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藝術概論論文範文
藝術概論是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課程,是闡述藝術的基本性質、藝術活動系統以及藝術種類特點為宗旨的科學體系。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藝術概論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談多媒體技術與藝術概論教學的整合
摘 要:藝術概論這門課程是高等院校藝術專必業修課之一。結合多媒體的應用,發揮多媒體的聲、形、畫等綜合性的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也能更好的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使理論課不枯燥,有利於教師教學深入淺出、學生對知識掌握的靈活深入,提高教學效果。但多媒體的運用也要恰到好處,避免畫蛇添足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藝術概論;教學效果;教學過程
藝術概論這門課是高等院校藝術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這門課程的內容多並且跨越性大,開設這門課程對學生來說也十分重要,它讓學生獲得先進藝術觀、審美觀、提高綜合素養的同時能夠掌握藝術的本質、藝術的分類、藝術的創作、藝術的作品、藝術批評、藝術鑒賞等內容,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審美的能力。過去講課時僅憑口述難以讓學生深入理解,教學效果不理想,而且課前需要准備大量的掛圖、幻燈片、視頻等資料輔助講解但學生有時還不容易理解,教師更是覺得每一節課都很難講,課前備課量也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腦的廣泛應用以及現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斷更新,多媒體開始逐漸的進入課堂。把抽象的說教變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體教學最主要的特色,它改進了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教學開放性也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上的運用也要恰到好處,多發揮多媒體教學在藝術概論課中的優勢。
一、藝術概論課的特點
藝術概論這門課程,教材的章節順序是大致按照藝術的本質與特徵、藝術的起源、藝術的功能與藝術教育、文化系統中的藝術、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情藝術、綜合藝術、語言藝術、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樣一種結構構成的。在具體的講課過程中,往往每一章節單獨講解時很少而是結合在具體的藝術形式(如建築、書法、戲劇、繪畫、舞蹈、音樂、影視等)中進行講解。這樣不但能夠做到“精講”而且知識的貫通性也強。所以在教學手段上就要求我們要多樣化,來支持理論知識的講解。我們都知道這門課程是一門理論課,往往學生對理論課最沒興趣,但學習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藝術理論、鑒賞作品的能力並且能夠自如地表達,通過對藝術理論的理解,提高綜合人文素養。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純粹的理論課堂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當下同學們的學習,同時隨著各高校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進步開始出現了理論課教學與多媒體聲像的結合。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相比過去老師拿著粉筆在黑板前邊講邊寫要新穎並且有吸引力,學生能夠在豐富的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資源下理解和記憶,能讓學生對藝術理論不感到枯燥乏味,還能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輔助藝術概論課教學,有利於教師引導式教學。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習,這是教育的內在功能。充分發揮主動性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參與,例如在藝術概論課的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枯燥的理論知識溶於生動活潑的課件中展現給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現世界各國的名畫、著名建築、名曲、優秀的電影作品等等,通過欣賞後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在學生展開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在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的驅使下,會主動去學習探索,這樣還會提高學習效率,獲得比教師傳授更多的知識和方法,同時學生有更多的體驗,提高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讓我們的學生畢業走上社會時也能做一個高雅的鑒賞者並且有自己的理論觀點;通過多媒體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情趣的培養是藝術概論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多媒體輔助藝術概論課教學,不是為了培養學生死記硬背了多少藝術理論而是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服務的。通過聲、畫等手段讓學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藝術作品,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審美品位同時也掌握了大量藝術理論信息。因此,多媒體的應用是為了幫助學生對書上的內容有更開闊性的欣賞與了解。
三、藝術概論課中使用多媒體應注意的問題
在實際操作中,要讓學生主動在多媒體中學,而不是讓多媒體取代老師。教師依賴課件照本宣科。教師有時會過分依賴課件,把所有課上要講解的知識一句不落課前以電子形式打在課件上,這樣縱容了教師不認真備課,有時會導致老師課上講的和課本脫軌;課件做的過於華麗。
教師做課件時有時太華麗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喧賓奪主,出現教師圍著電腦轉,學生忙著瞪眼看的情況,課堂上學生只顧著看華美的課件了,不利於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又不利於師生教與學之間的交流。學生過多關注多媒體技術的各種展示技巧,而忽視了教學內容,分散注意力。有時弄不清是一節計算機課還是什麼課,反而不認真思考問題,所以,課件的唯美程度教師要適度把握,總之以吸引學生聽課達到教學效果好為目的;擺脫只要教學手段先進,教育思想就會先進的錯誤觀點。有些教師在利用現代的多媒體教學這一現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舊進行著填鴨式教育。
教師把課前准備好的課件一放,不管學生的反應按照自己的觀點流水賬一樣講下去,這樣不但沒有展現多媒體教學為我們帶來的優勢反而加重了學生對理論課的反感,學生會認為教師更懶了連黑板字都不寫了,而且教師總要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思路引到課前在電腦上做好的流程上來,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探尋學習的興趣,我們不能為了多媒體而應用多媒體,多媒體的應用要為素質教育服務:要為學生自主、創造性的學習服務;利用多媒體教學時注意信息量的適度。藝術概論這門課本身就是知識量涵蓋的廣,如果再通過多媒體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會造成課件牽著學生走,學生丟掉了自覺思考的機會,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響了學習效率。
總之,藝術概論課中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能夠提高我們上課的教學質量,讓枯燥的理論課活起來,為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而服務,但也要時刻注意不要因為多媒體而多媒體,這樣會畫蛇添足,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為進一步提高藝術概論課的教學效果而努力。
淺析藝術教育與民間藝術
內容 摘要:人類創造的多元 文化體系帶來 現代 教育 理念與教學體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討根據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間的 藝術 資源,確立民族民間藝術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中的學科基礎地位,建構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藝術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優勢,辦出地方本科院校的專業特色。
關 鍵 詞: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特色 民間藝術傳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是近幾年在國內得到大 發展 的邊緣學科,每所院校幾乎都設有藝術類專業( 美術學、藝術設計、 音樂 、舞蹈等),其辦學思想定位、專業課程設置基本屬於近親繁殖,多共性拷貝,少個性創新,實行的是“拿來主義”。在藝術教育的統一標准模式中,大家都在異口同聲說“普通話”,而忘記了最不應該忘記的原生態“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層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學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滯後性、教學課程的趨同性、教學內容的單一性所帶來的負面 影響 已經暴露無遺,藝術教育缺失的是整體對國家民族主體意識和文化基因進行普通性認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 時尚 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塵暴一樣在侵蝕著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領地,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處於邊緣化、荒漠化的危險狀況。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認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難登大雅之堂的還大有人在,而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傳承模式已經不能有效地發揮其傳承發展的功能。筆者認為, 中國 的藝術教育需要國家主體意識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輸血健身,民族民間藝術傳承更需要藉助藝術教育的傳播認識功能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由此看來,改變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藝術教育發展現狀,改變民族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生存現狀,建設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目前 ,“中國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組創建適合現代 社會 發展的新興學科,在更廣闊的人類文化背景中整合、發掘民族文化的新資源,以推動全球 經濟 一體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續發展。”2002年的“世界遺產年”,中國召開了將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引入高等教育的 專題會議,促使藝術教育 工作者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內涵、價值與意義的進一步認識,全社會對藝術教育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開始予以熱烈的人文關懷。構建有自身特點的創造性藝術教育辦學特色,成為近年來高校教改的中心議題,重視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挖掘、開發、 應用 已成為國內外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國內各大藝術院校開始將民族民間藝術融入到現代藝術基礎教學系統中的改革與探索,在追求現代藝術新浪潮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原創的本土精神。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發展民族的藝術教育事業,重塑具有中國特色和地方特點的現代藝術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 時代 需求的多層次藝術教育模式。這種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藝術教育體系應該是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全方位、開放性的現代教育體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對外來優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對本土優秀文化傳統善於發揚光大;同時,它也應是現代 科技 與民間文化傳統、東方與西方審美理念完美結合的 科學 教育模式。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源,同時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知識資源,而藝術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為己任,著重發揮主流文化傳承教育認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礎上尊重並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一門新學科,並以主動性姿態特徵進入專業藝術教育,建立促進民族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多層次藝術教育模式,推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和藝術教育的“和諧發展”。
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藝術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者,又是發展者、 實踐和創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藝術教育模式中應發揮根本作用,要發揮作為知識群體對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創造的 歷史 作用。把大學的藝術教育課程作為傳承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實施手段,根據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確立民族民間藝術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基礎教育中的學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藝術資源運用於藝術教育實踐,將現代教育理念與民間藝術資源相結合,尋找民族民間藝術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發展的共同脈絡,加強對民族藝術表現形式和文化審美 心理的感知與理解,注重東方藝術元素與西方現代藝術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實踐”的基本辦學原則,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質的復合實用型藝術人才,實現地方高等院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總體目標。
中國 民族民間 藝術 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民間造型藝術的雄渾、博大、秀麗、豐富,民間表演藝術高亢、遼闊、豪邁、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著豐富多彩的不同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五千年的 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感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溫暖,帶給我們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筆者所在的地區來說,湘南五千年的湖湘 歷史 文化,底蘊深厚,民間 美術(民間木刻、民間石雕、民間挑花刺綉)、瑤族歌舞(盤王大歌、蝴蝶歌、長鼓舞)等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極其豐富。華夏大地的民族民間藝術更是異彩紛呈。將這些地方民間藝術資源融合進藝術基礎 教育 ,是對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課程的有益補充,同時也是對藝術教育形式和 內容 相結合的 實踐性體驗。
民間藝術作為一種歷史上形成的藝術形式,啟示傳播延續著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藝術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更具有民族審美廣泛認知性和 應用 的普及性;將民間藝術的實用性、題材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融合在藝術基礎教育中,並與 現代 藝術教育學科建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拓寬現代藝術教育與本土藝術 語言互通、互動、互補的廣闊空間,在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加以現代教育意義的創造與更新,實現民間藝術教育功能的現代轉換。通過田野采風收集的地方性民間藝術原始素材再回到課堂,加以 理論 化、系統化、學術化、創新化之後來指導教學,使藝術教學講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間藝術的歷史背景及藝術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狀況、 心理背景、形式創造元素將大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在原始的民間藝術素材中提煉創造出既有民族特點又有鮮明 時代 感的優秀藝術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點,在歷史 發展 動態中保持藝術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徵。
建設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應立足於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間藝術資源。首先確立民族民間藝術特色課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藝術基礎教育中的學科地位,開展地方性民族民間藝術教育理論基礎 研究 與應用 工作,立足本土文化優勢,有重點、有 計劃地根據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特點來調整藝術教育課程設置,修訂藝術教學大綱,構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藝術基礎教育的特色課程模塊,開設地方性民間美術、民間 音樂 、民間舞蹈、民間器樂等特色課程。依託民間藝術特點鮮明的資源優勢,在現代性、前沿性的基礎上撰寫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間藝術教材,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基礎理論體系,在建設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模式的實踐中,實現教學科研的雙向良性互動,使地方本科院校藝術基礎教育具有 科學 性、系統性、實用性、創新性,從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
人類創造的多元文化體系帶來現代教育理念與教學體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走進藝術教育,將極大地推動本土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將為民族文化和民族 經濟 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人力資源。民族民間藝術與地方性高等藝術教育結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優勢建構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理念,既達到保護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對民族文化基因的認同,使藝術教育呈現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層次藝術教育模式的建立和發展,將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 經驗,支持文化差異的發展,形成文化與教育的多元化,從而加快文化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文化藝術教育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的民族地區的教育公平與平等,實現全球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價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紀全球一體化的大挑戰的同時,保持增強國家民族的主體意識和文化特徵。
參考 文獻 :
[1]唐家路,潘魯生.中國民間美術學導論.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
[2]王繼平.民間美術文化學.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
[3]張鵬.推動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美術研究.2003年.
[4]張繼東.普通高等學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淺析.中國高教研究.2003年.
② 藝術概論論文怎麼寫阿.誰來幫幫我.!
設計學概論論文
從藝術文化學的角度審視工業產品設計
"從遠古的洪荒年代起,直到現代文明的建立和發展,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造物的苦思冥想,和實際的造物活動。"
人通過這種有意識的活動改造了自然,並使自己獲得人類的靈氣。自然界就被賦予人的意義,出現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動的世界,"文化"也就開始了它的一發而不可止歇的生命運動。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進入"文化"范疇。人類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並改造自身的過程與產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過程,人在打磨石器的過程中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與人結成的相互關系,以及最後成就的這件包蘊著人的價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現象。
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拍桐是人類為了以一定的方式來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 "社會的人是動物長期發展的產物。但是,只有當人不滿足於坐享大自然的賜予,而開始親自生產他所需要的消費品時,人類的文化史才開始了。" 這種文化誕生於人類最初的"造物"活動之中,可以稱之為"造物文化"。只是到了後來,生產力發展了,人的需要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就由簡而繁、由單一到多樣,文化的概念也隨著文化學研究的深入而被賦予越來越復雜的內涵。但有一點,即人類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發展的,沒有改變。
一部人類的文化史,無論哪個地區和民族,可說都是從製造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開始的。人類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為工具的時候,並不是出於"藝術"和"審美"的考慮,而完全是出於"勞動",利於"生存"的實用目的。也就是俄國普列漢諾夫(1856-1918)提出的"實用先於審美"。因此,從最早的意義上講,造物活動是綜合的、籠統的、實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只要一旦作為物質出現,就會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作為物質的存在,就會對人產生精神的影響。在"勞動"、"生存"的實用目的達到以後,就開始了附加上"藝術"和"審美"的考慮,一般的人造物好伍就上升為造物藝術。在長期的歷史中,隨著人類進行"藝術"和"審美"考慮的越來越豐富,人造物作為它原來的載體已不能充分滿足了,便逐漸從中派生出、分離出現在所謂的"純藝術",由此形成藝術文化,譬如獨立欣賞的繪畫。以致出現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為原發性的"母型"並沒有被解體,而是沿著自身的軌跡發展。而此時的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藝術文化。
人類的造物活動,是以人類自身的創造性獲取一種自然界中本來所沒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動生存的開始,是最本質的文化現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種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間或之上未經分解的文化,帶有原發性和綜合性。張道一教授在造物藝術論中把這種兼具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分離的文化稱為"本元文化" 。並在《跨世紀的造物藝術》一文中說:
"……一般的人造物,按照通常的說法,多稱作為』物質文化』;它是相對於』精神文化』而言的。……嚴格地說,這方面的』人造物』,不能算作純』物質文化』,而是帶有文化的綜合性,我稱之謂』本元文化』。即在文化分為多元之前,一種最早的文化形態。隨著社會的和生產的分工,文化由一元而分作多元,本元文化並沒有被解體,而是同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並行發展。而且由於它同科技的發展同步,又合著生活的脈搏,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如以陶瓷為例,從它的歷史演變中不難看出,盡管技術變了,生活方式變了,它的製作、式樣、用友賀或途也隨之變化,而且能夠看出各代陶瓷和品類式樣上的風格差異,成為實用與審美的統一物,但上萬年來並沒有中斷。由文化上的綜合性,決定了它在藝術上和美學上的綜合性。我們所要研究的』造物藝術』及其設計,正是指這一類的文化。"
作為本元文化的造物文化從其出現的時候就具有了實用和審美的雙重社會功能。實用功能的發揮是個體的,而審美功能的發揮是整體的。
而造物藝術文化從它形成起就具有了造物文化的性質。前蘇聯學者卡岡認為,藝術文化從文化形態上是不同於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文化,由此,他將整個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藝術文化三部分。物質文化是指從自然向文化的轉化,包括物質生產的產品和方式;精神文化是指由精神生產創造的意識形態方面的文化,兩者是互為的。而藝術文化則是這兩種文化有機互融的結果。他認為:"人的藝術活動的這種特殊的精神--物質完整性導致了:定形於藝術活動周圍的藝術文化不能納入精神文化的界限內,它在文化的空間中既區別於精神文化,又區別於物質文化,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這就是說,藝術文化的內部結構具有特殊性,既區別於精神文化的結構,又區別於物質文化的結構,因為它由藝術活動本身的特性所決定。" 這里卡岡所說的"藝術文化"就是造物藝術文化。
③ 藝術概論理論課課程論文
藝術一詞給人一種至高無尚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而通過藝術概論課程的學習,我才真正對藝術有所了解。我選修藝術概論這門課主要是想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藝術欣賞水平,結合所學專業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什麼是藝術,恐怕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絕對真理的答案。我想藝術大底是「人類社會最復雜的精神創作之一」,「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藝術具備了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情感,社會意識形態這四大特徵。能夠稱為藝術的物品必須是高超技藝的人造物,能夠真實深刻的反映社會生活,有較高的精神文化,特別是審美性質,它還必須參與社會生活。
而藝術概論課程,作為一門選修課,除了學習了解有關藝術的理論知識外,我想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提高我們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水平,提升我們對藝術的理解。藝術概論是一門全面、系統、准確的闡述辨證唯物主義藝術觀和方法論的課程,是對多種藝術門類的共同本質及普遍性規律的概括和總結。通過對藝術概論課程的學習,我可以用理論知識為後盾,更好地欣賞分析藝術作品,提升藝術欣賞水平才會成為可能。我們學習藝術概論,就是要建立科學的藝術觀,指導我們的創作實踐,指導我們的欣賞、評論實踐,也可指導我們對其它理論的學習和研究。
藝術作品是真善美的結晶,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中國大畫家石濤也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藝術家稟賦的詩心,映射著天地的詩心。《詩緯》雲:「詩者天地之心。」美的愉悅感來自人類文化意識。優美所評價的是表現和形式,而深刻和崇高,作為審美價值,卻體現了藝術在文化中的價值品格和價值理想。這如黑格爾《美學》中所言,「在藝術里,精神內容和表現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藝術家們無不把體現著「歷史理性」的「真實」視為藝術的生命,表達的真實是作品成為傑作的前頌滾提,藝術作品美不美就看真實於否,而藝術的真實性通過藝術形象來表現。
下面我就運用學過的理論知識來談談文學作品中的藝術。
在顧長衛導演的電影《孔雀》中有鏡頭很讓我難忘。全家人擠在一張小方桌上吃飯,分糖時姐弟都盯著糖生怕分少了。在我看來,當人的生存狀態降低到本能的時候,一切美好的、高尚的東西將不負存在。
張藝謀導演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是根據舒童的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在小說中陳佑千不斷的娶妻,他的縱欲把生殖作為歷史的根源和動判纖力,兒子飛浦卻是同性戀者,由於生殖的紊亂,家族乃至歷史衰敗的命運不可逃脫。舒童運用西方唯心主義歷史觀在小說中對男權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性戀兒子飛浦,他怕女人,不娶妻生子,香火中斷,這象徵了封建制度的衰敗。舒童這樣寫有很強的改革意識,在作品中結構了男權文化。
在《香草天空》這部影片中,男主角大衛(湯姆·克魯斯飾)是一位花花公子,大衛英俊富有,風度翩翩,能業善道,幾乎具有了所有讓女人意亂情迷的吸引力。他兩次對著鏡子拔白頭發,朱麗叫他「大帥哥」他就高興,正體現出了大衛的自戀心理。在大衛家中有一張父親的巨照,在他家公司里有七個小矮人總限制他掌管公司的權力,都體現出反叛父權的權威和威脅。
以上就是我對藝術作品的一點淺見,也是我對這幾部作品的個人的藝術欣賞。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通過藝術概論課程的學習,可以使我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審美價值追求,理解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對影視文學課程的學習也大有幫助。將專業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互為補野沖余充,可以更好提高我的專業課水平,提升對作品的欣賞鑒賞能力。通過不斷的努力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要提高藝術欣賞能力除了要掌握藝術理論知識外,也要多聽、多看、多思。「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學用結合才可以更好的提高藝術欣賞能力。這就是我學習藝術概論課程的幾點想法和收獲。
④ 急需藝術概論論文
設計藝術發展態勢解析摘 要 設計藝術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的衍變也無時不刻地影響著設計藝術的軌跡。設計藝術對科技、社會文化變革的適應及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形成了其進步的要素與架構。
關鍵詞 設計藝術 工業設計 社會文化
「設計不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態度和觀念,一種規劃(計劃)的態度觀點。」——莫合力納吉(Laszlo Moholy-Nagy)。「設計是包含規劃的行動,為了控制它的結果,它是很難的智力工作並要求謹慎的關鍵的決策。它不重視把外形擺在最優先地位,而是把與之有關的各方面後果結合起來考慮,包括考慮經濟、社會、文化效果。」——利特(德國烏爾姆造型學院)。設計從根本意義上講是社會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設計藝術從某種角度上說,是一種對社會的理想。討論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先要看看人們對社會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責任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設計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21世紀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設計的觀念不斷地發展,探索未知,為後工業社會尋找新的造型語言和藝術理念,就是說設計已經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設計研究科學的雙重性的調和,即科技給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響及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污染和危急。設計的觀念決定了設計藝術發展方向,本文即從以下角度探討了設計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態勢。
1 設計藝術的發展必須適應科技的變革
人類的價值和思維方法的改變都是漫長的,但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必然會極大地影響其發展。控制人口的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必須堅持的基本國策。丹麥的設計師福林特(Niels Peter Flint)的設計觀念能給予我們許多啟示,他懷疑西方的物質享樂和消費注意價值觀,主張從工業文明的物質享樂轉變為非物質的過程,強調服務和無處不在的信息交換,他甚至嚮往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現在他正專心於「衍續」(sustainable)產品和建築的觀念設計研究,並開設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專門出售「衍續」產品。
可以看出,工業設計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處理好設計觀念與社會經濟的關系,因此,設計與社會經濟形成互動的關系是設計藝術發展的大趨勢。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講,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實質。英國的工業化開始發生於18世紀,西歐、北美的工業化都始於19世紀,到本世紀中葉進入成熟的高度工業化階段;而其他一些地區,工業化的進程大都始於20世紀;對於廣大發展中的國家來說,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因此工業化是一個世界化的進程,而且至今這個進程還遠沒有達到終點。工業化帶來的是工業文化和工業文明,其本質是追求物質化。西方在達到高度工業化的過程中,一方面生活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業化帶來的一切負作用。西方的許多學者提出,從工業化的物質文明向非物質文明轉變的關鍵因素是信息技術。21世紀的設計觀念是,從有形的設計向無形的設計轉變;從物質的設計向非物質的設計轉變;從產品的設計向服務的設計轉變;從實物產品的設計向虛擬產品的設計轉變。
人類社會發展是呈現螺旋式的上升,後現代主義提出的科技與藝術的融合這一問題將在信息時代的設計中得以解答。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信息產業在經濟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從事具體的工業生產的人數在逐步減少,而從事信息業和服務業的人數在迅速增加。人們的需求重點從物質領域向精神領域轉移。我們的社會從過去的「硬體社會」向今天的「軟體社會」轉化,人類已步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
新的技術又一次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工業時代生產規模的龐大、集中、標准化向後工業時代的小型、靈活、多樣化發展。產品的個性化和文化特色成為生產的重點設計的含義發生了質的變化,兩種文化之間的對立走向融合,使得傳統的功能主義的設計思想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產品設計中,產品的形式與功能已沒有必然的聯系。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單純的科技主義文化已不能滿足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設計已變成了一種融合科技與藝術的綜合學科。新的設計形態已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設計的產品也成了一種時時變化著的東西,通過這種產品設計師與顧客進行互動式的交流。例如多媒體設計、虛擬空間的設計和網頁設計,它們的傳統形式已不復存在,紙張、油墨、裝訂線已變成了各種電子線路,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已不像一份報紙、一本書那樣擺在我們面前紋絲不動,而是在屏幕上閃爍著各種光芒,變換著各種造型,每當你按下一個按鈕,將會出現一幅新的場景與新的文字,它們將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給你不同的功能:查尋資料、瀏覽網站、了解產品、發送文件。在這里,任何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和衡量標准都顯得毫無意義,設計師同時也是藝術家,它將充滿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間,在更高層次上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 設計藝術的發展必須符合社會文化背景
設計離不開龐大的哲學思想,離不開悠遠的民族傳統,因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個中國人所受的教育均以這三種為基礎。倘若對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卻試圖透過設計來傳遞這種思想概念,結果就會如同水中撈月一般。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概念上,東西方的哲學體系有基本的差異。在西方而言,特別是自文藝復興時期起,人類已被視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導致後來興起的工業革命,以及各種卓越的科技發明。可是,在東方來說,人類往往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並且不斷努力尋求與大自然的協調。我們這個以西方為主導,競爭激烈的消費社會,往往欠缺安穩;而東方哲學體系所灌輸的和平安靜思想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空間構成的意識、生命力的節奏與韻律、線面的有機結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這種種充滿活力的造型,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而它們恰恰是承載東方文明的載體。這些造型不是單純的再現已知事物,也不是純粹的主觀的幻想,而是以科學思維所不能替代的直觀感受在未知的人類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險。它記載了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了生存的勇敢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深刻的審美觀和哲學觀,因而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恆的,是整個人類的精神財富。
先進世界資訊發達,社會及文化發展漸成一體化。當代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必然立足於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礎,將精髓融匯於現代思潮中,豐富我們的生活,成為一個多極化的現代國際文化體系。
伴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和審美體制的逐步瓦解,經濟發展的中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已有學者預言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東方文化價值觀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把握住歷史的契機,站在新的高度對中國傳統哲學觀、美學觀的再認識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道路。
設計是文化的設計,而不僅僅是流行的色彩與塊面的羅列與拼湊。對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的借鑒是在傳統審美基礎之上進行的。在設計實踐中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構圖原理和平面化特徵以及畫面中各元素之間力的平衡的研究是發展中國設計重要內容之一。在傳統繪畫的構成中講究「經營位置」,也就是說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諧與完整,各種元素之間力的關系力求達到平衡,即各種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畫面中,「內容即使繁雜,也統一於意境」。同時,對傳統構圖中的「立與破」的辯證關系和傳統筆墨效果的吸收與借鑒也是重要的課題。
3 設計在未來的挑戰之一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從長遠角度看,最好的生態產品將會成功並控制市場。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問題困擾著我們。自然資源迅速減少,環境污染公害增加,這些不穩定因素導致西方工業經濟衰退。保存資源、保護環境和生態要求成為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探索新方法解決垃圾處理,以減少污染,節約原料;改善產品結構,使其可修理;使用無廢料的太陽能;節約用水設計等。
格魯斯(Jochen Gros)於1975年提出「有意義的功能」理論,設法跳出自然科學思想的目的理性,傾向於人文科學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覺心理學,它在德國首先提出再生循環處理設計思想,這種設計思想即生態設計。
在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人類中心主義的過度擴張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在探索的過程中人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認為當代的發展不應該損害後代的發展權利和機會。目前,追求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在全球獲得廣泛的共識,許多國家都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計劃,《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就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與農業和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是以科技和信息作為經濟發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類智力或智能充分發掘與利用基礎之上的,不會對自然資源採取掠奪式的開采和應用,進而產生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護和改造自然環境以維護生態平衡,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使自然環境更有利於增進人類的健康發展,從而使現代人類社會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變革是持續不斷的,設計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要探討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必須明白設計是一個邊緣學科這一本質,在人類科學與文化都在進步與革新的時代,對於作為藝術與科學、物質與精神、人與環境和諧之紐帶的設計藝術,變是永遠不變的原則。
⑤ 藝術類碩士論文怎麼寫藝術概論論文可不可以SOSO.www.yclunwen.com.SOSO求大神幫助
藝術類碩士論文 《藝術概論》是一門對藝術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及基本問題進行專門性研究的學科。具體而言,是指對有關藝術的本質、特徵、作用、發生和發展規律。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藝術風格與流派、藝術欣賞、藝術批評與社會各系統的關系進行專門研究和探索的學科;它屬於藝術學的范疇。所謂藝術學是指有系統性地研究關於藝術的各種問題的學科,主要包括:藝術概論、藝術史、藝術批評三大方面;而《藝術概論》既是一門具有系統綜合性和開放性的藝術基礎理論課,又是准備踏入神聖的藝術殿堂的人和廣大的高等藝術院校的學生的一門共同的藝術基礎理論必修課。 一、藝術起源的學說藝術的起源同人類文化的起源一樣古老,從那時起,藝術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就始終參與和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藝術又受到文化大系統的制約。作為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只是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范疇。文化系統的整體性決定了它所屬的子系統,必然從屬和依附於文化大系統。 1、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較早對藝術的本質進行哲學探討的學者。柏拉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 2、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德國古典美學開山鼻祖康德認為,藝術純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強調藝術創作中,天才的想像力與獨創性,可以使藝術達到美的境界。康德的這種意志自由論成為後來的唯意志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 3、「模仿說」或「再現說」: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是「社會生活的再現」。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個以獨立體系來闡明美學概念,成為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藝術的這種「模仿」功能,使藝術比它所「模仿」的現實世界更加真實。
滿意請採納
⑥ 藝術概論論文可以寫悲劇嗎
可以。藝術概論論文是論文的一種,悲劇是藝術的一種,可以寫悲劇,只需要體現出銷慶藝術即可。論文常用來指虧閉握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態氏論文。
⑦ 大學藝術概論結課論文
大學的藝術概論是高等藝術院校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理論必修課,是對藝術的基本原理、知識及相關問題進行系統化專門性研究的學科。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大學藝術概論結課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大學藝術概論結課論文篇1
淺談藝術圖形符號應用於商業廣告中的重要性
在人類語言產生之前,人們記錄和傳遞信息的方式主要依賴於藝術圖形符號來完成。從結繩記事到象形文字的產生,圖形符號不斷被運用和發展,這奠定了藝術圖形設計的基礎,使這種源於人們生存需求的符號發展到現階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符號學。在目前的商業廣告中,藝術圖形符號在廣告領域起著決定性作用,其在特定的環境中能夠明確展現出商業信息、性質及原則等,是商業廣告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藝術圖形符號具有什麼象徵性,在商業廣告應用中具有何喚消清種重要性,筆者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1. 藝術圖形符號的象徵性
圖形符號是人類發明的一種語言,是為了傳達事物信息的載體,能代表某種事物。在商業廣告設計中,藝術圖形符號主要包括下述幾種:傳統圖形符號、自然圖形符號及抽象圖形符號,不同類型的圖形符號具有不同的象徵性。
1.1.傳統圖形符號的象徵性
傳統圖形符號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為了滿足人類自身需求而逐步形成的某種定式,通常具有祈福驅禍、祈求吉祥的象徵意義,如獸紋具有等級和尊卑的含義、龍是帝王的象徵等。其象徵性具有包括時間性、地域性、文化性,時間性表示過去古老的、歷史的、滄桑的;地域性是指國家的、民族的等;文化性是指不同地域具有的典型文化。
1.2.自然圖形符號的象徵性
自然圖形符號通常來源於自然界,並非人為創造的,而是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這種類型圖形種類繁多,不同的類型具有不同的象徵性,通常根據其外在樣式和特性象徵和其類似的概念或者意圖,如樹的年輪文理象徵時間、蜂窩象徵結構、建築等。
1.3.抽象圖形符號的象徵性
抽象圖形符號分為規則和不規則,通常根據其外在樣式象徵人們的某種視覺心理,如正方形象徵可信、堅實等;三角形象徵層次、銳利;不規則幾何圖像象徵波動、扭曲、激動及噪音等。
2. 藝術圖形符號在商業廣告中的重要性
2.1.能有效傳播信息
從傳播學角度來說,藝術圖形符號應用到商業廣告中,既能有效的承載信息內容,又能有效的傳播信息。在商業廣告中,不論是影視廣告製作還是平面設計,使用藝術圖形符號的主要作用是傳遞商品的相關信息,以構建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與文字相比,在商業廣告中使用藝術圖形符號具有“與象共生,與意同行”的特徵,既能最大限度的還原並美化廣告商品的造型,並能帶給消費者明確的視覺感知。除此之外,就象徵意義而言,藝術圖形符和前號更容易和消費者的視覺認知產生共鳴,通過商業廣告中的藝術圖形符號,消費者不僅能感受到商品的美感,還能體會到其中的深刻內涵,大大增強了廣告畫面的視覺效果。
2.2.能有效傳承民俗文化
藝術圖形符號的設計和文化密不可分,通過獨特的表現形式承載人類社會的文明和審美觀念。在現代商業廣告設計中,設計師通過靈活多樣的表現技巧,能夠有效的將圖形符號的象徵性和企業產品的形象實現完美對接,這樣不僅能使消費者對歷史產生回憶,又能將民俗文化融入到企業文化理念中,進而建立強大的社會公信力。如民族傳統食品廣告,設計師設計時既要掌握消費者的心理,又要融入傳統民俗文化,更關橋攜鍵的是通過圖形符號將傳統文化優美的展現出來。如中秋節的月餅廣告,其中有兩大圖形符號:月宮仙子和月餅,前者表示嫦娥,後者表示食品。這種巧妙的圖形符號組合,即傳統了民俗文化,也宣傳了月餅的美味。
2.3.能促進銷售
現代商業的廣告設計,對刺激消費心理、引導消費方式和觀念、傳播消費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設計師在進行廣告設計時,為了更好的實現將商品的功能、審美與消費理念進行對接,通常藉助豐富的意向圖像符號塑造美好的觀念形態,以獲得消費者的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通過設計師的精心處理,藝術圖形符號展現了一種近乎完美的觀念形態。消費者看到這種廣告時,能從精神和物質生活得到一定的滿足。如房地產廣告中,設計時將住宅區優美的環境、超然的生活理念以藝術圖形符號的形式展現出來,與消費者的需求近乎一致,這能使消費者產生消費的沖動。
2.4.具有審美體驗和精神滿足功能
在商業廣告中,消費者對於藝術圖形的審美,是從視覺沖擊再到情緒變化,最終反應到行為中。就商業廣告的傳播意圖來說,主要是為了將商品信息通過藝術圖形的方式傳達出去,採用這種藝術性傳達的方式能夠有效調動消費者的審美情緒,激發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最終刺激消費者進行消費。就消費者視覺感知來說,對商業廣告中藝術圖形符號的審美體驗是從視覺愉悅再到情感共鳴,最終到心靈升華的一個過程。
消費者審美的愉悅和精神滿足類似於“連體嬰兒”,一旦滿足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很容易被滿足。現代商業廣告的設計日益重視審美和精神的有機結合,同時也將產品的功能、品質及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費者在認同藝術圖形符號所展現的審美和文化價值時,也能滿足其精神需求。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藝術圖形符號在商業廣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化,商業廣告的藝術圖形符號也發生巨大的變化,設計師在廣告設計時要將藝術圖形符號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並與空間環境相適應,以便在能實現功能的同時,也帶給消費者愉悅的享受。
大學藝術概論結課論文篇2
試談當代珠綉藝術在城市家居裝飾中的價值體現
一、引言
“中國珠綉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傳統,一種傳承的力量”。珠綉工藝的運用在各個方面,可以運用在各類具有特色風格的城市家居設計中。珠綉的材質具有特殊性,可展現出浮雕的效果。珠綉是傳統的手工技藝,是工藝師將美麗的珠粒精緻地手工縫合,再採用一定的處理手法而製作成的珠綉,直至達到作品的完美效果。
二、珠綉藝術的作用與特點
珠綉工藝是把多種色彩的珠粒或珠片,經過專業綉工純手工精製而成。珠綉的材料豐富,大致有珍珠、玻璃珠、珠片、珠管、人造寶石、水晶、亞克力以及一些非常規材料。珠綉家居裝飾的特點是富麗堂皇、精緻完美,具有有浮雕的視覺效果。其次,珠綉可以改變材料的肌理感,從而打破原有材料本身的質感和觸感,使其在城市家居裝飾等各方面中有更好的體現。
三、珠綉藝術在家居裝飾材料中的選擇
(一)珠綉的裝飾要求
珠綉家居裝飾的用料有滌綸、模擬絲、毛織物等面料。縫合上綉珠的面料靚麗而有動感。而縫合上亮片的毛織物與亮片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光彩奪目。珠綉家居裝飾製作是先將圖案拓印在家居裝飾材料上,然後上再採用鑲嵌和掛飾等手法處理。高檔的珠綉是在裝飾材料上做大量的圖案構成組織。一般的珠綉則只做珠片小點綴。
(二)珠綉家居裝飾中的色彩搭配
珠綉的色彩搭配應該與家居裝飾的風格一致。不管是進行類似色和互補對比色的搭配組合,只要在整體風格上與家居裝飾風格保持一致性就可以。但品牌家居裝飾設計常常按照系列來進行表現,在銷售門店也是以系列效果來銷售的,所以珠綉家居裝飾的色彩需要與系列感的要求來完成設計,需要注意珠綉家居裝飾材料的色彩和整體設計風格的完美結合。
(三)珠綉對家居材質的要求
清新的家居裝飾就不宜使用太重或感覺沉悶的材質,也不需要運用太多的亮片等材質,以免破壞家居裝飾的整體效果;而適合濃郁色的的家居產品常使用厚重的材料,選擇大顆粒的珠綉材質,以表現出特色家居裝飾的視覺感;民族風格家居裝飾則適合天然的木材綉珠、彩鑽等來點綴;而需要表現富麗的家居裝飾效果等則可選擇帶有金、銀色的水鑽、亮片完成裝表現的效果。
四、珠綉的在家居裝飾中的表現形式
(一)打散與組合
在常規的家居產品裝飾部件進行再次設計,對設計元素進行打散再次組合的方式。運用人們的恆定思維模式去反向設計研究,使家居產品體現出時尚前衛的表現效果,能夠體現出家居產品另類的特點,綉珠的的變動方式越大,跟常態家居設計的反差更能給人視覺沖擊力。由於家居裝飾的形式人們常常用定向思維思考,所以這種變形能夠引人們的關注與青睞。
(二)重復與排列
家居裝飾設計中運用某個元素重復的排列組合,產生深刻的視覺沖擊效果。 我們常常看到,單位元素的反復重復的出現有力量和節奏感。重復可以元素反復出現而加深人們頭腦中的印象。綉珠在重復可以是將單一的形式,也可以是組合後圖案再重復出現,視覺的震撼感會更為有效果。
(三)誇張與個性
在家居裝飾設計中裝飾對象的特點,在設計通過體積,大小數量等方面的誇張來彰顯性特點。誇張是把設計對象的特徵進行強調。誇張手法在家居裝飾設計中非常多,綉珠中也可以靈活的進行展示,可以達到不錯的審美效果,綉珠可以在數量上的進行誇張,誇張的對象除了裝飾材料以外,還可以對家居裝飾的細節部位做適當的誇張變化,體現出具有個性特徵的整體效果。
(四)聚散與完整
綉珠的分散是分解組合的構成手法,將完整的部分進行分割成小的部分,然後再進行裝飾組合。分散後的部分和原型部分不同,這些元素之間又有著相互相同的地方,統一之中有著一定的變化。分散與組合的手法在家居裝飾中多通過圖案組織形式的變動來體現。解構主義風格的家居裝飾是打散構成的方式,以家居裝飾對象完成打散後再重新組合出新的形象,使得家居裝飾具有視覺沖擊效果。
(五)對比與和諧
將家居裝飾的整體與局部進行有序的排列對比,局部與局部之間的比較。運用在家居裝飾設計中,就是指家居裝飾的細節元素與整體家居裝飾的比較,使得其視覺上具有和諧的效果。
五、珠綉藝術在現代家居裝飾中的運用
(一)珠綉藝術的綉法要求
綉珠的大小材質的要求,綉珠綉時選擇綉珠很關鍵。在完成綉的工藝時候選擇大小體積均勻的材料,大小不同的珠子會影響最終的大效果。綉珠的方向,綉珠綉時要求所有珠子的傾斜方向必須保持一致,才會有光澤感。起針點要求,綉珠綉時通常是以圖案的最下面一排(左下角或者右下角)為起針點。起針要求,起針時,先將綉線尾部打結,在綉布背面穿過幾針(注意不要穿透到正面)後從直針點穿出。收針要求,綉線快用完時,將針穿入綉布背面,在綉布背面穿幾針,然後直接剪斷即可,且必須再打結。注意盡量少在綉布上打結。
(二)珠綉在婚禮家居裝飾設計中的運用
手工珠綉表露奢華精緻,無論時間怎樣沉澱,婚紗家居裝飾上的手工珠綉工藝都是愛美的人們追捧的寵兒。其中創意狐, FARAH KHAN等最常用到珠綉藝術設計。以新穎別致的傳統工藝手法,綉制光彩奪目的立體圖案,帶來富麗堂皇的奢華感覺。綉、花邊、燙鑽、珠綉、毛皮等一切華麗的裝飾主義都會集於她的設計之中,或妖艷、或怪誕、或頹廢、或復古,配合人體優美曲線,顯得高貴典雅,撲朔迷人,如圖1所示。
(三)珠綉在中國風家居裝飾設計上的運用
近年來,一股強勁的中國風在家居裝飾設計界越吹越猛。幾千年傳承的文化精華,成為設計師們創作設計永不枯竭的靈感之源。2015年高級家居裝飾設計發布會在北京飯店金色大廳舉行。家居裝飾設計設計可以高度概括為五大特徵:以“禮”為魂,以“錦”為材,以“綉”為工,以“國色”為體,凝匯呈現數千年華夏家居裝飾設計的文明,開創現代中國特有的一種家居裝飾形象,延續了“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中華精神,將宋代淡雅高貴、簡潔婉約的家居裝飾文化與輕盈通透、色彩柔和的2015年國際流行家居裝飾趨勢精妙融合,展開了一場關於美學與歷史、繁花與詩畫的精妙對話。飄逸輕靈的設計,淡雅高貴的色彩,緙絲、織錦、印金、刺綉等中國傳世絕藝讓家居裝飾都令人目眩神迷,堪稱經典與時尚完美融合的力作,如圖2所示。
六、結語
珠綉藝術對於現代家居裝飾的設計作用巨大,其錦上添花的藝術效果,永遠備受人們青睞。作為家居裝飾新興的裝飾手法,珠綉的手工技術日漸豐富,其裝飾圖案、色彩、材質也受到流行趨勢的影響。在現代家居裝飾設計中,隨時關注流行趨勢,把握審美需求,利用家居裝飾不同的質感與工藝,巧妙的運用珠綉裝飾圖案、色彩、材質的不同造型手法和特殊工藝手段進行設計,根據不同的裝飾題材與設計手法豐富家居裝飾的面貌,使珠綉在家居裝飾中更有時代感和感染力。了解珠綉在現代家居裝飾中的應用及手法,不僅認識到珠綉在家居裝飾中的重要性,而且也是對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的一種傳承和贊許。
猜你喜歡:
1. 藝術概論論文
2. 運動藝術概論論文
3. 對美術概論的認識和思考
4. 大學毛概課結課論文
5. 藝術鑒賞論文
6. 環境藝術概論論文
⑧ 急求一篇4000字左右的《藝術概論》論文 抄襲復制的別來 眼自主全新寫的!急急急!
同學,我是川師美院悔神悶的藝術的老師,
你的名字學號我已查清,
此門碧彎學科等瞎跡待重修,不用急求了。
⑨ 關於藝術概論的論文...求精
藝術有其及其漫長的發展歷史,歷史的遺跡證明著我們的祖先早已開始了藝術活動,而我們的祖先便是藝術家,他們作品的遺留便是藝術作品了。參觀了中國農業博物館,有一種從古代走到現代社會的感覺,歷史的文物讓我感嘆藝術的存在歷史之久,因此我認為要想真正的理解藝術活動的基本規律就該了解人類的藝術實踐的歷史。
一些考古材料證明,人類至少已有百萬年以上的歷史了,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基本的時間活動,人類經過上百萬年的餓勞動實踐,才逐漸鍛煉出靈巧的雙手和高度發達的頭腦,形成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覺能力和思維能力,並且逐漸形成了相互之間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這些也是以後更精細和絕妙的藝術品的 誕生的創造條件了,
看到一些十分粗糙的打制石器,他們在外行上和普通的石頭沒什麼區別,但是這些就是早期人類的勞動工具,早期人類靠它來打獵維持生活,而這普通石器的製作又是人類自覺的有意識的創造活動,無論從哪個方面這個打制石器又是有別於普通的石頭,因為它比石頭的效用更大,它比石頭要有規則些,或許在當時的早期人類並不認為他們是在藝術創造,但是許多年以後,在我看來打制石器也可以稱的一件藝術作品了。
看到新時器時代的磨製石器,這寫石器在造型上具有了對稱均衡、方圓變化等美的特徵,這寫感性美的形式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藝術活動的一大進步了。歷史在前進。人類的創造又在改進,新時器時代後期開始出現了一些僅供觀賞的作品,這些又表示了藝術品不單單局限於人類的勞動工具之中,此後的一些陶製品有更多的是供觀賞的,這些創造活動又被認為是在消耗過剩勞動力,進而提出「游戲」藝術起源學說。
在以後的生產勞動實踐中,人類的各種感覺器官與感覺能力不斷發達,人開始有能力進行愈來愈復雜的活動,完成一個異常漫長的自然身心的「人化」過程,形成了人類的文化心理結構,其中包括人的審美心理結構。人們開始應用顏色來表達內心感受,寄託感情。看那些精美的刺綉,它們是選擇了顏色和線條的優美搭配來完成一件藝術作品。在博物館里還有一些古代房屋、谷倉等的模行,從那裡可以直接感受到現代建築藝術的骨架了。原來藝術就是一個延續和不斷改進的過程。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各種藝術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藝術作品又被分為不同類別。在現代的藝術概論里,那些農業工具的創造品是使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表現性空間藝術,他們可是稱作實用藝術,它們不僅僅可以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感受。
我認為藝術就需要人們的不斷的去感受去發覺。其實我們身邊有好多的藝術品 ,有好多的藝術美就在我們的身邊。而沒有人們的感受,藝術的存在的毫無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