北半部為宮廷區,南半部稍大為苑林區。
苑內中心有一長圓形湖,面積約1.8公頃,經龍首渠引核入湖,湖中植有荷花、菱角等,玄宗與楊貴妃常泛舟湖上。湖西南有花萼相輝樓和勤政務本樓兩座主要建築,樓前廣場遍植柳樹。湖東南有長慶殿、長慶樓等建築。
苑內種有上百種楊貴妃喜歡的牡丹。湖東北有一土山,山上建 沉香亭 ,亭周圍牡丹尤其出色,玄宗與楊貴妃常到此亭賞花。
華清宮為離宮御苑,位於今西安以東35公里的臨潼縣,由宮廷區和苑林區組成,周圍隨山勢築有廓牆。宮廷區為一長方形宮城,坐南朝北。宮城分中、西、東三部分。中部由此向南有左右朝堂,弘文館、修文館。入津陽門,有前殿、後殿,再向南為內廷。內廷除殿宇建築外,還建有16處溫泉浴池,即 十六湯。西部有功德殿。東部主要有瑤光樓和飛霜樓,向南有蓮花湯(又名九龍湯),是玄宗皇帝的御池,也是楊貴妃賜浴的地方。此池建築豪華考究。另一御用湯池為 長湯 ,面積有數十間屋之大,池中用玉石雕成蓮花狀噴水口,湯中壘瑟瑟(珠寶名)及沉香(香木)為山,狀似瀛洲、方丈。宮城之外築有羅城一重,東部為嬪妃居住的宮院,西部為百官邸宅及衙署區。
苑林區為驪山北坡山嶽風景地帶,沿山勢地貌,規化出各具特色的景區景點。山麓遍植若乾花卉、果木,修有馬球場、賽馬場。山腰地勢險峻,有溪谷、瀑布,山林之中放養馴鹿。山頂朝元閣及其側老君殿為道觀,御道循山而下直抵宮城昭陽門,途中建長生殿供皇帝進香前齋戒沐浴。相傳唐玄宗與楊貴妃曾於七巧節在此殿內海誓山盟,願生生世世永做夫妻。白居易的《長恨歌》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記述的就是此段佳話。
曲江池位於長安城東南隅,隋初曾引黃渠之水而入,擴大了曲江池的水面,隋文帝改名芙蓉池。唐開元年間又重修,池水更加充沛,復用曲江池舊名。池南有紫雲樓、彩霞亭和芙蓉園,西有杏園、慈恩寺。芙蓉園隋代為御園,唐初曾賜與魏王李泰,後又賜東宮,開元之時又改建為御苑,平民百姓不得進入。
開元前,曲江池不同於皇家園林和私人園林,平民百姓春天踏青、重陽登高,天旱祈雨,平時游賞都可到曲江進行。其中尤數中和節(二月一日),上巳節(三月三日),重陽節(九月九日),最為熱鬧。此時皇帝率嬪妃到曲江遊玩並賜宴群臣,沿岸張燈結綵,池中遊船畫舫,百姓熙攘,車馬填塞,長安城中幾乎半空。這種在城市裡面具有公共游覽性質的園林,在封建社會皇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是非常罕見的。
2、清雅簡素的私家園林自魏晉南北朝私家園林興起後,發展至唐代更加興盛。城市私園,郊野別墅園廣泛興建,其造園水平、藝術特色都有很大提高。唐代私家園林多集中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當時公卿貴族幾乎皆有園林。在長安城南杜曲、樊川一帶,園林方圓達數十里,泉石勝景,布滿川陸。陪都洛陽有伊、洛二水穿城而過,城中溝渠縱橫,水源豐富。達官貴戚鑿池引水,置宅築園之風不亞於京都長安。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後》中記載: 園囿之興廢,洛陽興廢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亂,候於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於園囿之廢興而得。 江南地區的私家園林在隋唐之時雖無六朝興盛,但揚州、成都等地,也都存在相當數量風格獨特的園林。
隋唐之時的私家園林,因大多建在城中和近郊,因此面積一般較小。在造園風格上,皇親貴族、官僚世家的園林豪華綺麗,建築物較多,士人園林則清新幽雅,簡樸素淡,自然野趣較濃。士人園林的這一特點,對北方園林影響很大,後來一直是中國園林的重要特色。在造園手法上,因園林面積所限,所以更多地偏重象徵性手法和藉助於想像。在穿池堆山,模山范水上努力追求小中見大,此時用單石代山的作法更為普遍。山池是城市私園必不可少的主體景觀, 山池 二字一度成了私園的代名詞。為突破高牆深院造成的視覺局限,城市私園往往在靠近樓閣或在假山上建亭,以作遠眺之用。此外郊野之園、文人之園,唐時已集觀賞性和日常生活為一體,相互統一,相互滲透。如白居易曾對自家的洛陽私園做了這樣的描寫: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睡,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須飄然,……時引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雞犬閑閑。優哉游哉,吾將終老於其間。 文人造園不僅繼承了搜集奇花異草以做觀賞的傳統,而且取花木之品格以言志,如取松柏之高寒不凋,取梅花之冰清玉潔,取青竹之虛心勁節,取蓮花之不染、不妖。
唐代著名的私園很多,如白居易的廬山草堂。王維的 輞川別業 ,李德裕的平泉莊,杜甫的浣花溪草堂等等。
F. 中國古典園林全盛時期的主要成就
園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一節 總說
一、時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把部曲和莊客解放為自耕農,佃農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經濟結構中消除庄園領主經濟的主導地位,逐漸恢復小農經濟,並奠定其在宋以後長足發展的基礎。促進了國勢的進步和發展。
二、經濟文化持續繁榮與成就
貞觀之至和開元之治把中國封建社會推向發達興旺的高峰。
1、文學藝術方面
詩歌、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肢姿,在弘揚漢民族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國文化,呈現出群星燦爛,勝極一時的局面。
⑴繪畫領域:除宗教畫之外還有直接描寫現實生活和風景、花鳥的世俗畫;按題材區分畫科已具體化,花鳥、人物、神佛、鞍馬、山水等均成獨立的畫科。
⑵唐代已出現詩、畫互滲的自覺追求。例如,大詩人王維描寫桐歲山野、田園的如畫自然風光;同時,山水畫也影響園林,詩人、畫家直接參與造園活動,園林藝術開始有意識的融糅詩情、畫意,在私家園林中更為明顯。
2、傳統的木構建築,在技術或藝術方面均已趨於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規范化的裝修、裝飾。
3、觀賞植物方面
觀賞植物的栽培園藝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培育出許多珍稀品種如牡丹、瓊花等,也能引種馴化、移栽異地花木。還有嫁接法、灌澆法、催花法等技術利用。
三、建築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特點:
1、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2、歷輪絕建築群處理愈趨成熟
3、木建築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並已定型化
4、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
5、磚石建築有進一步發展。主要是佛塔採用磚石者增多。目前我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為磚石塔。
6、建築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第二節 皇家園林
一、隋唐長安城的布局
唐長安(隋大興)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一百多萬,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規劃布局最嚴謹的一座繁榮都城。
布局:宮城位於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軸線的北端,面積約4.2平方公里,中部太極宮,西部掖庭宮,東部為太子居住的東宮。太極宮又稱「西內」,是皇帝聽政和居住的宮室。另外有「東內」大明宮和「南內」興慶宮,相當於另外兩處「大內」。
二、隋唐洛陽城的布局
洛陽平面近於方形,南北最長處7312米,東西最寬處7290米,面積約45.3平方公里,和長安城相同,皇城在宮城之南,城內集中建中央官署。宮城核心部分「大內」為正方形,東、西、北三面,有東宮、西隔城和陶光園、耀儀城、圓壁城等重城環擁。洛陽城北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宮城之西,而不能如大興那樣建在城北。
長安城與洛陽城之對比
對長安、洛陽遺址實測圖進行研究發現,在規劃中都以皇城、宮城之長寬為模數,劃全城為若干大的區塊,其內再分里坊。這兩座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城,從規劃到建成都不超過兩年,在規劃中運用模數控制,當是能快速完成規劃的重要原因。
三、皇家園林
(一)長安皇家園林
1、唐城三大內
唐長安城中有三大宮殿區,史稱「三大內」,即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三大內」是唐代各個時期政治活動的中心,是建築宏偉壯麗,山水花木配置恰當,又各具特點的三個園林勝區。
(1)西內太極宮
太極宮即隋朝的大興宮,唐初改名為太極宮並加以擴建。太極宮位於宮城的中央,南與皇城相接,北抵西內苑,東臨東宮,西界掖庭宮,據考古實測,面積約1.9平方千米,約相當於北京明清故宮的2.7倍。
建築布局:依據周代「前朝後寢」的原則,把宮內劃分為前朝與內庭前後兩部分。
太極宮有殿、閣、亭、館三四十所,主要建築有太極殿、兩儀殿、萬春殿、凌煙閣等形成一個井然有序的龐大建築群,加以山池水榭構成宮內園林勝景。
(2)東內大明宮
東內大明宮是唐太宗為其父高祖李淵專修的「清暑」行宮,因地勢比太極宮更利於軍事防衛,小氣候涼爽也更適合於居住,故,唐高宗以後即代替太極宮作為朝宮。
地理位置:在禁苑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唐兩京城坊考》記其南北五里,東西三里,為長安城在大內中規模最大的一組宮殿群,據考古實測,面積為3.3平方千米。
大明宮南半部為宮廷區,北半部為苑林區即大內御苑,呈典型的宮苑分置的格局。
(3)南內興慶宮
興慶宮原名隆慶坊,唐玄宗李隆基為皇太子時的府邸。李隆基登基後,將於開元二年將興慶坊擴建為興慶宮,並移住興慶宮聽政。
建築布局:是唐三大內中較為特殊的一處,不硬套傳統的「前朝後寢」和以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建築格局,而呈不規則狀,頗類似於後世的自由式建築布局。
2、大內三苑
唐朝皇帝「三大內」既有園林之勝,又專門闢地為苑,專供皇帝游觀和狩獵。因此在都城之北建三苑,即西內苑、東內苑和禁苑,亦稱大內三苑,成為著名於世的皇家園林風景區。與宮城太極宮和大明宮相鄰,又在都城的北面,就位置而言,屬大內御苑。
禁苑
禁苑的范圍遼闊,是三苑中最大的一苑。據《唐兩京城坊考》載:禁苑東界滻水、北枕渭河,西麵包入漢長安故城,南接都城。東西27里,南北23里,方圓120里。南面的苑牆即長安城牆,因此可以說,禁苑實際包括西內苑和東內苑三部分。
禁苑是唐長安城郊皇家的主要風景區和狩獵區。地形地貌:高下參差,坡原起伏,林木蔥郁。建有宮觀、樓閣、殿院、台亭等20處。因此也是重要的軍事防區。
主要建築有望春宮、魚藻宮、梨園等。
(二)洛陽皇家園林
洛陽是唐朝的東京,洛陽山水甲天下,皇家園林素稱發達。
洛陽宮(隋名紫微城),即洛陽之宮城。唐貞觀六年改為洛陽宮。隋唐東都洛陽是洛陽古城史上最鼎盛時期,也是東方世界大都市之一。(如圖)
宮城四面有10個城門,正南門原名則天門,後名應天門。
二、行宮御苑、離宮御苑
(一)長安
長安的行宮、離宮御苑很多,有代表性的有:玉華宮、仙游宮、翠微宮、華清宮、九成宮、曲江池等。
1、玉華宮
位於今西安北面的銅川市玉華鄉,位於子午嶺南端一條風景秀麗的山谷——鳳凰谷中。總面積2482公頃,森林覆蓋率90.4%,這里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具有旅遊觀光、避暑度假、佛事活動三大功能。
2、仙游宮(避暑行宮)
仙游宮在今周至縣城南15公里,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環境:青山環抱,碧水縈流,氣候涼爽宜人,隋文帝曾多次臨幸、避暑。
3、翠微宮(避暑離宮)
翠微宮在長安南25公里之終南山太和宮,唐武德八年始建,貞觀十年廢。
4、華清宮(唐代離宮御苑)
華清宮在今西安城以東35公里的臨潼縣驪山北麓。以溫泉湯池著稱。據文獻記載,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詔令在此造殿,賜名湯泉宮。天寶六載(747)改名華清宮。
5、九成宮
九成宮在今西安城西北163公里的麟游縣新城區,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竣工於開皇十五年,原名仁壽宮,是文帝的離宮。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修復擴建,更名為「九成宮」,「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層」,言其高大。
(二)洛陽園林
洛陽行宮、離宮御苑代表作有西苑、上陽宮等。
1、西苑 (又稱顯仁宮、會通苑)洛陽地區皇家園林的代表。
西苑在洛陽城的西側,隋大業元年與洛陽城同時興建。
西苑是歷史上僅次於西漢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園林。唐代改名為東都苑、武後時名神都苑。
西苑園林特點:人工山水園。
總體布局:大體上沿襲漢以來「一尺三山」的宮苑模式。以人工開鑿的最大水域「北海」為中心。北海周長十餘里,海中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島山。
據《隋書》記載:「西宛周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百餘尺,台觀殿閣,羅塔山上。海北有渠,縈紆注海,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窮極華麗」。《大業雜記》載:「苑內造山為海,周十餘里,水深數十丈,上有通真觀、習靈台、總仙宮,分在諸山。風亭月觀,皆以機成,或起或滅,若有神變,海北有龍鱗渠,屈曲周繞十六院入海」。
園內理水、築山、植物配置和建築營造的工程極其浩大,都是按既定的規劃進行。在規劃設計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古典園林全盛期到來。
2、上陽宮
園林特點:建築密度較大,以殿宇為主,園林為輔。
此時期皇家園林的特點:
皇家園林的建設已趨於規范化、大體上形成了大內御苑、行宮御苑和離宮御苑的類別。
(1)大內御苑緊鄰於宮廷區的後面或一側,呈宮、苑分置的格局。
(2)郊外的行宮、離宮,絕大多數都建置在山嶽風景優美的地帶。重視建築基址的選擇,於「相地」獨具慧眼,不僅保證了帝王避暑、消閑的生活享受,同時也反映了唐人在宮苑建設與風景建設相結合方面的高素質和高水準。
第三節 私家園林
盛唐以後,中國園林已由自然山水園發展到寫意山水園,即文人山水園。主要以長安、洛陽兩地為盛。
一、城市私園
1、長安
長安城內大部分居住坊里均有宅院和遊憩園,叫「山池院」——唐代人對城市私園的普遍稱謂。多為皇親和大官僚所建。
2、洛陽私園
洛陽城內私家園林多以水景取勝。城內私園,纖麗和清雅兩種格調並存。前者如宰相牛僧儒的歸仁里宅園,後者多見於時人詩文的吟詠。如白居易的履道坊園。
履道坊宅園
位於履道坊之西北隅,洛水流經此處,被認為是城內「風土水木」最勝之地。
A:位置、規模和布局
《池上篇》雲,園和宅共佔地十五畝,其中「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島樹橋道間之」。布局:分南園、北園、西苑。
B、植物配置
宅院的綠化配置非常好,樹合蔭交戶,池分水夾階。」其中尤以竹取勝。南園有竹園,府第有竹院,「新篁千萬竿。」喬木十數株均為老樹。
白居易詩文中記述的植物有如下二十餘種:有國槐、梧桐、榆樹、楊樹、柳樹、桃、梨、杏、桂花、櫻桃、藤蘿、木槿花、芍葯、牡丹、白牡丹、菊花、蘭花、蓮花、夜合花、迎春花、棗樹等。
二、郊野別墅
別墅園即建在郊野地帶的私家園林。在唐代通稱為別業、山莊、庄,規模較小者叫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
據文獻記載,唐代別墅園的建置,大致分三種:1、單獨建置在離城不遠,交通往返方便,風景比較優美的地帶。2、單獨建置在風景名勝區內。3、依附於庄園而建置。
1、單獨建置在離城不遠,交通往返方便,風景比較優美的地帶
擁有對象:⑴兩京的貴戚、官僚。⑵一般文人官僚。
別墅特點:貴戚、官僚別墅,格調華麗纖穠;一般文人官僚別墅,樸素無華、富於村野意味的情調。
長安:作為首都,近郊的別墅園林極多。貴族、大官僚多集中在東郊一帶,如太平公主、長樂公主、安樂公主等;一般文人官僚的別墅多集中在南郊。
洛陽:南郊一帶風景優美,引水方便,別墅園林尤為密集,同長安園林一樣,多由達官顯宦修造。例:
①平泉莊
園主人:李德裕
位 置:位於洛陽城南三十里。
園林特徵:
園林用石的品類,怪石名品甚多。
樹木花卉數量多,品種豐富、名貴。
「台榭百餘所」,有書樓、瀑泉亭、流杯亭、西園、雙碧潭、釣台等,
珍禽異獸
②浣花溪草堂
園主人:杜 甫
位 置:成都
園林特徵:
建築布置隨地勢之高下,充分利用天然水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2、單獨建置在風景名勝區內
唐代,全國各地的風景名勝區陸續開發建設,其中尤以名山風景區居多。如李泌的衡山別業、白居易的廬山草堂等。
廬山草堂
3、依附於庄園而建置
依附於庄園而建的別墅,與唐朝的制度有關。許多官員有城內的宅院、郊外的別墅,同時還擁有庄園別墅,成為顯示其財富和地位的標志。
唐代的庄園別墅,對唐代文壇中「田園詩」的長足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例如:王維的輞川別業和盧鴻一的嵩山別業。
三、文人園林的興起
唐代科舉取仕,許多文人以文入官,入官後又不忘吟詩賞景。
文人出身的官僚,不僅參與風景的開發、環境的綠化和美化,而且還參與營造自己的私園。憑借他們對自然風景的深刻理解和對自然美的高度鑒賞能力,來進行園林的經營,同時也把他們對人生的哲理體驗、宦海浮沉的感懷融注於造園藝術中。
第四節 寺觀及其他園林
佛教經過東晉、南北朝的廣泛傳布,到唐代13個宗派都已經完全確立。
一、寺觀園林從世俗化到文人化
主要表現在:
1、寺觀的建築制度已趨於完善,大的寺觀往往是連宇成片的龐大建築群,包括殿堂、寢膳、客房、園林四部分功能區;
2、由於世俗活動的參與,成為城市公共交往活動的中心,肅穆的環境與人間的愉悅相結合,促進了庭院的綠化與園林的經營;
3、寺觀不僅在城市興建,而且遍及於郊野。
二、其他園林
1、中央政府的衙署園林
多有山池花木點綴,個別還建置獨立的小園林。
2、公共園林
多以亭為中心、因亭而成景的邑郊公共園林。
長安城內開辟的公共園林有三種情況:
①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內的崗阜——「原」;
②利用水渠轉折部位的兩岸而創為以水景為主的游覽地
③街道的綠化
G. 盛唐文化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
唐代是繼秦漢以後我國歷史上的極盛時期。此時期的造園活動和所建宮苑的壯麗,比以前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如在長安建有宮苑結合的「南內苑」、「東內苑」、「芙蓉苑」及驪山的「華清宮」等孝毀。著名的「華清宮」至今仍保留有唐代園林藝術風格,是極為珍貴的。這一時期的園林也大為發展。北宋時期的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提到,唐貞觀 開元年間,公卿貴戚在東都洛陽建造的邸園,總數就有一千多處,足見當時園林發展的盛況。唐朝文人畫家以風雅高潔自居,多自建園林,並將詩情畫意融貫於園林之中,追求抒情的園林趣味。說園林是待,但它是立體的詩;說園林是畫,但它是流動的畫。
中國園林從仿寫自然美顫慎雹,到掌握自然美,由掌握到提煉,進而把它典型化,使我國古典園林發展形成為寫意山水園階段。如白居易、王維等都是當時的代表人物。後因五代十國的戰亂,池塘竹樹被兵車蹂躪,皆廢而為丘壑,高亭大榭也都為煙火焚燎化為灰燼,唐代洛陽的園林藝術可以說是「與唐共滅而俱亡」了。據《唐書》載:「維別墅在輞川,地奇勝,有華子岡、歌湖,竹里館,茱萸汴,辛夷塢」。《山中與裴迪書》中有:北濼玄霸,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網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水,明滅林外。深蒼寒犬,吠聲如豹。……步厭經,臨清流也。當待春中,草木蔓發,卷山可望。輕倏出水,白鷗驕翼。這種入畫的描繪再從《輞川集》的詩句中,更可體會到王維別業的詩情畫意了。華子岡有:「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等茄帆詩句,說明園林建築建在山嶺起伏,樹木蔥郁的岡巒環抱中的惘川山谷,隱露相合,是王維很得意的好居處了。在文杏館一景有「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用文杏木作棟梁,香茅草鋪屋頂的文杏館是山野茅廬的構築,更富山野趣味了。
唐代樹木綠化題名的辛夷塢、漆園、椒園等。雖然惘川別業今已不復存,但但從題名和詩情來看,輞川別業是有湖水之勝的天然山地園,別業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未必勝過南方,但由於在造園中吸取了詩情畫意的意境,精心的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構成湖光山色與園林相結合的園林勝景。再加上有詩人的著力描繪,使得輞川別業處處引人入勝,流連忘返,猶如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卷,淡雅超逸,耐人尋味,既有自然情趣,又有詩情畫意。
唐朝所建著名園林之一是華清官,至今保存比較完整。它位於陝西臨潼縣,離西安東約王十公里的驪山之麓,以驪山腳下湧出的溫泉得天獨厚,和以楊貴妃賜華清池的艷事而聞名於世。華清官的最大特點是體現了我國早期出現的自然山水園林的藝術特色,隨地勢高下曲折而築,是因地制宜的造園佳例。這里青松翠柏遍岩滿谷,風光十分秀麗。綠蔭叢中,隱現著亭、台、軒、榭、樓、閣,高低錯落有致,渾然一體。登上望京樓,還可遠眺近覽,遠望山形,猶如驪馬,故名「驪山」。造園家利用驪山起伏多變的地形布置園林建築,大殿小閣鱗次櫛比,樓台亭謝相連,奇樹異花點綴其間,風光十分秀麗。尤其當夕陽西下,落日的余輝猶如給青秀山嶺抹上一片金色,更加神奇絢麗。所謂「驪山晚照」,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H. 唐代園林的唐朝文人園林的萌芽期
人們普遍追求園林享受。其知游二,興起科舉制度,廣空模大的庶族地主斗猛緩知識分子有了晉升的機會,他們一旦取得官僚的身份便有了優厚的俸祿和崇高的社會地位,然而卻沒有世襲的保證。宦海浮沉,升遷貶謫無常,共同的經歷形成了共同的處世哲學。在朝為官努力做一番事業,同時也自己預留致仕罷官後的路。經營園林,便是為將來退隱林下獨善其身。其三,科舉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較多,園林成為他們的社會交往的場所,受到文人趣味、愛好的影響也較上代更為廣泛、深刻。中唐以後,文人直接參與造園規劃,憑借他們對大自然風景的深刻理解和對自然美的高度鑒賞能力來進行園林的規劃,同時也把他們對人生哲理的體驗、宦海浮沉的感懷融注於造園藝術中。於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園林所具有的那種清新雅緻的格調得以更進一步的提高和升華,更添上一層文化的色彩,便出現了「文人園林」。文人園林乃是士流園林之更側重於賞心悅目而寄託理想、陶冶情操、表現隱逸者,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潤而「文人化」的園林。就文獻記載的情況來看,唐代園林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風格的發展趨向也是十分明顯的,皇親貴族、世家官僚的園林偏於豪華;而一般文人官僚的則重在清新雅緻。後者似乎較多地受到社會上的稱道而居於主導地位,其間的消長變化足以說明文人園林早在唐代即已呈現萌芽狀態了。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廬山草堂、浣花溪草堂、輞川別業等,比較有代表性的造園文人有白居易、柳宗元、王維等。文人官僚開發園林、參與造園,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而逐漸形成了比較全面的園林觀——以泉石竹樹養心,借詩酒琴書怡性。這對於宋代文人園林的興起及其風格特點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啟蒙意義。
I. 哪位大哥知道唐代園林的特點和資料! 最好是西安地區的!
中國古代園林的特色
(一)造園藝術,「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在造園藝術上包含兩層內容。一是總體布局、組合要合乎自 然。山與水的關系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 山水生成的客觀規律。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如假 山峰巒是由許掘中多小的石料拼疊合成,疊砌時要仿天然岩石的紋脈慎灶,盡量減少人工 拼疊的痕跡。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狀。花木布置應是疏密相間,形態天 然。喬灌木也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間,融於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其中主要是用建築來圍蔽和分隔空間。 分隔空間力求從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性,使之融於自然,表現自然。 為此,必須處理好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靜、因與借、真與假、有 限與無限、有法與無法等種種關系。如此,則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展開來。比如漏窗的運用,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在空間上起互相滲 透的作用。在漏窗內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 美學價值;透過漏窗,竹樹迷離搖曳,亭台樓時隱時現,遠空藍天白雲飛游,造成 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
(三)園林建築,順應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台、閣、館、齋、舫、 牆等建築。人工的山,石紋、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 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光。所有建築,其形與神都 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 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並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
(四)樹木花卉,表現自然
與西方系統園林不同,中國古代園林對樹木花卉的處理與安設,講究表現自 然。松柏高聳入雲,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數彈-28212里盛開 乃至於樹枝彎曲自如, 花朵迎面撲香其形與神,其意與境都十分重在表現自然 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 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 根本原因。
唐代自然園林式別業山居 盛唐時期,中國山水畫已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寄興寫情的畫風。園林方面也開始有體現山水之情的創作。盛唐詩人、畫家王維在藍田縣天然勝區,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築點綴,經營了輞川別業,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中唐詩人白居易游廬山,見香爐峰下雲山泉石勝絕,因置草堂,建築樸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綉谷花(映山紅),夏有石門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四時佳景,收之不盡。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門外沿江處,發現一塊棄地,斬除荊叢,種植竹、松、杉、桂等樹,臨江配置亭堂。這些園林創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園林式別業山居,是在充分認識自然美的基礎上,運用藝術和技術手段來造景、借景而構成優美的園林境域。
別業
別業一詞是與「舊業」或「第宅」相對而言,業主往往原有一處住宅,而後另營別墅,稱為別業。稱別墅時,則是突出其園林氣氛以區別於一般住宅。
別業和庄園有時含義相同,有時不同。別業建於業主所屬領地或田產范圍內的,與庄園相同;有的別業是一所包括有住宅的獨立的園林,業主也不一定是地主或領主,這種別業就不是庄園。
別業和宅園的區別在於:前者位於郊區,是以家宅為主體的園林;後者位於城市,寬散扮是在家宅用地中劃出一部分用地專門布置成園林,供遊憩之用,同家宅隔開。宅園研究者,通常不考慮家宅部分,僅以園林部分為研究對象。別業同庄園和宅園雖有區別,有時並不嚴格劃分。
中國園林史上最著名的別業當推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的輞川別業。
輞川別業
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701-761)在輞川山谷(蘭田縣西南10餘公里處)在宋之問輞川山莊的基礎上營建的園林,今已湮沒。根據傳世的《輞川集》中王維和同代詩人裴迪所賦絕句,對照後人所摹的《輞川圖》,可以把輞川別業大致描述如下:
從山口進,迎面是「孟城坳」,山谷低地殘存古城,坳背山岡叫「華子崗」,山勢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樹,因而有「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和「落日松風起」句。背岡面谷,隱處可居,建有輞口庄,於是有「新家孟城口」和「結廬古城下」句。
越過山岡,到了「南嶺與北湖,前看復回顧」的背嶺面湖的勝處,有文杏館,「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大概是山野茅廬。館後崇嶺高起,嶺上多大竹,題名「斤竹嶺」。這里「一徑通山路」,沿溪而築,有「明流紆且直,綠筱密復深」句,狀其景色。
緣溪通往另一區,題名「木蘭柴」(木蘭花),這里景緻幽深,有詩說「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溪流之源的山岡,跟斤竹嶺對峙,叫「茱萸片」,大概因山岡多「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的山茱萸而題名。翻過茱萸片,為一谷地,有「仄徑蔭宮槐」句,題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
登岡嶺,至人跡稀少的山中深處,題名「鹿柴」,那裡「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山岡下為「北宅」,一面臨欹湖,蓋有屋宇,所謂「南山北宅下,結宇臨欹湖」。北宅的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從這里到南宅、竹里館等處,因有水隔,必須舟渡,所以「輕舟南宅去,北宅渺難即」。
欹湖的景色是,「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如泛舟湖上時,「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為了充分欣賞湖光山色,建有「臨湖亭」,有詩這樣描述:「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沿湖堤岸上種植了柳樹,「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綺」,「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因此題名「柳浪」。「柳浪」往下,有水流湍急的「欒家瀨」,這里是「淺淺石溜瀉」,「波跳自相濺」,「汛汛鳧鷗渡,時時欲近人」,不僅描寫了急流,也寫出了水禽之景。
離水南行復入山,有泉名「金屑泉」,據稱「瀠汀澹不流,金碧如可拾」。山下谷地就是南宅,從南宅緣溪下行到入湖口處,有「白石濰」,這里「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跋石復臨水,弄波情未極」。沿山溪上行到「竹里館」,得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此外,還有「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勝處,因多辛夷(即紫玉蘭)、漆樹、花椒而命名。
輞川別業營建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谷區,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題名,使山貌水態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現出來,僅在可歇處、可觀處、可借景處,相地面築宇屋亭館,創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