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巴塞爾展覽在網上買票可以在現場取票嗎
可以的,在訂票時選擇取票方式,是自取模式,可以在展會現場或者通利琴行取票粗悄
備注: 必須親身領取門票及出示其購票所用的信用卡以作確認,並須即時簽署確認收據。你亦可授權他人到香港會陵凳悶議展覽中心的售票處代領門票,但代領人必須出示以下文件:
(i) 信用卡尺彎主簽署的代領授權書
(ii) 網上交易用的信用卡之正面及背面副本
(iii) 代領人的香港身份證/有效的護照正本(作核對資料用)
注意: 上述所需文件如有不齊全,快達票保留門票將不被發給之權利。
Ⅱ 怎樣看畫展
畫展似乎是個逼格比較高的事情,說起去看展,都感覺似乎非常高端有逼格。然,對於文藝的鑒賞也是一個需要時間和積淀的事情,那麼,作為一個毫無繪畫基礎的人,要如何去看一個畫展呢?
其實,簡單點說,看展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就好,那就是:看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看覺得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看畫展之前,需不需要花時間准備,需不需要提前預習,這個也是由展覽本身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大多數展覽起碼略微知道一下是關於什麼的,這樣也有利於對於展覽的理解。
最後呢,如果在瀏覽過程中,對某幾個作品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那麼久可以再仔細看看畫上面的小牌介紹,上面的文字說明,對於有專業基礎和經驗的人來說,作品創作的年份和使用的媒介材料這些信息,是比作品標題重要的多的多的信息。
Ⅲ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三天是同一個展覽嗎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三天是同一個展覽。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是一個為期3天的展會,展示期間的藝術品不會更換。巴塞爾藝術展於1970年豎襲由來自巴塞爾的藝廊創辦人成立,每年在瑞士巴塞爾兆喊、美國邁阿密海灘、中國香港及法國巴黎舉行藝術展會,呈現現當代藝術的最高水族纖野平。
Ⅳ 論文大綱——數字媒體藝術發展下的線上藝術展
Essay Outline
標題:數字媒體藝術發展下的線上藝術展
一. 前言(約150字)
• General Statement(背景概述)
隨著當代人物質生活的日益滿足和精神需求增長發展趨勢下,人們對於藝術的追求呈上升趨勢。而傳統線下藝術展無論是在空間地理位置交通上都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必須去到現場和只是用眼睛去觀察的基礎上,迫切需要一種打破固有傳統模式的方式以更為便捷和新穎的方式去享受藝術。受疫情在全球的肆虐的負影響,線上展覽給藝術展帶來了全新的契機。
• Thesis Statement(全篇論文的論點)
隨著數字媒體行業的不斷發展,線上藝術展為解決空間、時間局限的問題帶來解決。不僅為展覽提供了一種更大的范圍的協商,還豐富了藝術形式、成為展示或者展覽的一種知識型的大的轉變。
• Map Sentence(論文結構概述)
本文通過研究現階段線上藝術展的內容、形式和發展旦彎物狀況,結合具體的案例闡述了線上藝術展在現階段的運調查分析。基於當前已有線上藝術館的線下藝術館,作出階段的前後狀況以及未來趨勢等方面做除闡述和分析。最後對全文進行總結,闡述數字媒體發展下的線上藝術展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
二. 正文 (每段約400字)400*3=1200
段落1(正方) - 中心句
線上展廳將為藝術提供與全球觀眾互動的另一種可能性。
1. 理論支撐: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馬林提出「實體空間的展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線上平台可以很好地彌補這個缺憾,讓更多的人可以在線了解展覽的內容與理念。」(1)
2. 理論支撐:在藝APP創始人謝曉東在2020年3月18日中國首個線上藝術周「2020春季·Collect+藝術周」上說,「藝術館線上路演的直播,讓時間裂變得更快,講解藝術價值的溝通效率更高也更明確,這種有效的傳遞從『一對一』變成『一對N』,效率是遠超線下的」。(2)
3. 理論支撐:義大利文化部提出「居家時期的文化藝術大餐,讓人們在困難中仍能與藝術和文化相連」。義大利文化部主管博物館 的負責人 Antonio Lampis 說 :「在此艱難時刻,雖然我們的文化遺產場所臨時關閉,但必須記住它們是跳動的心臟,代表著我們的身份。」(3)
[4. Concluding Statement](結論句,直接了當地說明你想闡述的觀點,並將其引入下一個主題段落): 雖然目前線上線下藝術展聯動的前景為人們所期待,但目前線上藝術展仍然有其局限性。
段落2(反方) - 中心句
線上藝術館的形成必將運用到交互設計,觀眾的參與度決定了其存在的價值。線上展覽首先徹底改變了觀展的方式,它是挑戰了繼杜尚之後藝術作為事件的一個形式,因為它缺乏了這種在場性以後,主體身不在場,必將會涉及到一個主體性的問題。
1.理論支撐: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提到:「目前的線上展只是線下展覽的簡單復制,線上展覽難以呈現藝術品本身豐富細膩的質感,立體的展品被壓縮為圖片排列在線上展覽中,而圖片所能傳達的作品信息非常有限。即使谷歌藝術博物館宣揚的高像素作品圖,藝術批評家高遠也認為「網上的高清大圖和看畫冊沒什麼區別,代替不了觀看原作,線上展覽只能是線下展覽的補充。」(4)
2.理論支撐:鄭文在《線上「擼展」,文藝青年為模液何提不起勁兒?》一文中提出「看展除了享受藝術,拍照也是重要的一項文藝青年在微博、小紅書、豆瓣里比比皆是,他們熱衷看展,更善於用影像記錄看展的「自己」。幾個重要的網紅博物館和藝術展,都是文藝網紅的目的地。而線上藝術展並不具備這一特性。」(5)
3. 理論支撐:在虛擬VR交互過程中,無法做出更得多自主選擇,維利里奧(Paul Virilio)在《解放的速度》(La Vitesse de libération,1995)一書中,他深刻指認了網路信息技術建構起來的遠程登錄已經造成了存在論當下在場的土崩瓦解。機器性與我們結合得太緊密,以至於我們人性的部分就會失去部分的真實。(6)
[4. Concluding Statement]
在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下解決和突破這部分問題帶來的難關,是線上藝術館未來發展道路上鬧緩必須突破和思考的。
段落3 (自己的立場)- 中心句
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影響著這一時代下藝術家的思考方式。隨著藝術形式的不斷更新,其呈現方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1. 理論支撐:1962年,伊凡·沙瑟蘭德教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表了題為《繪畫板》的論文,首次提出"計算機圖形學"的概念,確定了計算機圖形學作為一個嶄新的科學分支的獨立地位。
2. 理論支撐:「文化的共享和文化的傳播,是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應有之義。互聯網作為科技時代下的產物,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推動中國文化和藝術走向世界,也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7)
3. 理論支撐:線上展廳降低了門檻及成本,讓大眾更容易接觸到藝術作品,讓藝術變得觸手可及,更加平易近人。線上展廳能呈現數量龐大的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這一優勢是線下展會無法比擬的。(8)
三. 例子。用具體例子用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例子1- 中心句 2017年11月泰特現代藝術館Modigliani展 推出HTC ViveVR體驗向公眾開放。
1.理論支撐:越來越多的藝術品開始使用VR平台作為表達媒介,他們可以將精神上的觀眾帶入由藝術家夢寐以求的沉浸式世界。泰特現代主任弗朗西斯·莫里斯(Frances Morris)表示:「我們很高興與維維合作,為訪客帶來新的令人興奮的數字體驗。 「我們一直在尋求推動創意界限,我們認為這將是一個絕妙的機會,讓公眾通過新技術對這位受人喜愛的藝術家有不同深入的了解。」(9)
2.理論支撐:網上展廳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將作品於觀眾之間的物理距離大幅度縮小,立體的作品如雕塑和裝置藝術可通過3D建模多角度、高精度呈現細節,讓人近距離感受到藝術品的魅力。展品3D旋轉的展示方式配合文字和語音,還可放大觀看紋理,比在現場觀看還要清晰。同時,網上展廳也是展示攝影和錄像作品的絕佳平台,通過分享的功能,還能給作品帶來更多關注。(10)
3.理論支撐:IF2019大會上,著名AR公司Magic Leap提出了企業的核心理念:只有將藝術家的想像力與科學家的技術相結合,才能帶給人們更加美好的生活。
[4. Concluding Statement]
_由於過去藝術展覽緊密依附於實體空間,藝術展的線上空間呈現和電子商務發展並沒有站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前列。而這波倒逼線上空間的浪潮同時暴露了當下藝術線上空間的問題以及可能的潛力。
例子2 - 中心句 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就曾與VR開發商合作,推出了一種全新的互動展覽方式。「Bounlevard」(APP)早在2015年就有VR觀展體驗,其中包括高解析度作品圖、音頻講解、3D模型等等。
1. 理論支撐:博物館科學可視化主管Vivian Trakinski說: 「虛擬現實是一個神奇的領域,它可以暫停我們人類對時空的感知。在虛擬現實中,沒有什麼東西太小、太大、太快、太慢、太遠或者太久以前無法欣賞。」
2.理論支撐:《線上展覽不是一場秀》中,31會議副總裁程治剛先生對線上展覽也有定義,認為「線上展覽不是一場秀,更不是H5的秀;線上展覽不是線下展覽的替代或補充,而是一種新的商業形態,是場景重塑和價值再造。」
3.理論支撐: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特聘教授亞歷山大·科赫所指出的:「數字博物館已經不再是我們曾認為的作為實體博物館的額外補充,而是已經成為展覽分類里的獨立一項。」
[4. Concluding Statement]
線上線下藝術館的聯動與藝術館內的交互設計,為人們帶來了極為便捷的方式,並廣泛運用在國內外的展覽中,與數字化相結合是一大重要趨勢。打破傳統的方式,讓現代科技給藝術帶來的更深更具體全面的體驗。
例子3 - 中心句2020中央美院線上畢業展雲端繪夢是中央美院史上最大規模的本科畢業展。
1.理論支撐:據網路觀星盤數據統計,2020年2月起,「普通展會」搜索量下降21.67%,「線上展會」搜索量卻增長77.48%。同時線上雲展會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商務部發言人近期表示,商務部鼓勵舉辦線上展會,鼓勵政府主辦的線下展會率先在線上開展,探索線上線下同步互動、有機融合的辦展新模式。
2.理論支撐:「疫情期間,被動的線上展覽催生了更加主動多變的藝術創作方式,被病毒隔絕在家的心也找到了在室外空間環境里放飛自我的契機。」傳統的文化藝術,之所以有些小眾,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傳播渠道有限。互聯網及雲技術的出現,為文藝作品開辟了無限的傳播空間和傳播渠道,從而大大刺激了文藝生產力。(11)
[3.Concluding Statement]
線上藝術館的背後不僅是藝術形式的知識型革新,也為其他行業領域發展帶來新的商業機遇和技術推進。
四、 結論 (Restatement or summary of the main points (NOTHING NEW); final comment(約150字)
• Restatement of the Thesis Statement (重述中心論點)
在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的大背景和推進下,線上藝術館和線下藝術館的聯動設計為彌補諸多不足帶來了解決的可能性。同時也為豐富了藝術形式、展示或者展覽的一種知識型帶來了大的改變。
• Recapitulation of the Map Sentence (Note: Present perfect tenses)(重述論文結構)
通過研究現階段線上藝術館的內容、形式和發展狀況,結合具體的案例闡述了線上藝術館在現階段的運調查分析。基於當前已有線上藝術館的線下藝術館現階段的前後狀況做出對比,,分類以及未來的趨勢等方面做了闡述和分析。
• Concluding Sentence. (結論句)
交互設計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藝術館傳統建設側重於線下展出,受其展品局限性,從「物」到「人」的轉化面窄,人性服務細節有待完善。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多交互方式來給參觀者提供方便靈活和人性化多元信息服務。藝術館線上線下的聯動,在為人們提供邊界的同時,也給藝術帶來了全新的生命力。
5、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1】馬琳.線上策展或將重新定義藝術展覽.文匯報.2020年05月18日
【2】吳丹.藝術展轉戰線上成趨勢:價格更透明 傳播更高效.新浪財經.2020年03月24日
【3】Ewbar.線上藝術展覽肯定不是一個偽命題,但為什麼它讓人感到別扭?.鳳凰新聞Tmagazine.2020年04月22日
【4】\【9】AIP國際藝術教育.線上藝術展到底是新的機遇還是無奈之舉.AIP國際藝術教育.2020年07月15日
【5】鄭文.線上「擼展」文藝青年為何提不起勁兒?.文娛價值觀.2020年05月22日
【6】維利里奧.《解放的速度》.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1
【7】 .疫情影響下,藝術展覽如何提高訪客量?.搜狐.2020年07月03日
【8】/【10】 積木易搭.疫情影響下,藝術展覽如何提高訪客量?.搜狐.2020年07月03日
【11】光明網.藝術上雲端,魅力新體驗.光明日報.2020年03月14日
Ⅳ 去觀看藝術展,結果發現都沒什麼差別,要怎麼欣賞它的美
我也經常去觀看藝術展,其實說實在話要說巨大的差別,我有時候也體會不到,但是每次去觀看心裡還是挺開心的,因為在看藝術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欣賞美那欣賞美總是能給人帶來愉悅的。
藝術是一個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很難說清楚誰好誰壞,其實全憑感悟。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我們對於藝術作品,其實應該抱有更高的尊重和包容。
Ⅵ 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的發展歷史
瑞士巴塞爾(Basel)國際藝術博覽會是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博覽會之一,被視為當代藝術市場的晴雨表。它最先開始於現代藝術沙龍展,從20世紀80年代起擴大范圍,納入當代藝術作品,而在近幾年更是積極推動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博覽會,會場的一樓一般都是參展的畫廊,大部分都是各國老牌的大畫廊,他們所展出的很多作品都是當代大師的經典之作,許多美術館來此采購館藏,還有一些投資收藏的跨國公司也會來此下訂單。
與一般的藝術博覽會側重於取悅參展商的做法迥異,始終以有效整合收藏家資源而形成特色。近年來該藝術博覽會致力於服務理念的更新換代,通過VIP區的綜合服務能力打造展會的國際信譽,結構出一流的品質與水準,由此吸引了眾多美術館館長、大收藏家的積極參與,並帶動了博覽會整體人氣的急劇提升。
Ⅶ 我看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策略定位——趙千
2018年3月31日結束的第六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為期五天的展覽吸引了8萬人次的參觀。作為被當今世界上公認的水準最高的藝術博覽會,把三月份成功催生為香港的藝術月。每年與巴塞爾藝術展同期舉行的香港平行藝文活動相當豐富,讓香港在三月份賺足了世界的眼球,並有利於香港藝術生態、群落的形成。
Art Basel自1970年至今已經成功打造品牌並推向全球。香港是Art Basel繼瑞士巴塞爾、美國邁阿密之後的第三個據點,形成歐洲、美洲、亞洲的三點連線的全球布局。每年順序是:3月份香港站,6月份瑞士站,年底邁阿密站。這種巡迴式的展覽使Art Basel全年活躍在讓粗藝術市場和活動之中,今年他帶著全球近300家畫廊,來自34個國家的一千五百多名藝術家和三千五百多件藝術品,在全球不斷培養新客戶與藏家,擴大和深化其品牌的影響力。
Art Basel選擇香港是有其戰略性意義的。我們先看以下數據:
1.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發布的最新藝術市場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藝術市場按年增長12%至約637億美元,其中美國維持最大市場地位,中國略微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2.在今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開幕日的記者會上,巴塞爾藝術展全球總監Marc Spiegler談到中國藝術市場時表示,亞洲市場已經佔到全球23%的銷售額,當中21%來自中國,香港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約90%中國內地藝術進口都是經由香港進入。
3. 今年的蘇富比(Sotheby)第一場當代大拍。寺瀨由紀女士接手主管後,日韓板塊比重明顯增加。在現代和當陪鬧代分開的情況下,「當代夜場」38件拍品,日韓14件,佔比36.8%;成交134,777,000港幣,佔比33.86%。對比去年相比,日韓板塊為5件,成長近3倍。
Art Basel於2013年收購「HK Art Fair」60%股份並冠名,隨後2014年收購其餘下40%股份,全面進駐香港。憑藉其40多年的品牌效應和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藝術品零關稅的優勢,借香港之地來吸引大批大陸藏家與畫廊參展。
Art Basel選擇來港開發「新場」的策略是無比正確的。首先他們瞄準的是持續增長的中國大陸的藝術市場,再者他們清楚如今大陸境內的藝博會和畫廊的瓶頸問題,例如藝術品關稅高門檻,國內藝博會不建構市場,缺少國際收藏家、國際機構等等。
Art Base在香港建立分舵,就剛好填補了大陸藝術市場買、賣雙方的「剛需」。對於大陸的投資者來說,投資藝術品多數會選擇西方藝術品,或被西方知名畫廊代理的東方藝術品,因為歐美一線畫廊依靠老道的市場控制和成熟體制的支撐,背後有穩妥的國際市場和保險的交易機制,這些都體現在成交數字上面,再次突顯西方話語權的強勢和意識形態的傾斜(日韓板塊傾向於西方話語和意識形態)。所以在香港,Art Basel在亞洲范圍做到了吸金和價值觀輸出兩不誤。
另外,Art Basel HK的場地(灣仔會展中心兩層近2萬平方米)鋪得如此之大,光靠遙遠的歐美日韓畫廊來撐場是遠遠不夠,他需要中國大陸畫廊的加入坦亂鎮來壯大聲勢(恰好大陸一、二線的畫廊也有走出去的需要)。近三年來,來香港參展的中國畫廊越來越多,當中有不少是「新面孔」的畫廊。
香港的地理位置以及香港巴塞爾的區域性傾斜政策,越來越放寬大陸畫廊的進場門檻,這也是Art Basel的一個策略調整,未來繼續將重點放在新銳藝術家和亞洲版圖上,主動吸納更多新畫廊,在賺足租金的同時,又為觀眾和市場提供新鮮感。
我們看Art Basel這類的藝術博覽會可以套用大型shopping mall的模式去思考其發展和策略等問題。最早的Art Basel是1970年瑞士巴塞爾的畫廊創辦人抱團聚到一個地方辦展,一來可以相互分攤,節約成本,二來可以以此為噱頭吸引更多客戶,促進銷售,這個和shopping mall的雛形相似。後來做大了並形成自己的品牌後,便開始連鎖、復制,就如房地產一樣,開發新的場地,再分租給大小的租戶。租金,自有品牌的盈利,銷售提成,門票收入和大量的廣告贊助費,構成了藝博會的主要獲利模式。
一個有品牌效應的shopping mall在選擇入場商戶是也要看對方的品牌級別和供應商的實力。商場對品類和品牌有極其嚴格和精密的籌劃,每年也會淘汰一批低產田。通常商場在規劃時,需要主要入住商戶的介入,整合資源。Art Basel HK對於入場畫廊的要求也很嚴格,申請參加的藝廊必須最少經營三年或以上,委員會甚至會派人去考察畫廊的場地和業績,根據博覽會的整體展出計劃再作出甄選。經過幾輪的審查後,最終能獲得入場資格的畫廊也相當於獲得一個credit,這個對於新晉畫廊和中小畫廊特別受用,有利於以後提升客戶的信任度和對外進一步推廣。
以下是參加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不同規模的開銷對比:
因此對於不少中小型、新晉的畫廊來說,參加藝博會就像是一場賭博,前期投入的十幾萬甚至數十萬美元,到最後很有可能打了水漂。盡管如此,大多數中小畫廊經營者依然認為,對於畫廊的未來而言,即使在短期內虧損,藝博會仍有長線的投資價值,它能為畫廊帶來良好的聲譽和增強各方信心的作用。相對地,Art Basel也可以在每年都在增多的中國大陸的藝術機構和民營藝術館中,挑選最優秀、最有潛力的來合作。既可以把Art Basel的品牌進一步打進中國內地,又可以將其利益與Art Basel捆綁在一起,達到共贏。
根據《TEFAF 2015 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的結果顯示,2000年到2014年間,全球范圍內的藝術博覽會從55個增加至180個,這個情況也和一個城市裡不斷增加的shopping mall類似。各大shopping mall之間的競爭,失利的一方會促使改變其定位或趨向於更細化、細分的人群和市場。例如通常在Art Basel一個多月後的「香港Affordable Art Fair 」就是一個專注於更細分市場的藝博會,面向大眾的中低端藝術市場,這種策略定位使Affordable Art Fair 也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藝博會之一,每年有超過 25 萬人次入場參觀。
藝博會的未來挑戰重重,以體驗經濟為主的藝博會產業暫時還沒有受到ICT的沖擊,但不代表未來就不會。Art Basel HK也給了許多國人啟發,中國內地相繼出現Art Beijing(藝術北京)、Art Nanjing(藝術南京)等各種「ART+ 地名」的藝博會以及相關周邊藝術活動,其品質和效果參差不齊。Art Basel HK之所以成功,在於他們很清晰地看到了市場需求和痛點所在,以及他們的市場定位和策略。